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及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当今人们爱情观、人生观都很有价值。
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一、宝黛爱情最终成为悲剧的原因所在
第一:宝黛二人的性格特点注定二人间的爱情终究会成为悲剧。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宝玉是有真才华的,不管是在第17回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他所题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还是在第78回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他所做的那篇空灵飘逸的《芙蓉女儿诔》均展现出他不同于当时“须眉浊物”的满腹才华。只是他的才华被人为地束缚了。这也是他的苦恼,他的生活是富贵而且闲散的,但是他并不是以此而满足了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期盼着有一天能摆脱掉这些束缚,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一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这“将来”二字就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宝玉并非只知日日嬉戏,在他的心里却也是有着“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的。在第36回中,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一番评论“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这一篇话,历来被当作是宝玉反封建、反仕途的铁证。
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唯美主义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她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举手投足之间 ,无不反射出唯美色彩。如每每踏入诗社,对景赋诗,就一反多愁善感,忽真忽怒的常态,表现出少有的活泼欢快,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使我们看到了她那少女纯真活泼的天性,她对丫环宽厚友好,很少耍小姐威风,与紫鹃更是形影相伴,情同姐妹,这些都能映现出林黛玉那蔑视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的光辉。瘦弱多病的林黛玉虽然寄人篱下,生活在那礼教吃人的黑暗王国里,但她却不顾封建礼教的重压,即使是残酷的黑暗现实使这个孤傲的少女的理想破灭时,她也绝不向封建势力妥协,最后怀着对吃人社会的愤愤不平,清白地离开了那黑暗的社会,实践了她那“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置身于压迫环境中的反抗者不得不用敏锐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和思考外界事物,而强大势力的摧残,又不能不给孤军奋战的反抗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外界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则是林黛玉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对外界
事物非常敏感和富于想象,她读《西厢记》时,但觉“词可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她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曲子时,便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而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林黛玉对她周围是事物也很敏感,而且他的这种敏感近乎多疑,甚至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这种敏感在生活里表现为小心眼儿,语言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花,林黛玉感觉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晴雯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于“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第二十六回)。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类似的事例甚多,举不胜举。但同时,这种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地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这种敏感源于她的生存环境,林黛玉寄人篱下,生活在封建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必然引起封建家长的不满而受到封建势力的摧残,这样的环境,使得林黛玉不得不敏感地对待她周围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尊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宝黛二人性格上都具有叛逆、不愿对封建礼教因循守旧、渴望自由、希望摆脱束缚、追求理想自由,而这样的性格特点与当时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人文氛围是绝对冲突的,是绝不允许的,二人之间的爱情甚至结合是违反各方利害人利益所在的,所以也注定了二人之间的爱情是以悲剧结束。
第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其次、《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
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封建家长要想叫贾宝玉重振家业,就必须为他选择一个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能够帮助宝玉走上“正路”,挽回整个家族颓败局面的理想人物。而薛宝钗正是这样一个德、言、工、容俱全的封建主义的奉行者。这个出身皇商之家、哥哥是“金陵一霸”的少女,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常常来自某种深隐的心机。她处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稳重”。因此,在荣国府那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中,她却独能取得人人的欢心;王熙凤对宝钗“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方法深为嘉许;怀疑她“有心藏奸”的对立者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当然,这样的好名声来之不易。她过生日为了讨好贾母,点老人适宜的甜烂菜,挑贾母喜爱的热闹戏。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连那个“心术不正”、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忌恨的赵姨娘,也赞许她“很大方”、“会做人”。
这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封建时代,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样的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
再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乃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里,不仅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已经衰败,但还维持着顽固的统治力量;新生的东西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它还显得很不成熟,抵挡不住旧势力的打击。
主人公贾宝玉虽然是在封建剥削阶级的“膏粱锦绣”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但是他却和一般封建大家子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他性格上引人注目的特征:他逃避封建教育,厌读被封建统治阶级奉行为经典的“四书”;又鄙弃功名富贵,坚决不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对当时知识分子所沉迷的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进的人,痛骂为““国贼”;他自己更是懒于与这般人交往接谈。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这些思想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此外,他还把“文死谏”、“武死战”这类最高封建道德骂得一钱不值,并把那些武官文臣以至封建社会里的一切男人,都痛骂为“须眉浊物”。
宝黛二人的一些言行,都被统治阶级认为是大逆不道,带有某些叛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二、研究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所在。
社会及历史意义:《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
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潮流下,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就是个例子。希望人们从宝黛爱情悲剧中得到启迪,在对待自己、子女的婚姻,一定要看重人品,性格、志同道合,注重爱情,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避免像贾宝玉、林黛玉式的爱情悲剧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创造美好的环境、生活,为幸福而努力奋斗!
苏廷飞 2015-2-5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及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当今人们爱情观、人生观都很有价值。
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一、宝黛爱情最终成为悲剧的原因所在
第一:宝黛二人的性格特点注定二人间的爱情终究会成为悲剧。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宝玉是有真才华的,不管是在第17回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他所题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还是在第78回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他所做的那篇空灵飘逸的《芙蓉女儿诔》均展现出他不同于当时“须眉浊物”的满腹才华。只是他的才华被人为地束缚了。这也是他的苦恼,他的生活是富贵而且闲散的,但是他并不是以此而满足了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期盼着有一天能摆脱掉这些束缚,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一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这“将来”二字就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宝玉并非只知日日嬉戏,在他的心里却也是有着“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的。在第36回中,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一番评论“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这一篇话,历来被当作是宝玉反封建、反仕途的铁证。
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唯美主义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她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举手投足之间 ,无不反射出唯美色彩。如每每踏入诗社,对景赋诗,就一反多愁善感,忽真忽怒的常态,表现出少有的活泼欢快,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使我们看到了她那少女纯真活泼的天性,她对丫环宽厚友好,很少耍小姐威风,与紫鹃更是形影相伴,情同姐妹,这些都能映现出林黛玉那蔑视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的光辉。瘦弱多病的林黛玉虽然寄人篱下,生活在那礼教吃人的黑暗王国里,但她却不顾封建礼教的重压,即使是残酷的黑暗现实使这个孤傲的少女的理想破灭时,她也绝不向封建势力妥协,最后怀着对吃人社会的愤愤不平,清白地离开了那黑暗的社会,实践了她那“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置身于压迫环境中的反抗者不得不用敏锐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和思考外界事物,而强大势力的摧残,又不能不给孤军奋战的反抗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外界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则是林黛玉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对外界
事物非常敏感和富于想象,她读《西厢记》时,但觉“词可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她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曲子时,便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而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林黛玉对她周围是事物也很敏感,而且他的这种敏感近乎多疑,甚至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这种敏感在生活里表现为小心眼儿,语言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花,林黛玉感觉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晴雯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于“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第二十六回)。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类似的事例甚多,举不胜举。但同时,这种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地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这种敏感源于她的生存环境,林黛玉寄人篱下,生活在封建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必然引起封建家长的不满而受到封建势力的摧残,这样的环境,使得林黛玉不得不敏感地对待她周围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尊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宝黛二人性格上都具有叛逆、不愿对封建礼教因循守旧、渴望自由、希望摆脱束缚、追求理想自由,而这样的性格特点与当时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人文氛围是绝对冲突的,是绝不允许的,二人之间的爱情甚至结合是违反各方利害人利益所在的,所以也注定了二人之间的爱情是以悲剧结束。
第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其次、《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 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
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封建家长要想叫贾宝玉重振家业,就必须为他选择一个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能够帮助宝玉走上“正路”,挽回整个家族颓败局面的理想人物。而薛宝钗正是这样一个德、言、工、容俱全的封建主义的奉行者。这个出身皇商之家、哥哥是“金陵一霸”的少女,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常常来自某种深隐的心机。她处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稳重”。因此,在荣国府那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中,她却独能取得人人的欢心;王熙凤对宝钗“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方法深为嘉许;怀疑她“有心藏奸”的对立者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当然,这样的好名声来之不易。她过生日为了讨好贾母,点老人适宜的甜烂菜,挑贾母喜爱的热闹戏。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连那个“心术不正”、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忌恨的赵姨娘,也赞许她“很大方”、“会做人”。
这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封建时代,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样的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
再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乃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里,不仅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已经衰败,但还维持着顽固的统治力量;新生的东西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它还显得很不成熟,抵挡不住旧势力的打击。
主人公贾宝玉虽然是在封建剥削阶级的“膏粱锦绣”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但是他却和一般封建大家子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他性格上引人注目的特征:他逃避封建教育,厌读被封建统治阶级奉行为经典的“四书”;又鄙弃功名富贵,坚决不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对当时知识分子所沉迷的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进的人,痛骂为““国贼”;他自己更是懒于与这般人交往接谈。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 !这些思想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此外,他还把“文死谏”、“武死战”这类最高封建道德骂得一钱不值,并把那些武官文臣以至封建社会里的一切男人,都痛骂为“须眉浊物”。
宝黛二人的一些言行,都被统治阶级认为是大逆不道,带有某些叛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二、研究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所在。
社会及历史意义:《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
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潮流下,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就是个例子。希望人们从宝黛爱情悲剧中得到启迪,在对待自己、子女的婚姻,一定要看重人品,性格、志同道合,注重爱情,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避免像贾宝玉、林黛玉式的爱情悲剧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创造美好的环境、生活,为幸福而努力奋斗!
苏廷飞 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