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莽英雄李逵与张飞的异同
摘要
中国小说在明代这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著作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古代英雄形象,其中张飞和李逵这两个人物形象由于粗鲁和极富战斗力的性格活力,成为典型的鲁莽英雄形象,为大众读者所喜爱。李逵与张飞都是鲁莽英雄,他们俩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李逵常觉得杀人快活,张飞也经常鞭打手下。但李逵显得更残忍,而张飞显得仁慈一些。他们俩个做事都很鲁莽,特别是李逵,很少用脑袋深思事情,听风就是雨,一不如意就要杀。张飞则在诸葛亮的影响下慢慢学会用计。
关键词
李逵;张飞;鲁莽;异同
Reckless hero Li Kui similarities with Zhang Fei
Abstract
The Chinese novel appeared
wind is the rain, one is unpleasant must kill.Zhang Fei slowly the academic society uses the idea under Zhuge Liang's influence.
Key words
Li Kui; Zhang Fei; Crud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引言
《 三国演义》 与《 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数不胜数 ,而张飞和李逵则代表了古代的鲁莽英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俩人有同有异。他们俩的出场方式相同,他们的出场都采用了 “未写其形 ,先闻其声”的处理方式,李逵出场是闻得是“铁牛李大哥”在楼底下为借钱而闹事,先是虚表,接着从店小二惊慌的神色和语言中,读者领略了李逵的粗鲁,未见其人,已能从这戏剧性的气氛中感觉出其人,他正式出场,“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为借钱闹事,最后宋江送他十两银子。而张飞出场也差不多,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以应张角之犯,刘备见榜文长叹,此举引起一人关注 ,读者先是听见一人厉声言语 : “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 ,何故长叹?”而后方才随同刘备的眼光见到说话之人。在战场,李逵如果杀的顺手的时候,可以说杀人不眨眼,滥杀无辜,打仗时不用计策,遇事首先是“杀”。而张飞则不同,他会用计,长坂桥①一节,三声大喝,声如巨雷,将复侯杰吓得肝胆俱裂而倒掩马下。第六十三回中,进严颜戏弄的张飞用计战败严颜,杀到巴郡城下 ,张飞叫休杀百姓 ,出榜安民。共同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以义当先。李逵大义胜过私情,而张飞忠胜过义。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一,相同的出场方式—未写其形 ,先闻其声
《三国演义》 第一回,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以应张角之犯,刘备见榜文长叹,此举引起一人关注 ,读者先是听见一人厉声言语 :
①“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 ,何故长叹?”而后方才随同刘备的眼光见到
说话之人 ,“身长八尺 ,豹头环眼 ,燕领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② 。初次露面,我们就能感觉到他的勇猛气概,隐约间带有一丝鲁莽。李逵的出场也是这样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宋江与戴宗正在浔阳楼饮酒叙旧,忽听楼下喧闹 ,闻得是“铁牛李大哥”在楼底下为借钱而闹事,先是虚表,接着从店小二惊慌的神色和语言中,读者领略了李逵的粗鲁,未见其人,已能从这戏剧性的气氛中感觉出其人,他正式出场,“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就让宋江吃了一惊,一头蓬松黄发,脸上长满姆须 :“不搽煤黑深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③” 宋江以大哥相称,他却问戴宗“这黑汉子是谁” ,梁山泊英雄好汉可能只有他才敢如此称呼宋江,初次见面就出言不逊,真是粗鲁!从最能代表他们性格的语言入手,进而见到其人 ,这样的出场处理方式使读者很自然地接受了他们。但张飞 和李逵两人的出场氛围却截然不同。张飞是在兵荒马乱之时出现的,形势比较窘迫,所以他的出场完全是一副拯救乱世的大英雄形象;李逵则不同,虽说当时政治腐败 、社会昏暗,他却是在相当缓和的氛围中出场的,与人赌钱,输了赖帐,这诸种性格行为让读者觉得他似乎不是一位大英雄 ,而更像一市井无赖 ,文中写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页.
道: “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态行凶。”倒全然一副泼皮嘴脸,这在传统英雄形象身上是见不到的。从整体上来看 ,张飞与李逵两人身上感性和理性色彩所占比重差别很大。由于受《 三国》 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 ,张飞①始终站在尊刘抑曹的立场上 ,是汉室的忠实拥护者和英雄,因此,他的形象虽然很粗鲁 ,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一位忠义的正面武将 ,他的行为更具传奇色彩,更加超人化,如长坂桥②一节,三声大喝,声如巨雷,将复侯杰吓得肝胆俱裂而倒掩马下 ,曹军弃枪落盔而逃 ,没退如潮 ,自相践助 ,曹军的狼狈正好衬托了他的英勇。与张飞相比 ,李逵形象则更具生活性,因为他没有张飞那样有正史记载,而是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虑构的,所以他在刚出场时犹如市井流氓,生活于平民百姓当中,身上带有市井气,给人熟悉感 、亲切感,而不像张飞 ,一出场就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 。
二,在战场上,俩人的迥异
沈伯俊③说: “《 三国演义》 中的张飞 ,是一个带有较多民间色彩和市民气息的英雄,一个血肉丰满,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如果与李逵相比,张飞的民间色彩和市民气息就淡了很多,而更多的应该是正统观念影响下的强烈理性色彩。李逵杀人的场面 ,充满了浓烈的血腥味。江州劫法场时 ,他“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 ,“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推倒掀翻的,不计其数”; 在攻打① 青灯下的古佛:《三国人物解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11页.
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③ 沈伯俊.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祝家庄时, “且说李逵正杀得手顺 ,直抢人扈家庄里 ,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这一个个刺眼的杀人场景,不仅让人看到了勇猛和无人可敌的英勇形象 ,同时也见识了他的鲁莽和凶残。如果“一时性起”或者“杀得手顺” ,就会有许多无辜百姓遭殃。而张飞则完全不同,第六十三回中,被严颜戏弄的张飞用计战败严颜,杀到巴郡城下 ,张飞叫休杀百姓 ,出榜安民,因为他早在桃园结义之时就立过餐言: “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 ,报国家 ,下安黎庶”①他一生做事都以这一誓言为原则。他杀敌也是很有理性的,不像李逵那样无节制地乱砍乱杀 ,所以在战场上,张飞和李逵的表现就显得更加迥异。张飞除了奋勇杀敌外 ,还能不失时机地运用自己的小智慧来取得胜利。第二十二回 ,张飞攻打刘岱,他每日在寨前叫骂,刘岱守不出,张飞生一计 ,饮酒诈醉,用苦肉计赢得战机,擒得刘岱。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②是最能体现他粗中有细的精彩片段 ,连续几日张飞引兵前去溺战 ,张都一直不下山 ,张飞就在山前扎寨,终日饮酒 ,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张都 ,一日,张飞坐于帐下饮酒,让两个士卒在面前完相扑之戏 ,激怒了张部,张部下令夜劫飞寨,但不料却中张飞之计,张飞在此将饮酒活用作计,诱使张邵下山 ,大败张部军,之后更是夺得了瓦口隘。而水浒英雄李逵却显得粗鲁很多,往往感情用事,缺乏理智 ,经常中别人所设之计 ,基本谈不上用计于别人,不然他怎么会很轻易地被曹太公捉住呢?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三,共同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以义当先。
《 三国演义)“张翼德怒鞭督邮”一节,贪官督邮激起了张飞的愤怒 ,他趁着酒性,将督邮“揪住头发,扯出馆异,直到县前马桩上缚
①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真是让
百姓和读者解恨,如若没有玄德阻止,张飞可能就活活打死督邮这“害民贼”了,从此事中可见张飞对贪官污吏的那种气愤,不然他怎么会差点儿打死这个“害民贼”呢? 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在李逵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残忍。当张顺活捉 了黄文炳后,“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李逮拿着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洒。割一块,炙一块 ,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 ,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李逮将他对黄文炳的憎恨之情全部倾泄到了那把尖刀之上,对这一趋炎附势之人 ,惟有刻心炙肉方可解李逵等众兄弟们的心头之恨。“梁山泊双献头”一节中,因误认为宋江强夺民女,李逵回到梁山泊,对宋江说:“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 你做得这等好事 !”闻知宋江强抢民女,他竟然骂和自己最亲近的首领是畜生,足见他疾恶如仇之性,就算关系最近的人,如果恃强凌弱,他照样视作仇人。
英雄好汉们视义为己命,义能显现出他们的英雄气魄,在张飞和李逵身上也是如此 ,无论何时,他们都是以义当先。张飞每每遇事都以义为重 ,闻知关公被东吴所害,此时由义所激起的气愤战胜了理智 ,本来应该先灭魏后伐吴(这是对蜀国最有利的方案),但他却要首先挂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孝伐吴,生擒逆贼以祭告兄长,从而践行桃园结义时的盟誓。正因为他急着为兄长报仇,犯了老毛病 ,“帐上帐下 ,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部下为保己命,最终害死了张飞 ,未报兄仇身先死 ,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小人物杀害,甚是可惜 ! 而对于更加世俗化、更具感性的李逵来说,“义”字则显得更加重要,由于是下层人民英雄形象,所以他把义的行为和反抗封建统治者联系地特别密切,多次反对招安,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正因为他重义 ,所以每次冲锋陷阵 ,他都是第一个出现 ,第五十四回救柴进时,吴用征问谁去下井探看时,
①“话犹未了,转过黑旋风李逵来,大叫道:“等我下去。”另外,当宜赞、
郝思文被水火二将捉去押往东京的途中,“一声锣响,撞出一伙响人,当先一个手措双斧 ,声喝如雷 ,正是梁山泊黑旋风李逵。”戴宗评价李逵说:“虽是愚盘,不省理法 ,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颂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第二,不会阿陷于人,虽死,其忠不改;第三,并无淫欲邪心,贪财背义 ,敢勇当先。” 最后,当他得知朝廷已肠药于宋江,宋江怕他闹事 ,给他服了药后 ,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大闹一番,而是很平静地说:“罢,罢,罢 ! 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临死时还嘱咐从人将自己与哥哥葬一处,他不图封官踢爵,只求兄弟们在一起的快活。
提起古代英雄好汉定会联系到“酒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英雄好汉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国英雄张飞逢酒必饮 ,每饮必醉,留守徐州时 ,刘备临行前嘱托他不要饮酒,刘备走后 ,他却以最后一①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5页.
次饮酒为名,自己痛饮一番,而且强迫部下一起饮酒,终因酒而失掉徐州。刘备很早就曾说张飞 :“一者酒后 刚强,鞭挞士卒;二者作事轻 易,不从人谏。”①洒后鞭打士卒养成了习惯 ,终招杀身之祸。但张飞并不是一味地酗酒误事 ,有时在酒中还暗藏着机谋,比如他攻打刘岱、张邻时 ,饮酒诈醉而取得胜利。水浒英雄李逵更是离不开酒了 ,刚出场戴宗就说他“酒性不好,多人惧他”,之后宋江和戴宗时常劝他少饮酒,但他还是在偷吃 ,在曹太公府上因贪酒而被绑 ;最后他还醉洒梦闹了天池岭,就连梦中,他还在吃酒,真是酒徒。作家通过酒 ,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英雄们豪放、率真 、直爽的性子,酒成了英雄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李逵大义胜过私情,而张飞忠胜过义
(一)李逵大义胜过私情
李逵和燕青俩人,因为偶然的机会,住到了刘太公的家里,又因为李逵爱管闲事,所以才问出“宋江”抢夺了刘太公女儿这么一件事来。
面对这样的一桩“公案”,是管还是不管,这对李逵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如果要管这桩“公案”的话,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又不同寻常。刘太公说:“我与你说出他的姓名,惊得你屁滚尿流。他是梁山泊头领宋江,有一百单八个好汉,不算小军。”尽管宋江的名字不至于将李逵“惊得你屁滚尿流”,但也足以让他左右为难。其中主要有这样①胡先凯.浅析张飞李逵形象.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2期.
俩个原因①:一,宋江是梁山泊的寨主。我们知道,在不久之前,梁山泊刚刚排过了座次,宋江列在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稳稳地坐着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是李逵的直接领导,得最不起的顶头上司。二,李逵与宋江个人关系最好。李逵这个人,一生都敬着宋江,凡宋江所说的话,他没有不听的;凡是宋江让他做的,他没有不做的。就连他得知宋江亲手在他的酒里下了毒,要将他一起毒死的时候,也只是说了句:“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然后默默地死去了。李逵还认定,那个跟着宋江的年轻人就是柴进。而李逵与柴大官人的个人关系也不错。
如果李逵不管这桩“公案”,那么,李逵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眼见一个只有十八岁的良家女子,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强行夺走,活活糟蹋。弄得对“替天行道”之人十分敬重的两位老人,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只能在家头头地哭泣。如果容忍这样的恶人横行,那么,这个世界上的道德良心何有?天理王法又何在?尽管李逵与宋江有如此的特殊关系,而他与刘太公又素不相识,对他的女儿更没有一点邪念,但是,李逵眼睛了不容沙子的脾气,还是促使他不顾一切地来管这件闲事。“替天行道”的大旗是宋江亲手立起来的,这杆大旗既是梁山泊众兄弟的一个人生目标,也是大家的一个行为准则,然而“宋江”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像他这样“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的头领,怎能让兄弟们心服呢?
从李逵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心里首先装的是“替天行道”①郭沫若.《名家品三国》,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的大义,是梁山泊众好汉们的大义与个人之间的私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管你是梁山泊寨主还是结义兄弟,也“不怕你是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个人的私情可以全然不顾,宁死也要坚决维护梁山泊的大义。李逵敢于用板斧砍宋江的行为,既是一种大义灭亲之举,也是对宋江的真正爱护。
(二),张飞忠胜过义
二十八回古城会①是成功塑造张飞形象的一个重要范例。关羽和张飞都十分看重“忠义”,但是关羽把“忠义”看作是统一体,因为刘备既是主公,又是兄长。而张飞则更强调体现上下关心的“忠”,而将体现左右关系的“义”置于第二位,因此一见从曹营归来的关羽,挥矛便搠。关羽责编他忘了桃园三结义,张飞则责备他“背了兄长,降了曹操”,是“负义的人”,强调说:“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后来张飞亲眼见关羽斩了蔡阳,又审问了抓来的曹军小卒,这才相信关羽所言,“大哭,参拜云长”。这个“恨—疑—审—哭”的过程非常自然,显示出张飞将“忠”置于“义”上的品质和对国家的“忠”应当高于人与人之间的“义”。
结 语
在古代历史小说中,作为成果最高影响最大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民间口头文学发展演变最后由作家改成鸿篇巨作的,虽然从口头故事流传到文化染指成书,又经改编和再造,时至今日, 魅力犹存。作品的深入人心更使故事中的人物家喻户晓。张飞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和李逵这两个人物的独特魅力也值得我们细细加以品味。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青灯下的古佛.《三国人物解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郭沫若.《名家品三国》[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罗贯中.《三国演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5]施耐庵.《水浒传》[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2.
[6]霍松林.《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词典》[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8.
[7]陈其欣.《名家解读三国演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李殿元.《水浒大观》[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胡先凯.浅析张飞李逵形象[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22期.
鲁莽英雄李逵与张飞的异同
摘要
中国小说在明代这个繁荣时期出现了《三国演义》 和《水浒传》等一大批很有成就的著作这些作品中塑造了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古代英雄形象,其中张飞和李逵这两个人物形象由于粗鲁和极富战斗力的性格活力,成为典型的鲁莽英雄形象,为大众读者所喜爱。李逵与张飞都是鲁莽英雄,他们俩个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李逵常觉得杀人快活,张飞也经常鞭打手下。但李逵显得更残忍,而张飞显得仁慈一些。他们俩个做事都很鲁莽,特别是李逵,很少用脑袋深思事情,听风就是雨,一不如意就要杀。张飞则在诸葛亮的影响下慢慢学会用计。
关键词
李逵;张飞;鲁莽;异同
Reckless hero Li Kui similarities with Zhang Fei
Abstract
The Chinese novel appeared
wind is the rain, one is unpleasant must kill.Zhang Fei slowly the academic society uses the idea under Zhuge Liang's influence.
Key words
Li Kui; Zhang Fei; Crud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引言
《 三国演义》 与《 水浒传》中塑造的英雄数不胜数 ,而张飞和李逵则代表了古代的鲁莽英雄,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俩人有同有异。他们俩的出场方式相同,他们的出场都采用了 “未写其形 ,先闻其声”的处理方式,李逵出场是闻得是“铁牛李大哥”在楼底下为借钱而闹事,先是虚表,接着从店小二惊慌的神色和语言中,读者领略了李逵的粗鲁,未见其人,已能从这戏剧性的气氛中感觉出其人,他正式出场,“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为借钱闹事,最后宋江送他十两银子。而张飞出场也差不多,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以应张角之犯,刘备见榜文长叹,此举引起一人关注 ,读者先是听见一人厉声言语 : “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 ,何故长叹?”而后方才随同刘备的眼光见到说话之人。在战场,李逵如果杀的顺手的时候,可以说杀人不眨眼,滥杀无辜,打仗时不用计策,遇事首先是“杀”。而张飞则不同,他会用计,长坂桥①一节,三声大喝,声如巨雷,将复侯杰吓得肝胆俱裂而倒掩马下。第六十三回中,进严颜戏弄的张飞用计战败严颜,杀到巴郡城下 ,张飞叫休杀百姓 ,出榜安民。共同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以义当先。李逵大义胜过私情,而张飞忠胜过义。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一,相同的出场方式—未写其形 ,先闻其声
《三国演义》 第一回,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以应张角之犯,刘备见榜文长叹,此举引起一人关注 ,读者先是听见一人厉声言语 :
①“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 ,何故长叹?”而后方才随同刘备的眼光见到
说话之人 ,“身长八尺 ,豹头环眼 ,燕领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② 。初次露面,我们就能感觉到他的勇猛气概,隐约间带有一丝鲁莽。李逵的出场也是这样 ,《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宋江与戴宗正在浔阳楼饮酒叙旧,忽听楼下喧闹 ,闻得是“铁牛李大哥”在楼底下为借钱而闹事,先是虚表,接着从店小二惊慌的神色和语言中,读者领略了李逵的粗鲁,未见其人,已能从这戏剧性的气氛中感觉出其人,他正式出场,“一个黑凛凛大汉”上楼来,就让宋江吃了一惊,一头蓬松黄发,脸上长满姆须 :“不搽煤黑深身黑,似着朱砂两眼红③” 宋江以大哥相称,他却问戴宗“这黑汉子是谁” ,梁山泊英雄好汉可能只有他才敢如此称呼宋江,初次见面就出言不逊,真是粗鲁!从最能代表他们性格的语言入手,进而见到其人 ,这样的出场处理方式使读者很自然地接受了他们。但张飞 和李逵两人的出场氛围却截然不同。张飞是在兵荒马乱之时出现的,形势比较窘迫,所以他的出场完全是一副拯救乱世的大英雄形象;李逵则不同,虽说当时政治腐败 、社会昏暗,他却是在相当缓和的氛围中出场的,与人赌钱,输了赖帐,这诸种性格行为让读者觉得他似乎不是一位大英雄 ,而更像一市井无赖 ,文中写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③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0页.
道: “家住沂州翠岭东,杀人放火态行凶。”倒全然一副泼皮嘴脸,这在传统英雄形象身上是见不到的。从整体上来看 ,张飞与李逵两人身上感性和理性色彩所占比重差别很大。由于受《 三国》 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 ,张飞①始终站在尊刘抑曹的立场上 ,是汉室的忠实拥护者和英雄,因此,他的形象虽然很粗鲁 ,却是一位伟大的英雄 ,一位忠义的正面武将 ,他的行为更具传奇色彩,更加超人化,如长坂桥②一节,三声大喝,声如巨雷,将复侯杰吓得肝胆俱裂而倒掩马下 ,曹军弃枪落盔而逃 ,没退如潮 ,自相践助 ,曹军的狼狈正好衬托了他的英勇。与张飞相比 ,李逵形象则更具生活性,因为他没有张飞那样有正史记载,而是在民间流传的基础上虑构的,所以他在刚出场时犹如市井流氓,生活于平民百姓当中,身上带有市井气,给人熟悉感 、亲切感,而不像张飞 ,一出场就给人一种高不可及的感觉 。
二,在战场上,俩人的迥异
沈伯俊③说: “《 三国演义》 中的张飞 ,是一个带有较多民间色彩和市民气息的英雄,一个血肉丰满,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如果与李逵相比,张飞的民间色彩和市民气息就淡了很多,而更多的应该是正统观念影响下的强烈理性色彩。李逵杀人的场面 ,充满了浓烈的血腥味。江州劫法场时 ,他“抡两把板斧,一味地砍将来” ,“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推倒掀翻的,不计其数”; 在攻打① 青灯下的古佛:《三国人物解码》,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版,第11页.
② 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③ 沈伯俊.张飞形象:用市民意识改造的英雄.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祝家庄时, “且说李逵正杀得手顺 ,直抢人扈家庄里 ,把扈太公一门老幼,尽数杀了,不留一个”。这一个个刺眼的杀人场景,不仅让人看到了勇猛和无人可敌的英勇形象 ,同时也见识了他的鲁莽和凶残。如果“一时性起”或者“杀得手顺” ,就会有许多无辜百姓遭殃。而张飞则完全不同,第六十三回中,被严颜戏弄的张飞用计战败严颜,杀到巴郡城下 ,张飞叫休杀百姓 ,出榜安民,因为他早在桃园结义之时就立过餐言: “同心协力 ,救困扶危 ,报国家 ,下安黎庶”①他一生做事都以这一誓言为原则。他杀敌也是很有理性的,不像李逵那样无节制地乱砍乱杀 ,所以在战场上,张飞和李逵的表现就显得更加迥异。张飞除了奋勇杀敌外 ,还能不失时机地运用自己的小智慧来取得胜利。第二十二回 ,张飞攻打刘岱,他每日在寨前叫骂,刘岱守不出,张飞生一计 ,饮酒诈醉,用苦肉计赢得战机,擒得刘岱。第七十回“猛张飞智取瓦口隘”②是最能体现他粗中有细的精彩片段 ,连续几日张飞引兵前去溺战 ,张都一直不下山 ,张飞就在山前扎寨,终日饮酒 ,饮至大醉,坐于山前辱骂张都 ,一日,张飞坐于帐下饮酒,让两个士卒在面前完相扑之戏 ,激怒了张部,张部下令夜劫飞寨,但不料却中张飞之计,张飞在此将饮酒活用作计,诱使张邵下山 ,大败张部军,之后更是夺得了瓦口隘。而水浒英雄李逵却显得粗鲁很多,往往感情用事,缺乏理智 ,经常中别人所设之计 ,基本谈不上用计于别人,不然他怎么会很轻易地被曹太公捉住呢?
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三,共同的性格特征—嫉恶如仇、以义当先。
《 三国演义)“张翼德怒鞭督邮”一节,贪官督邮激起了张飞的愤怒 ,他趁着酒性,将督邮“揪住头发,扯出馆异,直到县前马桩上缚
①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真是让
百姓和读者解恨,如若没有玄德阻止,张飞可能就活活打死督邮这“害民贼”了,从此事中可见张飞对贪官污吏的那种气愤,不然他怎么会差点儿打死这个“害民贼”呢? 这种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在李逵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有时甚至让人感到残忍。当张顺活捉 了黄文炳后,“梁山泊第一尊活佛”李逮拿着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洒。割一块,炙一块 ,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才把刀割开胸膛 ,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头领做醒酒汤。”李逮将他对黄文炳的憎恨之情全部倾泄到了那把尖刀之上,对这一趋炎附势之人 ,惟有刻心炙肉方可解李逵等众兄弟们的心头之恨。“梁山泊双献头”一节中,因误认为宋江强夺民女,李逵回到梁山泊,对宋江说:“我闲常把你做好汉,你原来却是畜生! 你做得这等好事 !”闻知宋江强抢民女,他竟然骂和自己最亲近的首领是畜生,足见他疾恶如仇之性,就算关系最近的人,如果恃强凌弱,他照样视作仇人。
英雄好汉们视义为己命,义能显现出他们的英雄气魄,在张飞和李逵身上也是如此 ,无论何时,他们都是以义当先。张飞每每遇事都以义为重 ,闻知关公被东吴所害,此时由义所激起的气愤战胜了理智 ,本来应该先灭魏后伐吴(这是对蜀国最有利的方案),但他却要首先挂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孝伐吴,生擒逆贼以祭告兄长,从而践行桃园结义时的盟誓。正因为他急着为兄长报仇,犯了老毛病 ,“帐上帐下 ,但有犯者即鞭挞之;多有鞭死者”部下为保己命,最终害死了张飞 ,未报兄仇身先死 ,英雄没有死在战场上,却被小人物杀害,甚是可惜 ! 而对于更加世俗化、更具感性的李逵来说,“义”字则显得更加重要,由于是下层人民英雄形象,所以他把义的行为和反抗封建统治者联系地特别密切,多次反对招安,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正因为他重义 ,所以每次冲锋陷阵 ,他都是第一个出现 ,第五十四回救柴进时,吴用征问谁去下井探看时,
①“话犹未了,转过黑旋风李逵来,大叫道:“等我下去。”另外,当宜赞、
郝思文被水火二将捉去押往东京的途中,“一声锣响,撞出一伙响人,当先一个手措双斧 ,声喝如雷 ,正是梁山泊黑旋风李逵。”戴宗评价李逵说:“虽是愚盘,不省理法 ,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颂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第二,不会阿陷于人,虽死,其忠不改;第三,并无淫欲邪心,贪财背义 ,敢勇当先。” 最后,当他得知朝廷已肠药于宋江,宋江怕他闹事 ,给他服了药后 ,他并没有像以前那样大闹一番,而是很平静地说:“罢,罢,罢 ! 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临死时还嘱咐从人将自己与哥哥葬一处,他不图封官踢爵,只求兄弟们在一起的快活。
提起古代英雄好汉定会联系到“酒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古代英雄好汉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国英雄张飞逢酒必饮 ,每饮必醉,留守徐州时 ,刘备临行前嘱托他不要饮酒,刘备走后 ,他却以最后一①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65页.
次饮酒为名,自己痛饮一番,而且强迫部下一起饮酒,终因酒而失掉徐州。刘备很早就曾说张飞 :“一者酒后 刚强,鞭挞士卒;二者作事轻 易,不从人谏。”①洒后鞭打士卒养成了习惯 ,终招杀身之祸。但张飞并不是一味地酗酒误事 ,有时在酒中还暗藏着机谋,比如他攻打刘岱、张邻时 ,饮酒诈醉而取得胜利。水浒英雄李逵更是离不开酒了 ,刚出场戴宗就说他“酒性不好,多人惧他”,之后宋江和戴宗时常劝他少饮酒,但他还是在偷吃 ,在曹太公府上因贪酒而被绑 ;最后他还醉洒梦闹了天池岭,就连梦中,他还在吃酒,真是酒徒。作家通过酒 ,以不同的方式展现着英雄们豪放、率真 、直爽的性子,酒成了英雄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李逵大义胜过私情,而张飞忠胜过义
(一)李逵大义胜过私情
李逵和燕青俩人,因为偶然的机会,住到了刘太公的家里,又因为李逵爱管闲事,所以才问出“宋江”抢夺了刘太公女儿这么一件事来。
面对这样的一桩“公案”,是管还是不管,这对李逵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如果要管这桩“公案”的话,其中所涉及到的人物又不同寻常。刘太公说:“我与你说出他的姓名,惊得你屁滚尿流。他是梁山泊头领宋江,有一百单八个好汉,不算小军。”尽管宋江的名字不至于将李逵“惊得你屁滚尿流”,但也足以让他左右为难。其中主要有这样①胡先凯.浅析张飞李逵形象.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2期.
俩个原因①:一,宋江是梁山泊的寨主。我们知道,在不久之前,梁山泊刚刚排过了座次,宋江列在三十六天罡星之首,稳稳地坐着梁山泊的第一把交椅,是李逵的直接领导,得最不起的顶头上司。二,李逵与宋江个人关系最好。李逵这个人,一生都敬着宋江,凡宋江所说的话,他没有不听的;凡是宋江让他做的,他没有不做的。就连他得知宋江亲手在他的酒里下了毒,要将他一起毒死的时候,也只是说了句:“罢!罢!罢!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的一个小鬼。”然后默默地死去了。李逵还认定,那个跟着宋江的年轻人就是柴进。而李逵与柴大官人的个人关系也不错。
如果李逵不管这桩“公案”,那么,李逵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眼见一个只有十八岁的良家女子,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强行夺走,活活糟蹋。弄得对“替天行道”之人十分敬重的两位老人,有冤无处伸,有苦无处诉,只能在家头头地哭泣。如果容忍这样的恶人横行,那么,这个世界上的道德良心何有?天理王法又何在?尽管李逵与宋江有如此的特殊关系,而他与刘太公又素不相识,对他的女儿更没有一点邪念,但是,李逵眼睛了不容沙子的脾气,还是促使他不顾一切地来管这件闲事。“替天行道”的大旗是宋江亲手立起来的,这杆大旗既是梁山泊众兄弟的一个人生目标,也是大家的一个行为准则,然而“宋江”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像他这样“口是心非,不是好人了也”的头领,怎能让兄弟们心服呢?
从李逵的行为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心里首先装的是“替天行道”①郭沫若.《名家品三国》,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的大义,是梁山泊众好汉们的大义与个人之间的私情发生冲突的时候,不管你是梁山泊寨主还是结义兄弟,也“不怕你是柴大官人,是米大官人”,个人的私情可以全然不顾,宁死也要坚决维护梁山泊的大义。李逵敢于用板斧砍宋江的行为,既是一种大义灭亲之举,也是对宋江的真正爱护。
(二),张飞忠胜过义
二十八回古城会①是成功塑造张飞形象的一个重要范例。关羽和张飞都十分看重“忠义”,但是关羽把“忠义”看作是统一体,因为刘备既是主公,又是兄长。而张飞则更强调体现上下关心的“忠”,而将体现左右关系的“义”置于第二位,因此一见从曹营归来的关羽,挥矛便搠。关羽责编他忘了桃园三结义,张飞则责备他“背了兄长,降了曹操”,是“负义的人”,强调说:“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事二主之理!”后来张飞亲眼见关羽斩了蔡阳,又审问了抓来的曹军小卒,这才相信关羽所言,“大哭,参拜云长”。这个“恨—疑—审—哭”的过程非常自然,显示出张飞将“忠”置于“义”上的品质和对国家的“忠”应当高于人与人之间的“义”。
结 语
在古代历史小说中,作为成果最高影响最大的两部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民间口头文学发展演变最后由作家改成鸿篇巨作的,虽然从口头故事流传到文化染指成书,又经改编和再造,时至今日, 魅力犹存。作品的深入人心更使故事中的人物家喻户晓。张飞①罗贯中:《三国演义》,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和李逵这两个人物的独特魅力也值得我们细细加以品味。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2]青灯下的古佛.《三国人物解码》[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3]郭沫若.《名家品三国》[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4]罗贯中.《三国演义》[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7.
[5]施耐庵.《水浒传》[M] .济南: 齐鲁书社, 1992.
[6]霍松林.《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词典》[M].西安:华岳文艺出版社, 1988.
[7]陈其欣.《名家解读三国演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8]李殿元.《水浒大观》[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
[9]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施耐庵,罗贯中.《水浒全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1]胡先凯.浅析张飞李逵形象[J].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