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货币的本质"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货币的本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精神,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共同成长。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用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的材料入手,引出主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在想、说、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节约课堂时间,延伸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主体性教育,合作——探究学习,“开放性”课程),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法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学法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展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二、前期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的内容。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最新版本教材(使用)特点表现为:选取了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适当调整,高度浓缩;淡①① 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基础改革与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合作——探究”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全员合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机会养成社会规范(如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诚实美德),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个性主体。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认知发展看做是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个体内部自发的建构,他强调主体间性在知识建构中的显著作用。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通过与成人以及有能力的同伴进行交互作用来完成的,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受到同伴思考过程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生内部动机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进而学会“如何学习”。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要教师掌握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答案的技巧,进而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正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合作——探究”模式正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共同掌握,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诊断和反思,进行学习调控,提高元认知水平,利于概念形成和发展。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是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聚的全面的活动。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合作——探究”模式注重情感交流,提倡师生、生生合作,注重情感体验、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通过交流、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扬长避短走向完善。

泰勒的“开放性”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学习和理解来自于互动、对话和反思;意义的形成是个人性的和历史性的;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课程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调和这些交流。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由课程的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化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了生活逻辑。新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形成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新教材“生活——探究——理论——生活„„”的编写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商品、货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学生在初中对经济常识有一定了解,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其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三,由于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经济思维能力相对较低,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班级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15周岁左右,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高中一年级是个转折点,其抽象思维慢慢开始从经验型占主导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且将迅速进入理论型发展的关键期,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将有助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其设计在于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对货币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如拜金主义,金钱万恶论等)便应运而生。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

(二)教学难点

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其设计依据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产生的必然性,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及货币的本质。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释货币产生的内在本质。

2.通过角色扮演,引出货币的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设置辩论,得出对待货币与财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六、教学准备

有关贪污受贿非法谋财的视频,分组讨论表单,《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的案例所需要的道具,漂亮的易撕贴若干。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欣赏我国不同时代的货币、纸币的样本,看完之后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引出对货币知识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为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做铺垫。通过设问,引入课题。

教师:买东西要用钱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货币没产生之前人们用什么购买商品?为什么一张张纸币可以购买到一切商品?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讲授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10分钟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父母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还有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可参考“教材探究活动一”)另外,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学生前后排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商品的概念。

教师: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教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要实现必须要卖出去。进一步思考:人们为什么要买商品?因为商品是有用处的,即商品有使用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商品的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凡商品必须居其二。

过渡语: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 - 2 - 商品:1.概念 2.属性 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1.概念 2.作用 货币的产生及本质:1.产生过程 2.金银特点 3.本质

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本质———般等价物:15分钟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李先生、独木舟商人、象牙商人、纱布商人、针商人共5个角色)

故事剧情: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讨:(问题如下)

 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

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 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

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教师引导: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物物交换的弊端;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此为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引导。)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货币的本质。

教师:现代社会,我们总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看上去,商品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同时产生的呢?看了刚才的故事表演,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了,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于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教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林林总总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

教师提问学生并归纳。

教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教师:总结货币的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 3 -

3.货币与财富---树立正确金钱观:10分钟

教师: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能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那么金钱是万能的吗?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喜羊羊还是灰太狼?

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然后播放视频(有关贪官污吏诸如胡长清、成克杰及其不法获取铺张浪费的)

教师总结:怎么对待金钱?怎么获得?怎么使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 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绝没有好下场。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最有意义的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发挥钱的更大作用。金钱万能论是错误的。对于金钱的作用应该全面分析: 既要认识到金钱在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又要认识到金钱并不能在所有领域发挥作用。总之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三)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知识点

1.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商品。商品与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又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3.货币是金银,但又和普通金银不同,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这时的金银才成为货币。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课堂小练:4分钟

1.2009年8月18日下午,价值248万元的第二批援台救灾物资搭乘国航货运专机直飞台湾省高雄市。这里的救灾物资(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一般等价物

B.是商品,因为它具有使用份值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它是用来消费的

解析:答案选C项。

- 4 -

2.古语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解析:答案选C项。A项错误,商品比货币产生早,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项错误,金银不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3.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1件衣服可换取2支香烟„„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

(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参考答案:

(1)香烟在交换中充当了货币的角色,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2)直接的物物交换往往会使交换变得很不方便,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种商品能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被交易双方普遍接受。香烟具有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存放、易于计量等特点,使香烟在集中营中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九、教学反思(课后撰写)

- 5 -

“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货币的本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精神,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共同成长。教学中所采用材料均选用与学生生活、思想实际紧密相关的内容;重视生活实践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从分析身边的材料入手,引出主题;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中澄清问题,提高认识;最后,由教师补充、归纳,进一步加深、提高认识,整个教学过程即不灌输,也不空洞说教。也就是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想、多说、多做,在想、说、做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培养能力。从而使学生达到节约课堂时间,延伸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实现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和谐发展。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主体性教育,合作——探究学习,“开放性”课程),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法采取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学法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展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二、前期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的内容。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最新版本教材(使用)特点表现为:选取了旧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内容适当调整,高度浓缩;淡①① 主体性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基础改革与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主体性教育,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合作——探究”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重视全员合作,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机会养成社会规范(如自主意识、责任意识、合作精神、诚实美德),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个性主体。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把认知发展看做是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个体内部自发的建构,他强调主体间性在知识建构中的显著作用。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通过与成人以及有能力的同伴进行交互作用来完成的,在合作性学习中,学生受到同伴思考过程的影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学生内部动机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进而学会“如何学习”。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要教师掌握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求答案的技巧,进而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正是教育过程的核心。“合作——探究”模式正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共同掌握,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诊断和反思,进行学习调控,提高元认知水平,利于概念形成和发展。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潜能、人格和自我的充分发展,是感性与理性、身体与心灵交融汇聚的全面的活动。他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自我潜能和价值为目标。“合作——探究”模式注重情感交流,提倡师生、生生合作,注重情感体验、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在合作探究学习中,通过交流、反思和评价,使学生扬长避短走向完善。

泰勒的“开放性”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学习和理解来自于互动、对话和反思;意义的形成是个人性的和历史性的;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课程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调和这些交流。在“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由课程的计划的执行者转变成课程的建构者、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由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化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强化了生活逻辑。新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形成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新教材“生活——探究——理论——生活„„”的编写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商品、货币也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

首先,高一学生在初中对经济常识有一定了解,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其次,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第三,由于高一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经济思维能力相对较低,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这给本课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班级多数学生的实际年龄为15周岁左右,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高中一年级是个转折点,其抽象思维慢慢开始从经验型占主导向理论型占主导转变,并且将迅速进入理论型发展的关键期,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因此,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性好,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将有助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展开教学。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其设计在于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人们眼里,货币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具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对货币的各种不正确的观念(如拜金主义,金钱万恶论等)便应运而生。准确理解货币的本质,是准确把握本课知识的基础和关键,是连接本课其他知识的纽带和关键。

(二)教学难点

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其设计依据为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货币,不了解货币的产生的必然性,就无法真正懂得货币,就无法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

五、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理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及货币的本质。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解释货币产生的内在本质。

2.通过角色扮演,引出货币的产生的必然性。

3.通过设置辩论,得出对待货币与财富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 -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六、教学准备

有关贪污受贿非法谋财的视频,分组讨论表单,《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的案例所需要的道具,漂亮的易撕贴若干。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3分钟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欣赏我国不同时代的货币、纸币的样本,看完之后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引出对货币知识的关注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为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做铺垫。通过设问,引入课题。

教师:买东西要用钱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货币没产生之前人们用什么购买商品?为什么一张张纸币可以购买到一切商品?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讲授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10分钟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父母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超市购买油、盐、酱、醋、服装、鞋帽、文化用品,还有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母亲亲手为你编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可参考“教材探究活动一”)另外,我们是不是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东西在一种情况下是商品,在另一种情况下却不是商品?比如:水是河水时不需要钱买,但你们家中的自来水却要钱买,为什么?(有用性、凝结劳动、用于交换)

学生前后排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商品的概念。

教师: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教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要实现必须要卖出去。进一步思考:人们为什么要买商品?因为商品是有用处的,即商品有使用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商品的属性,价值是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凡商品必须居其二。

过渡语: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 - 2 - 商品:1.概念 2.属性 货币的本质 一般等价物:1.概念 2.作用 货币的产生及本质:1.产生过程 2.金银特点 3.本质

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本质———般等价物:15分钟

故事表演:《李先生在非洲原始丛林的尴尬遭遇》,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李先生、独木舟商人、象牙商人、纱布商人、针商人共5个角色)

故事剧情:李先生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于湖上。当他拿出人民币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李先生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人民币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李先生沮丧而归。(独木舟—象牙—纱布—针)

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探讨:(问题如下)

 在国内市场上能买到汽车的人民币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租不到小船?(引

导:物物交换,不需要美元。)

 一位精明的商人打算在这个不接受人民币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他首先要

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教师引导:选某种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解决物物交换的弊端;发展经济,加强对外交往,使当地人接受人民币或其他货币。此为开放性问题,可多角度引导。)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总结货币的本质。

教师:现代社会,我们总是用货币购买商品,看上去,商品和货币就像一对孪生兄弟。那商品和货币是不是同时产生的呢?看了刚才的故事表演,相信同学们都很清楚了,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大。因为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交换双方恰好都需要对方的商品,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寻找,或者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才能实现。于是,在长期的交换过程中,人们找到了克服“商品——商品”交换困难的办法,这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区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普遍了以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早期有牲畜、布帛、贝壳等。后来,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重金属金银上。使金银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教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林林总总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

教师提问学生并归纳。

教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金银天生并不是货币。因为金银最初出现在市场上也只是一般的普遍商品,只是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当一般等价物都集中到金银上,由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是货币。因为金银并不是一来到世界就成为货币的。货币天然是金银,意思是说货币天生应该由金银来充当,或者说金银天生就具备了充当货币的优良特点。这是由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容易分割,质量均匀;不会腐烂,久藏不坏等优点。

教师:总结货币的产生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 3 -

3.货币与财富---树立正确金钱观:10分钟

教师: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和服务首先都要与货币相交换。在商品经济社会,一个人手中拥有货币,就可能购买到他所需要的所有商品和服务。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那么金钱是万能的吗?是天使还是魔鬼?是喜羊羊还是灰太狼?

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

然后播放视频(有关贪官污吏诸如胡长清、成克杰及其不法获取铺张浪费的)

教师总结:怎么对待金钱?怎么获得?怎么使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 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绝没有好下场。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最有意义的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就能发挥钱的更大作用。金钱万能论是错误的。对于金钱的作用应该全面分析: 既要认识到金钱在经济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又要认识到金钱并不能在所有领域发挥作用。总之一句话:金钱不是万能的,没钱也是万万不能的。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三)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课堂知识点

1.货币是一种商品,但又与其他商品不同,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交换的商品。商品与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是一般等价物,但又和其他一般等价物不同,只有当贵金属用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才标志着货币正式产生。

3.货币是金银,但又和普通金银不同,只有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这时的金银才成为货币。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

(四)课堂小练:4分钟

1.2009年8月18日下午,价值248万元的第二批援台救灾物资搭乘国航货运专机直飞台湾省高雄市。这里的救灾物资(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一般等价物

B.是商品,因为它具有使用份值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它是用来消费的

解析:答案选C项。

- 4 -

2.古语云:“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但人们还是喜欢金银。这表明金银作为货币( )

A.从起源看,是和商品同时产生的

B.从作用看,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C.从本质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解析:答案选C项。A项错误,商品比货币产生早,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B项错误,金银不是财富的唯一象征。

3.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一些食品、衣服、香烟等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用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1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1件衣服可换取2支香烟„„

请运用所学经济常识简要回答:

(1)在这个故事中,香烟充当了什么角色?

(2)为什么香烟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参考答案:

(1)香烟在交换中充当了货币的角色,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

(2)直接的物物交换往往会使交换变得很不方便,因此客观上需要有一种商品能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并被交易双方普遍接受。香烟具有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存放、易于计量等特点,使香烟在集中营中从普通消费品变成了具有特殊功能的物品。

九、教学反思(课后撰写)

- 5 -


相关文章

  •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魏县一中 王韦娟 第一部分 设计思路 现实生活中,商品.货币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刚刚踏入高中生活的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对商品.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形 ...查看


  • 第1课神奇的货币
  • [教学设计]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货 ...查看


  • [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 <揭开人工智能的神秘面纱> 教学设计 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 喻文喜 一.教学目标1.课程内容标准 ⑴初步掌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⑵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 ...查看


  • 揭开昆仑银行和伊朗的信用证收款的神秘面纱
  • 我从2008年开始着手伊朗贸易,到后来专业从事伊朗代理业务已有八年多. 我的工作正好跟伊朗的外贸收款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我在每月至少操作30单的伊朗信用证,对伊朗收汇收款信用证保兑情况还是比较了解的.这里也可以详细地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讲 ...查看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公司及股东责任
  • 一.虽然以单位名义实施但是不属于单位犯罪而应以自然人犯罪论的情况: 第一,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单位实施犯罪的:第二,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第三,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 二.<公司 ...查看


  • 神奇的货币(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 一.教育教学目标 (一)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 知道商品的含义. ○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 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 理解货币的本质. ○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 ○ ...查看


  • 经济生活学案第一课
  •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学习目标] 1.了解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并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5.理解外汇与汇率 6.树立 ...查看


  • 揭开东正教的神秘面纱
  • 揭开东正教的神秘面纱 2008-12-05 据说,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是虔诚的东正教徒.普京曾在朝拜教堂时指出:"没有东正教,就没有俄罗斯."普京在一次电视讲话中强调:"在俄罗斯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东正教起着特殊的 ...查看


  • 货币的职能
  • 微 格 教 学 设 计 学 院:政治教育学院 班 级:2007级2班 学 号:2007150226 姓 名:万 腾 指导老师:黄 秀 琼 课题名称: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货币五种职能的具体内容,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