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章阅读中的钻进去与跳出来

文学类文章阅读中的'“钻进去'”与“跳出来”(上)

___我这样教《荷塘月色》

一般人读文章,以消遣为主,读一读就算了。可是高中考生在二十余分钟内既要读完文章又要回答问题,难煞他们,苦煞他们!他们常常辛辛苦苦写出的答案得分极低,那低分且是靠字数和文风赚来的。 因此,文学类文章的高效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太重要了。而这种高效阅读训练应从高一做起,科学的阅读套路指导,就该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

根据这类文章的高考试卷设问的题型,我从两个层面指导学生阅读,那就是先“钻进去”,后“跳出来”。 “钻进去”的任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进入作者创造的文学世界中、情景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文中人物的遭遇、命运,把握文章的主旨、意图。

“跳出来”的任务,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一来分析文章的篇章布局,即题目与开头、与中间各段、与结尾之间的联系,揣摩每一部分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和意义;二来分析文章从整体到局部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手法是怎样为文章主旨服务的,领会其表达效果。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文章的写法。 在教《荷塘月色》时,我先这样指导学生“钻进去”:

课文题目为“荷塘月色”,下面,我们随着朱自清的脚步走近那美丽的荷塘,欣赏那动人的月色。首先请问同学们,当时朱自清因什么原因而要出去走走的?同学们说“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颇不宁静‟就该出去走走吗?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们说“出去散散心,欣赏欣赏荷塘月色,烦恼就没有了”哦!原来是这样,那么,我们现在把自己当作朱自清先生,出去走走吧。

不过,我朱自清从哪里出发呢?什么时候动身?

同学们说,肯定从家里出发。这天是七月十五,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圆圆的月亮早升起来了,我在外面乘凉,淡淡的月光带来了凉风习习,墙外马路上传来了孩子们的阵阵嬉笑声。月亮渐渐升高,马路上渐渐安静下来,我提着椅子进屋,妻在床边拍着润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我不敢惊动他们,悄悄的披了大衫,轻轻地带上门,踏上了小煤屑路......

这条路正在荷塘边岸,曲曲折折,路边栽了不少树,小路幽深,宁静无人,好在今晚月光不错,不觉得怕人。这天、这地、这月光、这荷塘、这身边的一切都属于我,属于我朱自清一个人的!

平时忙,没有闲心,没注意这弯弯曲曲的池塘已然铺满了荷叶,遮住了池水,绿色满眼。那叶子圆圆的、高高的,很美,很有韵味。怎么形容呢?真像那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密密层层的叶子中间怎么还有零零星星,白色点点?那是荷花!真是太美了: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那么鲜嫩!我想打个比方:像一颗颗明珠吗?不够姿态;像碧天里的星星吗?又不够润泽;像刚出浴的美人?嗯,这还差不多!

微风吹来,送来缕缕荷香,清新宜人。最美在那清香时有时无,这感觉就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与此同时,那叶子与花微微翻动,随风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这边来了,形成一道凝碧的波痕。 ......

我领着学生扮着朱自清先生,尽情欣赏那月下的荷塘和那荷塘上的月色,变着法子描述着眼前的美景,不知不觉,我的烦恼全消,忧愁顿无。看着那荷花,想到那要结的莲子,江南采莲的情景不觉闪现于我的眼前。梁元帝的《采莲赋》将我带进一个热闹而风流的季节里:“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我不禁微微开心起来。《西洲曲》所描述的又是另一番情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里的“水”,眼前的荷塘里却看不到,不像我们江南...... 唉!我这样叹息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样“钻进去”阅读后,学生就可以从容应对有关文章的主旨、大意、情感等方面的提问,因为“我”就是作者,作者所想的,“我”当然知道了!比如:“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他去了荷塘,心„宁静‟了吗?何以见得?”

学生答曰: 宁静了。证据有三:一是作者细致传神的描述了荷塘月色 ,说明他沉醉于美景,烦恼已消 ;二是他竟然想起了《采莲赋》,进入到欢乐开心的 场景里,那种“不宁静”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淡淡的喜悦;三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说明他今晚达到忘我的境界了,到家了都茫然无觉。

这样“钻进去”阅读后,学生就会感受到作家的心跳,体会到作家情感的起伏,惊异于文学语言传情达意的魔力,从而喜欢欣赏这类文学作品了,从而找到了深层次欣赏文学作品的路径了,从而走进博大而优雅的语文,自觉地领受文学的沐浴或熏陶了。(待续)

文学类文章阅读中的'“钻进去'”与“跳出来”(上)

___我这样教《荷塘月色》

一般人读文章,以消遣为主,读一读就算了。可是高中考生在二十余分钟内既要读完文章又要回答问题,难煞他们,苦煞他们!他们常常辛辛苦苦写出的答案得分极低,那低分且是靠字数和文风赚来的。 因此,文学类文章的高效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太重要了。而这种高效阅读训练应从高一做起,科学的阅读套路指导,就该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去。

根据这类文章的高考试卷设问的题型,我从两个层面指导学生阅读,那就是先“钻进去”,后“跳出来”。 “钻进去”的任务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进入作者创造的文学世界中、情景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文中人物的遭遇、命运,把握文章的主旨、意图。

“跳出来”的任务,是站在读者的角度,一来分析文章的篇章布局,即题目与开头、与中间各段、与结尾之间的联系,揣摩每一部分对于表现主旨的作用和意义;二来分析文章从整体到局部所运用的表现手法,领会这些手法是怎样为文章主旨服务的,领会其表达效果。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文章的写法。 在教《荷塘月色》时,我先这样指导学生“钻进去”:

课文题目为“荷塘月色”,下面,我们随着朱自清的脚步走近那美丽的荷塘,欣赏那动人的月色。首先请问同学们,当时朱自清因什么原因而要出去走走的?同学们说“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颇不宁静‟就该出去走走吗?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学生们说“出去散散心,欣赏欣赏荷塘月色,烦恼就没有了”哦!原来是这样,那么,我们现在把自己当作朱自清先生,出去走走吧。

不过,我朱自清从哪里出发呢?什么时候动身?

同学们说,肯定从家里出发。这天是七月十五,下班回家,吃过晚饭,圆圆的月亮早升起来了,我在外面乘凉,淡淡的月光带来了凉风习习,墙外马路上传来了孩子们的阵阵嬉笑声。月亮渐渐升高,马路上渐渐安静下来,我提着椅子进屋,妻在床边拍着润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我不敢惊动他们,悄悄的披了大衫,轻轻地带上门,踏上了小煤屑路......

这条路正在荷塘边岸,曲曲折折,路边栽了不少树,小路幽深,宁静无人,好在今晚月光不错,不觉得怕人。这天、这地、这月光、这荷塘、这身边的一切都属于我,属于我朱自清一个人的!

平时忙,没有闲心,没注意这弯弯曲曲的池塘已然铺满了荷叶,遮住了池水,绿色满眼。那叶子圆圆的、高高的,很美,很有韵味。怎么形容呢?真像那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密密层层的叶子中间怎么还有零零星星,白色点点?那是荷花!真是太美了: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那么鲜嫩!我想打个比方:像一颗颗明珠吗?不够姿态;像碧天里的星星吗?又不够润泽;像刚出浴的美人?嗯,这还差不多!

微风吹来,送来缕缕荷香,清新宜人。最美在那清香时有时无,这感觉就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与此同时,那叶子与花微微翻动,随风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这边来了,形成一道凝碧的波痕。 ......

我领着学生扮着朱自清先生,尽情欣赏那月下的荷塘和那荷塘上的月色,变着法子描述着眼前的美景,不知不觉,我的烦恼全消,忧愁顿无。看着那荷花,想到那要结的莲子,江南采莲的情景不觉闪现于我的眼前。梁元帝的《采莲赋》将我带进一个热闹而风流的季节里:“于时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我不禁微微开心起来。《西洲曲》所描述的又是另一番情景:“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里的“水”,眼前的荷塘里却看不到,不像我们江南...... 唉!我这样叹息着,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这样“钻进去”阅读后,学生就可以从容应对有关文章的主旨、大意、情感等方面的提问,因为“我”就是作者,作者所想的,“我”当然知道了!比如:“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他去了荷塘,心„宁静‟了吗?何以见得?”

学生答曰: 宁静了。证据有三:一是作者细致传神的描述了荷塘月色 ,说明他沉醉于美景,烦恼已消 ;二是他竟然想起了《采莲赋》,进入到欢乐开心的 场景里,那种“不宁静”已然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内心淡淡的喜悦;三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说明他今晚达到忘我的境界了,到家了都茫然无觉。

这样“钻进去”阅读后,学生就会感受到作家的心跳,体会到作家情感的起伏,惊异于文学语言传情达意的魔力,从而喜欢欣赏这类文学作品了,从而找到了深层次欣赏文学作品的路径了,从而走进博大而优雅的语文,自觉地领受文学的沐浴或熏陶了。(待续)


相关文章

  • 金钱的魔力
  • 24 金钱的魔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 ...查看


  • 七年级上语文检测题
  • 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周末作业 一.积累与运用 1.请默写出下列名篇中的佳句.(6分) (1)终日不成章, .(<迢迢牵牛星>) (2)其间千二百里, ,不以疾也.(郦道元<山峡>) (3)四季在诗人笔下,呈现出不同的情 ...查看


  •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内容摘要]为了让学生在在语文教学中学会阅读的方法,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教给学 生一些方法来提高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方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中怎样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教学是没有 ...查看


  • 最后的山阅读答案
  • 现代文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题,一般考查表达技巧.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语言的鉴赏.思想内容赏析以及知识运用和探究能力.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就以最后的山阅读答案为例,以供大家练习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的山 [美]弗·拉塞尔 缅因州北部的秋天 ...查看


  • 各地中考作文题目集
  • 另一个题目为:<--的微笑>,要求学生自主补充加入"礼物"."一本书"."奶奶"."花儿"等词语 ,然后写作一篇600字的作文,除了诗歌以外,文体不 ...查看


  • 如何解读小学语文文本
  •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段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 ...查看


  • 黑暗中的阅读
  • 仿佛有一道光,穿透了我在黑暗中的阅读岁月. 我觉得,许多年,我都是在黑暗中阅读.在现在的网络时代,我仍是在黑暗中阅读.那种生活已限定了我,使我很难走出来.阅读的过程就是解密的过程,这是一种命定.真正的阅读需要超乎常人的力量.在阅读的过程中, ...查看


  •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莫言)阅读答案
  • 最痛苦的事是目睹母亲被人扇耳光(莫言)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 ...查看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附答案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透明的红萝卜 莫 言 太阳像抽疯般颤抖着,一股股萧杀的秋风把黄麻吹得像大海一样波浪起伏,一群群麻雀惊恐不安地在黄麻梢头噪叫声.风穿过桥洞,扬起尘土,把半边天都染黄了.一直到九点多钟,风才停住,太阳也慢慢恢复正常.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