中国未来三十年商业环境的变迁及战略意味
《潮商》杂志
中国自1840年就进入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更是以拐大弯的方式艰难向前演进。中国几千年文化基因的延续、中国30年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构铸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根基。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无疑会将中国这个经济体送上更快发展的轨道,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一个全球性经济体的产生,背后是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实体相支撑的,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看到中国未来30年商业环境的变迁了吗?你们了解这种变迁的战略意味吗?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次思想之旅,一起来展望与品味这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最令中国人振奋的一段。
一、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大势
只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停止,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态势就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目前正在迅速蹿升,未来30年,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围绕“北京共识”展开解构和重构。成功的中国企业,成功的中国商人的财富将变成“世界级”的财富。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尚处在中期阶段,这二大趋势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变。这在商业上的意味是:任何一次经济调整和衰退,是投资和扩张的好机会。
第一是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正处在一个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比如说钢铁,从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梦想成为一个钢铁大国。但是到1949年,中国一年的钢铁产量才15万吨。现在是一个河北省就达2000万吨钢。又如汽车,我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达到年产100万辆(92年),从年产100万辆向年产200万辆用了8年,从200万到300万辆用了2年,从300万到400万辆仅用1年,2009年预测可以达到1000万辆或者是接近1000万辆。目前,中国的工业化仅仅处在中期,如果再把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点考虑进去,中国的工业化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年,1000万人口的英国搞工业化,崛起了“日不落”帝国;后来1亿人口的美国搞工业化,造就了世界极强帝国;13亿人口的中国搞工业化,那将是一种什么景象?
第二是城市化:
美国的最后一条地铁在二战之前就建完了,欧洲100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中国则不同,无论哪个城市,年年都变样,到处是工地,全世界70%的起重机都在中国。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1.7亿,现在是5.7亿,每年有近2000万的城镇人口在增加。我们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4.9%。发达国家是90%,全世界平均水平把非洲都算进去是49%。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还处在中期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政府的政策强化了中国的资本密集
型和工业主导型以及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化的成功推进本身会导致增长模式进一步朝着上述方向逐渐演变。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55%-60%,城市化率年增幅将维持在 1%-1.2%左右。
二、未来三十年商业环境变迁
30年来,中国的一批批企业成长起来了,一群群个人发家致富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呈现出一派“万民皆商、奔赴事业”的景象。这个事实的背后,隐含中国改革开放30年商业环境的变迁。
中国商业环境面临大变局
1、人口老龄化
人是社会构成的前提,研究一个社会商业环境的变迁,一定要从对人的观察开始。未来 30 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老龄化的巨变,从而引发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一系列重大变化。
中国人口结构目前存在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因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断层现象。中国劳动力从丰裕转为不足时,中国资源禀赋也将发生变化,过去 30 年转入中国的制造业,也将转出中国。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将面临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最严重的问题,30 年前的人口红利将变成 30 年后人口负债,基金不足、寅吃卯粮,将是几代人面临的日常性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老百姓分享财富比例的提高,中国社会将步出快节奏的透支状态,人们更注重对生活的享受,人们将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旅游业成为国家的重要行业。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社会经过贫富差异过大的动荡后,趋于稳定。推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2、网络改变社会
整个社会组织扁平化,决策更会公开、透明,网络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垄断权力对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垄断力量得到削弱,全社会精英在相同的信息条件下,共同启用各自智慧处理社会事务。
影视、电视、网络一体化模式产生,新信息发布方式摧毁了信息垄断,专制制度和西方民主政治的低效都被信息化的力量修正,新式政权组织新式萌芽,中国由于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有做出大量的民主和集中、公平与效率、强势和弱势,群体创新的可能。新的政治体制催生出大量为之服务的商业组织,如民意商业,草根经济、咨询机构、游说公关组织等。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社会智库机构及个人活跃,为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提供智力支持。
3、经济成长伴随传统文化复兴
伴随中国大国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复兴,中国产业、中国管理向世界输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世界范围传播。
中国出现世界性的商业智库,他们基于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创新演绎东方传统文明,找到东方传统文明与商业最佳结合点,奠定中国企业普遍崛起的价值纲领。
随着人们生活的基本富裕,中断几十年的传统价值观念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逐渐复活。回归故里,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国传统人士功成名遂身退的生活状态,重新成为社会精英们的梦想。
4、区域环境
区域政治要么以一次战争解决,要么以某种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合作组织来解决,其中合作解决的可能性大,战争的可能性小。由此产生超大型的区域性商业组织,可能带动区域物流、金融、基础原材料、信息、工业制造等行业;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中国与东亚地区各国的外交关系进一步改善,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将成为常态,出现类似于欧盟的经济实体,中国将成为主导这个地区经济事务的核心,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形成,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轴心。
三、未来三十年中国的产业机遇
中国商业环境面临大变局!在过往 30 年的隐含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如何适应未来 30 年的环境变迁,这是一次挑战?在此过程中,有一些企业族群将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种族”灭绝,而另外一些企业将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将实现由旧变新的蜕变,还有一些企业族群将会“无中生有”地崛起!
1.中国的产业输出与资源输入
随着中国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中国轻工、建筑、装备等多个行业将进入到产业输出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实力的增强,中国将占有与消耗更多资源,未来30年中国在世界版图上拥有稳定的资源控制区域,完成从资源输出国到资源消耗国的转变。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经过30年的原始积累,具备海外控制资源的实力;中国的国家战略所主导下的政策将扶持一批中国企业获得海外资源控制权。国际政治的因素将帮助中国控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绿地投资、兼并收购、参股、联合开发等多元方式改变了国际资源控制的格局;中国海军在远海的活动能力得到增强。以产业输出与资源输入为特征,中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与实力增长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公司海外机会将大大增加。
2.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融合创新
制造业继续经由欧洲、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向东南亚、非洲国家转移。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制造业大国。同时产业融合趋势加剧。如能源与汽车业报融合产生的新动力汽车。中国因后发优势,可能主导全球新动力陆地交通工具标准。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陆地交通工具必将被淘汰。新动力汽车成为主要陆地交通工具,中国这个在新动力汽车产业中的后发者的相对优势。
3.能源结构大调整
未来30年,整个世界将越来越笼罩在石油日益枯竭的阴影下,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变,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煤多油少缺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未来30年要大力发展煤的高效、清洁转换技术,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大力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利用资源,最大个能地发展水电和核电;大规模发展可循环的生物质能以及风能、太阳能、中小水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因能源安全引发的危机和担忧、未来30年环境问题的挑战,中国能源产业规模将得到增强。能源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将引导未来30年政府及企业大量R&D投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粮集团、中广核等巨头在循环能源和再生能源方面的长期投入初步奠定了该产业的格局,但随着国家政策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民间资本也将大量进入。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内产值最大的行业之一。
4.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
未来 30 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市场,中国的金融业将发展迅猛,并且承担了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转移,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众多快速发展的企业,大都有直接融资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募集额度将超过美国,也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金融机构将进行海外的扩张与收购,中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上海将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国内创新型的投资,将成为世界投资的领军者。中国出现巴菲特式的人物。
5.中国出现世界级军工企业
未来30年,世界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不同群体、国家之间的冲突加剧,加上贫富的分化,冲突事件、恐怖行为增多,这个也使得社会维护安定的成本提高,军工相关产业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的国防与军工企业民营化程度提高,产值不断加大。中国当前几大军工集团,将有机会发展成世界级的军工企业集团。
6.环境因素无机可乘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透支了环境。环境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未来 30 年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
中国未来30年环境保护标准将不断提升、政策将趋于严格,从而提高多数产业的准入门槛,改变多数产业的竞争格局;企业单位产出所对应的环境保护成本(支出)将大幅度增加;民众和媒体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预期将不断提高。依靠较低的环保成本而发展的一大批化工、造纸、皮革、医药等中小企业,将难以为继。
7.中国文化产业造福人类
未来30年将产生中国的“迪斯尼公司”,迪斯尼公司是传播着美国文化的载体,中国的“迪斯尼公司”,也将是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且更有内涵、让人更快乐。管理与现代资本的结合,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更能营造梦境般的氛围,让全世界的人体会中国古人常能体会到的天人合一境界。
8.中国奢侈品将续写历史传统
明清家具、四合院、瓷器、字画等明清时的奢侈品,将因国力强盛而续写断档几百年后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奢侈品,将因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而走向世界,满足世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崇拜。中国传统奢侈品,因其天然的稀缺性、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成为未来世界富裕阶层的首选与身份象征。现代技术的应用、现代元素的融入,中国奢侈品也将走出深宫,像LV一样,拥有影响力巨大品牌价值。
四、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意味
要看清楚经济周期转换和经济危机的商业本质:商业上的改朝换代!一批企业倒下,一批企业崛起;一些产业衰落,一些产业兴起!机会识别与企业策略。
1.股市上的机会
(1)股市周期意味着什么?
(2)所有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弹皮球理论:跌地有多深就会弹得有多高。二级市场的“翻 10 倍”。
(3)价值投资或收购的机会:香港的地产和复星,某纸业公司的Q- Ratio,和君的漂亮 20,某正在行动的二个委托(过桥收购的掮客)。
A.投资沉浮
B.企业兴衰
每一轮牛市周期,都崛起了一批企业!全流通时代,每一轮牛市周期,都将催化一批投资家!
C.产业更替
股市周期的牛熊转换,总是伴随着一些产业的衰退,一些产业的兴起。踩错周期的企业,每每黯然出局;而踩对周期的企业,往往异军突起!从华尔街到香港到中国A股,概莫能外。
2.产业抄底的机会
王永庆做塑料、房地产、矿产、商业……
3.国际并购的机会
国际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的普遍现象是“产品好、技术强、估值低” ,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值得了解它们、瞄准它们、伺机而动并购整合它们(有利条件:中国的市场、币值、股市的估值水平)。
4.当前经济周期下的产品和产业机会
抗抑郁症的药、军工、铁路、农林水、建材、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教育、民生商业……
5.产业转移的机会
西班牙的水暖器材、德国机床、日本轴承、美国汽车……
6.挖产品、挖技术和挖人才的机会
组建一个世界水准的“中国团队”变得容易和便宜。
7.“中国时代”的大机会
三星中国、力宝中国……
8.如果发生战争
如何成为住友、三井、蒂森克虏伯、通用汽车、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如何发黄金财、粮食财、移民财?
对中国企业的几个具体建议:
1. 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抓住一次机会,而是建立一套可持续地抓住机会和抵御风险的常态机制和能力体系。否则,抓住大机会可能带来大麻烦、大混乱。
2. 实业性企业:必须下大决心借这一轮经济调整周期实现战略升级和管理夯实。
由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型。包括加强管理,敏捷经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进一步提高员工专业能力;加快信息化应用进程。由价值链底端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升级,加强研发、设计;加强品牌、内销网络建设;服务产业加速发展;利用上海+香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机会,加速全球化的发展。
3. 投资性企业:如何在中国选择投资目标?
短期取向的投资,看厂商的当前盈利能力;长期取向的投资,看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周期。
4. 拟赴海外上市的企业,建议重新权衡。美国上市的企业,短期内,请进入“紧急状态”,随时准备好危机公关;长期看,请做好退市准备,寻找最佳的撤美时机。
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企业家修身与敬业同等重要,企业的进取与环境更为协调。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
中国未来三十年商业环境的变迁及战略意味
《潮商》杂志
中国自1840年就进入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中国更是以拐大弯的方式艰难向前演进。中国几千年文化基因的延续、中国30年经济结构的有效调整,构铸了中国向前发展的根基。这次全球的经济危机,无疑会将中国这个经济体送上更快发展的轨道,在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有更大的话语权。
一个全球性经济体的产生,背后是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实体相支撑的,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你们准备好了吗?你们看到中国未来30年商业环境的变迁了吗?你们了解这种变迁的战略意味吗?让我们一起开始一次思想之旅,一起来展望与品味这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最令中国人振奋的一段。
一、未来三十年中国经济大势
只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停止,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态势就不会改变。
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目前正在迅速蹿升,未来30年,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围绕“北京共识”展开解构和重构。成功的中国企业,成功的中国商人的财富将变成“世界级”的财富。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尚处在中期阶段,这二大趋势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由此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不变。这在商业上的意味是:任何一次经济调整和衰退,是投资和扩张的好机会。
第一是工业化:
中国的工业化,正处在一个加速推进的历史时期。比如说钢铁,从李鸿章搞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梦想成为一个钢铁大国。但是到1949年,中国一年的钢铁产量才15万吨。现在是一个河北省就达2000万吨钢。又如汽车,我国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达到年产100万辆(92年),从年产100万辆向年产200万辆用了8年,从200万到300万辆用了2年,从300万到400万辆仅用1年,2009年预测可以达到1000万辆或者是接近1000万辆。目前,中国的工业化仅仅处在中期,如果再把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点考虑进去,中国的工业化还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年,1000万人口的英国搞工业化,崛起了“日不落”帝国;后来1亿人口的美国搞工业化,造就了世界极强帝国;13亿人口的中国搞工业化,那将是一种什么景象?
第二是城市化:
美国的最后一条地铁在二战之前就建完了,欧洲100年前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中国则不同,无论哪个城市,年年都变样,到处是工地,全世界70%的起重机都在中国。1978年中国城镇人口1.7亿,现在是5.7亿,每年有近2000万的城镇人口在增加。我们现在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4.9%。发达国家是90%,全世界平均水平把非洲都算进去是49%。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还处在中期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巨大。政府的政策强化了中国的资本密集
型和工业主导型以及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工业化的成功推进本身会导致增长模式进一步朝着上述方向逐渐演变。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55%-60%,城市化率年增幅将维持在 1%-1.2%左右。
二、未来三十年商业环境变迁
30年来,中国的一批批企业成长起来了,一群群个人发家致富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呈现出一派“万民皆商、奔赴事业”的景象。这个事实的背后,隐含中国改革开放30年商业环境的变迁。
中国商业环境面临大变局
1、人口老龄化
人是社会构成的前提,研究一个社会商业环境的变迁,一定要从对人的观察开始。未来 30 年,中国人口数量将进入零增长或负增长,中国人口结构将发生老龄化的巨变,从而引发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社会结构一系列重大变化。
中国人口结构目前存在一个重大隐患就是因计划生育导致的人口断层现象。中国劳动力从丰裕转为不足时,中国资源禀赋也将发生变化,过去 30 年转入中国的制造业,也将转出中国。中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将面临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最严重的问题,30 年前的人口红利将变成 30 年后人口负债,基金不足、寅吃卯粮,将是几代人面临的日常性问题。随着中国社会财富的积累、老百姓分享财富比例的提高,中国社会将步出快节奏的透支状态,人们更注重对生活的享受,人们将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旅游业成为国家的重要行业。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社会经过贫富差异过大的动荡后,趋于稳定。推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能力不断提升。
2、网络改变社会
整个社会组织扁平化,决策更会公开、透明,网络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垄断权力对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垄断力量得到削弱,全社会精英在相同的信息条件下,共同启用各自智慧处理社会事务。
影视、电视、网络一体化模式产生,新信息发布方式摧毁了信息垄断,专制制度和西方民主政治的低效都被信息化的力量修正,新式政权组织新式萌芽,中国由于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求有做出大量的民主和集中、公平与效率、强势和弱势,群体创新的可能。新的政治体制催生出大量为之服务的商业组织,如民意商业,草根经济、咨询机构、游说公关组织等。经济独立、思想独立的社会智库机构及个人活跃,为政府、企业等各类组织提供智力支持。
3、经济成长伴随传统文化复兴
伴随中国大国崛起,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复兴,中国产业、中国管理向世界输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在世界范围传播。
中国出现世界性的商业智库,他们基于中国大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创新演绎东方传统文明,找到东方传统文明与商业最佳结合点,奠定中国企业普遍崛起的价值纲领。
随着人们生活的基本富裕,中断几十年的传统价值观念将在中国城市与乡村逐渐复活。回归故里,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中国传统人士功成名遂身退的生活状态,重新成为社会精英们的梦想。
4、区域环境
区域政治要么以一次战争解决,要么以某种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合作组织来解决,其中合作解决的可能性大,战争的可能性小。由此产生超大型的区域性商业组织,可能带动区域物流、金融、基础原材料、信息、工业制造等行业;伴随着中国大国崛起,中国与东亚地区各国的外交关系进一步改善,地区间的经济往来和经济合作将成为常态,出现类似于欧盟的经济实体,中国将成为主导这个地区经济事务的核心,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形成,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轴心。
三、未来三十年中国的产业机遇
中国商业环境面临大变局!在过往 30 年的隐含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如何适应未来 30 年的环境变迁,这是一次挑战?在此过程中,有一些企业族群将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种族”灭绝,而另外一些企业将适应新的商业环境将实现由旧变新的蜕变,还有一些企业族群将会“无中生有”地崛起!
1.中国的产业输出与资源输入
随着中国产业与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中国轻工、建筑、装备等多个行业将进入到产业输出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体实力的增强,中国将占有与消耗更多资源,未来30年中国在世界版图上拥有稳定的资源控制区域,完成从资源输出国到资源消耗国的转变。一批优秀的中国企业经过30年的原始积累,具备海外控制资源的实力;中国的国家战略所主导下的政策将扶持一批中国企业获得海外资源控制权。国际政治的因素将帮助中国控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绿地投资、兼并收购、参股、联合开发等多元方式改变了国际资源控制的格局;中国海军在远海的活动能力得到增强。以产业输出与资源输入为特征,中国跨国公司的数量、规模与实力增长将迎来一个黄金时期,中国公司海外机会将大大增加。
2.制造业产业转移与产业融合创新
制造业继续经由欧洲、亚洲四小龙、金砖四国、向东南亚、非洲国家转移。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仍是制造业大国。同时产业融合趋势加剧。如能源与汽车业报融合产生的新动力汽车。中国因后发优势,可能主导全球新动力陆地交通工具标准。以石油产品为原料的陆地交通工具必将被淘汰。新动力汽车成为主要陆地交通工具,中国这个在新动力汽车产业中的后发者的相对优势。
3.能源结构大调整
未来30年,整个世界将越来越笼罩在石油日益枯竭的阴影下,世界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变,对产业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煤多油少缺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未来30年要大力发展煤的高效、清洁转换技术,继续发挥煤的重要作用;大力开源节流,保障石油与天然气供应;充分利用资源,最大个能地发展水电和核电;大规模发展可循环的生物质能以及风能、太阳能、中小水电、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因能源安全引发的危机和担忧、未来30年环境问题的挑战,中国能源产业规模将得到增强。能源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创新,将引导未来30年政府及企业大量R&D投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粮集团、中广核等巨头在循环能源和再生能源方面的长期投入初步奠定了该产业的格局,但随着国家政策及配套措施的完善,民间资本也将大量进入。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国内产值最大的行业之一。
4.世界金融中心向中国转移
未来 30 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市场,中国的金融业将发展迅猛,并且承担了国际金融业的产业转移,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在国际金融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众多快速发展的企业,大都有直接融资的需求,资本市场的募集额度将超过美国,也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得以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金融机构将进行海外的扩张与收购,中国的金融市场将成为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市场。上海将成为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国内创新型的投资,将成为世界投资的领军者。中国出现巴菲特式的人物。
5.中国出现世界级军工企业
未来30年,世界贫富分化更加严重,不同群体、国家之间的冲突加剧,加上贫富的分化,冲突事件、恐怖行为增多,这个也使得社会维护安定的成本提高,军工相关产业将会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中国的国防与军工企业民营化程度提高,产值不断加大。中国当前几大军工集团,将有机会发展成世界级的军工企业集团。
6.环境因素无机可乘
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透支了环境。环境问题将是中国政府未来 30 年的重大挑战之一。目前大气污染、温室气体排放、水危机、生活垃圾、工业固废;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以及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依然沿用粗放型增长方式。
中国未来30年环境保护标准将不断提升、政策将趋于严格,从而提高多数产业的准入门槛,改变多数产业的竞争格局;企业单位产出所对应的环境保护成本(支出)将大幅度增加;民众和媒体对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预期将不断提高。依靠较低的环保成本而发展的一大批化工、造纸、皮革、医药等中小企业,将难以为继。
7.中国文化产业造福人类
未来30年将产生中国的“迪斯尼公司”,迪斯尼公司是传播着美国文化的载体,中国的“迪斯尼公司”,也将是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而且更有内涵、让人更快乐。管理与现代资本的结合,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挖掘与现代技术手段的结合,更能营造梦境般的氛围,让全世界的人体会中国古人常能体会到的天人合一境界。
8.中国奢侈品将续写历史传统
明清家具、四合院、瓷器、字画等明清时的奢侈品,将因国力强盛而续写断档几百年后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奢侈品,将因中国成为世界强国而走向世界,满足世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崇拜。中国传统奢侈品,因其天然的稀缺性、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成为未来世界富裕阶层的首选与身份象征。现代技术的应用、现代元素的融入,中国奢侈品也将走出深宫,像LV一样,拥有影响力巨大品牌价值。
四、对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意味
要看清楚经济周期转换和经济危机的商业本质:商业上的改朝换代!一批企业倒下,一批企业崛起;一些产业衰落,一些产业兴起!机会识别与企业策略。
1.股市上的机会
(1)股市周期意味着什么?
(2)所有机会都是跌出来的。
弹皮球理论:跌地有多深就会弹得有多高。二级市场的“翻 10 倍”。
(3)价值投资或收购的机会:香港的地产和复星,某纸业公司的Q- Ratio,和君的漂亮 20,某正在行动的二个委托(过桥收购的掮客)。
A.投资沉浮
B.企业兴衰
每一轮牛市周期,都崛起了一批企业!全流通时代,每一轮牛市周期,都将催化一批投资家!
C.产业更替
股市周期的牛熊转换,总是伴随着一些产业的衰退,一些产业的兴起。踩错周期的企业,每每黯然出局;而踩对周期的企业,往往异军突起!从华尔街到香港到中国A股,概莫能外。
2.产业抄底的机会
王永庆做塑料、房地产、矿产、商业……
3.国际并购的机会
国际资本市场上很多公司的普遍现象是“产品好、技术强、估值低” ,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值得了解它们、瞄准它们、伺机而动并购整合它们(有利条件:中国的市场、币值、股市的估值水平)。
4.当前经济周期下的产品和产业机会
抗抑郁症的药、军工、铁路、农林水、建材、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教育、民生商业……
5.产业转移的机会
西班牙的水暖器材、德国机床、日本轴承、美国汽车……
6.挖产品、挖技术和挖人才的机会
组建一个世界水准的“中国团队”变得容易和便宜。
7.“中国时代”的大机会
三星中国、力宝中国……
8.如果发生战争
如何成为住友、三井、蒂森克虏伯、通用汽车、波音、洛克希德〃马丁?如何发黄金财、粮食财、移民财?
对中国企业的几个具体建议:
1. 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抓住一次机会,而是建立一套可持续地抓住机会和抵御风险的常态机制和能力体系。否则,抓住大机会可能带来大麻烦、大混乱。
2. 实业性企业:必须下大决心借这一轮经济调整周期实现战略升级和管理夯实。
由要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转型。包括加强管理,敏捷经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进一步提高员工专业能力;加快信息化应用进程。由价值链底端向价值链的中高端升级,加强研发、设计;加强品牌、内销网络建设;服务产业加速发展;利用上海+香港资本市场全球化的机会,加速全球化的发展。
3. 投资性企业:如何在中国选择投资目标?
短期取向的投资,看厂商的当前盈利能力;长期取向的投资,看产业结构变迁和经济周期。
4. 拟赴海外上市的企业,建议重新权衡。美国上市的企业,短期内,请进入“紧急状态”,随时准备好危机公关;长期看,请做好退市准备,寻找最佳的撤美时机。
产业为本,战略为势,创意为魂,金融为器。企业家修身与敬业同等重要,企业的进取与环境更为协调。中国而今有圣人,虽非豪杰也周成。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