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规划
沈天清, 等: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J I A N Z H UY U GU I HUA
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沈天清, 王 梅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以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为例, 分析了大学校园建设中道路规划设计的方法, 提倡因地制宜地运用园林规划构图基本规律, 创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具有现代高校学习氛围的校园道路系统。关键词:道路规划; 园林规划; 校园道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781(2008) 0620770203
在大学校园中, 校园道路是人们在校园中行进的
载体和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是疏导交通的通道, 是构成校园的骨架, 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的师生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交通规划、人流车流组织、园内的活动, 、通环境, 。
活动区域, , 大体表现为“三轴多:、主入口广场、图书馆; “位于丹霞路上、服务中心、风雨球场、入口广场、、教学楼、行政楼等教学生活空间的南北向轴线”“; 三轴”是由“西入口、经小型的入口广场, 喷泉水池组成的休憩广场、教学楼群、教学楼间小型广场至东入口”构成的东西向轴线。“多环”为整个校园组团式布局中的道路形成大小不同的环路, 这也是翡翠湖校区道路规划的重点。
1
校园概况
1. 1 地理位置及现状概况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 坐落在风景旖旎的翡翠湖畔, 由丹霞路、环
湖路、翡翠路环抱, 呈“心”形; 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 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 西傍翡翠湖公园(图1) 。
2 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2. 1 道路系统规划特点
校内道路采取车行与人行分离形式, 车行环路在外围, 人行则在环路之内的各广场序列之中, 并采用步行广场、林荫道的方式与景观结合。休息小道设于林荫带边, 并留出公共开放空间, 集散步道、观景、交往、休息为一体, 充分感受自然环境对身心的熏陶。2. 2 道路系统规划
车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 设置了若干条完整的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 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 车辆在各区的外围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 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 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 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
图1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平面图
境。沿三条轴线构成的景观步道远离外部的环路, 是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 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1. 2 公共空间序列轴
整个校园空间以公共空间序列轴串联各个特色
收稿日期:2008207228
作者简介:沈天清(1976-) , 女, 上海市人, 硕士,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师;
王 梅(1970-) , 女, 安徽淮南人, 硕士, 合肥工业大学高级工程师.
770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6期
3 主要道路及景观步道的规划布局
校园交通以外环路和内环道为主要通道, 外环路以通行机动车为主, 自行车及人流为辅; 内环道以通行人流、自行车为主,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原则。3. 1 生态谷生态谷位于整个校园的核心位置, 生态谷向南开敞, 向北略为封闭, 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的谷地。由生态谷延伸出绿轴, 到达校园各功能区, 由各功能区绿地到达各楼群内部绿地, 使整个新区校园镶嵌在如花似锦的绿色原野之中(图2) 。道路应在路线和景观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后者影响前者。好的路线应利用自然地形, 与原有的地形融合, 能使沿着等高线的路线最容易与景观协调重点, , , , 以保持自然野趣。对生态谷谷状地形进行处理, 在游憩园路边上较高地势处修建护坡。为突出景观效果, 结合造园进行艺术处理,
达到美观和实用的两者统一。为组织竖向交通, 在护坡中每隔200m 左右设台阶。根据此处2m 左右的高差, 设立了每级宽度为0. 35m 、高度为0. 15m 的整体台阶[1]。
路以北大门为中轴线起点, 结合椭圆形车道, 贯穿于教学区内。在教学区北侧的入口处, 主路以暖色调的连锁砖铺成, 在路两旁种植绿色的植被, 使之与道路饰面在视觉上形成对比。随着道路的延伸, 在中段道路中部增加一块绿地, 以增加其景观性以及游憩性。沿中轴线布置的主路在宽度变化的同时, 路线也随之调整, 由沿中轴方向转移到中心绿地的两侧, 最后再交汇于中轴线上。这样的处理, 道路能够更加融合于周边环境之中。在道路的最南端以大面积硬地广场来代替道路, 将其作为整个教学区的核心。根据广场内不同部位的使用性质, 设置了不同的路面铺装。由, 因此从色彩选, 。在色
, , 给人以清新愉快, , 有意识地利用色彩, 丰富和加强了空间的气氛。在图案上, 利用不同颜色的人造花岗石铺造广场, 使其纹路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 可以增加广场的空间感。
图3 教学楼群广场实景
东、西两个教学区是通过跨越生态谷的平台相连
接的。西教学区以圆环形道路为骨架, 在区内圆心位置设计一个四面对应的小型广场, 便于车辆和人员通
图2 生态谷实景
此外, 顺应自然地势, 为了将生态区和其它各个
功能分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生态谷外规划了一条外环的宽6m 的车行道路, 将两个教学区及中间生态谷围绕在中心, 有效地解决了人的活动和车行道路的矛盾。3. 2 教学区
教学区在生态谷东、西两侧, 通过跨越生态谷的平桥相连接(图3) ; 教学区内各组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 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 在东教学区内设置一条以步行道路为主的中轴线道路, 这条道
行。道路自这一广场向四面放射性扩散, 分别与校西大门、图书馆、东教学区以及学生宿舍区连接, 形成以广场为中心的道路网络。西教学区道路的铺地、形式、宽度等应与东区道路相同, 以保持风格一致[2,3]。3. 3 校园入口
校园入口空间虽然有自己的空间独立性, 但作为校园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 而且作为开端, 又要求它与其它功能空间有一定的联系。入口空间是通往校园各个空间场所的必经之地, 因此, 在空间组织上既要考虑空间的独立性, 又要处理好与其它空间场所的关系, 能够较好的组织人流与车流, 还有视觉流线[4]。校园入口作为校园内主要干道, 要求能够通行各种机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6期
771
表现大自然的博大。为丰富园路景观,
常在路缘的绿地上采用植草、堆石、设篱、置景、地形等装饰, 以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而在路口, 则应该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 形成对景景观[5]。
动车辆, 还应留有足够空地作为机动车辆停车场。
合肥工大新区主大门位于校园南端(图4) , 这一主大门是生态谷以及教学区的主入口, 为突出其重要性, 在大门入口处设计一个入口广场。入口广场以拼花的广场砖作铺地, 其鲜艳变化的图案及色彩与校门外市政路形成强烈对比, 有效地突出了校园入口。广场作为门前区的主景, 独具特色, 考虑到与生态谷相连, 加强了植物景观
, 弱化了人造景观。从校门口沿入口广场两侧用行道树构成宽阔的绿色通道, 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随着广场的延伸, 其功能应由集散性向流通性过度, 逐步演变为道路, 与教学区外围车道、生态谷交汇, 使人以最简洁的路线达目的地。
大学校园是育人的环境, 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
魄和个性的场所, 它应使受教育者从中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作为设计人员, 在校园规划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 结合校园功能布局, 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人车分流, 步行优先, 使校园更具人性化”为原则, 努力创造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 营建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浩.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图4 学校大门实景
3. 4 学生宿舍区
学生宿舍区两个主入口道路与教学区道路紧密
连接, 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 方便了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宿舍区内道路路线设计为一条斜线, 打破了其它功能区道路横平竖直的平淡布置, 给校园带来了生机。
宿舍楼群之间有景观步道作为穿插其间园林式绿色生态走廊, 不但为游览的人们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 同时也是构成游园景区的骨架。景观步道铺装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图5) 。在这里, 采用花岗岩为主要的铺装材料, 借助其粗犷的特点, 来(上接第769页)
社,2001.
[2] 杨永胜, 金 涛.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M ].北京:中国
城市出版社,2000.
[3] 贾建中.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罗 奇, 陈牧川. 大学校园入口空间分析[J].南方建筑,2005
(5) :98-99.
[5] 梁永基. 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人们可以通过窗口、阳台、休息平台实施内外贯通相连, 扩大空间感。同时, 赏心悦目的室外自然景观, 会提供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境[4]。因此, 在对住宅区规划设计时, 对单体住宅周边的景观、与自然环境结合设计的同时, 也要对设置窗口、阳台、休息平台的位置, 能将景观进入到室内就成为创造人们健康居住环境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对幼儿、老人和患病者等久居室内的家庭成员更重要。
772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修订
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顾启浩. 坚持健康住宅理念开发研究健康住宅[J].城市开发,
2004(12) :56-58.
[3] 陈 芳. 议“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J].中外建筑,
2007(8) :43-46.
[4] 王婉娣. “空中花园”———现代高层住宅中的绿色空间[J].工程
与建设,2007,21(5) :689-691.
建筑与规划
沈天清, 等: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J I A N Z H UY U GU I HUA
大学校园的道路规划设计初探
沈天清, 王 梅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09)
摘 要:以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为例, 分析了大学校园建设中道路规划设计的方法, 提倡因地制宜地运用园林规划构图基本规律, 创造风景优美、环境清新、具有现代高校学习氛围的校园道路系统。关键词:道路规划; 园林规划; 校园道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984.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781(2008) 0620770203
在大学校园中, 校园道路是人们在校园中行进的
载体和校园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路在校园中不但是疏导交通的通道, 是构成校园的骨架, 而且为在校园中行进的师生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交通规划、人流车流组织、园内的活动, 、通环境, 。
活动区域, , 大体表现为“三轴多:、主入口广场、图书馆; “位于丹霞路上、服务中心、风雨球场、入口广场、、教学楼、行政楼等教学生活空间的南北向轴线”“; 三轴”是由“西入口、经小型的入口广场, 喷泉水池组成的休憩广场、教学楼群、教学楼间小型广场至东入口”构成的东西向轴线。“多环”为整个校园组团式布局中的道路形成大小不同的环路, 这也是翡翠湖校区道路规划的重点。
1
校园概况
1. 1 地理位置及现状概况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 坐落在风景旖旎的翡翠湖畔, 由丹霞路、环
湖路、翡翠路环抱, 呈“心”形; 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 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 西傍翡翠湖公园(图1) 。
2 校园道路系统规划
2. 1 道路系统规划特点
校内道路采取车行与人行分离形式, 车行环路在外围, 人行则在环路之内的各广场序列之中, 并采用步行广场、林荫道的方式与景观结合。休息小道设于林荫带边, 并留出公共开放空间, 集散步道、观景、交往、休息为一体, 充分感受自然环境对身心的熏陶。2. 2 道路系统规划
车行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设计, 设置了若干条完整的车行主要环道和次要环道, 高效快捷地联系各区。同时, 车辆在各区的外围亦可进入该区的各个建筑群, 避免机动车对各区的步行系统的干扰, 保证各区内舒适的步行环境, 创造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
图1 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平面图
境。沿三条轴线构成的景观步道远离外部的环路, 是一个幽静安全的步行区域, 亦与教学区、学院区与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组成完整的步行网络。
1. 2 公共空间序列轴
整个校园空间以公共空间序列轴串联各个特色
收稿日期:2008207228
作者简介:沈天清(1976-) , 女, 上海市人, 硕士, 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师;
王 梅(1970-) , 女, 安徽淮南人, 硕士, 合肥工业大学高级工程师.
770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6期
3 主要道路及景观步道的规划布局
校园交通以外环路和内环道为主要通道, 外环路以通行机动车为主, 自行车及人流为辅; 内环道以通行人流、自行车为主, 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原则。3. 1 生态谷生态谷位于整个校园的核心位置, 生态谷向南开敞, 向北略为封闭, 形成了一个冬暖夏凉的谷地。由生态谷延伸出绿轴, 到达校园各功能区, 由各功能区绿地到达各楼群内部绿地, 使整个新区校园镶嵌在如花似锦的绿色原野之中(图2) 。道路应在路线和景观之间相互作用下形成, 后者影响前者。好的路线应利用自然地形, 与原有的地形融合, 能使沿着等高线的路线最容易与景观协调重点, , , , 以保持自然野趣。对生态谷谷状地形进行处理, 在游憩园路边上较高地势处修建护坡。为突出景观效果, 结合造园进行艺术处理,
达到美观和实用的两者统一。为组织竖向交通, 在护坡中每隔200m 左右设台阶。根据此处2m 左右的高差, 设立了每级宽度为0. 35m 、高度为0. 15m 的整体台阶[1]。
路以北大门为中轴线起点, 结合椭圆形车道, 贯穿于教学区内。在教学区北侧的入口处, 主路以暖色调的连锁砖铺成, 在路两旁种植绿色的植被, 使之与道路饰面在视觉上形成对比。随着道路的延伸, 在中段道路中部增加一块绿地, 以增加其景观性以及游憩性。沿中轴线布置的主路在宽度变化的同时, 路线也随之调整, 由沿中轴方向转移到中心绿地的两侧, 最后再交汇于中轴线上。这样的处理, 道路能够更加融合于周边环境之中。在道路的最南端以大面积硬地广场来代替道路, 将其作为整个教学区的核心。根据广场内不同部位的使用性质, 设置了不同的路面铺装。由, 因此从色彩选, 。在色
, , 给人以清新愉快, , 有意识地利用色彩, 丰富和加强了空间的气氛。在图案上, 利用不同颜色的人造花岗石铺造广场, 使其纹路有一种向外扩张的力度, 可以增加广场的空间感。
图3 教学楼群广场实景
东、西两个教学区是通过跨越生态谷的平台相连
接的。西教学区以圆环形道路为骨架, 在区内圆心位置设计一个四面对应的小型广场, 便于车辆和人员通
图2 生态谷实景
此外, 顺应自然地势, 为了将生态区和其它各个
功能分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生态谷外规划了一条外环的宽6m 的车行道路, 将两个教学区及中间生态谷围绕在中心, 有效地解决了人的活动和车行道路的矛盾。3. 2 教学区
教学区在生态谷东、西两侧, 通过跨越生态谷的平桥相连接(图3) ; 教学区内各组团有各自的中心与步行系统, 形成相对独立高效运作的系统, 在东教学区内设置一条以步行道路为主的中轴线道路, 这条道
行。道路自这一广场向四面放射性扩散, 分别与校西大门、图书馆、东教学区以及学生宿舍区连接, 形成以广场为中心的道路网络。西教学区道路的铺地、形式、宽度等应与东区道路相同, 以保持风格一致[2,3]。3. 3 校园入口
校园入口空间虽然有自己的空间独立性, 但作为校园空间体系中的一部分, 而且作为开端, 又要求它与其它功能空间有一定的联系。入口空间是通往校园各个空间场所的必经之地, 因此, 在空间组织上既要考虑空间的独立性, 又要处理好与其它空间场所的关系, 能够较好的组织人流与车流, 还有视觉流线[4]。校园入口作为校园内主要干道, 要求能够通行各种机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6期
771
表现大自然的博大。为丰富园路景观,
常在路缘的绿地上采用植草、堆石、设篱、置景、地形等装饰, 以取得不同的景观效果。而在路口, 则应该在对景处作精心点缀, 形成对景景观[5]。
动车辆, 还应留有足够空地作为机动车辆停车场。
合肥工大新区主大门位于校园南端(图4) , 这一主大门是生态谷以及教学区的主入口, 为突出其重要性, 在大门入口处设计一个入口广场。入口广场以拼花的广场砖作铺地, 其鲜艳变化的图案及色彩与校门外市政路形成强烈对比, 有效地突出了校园入口。广场作为门前区的主景, 独具特色, 考虑到与生态谷相连, 加强了植物景观
, 弱化了人造景观。从校门口沿入口广场两侧用行道树构成宽阔的绿色通道, 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随着广场的延伸, 其功能应由集散性向流通性过度, 逐步演变为道路, 与教学区外围车道、生态谷交汇, 使人以最简洁的路线达目的地。
大学校园是育人的环境, 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
魄和个性的场所, 它应使受教育者从中感受到一种个性成长的需要和心灵成长的力量。作为设计人员, 在校园规划中应当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环境, 结合校园功能布局, 突出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以“人车分流, 步行优先, 使校园更具人性化”为原则, 努力创造高效舒适的校园交通网络, 营建安静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浩.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
图4 学校大门实景
3. 4 学生宿舍区
学生宿舍区两个主入口道路与教学区道路紧密
连接, 使学生宿舍与教室步行交通最为便捷, 方便了师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宿舍区内道路路线设计为一条斜线, 打破了其它功能区道路横平竖直的平淡布置, 给校园带来了生机。
宿舍楼群之间有景观步道作为穿插其间园林式绿色生态走廊, 不但为游览的人们提供观赏风景的通道, 同时也是构成游园景区的骨架。景观步道铺装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材料质感的美(图5) 。在这里, 采用花岗岩为主要的铺装材料, 借助其粗犷的特点, 来(上接第769页)
社,2001.
[2] 杨永胜, 金 涛.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与营建技术[M ].北京:中国
城市出版社,2000.
[3] 贾建中.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4] 罗 奇, 陈牧川. 大学校园入口空间分析[J].南方建筑,2005
(5) :98-99.
[5] 梁永基. 校园园林绿地设计[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情趣。人们可以通过窗口、阳台、休息平台实施内外贯通相连, 扩大空间感。同时, 赏心悦目的室外自然景观, 会提供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境[4]。因此, 在对住宅区规划设计时, 对单体住宅周边的景观、与自然环境结合设计的同时, 也要对设置窗口、阳台、休息平台的位置, 能将景观进入到室内就成为创造人们健康居住环境的重要问题, 特别是对幼儿、老人和患病者等久居室内的家庭成员更重要。
772 《工程与建设》 2008年第22卷第6期
〔参考文献〕
[1] 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中心.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修订
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顾启浩. 坚持健康住宅理念开发研究健康住宅[J].城市开发,
2004(12) :56-58.
[3] 陈 芳. 议“舒适、安全、卫生、健康的居住环境”[J].中外建筑,
2007(8) :43-46.
[4] 王婉娣. “空中花园”———现代高层住宅中的绿色空间[J].工程
与建设,2007,21(5) :689-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