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体制的桎梏——《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总想着,是不是会有一方土地,可以无忧无虑,静看草长莺飞。却每每看到真相,而后轻轻叹息。清冷短暂的秋日,体味这个发生在美国精神病院的故事,将满杯烫口的浓烈龙井一饮而尽。
如果有人问,喜不喜欢被束缚,愿不愿意被强制;相信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致的,是的我们不喜欢,甚至厌恶。但是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一家“疯人院”展开的。永远都只是严肃认真。满面冰霜的护士,一群西装革履面色红润却无德无能的医生,按章行事偶尔也会流露真情实感的保卫员,他们组成了疯人院的骨架血肉,构建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工作体制,可没办法赋予它灵魂。
故事的主人公品行顽劣、血气方刚,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劳改服刑者。他目睹了疯人院的病人的生活和苦恼,最终的悲剧结局也博得了观众的同情。但是我并没有用赞许或惋惜的语言来描述他,因为他的身份特殊而又辩证。最直观的印象,大概就是他对疯人院体制的否定和抗争,这也是整个故事最为鲜明的主线,相信大家会跟随他的一次次惹事心潮澎湃。但是绝不可否认的是,他还是个五次被捕的“麻烦制造者”。
另一个一定会让人唾弃不已的,应该就是那个公开病人隐私,滥用职权,墨守成规,坚决执行既定制度的护士了。她死气沉沉,严肃警觉,态度疏远,却也得到了上级医生的一致好评;因为她是制度的执行者,一个优秀严苛的制度执行者。我们指责她,批评她,甚至鄙视她;却还要肯定,正是她的存在,让医院的生活正常进行,不管这里的“正常生活”是不是完全合乎情理。
在男女一号之外,还有三个人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刻痕。高大的身影,健硕的体魄,小麦色的皮肤,都说他是白痴和聋子的印第安酋长;身体单薄,有着严重口吃,曾不止一次轻生的清秀男孩;体态微胖,性格像孩子一般的单纯中年男子。
整个故事看起来是个悲剧,其实酋长最后的爆发,代替观众、作者、主人公挑战了体制的一成不变;在观众们欣慰的微笑和疯人院同胞的欢呼声中,打破了体质表面的宁静,跳到体制外审视规则。而那个最终还是选择结束了自己生命的秀气的大男孩,则扮演了在体制中被压迫至绝望的典型。
极为震撼的一幕,是主人公麦克询问一周后,发现只有零星几个人是因为犯罪被遣送到疯人院,而那些看似正常,或者只是性格有些缺陷的“病人们”都是自愿留在这里的。
作为一个有着社会学研究意义的故事,从任何一个单一角度来解读,都是对它的亵渎。边看边进行思考,想到的最多的便是这个体制的枷锁了。从麦克和逃走的酋长,到轻生的比利都是在成型的制度下被压迫和残害的牺牲品;护士医生是制法者、司法者、执法者。就好比我们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其根本,制定法规为的是让更多的民众可以生活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疯人院只是把这种现状艺术加工夸张化了,麦克是众多对体制不满奋起反击的人的代表;酋长是在慢慢适应中隐藏自我、保护自己的特例;而更多的其它患者其实是安于现状,没有勇气站出来为自己谋求公正的小人物,同时又蜷缩在体制里不敢“离开疯人院”,因为体制可以保障他们起码的生存呢。
当活生生的人,被铐上不合理体制的锁链,渴望自由的天性、追求快乐的心灵就渐渐迷失在日复一日从未摘下的镣铐当中了。我以为,疯人院的人们,虽然每天在一起打牌、拌嘴,但依旧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源自内心,源自对生活的可望而不可及;与李白“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不同,诗仙的苦闷来自无人理解自己的内心,自由洒脱放诞不羁,可很少有人给予他心灵的碰撞;与《百年孤独》的人性自私,也相去甚远,加西亚笔下的“镜子城”,人人心中只能看得到自己,就像活在镜子城里,四面不会出现第二个人。
疯人院的人,之所以是疯人,更大程度上,是在这种疯人院管理模式下,失落了自我。
麦克的到来让他们找到了心中被埋藏在尘埃深处的渴求,觉醒过来;而比利和酋长,正是他们真正着手去打破压迫欺凌的体制桎梏;出发去寻找一个体制内外的平衡点。
冲破体制的桎梏——《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总想着,是不是会有一方土地,可以无忧无虑,静看草长莺飞。却每每看到真相,而后轻轻叹息。清冷短暂的秋日,体味这个发生在美国精神病院的故事,将满杯烫口的浓烈龙井一饮而尽。
如果有人问,喜不喜欢被束缚,愿不愿意被强制;相信所有人的回答都是一致的,是的我们不喜欢,甚至厌恶。但是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一家“疯人院”展开的。永远都只是严肃认真。满面冰霜的护士,一群西装革履面色红润却无德无能的医生,按章行事偶尔也会流露真情实感的保卫员,他们组成了疯人院的骨架血肉,构建了完整的管理制度工作体制,可没办法赋予它灵魂。
故事的主人公品行顽劣、血气方刚,同时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劳改服刑者。他目睹了疯人院的病人的生活和苦恼,最终的悲剧结局也博得了观众的同情。但是我并没有用赞许或惋惜的语言来描述他,因为他的身份特殊而又辩证。最直观的印象,大概就是他对疯人院体制的否定和抗争,这也是整个故事最为鲜明的主线,相信大家会跟随他的一次次惹事心潮澎湃。但是绝不可否认的是,他还是个五次被捕的“麻烦制造者”。
另一个一定会让人唾弃不已的,应该就是那个公开病人隐私,滥用职权,墨守成规,坚决执行既定制度的护士了。她死气沉沉,严肃警觉,态度疏远,却也得到了上级医生的一致好评;因为她是制度的执行者,一个优秀严苛的制度执行者。我们指责她,批评她,甚至鄙视她;却还要肯定,正是她的存在,让医院的生活正常进行,不管这里的“正常生活”是不是完全合乎情理。
在男女一号之外,还有三个人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刻痕。高大的身影,健硕的体魄,小麦色的皮肤,都说他是白痴和聋子的印第安酋长;身体单薄,有着严重口吃,曾不止一次轻生的清秀男孩;体态微胖,性格像孩子一般的单纯中年男子。
整个故事看起来是个悲剧,其实酋长最后的爆发,代替观众、作者、主人公挑战了体制的一成不变;在观众们欣慰的微笑和疯人院同胞的欢呼声中,打破了体质表面的宁静,跳到体制外审视规则。而那个最终还是选择结束了自己生命的秀气的大男孩,则扮演了在体制中被压迫至绝望的典型。
极为震撼的一幕,是主人公麦克询问一周后,发现只有零星几个人是因为犯罪被遣送到疯人院,而那些看似正常,或者只是性格有些缺陷的“病人们”都是自愿留在这里的。
作为一个有着社会学研究意义的故事,从任何一个单一角度来解读,都是对它的亵渎。边看边进行思考,想到的最多的便是这个体制的枷锁了。从麦克和逃走的酋长,到轻生的比利都是在成型的制度下被压迫和残害的牺牲品;护士医生是制法者、司法者、执法者。就好比我们是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其根本,制定法规为的是让更多的民众可以生活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疯人院只是把这种现状艺术加工夸张化了,麦克是众多对体制不满奋起反击的人的代表;酋长是在慢慢适应中隐藏自我、保护自己的特例;而更多的其它患者其实是安于现状,没有勇气站出来为自己谋求公正的小人物,同时又蜷缩在体制里不敢“离开疯人院”,因为体制可以保障他们起码的生存呢。
当活生生的人,被铐上不合理体制的锁链,渴望自由的天性、追求快乐的心灵就渐渐迷失在日复一日从未摘下的镣铐当中了。我以为,疯人院的人们,虽然每天在一起打牌、拌嘴,但依旧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源自内心,源自对生活的可望而不可及;与李白“举酒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不同,诗仙的苦闷来自无人理解自己的内心,自由洒脱放诞不羁,可很少有人给予他心灵的碰撞;与《百年孤独》的人性自私,也相去甚远,加西亚笔下的“镜子城”,人人心中只能看得到自己,就像活在镜子城里,四面不会出现第二个人。
疯人院的人,之所以是疯人,更大程度上,是在这种疯人院管理模式下,失落了自我。
麦克的到来让他们找到了心中被埋藏在尘埃深处的渴求,觉醒过来;而比利和酋长,正是他们真正着手去打破压迫欺凌的体制桎梏;出发去寻找一个体制内外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