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
学习目的
1. 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
2. 关于建筑的内涵
3. 介绍专业与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情况
4. 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
授课方法 1. 课堂讲授2. 实例分析3. 提问讨论4. 阅读参观
第1章 建筑是什么——认识建筑
1.1 建筑的含义
建筑是什么?
是房子----俗称
是空间组合----实质
是石头的史诗----材料与历史
是凝固的音乐----比喻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质
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的载体----人的需求
是人创造的完美宜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目的
。。。。。。
•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钢材,铝材,玻璃等建筑
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工厂,办公楼,学校,水塔,寺
庙等等。
• 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
• 1.2 建筑物的分类
1.2.1 按使用性质分类:
工业建筑 和 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1.2.2 按层数和高度分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1.2.3 按规模分
大型 >30000 ㎡
中型 5000-30000 ㎡
小型 ≤5000 ㎡
1.2.4 按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分类
a 、 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b 、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c 、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d 、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1.2.5 按材料和结构形式分类 按【材料】分为; 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混合结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木结构
按【结构受力特征】分为: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剪结构 筒体结构 框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 束筒结构
1.3 建筑物的构成要素
1.3.1 地基和基础
1.3.2 墙、柱 1.3.3 楼、地层1.3.4 屋顶 1.3.5 楼、电梯1.3 6 门窗 1.3.7
水、暖、电
1.4 建筑的特性
1.4.1 建筑的空间性 1.4.2 建筑的物质性1.4.3 建筑的文化性1.4.4 建筑的技术性 1.4 5 建筑的艺术性
• 1.4.1 建筑的空间性
•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
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 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
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
单一空间:宿舍、教室、影院、体育馆等等。 影响要素:大小和形状
组合空间:建筑物要素:功能分区、组合方式、形象造型
环境空间:广场、园林、景区 影响要素:主题、元素、组织方式
1.4.2 建筑的物质性
1. 使用功能性强
2. 由物质技术构成:建筑材料 设施设备
3. 需施工制造:制造技术 建造组织
1.4.3 建筑的文化性
文化: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文明。
建筑文化:社会的物质技术、生活方式、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在建筑上的反映。 现形式:民族性 地域性 时代性
1.4.4 建筑的技术性
材料 结构 构造 设施 管理
1.4 5 建筑的艺术性architecture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1. 遵循审美规律 2. 继承传统文脉3. 追求形式创新
1.5 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 人类文明起始源之一。
建筑起始于穴居和巢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穴居----窑洞 ----半穴居----土木建筑 巢居----杆栏建筑
2. 建筑随人类的发展而丰富,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房屋已超出了一般的居住范围, 建筑类型日益丰富。 1)阶级----宫殿、府邸、庄园、别墅、陵墓2)宗教----寺庙、道观、教堂3)生产----作坊、工厂
3、民用建筑按用途可分为: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文化娱乐体育集会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广播邮电建筑、交通建筑等。
4. 某些特殊的工程,如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的艺术造型部分,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5、建筑包括它所形成的内部和外部空间。
6. 房屋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在更大范围内为人们创造各种必须的环境,关于城市建设的设计工作叫做城市规划,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二、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 建筑是一项技术工程,需要通过物质资料和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于大型的单一空间,
如体育馆、音乐厅、会议中心、展览馆等,或复杂的高层组合空间,受结构技术的
制约更大一些。有一种建筑流派叫高技派。
• 人对建筑不仅有物质的要求,而且有精神上的要求。建筑通过它的形体和空间给
人精神上的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作用。
三、建筑和社会
• 1.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
• 2.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
3、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
第二节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
本节对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及建筑的形象三方面进行介绍,进一步了解建筑。
一、建筑的功能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2)人的生理要求 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所必须的条件, 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朝向、保温、防潮 、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要求 。
(3)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活动,有 不同的活动特点和行为顺序。
二、物质技术条件
•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 1、建筑的结构
(1)柱、梁板和拱券结构是最早的两种结构形式。古埃及神庙、罗马人使用了混凝土和拱券结构。
(2)人们受自然界的启发,创造了许多新型结构。
(3)结构本身富有美学表现力。
(4)承重墙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体系
(5)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增加了梁和拱的跨度,是当今常用的结构形式。
(6)桁架结构、钢架和悬挑结构
2、建筑材料
(1)材料的发展促进建筑结构的发展 。
(2)建材对建筑的装修和构造十分重要。
(3)强度大、自重小、性能高和易加工是建筑对材料的理想要求
3、建筑施工
(1)施工技术
(2)施工组织
三、建筑形象
建筑造型的美观问题 ----艺术性
1. 建筑空间实体的形和线表现建筑的形象
2. 建筑材料表现建筑的色彩和质感
3. 建筑起伏凹凸的光影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4. 建筑形象受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意识等的影响
5. 建筑形象应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建筑表现手法的原则包括: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和对比等。
一、比例
比例表现为整体或局部之间的长短、高低、宽窄等相对关系,不涉及具体尺寸。古典主义美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即1:0.618,通过对古希腊神庙立面的几何分析发现,黄金比是符合一定数学关系的最和谐的比例。
0.618,是人体“黄金分割线”。人体躯体比脐为中,上下身之比;腰围与胸围之比。只有在0.618或接近0.618,才显得体形美。
现代科学研究 表明,0.618在养生中将起重要作用。“生命在于运动”,可又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静养存精得以长寿。其实, 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4分动6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医学家还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的疾病,饮食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好。
人们喜欢春天,在这个季节结婚的青年很多。但从黄金分割律看,应该是一年12月的0.618季节结婚最好,这恰好是7-8月。医学研究证实,秋季是集生子、体能与极强的免疫力为一体的黄金季节。据医学仪器测定,7-8月的人体 血液中淋巴的细胞最多,能生成大量的抵抗各种微生物的淋巴因子,使人不易患感冒、气管炎。
人体体温36.8℃的0.618是最宜适的生活温度,由此推算,恰好是22.5℃,因此室温如达到这个温度是最舒适的。
尺度
尺度即建筑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的相对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一般都应该使建筑物看起来与实际大小相符合。
人们习惯通过一些人所熟知的建筑构件的大小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比如门(一般高2-2.5米)、窗台或栏杆(一般高90厘米) 等。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构件的尺寸会影响反映建筑物的实际大小。建筑师运用尺度的原理,可以创造出高大雄伟或精巧亲切的不同尺度感的建筑。
对比
对比是强调构图的差异性,对比可以借助互相烘托与陪衬求得变化。对比构图体现在线形、色调、大小、直曲、色调、材质和虚实等方法上。对比要得当,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
韵律
条理性和重复性是创造韵律感的必要条件,韵律是有情调意境的节奏。
均衡
建筑的均衡主要是指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均衡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古典主义建筑达到整体统一的重要手法,严肃端庄,不对称均衡没有严格的约束,适应性强,造型生动活泼,是动态的均衡。
稳定
第三节 建筑空间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建筑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它包括有由墙、地面、屋顶围合而成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广场等等外环境之间形成的外部空间。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不仅要注重内部空间,而且同时要注重外部空间的设计。
三、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建筑的功能部分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功能空间的形式取决于人的行为对环境的要求。
1、空间的大小与形状
(1)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大多首先从平面入手,在考虑空间中人的行为的前提下确定空间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组织形式。
A 、矩形平面 B 、圆形、三角形、六角形、梯形等等平面
(2)剖面的设计 A 、层高 B 、剖面的形状
2、空间的组织
按照人的活动要求,可以对不同的空间属性进行划分
(1)流通空间与滞留空间
(2)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3)主导空间与从属空间
空间的几种组织形式
(1)并列关系---宿舍、教学楼、办公楼等。
(2)序列关系---车站、机场、厨房。
(3)主从关系 ---影院、体育馆、住宅。
(4)综合关系---展览馆、博物馆、宾馆。
四、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人对建筑不仅有功能上的要求,而且还有心理行为、艺术审美上的要求。
1、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的限定 (2)水平要素的限定 (3)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2、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 3、空间的围与透 4、空间的穿插与贯穿 5、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1)垂直要素的限定(2)水平要素的限定 (3)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 2、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3、空间的围与透 4、空间的穿插与贯穿 5、空间的导向与
序列
• 作业:建筑测绘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实体建筑测绘,了解常见建筑的形状和尺度, 熟悉通用建筑构造和构
件常规尺寸,
• 掌握建筑制图的基本表达。
• 二、内容: 龙子湖校区南大门
• 三、进度: 一周四、图纸要求 用1:200的比例,在A3图纸上绘制建筑的平立
剖面,要求: 测绘准确,表达清晰,规范。五、参考书目《建筑制图》
建筑概论
第2章 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
第2章 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
2.1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2.2 主干课程的设臵及要求
2.2.1 基础课程 2.2.2 史论课程 2.2.3 技术课程 2.2.4 设计课程2.2.5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2.1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
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2.2 主干课程的设臵及要求
1 .基础课程 2. 史论课程 3 .技术课程 4. 设计课程 5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1 .基础课程:
社会科学(马哲、毛概、邓论) 数学 外语 计算机语言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 素描 水彩等
2.史论课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
3.技术课程: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 建筑结构 建筑构造 建筑物理等
4.专业课程:建筑概论 建筑初步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
5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Sketchupo 草图大师 Photoshop 3dmax
多门各类选修课
实践实习课程环节:
素描、水彩实习 古建筑测绘实习 工地实习 专业调研实习 建筑师业务实践等
第3章 建筑的实现——设计建筑
3.1 建筑需要设计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
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
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等方面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
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
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
3.2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及专业分工
1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①编制项目建议书。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提出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
②开展可行性研究和编制设计任务书。具体论证和评价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可行,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设计任务书(也称计划任务书)的附件。设计任务书对是否上这个项目,采取什么方案,选择什么建设地点,作出决策。 ③进行设计。从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作出详尽规划。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段设计,即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技术复杂的项目,可增加技术设计,按三个阶段进行。
④安排计划。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 送请有条件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 经认可,报计划部门,经过综合平衡,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⑤进行建设准备。包括征地拆迁,搞好“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土地),落实施工力量,组织物资订货和供应,以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
⑥组织施工。准备工作就绪后,提出开工报告,经过批准,即开工兴建; 遵循施工程序, 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安装。
⑦生产准备。生产性建设项目开始施工后, 及时组织专门力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产准备工作。
⑧验收投产。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竣工工程进行验收(见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编造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见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并办理固定资产交付生产使用的手续
3.3 建筑方案设计
1 感性创意 2 理性分析 3 完整表达
3.4 建筑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 工程概算书。4. 主要设备或材料表
3.5 建筑施工图设计
1 .总平面设计 2 .单体建筑设计
• 第3章 建筑的实现——设计建筑
• 3.1 建筑需要设计
3.2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及专业分工 3.2.1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3.2.2 建筑工程设计分工 3.2.3 建筑师的工作 .3 建筑方案设计 3.3.1 感性创意 3.3.2 理性分析 3.3.3 完整表达 3.3.4 实例解析:同济大学中法中心设计 3.4 建筑初步设计 3.5 建筑施工图设计 3.5.1 总平面设计 3.5.2 单体建筑设计
第二章 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 木结构体系五千年历史, 形成了完善的做法和制度.
※ 影响范围广泛, 遍及东亚地区, 为东方建筑代表.
※ 是今天设计创作的宝贵遗产.
一 、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1、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河母渡遗址,1973年浙江余姚发掘,距今7000年
安阳殷墟 距今3300年
2、秦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印度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嵩岳寺塔 509年塔高42米 周长33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龙门石窟 492--746年 窟2345个 造像10万个
奉先寺 卢舍那 高17.14米 南朝墓石雕 529年
4、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唐代
第一,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 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 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第二, 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
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三,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 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五台山南禅寺 782年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苏州虎丘塔 959年
宋代《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 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 年)刊行全国。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 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营造法式》在北宋刊行的最现实的意义是严格的工料限定。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 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 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山西晋祠圣母殿 1031年 开封祐国寺塔 1044年 定州开元寺塔 1055年 应县佛宫寺塔 1056年直径30.27米 高67.31米
杭州六合塔 1163年砖木结构 济源济渎庙 宋元明清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云冈石窟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约70公里。它建在应县城佛宫寺的山门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顾名思义,木塔确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应县木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的。塔的底层有一尊11米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辽代的风格。底层的墙壁上还有6幅如来佛画像以及飞天,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中国壁画中的珍品。 明清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因此,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前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建筑群的布臵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中央开间的后半部,位於四根缠龙金柱
之间。宝座下面是有七层台阶的 高台,宝座上中央为皇帝
的御座大椅,椅后为七扇面的屏风,屏风和御座上遍布著龙
的装饰 ,椅座、椅背,椅扶手、屏风扇面、屏风头到处都
是木雕金龙,御座左右还摆有香几、香筒 等陈设。
二、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只有宫殿庙宇能做到形式
统一,各地民居则因地制宜,建造符合当地气候、风俗的建
筑形式。
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只有宫殿庙宇能做到形式统一
我国,各地民居则因地制宜,建造符合当地气候、风俗的建
筑形式。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一、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三段式: 屋顶+屋身+台基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木构架: 横梁+立柱
三、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以院落为中心布局
四、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彩画:
1、和玺彩画2、旋子彩画 3、苏式彩画
第三节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一、平面
(1)间
中国古建筑的房屋一般是以柱为承重构件,凡四
柱间所围之面积为间。一般间数为单数。 (2)面宽与进深
(3)平面布局
第三节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二、木构架
1、柱——支撑空间及传递屋顶重量的主要构件。
(1)檐柱:位于檐廊的柱子
(2)金柱:位于室内的柱子,中间的四根称为“四
点金柱”其余的柱子叫做“副点金柱”。
(3)中柱:支撑脊檩而不在山墙内的柱子。
(4)山柱:位于山墙中央的柱子。
(5)瓜柱:立于梁上下不着地的柱子,也称童柱。
(6)角柱:位于建筑物转角部位的柱子。
2、间架
(1)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
(2)间架的大小由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区分。
3、举架
4、不同形式的屋顶做法
5、檐角起翘和出翘
6、斗拱
(1)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
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
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也有
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
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
准。 (2)斗拱的分类 柱头科斗拱、平身科斗拱、角科斗
拱 3、斗拱的构件组成
(3)斗拱的出踩
三、装修
1、门窗
2大门
3、罩
4、天花 藻井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汉代已有藻井,多装饰植物图案。南北朝时,藻井多装饰莲花或飞天。以后藻井的式样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多层相套、多种形状相套的形式,皇宫中重要建筑的藻井正中往往雕刻一只盘龙。这时的藻井在原来镇火的作用之外又增加了装饰和表示等级的功能。
四台基、台阶
五、墙壁
六、屋顶瓦作
第4章 建筑的演变——追溯建筑
第4章 建筑的演变——追溯建筑
4.1 中国古代建筑
4.1.1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4.1.2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征及基本类型 4.2 中
国近现代建筑 4.2.1 20世纪初期的建筑 .2.2 20世纪中期的建筑 4.2.3 20世纪
后期及当代建筑 4.3 外国建筑的发展4.3.1 古典建筑 4.3.2 近现代建筑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 木结构体系五千年历史, 形成了完善的做法和制度.
※ 影响范围广泛, 遍及东亚地区, 为东方建筑代表.
※ 是今天设计创作的宝贵遗产
第三部分 现代建筑简介
第一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
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二、功能要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三、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形式
第二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理论
现代主义建筑在理论上的主要观点:
1。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建筑师应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在建筑设计和建筑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 现代建筑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一、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1883—1969年 德国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 他认为: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 在1926年出版的《建筑五要素》中,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筑的“五要素”,它们是:
1、底层的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自由立面5、横向长窗 萨伏伊别墅 五要素”最为恰当的范例。
正是这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第三节 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1. 技术精美倾向2. 野兽主义倾向3. 典雅主义倾向4. 高技术派倾向5. 人性化与地域性倾向6. 几何形体倾向7. 象征性运用
2. 贝聿铭3.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3. 后现代主义建筑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
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
怀疑和批评。
5. 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6. 解构主义建筑
7. 解构主义是一时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
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
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欧美建筑简史
一、欧美建筑的特点
就艺术或美学而言,认识或辨认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美学(艺术)的本质、美学(艺术)的内涵与美学(艺术)的形式来探讨,但就认识欧美历史建筑艺术而言,最方便的方式通常却是只就美学(艺术)的形式来探讨,或是说从其造形特点来辨认与探讨。由于本讲义是入门性质,所以以下的说明,就是偏重于『从其造形特点的辨认与探讨』
1- 1,石构造的极致发展
我们说欧美建筑源于中亚、地中海与爱琴海,但是欧美传统建筑的成就却成就于或兴盛于中欧或西欧的少地震地带。爱琴海的石材盛产、西欧的少地震与欧美传统文化里长期的对『上天堂』期望的这三个因素,造就了欧美建筑里的『石构造极致发展』。我们可以说欧美建筑
的石构造发展以希腊罗马时期的简易梁柱构造(post and beam)为发讱,以中世纪时期的歌德式建筑为颠峰,以十九、二十世纪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与钢骨构造为突变,其中若以欧美『纯石构造』建筑而言,
歌德式建筑可以说是极致的典型。
3-1, 希腊之前的欧罗巴洲文化与建筑
希腊之前的欧罗巴洲文化与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与爱琴海建筑。
3-1-1, 古埃及建筑
埃及艺术是属于静态的,其传统建立前后维持三千年左右。就建筑而言,坟墓是最重要的类型,其中可分为平顶墓、金字塔和岩墓。其古埃及王朝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其中针对建筑物较有变化时期归为以下几点:
1.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70年~2160年,发展纪念性建筑物,例如:金字塔。
2.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1650年,岩墓、灵庙开始发展。3.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1070年,坟墓和庙宇的尺度、规模逐渐加大。 埃及是一个极权化的国度,部落、族群与村落臣服一个统治者之下──法老王,他的身份乃结集神明、国王与最高祭司于一身,并且拥有所有土地与国家产物。而象征法老王的权力的就是金字塔之墓,由于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永生不灭,仍将返驻躯体之说,对死者尸体保护特别注意,使其陵墓建筑异常发达。金字塔是以埃及及社会稳定本质的永恒象征而闻名
埃及对建筑最大的贡献则是列柱(colonnade ),通常是在神庙里会出现圆柱(column )和门楣(lintel )成列重复排列。圆柱通常在顶端(柱头:capitals )以莲花、棕榈或纸草花的形式来装饰──这是象征着尼罗河的丰饶富裕。
3-1-2, 两河流域建筑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有两条河,一为底格里斯河和右发拉底河,汇合流入波斯湾,中间平原称为美索不达美亚,为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称为巴比伦时期。建筑特点如下:庙宇和皇宫一直为最重要的建筑物,出现防御工事和城市的城门。
3-1-3, 爱琴海建筑
爱琴海的建筑艺术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锡克莱底斯或早期米诺安时期,公元2800-1500年。锡克莱底斯群岛的艺术属于新石器时代带有巨石风格的坟墓、 其二,米诺安时期,公元2000-1400年。此时期的晚期或终期产生克里特岛艺术,而皇宫为最主要的建筑类型;其三,美锡尼时期,公元前1500-1000年,当地艺术属于铜器时代后期的希腊文化,在建筑方面已有防御性城堡与蜂巢状坟墓和环形墓园规模,其形式已出现拱形与拱顶。
3-2, 希腊建筑
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间,文明沿着地中海向西扩展到小亚细亚、希腊、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希腊的地形特征主要为山陵、岛屿和海洋,这刺激了依靠海上贸易、自给自足的城邦发展,晴朗的气候也促进了户外的生活。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文明(Minnoan civilisation )已奠基在商业和独裁政权,他们不太需要防御工事或军队,因为海洋就是他们的防卫。而陆地上的城市像麦钖尼(Mycenae )、泰伦斯(Tiryns )、阿格斯(Arogs ),就有防卫军事建在高地上(卫城:Acropolis )。
雅典的巴森农神殿(Parthenon )是多利克柱式的最佳范例,由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 )在卫城兴建的公共作品,设计者为伊底诺斯(Itinos )和菲底亚斯(Pheidias ),兴建的目的是为庆祝对抗波斯侵略者胜利。希腊神殿并不是为了聚会祈祷或是为了权位而设计,而是为了祭祀和庆典用的圣地空间。神殿并不是由预先制好的组件兴建而成,先用粗糙的石
块堆栈起来,再由石匠团队逐步完成,所以它是大型的雕塑品。
此时期庙宇是最重要的建筑物,也有剧场、街廓和圆形建筑形式发展。建筑物的架构建立在三种柱式之运用,而上彩雕刻将建筑物装饰的更为丰富。
分为己各重要时期:
1. 几何时期,公元前900-600年,建筑物以泥砖和木材搭建; 2. 古拙时期,公元前650-480年,盛行多利克柱式,庙宇以大理石和石灰石构筑,形式低矮厚重;3. 古典时期,公元前480-323年,为古希腊建筑艺术黄金时期,其建筑盛行多利克和爱奥尼克式庙宇。 4. 泛希腊时期,公元前323-30年,庙宇形式变得纤细而高大,以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较为盛行。 古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 )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
科斯林柱式
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 )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 )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克林斯柱式。 希腊建筑特点如下:
一:城市(polis )的中心是广场(agora ),在这里进行着政治、商业和文化的活动。 二:建筑物的列柱可以防日晒雨淋,广场周遭有市议厅、戏院和体育场。神殿也在附近,就建在山丘上的卫城(acropolis )。三:神殿构成的柱式(order ),支配了建筑两千年之久。有三种希腊柱式,每一种各有特征。它们代表了经典(标准)的形式,根据规则组合变化,并适应任何尺度和类型的建筑物。 1. 多利克式(Doric ):男性力量的象征,柱子的形式可能是由木头加工的痕迹衍变而来。2. 爱欧尼克式(Ionic ):修长而高雅的女性,柱头来自于自然或有机的形式──贝壳或公羊角。 3. 科林斯式(Corinthian ):像颗树,柱头的想象来自花盆旁边围绕的爵床叶,是最少使用的柱式。
3-3,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公元前509-公元476年,可分为两个重大时期:
(一)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设计方面,对称和轴线式的空间安排为罗马人在城市设计上和建筑设计上的一项特色;而庙宇方面乃以伊特拉坎式和希腊式庙宇的规范再加自家罗马人之创意融合而成。此时期发明了混凝土(又称综合石材)用于墙、拱顶和圆顶的构筑上,使得建筑物的尺度和强度更为增大。
(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非宗教性的公共建筑成为罗马帝国时期最新颖〃的建筑类型。
建筑物的特征有明显的正面和封闭的侧面与背面,城市的中心是广场(forum ),但不像希腊广场(agora )那样的非正式和开放,罗马广场是封闭而规则的,四周是柱廊商店、神殿和会堂(basilica :一种市政厅兼作法院和市场的地方),形成一个具防卫性的内向矩形空间。罗马人以发明的混凝土,兴建巨大的工程结构──引水道、凯旋门、公共浴室和神殿──通常都是在外观饰以古典柱式,或是层层堆栈起来,例如著名的罗马圆形剧场(或
圆形斗兽场)(Colosseum )。其中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师威楚维阿思(Vitruvius ),他在方法上利用五种柱式(希腊时期的三种增为五种,增加了塔斯干柱式(类似多立克式)与混合式(爱奥尼克和柯林斯的混合)创设了建筑的规则,成为往后几个世纪建筑法例书的基础。
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共有5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罗马式(塔斯干式、复合式)。
3-4, 东罗马或拜占庭建筑(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
以罗马帝国为源头的欧美宇宙观里,西罗马帝国领土是核心,西罗马帝国领土以外的是蛮番,所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约一千年间,称为中世纪黑暗时期或灭绝人性的时期。这个时期里欧美传统建筑基本上不被视为『正统』而被视为异族或蛮族的建筑传统。其中异族的传统建筑纪录了公元六世纪到十一世纪,称为拜占庭建筑或东罗马建筑,而蛮族的传统建筑则纪录了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前段称为仿罗马建筑或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后段称为中世纪基督教建筑或歌德式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建筑、基督教教堂建筑与中东建筑(或回教建筑)的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建筑式样。在罗马建筑部分吸取了由罗马传来的砖与混凝土工法,在基督教教堂部分吸取了希腊短十字教堂平面布局,在中东建筑或回教建筑部分则吸取了圆顶(建立在弧三角曲面上的圆顶)、拜塔的造形,甚至将圆顶更进一步发展成葱头造形,而北传到俄罗斯成为东正教(天主教的一支)的教堂建筑特色。
拜占庭建筑最主要的典范就是座落在君士坦丁堡的圣苏菲亚教堂(AD532)
3-5, 哥德式建筑 (13世纪--14世纪)
哥德时期代表着教会成为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个小区核心的最后一个时期。此时期结束教会组织和宗教性建筑都不再成为欧洲社会和文化的主导力量;起而带之的为富有君王、银行家和商人。所以哥德式象征了人、上帝和自然的新结合。教堂建筑物成为自然的形象,模仿植物形式,叶脉、茎或枝叶,从地面上像棵树般长出来,塑像可辨认出是个人的肖像。
哥德式建筑系统发明了三种新元素:尖拱(POINTED ARCH)、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和带肋拱顶。 在哥德系统中罗马式的厚墙消失了,屋顶可以经由桥梁(飞扶壁)连结外侧适当角度的独立墙壁来支撑。石工技术不断地精致进步,使建筑达到张力、韵律和平衡。教堂正面入口常描绘进入天堂的大门,通常也有最后大审判、基督和十二门徒、善良和受遣责的灵魂雕塑等等,两侧也布满着描绘人世间的雕塑,使建筑呈现为一座雕塑品。因为教堂结构修长,因此就有大面窗户,窗子都装上彩绘玻璃,形成七彩光线。而光线也有特殊的意义:上帝、美丽和光明(或是启蒙)三合为一。
3-6, 文艺复兴建筑(15--16世纪)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集中式建筑平面设计乃由布鲁尼列斯基所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开始采用,此外还有枫丹白露宫、卢浮宫与汉普敦宫等建筑作品,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盛彼得大教堂乃由16世纪兴建到17世纪,历经14位建筑师,包含布拉曼德、米开朗基罗等人才完成的。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矫饰主义建筑
矫饰主义建筑是自文艺复兴盛期末到巴洛克时期间,在西方艺术及建筑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表现风格。早期文艺复兴和圣期的文艺复兴之式样是衍生对自然及古典之研究与师法,旦矫饰主义却屏弃此法,转向师法模仿某些大师,在模仿过程中突破一种典型,形成反理论
趋势,例如打破古典精神出现蛇形、扭曲、形变、拉长等风格。「矫饰」字源来自意大利语的「风格」,强调人为刻意表现以相对于自然与直觉的表现,轻视或忽略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及建筑上已建立之规则。突破规则,推翻以往表现形式,所形成的新风格。
3-7, 巴洛克建筑 (17—18世纪)
巴洛克建筑与洛可可建筑:巴洛克与洛可可分别为「变形的珍珠」与「岩石、蚌壳」之意,巴洛克建筑为极致豪华、奢华风格的表征表现一种动态的抒情效果,代表作品为凡尔赛宫。;洛可可为女性化的柔和风格,采用C 或S 字型与花草蔓曲的形状变化,表现较巴洛克优雅轻快的美感。巴洛克一词,可能源葡萄牙语(barroco )意思为一种不规则状之珍珠,巴洛克虽未必可意是为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但实际上却和文艺复兴有着明显分野。其特征为建筑物整体由各个从属的个别单元所组成,空间具有独特性与生动,趋向戏剧性累积,墙面及拱顶则从平滑的表面中释放出,而呈现复杂的立面。而洛克克建筑特征不似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教堂那样明确划分,它使空间有向四处扩张的感觉,并且以均称统一的水平及垂直替代洛克克讲求的戏剧性与复杂交错的空间。
3-8,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 —19世纪中期 ) 新古典主建筑有许多不同的称呼,诸如:理性主义建筑、历史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建筑等等。这些称呼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其共同的理由都是『回复希腊罗马的正统典范』这样的概念所促成,用『理性主义』是指希腊精神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理性,用『历史主义』是指罗马帝国是欧美历史遗产里权势的最大光辉,用『古典主义』则泛指希腊罗马为正统,用『新某某主义』则指当代或第二次出现雷同的追求。
新古典主义的乃是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夸张豪华、过渡装饰的风格产反省,受到意大利庞贝城出土的影响,开始企图恢复希腊与罗马精神的建筑特质,特别重视几何学的构成关系,将几何形式带入都市规划中,例如路易十六时期巴黎的都市规划及对称设计之规划概念。
新古典主义与十八世纪盛行之考古风潮存在着密不可分之影响。其特点把装饰表现设计成好似机能性之构造系统,使得新古典在事实与虚构表现上之鸿沟愈来愈深,而古典的本质逐渐退化。这样的反省与批判也促成理性主义建筑的呼声兴起,乃至因新工法新建材的出现,在营建技术上促成了机能主义的呼声出现,时代的脚步也进入现代主义与现代建筑了。
第二节 西方古典柱式
一、柱式的组成
由檐口、柱子、基座组成
二、柱式的性格与比例
三、柱式与雕刻
四、柱式与线脚
第三节 柱式的组合
一、列柱
二、壁柱和倚柱
三、券柱式和帕拉第奥母题
四. 巨柱、双柱和叠柱
建筑概论
学习目的
1. 了解建筑学的学科特点
2. 关于建筑的内涵
3. 介绍专业与技术类课程的基本情况
4. 培养基本的专业素养
授课方法 1. 课堂讲授2. 实例分析3. 提问讨论4. 阅读参观
第1章 建筑是什么——认识建筑
1.1 建筑的含义
建筑是什么?
是房子----俗称
是空间组合----实质
是石头的史诗----材料与历史
是凝固的音乐----比喻
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实质
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要求的载体----人的需求
是人创造的完美宜人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环境----目的
。。。。。。
• 建筑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钢筋混凝土,钢材,铝材,玻璃等建筑
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工厂,办公楼,学校,水塔,寺
庙等等。
• 在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范畴里,建筑是指兴建建筑物或发展基建的过程
• 1.2 建筑物的分类
1.2.1 按使用性质分类:
工业建筑 和 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分为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
1.2.2 按层数和高度分类
1、低层:2层及2层以下2、多层:2层以上,8层以下3、中高层:8层以上,16层以下4、高层:16层以上,24层以下 5、超高层:24层以上
1.2.3 按规模分
大型 >30000 ㎡
中型 5000-30000 ㎡
小型 ≤5000 ㎡
1.2.4 按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分类
a 、 一级耐久年限,100年以上,适用于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b 、二级耐久年限,50~100年,适用于一般性建筑。
c 、三级耐久年限,25~50年,适用于次要的建筑。
d 、四级耐久年限,15年以下,适用于临时性建筑。
1.2.5 按材料和结构形式分类 按【材料】分为; 砌体结构 混凝土结构 钢结构 混合结构(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 木结构
按【结构受力特征】分为:
框架结构 剪力墙结构 框剪结构 筒体结构 框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 束筒结构
1.3 建筑物的构成要素
1.3.1 地基和基础
1.3.2 墙、柱 1.3.3 楼、地层1.3.4 屋顶 1.3.5 楼、电梯1.3 6 门窗 1.3.7
水、暖、电
1.4 建筑的特性
1.4.1 建筑的空间性 1.4.2 建筑的物质性1.4.3 建筑的文化性1.4.4 建筑的技术性 1.4 5 建筑的艺术性
• 1.4.1 建筑的空间性
• 建筑空间是人们人为的为了满足人们生产或生活的需要,运用各种建筑要素与形式
所构成的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统称。 它包括墙、地面、屋顶、门窗等围城建筑的
内部空间,以及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中的树木、山峦、水面、街道...
单一空间:宿舍、教室、影院、体育馆等等。 影响要素:大小和形状
组合空间:建筑物要素:功能分区、组合方式、形象造型
环境空间:广场、园林、景区 影响要素:主题、元素、组织方式
1.4.2 建筑的物质性
1. 使用功能性强
2. 由物质技术构成:建筑材料 设施设备
3. 需施工制造:制造技术 建造组织
1.4.3 建筑的文化性
文化: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城市、国家、文字的出现产生了文明。
建筑文化:社会的物质技术、生活方式、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在建筑上的反映。 现形式:民族性 地域性 时代性
1.4.4 建筑的技术性
材料 结构 构造 设施 管理
1.4 5 建筑的艺术性architecture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1. 遵循审美规律 2. 继承传统文脉3. 追求形式创新
1.5 建筑的产生及发展
1. 人类文明起始源之一。
建筑起始于穴居和巢居
《易 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 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穴居----窑洞 ----半穴居----土木建筑 巢居----杆栏建筑
2. 建筑随人类的发展而丰富,农耕社会的到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走出丛林。人们可以用劳动创造生活,来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开始了人工营造屋室的新阶段,并建立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新秩序,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诞生了。房屋已超出了一般的居住范围, 建筑类型日益丰富。 1)阶级----宫殿、府邸、庄园、别墅、陵墓2)宗教----寺庙、道观、教堂3)生产----作坊、工厂
3、民用建筑按用途可分为:居住建筑、办公建筑、科教建筑、文化娱乐体育集会建筑、商业建筑、医疗建筑、广播邮电建筑、交通建筑等。
4. 某些特殊的工程,如纪念碑、凯旋门以及某些桥梁、水坝的艺术造型部分,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5、建筑包括它所形成的内部和外部空间。
6. 房屋的集中形成了街道、村镇和城市,在更大范围内为人们创造各种必须的环境,关于城市建设的设计工作叫做城市规划,也属于建筑的范围。
二、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
• 建筑是一项技术工程,需要通过物质资料和工程技术来实现。对于大型的单一空间,
如体育馆、音乐厅、会议中心、展览馆等,或复杂的高层组合空间,受结构技术的
制约更大一些。有一种建筑流派叫高技派。
• 人对建筑不仅有物质的要求,而且有精神上的要求。建筑通过它的形体和空间给
人精神上的感受,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这就是建筑艺术的作用。
三、建筑和社会
• 1. 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使建筑不断发展
• 2. 社会思想意识民族文化特征对建筑的影响
3、地区自然条件的影响
第二节 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
建筑的三要素:适用、坚固、美观。
本节对建筑的功能、物质技术条件及建筑的形象三方面进行介绍,进一步了解建筑。
一、建筑的功能
(1)人体活动尺度的要求
(2)人的生理要求 满足人们生活或生产所必须的条件, 主要包括对建筑物的朝向、保温、防潮 、隔热、隔声、通风、采光、照明等方面的要求 。
(3)使用过程和特点的要求 人们在各种类型的建筑中活动,有 不同的活动特点和行为顺序。
二、物质技术条件
•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包括建筑的材料、结构、施工技术和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等。 • 1、建筑的结构
(1)柱、梁板和拱券结构是最早的两种结构形式。古埃及神庙、罗马人使用了混凝土和拱券结构。
(2)人们受自然界的启发,创造了许多新型结构。
(3)结构本身富有美学表现力。
(4)承重墙结构体系和框架结构体系
(5)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增加了梁和拱的跨度,是当今常用的结构形式。
(6)桁架结构、钢架和悬挑结构
2、建筑材料
(1)材料的发展促进建筑结构的发展 。
(2)建材对建筑的装修和构造十分重要。
(3)强度大、自重小、性能高和易加工是建筑对材料的理想要求
3、建筑施工
(1)施工技术
(2)施工组织
三、建筑形象
建筑造型的美观问题 ----艺术性
1. 建筑空间实体的形和线表现建筑的形象
2. 建筑材料表现建筑的色彩和质感
3. 建筑起伏凹凸的光影加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4. 建筑形象受文化传统、民族风格、社会意识等的影响
5. 建筑形象应符合形式美的规律
建筑表现手法的原则包括:比例、尺度、均衡、韵律和对比等。
一、比例
比例表现为整体或局部之间的长短、高低、宽窄等相对关系,不涉及具体尺寸。古典主义美的比例被称为“黄金分割”,即1:0.618,通过对古希腊神庙立面的几何分析发现,黄金比是符合一定数学关系的最和谐的比例。
0.618,是人体“黄金分割线”。人体躯体比脐为中,上下身之比;腰围与胸围之比。只有在0.618或接近0.618,才显得体形美。
现代科学研究 表明,0.618在养生中将起重要作用。“生命在于运动”,可又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静养存精得以长寿。其实, 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4分动6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医学家还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的疾病,饮食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好。
人们喜欢春天,在这个季节结婚的青年很多。但从黄金分割律看,应该是一年12月的0.618季节结婚最好,这恰好是7-8月。医学研究证实,秋季是集生子、体能与极强的免疫力为一体的黄金季节。据医学仪器测定,7-8月的人体 血液中淋巴的细胞最多,能生成大量的抵抗各种微生物的淋巴因子,使人不易患感冒、气管炎。
人体体温36.8℃的0.618是最宜适的生活温度,由此推算,恰好是22.5℃,因此室温如达到这个温度是最舒适的。
尺度
尺度即建筑的大小与人体的大小的相对关系。在建筑设计中,一般都应该使建筑物看起来与实际大小相符合。
人们习惯通过一些人所熟知的建筑构件的大小来衡量建筑物的大小,比如门(一般高2-2.5米)、窗台或栏杆(一般高90厘米) 等。任意放大或缩小这些构件的尺寸会影响反映建筑物的实际大小。建筑师运用尺度的原理,可以创造出高大雄伟或精巧亲切的不同尺度感的建筑。
对比
对比是强调构图的差异性,对比可以借助互相烘托与陪衬求得变化。对比构图体现在线形、色调、大小、直曲、色调、材质和虚实等方法上。对比要得当,否则会显得杂乱无章。
韵律
条理性和重复性是创造韵律感的必要条件,韵律是有情调意境的节奏。
均衡
建筑的均衡主要是指建筑的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要给人安定、平衡和完整的感觉。均衡有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古典主义建筑达到整体统一的重要手法,严肃端庄,不对称均衡没有严格的约束,适应性强,造型生动活泼,是动态的均衡。
稳定
第三节 建筑空间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建筑是一种人为的空间。它包括有由墙、地面、屋顶围合而成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街道、广场等等外环境之间形成的外部空间。我们在进行建筑设计时,
不仅要注重内部空间,而且同时要注重外部空间的设计。
三、建筑空间与建筑功能
建筑的功能部分不在于建筑的本身,而在于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功能空间的形式取决于人的行为对环境的要求。
1、空间的大小与形状
(1)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大多首先从平面入手,在考虑空间中人的行为的前提下确定空间的大小、形状、数量及其组织形式。
A 、矩形平面 B 、圆形、三角形、六角形、梯形等等平面
(2)剖面的设计 A 、层高 B 、剖面的形状
2、空间的组织
按照人的活动要求,可以对不同的空间属性进行划分
(1)流通空间与滞留空间
(2)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
(3)主导空间与从属空间
空间的几种组织形式
(1)并列关系---宿舍、教学楼、办公楼等。
(2)序列关系---车站、机场、厨房。
(3)主从关系 ---影院、体育馆、住宅。
(4)综合关系---展览馆、博物馆、宾馆。
四、建筑空间的处理手法
人对建筑不仅有功能上的要求,而且还有心理行为、艺术审美上的要求。
1、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的限定 (2)水平要素的限定 (3)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2、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 3、空间的围与透 4、空间的穿插与贯穿 5、空间的导向与序列
(1)垂直要素的限定(2)水平要素的限定 (3)各要素的综合限定
• 2、空间形状与界面处理3、空间的围与透 4、空间的穿插与贯穿 5、空间的导向与
序列
• 作业:建筑测绘
• 一、教学要求:
• 通过实体建筑测绘,了解常见建筑的形状和尺度, 熟悉通用建筑构造和构
件常规尺寸,
• 掌握建筑制图的基本表达。
• 二、内容: 龙子湖校区南大门
• 三、进度: 一周四、图纸要求 用1:200的比例,在A3图纸上绘制建筑的平立
剖面,要求: 测绘准确,表达清晰,规范。五、参考书目《建筑制图》
建筑概论
第2章 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
第2章 建筑学专业——学习建筑
2.1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2.2 主干课程的设臵及要求
2.2.1 基础课程 2.2.2 史论课程 2.2.3 技术课程 2.2.4 设计课程2.2.5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2.1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
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学习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建筑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受到建筑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项目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语言综合能力;
2.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用多种方式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计算机文字、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
3.了解中外建筑历史的发展规律,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与建筑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建筑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
4.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的关系的基本知识,建筑构造的原理与方法,常用建筑材料及新材料的性能。具有合理选用和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多工种间组织协调能力;
5.具有项目前期策划、建筑设计方案和建筑施工图绘制的能力,具有建筑美学的修养。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结合的特点,要求学生知识面广泛,并有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
2.2 主干课程的设臵及要求
1 .基础课程 2. 史论课程 3 .技术课程 4. 设计课程 5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1 .基础课程:
社会科学(马哲、毛概、邓论) 数学 外语 计算机语言 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 素描 水彩等
2.史论课程:
中国古代建筑史 外国建筑史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等
3.技术课程:工程力学 结构力学 建筑结构 建筑构造 建筑物理等
4.专业课程:建筑概论 建筑初步 建筑设计 城市规划与设计
5 .计算机辅助设计类课程及软件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Sketchupo 草图大师 Photoshop 3dmax
多门各类选修课
实践实习课程环节:
素描、水彩实习 古建筑测绘实习 工地实习 专业调研实习 建筑师业务实践等
第3章 建筑的实现——设计建筑
3.1 建筑需要设计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是指建筑物在建造之前,设计者按照建设任务,把施工过程和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或可能发生的问题,事先作好通盘的设想,拟定好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方案,用图纸和文件表达出来。作为备料、施工组织工作和各工种在制作、建造工作中互相配合协作的共同依据。便于整个工程得以在预定的投资限额范围内,按照周密考虑的预定方案,统一步调,顺利进行 。并使建成的建筑物充分满足使用者和社会所期望的各种要求。
建筑设计时面临的矛盾有:
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矛盾;
需要和可能之间的矛盾;
投资者、使用者、施工制作、城市规划等方面和设计之间,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由于对建筑物考虑角度不同而产生的矛盾;
建筑物单体和群体之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矛盾各个技术工种之间在技术要求上的矛盾;
建筑的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几个基本要素本身之间的矛盾;
建筑物内部各种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矛盾;
建筑设计工作的核心,就是要寻找解决上述各种矛盾的最佳方案。
3.2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及专业分工
1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①编制项目建议书。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研究,提出拟建项目的轮廓设想。
②开展可行性研究和编制设计任务书。具体论证和评价项目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否可行,并对不同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设计任务书(也称计划任务书)的附件。设计任务书对是否上这个项目,采取什么方案,选择什么建设地点,作出决策。 ③进行设计。从技术和经济上对拟建工程作出详尽规划。大中型项目一般采用两段设计,即初步设计与施工图设计。技术复杂的项目,可增加技术设计,按三个阶段进行。
④安排计划。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 送请有条件的工程咨询机构评估, 经认可,报计划部门,经过综合平衡,列入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⑤进行建设准备。包括征地拆迁,搞好“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道路、平整土地),落实施工力量,组织物资订货和供应,以及其他各项准备工作。
⑥组织施工。准备工作就绪后,提出开工报告,经过批准,即开工兴建; 遵循施工程序, 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验收规范,进行施工安装。
⑦生产准备。生产性建设项目开始施工后, 及时组织专门力量,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生产准备工作。
⑧验收投产。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对竣工工程进行验收(见基本建设工程竣工验收),编造竣工验收报告和竣工决算(见基本建设工程竣工决算),并办理固定资产交付生产使用的手续
3.3 建筑方案设计
1 感性创意 2 理性分析 3 完整表达
3.4 建筑初步设计
初步设计文件:
1. 设计说明书,包括设计总说明、各专业设计说明, 2. 有关专业的设计图纸。 3. 工程概算书。4. 主要设备或材料表
3.5 建筑施工图设计
1 .总平面设计 2 .单体建筑设计
• 第3章 建筑的实现——设计建筑
• 3.1 建筑需要设计
3.2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及专业分工 3.2.1 建筑工程建设程序 3.2.2 建筑工程设计分工 3.2.3 建筑师的工作 .3 建筑方案设计 3.3.1 感性创意 3.3.2 理性分析 3.3.3 完整表达 3.3.4 实例解析:同济大学中法中心设计 3.4 建筑初步设计 3.5 建筑施工图设计 3.5.1 总平面设计 3.5.2 单体建筑设计
第二章 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 木结构体系五千年历史, 形成了完善的做法和制度.
※ 影响范围广泛, 遍及东亚地区, 为东方建筑代表.
※ 是今天设计创作的宝贵遗产.
一 、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鸦片战争(1840年)
中国建筑的历史分期:
1、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西安半坡村原始社会村落遗址
河母渡遗址,1973年浙江余姚发掘,距今7000年
安阳殷墟 距今3300年
2、秦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5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印度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嵩岳寺塔 509年塔高42米 周长33米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石窟寺是在山崖上开凿出的窟洞型佛寺。自印度传入佛教后,开凿石窟的风气在全国迅速传播开来。最早是在新疆,其次是甘肃敦煌莫高窟,创于公元366年。以后各地石窟相继出现,其中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 龙门石窟 492--746年 窟2345个 造像10万个
奉先寺 卢舍那 高17.14米 南朝墓石雕 529年
4、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取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唐代
第一, 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唐代建筑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又开朗。现存木建筑物质反映了唐代建筑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构件本 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 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门窗朴实无华,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第二, 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专业技术熟
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第三,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唐都城长安原是隋代规划兴建的,但唐继承后又加扩充,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长安城的 规划是我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它甚至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
五台山南禅寺 782年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年至1280年), 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伙,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则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苏州虎丘塔 959年
宋代《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 工的规范书,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李诫以他个人10余年来修建工程之丰富经验为基础,参阅大量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 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这本《营造法式》,于崇宁二年(1103 年)刊行全国。 《营造法式》主要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 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 《营造法式》在北宋刊行的最现实的意义是严格的工料限定。 《营造法式》的现代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 构建筑所使用的方法,使我们能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 了解,添补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山西晋祠圣母殿 1031年 开封祐国寺塔 1044年 定州开元寺塔 1055年 应县佛宫寺塔 1056年直径30.27米 高67.31米
杭州六合塔 1163年砖木结构 济源济渎庙 宋元明清
六、元明清时代(公元1280年至1912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平,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如古制。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有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于民居市井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始欧美建筑逐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他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云冈石窟
应县木塔位于山西大同南约70公里。它建在应县城佛宫寺的山门内,原名佛宫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1056),它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顾名思义,木塔确是全部用木建成的。木塔通高67.13米,底层直径为30米,平面为八角形,五层六檐。外观是五层,但是塔内夹有暗层四级,实为九层。塔内各层,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既坚固,又壮观。据测,建筑该塔实用木材3500立方米以上,重达3000吨左右。
木塔自建造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长期经受风雨侵蚀,并曾遭受军阀炮击以及多次强烈地震,虽有轻微倾斜,仍巍然屹立。实践证明,它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以及造型艺术的典范之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辽代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纪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当时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大力提倡佛教,在山西、河北一带大兴土木,修建佛庙、佛塔。应县木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营造的。塔的底层有一尊11米高的释迦牟尼金身坐像,保持着辽代的风格。底层的墙壁上还有6幅如来佛画像以及飞天,色彩鲜艳,神采奕奕,是中国壁画中的珍品。 明清
木结构方面,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斗拱的结构作用减少,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构件卷杀减化。因此,明代官式建筑形成一种与前不同的特色,形象较为严谨稳重,但不及唐宋的舒展开朗。建筑群的布臵更为成熟。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是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来形成陵墓肃穆气氛的杰出实例。
皇帝的宝座在太和殿中央开间的后半部,位於四根缠龙金柱
之间。宝座下面是有七层台阶的 高台,宝座上中央为皇帝
的御座大椅,椅后为七扇面的屏风,屏风和御座上遍布著龙
的装饰 ,椅座、椅背,椅扶手、屏风扇面、屏风头到处都
是木雕金龙,御座左右还摆有香几、香筒 等陈设。
二、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民族风格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只有宫殿庙宇能做到形式
统一,各地民居则因地制宜,建造符合当地气候、风俗的建
筑形式。
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只有宫殿庙宇能做到形式统一
我国,各地民居则因地制宜,建造符合当地气候、风俗的建
筑形式。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一、建筑外形上的特征
三段式: 屋顶+屋身+台基
二、建筑结构的特征
木构架: 横梁+立柱
三、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以院落为中心布局
四、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
彩画:
1、和玺彩画2、旋子彩画 3、苏式彩画
第三节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一、平面
(1)间
中国古建筑的房屋一般是以柱为承重构件,凡四
柱间所围之面积为间。一般间数为单数。 (2)面宽与进深
(3)平面布局
第三节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二、木构架
1、柱——支撑空间及传递屋顶重量的主要构件。
(1)檐柱:位于檐廊的柱子
(2)金柱:位于室内的柱子,中间的四根称为“四
点金柱”其余的柱子叫做“副点金柱”。
(3)中柱:支撑脊檩而不在山墙内的柱子。
(4)山柱:位于山墙中央的柱子。
(5)瓜柱:立于梁上下不着地的柱子,也称童柱。
(6)角柱:位于建筑物转角部位的柱子。
2、间架
(1)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
(2)间架的大小由承受檩子的数目来区分。
3、举架
4、不同形式的屋顶做法
5、檐角起翘和出翘
6、斗拱
(1)斗拱的作用斗拱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
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
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也有
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此外,还作为
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
准。 (2)斗拱的分类 柱头科斗拱、平身科斗拱、角科斗
拱 3、斗拱的构件组成
(3)斗拱的出踩
三、装修
1、门窗
2大门
3、罩
4、天花 藻井
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一般用在殿堂的正中,如帝王宝座、神佛像座之上。形式有方、矩形、八角、圆形等。汉代已有藻井,多装饰植物图案。南北朝时,藻井多装饰莲花或飞天。以后藻井的式样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多层相套、多种形状相套的形式,皇宫中重要建筑的藻井正中往往雕刻一只盘龙。这时的藻井在原来镇火的作用之外又增加了装饰和表示等级的功能。
四台基、台阶
五、墙壁
六、屋顶瓦作
第4章 建筑的演变——追溯建筑
第4章 建筑的演变——追溯建筑
4.1 中国古代建筑
4.1.1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4.1.2 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征及基本类型 4.2 中
国近现代建筑 4.2.1 20世纪初期的建筑 .2.2 20世纪中期的建筑 4.2.3 20世纪
后期及当代建筑 4.3 外国建筑的发展4.3.1 古典建筑 4.3.2 近现代建筑
第一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第一节 中国古典建筑概述
※ 中国古典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 木结构体系五千年历史, 形成了完善的做法和制度.
※ 影响范围广泛, 遍及东亚地区, 为东方建筑代表.
※ 是今天设计创作的宝贵遗产
第三部分 现代建筑简介
第一现代主义建筑的产生
一、形式与内容的矛盾 二、功能要求的多样化、复杂化三、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形式
第二节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及理论
现代主义建筑在理论上的主要观点:
1。建筑随时代而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社会的条件与需要相适应。
2。建筑师应重视建筑物的实用功能,关心有关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3。在建筑设计和建筑建筑艺术创作中发挥现代材料、结构和新技术的特质。
4。坚决抛开历史上的建筑风格和样式的束缚,按照今日的建筑逻辑,灵活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创作。
5。主张建筑师借鉴现代造型艺术和技术美学的成就,创造工业时代的建筑新风格。 现代建筑是20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和要求的崭新的建筑,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现代派建筑。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
一、格罗皮乌斯 Walter Gropius (1883—1969年 德国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柯布西耶强调机械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和轮船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它们只受到经济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具有合理性。 他认为: 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 在1926年出版的《建筑五要素》中,柯布西耶提出了新建筑的“五要素”,它们是:
1、底层的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自由立面5、横向长窗 萨伏伊别墅 五要素”最为恰当的范例。
正是这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设计人密斯〃范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有机建筑是现代建筑运动中的一个派别,代表人物是美国建筑师赖特。这个流派认为每一种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外貌,是它能够生存于世的内在因素决定的。同样地每个建筑的形式、它的构成,以及与之有关的各种问题的解决,都要依据各自的内在因素来思考,力求合情合理。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道法自然”,就是要求依照大自然所启示的道理行事,而不是模仿自然。自然界是有机的,因而取名为“有机建筑”。
第三节 现代建筑的多样发展
1. 技术精美倾向2. 野兽主义倾向3. 典雅主义倾向4. 高技术派倾向5. 人性化与地域性倾向6. 几何形体倾向7. 象征性运用
2. 贝聿铭3.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3. 后现代主义建筑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
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
怀疑和批评。
5. 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6. 解构主义建筑
7. 解构主义是一时时非常新派的艺术思潮,将既定的设计规则加以颠倒,反对形
式、功能、结构、经济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倡分解、片段、不完整、无中心、持续
地变化等等,认为设计可以不考虑周围的环境或文脉等,给人一种新奇、不安全的感觉。
欧美建筑简史
一、欧美建筑的特点
就艺术或美学而言,认识或辨认的最好方式就是从美学(艺术)的本质、美学(艺术)的内涵与美学(艺术)的形式来探讨,但就认识欧美历史建筑艺术而言,最方便的方式通常却是只就美学(艺术)的形式来探讨,或是说从其造形特点来辨认与探讨。由于本讲义是入门性质,所以以下的说明,就是偏重于『从其造形特点的辨认与探讨』
1- 1,石构造的极致发展
我们说欧美建筑源于中亚、地中海与爱琴海,但是欧美传统建筑的成就却成就于或兴盛于中欧或西欧的少地震地带。爱琴海的石材盛产、西欧的少地震与欧美传统文化里长期的对『上天堂』期望的这三个因素,造就了欧美建筑里的『石构造极致发展』。我们可以说欧美建筑
的石构造发展以希腊罗马时期的简易梁柱构造(post and beam)为发讱,以中世纪时期的歌德式建筑为颠峰,以十九、二十世纪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与钢骨构造为突变,其中若以欧美『纯石构造』建筑而言,
歌德式建筑可以说是极致的典型。
3-1, 希腊之前的欧罗巴洲文化与建筑
希腊之前的欧罗巴洲文化与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古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与爱琴海建筑。
3-1-1, 古埃及建筑
埃及艺术是属于静态的,其传统建立前后维持三千年左右。就建筑而言,坟墓是最重要的类型,其中可分为平顶墓、金字塔和岩墓。其古埃及王朝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其中针对建筑物较有变化时期归为以下几点:
1. 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70年~2160年,发展纪念性建筑物,例如:金字塔。
2. 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年~1650年,岩墓、灵庙开始发展。3. 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年~1070年,坟墓和庙宇的尺度、规模逐渐加大。 埃及是一个极权化的国度,部落、族群与村落臣服一个统治者之下──法老王,他的身份乃结集神明、国王与最高祭司于一身,并且拥有所有土地与国家产物。而象征法老王的权力的就是金字塔之墓,由于埃及人相信人死后,灵魂永生不灭,仍将返驻躯体之说,对死者尸体保护特别注意,使其陵墓建筑异常发达。金字塔是以埃及及社会稳定本质的永恒象征而闻名
埃及对建筑最大的贡献则是列柱(colonnade ),通常是在神庙里会出现圆柱(column )和门楣(lintel )成列重复排列。圆柱通常在顶端(柱头:capitals )以莲花、棕榈或纸草花的形式来装饰──这是象征着尼罗河的丰饶富裕。
3-1-2, 两河流域建筑
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有两条河,一为底格里斯河和右发拉底河,汇合流入波斯湾,中间平原称为美索不达美亚,为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历史称为巴比伦时期。建筑特点如下:庙宇和皇宫一直为最重要的建筑物,出现防御工事和城市的城门。
3-1-3, 爱琴海建筑
爱琴海的建筑艺术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其一,锡克莱底斯或早期米诺安时期,公元2800-1500年。锡克莱底斯群岛的艺术属于新石器时代带有巨石风格的坟墓、 其二,米诺安时期,公元2000-1400年。此时期的晚期或终期产生克里特岛艺术,而皇宫为最主要的建筑类型;其三,美锡尼时期,公元前1500-1000年,当地艺术属于铜器时代后期的希腊文化,在建筑方面已有防御性城堡与蜂巢状坟墓和环形墓园规模,其形式已出现拱形与拱顶。
3-2, 希腊建筑
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700年间,文明沿着地中海向西扩展到小亚细亚、希腊、西西里岛和南意大利。希腊的地形特征主要为山陵、岛屿和海洋,这刺激了依靠海上贸易、自给自足的城邦发展,晴朗的气候也促进了户外的生活。 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文明(Minnoan civilisation )已奠基在商业和独裁政权,他们不太需要防御工事或军队,因为海洋就是他们的防卫。而陆地上的城市像麦钖尼(Mycenae )、泰伦斯(Tiryns )、阿格斯(Arogs ),就有防卫军事建在高地上(卫城:Acropolis )。
雅典的巴森农神殿(Parthenon )是多利克柱式的最佳范例,由政治家伯里克里斯(Pericles )在卫城兴建的公共作品,设计者为伊底诺斯(Itinos )和菲底亚斯(Pheidias ),兴建的目的是为庆祝对抗波斯侵略者胜利。希腊神殿并不是为了聚会祈祷或是为了权位而设计,而是为了祭祀和庆典用的圣地空间。神殿并不是由预先制好的组件兴建而成,先用粗糙的石
块堆栈起来,再由石匠团队逐步完成,所以它是大型的雕塑品。
此时期庙宇是最重要的建筑物,也有剧场、街廓和圆形建筑形式发展。建筑物的架构建立在三种柱式之运用,而上彩雕刻将建筑物装饰的更为丰富。
分为己各重要时期:
1. 几何时期,公元前900-600年,建筑物以泥砖和木材搭建; 2. 古拙时期,公元前650-480年,盛行多利克柱式,庙宇以大理石和石灰石构筑,形式低矮厚重;3. 古典时期,公元前480-323年,为古希腊建筑艺术黄金时期,其建筑盛行多利克和爱奥尼克式庙宇。 4. 泛希腊时期,公元前323-30年,庙宇形式变得纤细而高大,以爱奥尼克式和科林斯式较为盛行。 古希腊三柱式
多立克柱式
希腊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的特点是比较粗大雄壮,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 )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
希腊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的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又被称为女性柱。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伊瑞克提翁神庙(Erechtheum )。
科斯林柱式
希腊科斯林柱式(Corinthian Order )的比列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柱头是用毛莨叶(Acanthus )作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相对于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的装饰性更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Temple of Zeus)采用的是克林斯柱式。 希腊建筑特点如下:
一:城市(polis )的中心是广场(agora ),在这里进行着政治、商业和文化的活动。 二:建筑物的列柱可以防日晒雨淋,广场周遭有市议厅、戏院和体育场。神殿也在附近,就建在山丘上的卫城(acropolis )。三:神殿构成的柱式(order ),支配了建筑两千年之久。有三种希腊柱式,每一种各有特征。它们代表了经典(标准)的形式,根据规则组合变化,并适应任何尺度和类型的建筑物。 1. 多利克式(Doric ):男性力量的象征,柱子的形式可能是由木头加工的痕迹衍变而来。2. 爱欧尼克式(Ionic ):修长而高雅的女性,柱头来自于自然或有机的形式──贝壳或公羊角。 3. 科林斯式(Corinthian ):像颗树,柱头的想象来自花盆旁边围绕的爵床叶,是最少使用的柱式。
3-3, 罗马建筑
罗马建筑,公元前509-公元476年,可分为两个重大时期:
(一)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设计方面,对称和轴线式的空间安排为罗马人在城市设计上和建筑设计上的一项特色;而庙宇方面乃以伊特拉坎式和希腊式庙宇的规范再加自家罗马人之创意融合而成。此时期发明了混凝土(又称综合石材)用于墙、拱顶和圆顶的构筑上,使得建筑物的尺度和强度更为增大。
(二)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非宗教性的公共建筑成为罗马帝国时期最新颖〃的建筑类型。
建筑物的特征有明显的正面和封闭的侧面与背面,城市的中心是广场(forum ),但不像希腊广场(agora )那样的非正式和开放,罗马广场是封闭而规则的,四周是柱廊商店、神殿和会堂(basilica :一种市政厅兼作法院和市场的地方),形成一个具防卫性的内向矩形空间。罗马人以发明的混凝土,兴建巨大的工程结构──引水道、凯旋门、公共浴室和神殿──通常都是在外观饰以古典柱式,或是层层堆栈起来,例如著名的罗马圆形剧场(或
圆形斗兽场)(Colosseum )。其中罗马最著名的建筑师威楚维阿思(Vitruvius ),他在方法上利用五种柱式(希腊时期的三种增为五种,增加了塔斯干柱式(类似多立克式)与混合式(爱奥尼克和柯林斯的混合)创设了建筑的规则,成为往后几个世纪建筑法例书的基础。
典型的古典柱式包括希腊时期的3种,共有5种:多立克式、爱奥尼克式、科林斯式、罗马式(塔斯干式、复合式)。
3-4, 东罗马或拜占庭建筑(公元六世纪到公元十四世纪)
以罗马帝国为源头的欧美宇宙观里,西罗马帝国领土是核心,西罗马帝国领土以外的是蛮番,所以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到文艺复兴之间的约一千年间,称为中世纪黑暗时期或灭绝人性的时期。这个时期里欧美传统建筑基本上不被视为『正统』而被视为异族或蛮族的建筑传统。其中异族的传统建筑纪录了公元六世纪到十一世纪,称为拜占庭建筑或东罗马建筑,而蛮族的传统建筑则纪录了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前段称为仿罗马建筑或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后段称为中世纪基督教建筑或歌德式建筑。
拜占庭建筑是罗马建筑、基督教教堂建筑与中东建筑(或回教建筑)的结合而发展出来的建筑式样。在罗马建筑部分吸取了由罗马传来的砖与混凝土工法,在基督教教堂部分吸取了希腊短十字教堂平面布局,在中东建筑或回教建筑部分则吸取了圆顶(建立在弧三角曲面上的圆顶)、拜塔的造形,甚至将圆顶更进一步发展成葱头造形,而北传到俄罗斯成为东正教(天主教的一支)的教堂建筑特色。
拜占庭建筑最主要的典范就是座落在君士坦丁堡的圣苏菲亚教堂(AD532)
3-5, 哥德式建筑 (13世纪--14世纪)
哥德时期代表着教会成为艺术活动的支持者和个小区核心的最后一个时期。此时期结束教会组织和宗教性建筑都不再成为欧洲社会和文化的主导力量;起而带之的为富有君王、银行家和商人。所以哥德式象征了人、上帝和自然的新结合。教堂建筑物成为自然的形象,模仿植物形式,叶脉、茎或枝叶,从地面上像棵树般长出来,塑像可辨认出是个人的肖像。
哥德式建筑系统发明了三种新元素:尖拱(POINTED ARCH)、飞扶壁(FLYING BUTTRESS)和带肋拱顶。 在哥德系统中罗马式的厚墙消失了,屋顶可以经由桥梁(飞扶壁)连结外侧适当角度的独立墙壁来支撑。石工技术不断地精致进步,使建筑达到张力、韵律和平衡。教堂正面入口常描绘进入天堂的大门,通常也有最后大审判、基督和十二门徒、善良和受遣责的灵魂雕塑等等,两侧也布满着描绘人世间的雕塑,使建筑呈现为一座雕塑品。因为教堂结构修长,因此就有大面窗户,窗子都装上彩绘玻璃,形成七彩光线。而光线也有特殊的意义:上帝、美丽和光明(或是启蒙)三合为一。
3-6, 文艺复兴建筑(15--16世纪)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盛行的集中式建筑平面设计乃由布鲁尼列斯基所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开始采用,此外还有枫丹白露宫、卢浮宫与汉普敦宫等建筑作品,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盛彼得大教堂乃由16世纪兴建到17世纪,历经14位建筑师,包含布拉曼德、米开朗基罗等人才完成的。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且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矫饰主义建筑
矫饰主义建筑是自文艺复兴盛期末到巴洛克时期间,在西方艺术及建筑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表现风格。早期文艺复兴和圣期的文艺复兴之式样是衍生对自然及古典之研究与师法,旦矫饰主义却屏弃此法,转向师法模仿某些大师,在模仿过程中突破一种典型,形成反理论
趋势,例如打破古典精神出现蛇形、扭曲、形变、拉长等风格。「矫饰」字源来自意大利语的「风格」,强调人为刻意表现以相对于自然与直觉的表现,轻视或忽略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时期在艺术及建筑上已建立之规则。突破规则,推翻以往表现形式,所形成的新风格。
3-7, 巴洛克建筑 (17—18世纪)
巴洛克建筑与洛可可建筑:巴洛克与洛可可分别为「变形的珍珠」与「岩石、蚌壳」之意,巴洛克建筑为极致豪华、奢华风格的表征表现一种动态的抒情效果,代表作品为凡尔赛宫。;洛可可为女性化的柔和风格,采用C 或S 字型与花草蔓曲的形状变化,表现较巴洛克优雅轻快的美感。巴洛克一词,可能源葡萄牙语(barroco )意思为一种不规则状之珍珠,巴洛克虽未必可意是为文艺复兴的一种延续,但实际上却和文艺复兴有着明显分野。其特征为建筑物整体由各个从属的个别单元所组成,空间具有独特性与生动,趋向戏剧性累积,墙面及拱顶则从平滑的表面中释放出,而呈现复杂的立面。而洛克克建筑特征不似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教堂那样明确划分,它使空间有向四处扩张的感觉,并且以均称统一的水平及垂直替代洛克克讲求的戏剧性与复杂交错的空间。
3-8,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 —19世纪中期 ) 新古典主建筑有许多不同的称呼,诸如:理性主义建筑、历史古典主义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新理性主义建筑等等。这些称呼都有一定的理由,但是其共同的理由都是『回复希腊罗马的正统典范』这样的概念所促成,用『理性主义』是指希腊精神的最大公约数就是理性,用『历史主义』是指罗马帝国是欧美历史遗产里权势的最大光辉,用『古典主义』则泛指希腊罗马为正统,用『新某某主义』则指当代或第二次出现雷同的追求。
新古典主义的乃是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夸张豪华、过渡装饰的风格产反省,受到意大利庞贝城出土的影响,开始企图恢复希腊与罗马精神的建筑特质,特别重视几何学的构成关系,将几何形式带入都市规划中,例如路易十六时期巴黎的都市规划及对称设计之规划概念。
新古典主义与十八世纪盛行之考古风潮存在着密不可分之影响。其特点把装饰表现设计成好似机能性之构造系统,使得新古典在事实与虚构表现上之鸿沟愈来愈深,而古典的本质逐渐退化。这样的反省与批判也促成理性主义建筑的呼声兴起,乃至因新工法新建材的出现,在营建技术上促成了机能主义的呼声出现,时代的脚步也进入现代主义与现代建筑了。
第二节 西方古典柱式
一、柱式的组成
由檐口、柱子、基座组成
二、柱式的性格与比例
三、柱式与雕刻
四、柱式与线脚
第三节 柱式的组合
一、列柱
二、壁柱和倚柱
三、券柱式和帕拉第奥母题
四. 巨柱、双柱和叠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