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五单元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二目近代前夜的危机 》教案设计

福臻中学钱秀英 马正 顾玉法 宋赟

一、课标2-3-8例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的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4-5辩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知道各国

的发展状况和道路各具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各种史实资料,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从清代人口与土地的发展角度分析清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生产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清末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的差距,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因落后于时代潮流而面临的民族危机。理解封闭就要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知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坚定改革开放信念。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是明清皇权不断强化。第二目是以中西对比为视角,

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如何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史料,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原因和表现是本节课要落实的目标。通过对

比中西在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的差异,具体也许还要通过补充课外资料后者联

系第六单元的相关内容才能去探究。

2、教学重点: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

夜的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3、教学难点:在进行“中西对比”时,关于西方的相关资料只有书P25的阅读卡的简

单介绍,需要老师作适当的史料补充,学生阅读量就增加很多,怎样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有

效教学是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图文结合的多媒体准备;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及上黑板演练、社

会调查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

近代前夜的危机原因和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男耕女织彩砖》《瓦特的蒸汽机》

1、

学生回答:这两张图片分别来自于哪两个国家?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

2、进一步思考: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思考题,暂时不作回答,新课时穿插进去)

(二)、新授环节

1、阅图文资料,教师设问,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想一想,口头回答:图文内容反映了明清

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2、参阅书本P23的内容和以上图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书面记录,集体评议:闭关锁

国政策的含义?分析导致明清统治者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

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材料二: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

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阅下列图片,结合教材P23--24

和阅读卡P24内容,说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施过程。

4、阅读下列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书面记录,集体评议:闭关锁国政策会产生哪

些影响?

材料一: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

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战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

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二: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三:书P27最后一段

5、阅图表一、二、三资料,教师设问,学生口头回答:这些图表内容分别反映了清朝中期

怎样的社会危机?

图一

图二

图三

(三)课堂小结

1、结合以上所学内容、书P25阅读卡和P31第三单元介绍完成表格。

《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英国 中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文化

2、比较明清时期和隋唐时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预复习、作业本

附上板书设计

《第五单元 第三课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第二目近代前夜的危机 》教案设计

福臻中学钱秀英 马正 顾玉法 宋赟

一、课标2-3-8例举实例,综合多种因素,认识清末中国面临的空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2-4-5辩识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特点,知道各国

的发展状况和道路各具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利用各种史实资料,分析清朝统治者实施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的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图文资料,从清代人口与土地的发展角度分析清朝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生产水平、政治体制、思想文化等方面,了解清末中国和西方主要资本

主义国家的差距,认识近代前夜的中国因落后于时代潮流而面临的民族危机。理解封闭就要

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知道改革开放政策的必要性,坚定改革开放信念。

三、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

1、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目,第一目是明清皇权不断强化。第二目是以中西对比为视角,

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如何引导学生能够结合史料,

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的原因和表现是本节课要落实的目标。通过对

比中西在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的差异,具体也许还要通过补充课外资料后者联

系第六单元的相关内容才能去探究。

2、教学重点: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前

夜的危机的原因和表现。

3、教学难点:在进行“中西对比”时,关于西方的相关资料只有书P25的阅读卡的简

单介绍,需要老师作适当的史料补充,学生阅读量就增加很多,怎样减轻学生负担,实现有

效教学是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图文结合的多媒体准备;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及上黑板演练、社

会调查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以中西对比为视角,从经济、对外关系、社会建设等角度展示中国

近代前夜的危机原因和表现。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出示图片《男耕女织彩砖》《瓦特的蒸汽机》

1、

学生回答:这两张图片分别来自于哪两个国家?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生产方式?

2、进一步思考: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作为思考题,暂时不作回答,新课时穿插进去)

(二)、新授环节

1、阅图文资料,教师设问,学生结合图文资料,想一想,口头回答:图文内容反映了明清

统治者怎样的心态?

2、参阅书本P23的内容和以上图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书面记录,集体评议:闭关锁

国政策的含义?分析导致明清统治者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利玛窦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在明朝官员中应起了轩然大波,认为:第一,中国

应处于图的正中央;第二,中国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材料二:乾隆皇帝以所请“与天朝体例”不合,驳回了英国使者马戛尔尼与中国通商的请求,

并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3、阅下列图片,结合教材P23--24

和阅读卡P24内容,说说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实施过程。

4、阅读下列材料,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学生书面记录,集体评议:闭关锁国政策会产生哪

些影响?

材料一: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

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

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战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社会的代表却是

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一种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材料二:邓小平说:“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 ,

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材料三:书P27最后一段

5、阅图表一、二、三资料,教师设问,学生口头回答:这些图表内容分别反映了清朝中期

怎样的社会危机?

图一

图二

图三

(三)课堂小结

1、结合以上所学内容、书P25阅读卡和P31第三单元介绍完成表格。

《比较中英两国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政策,说说中国近代前夜的危机有哪些》

英国 中国

政治

经济

外交

思想文化

2、比较明清时期和隋唐时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由此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3、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预复习、作业本

附上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导学案
  • <近代前夜的危机>优教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清中期的社会矛盾的表现,理解清中期社会矛盾带来的影响. 2.通过对西方列强挤压下的危机的学习,了解被马克思称为"奇异的悲歌"的这场衰变的原因. 3.比较清朝 ...查看


  • 第24课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 第24课 近代前夜的盛世与危机 [课程标准] 1.归纳明清经济发展的主要史实. 2.归纳盛世隐藏的危机的主要表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明清经济发展状况.重农抑商.文字狱.鸦片贸易等基础知识. 掌握康乾盛世,理解近代化因素萌发的表 ...查看


  • 皇权膨胀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 1.元朝中书省和行中书省的区别和联系?元朝行中书省向谁负责? 中书省是中央的宰相府,为了控制统治区(汉人聚居区),不使地方掌权生事,中书省便往各个区域分派中央官员,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由此,中央直接控制地方. 行省制度,不始于明代,这 ...查看


  •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图
  • 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的起源 二.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 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第二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封建社会) 第三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难移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二. 三. 第四课 ...查看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目录打印版-A4
  •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第4课 破解彩陶之谜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第6课 夏商西 ...查看


  • 高一下册历史知识点
  • 历史必修二(经济史)复习纲要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几个区分的概念 1,农业生产模式:精耕细作 2,农业耕作方式: (1)生产力角度: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2)生产关系角度:千耦其耘--个体农耕 3,农业的经营(组织) ...查看


  • 专家:民间借贷规模渐增大 或处危机爆发前夜
  • 2011年09月09日16:32羊城晚报李晓莉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图/东方IC 周德文 "民间借贷的规模不断增大,利率不断高涨,涉及的人也越来越多,说不定哪一天这个危机就会引爆了."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 ...查看


  • 高中历史阶段特征(好用)
  • 2012届高三历史第二轮总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各阶段特征 一.19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① 政治:封建制度日益衰落,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 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洋务运动标志中国 ...查看


  • 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 孙中山中华民族复兴思想的历史地位 作者:郑大华 <光明日报>( 2016年11月16日 14版) 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中华民族从未屈服,无数仁人志士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