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贸研究生国际贸易笔记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7

第一节 货币的涵义 ......................................................................................................................................................................7

一、什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 .......................................................................................................................................7

(一)货币的定义 .....................................................................................................................................................7

(二)货币特征 .........................................................................................................................................................7

二、货币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 .......................................................................................................................................7

(一)货币与通货 .....................................................................................................................................................7

(二)货币与财富 .....................................................................................................................................................7

(三)货币与收入 .....................................................................................................................................................7

第二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分清货币和非货币,这种货币和那种货币 ...................................................................................7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7

(一)划分对象:货币存量(货币供应量):银行系统负债的一部分 ...............................................................7

(二)划分依据:流动性,取决于: ......................................................................................................................7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结果 ...................................................................................................................................................7

(一)M1(交易媒介) ............................................................................................................................................7

(二)M2(价值储藏) ............................................................................................................................................7

(三)M3(替代性) ................................................................................................................................................7

(四)M4(流动性) ................................................................................................................................................7

三、中国现行货币层次的划分 ...........................................................................................................................................7

第三节 货币的四大基本职能 ......................................................................................................................................................7

一、价值尺度:给每个商品标价 .......................................................................................................................................8

(一)价值尺度的含义 ..............................................................................................................................................8

(二)价值尺度的表现——价格 ..............................................................................................................................8

(三)价格标准 .........................................................................................................................................................8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先卖它,换了钱,再买它................................................................................................8

(一)流通手段的含义 ..............................................................................................................................................8

(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8

(三)特点 .................................................................................................................................................................8

以上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以下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8

三、支付手段:交易活动与支付活动不同时 ...................................................................................................................8

(一)含义 .................................................................................................................................................................8

(二)支付手段的应用范围(除商业信用外) ......................................................................................................8

(三)与流通手段相比的特点 ..................................................................................................................................8

四、价值储藏:购买力暂存 ...............................................................................................................................................8

(一)价值储藏的原因 ..............................................................................................................................................8

(二)价值储藏的形式及发展 ..................................................................................................................................8

(三)作用 .................................................................................................................................................................9

第四节 货币形式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货币形式 .......................................................................................................9

一、按货币自然形态分类 ...................................................................................................................................................9

(一)实物货币 .........................................................................................................................................................9

(二)金属货币 .........................................................................................................................................................9

(三)纸币 .................................................................................................................................................................9

(四)存款货币(活期存款,支票,书本货币) ..................................................................................................9

二、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 ...................................................................................................................................9

(一)商品货币: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相等 ..........................................................................................................9

(二)代用货币 .........................................................................................................................................................9

(三)信用货币 .........................................................................................................................................................9

(四)电子货币:电脑储存和转移的资金 ..............................................................................................................9

第五节 货币制度:内容及演变 ..................................................................................................................................................9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六大方面 .......................................................................................................................9

(一)本位货币材料..................................................................................................................................................9

(二)货币单位的名称和价值:叫元还是叫比索,一元是多少钱.......................................................................9

(三)流通中货币的种类:本位币和辅币 ............................................................................................................ 10

(四)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如何发行 ........................................................................................................ 10

(五)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通常在金属货币制度下) .................................................................................... 10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 10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 10

(一)银本位制 ....................................................................................................................................................... 10

(二)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为币材 ................................................................................................ 10

(三)金本位制 ....................................................................................................................................................... 10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管理本位制,管理纸币本位制) ......................................... 10

三、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 11

(一)人民币 ........................................................................................................................................................... 11

(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 11

(三)统一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 ............................................................................................................................ 11

(四)统一管理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 11

(五)人民币的发行按照经济发行 ........................................................................................................................ 11

第二章 信用与利率 ............................................................................................................................................................................. 12

第一节 信用及其表现形式 ........................................................................................................................................................ 12

一、信用的定义和本质 ..................................................................................................................................................... 12

(一)关键词 ........................................................................................................................................................... 12

(二)信用的本质(特征) .................................................................................................................................... 12

二、信用的表现形式:按借贷关系中权务人的不同,信用的具体种类有 .................................................................. 12

(一)商业信用:直接信用 .................................................................................................................................... 12

(二)银行信用:间接信用 .................................................................................................................................... 12

(三)国家信用(政府信用) ................................................................................................................................ 12

(四)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无本质不同 ........................................................................................ 12

(五)股份信用 ....................................................................................................................................................... 13

(六)保险信用、租赁信用、民间信用 ................................................................................................................ 13

第二节 信用工具 ........................................................................................................................................................................ 13

一、分类 ............................................................................................................................................................................ 13

(一)以偿还期限划分 ..................................................................................................................................................... 13

(二)以发行者融资方式划分 ................................................................................................................................ 13

(三)以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性质划分 ............................................................................................................ 13

二、一般特征 ..................................................................................................................................................................... 13

(一)偿还性 ........................................................................................................................................................... 13

(二)流动性 ........................................................................................................................................................... 13

(三)收益性 ........................................................................................................................................................... 13

(四)风险性 ........................................................................................................................................................... 13

三、传统信用工具 ............................................................................................................................................................. 13

(一)短期信用工具:票据 .................................................................................................................................... 13

(二)中长期信用工具:债券和股票 .................................................................................................................... 13

第三节 利率概述:利率的确切含义、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 14

一、利率的种类 ................................................................................................................................................................. 14

(一)年、月日利率................................................................................................................................................ 14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14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 14

(四)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 14

二、利率的计量 ................................................................................................................................................................. 14

(一)单利与复利 ................................................................................................................................................... 14

(二)现值和终值 ................................................................................................................................................... 14

(三)到期收益率:使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今天价格的利率,所有的i都不是票面利率,而是收益率 ...... 14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 15

(一)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 .................................................................................................................................... 15

(二)资金供求(可贷资金理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调节资金供求 ................................................. 15

(三)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利率 ............................................................................................................................ 15

(四)银行成本 ....................................................................................................................................................... 15

(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基本利率,决定性影响,因为钱皆从央行出 ......................................................... 15

(六)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影响最大,利率与税收呈反向变动,与赤字正向变动 ................................. 15

(七)国际利率水平:国内外利差导致资本流动,逼迫国内利率归位 ............................................................. 15

四、利率的功能: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15

(一)聚资:高利率吸引大规模资金聚集 ............................................................................................................ 15

(二)反映功能:利率作为资金供求状况和流向的信号功能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最佳综合性指标 ......... 15

(三)调节功能 ....................................................................................................................................................... 15

(四)引导功能 ....................................................................................................................................................... 15

(五)分配功能 ....................................................................................................................................................... 15

(六)纽带功能 ....................................................................................................................................................... 15

第四节 利率决定理论 ................................................................................................................................................................ 15

一、古典利率理论 ............................................................................................................................................................. 15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 16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 16

四、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 16

(一)商品市场均衡................................................................................................................................................ 16

(二)货币市场均衡................................................................................................................................................ 16

(三)全面均衡状态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 16

五、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16

(一)纯粹预期理论................................................................................................................................................ 16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 17

(三)市场分割理论................................................................................................................................................ 17

(四)偏好区间理论................................................................................................................................................ 17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 .................................................................................................................................................................... 17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17

(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 17

(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 17

(三)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 .................................................................................................................... 17

二、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 ................................................................................................................................................. 17

(一)货币学派论利率市场化 ................................................................................................................................ 17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 ............................................................................................................................ 17

三、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与条件 ......................................................................................................................................... 17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 ................................................................. 17

(二)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 17

(三)经济环境的稳定 ............................................................................................................................................ 17

四、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与意义 ......................................................................................................................... 17

第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 18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 18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 18

(一)统一货币的需要 ............................................................................................................................................ 18

(二)票据清算的需要 ............................................................................................................................................ 18

(三)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支持)角色的需要 .................................................................................................... 18

(四)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货币政策更为灵活自由;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担以重任 ......................... 18

二、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18

(一)中央银行的起源阶段 .................................................................................................................................... 18

(二)19世纪初到一战前:第一次高潮 ............................................................................................................... 18

(三)一战后 1920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第二次高潮 澳 中 等 ................................................................ 18

(四)二战后:政府直接设立 政府色彩日渐浓厚 .............................................................................................. 18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 18

(一)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国家专设央行,最主要最典型 ........................................................................ 18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前苏联 前我国(1983年前) ................................................................................... 18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 18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货币发行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4.1) ...................... 18

四、中央银行的职能 ......................................................................................................................................................... 18

(一)发行的银行 ................................................................................................................................................... 18

(二)银行的银行 ................................................................................................................................................... 18

(三)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非为政府所有 ............................................................. 19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目标】 ..................................................................................... 19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战略目标,长期目标) ......................................................................................................... 19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 19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 19

(三)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19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19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 19

(二)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近期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 ......................................................... 19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远期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 ................................................................. 19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 20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 20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 20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控制商行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 20

(二)再贴现政策 ................................................................................................................................................... 20

(三)公开市场业务:1920s美;回购协议为主 .................................................................................................. 20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局部、特定形式和条件 .......................................................................................... 20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熨平经济周期 ................................................................................................................ 21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抑制投机 .................................................................................................................... 21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 21

(四)优惠利率:优先发展的产业 ........................................................................................................................ 21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抑制进口过快的增长 .................................................................................................... 21

三、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直接控制 ......................................................................................................................... 21

(一)利率最高限额................................................................................................................................................ 21

(二)信用配额:资金供给相对与资金需求严重不足,18世纪英格兰银行 .................................................... 21

(三)规定商行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重 .................................................................................... 21

(四)直接干预 ....................................................................................................................................................... 21

(五)开办特别存款:等价于准备金,不付息 .................................................................................................... 21

四、间接信用指导 ............................................................................................................................................................. 21

(一)道义劝告:规劝为主 .................................................................................................................................... 21

(二)窗口指导:规定为主 .................................................................................................................................... 21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 21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 ............................................................................................................................................ 21

(二)再贴现 ........................................................................................................................................................... 21

(三)存款准备金 ................................................................................................................................................... 21

(四)公开市场业务................................................................................................................................................ 21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 ................................................................................................. 21

宏观层次 ............................................................................................................................................................................ 21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关键在利率.............................................................................................. 21

(一)利率渠道 ....................................................................................................................................................... 21

(二)汇率渠道: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 21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相对资产价格和真实财富 .......................................................................... 22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傻逼,货币供应直接影响收入 ............................................. 22

(二)托宾投资q理论 ............................................................................................................................................ 22

(三)消费的财富效应 ............................................................................................................................................ 22

微观层次 ............................................................................................................................................................................ 22

三、金融中介学派(新古典学派)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 22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 22

(一)信贷配给与信贷可得性 ................................................................................................................................ 22

(二)银行信贷渠道................................................................................................................................................ 22

(三)资产负债表渠道 ............................................................................................................................................ 22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效应:快慢,大小 .................................................................................................................................... 22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 22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 22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23

(三)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 23

(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 23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快慢(时滞的长短)和大小(强度) .............................................................................. 23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 23

(一)必要性 ........................................................................................................................................................... 23

(二)配合方式:双紧双松最强势,一紧一松软着陆 ........................................................................................ 23

第九章 货币供求理论与货币供给机制.............................................................................................................................................. 24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 24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 24

(一)交易方程式 ................................................................................................................................................... 24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 ................................................................................................................ 24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24

(一)货币需求动机................................................................................................................................................ 24

(二)货币需求函数:实际货币需求 .................................................................................................................... 24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24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鲍莫尔-托宾模型,平方根定律 ................................................................... 24

(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惠伦模型 ........................................................................................................ 25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资产选择理论 ................................................................................................ 25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25

五、我国货币需求分析 ..................................................................................................................................................... 25

(一)我国理论界有关货币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 25

(二)我国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个人、企业和机关团体 ................................................................................ 25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 ........................................................................................................................................ 25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 25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研究的政策意义 .......................................................................................... 26

二、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 26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 .................................................................................................................... 26

(二)新剑桥学派 ................................................................................................................................................... 26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应论 ......................................................................................................................... 26

四、货币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26

(一)货币学派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和单一规则 ................................................................................................ 26

(二)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 26

五、我国货币供给分析:内生性 ..................................................................................................................................... 26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内生性 ............................................................................................................................ 26

(二)中央银行再贴现的内生性:内在货币啊 .................................................................................................... 27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内生性:内在货币 ............................................................................................ 27

(四)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内生性 ........................................................................................................................ 27

第三节 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定量分析 ............................................................................................................................ 27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 27

(一)资产项目 ....................................................................................................................................................... 27

(二)负债项目 ....................................................................................................................................................... 27

二、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 ................................................................................................................................................. 27

(一)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 27

(二)贴现窗口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 28

三、货币乘数 ..................................................................................................................................................................... 28

(一)货币乘数的含义 ............................................................................................................................................ 28

(二)货币乘数的推导 ............................................................................................................................................ 28

四、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决定于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能力 ...................................................... 28

(一)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补充流动性的成本 ................................. 28

(二)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 28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涵义

一、什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特征

1、本身价值相对稳定

2、普遍接受性:典型特征

3、可分割性:易于分割成标准化单位以适应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4、易于辨认(防伪性)与携带

5、供给富于弹性,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二、货币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货币与通货

货币>通货=钱

(二)货币与财富

货币<财富=钱

(三)货币与收入

存量与流量的区别

第二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分清货币和非货币,这种货币和那种货币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一)划分对象:货币存量(货币供应量):银行系统负债的一部分

(二)划分依据:流动性,取决于:

1、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时间和难易

2、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该资产形式本身的收益)之差

3、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结果

(一)M1(交易媒介)

M1=狭义货币=通货(纸币+硬币)+活期存款,代表现实购买力,影响当前物价

(二)M2(价值储藏)

M2=广义货币=通货(纸币+硬币)+活期存款+银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狭义货币+准货币,代表一切可能成为的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影响未来物价

(三)M3(替代性)

M3=广义货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四)M4(流动性)

M4=M3+其他所有短期信用工具(短期债券,保单)

三、中国现行货币层次的划分

M0=通货

M1=通货+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

第三节 货币的四大基本职能

一、价值尺度:给每个商品标价

(一)价值尺度的含义

评价衡量商品含有多少社会价值,并将该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同质的货币。

(二)价值尺度的表现——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象,其倒数是购买力;货币的出现使得价格数目减少,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价格标准

有利于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量的高低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先卖它,换了钱,再买它

(一)流通手段的含义

1、解决了物物交换的需求和时空双重巧合的问题,节省了交易时间(交易成本),鼓励了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交换和分工;

2、使物物直接交换分裂为先卖后买的两个独立过程:

1)物物交换:物物;2)商品流通:物币 币物

(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1、联系:引起和被引起,被服务和服务,基础和表现形式的关系

2、区别:1)出发点;2)流通界;3)方向相反

(三)特点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媒介意义大于价值意义,即流通手段包含了纸币产生的可能性

注: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就具体每一项交易来说,货币只是交易一方

以上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以下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三、支付手段:交易活动与支付活动不同时

(一)含义

1、起源于商业信用,当供货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分离时,用于偿还赊购商品货款的货币

2、是一切信用关系建立的基础

(二)支付手段的应用范围(除商业信用外)

1、大宗交易(主要)

2、财政收支、银行存贷

3、工资佣金房租地租水电费

(三)与流通手段相比的特点

1、1)流通手段:商品与货币交换,货币与商品交换,价值在同一时间双向流动;

2)支付手段:商品与信用交换,信用与货币交换,构成一次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价值在同一时间单向流动

2、不是交换媒介物,主要反映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

3、使先买后卖成为可能

四、价值储藏:购买力暂存

(一)价值储藏的原因

1、理论解释:

1)货币有价值,储藏财富,更多发生在金属货币上

2)货币具有交换能力,储藏购买力,更多发生在不足值纸币上

2、具体原因:

1)交换结束后偶然的货币储存;2)为再生产有计划的货币储存;3)储存天性;4)风险基金

(二)价值储藏的形式及发展

1、商品储藏

2、有价证券储藏

1)优点:I、存在服务收益或利息收益;II、随着货币贬值,实物和有价证券价格会上升

2)缺点:I、保管费用;II、价格也可能下跌;III、流动性低于货币

3、货币储藏

1)形式:I、朴素;II、美的;III、银行存款

2)优点:最高的流动性;

3)缺点:纸币极易贬值

(三)作用

1、未来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准备金

2、资本积累

第四节 货币形式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货币形式

一、按货币自然形态分类

(一)实物货币

1、形态:米,布,贝壳,牛

2、缺点:1)不易分;2)不易带;3)不易统一计量单位;4)不易存

(二)金属货币

(三)纸币

1、兑现纸币:等价于金属货币,比金属货币易带易存

2、不兑现纸币

(四)存款货币(活期存款,支票,书本货币)

优点:1、保证价值可挂失;2、更易带;3、更易分;4、一定的流通性

二、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

(一)商品货币: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相等

(二)代用货币

1、本身没有价值,兑现纸币或银行券

2、优点:1)制币成本低;2)易存;3)易带

3、缺点:1)不易辨别;2)不易防水火

(三)信用货币

1、特点:1)币材价值低于货币价值;2)不可兑现

2、形式:1)纸币;2)劣金属铸币(辅币);3)银行支票(存款货币):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3、最初的纸币=可兑换纸币=代用货币=金属货币+携带便利+避免磨损+等等=>信用货币=不兑现纸币(包括劣金属铸币)

(四)电子货币:电脑储存和转移的资金

1、借记卡:类似支票,直接划拨资金

2、贷记卡:不是货币,是信用卡

3、储值卡:类借记卡,类手机充值卡,整买零用

4、电子钱包

5、电子支票

第五节 货币制度:内容及演变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六大方面

(一)本位货币材料

1、本位货币:标准货币,法定计价、结算货币,基本通货

性质:1)无限法偿;2)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2、本位货币材料决定货币制度名称

1)金本位制度;2)银本位制度;3)复本位制度,黄金和白银;4)纸币本位制度

(二)货币单位的名称和价值:叫元还是叫比索,一元是多少钱

1、货币单位的名称:1)以前是重量单位名称;2)现在是叉叉元

2、货币单位的值:1)以前是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和成色;2)现在是外汇比价

(三)流通中货币的种类:本位币和辅币

1、本位币:基本通货,基础货币,法定价格标准,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足值货币

2、辅币:贱金属铸造,不足值,法定兑换比例,限制铸造

(四)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如何发行

1、金属货币:1)本位币自由铸造;2)辅币限制铸造

2、信用货币:1)早期分散发行;2)目前集中垄断

(五)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通常在金属货币制度下)

1、无限法偿:本位币;央行银行券

2、有限法偿:辅币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分类:1)金属货币制度下:贵金属;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

2、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准备的用途

1)国际支付准备金;2)变动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存款提现和银行券兑现的准备金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金属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

1、分类:1)银币本位:唯一现实存在过的银本位制;2)银块本位;3)银汇兑本位

2、特点:1)银币本位,自由铸造,无限法偿;2)辅币有限法偿,自由兑换;3)白银自由输出输入

3、历史悠久

(二)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为币材

1、平行本位制

特点:金币银币同为1)本位货币;2)无限法偿;3)自由铸造;4)市场决定兑换比率

缺点:不同国家金银比价不同,贵金属流向高价国家,使该国成为单一本位制国家

2、双本位制

特点:金币银币同为1)本位货币;2)无限法偿;3)自由铸造;4)法定兑换比率

格雷欣法则:把市场价值高的金属铸币熔化,以高比价在市场上兑换市场价值低的金属,再用市场价值低的金属铸成货币,以官价兑换成市价高的金属铸币,再熔,再换,于是价值高的金属铸币都熔了,价值低的金属铸币广泛流动

实质:只有一种货币发挥本位币作用,另一种货币变成了商品

3、跛行本位制

特点:金银币同为1)本位货币;2)无限法偿;3)金币自由铸造,银币限制铸造;4)法定兑换比率

由来:银价暴跌,又要维持银的“值钱的货币金属”的地位

(三)金本位制

1、优势:1)单一本位制度稳定;2)金价稳定;3)领导的英国率先使用金本位制;4)金产量激增

2、金币本位制

特点:1)金币本位,自由铸造,无限法偿;2)辅币和银行券自由兑换金币;3)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金平价,外汇汇率,黄金输出输入点

政策意义:1)汇率稳定;2)无独立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依赖黄金的国际间流动和金矿开采

2、金块本位制(富人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市场只有纸币、银行券和辅币流通,且不太能随便兑换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纸币规定含金量,但原则上不能兑换黄金

4、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美元黄金,特殊的金汇兑本位制

积极作用:1)美元等价于黄金,解决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2)稳定汇率的固定汇率制,保证国际经济发展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全球货币合作

消极作用:1)美元特权;2)特里芬难题:美国持续逆差,断绝储备来源;3)固定汇率仅有利美国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管理本位制,管理纸币本位制)

特点:1)纸币本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发偿货币;2)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价值联系

优点:货币发行自主性扩大,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1)货币发行往往过剩,导致通胀;2)汇率自由调整,贸易混乱;3)成败与否依赖人治

三、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币

1、货币名称:人民币

2、货币特性: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不规定含金量,无限法偿

3、货币单位:1)本位币,元;2)辅币:角,分

(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三)统一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

(四)统一管理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五)人民币的发行按照经济发行

第二章 信用与利率

第一节 信用及其表现形式

一、信用的定义和本质

(一)关键词

偿还,付息,借贷,债权债务关系;贷方,授信,债权;借方,受信,债务

(二)信用的本质(特征)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最基本特征

严格区别于税收缴纳和财政划拨的无偿性

2、信用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从商业信用发展到各种各样的权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价值使用权转移,所有权不变

2)价值使用权单方向由贷方转移到借方,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反向运动

二、信用的表现形式:按借贷关系中权务人的不同,信用的具体种类有

(一)商业信用:直接信用

1、形式:赊销(延期支付);预付

2、特点

1)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买卖,但不付款,承诺到期支付,引出借贷行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的双方当事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与消费信用不同

3)商业信用的供求受经济景气状态的影响:繁荣增加,衰退减少

3、优点:方便,及时,

4、局限

1)授信规模受上游企业“产品成品资本量”限制

2)授信方向只能产生于直接上下游企业间

3)难易接受国家管理和调控,易导致债务危机

(二)银行信用:间接信用

1、信用规模和方向上具有优势(与商业信用相比)

2、是一种中介信用

1)银行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中介

2)信用的主要形式

3)商业信用的票据化丰富了银行信用的内容;银行信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了商业信用的经济基础

3、信用的主要形式,基本形式,主导形式

4、与商业信用的互补:1)银行信用扩展并引导商业信用;2)商业信用(票据)丰富的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政府信用)

1、形式:政府债券=国库券+中长期国债(公债);银行借款;国外借款;国际金融市场发债

2、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财政年度内)不平衡:主要发行国库券

2)弥补财政赤字(财政收支长期不平衡):发行政府债券较增加税收和向银行透支更少影响经济

3)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央行调节货币供给(公开市场业务)的前提

3、我国:1)解放初期;2)极左时期;3)新时期

(四)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无本质不同

1、授信对象:消费者(家户部门)

2、授信目的:满足和扩大消费

3、方式

1)分期付款:耐用品,首付+分期等额支付其余货款及利息

2)消费信贷:直接以货币形式指向特定商品的贷款,分为I)信用贷款;II)抵押贷款

3)信用卡

4、优点:1)增加当前消费,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引导消费方向

(五)股份信用

(六)保险信用、租赁信用、民间信用

第二节 信用工具

一、分类

(一)以偿还期限划分

1、短期信用工具;2、中长期信用工具;3、永久性信用工具:股票,永久性债券

(二)以发行者融资方式划分

1、直接信用工具: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股票、债券、国库券、抵押契约

2、间接信用工具:金融机构——银行券、存单、保险单

(三)以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性质划分

1、权益类:股票,股东,股息和红利,可转让

2、债务类:要求权为固定数额,债券,债权人,利息和本金,可转让

二、一般特征

(一)偿还性:发行时间到付清债务时间;持有债券时间到付清债务时间;股票和永久性债券无偿还期

(二)流动性

1、是否方便变现;

2、变现过程中损失的价值和交易成本;

3、与偿还期长短成反比,与债务人信用好坏成正比

(三)收益性

按单利计算有

1、名义收益率=年利息/票面金额

2、当期收益率=年利息/当前价格

3、到期收益率=(年,到期资本利得+年利息)/买入价格

4、实际收益率=(年,当期资本利得+年利息)/买入价格

(四)风险性

1、市场风险:信用工具价格波动;

2、信用风险:债务人无法按规定还本付息

三、传统信用工具

(一)短期信用工具:票据

1、汇票

1)出票人(债权人)索债

2)付款人(债务人)见票承兑并按约兑付

3)收款人(可以但不必定是出票人)持票收账

2、本票(期票)

1)出票人(债务人)承诺兑付

2)持票人(债权人,收款人)

3、支票:存款人是出票人,付款人是银行,钱在活期账户里的汇票

4、背书人为票据最终债务人

(二)中长期信用工具:债券和股票

1、股票:证明股东身份&获取股息的凭证;分为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

1)普通股的权利:I)经营参与权,股东大会;2)盈余、剩余资产分配权;3)优先认股权

2)优先股的权利:盈余、剩余资产分配权优先于普通股

3)优先股的义务:I)无权;2)股息固定不会涨;3)无优先认股权

4)参与/非参与优先股,参与好;积累/非积累优先股,积累好

2、债券

1)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债券(国债,金边债券),地方债券,政府保证债券

2)公司债券:期限长,风险大,利率高

3)金融债券:风险居中

3、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1)经营参与权:完全和限时有限

2)发行期限:永久性投资证券和确定期限

3)收益稳定性:取决于公司经营状况及股价变动和固定利息的名义收益

4)发行目的

I)所有权证券,筹集自主性资本,管理权分散和部分所有权丧失,股息或红利从公司利润支付

II)临时借入的债权资本,必须偿还且支付利息,利息支出计入公司经营成本

第三节 利率概述:利率的确切含义、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一、利率的种类

1、利率体系包括利率结构和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2、利率体系由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组成

1)中央银行利率: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金融机构的央行的存款利率

2)商业银行利率:各种存、贷款利率、金融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

3)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政、企债券利率

(一)年、月日利率

1、年、月、日息

2、百分、千分、万分

3、12,30,360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费雪方程式

2、费雪效应:名利与实利之间的关系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1、固定利率:短期,便于,锁定

2、浮动利率:另一层含义

(四)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1、法定利率(官定利率):1)再融资利率:I)再贴现利率;II)再贷款利率;2)存贷利率直接管制

2、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二、利率的计量

(一)单利与复利

1、单利:利息不计利息

2、复利:一定时期结本息,利息计入新本金

3、连续复利

(二)现值和终值

1、现终的含义是相对的

2、FV=PV(1+r)n

3、PV=Σ FVi/(1+r)i

(三)到期收益率:使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今天价格的利率,所有的i都不是票面利率,而是收益率

1、普通贷款:到期后一次性连本带息付清

2、等额分期分款

3、息票债券:定期付息,末期支付利息和本金

1)市场价格(对应到期收益率)等于票面价格(对应票面利率)时,到期收益率等于息票利率

2)市场价格与到期收益率呈反向关系:价格决定收益率,买价高,必然收益下降

3)市场价格低于票面额时,到期收益率高于票面利率

4)特殊的息票债券:永久债券,无限期支付利息,永远不支付本金

4、零息票债券(折扣债券):无利息,折价售

5、小结:债券的当前价格与其到期收益率成反比,当市场利率上升,则债券到期收益率必随之上升,于是带动债券价格下跌。与债券票面利率无关。票面利率等价于利息,是一个外生定值。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制定和调整利率水平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

(一)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

1、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增加投资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与供给缺口增大利率上升

2、投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二)资金供求(可贷资金理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调节资金供求

(三)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利率

(四)银行成本

1、收入:贷款利率,中间业务收入

2、支出:存款利率,运营成本

(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基本利率,决定性影响,因为钱皆从央行出

(六)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影响最大,利率与税收呈反向变动,与赤字正向变动

(七)国际利率水平:国内外利差导致资本流动,逼迫国内利率归位

四、利率的功能: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主要通过利息支付引起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实现

(一)聚资:高利率吸引大规模资金聚集

1、聚资的两种渠道:财政筹资和金融市场筹资

2、利率的融资机制:1)吸引企业闲散资金;2)吸收城乡居民储蓄

(二)反映功能:利率作为资金供求状况和流向的信号功能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最佳综合性指标

(三)调节功能

1、利率是人们微观经济活动决策,如工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重要依据

2、调整产业结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金总是流向效益最好的产业,流向政策贷款利率低的企业

3、调节货币供求,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是重要的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四)引导功能

1、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同(三)2

2、利率引导金融资产的选择:高利率吸引投资热,同(一)2

(五)分配功能

1、利率对资金的分配功能:利率引导资金去各行各业大展拳脚,同(四)1

2、利率对收入的再分配功能:本质上是资金投资收益的再分配,但会强化收入不均

(六)纽带功能

1、利率可以将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连接起来:从政府到央行到金融机构到企业到家户部门

2、利率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主要指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1、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庞巴维克,马歇尔,庇古、魏克赛尔、费雪

2、基本观点:

1)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来源于投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储蓄和投资决定利率

2)分析重视实物因素,因此被称为古典利率理论

3)马歇尔:利息是资本的价格,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高低

3、特点:1)利率仅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数量,与收入无关,利率的变化不影响其他变量,局部均衡

2)实际利率理论,非货币性的利率理论

3)流量分析法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1、凯恩斯,货币因素出发,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2、基本观点:1)货币很好,很流动,很小风险,所以人们对货币有流动性偏好。

2)货币供给有限,利息就是为了取得货币而支付的报酬。利息以货币计算,以货币支付,表现为今天

的货币和明天货币交换的贴水,因此利率的高低应有货币的供求决定。

3)进一步,那么哪些因素决定货币供求呢?供由央行决定,求由交易、预防和投机决定,其中投机与

利率单调相关关。于是当供与求相等时,决定一个利率。

3、特点:1)完全从货币供求讨论利率决定,是货币的利率决定理论

2)货币可且仅可通过影响利率继而影响投资来影响经济

3)流动性陷阱是,利率被锁定

4)存量理论:某时点的货币存量决定利率

5)局部均衡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1、新古典学派,自古典利率理论而生,勒纳,罗伯逊,俄林,米尔达尔

2、基本观点:1)重流量,重存量,重货币,重实物,综合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2)核心: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

3)I、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实物),窖藏(货币);

II、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实物),央行商行信用(货币);

III、以上四个因素,仅银行货币与利率无关

4)长期,市场利率与实物利率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

3、特点:1)四大兼顾;2)忽视了收入和利率的相互作用

四、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1、英国,希克斯,“没有考虑收入因素,任何理论都无法确定利率的具体数值”

2、ISLM:利率与收入,在投资与储蓄,货供与货需四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的理论;认为利率和收入必然同事决定,

于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

(一)商品市场均衡

IS:储蓄与投资相等的所有收入和利率的点的轨迹

(二)货币市场均衡

LM:货币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所有收入和利率的点的轨迹

(三)全面均衡状态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ISLM的交点是是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收入和利率的水平

五、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讨论证券收益高低与投资时段长短的关系

四种不同的收益率曲线:水平、下降、上升、曲线驼形

(一)纯粹预期理论

1、前提假设

1)金融市场完善;

2)投资者主要追求利润;

3)市场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一致、合理且确定;

4)无交易成本;

5)不同期限证券完全可替换(一次性长期投资和多次连续性短期投资预期收益相同)

2、表达式:长期债券利率是该期限内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3、收益率曲线形状取决于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值与当前短期利率值的比较

1)如果未来短期利率预期上升,则当前长期利率高于当前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上斜;2);3)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1、假设:1)投资者是风险规避的,预期未来利率走势重要,但仍需考虑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2)从而,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流动性较高的短期债券

2、同一时间间隔内长期证券收益应高于各短期证券收益之和,二者差额为流动性溢价,即风险报酬

3、为吸引投资者投资长期证券,须有流动性补偿,且补偿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因此原始的收益率曲线呈上升型,但增加递减(为什么)

(三)市场分割理论

1、假设:1)期限不同的证券市场完全分割,不可替代;

2)投资者是极端风险规避者;

3)投资者和借款者都有严格的期限偏好和需求,如保险的严格长期和小银行的严格短期

2、于是不同期限市场上收益率高低取决于分割市场本身供求情况

(四)偏好区间理论 =(一)+(二)+(三)

1、有偏好区间,但是可以用溢价或者折价调整;

2、比如如果现在由于供求导致短期利率很低,为了吸引资金,则大家预期短期资金会上扬,于是预期理论作用,上升,且流动性偏好作用,因此猛烈上升;反之,可能会微微下降。

总结:影响利率结构的三大因素:预期,市场分割,流动性报酬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

二、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

(一)货币学派论利率市场化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

三、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与条件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三)经济环境的稳定

四、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与意义

第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职责:通货;政策;清算;国际;监管

地位:金融机构中核心地位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大前提:1)商品经济发展成熟;2)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统一货币的需要

1、银行券定义

2、时状:1) 实力薄弱,不能兑现;2)种类繁多,真伪难辨;3) 地域局限,不能通兑

(二)票据清算的需要

1、1773年英国伦敦成立最早的票据交换所;2、仍需要权威的、全国性的、统一的清算中心

(三)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支持)角色的需要

(四)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货币政策更为灵活自由;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担以重任

二、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起源阶段

瑞典银行 1656欧洲第一家发行银行券,1668国家银行,1897独占发行权,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 1694最早的私人股份银行,1833无限法偿,1844比尔条例,1854英国票据交换中心,1873(5)最后贷款人原则提出及实践,中央银行

(二)19世纪初到一战前:第一次高潮

法兰西银行:1800,1848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

德国:1875普鲁士改为国家银行,20世纪初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

美联储:1913

(三)一战后 1920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第二次高潮 澳 中 等

(四)二战后:政府直接设立 政府色彩日渐浓厚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一)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国家专设央行,最主要最典型

1、一元制 大部分国家 我国(1984年之后)

2、二元制 联邦制国家:美国(12个联储区) 德国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前苏联 前我国(1983年前)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1、西非货币联盟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

2、中非货币联盟的中非国家中央银行

3、加勒比海货币管理局

4、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欧洲中央银行(1998.7),二元制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货币发行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4.1)

四、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1、唯一的银行券发行机构;2、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货币供应量

发行出的银行券=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存款准备金,全部为基础货币

(二)银行的银行

1、集中存款准备金:1)了解各银行准备金状况;2)易于组织清算

目的:1)保证清偿力;2)有利于调节信贷规模

2、组织全国范围的资金清算:1)提高清算效率;2)了解全国金融情况

形式:1)内部,总行,央行;2)直接央行

3、最后贷款人:1)支持困难银行;2)宏观调控

形式:再贴现贷款

(三)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非为政府所有

1、代理国库

2、政府的金融代理人:1)国内发债付息,代管外储

2)对外从事国家间金融活动

3)政府的金融顾问

3、为政府提供资金融通

1)为政府提供贷款;2)购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公开市场业务)

4、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法规:制定,监督,管理

货币政策体系: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2、货币政策工具体系;3、货币政策操作程序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战略目标,长期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稳定物价;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生产总量;生产能力;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1、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关系;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4、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三)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1)有明确定义;2)数据可准确及时获得

2、可控性:有一条路,从政策工具到中介目标

3、相关性:有一条路,从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

4、抗干扰性;5、协调性

中介目标的分类:近期中介指标,操作指标;远期中介指标,中间指标

(二)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近期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

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常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可得

2、银行准备金:央行存款余额+库存现金

1)用途:客户提款;法定要求;行间结算

2)分类:I、需求性质:法定,超额;II、供给:借入,非借入

3)优点:相关性强,三大法宝相关;缺点:可测性和可控性弱

3、基础货币(高能货币):通货+银行准备金,理想的操作指标

优点:1)可测性强,央行负债;2)可控性强;3)相关性强,乘以货币乘数即可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远期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1970s~

优点:I、可测性强,MX有明确定义且反应于资债表上;II、可控性不确定;III、直接相关

缺点:货币层次日渐模糊,以谁为准呢

2、市场长期利率:凯恩斯学派,~1970s

优点:1)可控性强;2)可测性强;3)相关性强

缺点:1)内生变量模糊了操作效果;2)操作量是名义利率,短期利率,作用因素是实际利率,长期利率

3、汇率:开放经济的小国

小结:总量指标: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价格指标:利率、汇率;二者不搭配使用。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很久很久以前: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

2、1986~1994: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规模

3、变化:1)存款主体变成居民;2)金融机构越来越多;3)直接融资发展;4)外汇资产影响扩大

4、现在:操作目标:短期利率,银行准备金;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控制商行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由来及发展

1)始于英,法于美;初用确保银行体系不因过度放款而发生清偿危机;大萧条后普遍为政策工具

2)存款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3)趋势:单一性;降低性

2、内容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单一制或复合制

2)具体资产形式,央行存款、现金或政府债券

3)计提:怎么计价

4)调整幅度

3、作用机理

商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

4、特点

1)政策效果:I、四两拨千斤;II、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III、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意味着冻结了

部分超额准备金

2)缺点:I、经济效果过于强烈,不宜常用;II、对社会预期影响强烈;III、不具体银行具体分析

(二)再贴现政策

1、内容

1)贴现与再贴现

2)内容:I、再贴现率的调整,短期,资金供求;II、再贴现票据的资格认定,长期,资金投向

2、作用机理

银行融资成本银行超额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

3、特点

1)效果:I、通过融资成本和超额储备影响融资决策;II、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向,具有告示效应

2)缺点:I、缺乏主动性;2、利率极高极低效力依然有限;3、是重要参考利率,不宜经常变动

(三)公开市场业务:1920s美;回购协议为主

1、作用机理

买卖政府债券投放或回收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增加或减少信贷规模扩大或缩减货币供应量增加减少

2、特点

1)效果:I、直接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II、影响买卖债券的价格和收益;III、影响公众预期;IV、配合政府债券

发行

2)优越性:I、传递过程的直接性;II、主动性;III、可微调;IV、可频繁、连续、经常、逆向性操作

3)必备条件:I、央行强大的资金实力;II、央行充分的相机操作能力;III、金融市场发展较成熟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局部、特定形式和条件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熨平经济周期

1、控制对象: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融资

2、控制内容:1)最低首付额度;2)分期付款最长期限;3)可购买商品种类及具体限制 3、平狄克微观:耐用品周期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抑制投机

1、控制对象: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

2、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量《=最高放款额度=(1-法定保证金比率)×交易总额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1、控制对象:房地产贷款

2、控制内容:1)贷款最高额度;2)最长期限;3)收付和分付的最低金额

(四)优惠利率:优先发展的产业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抑制进口过快的增长

三、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直接控制

(一)利率最高限额

存款利率设上限,防止银行为吸收存款在资产运用方面承担过高风险;Q条例,M条例;或致脱媒(二)信用配额:资金供给相对与资金需求严重不足,18世纪英格兰银行 (三)规定商行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重

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

(四)直接干预

直接对商行的信贷业务和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五)开办特别存款:等价于准备金,不付息

四、间接信用指导

要求央行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控制信用的权力和手段

(一)道义劝告:规劝为主 (二)窗口指导:规定为主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 (二)再贴现

1984,1986,1988

(三)存款准备金

1984,1998,2001

(四)公开市场业务

1994,1996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

宏观层次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关键在利率

(一)利率渠道

1、总收入总支出模型:

准备金货币供给货币供求不均衡利率资本边际效益投资总需求总收入 2、IS-LM模型:准备金„„总收入货币需求货币供求不均衡利率„„总收入 3、前提:1)利率对货币供求有弹性;2)投资对利率有弹性

(二)汇率渠道: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1、准备金货币供给货币供求不均衡利率资本流动汇率本国进出口总需求总收入

2、前提:1)外币可自由流入;2)本币可自由兑换;3)浮动汇率制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相对资产价格和真实财富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傻逼,货币供应直接影响收入

1、货币供给总支出投资名义收入 2、货币供给直接影响总支出

1)货币需求稳定;2)货币供给外生;3)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必然导致增加的支出 3、总支出变化影响投资变化

1)多余的货币供给直接参与投资;

2)多余的货币供给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和收益率的下降,导致非金融资产投资上升 4、名义收入的变化有两部分效应:短期的实际收入效应和短期与长期的价格水平效应。

(二)托宾投资q理论

1、货币供给股票价格q增大投资总收入 2、货币供给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见(一)) 3、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q理论

1)q=企业的股票总市值/资本的重置成本,股票价格上升,q值上升

2)q>1,买企业比建企业贵,投资增加;q

(三)消费的财富效应

1、货币供给股票价格居民金融财富消费总需求总收入 2、前提:1)存在股票市场;2)股票是居民金融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

微观层次

三、金融中介学派(新古典学派)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信贷配给与信贷可得性

1、信贷配给: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利率粘性

2、原因:1)政府对于利率的限制;2)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二)银行信贷渠道

1、前提: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金融体系以银行融资为主 2、三条路

1)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贷款供给量即派生存款量借款人的消费和投资量总收入

2)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股债价银行金融资产价值银行流动性贷款供给投资总收入 3)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与管制利率差距融资脱媒否贷款供给投资总收入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可得性投资总收入

3、特点:1)传导机制与利率无关;2)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影响等价 (三)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供给量利率

贷款利息支出,居民消费收益企业现金流 股票价格资本净值

经营状况道德风险银行贷款投放投资总收入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效应:快慢,大小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1、内部时滞:从病出,到药到吃药

1)认知时滞:预见能力和敏感程度,病出~知道病了

2)决策时滞:制定政策的效率,知道病了~看好病知道要吃什么药 3)行动时滞:行动的决心,知道要吃什么药~药入嘴

2、外部时滞(影响时滞):宏观微观宏观的时间,药入嘴~出药效 3、12~16个月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很难准确估测

(三)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几乎无时滞,太明显抵制,不明显乱来;短期内有效,预期使折扣。

(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快慢(时滞的长短)和大小(强度)

强度: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以总需大于总供时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比较主攻对象通胀率和误伤对象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比率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一)必要性

1、手段不同,适用的经济环境也不同

1)财政政策直接,外部时滞短,且不宜得罪人,适用于扩张 2)货币政策间接,内部时滞短,得罪人不偿命,适用于紧缩 2、都可能失效,一块用保险

1)货币政策失效:I、投资对利率不敏感,IS垂直;II、货需对利率太敏感,LM水平(流陷) 2)财政政策失效:同上相反,IS水平和完全挤出效应 3、相互配合,不保守,不冲突

(二)配合方式:双紧双松最强势,一紧一松软着陆

第七章 货币供求理论与货币供给机制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的定义;货币需求理论的三大发展阶段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主题:研究名义总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理论;特征: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

(一)交易方程式

1、美,欧文费雪,1911,《货币的购买力》,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 2、总支出PT与货币供应量M以及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的关系:PT=MV

3、交易中发生的货币支付总额=被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不易求不常用,换为名义国民收入Py 4、假设y、V短期恒定,则有P正比于M

5、反过来,对特定的P,当货币市场均衡时,Md=M=Py/ V,即名义收入比流通速度,后者短期恒定,因此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6、不足:1)商品交易不全部通过货币来进行;货币不全部用于交易商品;总之,货需与交易不等价。 2)觉得只宏观考虑就已经完美的解决了问题;忽略了微观主体因素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与马克思的区别:我觉得书上说的有些过了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

1、剑桥学派,马歇尔,庇古,现金余额数量论; 2、货币资产+资产配置得出货币数量论

3、对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的比例关系:M=kPy,

4、区别:1)交易,资产;2)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真正货币需求;3)宏观客观,微观主观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货币的本质吸引力在于人们对于流动性高的交易媒介的偏好。流动性偏好源于 1、交易性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的交易目的

影响因素:收入数量(不稳定)和收支的时距长短(稳定) 2、预防性货币需求动机:不确定因素预留款,与收入有关 3、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为明天投资预留款;凯氏独创。

影响因素:1)高利率,高利息,低债价,资本利得空间大,货币不留手,需求小

2)低利率,低利息,高债价,资本利得空间小,多少货币都在手,需求大,陷阱

(二)货币需求函数:实际货币需求

1、第一类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比,l1=l1(y),dl1/dy>0 2、第二类货币需求:与名义利率成反比,l2=l2(I),dl2/dI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方程式(货币需求函数):Md/P=l1(y)+l2(I)

4、流动性陷阱:在某特定利率低点以下,利息收入很少,且债券价格很高,资本利得空间极低,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此时无穷大的货币需求吸收,Md曲线水平,利率无法进一步降低,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鲍莫尔-托宾模型,平方根定律

1、威廉鲍莫尔,詹姆斯托宾,平方根定律/公式

2、假设:1)支出连续均匀;2)收入常以无风险短期债券形式保存;3)相同时间间隔等量变现 3、可能存在的成本:1)不是现金要有变现成本;2)是现金要有持币机会成本 4、平方根公式:K=b(Y/C)+i(C/2),dK/dC=0C

2bY,L=2bY

5、政策意义:1)表现交易性货需与利率和规模经济的关系;

2)交易性货需与收入正比,与利率反比, 3)交易性货需规模节约,小于收入和利率变化幅度 4)增加货币供给会导致收入更大比例增长

(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惠伦模型

1、爱德华惠伦

2、可能的成本:1)不是现金猛找现金的成本;2)是现金的持币机会成本 3、惠伦公式:K=bS/L+iL,dK/dL=0L=(2Sb/i)

2

2

2

1/3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资产选择理论

1、凯恩斯的想法是,大家的心理点不一样,某人一过这点就全卖或全买,所有人心理点均匀分布,所以各个点又有债券又有货币。

2、托宾的想法,不存在心理点,人也不必全卖或全买,任何利率水平,任何人,按资产选择分配。 3、货币需求是在资产选择过程中形成的;货币需求变动通过资产组合调整实现。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1956,弗里德曼,《货币数量学说——新解说》,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 2、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从货币需求入手表述货币数量论 3、三大类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财富:越有钱(收入,恒久性收入),越要钱;人力财富比重越大,越要钱 2)各种财富形式的回报率,导致机会成本的产生 3)其他

4、弗氏货币需求函数:Md/P=f(Yp,W,rm,rb,re,1/p.dp/dt,μ),与Yp,rm正相关,与其余反相关5、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五、我国货币需求分析

(一)我国理论界有关货币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货币必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因此,货币必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价值、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二)我国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个人、企业和机关团体

1、交易动机最基本主要的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资动机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

机关团体货币需求稳定。影响我国个人、企业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决定作用

1)个人:三大需求动机(交易、储蓄和投资)都由收入供给

2)企业:收入决定企业规模决定交易和预防规模,收入决定自有资本大小决定追加投资规模 2、利率

1)个人:利率对交易性需求影响尚小,对于预防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影响在扩大 2)企业:三者皆有影响 3、预期物价变动率

预期物价上涨,交易需求增加,短期投资需求可能增加,长期下降;预期物价稳定,预防需求增加 4、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5、制度因素

总之,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因此收入对货需影响最大,因此我国货需较为稳定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研究的政策意义

1、外生变量(政策性变量):货币政策有意义的大前提

2、内生变量(非政策性变量):央行只能被动的根据经济发展所需投放货币 3、格力和肖,1960,《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债务货币观,外在货币,内在货币 1)外在货币由私人部门持有的能对其净值做出贡献的货币项目组成 2)内在货币有私人部门持有的不能对其净值做出贡献的货币项目组成 4、金融货币观:外在货币:融资货币化;内在货币:内生金融。

二、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特征:1、货币的生产弹性几乎为零:货币再吃香,也没人敢生产 2、货币的替代弹性几乎为零:基本没有替代品

(二)新剑桥学派

1、货币供给不完全外生

热闹时,贷款需求增加,贷款增加,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反之。 2、央行控制有限效力

1)热闹时,商行有扩大信贷的主观能动性 2)技术层面,金融创新不是吃干饭的

3、央行对货币供应控制的非对称性:增加货币供给能力远大于减少货币供给的能力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应论

耶鲁学派,托宾,货币供应主要内生

1、银行负债由资产决定,有需求,就有贷款,由经济体系而不是货币当局决定

2、金融创新:动员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流通速度;通过基础货币以外一切因素改变货币供给 3、企业自身可以创造出非银行形式支付扩大信贷,银行信贷不是唯一满足新增投资的途径

四、货币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学派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和单一规则

1、货币外生:现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施瓦茨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1)强力货币=银行准备金+公众通货,当局决定; 2)存款准备金比率,立法或当局决定; 3)存款通货比率,立法或当局利率管制决定 2、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

优点:1)避免混乱预期;2)避免干扰经济

操作:1)调控目标M2;2)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适应;3)原则上不动,动也公开动,小动原则:单一性,长期性,稳定性

信条:1)唯一目标是稳定货币;2)唯一调控指标为货币供应量,非利、汇、价;3)不能随意调整

(二)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供给总原则是保持币值稳定,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币值稳定与否取决于货币供给量 2、商品货币本位制:以商品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3、具体原则:1)货币供给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社会生产能力除以货币流通速度是最佳供给量 2)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货币量少于商品,买家中心,质量提高。

4、恰当的货供增长率:1)同潜在社会生产能力增长适应;2)可承受的通胀率限定最高货供增长率

五、我国货币供给分析:内生性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内生性

1、1984~1993,再贷款是基础货币发放的主要渠道,政策性贷款逼宫

2、1994~某年,虽然有政策性银行,但还是资金缺乏,迫使被动发贷 3、1990年代末,通货紧缩,资金不乏了,倒是想贷也贷不出去了 4、1998年1月,我国取消贷款规模控制

5、结论:企业信贷需求的顺周期特性决定中央银行再贷款伸缩的内在性

(二)中央银行再贴现的内生性:内在货币啊

1、目前为止尚未形成规模,效果不大

2、就算形成规模,央行也被动:1)利率高,可以照样贷(与书上不同);2)利率低,不贷还是不贷 3、这是市场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前老动不好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内生性:内在货币

1、我国短期国债少,流动性不强,制约业务规模,你都买了,银行自己还玩什么 2、商行自己少债,不能从央行换回基础货币,只有单方向卖给央行 3、商行视短期国债为优质资产,不愿卖

4、国债属于货币资产的替代形式,由二级市场上增发的基础货币仍是内在货币

(四)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内生性

1、背景:央行强制结汇以稳定汇率,导致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正相关 2、汇率不市场,认为造成的过低汇率导致了过多的外汇占款 3、被动发行导致央行货币供给主动性大大降低,导致 1)强化了本国货币发行对储备的依赖,即内生性 2)财政信贷发行渠道被架空

第三节 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定量分析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项目

1、证券:财政部债券(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 2、贴现贷款:银行获得准备金的渠道之一

3、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证书帐户:黄金与纸黄金,与财政部存款的负债对应 4、硬币:财政部发行

5、结算过程中的现金项目:先行垫付 6、其他:外汇和实物资产

(二)负债项目

1、外部流动现钞=存款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是主要负债

2、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款机构库存现金=存款机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借入性准备金+非借入性准备金,不付息 3、财政部存款

4、外国及其他存款:外国政府央行国际机构本国地方政府存款 5、待付现金项目:人家先行垫付 6、其他:主要是会员银行认购的股权

二、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强力货币)严格等于【流通中现金】+【存款机构准备金总额】 等于【发行出的现金】+【央行准备金存款】 (一)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改变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数量 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央行买债券,1)买银行的;2)买老百姓的,且老百姓拿了钱直接存银行,则改变银行准备金 2、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改变基础货币中的流通中通货

央行买债券,买老百姓的,且老百姓拿了钱自己装着,则改变流通中通货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同时改变流通中通货和银行准备金数量

(二)贴现窗口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基础货币和从中央银行贴现借款的变动是一对一关系

基础货币=非借入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业务)+借入性基础货币(贴现窗口),前者可控,后者不全可控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含义

1、m=货币常数=货币供应量 / 基础货币=M/ B 2、M=m×B,即货币供应量常数倍于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的推导

1、流通中现金C,支票存款D,漏出现金比率c=C / D,非交易存款T,非交易存款占支票存款比率t=T / D,银行准备金总额R,超额准备金占支票存款比率e,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d,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t

2、推倒货币供给M1的乘数m

m

M1CDCD

BCRCrdDrtTeD

CDcDD1c



CrdDrttDeDcDrdDrttDeDrdrttec

3、性质:1)rdrtte1

2)乘数关系的存在源于准备金的多倍存款创造作用,与现金无关

3)由上,货币乘数小于存款货币乘数,因为现金不扩张。因此,如果新增基础货币中的一部分为通货,则

这部分不会和存款准备金一样代表会扩张的存款。

四、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决定于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能力

本目主要分析货币乘数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反向变动因素: 1、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2、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3、银行超额准备金率;

4、流通中通货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5、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其中前两个央行控制,后三个详细分析

(一)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补充流动性的成本

1、市场利率: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 2、预期存款的流出数量 银行补充流动性的渠道:

1)同业拆借;2)卖与企业回购协议;3)向央行申请贴现贷款;4)出售证券;5)催收贷款; 6)出售未到期贷款 3、预期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

(二)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

1、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1)财富变动的效应

I、财富总额增加会使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绝对数额增加 II、财富总额增加会使流通中现金占支票存款比率下降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

I、支票存款利率:上升,则比率下降

II、其他资产报酬率:上升,比率上升,因为现金比较惰性,支票存款减少的更多 III、银行风险:上升,比率上升,挤兑,大萧条 3)流动性变动的效应

I、公众的金融经验:元谋人多,比率上升;金融人多,比率下降 II、日常活动范围:活动范围愈大,比率上升 III、地下交易:越多,比率上升 2、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1)财富变动的效应:财富总额增加会使非交易存款占支票存款比率上升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不用细说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六节 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各派措施各不相同只说常见的

紧缩总需求,使供求平衡: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千方百计削减赤字,赤字等于货币发行)

1、减少政府支出:1)削减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工程;2)削减转移性支出:福利,补贴 2、增加税收,作用:1)减少企业个人收入,降低投资消费;2)减少赤字性货币发行 3、发行公债:挤出效应减少投资消费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最常使用

4、直接提高利率:降低借贷规模,吸收民间储蓄(购买力) 避免总供给萎缩,试供求平衡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工资-价格政策),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胀

1、自愿工资-物价指导线: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自愿为主

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税收的方式惩罚物价工资超过恰当增长率的企业和个人 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战争或严重通胀时期 4、总结:效果不好

1)温和的政策收效甚微;

2)严格的管制削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若无财货配合,能变相规避管制; 4)不得民心,一旦废除,报复反弹

(四)收入指数化政策:与通胀和平共处的适应性政策

1、作用对象:工资、利息等名义收入

2、目标:减弱通胀分配不均,不能消除反而纵容通胀

3、优点:1)缓解收入再分配不公;2)还原债务人压力,减少政府通胀税;3)紧缩见效时,避免工资仍然瞎涨导致失业

4、缺点:强化了工资物价螺旋,往往加剧物价不稳定

(五)改善供给政策(供给学派的疯点子)

1、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1)提高劳动供给积极性;2)提高储蓄投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 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增进竞争性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增加产量 4、精简规章制度:给企业更大空间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财政政策:外部迟滞小,立竿见影

1、加大投资(短期,人为,效用趋势缩小);2、刺激需求(持久,自发,效用趋势扩大)

(二)货币政策:少货是根本原因

1、下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放开利率(1996,2000)

2、扩大公开市场业务(1996,1998),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3、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

4、其他:避免在扩大贷款同时增加新的不良贷款

(三)收入政策

1、背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内需增长

2、措施:1)增加农民收入;

2)三条社保线,97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

4)高收入阶层收入调节,个税征收力度

5)鼓励多种渠道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金融创新

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发达国家:金融创新,1960s后期开始;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趋势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其发展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新生产函数的建立

2、广义的金融创新:新理论、新业务、新工具和新方式,泛指金融体系和市场上的一切新事物,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创新

3、狭义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历史考察

货币产生至1930s

货币形式的发展,存贷款,银行,资本市场,股票1553,债券1555,可转换证券,优先股,认股权证1911 1930s~1960s:平静稳定

(一)1960s逃避管制的金融创新

1、典型代表:欧洲债券1963意大利,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1961美国等

2、历史背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金融管制严格。

(二)1970s转嫁风险的创新

1、创新目的:转嫁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2、历史背景:资本流动频繁,汇、利、胀变化无常

3、典型代表:期货

(三)1980s的防范风险的创新:加快,中期达到高潮

1、创新目的:融资方式的创新以防范各种风险

2、历史背景: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动荡外汇

3、典型代表: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1980s国金市场四大发明

(四)1990s的各种金融创新并举,客观上放大了风险

三、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高科技化

(一)金融创新呈现出自由化特点

1、减少或取消对金融机构物理活动范围的限制

2、放宽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

1)少数从头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

2)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终止1933年《银行法》

3、放宽或取消对外汇和利率的管制,是资本国际流动进程加快,促进国金一体化、银行自由化

4、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0、外汇、信贷、利率管制放松,资本流动自由,利率趋同,国金市场密切联系

1、市场交易的全球化

1)货币市场交易全球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票据市场,证券发行便利

2)资本市场交易国际化:国际债券,国际股票,股市对外开放

3)外汇市场交易全球化:央行稳定汇率

2、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1)传统:大银行,政府;2)现在:大企业,投行,保险,基金,私人

(三)金融创新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

1、网络银行已经成为新世纪金融创新的趋势

2、现代化客户服务营销中心将构建银行新型的营销和服务体系

3、金融数学、金融工程为金融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节 西方金融创新理论

主要分析金融创新的动因,1970s后系统的发展

一、“技术推进”理论:熊彼得,韩农,麦道威

1、新技术革命(计算机、通讯技术),物质上、技术上的保证

2、例子:自动提款机,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二、“货币促成”理论

1970s风云巨变,通货膨胀和利率、汇率频繁波动,创新使人们在不稳定因素的干扰下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不能解释所有的创新

三、“财富增长”理论

1、格林包姆,海沃德: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

2、有漏洞:1)忽视管制放松的前提;2)忽视供给方的分析;3)忽视替代效应,即利率变动的影响

四、“约束诱导”理论

1、西尔柏:供给方分析;微观金融组织摆脱逃避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制约的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2、内部制约: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管理约束指标;外部制约:当局管制,市场约束

3、局限:1)所有企业创新都是这样;2)不全面,转嫁风险不在其中;3)过分强调微观主体的行为

五、“制度改革”理论

1、制度学派,主张从经济发展史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即金融体系内部的制度改革

2、金融创新与技术无关,是受管制的市场经济的结果

3、政府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新的管制措施即制度创新也算金融创新,即包括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效应分析

第十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衡量一国经济开放性的工具

一、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一)三个国际收支

0、起源: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收入和支出

1、狭义:对外经济往来引起的货币(外汇)收支,以支付为基础,强调现金基础,不引起货币流动的国际经济交易不在其中

2、广义: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1)流量:即“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对应的存量概念,国际借贷

2)居民和居民的划分:经济概念,一年为限,普通自然人,军政人员,军政机构,企业,国际组织

3)经济交易:经济价值一个经济实体流向另一个实体,五种类型:金融资产=钱,商品劳务=货

I)钱换货;II)货换货;III)钱换钱(国际证券投资);IV)纯送货;V)纯送钱

(二)其它相关概念

1、贸易收支、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

1)贸易收支:进出口中立即结清的现金收付;

2)外汇收支:发生交易但尚未到结算期,或无需外汇现金结算的部分不计;

3)国际收支: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贸易活动,如记账贸易,赠予,资本转移等

2、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

1)因果联系:国际借贷需清算,国际清算引起货币收支,导致国际收支

2)区别:I)流量与存量;II)单方支付属收支不属借贷,货货交易不导致外汇收支但反应借贷关系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行为的统计与记录

(一)记账原理

1、原则:复式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1)每笔交易等额记两次,一贷一借;

2)接受支付=获得外汇=商品劳务出口=(资本流入=债权减少=金融资产减少)=贷=正号=少东西, 用商品、劳务、欠条(即金融资产)的出口,换外汇(或称资本)的流入;

3)对外支付=支出外汇=商品劳务进口=(资本流出=债权增加=金融资产增加)=借=负号=多东西, 用商品、劳务、欠条(即金融资产)的进口,换外汇(或称资本)的流出;

4)平衡表:永远是把自己家的贷方项目抹掉换外国的借方项目

(二)主要内容

1、经常账户:最基本,最重要,对外经济的基础,表现商品、劳务等实际资源的转移,反映创汇能力

1)货物:出口贷,进口借,差额称贸易差额,有形贸易差额,FOB,CIF,折算

2)服务:服务输出贷,服务输入借

3)收益: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流动导致的要素报酬收支

I)雇工(劳动)报酬:国外短工,外国驻本国使馆、国际组织驻本国机构工人报酬,贷;反之为借 II)投资(资本)收益:投资海外资产的股利、利润和利息为贷;反之为借

4)经常转移: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单方转移,收礼为贷,送礼为借

I)政府间:战争赔款,经济援助,会费;

II)民间:侨汇,退休金。

2、资本与金融帐户:引起对外资债增减的交易

1)资本账户=资本转移(=投资捐赠+债务注销)+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买卖

2)金融帐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3、储备与相关项目:增加记借,减少记贷

4、净差额与遗漏: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的差额

出现原因:1)统计资料不完整(走私);2)统计资料重复漏算(资料渠道不一致);3)估算

5、总差额(综合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金融帐户差额+净差额与遗漏,即常说的顺差逆差

仅仅将官方储备作为线下交易,衡量一国官方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金融帐户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净差额与遗漏

第二节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措施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判定

(一)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交易目的和交易者不同划分)

1、自主性交易,事前交易:体现经济主体的主观意志,不代表官方意志,自发性,分散性,经常账户+长期资本项目

2、调节性交易,事后交易:当局为而进行的交易,补偿性交易,体现政府意志,被动性,集中性,部分短期资本项目+平衡项目

3、通常的线上项目指自主性交易,线下项目指调节性交易;二者在实践中不易区分

(二)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

1、以自出性交易为收支是否平衡的判断标准;调节性交易进行补救

2、总差额反映的是一国自主性交易引起的国际收支结果

3、国际收支顺差=总差额顺差=自主性交易顺差=线上项目贷方余额=自主性收入>自主性支付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因素导致的周期性失衡

1、繁荣:经常项目赤字,资本流入,资本项目盈余;2、萧条:经常项目盈余,资本流出,资本项目赤字

(二)国民收入因素导致的收入性失衡

1、国民收入增加国内需求上升本国物价上涨真实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经常项目赤字 国民收入增加国内需求上升进口商品增多经常项目赤字

2、经济增长和周期性波动导致的收入变化分别产生恒久性失衡和周期性失衡两种情况

(三)经济结构因素引起结构性失衡

国际需求结构或国际分工格局变化导致的失衡,比如出口煤的国家赶上都不用煤的时代就逆差吧

(四)货币价值因素引起的货币性失衡

各种因素导致的两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如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真实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经常项目赤字

(五)季节性和偶发性因素引起的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

农业国春耕进口化肥,逆差;秋收出口大米,顺差。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1、浮动汇率下本币有贬值趋势,不好看

2、固定汇率下外汇储备下降,对外支付能力减弱

3、国内本币换成外币对外支付,国内通货紧缩,利率水平上升,经济趋于衰退

4、国外需求增加,相对国内需求下降,国内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5、总的看,由贸易引起的逆差造成失业增加,由资本外流引起的逆差造成通货紧缩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一)外汇政策

1、外汇政策的种类

1)外汇缓冲政策

2)外汇平准基金

2、外汇政策的缺陷

(二)汇率政策

1、汇率政策的含义

2、汇率政策的局限性

(三)财政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1)贴现政策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3、财政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直接管制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古典的国际收支理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一)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思想

(二)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评价

二、弹性分析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弹性分析理论的假定条件

(三)弹性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1、马歇尔——勒纳条件

2、马歇尔——勒纳——梅茨勒条件

3、J曲线效应

1)认知时滞

2)决策时滞

3)生产时滞

4)取代时滞

(四)对弹性分析理论的评价

三、吸收分析理论

(一)吸收分析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货币贬值效应分析

1、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2、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3、货币贬值引起的吸收效应

(三)对吸收分析理论的评价

四、货币分析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蒙代尔,约翰逊,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线下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扩展到资本和金融项目

(一)假定条件

1、国内充分就业,实际货需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2、购买力平价长期内成立,商品、资本市场全球范围内水平

3、货币供给变化短期影响实体经济

4、研究国际储备即研究了国际收支

(二)基本观点

0、货币供求平衡,有Ms=Md

又Ms=m×(国内货币供应基数,即国内信贷量+国外货币供应基数,即外汇储备)

不妨设m=1,有,外储=Md-国内信贷

1、国际收支问题本质上是货币问题

2、由0,当一国种种原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小于国内货币需求(用国内信贷表示),顺差;反之逆差

3、货币供给时国际收支调节的最终和根本力量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现象是暂时的,可以通过货币调节机制自行消除

货币供给小于需求,顺差,钱进来,国际储备上升,基础货币上升,货币供给上升至与需求相等为止

2、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必须要有货币政策的配合

1)本币贬值,贸易品国内价格上升(出口多了,国内供给必然下降),替代效应使非贸易品国内价格上升,全国物价水平上升,货币需求上升(使供给有小于需求的趋势,由1得,顺差趋势即将出现),商品供给增加、需求下降,逆差减少

2)但若同时扩大货币供给,则1不能满足,则顺差趋势不会出现

(四)评价

1、休谟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现代版,自动平衡观念

2、考虑了资本流动

3、不该不考虑实体经济;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4、长期,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稳定;但短期会随利率等剧变,货币供给无法匹配。

五、内外均衡理论,英,米德

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基本内容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增长,充分,稳定

2)平衡

2、米德冲突

两大政策工具:1)支出变更政策(开支调整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支出转换政策(汇率变更政策):汇率政策,外汇贸易直接管制政策,调整国内外商品相对价格

3)米德冲突:内外目标要求两种政策工具同时使用,否则可能冲突,如通胀和顺差,失业和逆差

3、丁伯根法则

荷兰,n个独立经济目标至少需要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

注:变成制度的政策工具也是政策工具

4、蒙代尔分配原则

在考虑资本流动的前提下,财政政策通过影响商品市场实现内部均衡,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导致资本流动实现外部均衡

(二)内外均衡理论的数学描述

1、斯旺(澳大利亚)图示

1)横轴:内需,越大通胀压力越大,进口即逆差压力越大

2)纵轴:外国货币汇率,越大人民币越贬,出口越多国内市场供给越少,通胀压力越大,顺差压力越大

3)下倾曲线:内部均衡,更大的内需与更小的外需即更高的本币币值即更低的外币汇率配合(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有人说升值把袜子都卖到国内来吧)

4)上倾曲线:外部均衡,更大的内需即更大的进口需要更贬的本币币值即更高的外币汇率配合(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有人说升值让出口少一点吧)

2、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

1)背景:上面说了米德冲突,但很久以前人们不喜欢支出转换政策,老想只用支出变更调整政策,即货币财政政策就解决所有问题。蒙代尔说,可以!

2)1962,蒙代尔,《恰当运用财货政策以实现内外稳定》,货币政策负责外部均衡,财政政策负责内部均衡

3)假设条件:I、国内需求按我的通常理解影响外部均衡;II、资本比较流动,利率有效;III、短期内除政策外无其他影响国内需求的因素

4)具体内容

I、横轴:政府支出,财政政策,正方向扩张性

II、纵轴:利率,货币政策,正方向紧缩性

III、陡一点的内部均衡

从垂直顺时针转一点,上倾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内部均衡就要求利率升高让投资消费下降来平衡,中国利率不敏感,所以政府支出增加一点,利率要上升很多才能让投资消费下来,所以陡一点;越往上,越往左,失业趋势越大;越往下,越往右,通胀趋势越大

IV、缓一点的外部均衡

从水平逆时针转一点,上倾因为政府支出即进口逆差增加,外部均衡就要求利率升高让资本流入顺差多一点,假设资本比较流动,所以利率动一点就行了,所以缓一点;约往上,越往左,顺差趋势越大;越往下,越往右,逆差趋势越大

V、缓陡总结道: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大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VI、举例子,倘若财政政策负责外部均衡,货币政策负责内部均衡,会不稳定均衡

第四节 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5前编外汇收支平衡表,狭义国际收支

(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1、资本与金融项目中,贷方表示我们减少的资产债权,借方表示我们增加的资产债权,贷方大于借方表示我们减少的债权少于增加的债权,即总的来说债权下降,即债务增加,说明我们借钱了,资本流入了

2、无论是经常还是资本金融,只要贷方大于借方,即去的大于来的,说明总体上少了,有失必有得,得的就是外汇储备!

二、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实证分析

(一)汇率政策:稳定

1、升值压力

1)利差压力;2)顺差压力;3)强势经济导致货币紧俏;4)开放增加,外资投资增加

2、贬值压力:补足内需疲软,增加国民收入(很土的理由)

3、稳定的汇率政策

1)不能升值: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国产货国际竞争力下降

2)不能贬值:不能老赖皮;加大进口压力得不偿失;打击老外信心

3)要稳定:这是市场决定的;我们没有贬值;稳定为了稳定

(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

(四)外汇管制

三、建立我国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加强外汇管理

3、加强外债管理

4、建立国际收支预警机制

5、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涉外经济活动的指导和协调

第十一章 汇率理论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价,也是金融资产的价格

第一节 汇率理论的历史脉搏

1、汇率理论的四个层次:汇率水平决定(根本首要),汇率变动的原因及其经济影响,汇率制度,汇率政策 2、14世纪初,法国,伦巴罗,汇率变动

3、三种思路:1)汇率是货币的相对价格;2)是物品的相对价格;3)是债券的相对价格

一、罗道尔波斯的公共评价理论

1、第一个汇率决定论,15世纪,佛罗伦萨,罗道尔波斯,公共评价理论(供求理论)

2、货币决定汇率:货币含金量货币评价货币供求汇率

二、戈森的国际借贷说(国际收支说)

1、16世纪,萨拉蒙卡学派,货币供给量、物价即汇率的关系,购买力平价的萌芽

2、戈森,1861年,国际借贷说,最早出现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研究金本位之下的汇率变动,外汇供求决定汇率

3、背景:贵金属本位制度,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是铸币平价,不管汇率决定,只管汇率变动

4、主要思想:1)汇率外汇供求国际借贷进出口\金融资产买卖等等

2)流动借贷,即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关系影响外汇供求

3)流动债权(外汇收入)>流动债务(外汇支出),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即国际收支决定汇率

5、贡献:1)流动非固定权务决定汇率,即流量与存量的关系,说明短期汇率变动有力

2)从动态角度分析;3)分析符合一战前金本位制,汇率在黄金输出入点间波动的现实

6、不足:1)忽视了汇率决定分析,比如外汇供求相等时不动又如何

2)国际收支影响汇率变动,汇率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国际收支

3)货币供求和资本流动对于汇率的影响被忽视了

4)现在不是金本位制了

三、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

一战爆发标志金本位开始挂

1、19世纪出现,1916、1922,瑞典,卡塞尔

2、两种形式:

1)绝对购买力平价:某一试点汇率决定

I、两国货币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两国物价水平,决定汇率高低;

II、自由贸易下,货币购买力都稳定时,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意思是同一货币表示的各国相同产品价格相同)

2)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变动

I、货币购买力即物价变动使得汇率变化

II、一定时期,汇率变化与同一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相对变动成比例

3)绝对是相对的基础,是相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3、弗里德曼的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变体

I、汇率是货币的价格,由两国货币供求关系决定,货币供求由该国价格水平决定,因此汇率是同一商品在各国以各自货币表示的价格比

II、自由贸易下,扣除运费,同一商品各地价格相同,一价定律,即一件商品的,国内本币价格=国外外币价格×直接标价的外币汇率

4、有效性:1)从货币价值量分析汇率,方向正确

2)用购买力平价换算比较国家间经济指标较之用现实汇率换算更为准确

3)确实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尤其是通胀严重的时期

4)从商品交易角度讨论汇率,对于研究汇率与贸易关系有参考意义

5)简单有效

5、不足:1)自由贸易扯得远,套购不现实;还有非贸易品包括不动产和服务的影响

2)没有考虑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与劳动价值论背离

3)技术上来说,对于所谓价格水平的测算很难

4)没有考虑资本流动

四、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说

1、法,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论提出

2、外币价值取决于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的主观平价;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等等;主观评价会受客观因素影响

3、从心理层次说明,比较扯,但还是值得关注,尤其再当前浮动汇率制的短期汇率判断上

五、利率平价说

1、1930s,远期汇率决定理论,凯恩斯提出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第一个总结了远期汇率与利差的关系,提出远期汇率决定于利差;保罗艾因齐格,向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过渡

2、主要观点,1923,凯恩斯,《货币改革论》

1)远期汇率最重要决定因素是两种货币短期利率的差额,远期汇率升贴水等于利差

2)利率变化,远期汇率变化

3)外汇交易垄断或套利资金有限会使得远期汇率偏离利率平价水平

3、1950s,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资本自由流动且无交易成本时,

现在利率低的货币,现在没人要,汇率低,所以远期汇率要更高,值钱,差价为利差

4、优势:把汇率决定因素扩展到货币资产领域

5、局限:1)不合现实:远期汇率还有如预期通胀,资本流动,政局等等因素影响

2)政策用途不大:各国很难配合利率使得汇率稳定

1070s后,新的汇率理论,主要代表有现代利率平价,和以下两个

六、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1、1070s,约翰逊、蒙代尔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翻版,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对汇率的决定

七、资产组合理论

第十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含义和构成

1、含义: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秩序综合=国际货币制度(正式约束)+约定俗成的惯例(非正式约束)+机构

2、构成:1)国际收支及调节机制如何帮助困难国家,责任均摊;

2)各国的汇率制度如何安排;

3)何种货币成为国际支付货币和一国的储备资产

4)国际货币事务的协调和管理,制定游戏规则

二、作用

任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稳定;促进各国经济平衡发展;

理想的体现:1)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2)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

3)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价值稳定;

4)保证国际收支失衡能够有效稳定的调节

(一)确定各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形式和性质

1、金本位制,物价变动铸币流动,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支出转移(?),支出变更

3、牙买加体系,汇率变动机制

(二)确定储备本位标准:各国货币记值标准和国际权务结算工具(金,牛国货币)

(三)有助于多边支付制度的运作

(四)有助于各国参与国际货币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体系

一、形成

1、19世纪下半叶,总体上金铸币本位制过渡,此前均为金银复本位

2、1816,英,最早;1900,美,最后

3、典型时代:1970s~一战前

二、内容

(一)金铸币本位制的特点

1、足值的黄金金币纸币;2、自由熔铸;3、纸币含金,严格金准备发行,完全自由兑换黄金;4、自由运输

(二)主要内容

各国金本位制,使出现国际金本位制;黄金具有货币的一切五种职能

1、汇率制度

1)汇率由法定含金量比值决定,即铸币平价决定;

2)汇率绕黄金输送点上下波动,不大的幅度;

3)汇率调节机制自动进行

2、国际储备与国际结算

汇率稳定,各国货币自由可兑换,黄金最后结算,黄金和英镑同为国际货币

3、国际收支调节

自动调节,物价铸币流动机制,英,大卫休谟

三、演变和解体

(一)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使黄金储备分布不均;

2、为战争大发银行券,使其成为不能兑换的纸币;

3、战争使黄金外流严重,各国限制黄金出口

(二)一战后

1、美国尚可坚持;2、英法金块本位制;3、德奥意金汇兑本位制,货币发行以英美法币为准备

(三)再往后

黄金数量不足经济发展要求,通缩,1929年大萧条最后一击

四、评价

1、保证货币内外价值稳定

2、自由兑换自由流动抱枕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促进国贸发展经济繁荣

3、黄金存量有限,不适经济发展要求,于是各国利益冲突激增

4、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若遇严重不平衡,很怕人,如逆差黄金大量输出,恢复的代价是严重通货紧缩,导致经济衰退

过渡期:外汇管制竞争性贬值以邻为壑;1936.9,英法美,三国货币协议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中心)

一、建立

1、1943.4.7,美,怀特计划,英,凯恩斯计划

2、1944,《专家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的联合声明》

3、1944.7,美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44国,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4、《布雷顿森林协定》

1)建立国际货币机构促进货币合作;2)促进汇率稳定,建立多边支付制度;3)向成员国融通资金,减轻失衡

二、主要内容(国际货币制度,区别于牙买加体系+国际金融机构)

1、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1)黄金-美元本位制;

2)35美元=1盎司黄金;

3)双挂钩是布体的两大支柱

2、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来源

1、美元,既是本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是布体的根本特点所在

2、是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但与战前的区别:

1)英法美三家争鸣VS美元独尊;2)无有国际货币基金的协调;3)美元的作用加强

3、汇率制度

各国的可调整(大是大非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全球的固定汇率货币体系

三、崩溃

(一)崩溃的原因

(二)瓦解过程

1、第一次美元危机

1)1960,美国对外短期债务首超黄金储备

2)互惠信贷协议(互换安排,15国),借款总安排(IMF是10国,巴黎俱乐部):美国借入外汇抵制美元贬值

3)黄金总库:稳定金价,杯水车薪

2、第二次美元危机

1)1968,美国国内通胀

2)1968.3,黄金双价制:官方不变;私人黄金市场供求决定

3)私人市场金价猛涨;局部崩溃开始

4)1969,SDRs,看书

3、第三次美元危机

1)1971,短期负债黄金比率历史最高点

2)1971.8.15,尼克松,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黄金兑换,意味着美元黄金脱钩,两大支柱支柱之一倒塌

3)1971.12.18,史密森协议

I、美元对黄金贬值;

II、美元对外币贬值:反映战后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布体走向牙体的转折;储备多样化的起点

III、扩大各国汇率浮动

4、彻底崩溃:1973.2,逆差严重,官方贬值;1973.3,浮动汇率制度再生,另一支柱溃塌

(三)崩溃后

混乱一片:储备多元化;1973.10,1974.1,欧佩克捣蛋

四、评价

(一)作用

1、符合当时经济形势,当时只有美元

2、稳定的货币经济环境,促进经济恢复,国贸发展,多边支付,外汇管制放松,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国金一体化

(二)缺陷

1、汇率制度刚性,不能灵活应对现实经济形势,一旦逆差只有牺牲国内经济,因此各方过度重视外储积累,美元就很抢手,美元悬突额增长

2、国际收支调节不对称

1)美国逆差没有压力;2)盈余国可换黄金,即永久债权,对顺差没有压力;3)逆差国自己紧缩很可怜

3、缺乏国际货币发行调节机制

1)由于固定汇率,对美元失去信心前拼命积累;

2)一旦失去信心拼命抛售,很捣乱

3)美元的唯一发行限制是美国黄金储备;

4)多种储备货币体系下,一种储备货币供给过多,汇率下浮,需求下降,供给下降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1976,IMF国际货币体系临时委员会,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牙买加协议

1976.4,通过IMF协定二次修正案,体系形成

一、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浮动汇率合法化

(二)黄金非货币化

(三)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四)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五)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二、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一)黄金非货币化

(二)储备货币多样化

(三)汇率安排多样化

1、钉住汇率

2、有限灵活性汇率

3、较灵活汇率

三、对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与改革

(一)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1、多元化储备体系一定程度上缓和单一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矛盾

2、自由汇率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有效性增强

(二)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现行货币体系与金融全球化矛盾日益尖锐

2、国际货币体系自身依然存在缺陷

3、金融全球化是IMF职能异化

4、现存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有效防范国际债权人的道德风险

(三)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1、改变现行以推动货币自由兑换的目标,应以抑制投机、防范危机,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信用关系为主要目标

2、改革IMF的作用和职能

3、创造公平的风险承担机制,减轻道德风险

4、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倾斜

第五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概况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

(一)跛行货币区,1960~1971

1、1950欧洲支付同盟,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的《欧洲货币协定》,货币自由兑换,均未涉及汇率和外储安排

2、三个跛行货币区

1)英镑区:区内外储英镑为主,各国汇率钉住英镑,英镑再钉美元,所以跛;1967基本崩溃

2)黄金集团:西欧,外储黄金,同时钉住美元,1967德国退出,1968黄金双价制,黄金很难兑换,解体

3)法郎区

3、1960s欧洲经济共同体首提建立欧洲货币联盟EMU的概念,实践上没有进展

(二)联合浮动,1972~1978

1、1969,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建立EMU;1970.10,维纳尔报告

2、联合浮动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欧洲货币计算单位

3、1972,汇率联合浮动,即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对内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对外联合浮动,对美元,对马克,对欧洲货币单位

(三)欧洲货币体系EMS,1979~1998

1、1979,建立EMS,包括欧洲货币单位ECU,稳定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2、ECU:价值为各国货币加权平均值,价值稳定,马克权重最大,是EMS区别于联合浮动的最大特征

作用:1)稳定汇率机制的标准,都钉住它;

2)成员国间官方清算手段、信贷手段和外汇市场干预手段;

3)储备资产

3、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

1979.4,各国20%金、汇储备作为发行ECU的准备,作用是提供贷款稳定各国汇率

4、稳定汇率机制ERM(核心组成部分)

1)各国确定本国货币对于同ECU的(可调整的)固定比价,再套算双边汇率

2)双边汇率出事,强弱国有责任同时出手,弱国买入本币,强国卖出本币,实行对称性市场干预

(四)欧洲单一货币,1999~

1、1985.12,《单一欧洲法案》

2、1988.6成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委员会,1989.6提交《欧洲共同体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即《德洛尔报告》,提出三个条件和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SCB

3、货币联盟建立的三个条件:1)货币自由兑换;2)资本自由流动;3)固定汇率平价

4、1991.12,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崭新阶段

1)1993.11.1,成立欧盟;2)1998.7.1,成立欧洲央行,1999实行单一货币;3)外交防务

„„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欧洲国家政治分歧严重,国家间利益关系并非一致

(二)单一货币及统一货币政策削弱了各成员国的货币主权

(三)各国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四)区内商品统一计价虽避免了汇率风险,也掐死了价格歧视

三、欧元运行状况

(一)1999.1~2000.11

1、运行状况

1)1999.1.4,正式启动,下跌;2)~1999.7,一路跌;3)1999.7~1999.11,盘整;4)1999.12~2000.5,深跌破1;5)2000.6~2000.11,短暂反弹跌至最低点

2、疲软原因

1)美国经济增长有力,欧元区经济落魄

2)资产收益差距扩大,美联储防通胀加息,资本、股票市场也一样

3)缺乏稳定制度环境,刚起步,有些无所适从,导致市场预期悲观

I、汇率从属于货币政策;II、央行政出多门独立性堪忧;III、政府官员莫衷一是

4)实验性和各国间协调需要时间,纸币尚未流通,刚起步,需求小

(二)2000.12~

1、一路攀升

2、原因

1)经济基本面变化,利差缩小,911

2)制度稳定,积极干预,政府官员力挺,管理层处理成熟

3)纸币硬币流通,市场需求量增加

4)各国央行逐渐吸收为外储;阿拉伯抛售美元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7

第一节 货币的涵义 ......................................................................................................................................................................7

一、什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 .......................................................................................................................................7

(一)货币的定义 .....................................................................................................................................................7

(二)货币特征 .........................................................................................................................................................7

二、货币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 .......................................................................................................................................7

(一)货币与通货 .....................................................................................................................................................7

(二)货币与财富 .....................................................................................................................................................7

(三)货币与收入 .....................................................................................................................................................7

第二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分清货币和非货币,这种货币和那种货币 ...................................................................................7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7

(一)划分对象:货币存量(货币供应量):银行系统负债的一部分 ...............................................................7

(二)划分依据:流动性,取决于: ......................................................................................................................7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结果 ...................................................................................................................................................7

(一)M1(交易媒介) ............................................................................................................................................7

(二)M2(价值储藏) ............................................................................................................................................7

(三)M3(替代性) ................................................................................................................................................7

(四)M4(流动性) ................................................................................................................................................7

三、中国现行货币层次的划分 ...........................................................................................................................................7

第三节 货币的四大基本职能 ......................................................................................................................................................7

一、价值尺度:给每个商品标价 .......................................................................................................................................8

(一)价值尺度的含义 ..............................................................................................................................................8

(二)价值尺度的表现——价格 ..............................................................................................................................8

(三)价格标准 .........................................................................................................................................................8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先卖它,换了钱,再买它................................................................................................8

(一)流通手段的含义 ..............................................................................................................................................8

(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8

(三)特点 .................................................................................................................................................................8

以上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以下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8

三、支付手段:交易活动与支付活动不同时 ...................................................................................................................8

(一)含义 .................................................................................................................................................................8

(二)支付手段的应用范围(除商业信用外) ......................................................................................................8

(三)与流通手段相比的特点 ..................................................................................................................................8

四、价值储藏:购买力暂存 ...............................................................................................................................................8

(一)价值储藏的原因 ..............................................................................................................................................8

(二)价值储藏的形式及发展 ..................................................................................................................................8

(三)作用 .................................................................................................................................................................9

第四节 货币形式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货币形式 .......................................................................................................9

一、按货币自然形态分类 ...................................................................................................................................................9

(一)实物货币 .........................................................................................................................................................9

(二)金属货币 .........................................................................................................................................................9

(三)纸币 .................................................................................................................................................................9

(四)存款货币(活期存款,支票,书本货币) ..................................................................................................9

二、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 ...................................................................................................................................9

(一)商品货币: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相等 ..........................................................................................................9

(二)代用货币 .........................................................................................................................................................9

(三)信用货币 .........................................................................................................................................................9

(四)电子货币:电脑储存和转移的资金 ..............................................................................................................9

第五节 货币制度:内容及演变 ..................................................................................................................................................9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六大方面 .......................................................................................................................9

(一)本位货币材料..................................................................................................................................................9

(二)货币单位的名称和价值:叫元还是叫比索,一元是多少钱.......................................................................9

(三)流通中货币的种类:本位币和辅币 ............................................................................................................ 10

(四)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如何发行 ........................................................................................................ 10

(五)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通常在金属货币制度下) .................................................................................... 10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 10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 10

(一)银本位制 ....................................................................................................................................................... 10

(二)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为币材 ................................................................................................ 10

(三)金本位制 ....................................................................................................................................................... 10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管理本位制,管理纸币本位制) ......................................... 10

三、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 11

(一)人民币 ........................................................................................................................................................... 11

(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 11

(三)统一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 ............................................................................................................................ 11

(四)统一管理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 11

(五)人民币的发行按照经济发行 ........................................................................................................................ 11

第二章 信用与利率 ............................................................................................................................................................................. 12

第一节 信用及其表现形式 ........................................................................................................................................................ 12

一、信用的定义和本质 ..................................................................................................................................................... 12

(一)关键词 ........................................................................................................................................................... 12

(二)信用的本质(特征) .................................................................................................................................... 12

二、信用的表现形式:按借贷关系中权务人的不同,信用的具体种类有 .................................................................. 12

(一)商业信用:直接信用 .................................................................................................................................... 12

(二)银行信用:间接信用 .................................................................................................................................... 12

(三)国家信用(政府信用) ................................................................................................................................ 12

(四)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无本质不同 ........................................................................................ 12

(五)股份信用 ....................................................................................................................................................... 13

(六)保险信用、租赁信用、民间信用 ................................................................................................................ 13

第二节 信用工具 ........................................................................................................................................................................ 13

一、分类 ............................................................................................................................................................................ 13

(一)以偿还期限划分 ..................................................................................................................................................... 13

(二)以发行者融资方式划分 ................................................................................................................................ 13

(三)以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性质划分 ............................................................................................................ 13

二、一般特征 ..................................................................................................................................................................... 13

(一)偿还性 ........................................................................................................................................................... 13

(二)流动性 ........................................................................................................................................................... 13

(三)收益性 ........................................................................................................................................................... 13

(四)风险性 ........................................................................................................................................................... 13

三、传统信用工具 ............................................................................................................................................................. 13

(一)短期信用工具:票据 .................................................................................................................................... 13

(二)中长期信用工具:债券和股票 .................................................................................................................... 13

第三节 利率概述:利率的确切含义、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 14

一、利率的种类 ................................................................................................................................................................. 14

(一)年、月日利率................................................................................................................................................ 14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 14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 14

(四)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 14

二、利率的计量 ................................................................................................................................................................. 14

(一)单利与复利 ................................................................................................................................................... 14

(二)现值和终值 ................................................................................................................................................... 14

(三)到期收益率:使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今天价格的利率,所有的i都不是票面利率,而是收益率 ...... 14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 15

(一)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 .................................................................................................................................... 15

(二)资金供求(可贷资金理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调节资金供求 ................................................. 15

(三)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利率 ............................................................................................................................ 15

(四)银行成本 ....................................................................................................................................................... 15

(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基本利率,决定性影响,因为钱皆从央行出 ......................................................... 15

(六)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影响最大,利率与税收呈反向变动,与赤字正向变动 ................................. 15

(七)国际利率水平:国内外利差导致资本流动,逼迫国内利率归位 ............................................................. 15

四、利率的功能: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15

(一)聚资:高利率吸引大规模资金聚集 ............................................................................................................ 15

(二)反映功能:利率作为资金供求状况和流向的信号功能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最佳综合性指标 ......... 15

(三)调节功能 ....................................................................................................................................................... 15

(四)引导功能 ....................................................................................................................................................... 15

(五)分配功能 ....................................................................................................................................................... 15

(六)纽带功能 ....................................................................................................................................................... 15

第四节 利率决定理论 ................................................................................................................................................................ 15

一、古典利率理论 ............................................................................................................................................................. 15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 16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 16

四、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 16

(一)商品市场均衡................................................................................................................................................ 16

(二)货币市场均衡................................................................................................................................................ 16

(三)全面均衡状态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 16

五、利率期限结构理论 ..................................................................................................................................................... 16

(一)纯粹预期理论................................................................................................................................................ 16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 17

(三)市场分割理论................................................................................................................................................ 17

(四)偏好区间理论................................................................................................................................................ 17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 .................................................................................................................................................................... 17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17

(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 17

(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 17

(三)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 .................................................................................................................... 17

二、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 ................................................................................................................................................. 17

(一)货币学派论利率市场化 ................................................................................................................................ 17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 ............................................................................................................................ 17

三、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与条件 ......................................................................................................................................... 17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 ................................................................. 17

(二)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 17

(三)经济环境的稳定 ............................................................................................................................................ 17

四、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与意义 ......................................................................................................................... 17

第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 18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 18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 18

(一)统一货币的需要 ............................................................................................................................................ 18

(二)票据清算的需要 ............................................................................................................................................ 18

(三)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支持)角色的需要 .................................................................................................... 18

(四)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货币政策更为灵活自由;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担以重任 ......................... 18

二、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 18

(一)中央银行的起源阶段 .................................................................................................................................... 18

(二)19世纪初到一战前:第一次高潮 ............................................................................................................... 18

(三)一战后 1920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第二次高潮 澳 中 等 ................................................................ 18

(四)二战后:政府直接设立 政府色彩日渐浓厚 .............................................................................................. 18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 18

(一)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国家专设央行,最主要最典型 ........................................................................ 18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前苏联 前我国(1983年前) ................................................................................... 18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 18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货币发行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4.1) ...................... 18

四、中央银行的职能 ......................................................................................................................................................... 18

(一)发行的银行 ................................................................................................................................................... 18

(二)银行的银行 ................................................................................................................................................... 18

(三)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非为政府所有 ............................................................. 19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目标】 ..................................................................................... 19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战略目标,长期目标) ......................................................................................................... 19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 19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 19

(三)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 19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 19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 19

(二)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近期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 ......................................................... 19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远期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 ................................................................. 19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 20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 20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 20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控制商行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 20

(二)再贴现政策 ................................................................................................................................................... 20

(三)公开市场业务:1920s美;回购协议为主 .................................................................................................. 20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局部、特定形式和条件 .......................................................................................... 20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熨平经济周期 ................................................................................................................ 21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抑制投机 .................................................................................................................... 21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 21

(四)优惠利率:优先发展的产业 ........................................................................................................................ 21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抑制进口过快的增长 .................................................................................................... 21

三、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直接控制 ......................................................................................................................... 21

(一)利率最高限额................................................................................................................................................ 21

(二)信用配额:资金供给相对与资金需求严重不足,18世纪英格兰银行 .................................................... 21

(三)规定商行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重 .................................................................................... 21

(四)直接干预 ....................................................................................................................................................... 21

(五)开办特别存款:等价于准备金,不付息 .................................................................................................... 21

四、间接信用指导 ............................................................................................................................................................. 21

(一)道义劝告:规劝为主 .................................................................................................................................... 21

(二)窗口指导:规定为主 .................................................................................................................................... 21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 21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 ............................................................................................................................................ 21

(二)再贴现 ........................................................................................................................................................... 21

(三)存款准备金 ................................................................................................................................................... 21

(四)公开市场业务................................................................................................................................................ 21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 ................................................................................................. 21

宏观层次 ............................................................................................................................................................................ 21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关键在利率.............................................................................................. 21

(一)利率渠道 ....................................................................................................................................................... 21

(二)汇率渠道: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 21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相对资产价格和真实财富 .......................................................................... 22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傻逼,货币供应直接影响收入 ............................................. 22

(二)托宾投资q理论 ............................................................................................................................................ 22

(三)消费的财富效应 ............................................................................................................................................ 22

微观层次 ............................................................................................................................................................................ 22

三、金融中介学派(新古典学派)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 22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 22

(一)信贷配给与信贷可得性 ................................................................................................................................ 22

(二)银行信贷渠道................................................................................................................................................ 22

(三)资产负债表渠道 ............................................................................................................................................ 22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效应:快慢,大小 .................................................................................................................................... 22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 22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 22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 23

(三)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 23

(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 23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快慢(时滞的长短)和大小(强度) .............................................................................. 23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 23

(一)必要性 ........................................................................................................................................................... 23

(二)配合方式:双紧双松最强势,一紧一松软着陆 ........................................................................................ 23

第九章 货币供求理论与货币供给机制.............................................................................................................................................. 24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 24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 24

(一)交易方程式 ................................................................................................................................................... 24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 ................................................................................................................ 24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 24

(一)货币需求动机................................................................................................................................................ 24

(二)货币需求函数:实际货币需求 .................................................................................................................... 24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24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鲍莫尔-托宾模型,平方根定律 ................................................................... 24

(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惠伦模型 ........................................................................................................ 25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资产选择理论 ................................................................................................ 25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 25

五、我国货币需求分析 ..................................................................................................................................................... 25

(一)我国理论界有关货币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 25

(二)我国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个人、企业和机关团体 ................................................................................ 25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 ........................................................................................................................................ 25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 25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研究的政策意义 .......................................................................................... 26

二、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 26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 .................................................................................................................... 26

(二)新剑桥学派 ................................................................................................................................................... 26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应论 ......................................................................................................................... 26

四、货币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26

(一)货币学派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和单一规则 ................................................................................................ 26

(二)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 26

五、我国货币供给分析:内生性 ..................................................................................................................................... 26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内生性 ............................................................................................................................ 26

(二)中央银行再贴现的内生性:内在货币啊 .................................................................................................... 27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内生性:内在货币 ............................................................................................ 27

(四)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内生性 ........................................................................................................................ 27

第三节 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定量分析 ............................................................................................................................ 27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 27

(一)资产项目 ....................................................................................................................................................... 27

(二)负债项目 ....................................................................................................................................................... 27

二、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 ................................................................................................................................................. 27

(一)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 27

(二)贴现窗口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 28

三、货币乘数 ..................................................................................................................................................................... 28

(一)货币乘数的含义 ............................................................................................................................................ 28

(二)货币乘数的推导 ............................................................................................................................................ 28

四、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决定于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能力 ...................................................... 28

(一)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补充流动性的成本 ................................. 28

(二)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 28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涵义

一、什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

(一)货币的定义

(二)货币特征

1、本身价值相对稳定

2、普遍接受性:典型特征

3、可分割性:易于分割成标准化单位以适应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4、易于辨认(防伪性)与携带

5、供给富于弹性,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要

二、货币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区别

(一)货币与通货

货币>通货=钱

(二)货币与财富

货币<财富=钱

(三)货币与收入

存量与流量的区别

第二节 货币层次的划分:分清货币和非货币,这种货币和那种货币

一、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

(一)划分对象:货币存量(货币供应量):银行系统负债的一部分

(二)划分依据:流动性,取决于:

1、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时间和难易

2、转换为现实购买力的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该资产形式本身的收益)之差

3、资产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二、货币层次划分的结果

(一)M1(交易媒介)

M1=狭义货币=通货(纸币+硬币)+活期存款,代表现实购买力,影响当前物价

(二)M2(价值储藏)

M2=广义货币=通货(纸币+硬币)+活期存款+银行储蓄存款+定期存款=狭义货币+准货币,代表一切可能成为的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影响未来物价

(三)M3(替代性)

M3=广义货币+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

(四)M4(流动性)

M4=M3+其他所有短期信用工具(短期债券,保单)

三、中国现行货币层次的划分

M0=通货

M1=通货+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类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

第三节 货币的四大基本职能

一、价值尺度:给每个商品标价

(一)价值尺度的含义

评价衡量商品含有多少社会价值,并将该价值表现为一定数量同质的货币。

(二)价值尺度的表现——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象,其倒数是购买力;货币的出现使得价格数目减少,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价格标准

有利于比较不同商品的价值量的高低

二、流通手段(交易媒介):先卖它,换了钱,再买它

(一)流通手段的含义

1、解决了物物交换的需求和时空双重巧合的问题,节省了交易时间(交易成本),鼓励了专业化和社会分工,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了交换和分工;

2、使物物直接交换分裂为先卖后买的两个独立过程:

1)物物交换:物物;2)商品流通:物币 币物

(二)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

1、联系:引起和被引起,被服务和服务,基础和表现形式的关系

2、区别:1)出发点;2)流通界;3)方向相反

(三)特点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媒介意义大于价值意义,即流通手段包含了纸币产生的可能性

注: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货币成为商品交换的中介;就具体每一项交易来说,货币只是交易一方

以上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以下是货币的派生职能

三、支付手段:交易活动与支付活动不同时

(一)含义

1、起源于商业信用,当供货与支付货款在时间上分离时,用于偿还赊购商品货款的货币

2、是一切信用关系建立的基础

(二)支付手段的应用范围(除商业信用外)

1、大宗交易(主要)

2、财政收支、银行存贷

3、工资佣金房租地租水电费

(三)与流通手段相比的特点

1、1)流通手段:商品与货币交换,货币与商品交换,价值在同一时间双向流动;

2)支付手段:商品与信用交换,信用与货币交换,构成一次商品与货币的交换,价值在同一时间单向流动

2、不是交换媒介物,主要反映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

3、使先买后卖成为可能

四、价值储藏:购买力暂存

(一)价值储藏的原因

1、理论解释:

1)货币有价值,储藏财富,更多发生在金属货币上

2)货币具有交换能力,储藏购买力,更多发生在不足值纸币上

2、具体原因:

1)交换结束后偶然的货币储存;2)为再生产有计划的货币储存;3)储存天性;4)风险基金

(二)价值储藏的形式及发展

1、商品储藏

2、有价证券储藏

1)优点:I、存在服务收益或利息收益;II、随着货币贬值,实物和有价证券价格会上升

2)缺点:I、保管费用;II、价格也可能下跌;III、流动性低于货币

3、货币储藏

1)形式:I、朴素;II、美的;III、银行存款

2)优点:最高的流动性;

3)缺点:纸币极易贬值

(三)作用

1、未来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准备金

2、资本积累

第四节 货币形式的演变: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货币形式

一、按货币自然形态分类

(一)实物货币

1、形态:米,布,贝壳,牛

2、缺点:1)不易分;2)不易带;3)不易统一计量单位;4)不易存

(二)金属货币

(三)纸币

1、兑现纸币:等价于金属货币,比金属货币易带易存

2、不兑现纸币

(四)存款货币(活期存款,支票,书本货币)

优点:1、保证价值可挂失;2、更易带;3、更易分;4、一定的流通性

二、按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的关系

(一)商品货币:货币价值与币材价值相等

(二)代用货币

1、本身没有价值,兑现纸币或银行券

2、优点:1)制币成本低;2)易存;3)易带

3、缺点:1)不易辨别;2)不易防水火

(三)信用货币

1、特点:1)币材价值低于货币价值;2)不可兑现

2、形式:1)纸币;2)劣金属铸币(辅币);3)银行支票(存款货币):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3、最初的纸币=可兑换纸币=代用货币=金属货币+携带便利+避免磨损+等等=>信用货币=不兑现纸币(包括劣金属铸币)

(四)电子货币:电脑储存和转移的资金

1、借记卡:类似支票,直接划拨资金

2、贷记卡:不是货币,是信用卡

3、储值卡:类借记卡,类手机充值卡,整买零用

4、电子钱包

5、电子支票

第五节 货币制度:内容及演变

一、货币制度的内容及其构成:六大方面

(一)本位货币材料

1、本位货币:标准货币,法定计价、结算货币,基本通货

性质:1)无限法偿;2)是最后的支付手段

2、本位货币材料决定货币制度名称

1)金本位制度;2)银本位制度;3)复本位制度,黄金和白银;4)纸币本位制度

(二)货币单位的名称和价值:叫元还是叫比索,一元是多少钱

1、货币单位的名称:1)以前是重量单位名称;2)现在是叉叉元

2、货币单位的值:1)以前是货币单位包含的货币金属的重量和成色;2)现在是外汇比价

(三)流通中货币的种类:本位币和辅币

1、本位币:基本通货,基础货币,法定价格标准,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足值货币

2、辅币:贱金属铸造,不足值,法定兑换比例,限制铸造

(四)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如何发行

1、金属货币:1)本位币自由铸造;2)辅币限制铸造

2、信用货币:1)早期分散发行;2)目前集中垄断

(五)货币的法定支付能力(通常在金属货币制度下)

1、无限法偿:本位币;央行银行券

2、有限法偿:辅币

(六)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分类:1)金属货币制度下:贵金属;2)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现金准备和证券准备

2、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准备的用途

1)国际支付准备金;2)变动国内金属货币流通的准备金;3)存款提现和银行券兑现的准备金

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变

金属货币制度

(一)银本位制

1、分类:1)银币本位:唯一现实存在过的银本位制;2)银块本位;3)银汇兑本位

2、特点:1)银币本位,自由铸造,无限法偿;2)辅币有限法偿,自由兑换;3)白银自由输出输入

3、历史悠久

(二)金银复本位制:同时以黄金和白银为币材

1、平行本位制

特点:金币银币同为1)本位货币;2)无限法偿;3)自由铸造;4)市场决定兑换比率

缺点:不同国家金银比价不同,贵金属流向高价国家,使该国成为单一本位制国家

2、双本位制

特点:金币银币同为1)本位货币;2)无限法偿;3)自由铸造;4)法定兑换比率

格雷欣法则:把市场价值高的金属铸币熔化,以高比价在市场上兑换市场价值低的金属,再用市场价值低的金属铸成货币,以官价兑换成市价高的金属铸币,再熔,再换,于是价值高的金属铸币都熔了,价值低的金属铸币广泛流动

实质:只有一种货币发挥本位币作用,另一种货币变成了商品

3、跛行本位制

特点:金银币同为1)本位货币;2)无限法偿;3)金币自由铸造,银币限制铸造;4)法定兑换比率

由来:银价暴跌,又要维持银的“值钱的货币金属”的地位

(三)金本位制

1、优势:1)单一本位制度稳定;2)金价稳定;3)领导的英国率先使用金本位制;4)金产量激增

2、金币本位制

特点:1)金币本位,自由铸造,无限法偿;2)辅币和银行券自由兑换金币;3)黄金自由输出输入

金平价,外汇汇率,黄金输出输入点

政策意义:1)汇率稳定;2)无独立货币政策,货币供给依赖黄金的国际间流动和金矿开采

2、金块本位制(富人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市场只有纸币、银行券和辅币流通,且不太能随便兑换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纸币规定含金量,但原则上不能兑换黄金

4、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各国货币美元黄金,特殊的金汇兑本位制

积极作用:1)美元等价于黄金,解决国际清偿力不足的问题

2)稳定汇率的固定汇率制,保证国际经济发展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促进全球货币合作

消极作用:1)美元特权;2)特里芬难题:美国持续逆差,断绝储备来源;3)固定汇率仅有利美国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四)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纸币本位制度,管理本位制,管理纸币本位制)

特点:1)纸币本位,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为发偿货币;2)本位币不与任何金属保持价值联系

优点:货币发行自主性扩大,有利于经济发展

缺点:1)货币发行往往过剩,导致通胀;2)汇率自由调整,贸易混乱;3)成败与否依赖人治

三、我国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人民币

1、货币名称:人民币

2、货币特性: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不规定含金量,无限法偿

3、货币单位:1)本位币,元;2)辅币:角,分

(二)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三)统一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

(四)统一管理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

(五)人民币的发行按照经济发行

第二章 信用与利率

第一节 信用及其表现形式

一、信用的定义和本质

(一)关键词

偿还,付息,借贷,债权债务关系;贷方,授信,债权;借方,受信,债务

(二)信用的本质(特征)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最基本特征

严格区别于税收缴纳和财政划拨的无偿性

2、信用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

从商业信用发展到各种各样的权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价值使用权转移,所有权不变

2)价值使用权单方向由贷方转移到借方,并没有同等价值的反向运动

二、信用的表现形式:按借贷关系中权务人的不同,信用的具体种类有

(一)商业信用:直接信用

1、形式:赊销(延期支付);预付

2、特点

1)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买卖,但不付款,承诺到期支付,引出借贷行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2)商业信用的双方当事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与消费信用不同

3)商业信用的供求受经济景气状态的影响:繁荣增加,衰退减少

3、优点:方便,及时,

4、局限

1)授信规模受上游企业“产品成品资本量”限制

2)授信方向只能产生于直接上下游企业间

3)难易接受国家管理和调控,易导致债务危机

(二)银行信用:间接信用

1、信用规模和方向上具有优势(与商业信用相比)

2、是一种中介信用

1)银行是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使用者的中介

2)信用的主要形式

3)商业信用的票据化丰富了银行信用的内容;银行信用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了商业信用的经济基础

3、信用的主要形式,基本形式,主导形式

4、与商业信用的互补:1)银行信用扩展并引导商业信用;2)商业信用(票据)丰富的银行信用

(三)国家信用(政府信用)

1、形式:政府债券=国库券+中长期国债(公债);银行借款;国外借款;国际金融市场发债

2、作用

1)调节财政收支的短期(财政年度内)不平衡:主要发行国库券

2)弥补财政赤字(财政收支长期不平衡):发行政府债券较增加税收和向银行透支更少影响经济

3)调节经济与货币供给: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央行调节货币供给(公开市场业务)的前提

3、我国:1)解放初期;2)极左时期;3)新时期

(四)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无本质不同

1、授信对象:消费者(家户部门)

2、授信目的:满足和扩大消费

3、方式

1)分期付款:耐用品,首付+分期等额支付其余货款及利息

2)消费信贷:直接以货币形式指向特定商品的贷款,分为I)信用贷款;II)抵押贷款

3)信用卡

4、优点:1)增加当前消费,扩大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2)引导消费方向

(五)股份信用

(六)保险信用、租赁信用、民间信用

第二节 信用工具

一、分类

(一)以偿还期限划分

1、短期信用工具;2、中长期信用工具;3、永久性信用工具:股票,永久性债券

(二)以发行者融资方式划分

1、直接信用工具:非金融机构——商业票据、股票、债券、国库券、抵押契约

2、间接信用工具:金融机构——银行券、存单、保险单

(三)以信用工具持有人要求权性质划分

1、权益类:股票,股东,股息和红利,可转让

2、债务类:要求权为固定数额,债券,债权人,利息和本金,可转让

二、一般特征

(一)偿还性:发行时间到付清债务时间;持有债券时间到付清债务时间;股票和永久性债券无偿还期

(二)流动性

1、是否方便变现;

2、变现过程中损失的价值和交易成本;

3、与偿还期长短成反比,与债务人信用好坏成正比

(三)收益性

按单利计算有

1、名义收益率=年利息/票面金额

2、当期收益率=年利息/当前价格

3、到期收益率=(年,到期资本利得+年利息)/买入价格

4、实际收益率=(年,当期资本利得+年利息)/买入价格

(四)风险性

1、市场风险:信用工具价格波动;

2、信用风险:债务人无法按规定还本付息

三、传统信用工具

(一)短期信用工具:票据

1、汇票

1)出票人(债权人)索债

2)付款人(债务人)见票承兑并按约兑付

3)收款人(可以但不必定是出票人)持票收账

2、本票(期票)

1)出票人(债务人)承诺兑付

2)持票人(债权人,收款人)

3、支票:存款人是出票人,付款人是银行,钱在活期账户里的汇票

4、背书人为票据最终债务人

(二)中长期信用工具:债券和股票

1、股票:证明股东身份&获取股息的凭证;分为普通股票和优先股票

1)普通股的权利:I)经营参与权,股东大会;2)盈余、剩余资产分配权;3)优先认股权

2)优先股的权利:盈余、剩余资产分配权优先于普通股

3)优先股的义务:I)无权;2)股息固定不会涨;3)无优先认股权

4)参与/非参与优先股,参与好;积累/非积累优先股,积累好

2、债券

1)政府债券:中央政府债券(国债,金边债券),地方债券,政府保证债券

2)公司债券:期限长,风险大,利率高

3)金融债券:风险居中

3、股票与债券的区别

1)经营参与权:完全和限时有限

2)发行期限:永久性投资证券和确定期限

3)收益稳定性:取决于公司经营状况及股价变动和固定利息的名义收益

4)发行目的

I)所有权证券,筹集自主性资本,管理权分散和部分所有权丧失,股息或红利从公司利润支付

II)临时借入的债权资本,必须偿还且支付利息,利息支出计入公司经营成本

第三节 利率概述:利率的确切含义、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一、利率的种类

1、利率体系包括利率结构和利率间的传导机制

2、利率体系由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和市场利率组成

1)中央银行利率:再贴现利率,再贷款利率,金融机构的央行的存款利率

2)商业银行利率:各种存、贷款利率、金融债券利率、同业拆借利率

3)市场利率:民间借贷利率、政、企债券利率

(一)年、月日利率

1、年、月、日息

2、百分、千分、万分

3、12,30,360

(二)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

1、费雪方程式

2、费雪效应:名利与实利之间的关系

(三)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1、固定利率:短期,便于,锁定

2、浮动利率:另一层含义

(四)法定利率与市场利率

1、法定利率(官定利率):1)再融资利率:I)再贴现利率;II)再贷款利率;2)存贷利率直接管制

2、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二、利率的计量

(一)单利与复利

1、单利:利息不计利息

2、复利:一定时期结本息,利息计入新本金

3、连续复利

(二)现值和终值

1、现终的含义是相对的

2、FV=PV(1+r)n

3、PV=Σ FVi/(1+r)i

(三)到期收益率:使未来收益的现值等于今天价格的利率,所有的i都不是票面利率,而是收益率

1、普通贷款:到期后一次性连本带息付清

2、等额分期分款

3、息票债券:定期付息,末期支付利息和本金

1)市场价格(对应到期收益率)等于票面价格(对应票面利率)时,到期收益率等于息票利率

2)市场价格与到期收益率呈反向关系:价格决定收益率,买价高,必然收益下降

3)市场价格低于票面额时,到期收益率高于票面利率

4)特殊的息票债券:永久债券,无限期支付利息,永远不支付本金

4、零息票债券(折扣债券):无利息,折价售

5、小结:债券的当前价格与其到期收益率成反比,当市场利率上升,则债券到期收益率必随之上升,于是带动债券价格下跌。与债券票面利率无关。票面利率等价于利息,是一个外生定值。

三、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

制定和调整利率水平时主要应考虑的因素有

(一)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

1、资本的边际生产效率增加投资的预期收益增加投资需求增加货币需求增加货币需求与供给缺口增大利率上升

2、投资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增加货币需求增加„„

(二)资金供求(可贷资金理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调节资金供求

(三)物价水平:影响名义利率

(四)银行成本

1、收入:贷款利率,中间业务收入

2、支出:存款利率,运营成本

(五)中央银行的贴现率:基本利率,决定性影响,因为钱皆从央行出

(六)国家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影响最大,利率与税收呈反向变动,与赤字正向变动

(七)国际利率水平:国内外利差导致资本流动,逼迫国内利率归位

四、利率的功能: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主要通过利息支付引起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实现

(一)聚资:高利率吸引大规模资金聚集

1、聚资的两种渠道:财政筹资和金融市场筹资

2、利率的融资机制:1)吸引企业闲散资金;2)吸收城乡居民储蓄

(二)反映功能:利率作为资金供求状况和流向的信号功能是衡量经济发展态势的最佳综合性指标

(三)调节功能

1、利率是人们微观经济活动决策,如工业投资和个人消费的重要依据

2、调整产业结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资金总是流向效益最好的产业,流向政策贷款利率低的企业

3、调节货币供求,进而影响经济发展,是重要的货币政策中间变量

(四)引导功能

1、利率引导资金流向,同(三)2

2、利率引导金融资产的选择:高利率吸引投资热,同(一)2

(五)分配功能

1、利率对资金的分配功能:利率引导资金去各行各业大展拳脚,同(四)1

2、利率对收入的再分配功能:本质上是资金投资收益的再分配,但会强化收入不均

(六)纽带功能

1、利率可以将社会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连接起来:从政府到央行到金融机构到企业到家户部门

2、利率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主要指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第四节 利率决定理论

一、古典利率理论

1、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庞巴维克,马歇尔,庇古、魏克赛尔、费雪

2、基本观点:

1)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来源于投资,利率是资本的价格,储蓄和投资决定利率

2)分析重视实物因素,因此被称为古典利率理论

3)马歇尔:利息是资本的价格,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高低

3、特点:1)利率仅取决于储蓄与投资的数量,与收入无关,利率的变化不影响其他变量,局部均衡

2)实际利率理论,非货币性的利率理论

3)流量分析法

二、“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1、凯恩斯,货币因素出发,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2、基本观点:1)货币很好,很流动,很小风险,所以人们对货币有流动性偏好。

2)货币供给有限,利息就是为了取得货币而支付的报酬。利息以货币计算,以货币支付,表现为今天

的货币和明天货币交换的贴水,因此利率的高低应有货币的供求决定。

3)进一步,那么哪些因素决定货币供求呢?供由央行决定,求由交易、预防和投机决定,其中投机与

利率单调相关关。于是当供与求相等时,决定一个利率。

3、特点:1)完全从货币供求讨论利率决定,是货币的利率决定理论

2)货币可且仅可通过影响利率继而影响投资来影响经济

3)流动性陷阱是,利率被锁定

4)存量理论:某时点的货币存量决定利率

5)局部均衡

三、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1、新古典学派,自古典利率理论而生,勒纳,罗伯逊,俄林,米尔达尔

2、基本观点:1)重流量,重存量,重货币,重实物,综合古典利率理论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2)核心: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点

3)I、可贷资金的需求:投资(实物),窖藏(货币);

II、可贷资金的供给:储蓄(实物),央行商行信用(货币);

III、以上四个因素,仅银行货币与利率无关

4)长期,市场利率与实物利率一致,从而使储蓄与投资相等

3、特点:1)四大兼顾;2)忽视了收入和利率的相互作用

四、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

1、英国,希克斯,“没有考虑收入因素,任何理论都无法确定利率的具体数值”

2、ISLM:利率与收入,在投资与储蓄,货供与货需四大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的理论;认为利率和收入必然同事决定,

于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必须同时达到均衡。

(一)商品市场均衡

IS:储蓄与投资相等的所有收入和利率的点的轨迹

(二)货币市场均衡

LM:货币供给与需求相等的所有收入和利率的点的轨迹

(三)全面均衡状态下收入和利率的决定

ISLM的交点是是整个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的唯一收入和利率的水平

五、利率期限结构理论:讨论证券收益高低与投资时段长短的关系

四种不同的收益率曲线:水平、下降、上升、曲线驼形

(一)纯粹预期理论

1、前提假设

1)金融市场完善;

2)投资者主要追求利润;

3)市场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一致、合理且确定;

4)无交易成本;

5)不同期限证券完全可替换(一次性长期投资和多次连续性短期投资预期收益相同)

2、表达式:长期债券利率是该期限内预期的短期利率的几何平均值

3、收益率曲线形状取决于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值与当前短期利率值的比较

1)如果未来短期利率预期上升,则当前长期利率高于当前短期利率,收益率曲线上斜;2);3)

(二)流动性偏好理论

1、假设:1)投资者是风险规避的,预期未来利率走势重要,但仍需考虑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2)从而,大多数投资者偏好流动性较高的短期债券

2、同一时间间隔内长期证券收益应高于各短期证券收益之和,二者差额为流动性溢价,即风险报酬

3、为吸引投资者投资长期证券,须有流动性补偿,且补偿随时间延长而增加,因此原始的收益率曲线呈上升型,但增加递减(为什么)

(三)市场分割理论

1、假设:1)期限不同的证券市场完全分割,不可替代;

2)投资者是极端风险规避者;

3)投资者和借款者都有严格的期限偏好和需求,如保险的严格长期和小银行的严格短期

2、于是不同期限市场上收益率高低取决于分割市场本身供求情况

(四)偏好区间理论 =(一)+(二)+(三)

1、有偏好区间,但是可以用溢价或者折价调整;

2、比如如果现在由于供求导致短期利率很低,为了吸引资金,则大家预期短期资金会上扬,于是预期理论作用,上升,且流动性偏好作用,因此猛烈上升;反之,可能会微微下降。

总结:影响利率结构的三大因素:预期,市场分割,流动性报酬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一)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

(三)中央银行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

二、利率市场化理论概述

(一)货币学派论利率市场化

(二)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

三、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与条件

(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

(二)商业银行的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三)经济环境的稳定

四、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作用与意义

第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职责:通货;政策;清算;国际;监管

地位:金融机构中核心地位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必要性

大前提:1)商品经济发展成熟;2)金融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统一货币的需要

1、银行券定义

2、时状:1) 实力薄弱,不能兑现;2)种类繁多,真伪难辨;3) 地域局限,不能通兑

(二)票据清算的需要

1、1773年英国伦敦成立最早的票据交换所;2、仍需要权威的、全国性的、统一的清算中心

(三)最后贷款人(流动性支持)角色的需要

(四)金融宏观调控的需要:货币政策更为灵活自由;金融监管尤其是银行监管担以重任

二、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央银行的起源阶段

瑞典银行 1656欧洲第一家发行银行券,1668国家银行,1897独占发行权,中央银行

英格兰银行 1694最早的私人股份银行,1833无限法偿,1844比尔条例,1854英国票据交换中心,1873(5)最后贷款人原则提出及实践,中央银行

(二)19世纪初到一战前:第一次高潮

法兰西银行:1800,1848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

德国:1875普鲁士改为国家银行,20世纪初垄断货币发行权,中央银行

美联储:1913

(三)一战后 1920布鲁塞尔国际经济会议:第二次高潮 澳 中 等

(四)二战后:政府直接设立 政府色彩日渐浓厚

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

(一)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国家专设央行,最主要最典型

1、一元制 大部分国家 我国(1984年之后)

2、二元制 联邦制国家:美国(12个联储区) 德国

(二)复合中央银行制度 前苏联 前我国(1983年前)

(三)跨国中央银行制度

1、西非货币联盟的西非国家中央银行

2、中非货币联盟的中非国家中央银行

3、加勒比海货币管理局

4、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欧洲中央银行(1998.7),二元制

(四)准中央银行制度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货币发行局) 香港(金融管理局1993.4.1)

四、中央银行的职能

(一)发行的银行

1、唯一的银行券发行机构;2、货币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决定货币供应量

发行出的银行券=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存款准备金,全部为基础货币

(二)银行的银行

1、集中存款准备金:1)了解各银行准备金状况;2)易于组织清算

目的:1)保证清偿力;2)有利于调节信贷规模

2、组织全国范围的资金清算:1)提高清算效率;2)了解全国金融情况

形式:1)内部,总行,央行;2)直接央行

3、最后贷款人:1)支持困难银行;2)宏观调控

形式:再贴现贷款

(三)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为政府提供服务,非为政府所有

1、代理国库

2、政府的金融代理人:1)国内发债付息,代管外储

2)对外从事国家间金融活动

3)政府的金融顾问

3、为政府提供资金融通

1)为政府提供贷款;2)购买政府债券: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公开市场业务)

4、制定并监督执行金融法规:制定,监督,管理

货币政策体系:1、货币政策目标体系;2、货币政策工具体系;3、货币政策操作程序

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最终目标,【中间目标,操作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战略目标,长期目标)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

1、稳定物价;2、充分就业;3、经济增长:生产总量;生产能力;4、国际收支平衡

(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

1、充分就业与稳定物价的关系;

2、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4、稳定物价与国际收支平衡的关系

(三)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

1、可测性:1)有明确定义;2)数据可准确及时获得

2、可控性:有一条路,从政策工具到中介目标

3、相关性:有一条路,从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

4、抗干扰性;5、协调性

中介目标的分类:近期中介指标,操作指标;远期中介指标,中间指标

(二)货币政策的操作指标(近期中介指标):超额准备金,基础货币

1、短期货币市场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常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再贴现政策可得

2、银行准备金:央行存款余额+库存现金

1)用途:客户提款;法定要求;行间结算

2)分类:I、需求性质:法定,超额;II、供给:借入,非借入

3)优点:相关性强,三大法宝相关;缺点:可测性和可控性弱

3、基础货币(高能货币):通货+银行准备金,理想的操作指标

优点:1)可测性强,央行负债;2)可控性强;3)相关性强,乘以货币乘数即可

(三)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远期中介目标):利率,货币供应量

1、货币供应量: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1970s~

优点:I、可测性强,MX有明确定义且反应于资债表上;II、可控性不确定;III、直接相关

缺点:货币层次日渐模糊,以谁为准呢

2、市场长期利率:凯恩斯学派,~1970s

优点:1)可控性强;2)可测性强;3)相关性强

缺点:1)内生变量模糊了操作效果;2)操作量是名义利率,短期利率,作用因素是实际利率,长期利率

3、汇率:开放经济的小国

小结:总量指标: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价格指标:利率、汇率;二者不搭配使用。

(四)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1、很久很久以前: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

2、1986~1994:贷款规模和现金发行规模

3、变化:1)存款主体变成居民;2)金融机构越来越多;3)直接融资发展;4)外汇资产影响扩大

4、现在:操作目标:短期利率,银行准备金;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信用总量

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影响整个宏观经济

(一)存款准备金政策:控制商行信用创造能力,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由来及发展

1)始于英,法于美;初用确保银行体系不因过度放款而发生清偿危机;大萧条后普遍为政策工具

2)存款期限越短,流动性越强,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3)趋势:单一性;降低性

2、内容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单一制或复合制

2)具体资产形式,央行存款、现金或政府债券

3)计提:怎么计价

4)调整幅度

3、作用机理

商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

4、特点

1)政策效果:I、四两拨千斤;II、限制了存款机构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III、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意味着冻结了

部分超额准备金

2)缺点:I、经济效果过于强烈,不宜常用;II、对社会预期影响强烈;III、不具体银行具体分析

(二)再贴现政策

1、内容

1)贴现与再贴现

2)内容:I、再贴现率的调整,短期,资金供求;II、再贴现票据的资格认定,长期,资金投向

2、作用机理

银行融资成本银行超额准备金货币供应量市场利率

3、特点

1)效果:I、通过融资成本和超额储备影响融资决策;II、反映央行的政策意向,具有告示效应

2)缺点:I、缺乏主动性;2、利率极高极低效力依然有限;3、是重要参考利率,不宜经常变动

(三)公开市场业务:1920s美;回购协议为主

1、作用机理

买卖政府债券投放或回收基础货币存款准备金增加或减少信贷规模扩大或缩减货币供应量增加减少

2、特点

1)效果:I、直接影响银行存款准备金;II、影响买卖债券的价格和收益;III、影响公众预期;IV、配合政府债券

发行

2)优越性:I、传递过程的直接性;II、主动性;III、可微调;IV、可频繁、连续、经常、逆向性操作

3)必备条件:I、央行强大的资金实力;II、央行充分的相机操作能力;III、金融市场发展较成熟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短期、局部、特定形式和条件

(一)消费者信用控制:熨平经济周期

1、控制对象:不动产以外的耐用消费品融资

2、控制内容:1)最低首付额度;2)分期付款最长期限;3)可购买商品种类及具体限制 3、平狄克微观:耐用品周期

(二)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抑制投机

1、控制对象:证券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率

2、信贷资金流入证券市场量《=最高放款额度=(1-法定保证金比率)×交易总额

(三)不动产信用控制

1、控制对象:房地产贷款

2、控制内容:1)贷款最高额度;2)最长期限;3)收付和分付的最低金额

(四)优惠利率:优先发展的产业

(五)预缴进口保证金:抑制进口过快的增长

三、直接信用控制:行政命令直接控制

(一)利率最高限额

存款利率设上限,防止银行为吸收存款在资产运用方面承担过高风险;Q条例,M条例;或致脱媒(二)信用配额:资金供给相对与资金需求严重不足,18世纪英格兰银行 (三)规定商行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对存款的比重

流动性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

(四)直接干预

直接对商行的信贷业务和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

(五)开办特别存款:等价于准备金,不付息

四、间接信用指导

要求央行有较强的地位、较高的威望和控制信用的权力和手段

(一)道义劝告:规劝为主 (二)窗口指导:规定为主

五、中国货币政策的工具体系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 (二)再贴现

1984,1986,1988

(三)存款准备金

1984,1998,2001

(四)公开市场业务

1994,1996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描述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变量

宏观层次

一、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关键在利率

(一)利率渠道

1、总收入总支出模型:

准备金货币供给货币供求不均衡利率资本边际效益投资总需求总收入 2、IS-LM模型:准备金„„总收入货币需求货币供求不均衡利率„„总收入 3、前提:1)利率对货币供求有弹性;2)投资对利率有弹性

(二)汇率渠道:汇率变动对进出口的影响

1、准备金货币供给货币供求不均衡利率资本流动汇率本国进出口总需求总收入

2、前提:1)外币可自由流入;2)本币可自由兑换;3)浮动汇率制

二、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相对资产价格和真实财富

(一)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利率傻逼,货币供应直接影响收入

1、货币供给总支出投资名义收入 2、货币供给直接影响总支出

1)货币需求稳定;2)货币供给外生;3)当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必然导致增加的支出 3、总支出变化影响投资变化

1)多余的货币供给直接参与投资;

2)多余的货币供给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升和收益率的下降,导致非金融资产投资上升 4、名义收入的变化有两部分效应:短期的实际收入效应和短期与长期的价格水平效应。

(二)托宾投资q理论

1、货币供给股票价格q增大投资总收入 2、货币供给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见(一)) 3、股票价格对投资的影响:q理论

1)q=企业的股票总市值/资本的重置成本,股票价格上升,q值上升

2)q>1,买企业比建企业贵,投资增加;q

(三)消费的财富效应

1、货币供给股票价格居民金融财富消费总需求总收入 2、前提:1)存在股票市场;2)股票是居民金融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

微观层次

三、金融中介学派(新古典学派)的信用传导机制理论

——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一)信贷配给与信贷可得性

1、信贷配给:市场利率低于均衡利率,利率粘性

2、原因:1)政府对于利率的限制;2)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存在

(二)银行信贷渠道

1、前提: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主要融资渠道是银行贷款;金融体系以银行融资为主 2、三条路

1)货币政策商业银行贷款供给量即派生存款量借款人的消费和投资量总收入

2)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股债价银行金融资产价值银行流动性贷款供给投资总收入 3)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实际利率与管制利率差距融资脱媒否贷款供给投资总收入 总之:货币供应量信贷可得性投资总收入

3、特点:1)传导机制与利率无关;2)对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影响等价 (三)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供给量利率

贷款利息支出,居民消费收益企业现金流 股票价格资本净值

经营状况道德风险银行贷款投放投资总收入

第五节 货币政策的效应:快慢,大小

一、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一)货币政策的时滞

1、内部时滞:从病出,到药到吃药

1)认知时滞:预见能力和敏感程度,病出~知道病了

2)决策时滞:制定政策的效率,知道病了~看好病知道要吃什么药 3)行动时滞:行动的决心,知道要吃什么药~药入嘴

2、外部时滞(影响时滞):宏观微观宏观的时间,药入嘴~出药效 3、12~16个月

(二)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很难准确估测

(三)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几乎无时滞,太明显抵制,不明显乱来;短期内有效,预期使折扣。

(四)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快慢(时滞的长短)和大小(强度)

强度: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的差距

以总需大于总供时期的紧缩性货币政策为例,比较主攻对象通胀率和误伤对象经济增长率变化的比率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一)必要性

1、手段不同,适用的经济环境也不同

1)财政政策直接,外部时滞短,且不宜得罪人,适用于扩张 2)货币政策间接,内部时滞短,得罪人不偿命,适用于紧缩 2、都可能失效,一块用保险

1)货币政策失效:I、投资对利率不敏感,IS垂直;II、货需对利率太敏感,LM水平(流陷) 2)财政政策失效:同上相反,IS水平和完全挤出效应 3、相互配合,不保守,不冲突

(二)配合方式:双紧双松最强势,一紧一松软着陆

第七章 货币供求理论与货币供给机制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

货币需求的定义;货币需求理论的三大发展阶段

一、传统货币数量论

主题:研究名义总收入是如何被决定的理论;特征: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

(一)交易方程式

1、美,欧文费雪,1911,《货币的购买力》,现金交易说,交易方程式。 2、总支出PT与货币供应量M以及货币流通速度V之间的关系:PT=MV

3、交易中发生的货币支付总额=被交易商品或劳务的总价值,不易求不常用,换为名义国民收入Py 4、假设y、V短期恒定,则有P正比于M

5、反过来,对特定的P,当货币市场均衡时,Md=M=Py/ V,即名义收入比流通速度,后者短期恒定,因此货币需求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

6、不足:1)商品交易不全部通过货币来进行;货币不全部用于交易商品;总之,货需与交易不等价。 2)觉得只宏观考虑就已经完美的解决了问题;忽略了微观主体因素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3)与马克思的区别:我觉得书上说的有些过了

(二)现金余额方程式:重视微观主体

1、剑桥学派,马歇尔,庇古,现金余额数量论; 2、货币资产+资产配置得出货币数量论

3、对个人来说,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的比例关系:M=kPy,

4、区别:1)交易,资产;2)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真正货币需求;3)宏观客观,微观主观

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一)货币需求动机

流动性偏好:货币的本质吸引力在于人们对于流动性高的交易媒介的偏好。流动性偏好源于 1、交易性货币需求动机:货币需求的交易目的

影响因素:收入数量(不稳定)和收支的时距长短(稳定) 2、预防性货币需求动机:不确定因素预留款,与收入有关 3、投机性货币需求动机:为明天投资预留款;凯氏独创。

影响因素:1)高利率,高利息,低债价,资本利得空间大,货币不留手,需求小

2)低利率,低利息,高债价,资本利得空间小,多少货币都在手,需求大,陷阱

(二)货币需求函数:实际货币需求

1、第一类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成正比,l1=l1(y),dl1/dy>0 2、第二类货币需求:与名义利率成反比,l2=l2(I),dl2/dI

3、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方程式(货币需求函数):Md/P=l1(y)+l2(I)

4、流动性陷阱:在某特定利率低点以下,利息收入很少,且债券价格很高,资本利得空间极低,多少货币供给都会被此时无穷大的货币需求吸收,Md曲线水平,利率无法进一步降低,扩张性货币政策失效

三、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发展——鲍莫尔-托宾模型,平方根定律

1、威廉鲍莫尔,詹姆斯托宾,平方根定律/公式

2、假设:1)支出连续均匀;2)收入常以无风险短期债券形式保存;3)相同时间间隔等量变现 3、可能存在的成本:1)不是现金要有变现成本;2)是现金要有持币机会成本 4、平方根公式:K=b(Y/C)+i(C/2),dK/dC=0C

2bY,L=2bY

5、政策意义:1)表现交易性货需与利率和规模经济的关系;

2)交易性货需与收入正比,与利率反比, 3)交易性货需规模节约,小于收入和利率变化幅度 4)增加货币供给会导致收入更大比例增长

(二)预防性货币需求的发展——惠伦模型

1、爱德华惠伦

2、可能的成本:1)不是现金猛找现金的成本;2)是现金的持币机会成本 3、惠伦公式:K=bS/L+iL,dK/dL=0L=(2Sb/i)

2

2

2

1/3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发展——资产选择理论

1、凯恩斯的想法是,大家的心理点不一样,某人一过这点就全卖或全买,所有人心理点均匀分布,所以各个点又有债券又有货币。

2、托宾的想法,不存在心理点,人也不必全卖或全买,任何利率水平,任何人,按资产选择分配。 3、货币需求是在资产选择过程中形成的;货币需求变动通过资产组合调整实现。

四、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1956,弗里德曼,《货币数量学说——新解说》,现代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学派 2、认为货币是一种资产;从货币需求入手表述货币数量论 3、三大类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1)财富:越有钱(收入,恒久性收入),越要钱;人力财富比重越大,越要钱 2)各种财富形式的回报率,导致机会成本的产生 3)其他

4、弗氏货币需求函数:Md/P=f(Yp,W,rm,rb,re,1/p.dp/dt,μ),与Yp,rm正相关,与其余反相关5、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五、我国货币需求分析

(一)我国理论界有关货币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

货币必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商品价值÷货币价值

因此,货币必要量同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价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价值、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二)我国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个人、企业和机关团体

1、交易动机最基本主要的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资动机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

机关团体货币需求稳定。影响我国个人、企业货币需求的因素有 1、收入:决定作用

1)个人:三大需求动机(交易、储蓄和投资)都由收入供给

2)企业:收入决定企业规模决定交易和预防规模,收入决定自有资本大小决定追加投资规模 2、利率

1)个人:利率对交易性需求影响尚小,对于预防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影响在扩大 2)企业:三者皆有影响 3、预期物价变动率

预期物价上涨,交易需求增加,短期投资需求可能增加,长期下降;预期物价稳定,预防需求增加 4、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5、制度因素

总之,利率市场化程度低,金融市场不发达,因此收入对货需影响最大,因此我国货需较为稳定

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供给“外生性”与“内生性”的研究的政策意义

1、外生变量(政策性变量):货币政策有意义的大前提

2、内生变量(非政策性变量):央行只能被动的根据经济发展所需投放货币 3、格力和肖,1960,《金融理论中的货币》,债务货币观,外在货币,内在货币 1)外在货币由私人部门持有的能对其净值做出贡献的货币项目组成 2)内在货币有私人部门持有的不能对其净值做出贡献的货币项目组成 4、金融货币观:外在货币:融资货币化;内在货币:内生金融。

二、凯恩斯及凯恩斯学派的货币供给分析:外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一)凯恩斯的货币供给外生性理论

凯恩斯的货币特征:1、货币的生产弹性几乎为零:货币再吃香,也没人敢生产 2、货币的替代弹性几乎为零:基本没有替代品

(二)新剑桥学派

1、货币供给不完全外生

热闹时,贷款需求增加,贷款增加,货币供给增加;萧条时反之。 2、央行控制有限效力

1)热闹时,商行有扩大信贷的主观能动性 2)技术层面,金融创新不是吃干饭的

3、央行对货币供应控制的非对称性:增加货币供给能力远大于减少货币供给的能力

三、新古典综合学派的内生货币供应论

耶鲁学派,托宾,货币供应主要内生

1、银行负债由资产决定,有需求,就有贷款,由经济体系而不是货币当局决定

2、金融创新:动员闲置资金,节约头寸,改变流通速度;通过基础货币以外一切因素改变货币供给 3、企业自身可以创造出非银行形式支付扩大信贷,银行信贷不是唯一满足新增投资的途径

四、货币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的内生性货币供给理论

(一)货币学派的外生货币供给理论和单一规则

1、货币外生:现代货币学派,弗里德曼,施瓦茨

决定货币供给的因素:1)强力货币=银行准备金+公众通货,当局决定; 2)存款准备金比率,立法或当局决定; 3)存款通货比率,立法或当局利率管制决定 2、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操作规范

优点:1)避免混乱预期;2)避免干扰经济

操作:1)调控目标M2;2)货币供应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适应;3)原则上不动,动也公开动,小动原则:单一性,长期性,稳定性

信条:1)唯一目标是稳定货币;2)唯一调控指标为货币供应量,非利、汇、价;3)不能随意调整

(二)新自由主义学派(弗莱堡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

1、货币供给总原则是保持币值稳定,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币值稳定与否取决于货币供给量 2、商品货币本位制:以商品作为货币发行的保证

3、具体原则:1)货币供给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社会生产能力除以货币流通速度是最佳供给量 2)保持商品追逐货币的局面。货币量少于商品,买家中心,质量提高。

4、恰当的货供增长率:1)同潜在社会生产能力增长适应;2)可承受的通胀率限定最高货供增长率

五、我国货币供给分析:内生性

(一)中央银行再贷款的内生性

1、1984~1993,再贷款是基础货币发放的主要渠道,政策性贷款逼宫

2、1994~某年,虽然有政策性银行,但还是资金缺乏,迫使被动发贷 3、1990年代末,通货紧缩,资金不乏了,倒是想贷也贷不出去了 4、1998年1月,我国取消贷款规模控制

5、结论:企业信贷需求的顺周期特性决定中央银行再贷款伸缩的内在性

(二)中央银行再贴现的内生性:内在货币啊

1、目前为止尚未形成规模,效果不大

2、就算形成规模,央行也被动:1)利率高,可以照样贷(与书上不同);2)利率低,不贷还是不贷 3、这是市场基准利率,利率市场化前老动不好

(三)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内生性:内在货币

1、我国短期国债少,流动性不强,制约业务规模,你都买了,银行自己还玩什么 2、商行自己少债,不能从央行换回基础货币,只有单方向卖给央行 3、商行视短期国债为优质资产,不愿卖

4、国债属于货币资产的替代形式,由二级市场上增发的基础货币仍是内在货币

(四)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内生性

1、背景:央行强制结汇以稳定汇率,导致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正相关 2、汇率不市场,认为造成的过低汇率导致了过多的外汇占款 3、被动发行导致央行货币供给主动性大大降低,导致 1)强化了本国货币发行对储备的依赖,即内生性 2)财政信贷发行渠道被架空

第三节 货币供给机制:货币供给定量分析

一、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项目

1、证券:财政部债券(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 2、贴现贷款:银行获得准备金的渠道之一

3、黄金和特别提款权证书帐户:黄金与纸黄金,与财政部存款的负债对应 4、硬币:财政部发行

5、结算过程中的现金项目:先行垫付 6、其他:外汇和实物资产

(二)负债项目

1、外部流动现钞=存款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是主要负债

2、银行准备金存款,+存款机构库存现金=存款机构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 ………………………………………………=借入性准备金+非借入性准备金,不付息 3、财政部存款

4、外国及其他存款:外国政府央行国际机构本国地方政府存款 5、待付现金项目:人家先行垫付 6、其他:主要是会员银行认购的股权

二、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强力货币)严格等于【流通中现金】+【存款机构准备金总额】 等于【发行出的现金】+【央行准备金存款】 (一)公开市场业务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1、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改变基础货币中的银行准备金数量 影响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央行买债券,1)买银行的;2)买老百姓的,且老百姓拿了钱直接存银行,则改变银行准备金 2、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改变基础货币中的流通中通货

央行买债券,买老百姓的,且老百姓拿了钱自己装着,则改变流通中通货

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同时改变流通中通货和银行准备金数量

(二)贴现窗口与基础货币的控制

基础货币和从中央银行贴现借款的变动是一对一关系

基础货币=非借入性基础货币(公开市场业务)+借入性基础货币(贴现窗口),前者可控,后者不全可控

三、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含义

1、m=货币常数=货币供应量 / 基础货币=M/ B 2、M=m×B,即货币供应量常数倍于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的推导

1、流通中现金C,支票存款D,漏出现金比率c=C / D,非交易存款T,非交易存款占支票存款比率t=T / D,银行准备金总额R,超额准备金占支票存款比率e,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d,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rt

2、推倒货币供给M1的乘数m

m

M1CDCD

BCRCrdDrtTeD

CDcDD1c



CrdDrttDeDcDrdDrttDeDrdrttec

3、性质:1)rdrtte1

2)乘数关系的存在源于准备金的多倍存款创造作用,与现金无关

3)由上,货币乘数小于存款货币乘数,因为现金不扩张。因此,如果新增基础货币中的一部分为通货,则

这部分不会和存款准备金一样代表会扩张的存款。

四、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决定于控制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能力

本目主要分析货币乘数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以下五个反向变动因素: 1、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2、非交易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 3、银行超额准备金率;

4、流通中通货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5、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其中前两个央行控制,后三个详细分析

(一)影响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可能性,补充流动性的成本

1、市场利率: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机会成本 2、预期存款的流出数量 银行补充流动性的渠道:

1)同业拆借;2)卖与企业回购协议;3)向央行申请贴现贷款;4)出售证券;5)催收贷款; 6)出售未到期贷款 3、预期存款流出的不确定性

(二)非银行公众对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和非交易存款的选择

1、流通中现金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1)财富变动的效应

I、财富总额增加会使流通中现金、支票存款绝对数额增加 II、财富总额增加会使流通中现金占支票存款比率下降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

I、支票存款利率:上升,则比率下降

II、其他资产报酬率:上升,比率上升,因为现金比较惰性,支票存款减少的更多 III、银行风险:上升,比率上升,挤兑,大萧条 3)流动性变动的效应

I、公众的金融经验:元谋人多,比率上升;金融人多,比率下降 II、日常活动范围:活动范围愈大,比率上升 III、地下交易:越多,比率上升 2、非交易存款与支票存款的比率

1)财富变动的效应:财富总额增加会使非交易存款占支票存款比率上升 2)预期报酬率变动的效应:不用细说

第十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六节 治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各派措施各不相同只说常见的

紧缩总需求,使供求平衡: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千方百计削减赤字,赤字等于货币发行)

1、减少政府支出:1)削减购买性支出:政府投资工程;2)削减转移性支出:福利,补贴 2、增加税收,作用:1)减少企业个人收入,降低投资消费;2)减少赤字性货币发行 3、发行公债:挤出效应减少投资消费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1、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2、提高再贴现率

3、公开市场卖出业务:最常使用

4、直接提高利率:降低借贷规模,吸收民间储蓄(购买力) 避免总供给萎缩,试供求平衡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工资-价格政策),针对成本推动型通胀

1、自愿工资-物价指导线:长期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自愿为主

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税收的方式惩罚物价工资超过恰当增长率的企业和个人 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战争或严重通胀时期 4、总结:效果不好

1)温和的政策收效甚微;

2)严格的管制削弱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3)若无财货配合,能变相规避管制; 4)不得民心,一旦废除,报复反弹

(四)收入指数化政策:与通胀和平共处的适应性政策

1、作用对象:工资、利息等名义收入

2、目标:减弱通胀分配不均,不能消除反而纵容通胀

3、优点:1)缓解收入再分配不公;2)还原债务人压力,减少政府通胀税;3)紧缩见效时,避免工资仍然瞎涨导致失业

4、缺点:强化了工资物价螺旋,往往加剧物价不稳定

(五)改善供给政策(供给学派的疯点子)

1、减税(即降低边际税率):1)提高劳动供给积极性;2)提高储蓄投资积极性,增加资本存量 2、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增进竞争性

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促进投资,增加产量 4、精简规章制度:给企业更大空间

二、治理通货紧缩的对策

(一)财政政策:外部迟滞小,立竿见影

1、加大投资(短期,人为,效用趋势缩小);2、刺激需求(持久,自发,效用趋势扩大)

(二)货币政策:少货是根本原因

1、下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放开利率(1996,2000)

2、扩大公开市场业务(1996,1998),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3、适度增加货币供给量

4、其他:避免在扩大贷款同时增加新的不良贷款

(三)收入政策

1、背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放缓、收入差距扩大制约内需增长

2、措施:1)增加农民收入;

2)三条社保线,97起: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离退休人员

4)高收入阶层收入调节,个税征收力度

5)鼓励多种渠道收入来源

第十一章 金融创新

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发达国家:金融创新,1960s后期开始;金融创新是金融深化的趋势

第一节 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其发展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1、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1912年,《经济发展理论》,新生产函数的建立

2、广义的金融创新:新理论、新业务、新工具和新方式,泛指金融体系和市场上的一切新事物,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创新

3、狭义的金融创新:金融工具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历史考察

货币产生至1930s

货币形式的发展,存贷款,银行,资本市场,股票1553,债券1555,可转换证券,优先股,认股权证1911 1930s~1960s:平静稳定

(一)1960s逃避管制的金融创新

1、典型代表:欧洲债券1963意大利,平行贷款,背对背贷款,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1961美国等

2、历史背景:战后经济恢复时期,金融管制严格。

(二)1970s转嫁风险的创新

1、创新目的:转嫁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胀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

2、历史背景:资本流动频繁,汇、利、胀变化无常

3、典型代表:期货

(三)1980s的防范风险的创新:加快,中期达到高潮

1、创新目的:融资方式的创新以防范各种风险

2、历史背景:经济衰退、债务危机、动荡外汇

3、典型代表:票据发行便利,互换交易,期权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1980s国金市场四大发明

(四)1990s的各种金融创新并举,客观上放大了风险

三、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

全球经济金融全球化、自由化、高科技化

(一)金融创新呈现出自由化特点

1、减少或取消对金融机构物理活动范围的限制

2、放宽对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

1)少数从头实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国家:德国、奥地利、瑞士

2)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终止1933年《银行法》

3、放宽或取消对外汇和利率的管制,是资本国际流动进程加快,促进国金一体化、银行自由化

4、支持和鼓励金融创新

(二)金融创新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0、外汇、信贷、利率管制放松,资本流动自由,利率趋同,国金市场密切联系

1、市场交易的全球化

1)货币市场交易全球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票据市场,证券发行便利

2)资本市场交易国际化:国际债券,国际股票,股市对外开放

3)外汇市场交易全球化:央行稳定汇率

2、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1)传统:大银行,政府;2)现在:大企业,投行,保险,基金,私人

(三)金融创新呈现出高科技化趋势

1、网络银行已经成为新世纪金融创新的趋势

2、现代化客户服务营销中心将构建银行新型的营销和服务体系

3、金融数学、金融工程为金融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节 西方金融创新理论

主要分析金融创新的动因,1970s后系统的发展

一、“技术推进”理论:熊彼得,韩农,麦道威

1、新技术革命(计算机、通讯技术),物质上、技术上的保证

2、例子:自动提款机,电子资金转账系统

二、“货币促成”理论

1970s风云巨变,通货膨胀和利率、汇率频繁波动,创新使人们在不稳定因素的干扰下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不能解释所有的创新

三、“财富增长”理论

1、格林包姆,海沃德:财富的增长加大了人们对金融资产和金融交易的需求

2、有漏洞:1)忽视管制放松的前提;2)忽视供给方的分析;3)忽视替代效应,即利率变动的影响

四、“约束诱导”理论

1、西尔柏:供给方分析;微观金融组织摆脱逃避其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制约的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2、内部制约: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管理约束指标;外部制约:当局管制,市场约束

3、局限:1)所有企业创新都是这样;2)不全面,转嫁风险不在其中;3)过分强调微观主体的行为

五、“制度改革”理论

1、制度学派,主张从经济发展史角度研究,金融创新即金融体系内部的制度改革

2、金融创新与技术无关,是受管制的市场经济的结果

3、政府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新的管制措施即制度创新也算金融创新,即包括业务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三节 金融创新的效应分析

第十章 国际收支及其调节理论

第一节 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衡量一国经济开放性的工具

一、国际收支的基本概念

(一)三个国际收支

0、起源:国际贸易中的货币收入和支出

1、狭义:对外经济往来引起的货币(外汇)收支,以支付为基础,强调现金基础,不引起货币流动的国际经济交易不在其中

2、广义: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1)流量:即“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对应的存量概念,国际借贷

2)居民和居民的划分:经济概念,一年为限,普通自然人,军政人员,军政机构,企业,国际组织

3)经济交易:经济价值一个经济实体流向另一个实体,五种类型:金融资产=钱,商品劳务=货

I)钱换货;II)货换货;III)钱换钱(国际证券投资);IV)纯送货;V)纯送钱

(二)其它相关概念

1、贸易收支、外汇收支和国际收支

1)贸易收支:进出口中立即结清的现金收付;

2)外汇收支:发生交易但尚未到结算期,或无需外汇现金结算的部分不计;

3)国际收支:包括不涉及外汇收支的贸易活动,如记账贸易,赠予,资本转移等

2、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

1)因果联系:国际借贷需清算,国际清算引起货币收支,导致国际收支

2)区别:I)流量与存量;II)单方支付属收支不属借贷,货货交易不导致外汇收支但反应借贷关系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行为的统计与记录

(一)记账原理

1、原则:复式记账法,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2、1)每笔交易等额记两次,一贷一借;

2)接受支付=获得外汇=商品劳务出口=(资本流入=债权减少=金融资产减少)=贷=正号=少东西, 用商品、劳务、欠条(即金融资产)的出口,换外汇(或称资本)的流入;

3)对外支付=支出外汇=商品劳务进口=(资本流出=债权增加=金融资产增加)=借=负号=多东西, 用商品、劳务、欠条(即金融资产)的进口,换外汇(或称资本)的流出;

4)平衡表:永远是把自己家的贷方项目抹掉换外国的借方项目

(二)主要内容

1、经常账户:最基本,最重要,对外经济的基础,表现商品、劳务等实际资源的转移,反映创汇能力

1)货物:出口贷,进口借,差额称贸易差额,有形贸易差额,FOB,CIF,折算

2)服务:服务输出贷,服务输入借

3)收益: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流动导致的要素报酬收支

I)雇工(劳动)报酬:国外短工,外国驻本国使馆、国际组织驻本国机构工人报酬,贷;反之为借 II)投资(资本)收益:投资海外资产的股利、利润和利息为贷;反之为借

4)经常转移: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的单方转移,收礼为贷,送礼为借

I)政府间:战争赔款,经济援助,会费;

II)民间:侨汇,退休金。

2、资本与金融帐户:引起对外资债增减的交易

1)资本账户=资本转移(=投资捐赠+债务注销)+非生产、非金融资产买卖

2)金融帐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3、储备与相关项目:增加记借,减少记贷

4、净差额与遗漏:借方余额与贷方余额的差额

出现原因:1)统计资料不完整(走私);2)统计资料重复漏算(资料渠道不一致);3)估算

5、总差额(综合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金融帐户差额+净差额与遗漏,即常说的顺差逆差

仅仅将官方储备作为线下交易,衡量一国官方通过变动官方储备来弥补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经常账户差额+资本金融帐户差额=储备资产变动额+净差额与遗漏

第二节 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措施

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判定

(一)自主性交易与调节性交易(交易目的和交易者不同划分)

1、自主性交易,事前交易:体现经济主体的主观意志,不代表官方意志,自发性,分散性,经常账户+长期资本项目

2、调节性交易,事后交易:当局为而进行的交易,补偿性交易,体现政府意志,被动性,集中性,部分短期资本项目+平衡项目

3、通常的线上项目指自主性交易,线下项目指调节性交易;二者在实践中不易区分

(二)什么是国际收支失衡

1、以自出性交易为收支是否平衡的判断标准;调节性交易进行补救

2、总差额反映的是一国自主性交易引起的国际收支结果

3、国际收支顺差=总差额顺差=自主性交易顺差=线上项目贷方余额=自主性收入>自主性支付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一)经济周期因素导致的周期性失衡

1、繁荣:经常项目赤字,资本流入,资本项目盈余;2、萧条:经常项目盈余,资本流出,资本项目赤字

(二)国民收入因素导致的收入性失衡

1、国民收入增加国内需求上升本国物价上涨真实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经常项目赤字 国民收入增加国内需求上升进口商品增多经常项目赤字

2、经济增长和周期性波动导致的收入变化分别产生恒久性失衡和周期性失衡两种情况

(三)经济结构因素引起结构性失衡

国际需求结构或国际分工格局变化导致的失衡,比如出口煤的国家赶上都不用煤的时代就逆差吧

(四)货币价值因素引起的货币性失衡

各种因素导致的两国相对价格水平的变动会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如国内物价水平上升真实汇率下降本币升值本国商品竞争力下降经常项目赤字

(五)季节性和偶发性因素引起的季节性和偶然性失衡

农业国春耕进口化肥,逆差;秋收出口大米,顺差。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影响

(一)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

1、浮动汇率下本币有贬值趋势,不好看

2、固定汇率下外汇储备下降,对外支付能力减弱

3、国内本币换成外币对外支付,国内通货紧缩,利率水平上升,经济趋于衰退

4、国外需求增加,相对国内需求下降,国内失业增加,国民收入下降

5、总的看,由贸易引起的逆差造成失业增加,由资本外流引起的逆差造成通货紧缩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

四、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措施

(一)外汇政策

1、外汇政策的种类

1)外汇缓冲政策

2)外汇平准基金

2、外汇政策的缺陷

(二)汇率政策

1、汇率政策的含义

2、汇率政策的局限性

(三)财政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

1)贴现政策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3、财政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四)直接管制

第三节 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一、古典的国际收支理论——“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一)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主要思想

(二)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评价

二、弹性分析理论

(一)弹性分析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弹性分析理论的假定条件

(三)弹性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

1、马歇尔——勒纳条件

2、马歇尔——勒纳——梅茨勒条件

3、J曲线效应

1)认知时滞

2)决策时滞

3)生产时滞

4)取代时滞

(四)对弹性分析理论的评价

三、吸收分析理论

(一)吸收分析理论的基本框架

(二)货币贬值效应分析

1、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

2、货币贬值对吸收的直接效应

3、货币贬值引起的吸收效应

(三)对吸收分析理论的评价

四、货币分析理论

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70年代,美国,蒙代尔,约翰逊,以国际收支平衡表线下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扩展到资本和金融项目

(一)假定条件

1、国内充分就业,实际货需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2、购买力平价长期内成立,商品、资本市场全球范围内水平

3、货币供给变化短期影响实体经济

4、研究国际储备即研究了国际收支

(二)基本观点

0、货币供求平衡,有Ms=Md

又Ms=m×(国内货币供应基数,即国内信贷量+国外货币供应基数,即外汇储备)

不妨设m=1,有,外储=Md-国内信贷

1、国际收支问题本质上是货币问题

2、由0,当一国种种原因导致国内货币供给小于国内货币需求(用国内信贷表示),顺差;反之逆差

3、货币供给时国际收支调节的最终和根本力量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

1、一国国际收支的失衡现象是暂时的,可以通过货币调节机制自行消除

货币供给小于需求,顺差,钱进来,国际储备上升,基础货币上升,货币供给上升至与需求相等为止

2、本币贬值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必须要有货币政策的配合

1)本币贬值,贸易品国内价格上升(出口多了,国内供给必然下降),替代效应使非贸易品国内价格上升,全国物价水平上升,货币需求上升(使供给有小于需求的趋势,由1得,顺差趋势即将出现),商品供给增加、需求下降,逆差减少

2)但若同时扩大货币供给,则1不能满足,则顺差趋势不会出现

(四)评价

1、休谟物价现金流动机制的现代版,自动平衡观念

2、考虑了资本流动

3、不该不考虑实体经济;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4、长期,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函数,稳定;但短期会随利率等剧变,货币供给无法匹配。

五、内外均衡理论,英,米德

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开放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

(一)基本内容

1、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

1)增长,充分,稳定

2)平衡

2、米德冲突

两大政策工具:1)支出变更政策(开支调整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2)支出转换政策(汇率变更政策):汇率政策,外汇贸易直接管制政策,调整国内外商品相对价格

3)米德冲突:内外目标要求两种政策工具同时使用,否则可能冲突,如通胀和顺差,失业和逆差

3、丁伯根法则

荷兰,n个独立经济目标至少需要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

注:变成制度的政策工具也是政策工具

4、蒙代尔分配原则

在考虑资本流动的前提下,财政政策通过影响商品市场实现内部均衡,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利率导致资本流动实现外部均衡

(二)内外均衡理论的数学描述

1、斯旺(澳大利亚)图示

1)横轴:内需,越大通胀压力越大,进口即逆差压力越大

2)纵轴:外国货币汇率,越大人民币越贬,出口越多国内市场供给越少,通胀压力越大,顺差压力越大

3)下倾曲线:内部均衡,更大的内需与更小的外需即更高的本币币值即更低的外币汇率配合(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有人说升值把袜子都卖到国内来吧)

4)上倾曲线:外部均衡,更大的内需即更大的进口需要更贬的本币币值即更高的外币汇率配合(现在中国面临的情况,有人说升值让出口少一点吧)

2、蒙代尔的“政策配合说”

1)背景:上面说了米德冲突,但很久以前人们不喜欢支出转换政策,老想只用支出变更调整政策,即货币财政政策就解决所有问题。蒙代尔说,可以!

2)1962,蒙代尔,《恰当运用财货政策以实现内外稳定》,货币政策负责外部均衡,财政政策负责内部均衡

3)假设条件:I、国内需求按我的通常理解影响外部均衡;II、资本比较流动,利率有效;III、短期内除政策外无其他影响国内需求的因素

4)具体内容

I、横轴:政府支出,财政政策,正方向扩张性

II、纵轴:利率,货币政策,正方向紧缩性

III、陡一点的内部均衡

从垂直顺时针转一点,上倾因为政府支出增加,内部均衡就要求利率升高让投资消费下降来平衡,中国利率不敏感,所以政府支出增加一点,利率要上升很多才能让投资消费下来,所以陡一点;越往上,越往左,失业趋势越大;越往下,越往右,通胀趋势越大

IV、缓一点的外部均衡

从水平逆时针转一点,上倾因为政府支出即进口逆差增加,外部均衡就要求利率升高让资本流入顺差多一点,假设资本比较流动,所以利率动一点就行了,所以缓一点;约往上,越往左,顺差趋势越大;越往下,越往右,逆差趋势越大

V、缓陡总结道: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大于投资的利率弹性

VI、举例子,倘若财政政策负责外部均衡,货币政策负责内部均衡,会不稳定均衡

第四节 中国国际收支的调节

一、中国国际收支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85前编外汇收支平衡表,狭义国际收支

(二)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

1、资本与金融项目中,贷方表示我们减少的资产债权,借方表示我们增加的资产债权,贷方大于借方表示我们减少的债权少于增加的债权,即总的来说债权下降,即债务增加,说明我们借钱了,资本流入了

2、无论是经常还是资本金融,只要贷方大于借方,即去的大于来的,说明总体上少了,有失必有得,得的就是外汇储备!

二、中国国际收支调节的实证分析

(一)汇率政策:稳定

1、升值压力

1)利差压力;2)顺差压力;3)强势经济导致货币紧俏;4)开放增加,外资投资增加

2、贬值压力:补足内需疲软,增加国民收入(很土的理由)

3、稳定的汇率政策

1)不能升值:导致国际收支恶化;国产货国际竞争力下降

2)不能贬值:不能老赖皮;加大进口压力得不偿失;打击老外信心

3)要稳定:这是市场决定的;我们没有贬值;稳定为了稳定

(二)货币政策

(三)财政政策

(四)外汇管制

三、建立我国的国际收支调控体系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2、加强外汇管理

3、加强外债管理

4、建立国际收支预警机制

5、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涉外经济活动的指导和协调

第十一章 汇率理论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价,也是金融资产的价格

第一节 汇率理论的历史脉搏

1、汇率理论的四个层次:汇率水平决定(根本首要),汇率变动的原因及其经济影响,汇率制度,汇率政策 2、14世纪初,法国,伦巴罗,汇率变动

3、三种思路:1)汇率是货币的相对价格;2)是物品的相对价格;3)是债券的相对价格

一、罗道尔波斯的公共评价理论

1、第一个汇率决定论,15世纪,佛罗伦萨,罗道尔波斯,公共评价理论(供求理论)

2、货币决定汇率:货币含金量货币评价货币供求汇率

二、戈森的国际借贷说(国际收支说)

1、16世纪,萨拉蒙卡学派,货币供给量、物价即汇率的关系,购买力平价的萌芽

2、戈森,1861年,国际借贷说,最早出现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研究金本位之下的汇率变动,外汇供求决定汇率

3、背景:贵金属本位制度,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是铸币平价,不管汇率决定,只管汇率变动

4、主要思想:1)汇率外汇供求国际借贷进出口\金融资产买卖等等

2)流动借贷,即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关系影响外汇供求

3)流动债权(外汇收入)>流动债务(外汇支出),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即国际收支决定汇率

5、贡献:1)流动非固定权务决定汇率,即流量与存量的关系,说明短期汇率变动有力

2)从动态角度分析;3)分析符合一战前金本位制,汇率在黄金输出入点间波动的现实

6、不足:1)忽视了汇率决定分析,比如外汇供求相等时不动又如何

2)国际收支影响汇率变动,汇率变动也会反过来影响国际收支

3)货币供求和资本流动对于汇率的影响被忽视了

4)现在不是金本位制了

三、卡塞尔的购买力平价说

一战爆发标志金本位开始挂

1、19世纪出现,1916、1922,瑞典,卡塞尔

2、两种形式:

1)绝对购买力平价:某一试点汇率决定

I、两国货币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两国物价水平,决定汇率高低;

II、自由贸易下,货币购买力都稳定时,国际收支趋于平衡(意思是同一货币表示的各国相同产品价格相同)

2)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变动

I、货币购买力即物价变动使得汇率变化

II、一定时期,汇率变化与同一时期两国物价水平相对变动成比例

3)绝对是相对的基础,是相对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3、弗里德曼的一价定律是购买力平价说的变体

I、汇率是货币的价格,由两国货币供求关系决定,货币供求由该国价格水平决定,因此汇率是同一商品在各国以各自货币表示的价格比

II、自由贸易下,扣除运费,同一商品各地价格相同,一价定律,即一件商品的,国内本币价格=国外外币价格×直接标价的外币汇率

4、有效性:1)从货币价值量分析汇率,方向正确

2)用购买力平价换算比较国家间经济指标较之用现实汇率换算更为准确

3)确实决定了汇率的长期趋势,尤其是通胀严重的时期

4)从商品交易角度讨论汇率,对于研究汇率与贸易关系有参考意义

5)简单有效

5、不足:1)自由贸易扯得远,套购不现实;还有非贸易品包括不动产和服务的影响

2)没有考虑生产率变化的影响,与劳动价值论背离

3)技术上来说,对于所谓价格水平的测算很难

4)没有考虑资本流动

四、阿夫塔里昂的汇兑心理说

1、法,阿夫塔里昂,根据边际效用论提出

2、外币价值取决于外汇供求双方对外币的主观平价;供给增加,边际效用下降等等;主观评价会受客观因素影响

3、从心理层次说明,比较扯,但还是值得关注,尤其再当前浮动汇率制的短期汇率判断上

五、利率平价说

1、1930s,远期汇率决定理论,凯恩斯提出的古典利率平价理论,第一个总结了远期汇率与利差的关系,提出远期汇率决定于利差;保罗艾因齐格,向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过渡

2、主要观点,1923,凯恩斯,《货币改革论》

1)远期汇率最重要决定因素是两种货币短期利率的差额,远期汇率升贴水等于利差

2)利率变化,远期汇率变化

3)外汇交易垄断或套利资金有限会使得远期汇率偏离利率平价水平

3、1950s,现代利率平价理论,资本自由流动且无交易成本时,

现在利率低的货币,现在没人要,汇率低,所以远期汇率要更高,值钱,差价为利差

4、优势:把汇率决定因素扩展到货币资产领域

5、局限:1)不合现实:远期汇率还有如预期通胀,资本流动,政局等等因素影响

2)政策用途不大:各国很难配合利率使得汇率稳定

1070s后,新的汇率理论,主要代表有现代利率平价,和以下两个

六、货币主义汇率理论

1、1070s,约翰逊、蒙代尔购买力平价理论的翻版,强调货币市场均衡对汇率的决定

七、资产组合理论

第十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一、含义和构成

1、含义: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秩序综合=国际货币制度(正式约束)+约定俗成的惯例(非正式约束)+机构

2、构成:1)国际收支及调节机制如何帮助困难国家,责任均摊;

2)各国的汇率制度如何安排;

3)何种货币成为国际支付货币和一国的储备资产

4)国际货币事务的协调和管理,制定游戏规则

二、作用

任务: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稳定;促进各国经济平衡发展;

理想的体现:1)促进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发展;

2)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

3)保持国际储备资产的价值稳定;

4)保证国际收支失衡能够有效稳定的调节

(一)确定各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形式和性质

1、金本位制,物价变动铸币流动,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支出转移(?),支出变更

3、牙买加体系,汇率变动机制

(二)确定储备本位标准:各国货币记值标准和国际权务结算工具(金,牛国货币)

(三)有助于多边支付制度的运作

(四)有助于各国参与国际货币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体系

一、形成

1、19世纪下半叶,总体上金铸币本位制过渡,此前均为金银复本位

2、1816,英,最早;1900,美,最后

3、典型时代:1970s~一战前

二、内容

(一)金铸币本位制的特点

1、足值的黄金金币纸币;2、自由熔铸;3、纸币含金,严格金准备发行,完全自由兑换黄金;4、自由运输

(二)主要内容

各国金本位制,使出现国际金本位制;黄金具有货币的一切五种职能

1、汇率制度

1)汇率由法定含金量比值决定,即铸币平价决定;

2)汇率绕黄金输送点上下波动,不大的幅度;

3)汇率调节机制自动进行

2、国际储备与国际结算

汇率稳定,各国货币自由可兑换,黄金最后结算,黄金和英镑同为国际货币

3、国际收支调节

自动调节,物价铸币流动机制,英,大卫休谟

三、演变和解体

(一)背景

1、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使黄金储备分布不均;

2、为战争大发银行券,使其成为不能兑换的纸币;

3、战争使黄金外流严重,各国限制黄金出口

(二)一战后

1、美国尚可坚持;2、英法金块本位制;3、德奥意金汇兑本位制,货币发行以英美法币为准备

(三)再往后

黄金数量不足经济发展要求,通缩,1929年大萧条最后一击

四、评价

1、保证货币内外价值稳定

2、自由兑换自由流动抱枕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促进国贸发展经济繁荣

3、黄金存量有限,不适经济发展要求,于是各国利益冲突激增

4、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若遇严重不平衡,很怕人,如逆差黄金大量输出,恢复的代价是严重通货紧缩,导致经济衰退

过渡期:外汇管制竞争性贬值以邻为壑;1936.9,英法美,三国货币协议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中心)

一、建立

1、1943.4.7,美,怀特计划,英,凯恩斯计划

2、1944,《专家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的联合声明》

3、1944.7,美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城,44国,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4、《布雷顿森林协定》

1)建立国际货币机构促进货币合作;2)促进汇率稳定,建立多边支付制度;3)向成员国融通资金,减轻失衡

二、主要内容(国际货币制度,区别于牙买加体系+国际金融机构)

1、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1)黄金-美元本位制;

2)35美元=1盎司黄金;

3)双挂钩是布体的两大支柱

2、储备货币和国际清偿力的来源

1、美元,既是本国货币又是国际货币,这是布体的根本特点所在

2、是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但与战前的区别:

1)英法美三家争鸣VS美元独尊;2)无有国际货币基金的协调;3)美元的作用加强

3、汇率制度

各国的可调整(大是大非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全球的固定汇率货币体系

三、崩溃

(一)崩溃的原因

(二)瓦解过程

1、第一次美元危机

1)1960,美国对外短期债务首超黄金储备

2)互惠信贷协议(互换安排,15国),借款总安排(IMF是10国,巴黎俱乐部):美国借入外汇抵制美元贬值

3)黄金总库:稳定金价,杯水车薪

2、第二次美元危机

1)1968,美国国内通胀

2)1968.3,黄金双价制:官方不变;私人黄金市场供求决定

3)私人市场金价猛涨;局部崩溃开始

4)1969,SDRs,看书

3、第三次美元危机

1)1971,短期负债黄金比率历史最高点

2)1971.8.15,尼克松,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黄金兑换,意味着美元黄金脱钩,两大支柱支柱之一倒塌

3)1971.12.18,史密森协议

I、美元对黄金贬值;

II、美元对外币贬值:反映战后美国经济地位的下降;布体走向牙体的转折;储备多样化的起点

III、扩大各国汇率浮动

4、彻底崩溃:1973.2,逆差严重,官方贬值;1973.3,浮动汇率制度再生,另一支柱溃塌

(三)崩溃后

混乱一片:储备多元化;1973.10,1974.1,欧佩克捣蛋

四、评价

(一)作用

1、符合当时经济形势,当时只有美元

2、稳定的货币经济环境,促进经济恢复,国贸发展,多边支付,外汇管制放松,贸易自由化,资本自由流动,国金一体化

(二)缺陷

1、汇率制度刚性,不能灵活应对现实经济形势,一旦逆差只有牺牲国内经济,因此各方过度重视外储积累,美元就很抢手,美元悬突额增长

2、国际收支调节不对称

1)美国逆差没有压力;2)盈余国可换黄金,即永久债权,对顺差没有压力;3)逆差国自己紧缩很可怜

3、缺乏国际货币发行调节机制

1)由于固定汇率,对美元失去信心前拼命积累;

2)一旦失去信心拼命抛售,很捣乱

3)美元的唯一发行限制是美国黄金储备;

4)多种储备货币体系下,一种储备货币供给过多,汇率下浮,需求下降,供给下降

第四节 牙买加体系

1976,IMF国际货币体系临时委员会,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牙买加协议

1976.4,通过IMF协定二次修正案,体系形成

一、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一)浮动汇率合法化

(二)黄金非货币化

(三)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

(四)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

(五)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

二、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

(一)黄金非货币化

(二)储备货币多样化

(三)汇率安排多样化

1、钉住汇率

2、有限灵活性汇率

3、较灵活汇率

三、对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与改革

(一)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1、多元化储备体系一定程度上缓和单一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矛盾

2、自由汇率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有效性增强

(二)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1、现行货币体系与金融全球化矛盾日益尖锐

2、国际货币体系自身依然存在缺陷

3、金融全球化是IMF职能异化

4、现存国际货币体系无法有效防范国际债权人的道德风险

(三)牙买加协定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

1、改变现行以推动货币自由兑换的目标,应以抑制投机、防范危机,建立稳定的国际货币信用关系为主要目标

2、改革IMF的作用和职能

3、创造公平的风险承担机制,减轻道德风险

4、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倾斜

第五节 欧洲货币一体化概况

一、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

(一)跛行货币区,1960~1971

1、1950欧洲支付同盟,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各国签署的《欧洲货币协定》,货币自由兑换,均未涉及汇率和外储安排

2、三个跛行货币区

1)英镑区:区内外储英镑为主,各国汇率钉住英镑,英镑再钉美元,所以跛;1967基本崩溃

2)黄金集团:西欧,外储黄金,同时钉住美元,1967德国退出,1968黄金双价制,黄金很难兑换,解体

3)法郎区

3、1960s欧洲经济共同体首提建立欧洲货币联盟EMU的概念,实践上没有进展

(二)联合浮动,1972~1978

1、1969,欧洲经济共同体,提出建立EMU;1970.10,维纳尔报告

2、联合浮动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欧洲货币计算单位

3、1972,汇率联合浮动,即可调整的中心汇率制,对内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对外联合浮动,对美元,对马克,对欧洲货币单位

(三)欧洲货币体系EMS,1979~1998

1、1979,建立EMS,包括欧洲货币单位ECU,稳定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2、ECU:价值为各国货币加权平均值,价值稳定,马克权重最大,是EMS区别于联合浮动的最大特征

作用:1)稳定汇率机制的标准,都钉住它;

2)成员国间官方清算手段、信贷手段和外汇市场干预手段;

3)储备资产

3、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

1979.4,各国20%金、汇储备作为发行ECU的准备,作用是提供贷款稳定各国汇率

4、稳定汇率机制ERM(核心组成部分)

1)各国确定本国货币对于同ECU的(可调整的)固定比价,再套算双边汇率

2)双边汇率出事,强弱国有责任同时出手,弱国买入本币,强国卖出本币,实行对称性市场干预

(四)欧洲单一货币,1999~

1、1985.12,《单一欧洲法案》

2、1988.6成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委员会,1989.6提交《欧洲共同体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报告》,即《德洛尔报告》,提出三个条件和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ESCB

3、货币联盟建立的三个条件:1)货币自由兑换;2)资本自由流动;3)固定汇率平价

4、1991.12,荷兰马斯特里赫特,《欧洲联盟条约》《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崭新阶段

1)1993.11.1,成立欧盟;2)1998.7.1,成立欧洲央行,1999实行单一货币;3)外交防务

„„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欧洲国家政治分歧严重,国家间利益关系并非一致

(二)单一货币及统一货币政策削弱了各成员国的货币主权

(三)各国经济发展相对不平衡

(四)区内商品统一计价虽避免了汇率风险,也掐死了价格歧视

三、欧元运行状况

(一)1999.1~2000.11

1、运行状况

1)1999.1.4,正式启动,下跌;2)~1999.7,一路跌;3)1999.7~1999.11,盘整;4)1999.12~2000.5,深跌破1;5)2000.6~2000.11,短暂反弹跌至最低点

2、疲软原因

1)美国经济增长有力,欧元区经济落魄

2)资产收益差距扩大,美联储防通胀加息,资本、股票市场也一样

3)缺乏稳定制度环境,刚起步,有些无所适从,导致市场预期悲观

I、汇率从属于货币政策;II、央行政出多门独立性堪忧;III、政府官员莫衷一是

4)实验性和各国间协调需要时间,纸币尚未流通,刚起步,需求小

(二)2000.12~

1、一路攀升

2、原因

1)经济基本面变化,利差缩小,911

2)制度稳定,积极干预,政府官员力挺,管理层处理成熟

3)纸币硬币流通,市场需求量增加

4)各国央行逐渐吸收为外储;阿拉伯抛售美元


相关文章

  •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 国际贸易读书笔记 11级市场营销(一)班 冯肖肖 在姚老师的带领下,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国际贸易>这门课程,姚老师上课生动,内容丰富我们学习到不少关于国际贸易的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在课余时间也阅读了有关国际贸易的书籍. 中国加入世界 ...查看


  •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一文的读书笔记
  • 关于<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对外思想开放>一文的读书笔记 总结:该文章作者是曾任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的林重庚,以改革亲历者的视角,回顾了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对外思想开放的重要作用,中国的领导者和经济学家的勇气与远见,努力而认 ...查看


  • 毕业论文读书笔记15篇
  •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 院: 管理学院 课题名称:中国企业在柬埔寨的投资 现状分析 专业(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4月 读书笔记一: <中国两企业在柬埔寨投资 ...查看


  • 人大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就业状况简介
  • 人大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就业状况简介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就业率居于 ...查看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就业前景介绍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商务硕士考研就业前 景介绍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查看


  • 外经贸国际法考研将来就业前景怎么样
  • 外经贸国际法考研将来就业前景怎么样 本文系统介绍外经贸国际法考研难度,外经贸国际法就业,外经贸国际法专业方向,外经贸国际法考研参考书,外经贸国际法考研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外经贸国际法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 ...查看


  •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法专业考研心得
  •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法专业考研心得 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本科毕业于非985非211的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校,读的是处于边缘甚至于被遗忘的法学专业,遂决定考研来遮掩一下这样的硬伤.参加了12年外经贸国际法的考研,复习时间很长,因为听信学长的忠告,复 ...查看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前景如何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就业前景如 何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查看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费总额详情
  • 2017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学费总额 详情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费总额3万元,学制2年,为鼓励考生报考以及培养更优秀的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本专业设立三个等级奖学金,奖励范围为50%. 其考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一 ③汉语基础 ...查看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怎么样
  • 人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毕业生就业前景 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中国人民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9.15%.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