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杨朔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

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

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

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杨朔 意境 托物言志 结构艺术 转承技巧

个人简介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当代著

名作家。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

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

斗对象。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

绝。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

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

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

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

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的艺术风

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

杨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

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作者献身人民,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精神生活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和加入劳动人民行列的心愿。作者从“厌蜂”到“看蜂”,又从“看蜂”到“赞蜂”,再由“赞蜂”到“赞蜂式人物”,最后由“赞蜂式人物”到“梦化蜂”整个情感变化过程中,先抑后扬,善用联想,巧用比喻,先实后虚,把随处可感的生活真实熔铸到艺术的真实里和形象的塑造中,创造出清新可感,耐人寻味,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杨朔散文和诗一样,总是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作者是

写景的大手笔,他的散文往往由一连串异彩纷呈的画面构成,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但是最使人心醉神迷的是,杨朔总是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地

融汇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似乎在向你倾诉着缕缕情思。

《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些情文并茂富有浓郁诗意的散文,

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因此,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意境与诗意是杨朔散文创作的有意识的审美追求,他在《东风第一枝·小

跋》中说中国古典诗章,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意境,于是他就往这面靠扰,在散文创作中以求得诗的意境。

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诗言志”、“歌缘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何表现

这个主体?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表现手法,不外乎这两大类:或明述事理,直抒胸意;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大多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如:托茶花的美丽姿质,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茶花赋》);借浪花冲

击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雷浪花》);托蚂蚁垒起蚁山的奇迹,言非州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力量的雄伟(《蚁山》);借蜜蜂酿蜜来歌颂当代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荔枝蜜》)。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作品的艺术效果。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一贵贴切。如他在《香山红叶》里借红叶喻

老向导就十分贴切。“我”原先带着向往的心情去香山看红叶,“不巧的很,偏偏这天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看不到一片好红叶,同伴有人感到美中不足”。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说道:“我却摘到一片最可贵的红叶、藏到我的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这个“托物”手法的贴切,不仅在于联系的自然和巧妙上,更在于“红”字的取义上:“红”对

于枫叶,从来就是美的标志,越红越好看,杜牧不是有“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吗?“红”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则又是高尚的

思想品质的概括,越红越受人爱,越受人尊敬。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二贵新巧。杨朔在《茶花赋》里大胆地以茶花

的资质咏叹祖国的面貌,是新颖、独创的。祖国如此博大,如此之美丽,仅就一朵茶花如何容纳得下?仅得一朵茶花又如何比拟得像?这样,这朵茶花的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十分深邃而丰富,从它美丽的姿态,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从它的饱含春色,我们感到祖国的欣欣向荣;从它生命力的旺盛,我们禁不住喊出祖国万岁;从它们栽培者身上,我们想到祖国江山的缔造者;从它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的笑脸,我们欢呼祖国的未来。

运用“托物言志”法,三贵深刻。杨朔的散文所选择的题材几乎都是一

些平凡的事物: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提炼,尤其是通过作者巧妙的比拟和联想,这些原来不甚惹眼的事物,却会闪射出熠熠耀眼的光彩,显示出深刻的道理来。

三、实践结构的艺术追求

杨朔的散文,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

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在结构上构思精妙,匠心独运,而于开头,结尾处尤见功力。

杨朔说,他在写散文时,“总要象写诗那样,于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

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的确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种艺术追求。

《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的结构。简单的故事情节,简洁

的自然景色描写,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卒章显志。文字清新、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

样”凝炼的特色。

四、力求精湛的转承技巧

杨朔的散文,很有它的特点,别的暂且不提,单看他文章的转承技巧,

就可以看出他驾驭文字的功力。所谓文章的转承技巧,即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时,如何转得自然而不流于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别出心裁而不流于一般化与公式化。

《京城散记》叙述作者怕思想发霉,出去看看新鲜景致,就来到陶然亭。

在这里作者借用一位工人来将陶然亭的过去作一对比,既渲染了陶然亭之美,更歌颂了新社会的好。作者先写现在不知道古陶然亭在哪儿,这样,顺理成章地让一位工人登场,向他指说:“那不是!”于是作者面对美景,连声叫好。

笔锋一转,作者让那工人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以为陶然亭原先

就是这样么?”

当然未必是,作者知道这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开辟出来。不过,他,

他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读者,多半会认为“陶然亭既然先前是名胜古地,本来应该也不太坏。”

文章写到这里、又是再转,那工人忍不住道出了这里“早先是一片大苇

塘。死狗烂猫,要什么有什么。乱坟数都数不清,死了埋一层又一层,上下足有三层。那工夫但凡有点活路,谁也不愿到陶然亭来往”。这样写,就使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得到不断深入的发掘。

五、展示语言的优美、文字的凝练

是优美的散文都有文采。文采的风姿是多样的,有个性风格的散文,总

是显示有个性风格的文采,文采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杨朔散文就像一幅清新锦绣的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清新锦秀的诗意美。

杨朔的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它既平淡又华美,既明快又含蓄,既

有清茶似的隽永又如醇酒般的浓烈。杨朔自己说:“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可见,他在创作中是很重视推敲字句的,杨朔不仅重视推敲字句,而且

喜欢用单音动词,使得杨朔散文用语洗练,独具特色。

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 《荔枝蜜》

一个“颤”字,不仅能表达出作者此时已经被小蜜蜂的精神折服震动,而且包含了很多感情在其中,有愧疚,对蜜蜂不理解的愧疚;有崇敬,对它生命虽短却有如此伟大精神的崇敬,如果将“颤”换成“震”或“动”字,效果都远远不如“颤”字有感染力。

这就是杨朔的散文,在于选词用字,往往就用一个动词,略加点染,便能精确的传达出事物的细腻入微之处,可见杨朔不愧是千锤凝一字的大师。

杨朔能根据生活的情况,调颜配色,把作品写的诗意盎然。

杨朔的散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很有特色,他的散文总是蒙着一层

神秘的色彩,总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读后令人赞叹不已,正如黄政相同志所说: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就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境界深远; 读杨朔的散文像观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竟烟波云海,天地开阔。

谈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

内容摘要:杨朔是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家,他的散文,取

材广泛、篇幅短小、构思精巧、意境优美、诗意浓郁,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做到了艺术与思想的完美统一,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

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中国当代散文

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杨朔 意境 托物言志 结构艺术 转承技巧

个人简介

杨朔(1910-1968),原名杨毓(王+晋),字莹叔,蓬莱城里人。当代著

名作家。著名作家。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主任,保卫世

界和平大会党组常委。"文革"开始后,扬朔被中国作协的造反派列为重点批

斗对象。1968年7月底扬朔要求上书毛主席和要求与单位领导谈话,均遭拒

绝。绝望中於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

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杨朔是当代杰出的浪漫主义散文家,同时又是一位勤奋的诗人,深厚的

古典诗词的文学素养,把散文当作诗歌来写的创作主张,诗文并举、诗文互

济的写作方法,成就了一篇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佳作,以其独特的诗化散

文,为中国当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主要从诗的意境的创造,托物言志,结构艺术,转承技巧,语言等方面分析、探讨杨朔散文的艺术风

格。

一、着力创造散文诗的意境、虚幻之美

杨朔散文的魅力在于,他独具匠心地创造了诗意、形象和哲理熔于一炉

的诗化散文的风格,他散文具有诗一样的意境之美,诗一样的结构、布局之美,诗一样的语言之美。

杨朔常常运用多种构思法寻觅诗意。《荔枝蜜》就有这方面的特点。在行文中,作者先采用抑扬构思法,先写“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不大喜欢”,“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后来,作者了解到蜜蜂的生活习性:“最爱劳动”,“酿的蜜多,自己吃得可有限”,“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作者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接着采用联想和比喻构思法,作者从蜜蜂“最爱劳动”的生活习性联想到辛勤劳作的农民;作者把蜜蜂的高尚品质比喻人民群众辛勤劳作、默默奉献的高贵品质。最后,采用虚实构思法,作者在文尾写道:“这黑夜,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表达了作者献身人民,为人类酿造甜蜜的精神生活的豪情壮志,同时也深深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和加入劳动人民行列的心愿。作者从“厌蜂”到“看蜂”,又从“看蜂”到“赞蜂”,再由“赞蜂”到“赞蜂式人物”,最后由“赞蜂式人物”到“梦化蜂”整个情感变化过程中,先抑后扬,善用联想,巧用比喻,先实后虚,把随处可感的生活真实熔铸到艺术的真实里和形象的塑造中,创造出清新可感,耐人寻味,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杨朔散文和诗一样,总是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作者是

写景的大手笔,他的散文往往由一连串异彩纷呈的画面构成,使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但是最使人心醉神迷的是,杨朔总是把自己主观感情了无痕迹地

融汇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景物活了起来,似乎在向你倾诉着缕缕情思。

《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这些情文并茂富有浓郁诗意的散文,

立意深刻、构思新颖,常常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因此,充满了诗情画意。加之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就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意境与诗意是杨朔散文创作的有意识的审美追求,他在《东风第一枝·小

跋》中说中国古典诗章,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的意境,于是他就往这面靠扰,在散文创作中以求得诗的意境。

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诗言志”、“歌缘情”。“志”和“情”是一切文学作品的主体,如何表现

这个主体?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其表现手法,不外乎这两大类:或明述事理,直抒胸意;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杨朔的散文,大多采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如:托茶花的美丽姿质,言祖国欣欣向荣的面貌(《茶花赋》);借浪花冲

击礁石的气势,抒写劳动群众同心协力,创建人民江山的力(《雷浪花》);托蚂蚁垒起蚁山的奇迹,言非州人民反殖民主义斗争力量的雄伟(《蚁山》);借蜜蜂酿蜜来歌颂当代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荔枝蜜》)。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意境,可以更充分地发挥作品的艺术效果。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一贵贴切。如他在《香山红叶》里借红叶喻

老向导就十分贴切。“我”原先带着向往的心情去香山看红叶,“不巧的很,偏偏这天叶子伤了水,红的又不透,看不到一片好红叶,同伴有人感到美中不足”。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说道:“我却摘到一片最可贵的红叶、藏到我的心里去。这不是一般的红叶,这是一片曾在人生中经过风吹雨打的红叶,越到老秋,越红得可爱。不用说,我指的是那位老向导。”这个“托物”手法的贴切,不仅在于联系的自然和巧妙上,更在于“红”字的取义上:“红”对

于枫叶,从来就是美的标志,越红越好看,杜牧不是有“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吗?“红”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则又是高尚的

思想品质的概括,越红越受人爱,越受人尊敬。

运用“托物言志”手法,二贵新巧。杨朔在《茶花赋》里大胆地以茶花

的资质咏叹祖国的面貌,是新颖、独创的。祖国如此博大,如此之美丽,仅就一朵茶花如何容纳得下?仅得一朵茶花又如何比拟得像?这样,这朵茶花的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十分深邃而丰富,从它美丽的姿态,我们看到祖国的青春健美;从它的饱含春色,我们感到祖国的欣欣向荣;从它生命力的旺盛,我们禁不住喊出祖国万岁;从它们栽培者身上,我们想到祖国江山的缔造者;从它含露乍开,形似新生一代的笑脸,我们欢呼祖国的未来。

运用“托物言志”法,三贵深刻。杨朔的散文所选择的题材几乎都是一

些平凡的事物:一花一果,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鸟一虫。„„然而经过作者的精心加工,提炼,尤其是通过作者巧妙的比拟和联想,这些原来不甚惹眼的事物,却会闪射出熠熠耀眼的光彩,显示出深刻的道理来。

三、实践结构的艺术追求

杨朔的散文,一般采用曲径通幽、“卒章显志”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

障中间峰回路转,层层叠叠,变化多端,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同时,他又善于运用虚实、隐显、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辩证法,对各种材料进行剪裁、缝合、布局和组织文章的波澜。在结构上构思精妙,匠心独运,而于开头,结尾处尤见功力。

杨朔说,他在写散文时,“总要象写诗那样,于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

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他的确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种艺术追求。

《雪浪花》呈示出一个清晰、简单而精致的结构。简单的故事情节,简洁

的自然景色描写,以“我”与老泰山的结识,“我”对老泰山认识的深化这一线索串连安排,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前后照应,曲径通幽,卒章显志。文字清新、明丽,注重语言的锤炼与遣词造句的精当,连人物对话也具有“诗一

样”凝炼的特色。

四、力求精湛的转承技巧

杨朔的散文,很有它的特点,别的暂且不提,单看他文章的转承技巧,

就可以看出他驾驭文字的功力。所谓文章的转承技巧,即是将一层意思推进或转化到另一层意思时,如何转得自然而不流于生硬,深刻而不流于肤浅,别出心裁而不流于一般化与公式化。

《京城散记》叙述作者怕思想发霉,出去看看新鲜景致,就来到陶然亭。

在这里作者借用一位工人来将陶然亭的过去作一对比,既渲染了陶然亭之美,更歌颂了新社会的好。作者先写现在不知道古陶然亭在哪儿,这样,顺理成章地让一位工人登场,向他指说:“那不是!”于是作者面对美景,连声叫好。

笔锋一转,作者让那工人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以为陶然亭原先

就是这样么?”

当然未必是,作者知道这地方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开辟出来。不过,他,

他以外的其他人包括我们这些读者,多半会认为“陶然亭既然先前是名胜古地,本来应该也不太坏。”

文章写到这里、又是再转,那工人忍不住道出了这里“早先是一片大苇

塘。死狗烂猫,要什么有什么。乱坟数都数不清,死了埋一层又一层,上下足有三层。那工夫但凡有点活路,谁也不愿到陶然亭来往”。这样写,就使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得到不断深入的发掘。

五、展示语言的优美、文字的凝练

是优美的散文都有文采。文采的风姿是多样的,有个性风格的散文,总

是显示有个性风格的文采,文采是通过语言来体现的,杨朔散文就像一幅清新锦绣的散文展现在读者面前,展示出清新锦秀的诗意美。

杨朔的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它既平淡又华美,既明快又含蓄,既

有清茶似的隽永又如醇酒般的浓烈。杨朔自己说:“选词用字的精练也不容忽视”可见,他在创作中是很重视推敲字句的,杨朔不仅重视推敲字句,而且

喜欢用单音动词,使得杨朔散文用语洗练,独具特色。

如: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 《荔枝蜜》

一个“颤”字,不仅能表达出作者此时已经被小蜜蜂的精神折服震动,而且包含了很多感情在其中,有愧疚,对蜜蜂不理解的愧疚;有崇敬,对它生命虽短却有如此伟大精神的崇敬,如果将“颤”换成“震”或“动”字,效果都远远不如“颤”字有感染力。

这就是杨朔的散文,在于选词用字,往往就用一个动词,略加点染,便能精确的传达出事物的细腻入微之处,可见杨朔不愧是千锤凝一字的大师。

杨朔能根据生活的情况,调颜配色,把作品写的诗意盎然。

杨朔的散文‘落花无言,人淡如菊’,很有特色,他的散文总是蒙着一层

神秘的色彩,总能让你从那些花、鸟、虫、草身上看到劳动人民的影子。读后令人赞叹不已,正如黄政相同志所说:读杨朔同志的散文,就象走进苏州园林,格局虽小,却峰回路转,境界深远; 读杨朔的散文像观赏扇面画幅,咫尺之间,竟烟波云海,天地开阔。


相关文章

  • 略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
  • 略论杨朔与秦牧的散文风格 张超 摘要:杨朔,秦牧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就最为突出,影响最大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具有与时代颂歌同步的共性,而又各具特色.对一个时期的散文的创作形成一定影响,研究他们的风格,有助于散文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风格,是 ...查看


  • 现当代题目
  • 名词解释 . (1)"双百"方针 (2)"两结合"创作方法 (3)政治抒情诗 (4)新民歌运动 (5)山药蛋派 (6) 社会主义教育剧 (7) 主题先行论 (8) 根本任务论 (9)"三突出 ...查看


  • 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 谈谈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2010级 号)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来说,是属于散文的年代,而余秋雨在90年代的散文史上又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90年代的散文热中,余秋雨处于浪潮的顶端.散文热由他引发,在整个热潮中又以他的成就最大. ...查看


  • 中国当代文学史之6 三大散文家 杨朔.秦牧.刘白羽
  • 一.延安散文传统的当代承传: 建国以后的散文继承了"延安散文"的传统:个体意识的淡化和群体意识的强化,散文从自我内心的观照转向"身外大事"的观照:审美观念的削弱和功利观念的强调,"工具论&q ...查看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补充
  •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提纲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概述: (一)当代文学思潮专题--现实主义发展的曲折道路: 识记:1.当代文学的性质.任务.分期:(重点) 以中国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时期的"质的规定性"来确定当代文学 ...查看


  • 17春秋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
  • 华师<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 以下不属于长篇小说的是( ) A. <三里湾> B. <山乡巨变> C. <黎明的河边> D. < ...查看


  • 小题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吴强) :<红旗谱>的作者是(梁斌) :<红岩>的 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 :<青春之歌 ...查看


  • 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 这里所说的散文,是狭义的散文,一般称作抒情散文或艺术散文,它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文学体裁.换句话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或感受的文体. 散文的独特的美质在于作者通过对生活片断或场景的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使读者在阅读中 ...查看


  • 起承转合 章法理论
  • 起承转合 章法理论 一.对"起.承.转.合"章法理论的重新解读 中国古代写作学关于写作原理的最髙成就应该是关于文章章法的"起.承.转.合"的模型理论."起.承.转.合"能够给学写文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