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呢

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解题中注意的问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这是能够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但是有部分同学不注意这两点,因此在解题中屡犯错误而失分。同学们在解题中所犯的主要错误有哪些?应如何解决?

一、不重视掌握基础知识。高三历史复习现在进行专题复习,基本上都是把相关知识串连成线整合深化,与单元复习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有些同学会认为这是炒冷饭,于是偏离课本和专题复习,只关注时政热点和做各种试卷。重视基础是和现今高考的命题趋势相符,我们使用的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下力气打好学科坚实基础。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依据,没有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深入。

[例题1]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 .在西藏设立行省 B .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 .在西藏设置卫所 D .设置驻藏大臣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时失分的原因是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相关知识不能进行整体线索上把握,不能区分中国古代各朝代对边疆地区管辖的不同之处,因此也就无法判断元朝时管辖西藏的中央机构名称。

[解题思路]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同学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本题知识线索是:唐朝开始与吐蕃互相友好往来;元朝时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明清时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新中国建立后在西藏进行改革和建立自治区。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以上专题知识,就可以分析A 项设立省级行政机构是在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此前一直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或派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C 项是明朝时期对西藏加强统治的主要表现;D 项是清朝前期雍正帝时实行的一项措施;而元朝时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

在专题复习中,还要注意中央政权对东北、新疆、西南和台湾的有效管辖,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发展概况。

[例题2]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②打倒军阀 ③统一中国 ④平均地权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失分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选择不正确。本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知识,中共二大的主要议程是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内容是我们在复习中必须掌握的。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共召开二大的中心任务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后,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C 项是正确的。而④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同时要对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一个专题,认真整理复习。

高考发展的趋势是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如以上两题类似难度而又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在高考出现的越来越多,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把握是得高分的关键,平时复习的着力点,不应是什么大题、难题,而应该是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

如何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呢?

(一)认真阅读课本,经常复习记忆。首先是要阅读课本的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体系,从目录出发概括历史特征,探究课本的隐性知识,构建阶段知识体系。其次是读课本中每章的引言,了解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与宏观的历史背景。再者是读课本的内容,主要包括正文、地图、插图、注释、小字、课后练习、大事年表。正文大字部分一般从时间、地点、参与者、背景、过程、结果六个方面介绍所述内容。注重对地图的阅读,对课本中打上五角星的地图都要仔细看,知道课本中重要地点在图上的位置。课本中的小字也要注意,有些对课本中大字和插图的解释,有些是涉及知识结构的理论性小字,有些甚至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有些是重要概念的一些补充解释。通过阅读课本,梳理基本知识,列出历史上的主干基础知识,研究内在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

[例题3]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政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失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易犯的错误是没有掌握战国至秦汉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阶段特征,同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和对试题分析理解不够,导致选择错误。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时,要求能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进行恰当的分析,同时要理解两者所处背景特征。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形成时期,同时七国进行兼并战争,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时解决王国问题,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因此也需要在思想实行大一统,所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同时,西汉虽“罢黜百家”是指以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它思想流派仍然存在,由此可排除④。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二)整理专题,关注现实。高考的历史试题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现在复习的重点是专题知识。要按照复习的进度,每天思考整理,并作一定的练习。只有经过单元和专题的二轮复习,才能真正形成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文综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在高考试卷中对热点问题也是进行显性和隐性的考查。所以我们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关注事关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例题4] 图1—图3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的作者是

A .贾思勰 B .沈括 C .徐光启 D .宋应星

[典型错误] 解答本试题时失分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学专题知识不扎实,对于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够,因此对试题的备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的内容和特点没有掌握,并且没有看清试题所问三幅图片是“出自同一部科技著作”,因此错选了答案。二是部分同学不能分析题干中文字和图片而获取三幅图所表示的信息,因此不知该选哪个答案。

[解题思路] 表面看本题是考查科技著作的作者,实际上是考查我国古代著名科技著作的特点,也就是通过相关的图片信息考查四部科技著作的特点。解题时首先分析试题中的图片,可以知道图1是关于农业生产及工具;图2和图3是关于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工具,因此在试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必须有一个作者的著作是兼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其次,通过再认再现4个作者的著作内容和特点,从而得到既记载农业生产又记载手工业生产情况著作的作者的选项。A 项贾思勰的著作是《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但是没有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可以排除;B 项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自然科学成就,不属于一般性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范围,可以排除;C 项徐光启著作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业成就,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但是没有手工业生产情况的记载,也可以排除;D 项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生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并且图文并茂,使当时生产工具的构造和生产现场均历历在目,因此该项D 为本题答案。

本题既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关于科技著作的专题知识,也与当今的“三农”问题有关。因此需要我们有专题知识,并且关心时政热点,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强化训练。选择用好一本复习用书,认真阅读复习书中的有关重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说明;做好选择题,同时也要认真做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对照答案自己进行批改,对错题认真思考错在哪里。认真进行专题训练,通过平时的训练活化知识,及时检查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之处。

二、不重视审题能力的提高

解题中最重要的是对试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正确回答试题所问,获得高分。在平时的考试中,同学们经常出现因审题能力不足而导致答题的错误。

(一)选择题审题中的错误

1.对材料阅读和理解不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是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能有效地考查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部分同学对材料阅读和理解不够,选择判断中就发生选择答案的错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试题的训练,增长在阅读和分析上的能力。

[例题5]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藏族在唐朝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典型错误] 同学们在解答本题时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不能仔细地阅读和理解题干中材料,因此对所列的选项选择不够完整,以致遗漏了选项。二是不能正确解读选项中所列的四个选项,是否是所给的材料中所涉及的有效信息,也就是没有注意到有效信息与材料的对应关系,因此也不能完整地选择备选项。

[解题思路] 本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完整阅读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选项中所列出的四条信息,与题干中的材料所涉及的有效信息是否相符合。序号④就是材料“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既然是世界文化遗产,当然表明“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序号①和②就是材料“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所呈现的有效信息,即“藏族在唐时称吐蕃”和“唐蕃和亲”。序号③就是材料中“‘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所蕴含的有效信息。从以上分析可知,四个选项中的信息都是材料所涉及的有效信息,因此本题答案为A 项。如果选择其它三项,则说明考生没有把有效信息与材料对应,造成错误选择。

2.对题干的要求不明确。选择题的题干中有各种条件的限制,如逆向选择、因果选择、时间和地点限制等。如果审题时不加注意,就会选择错误。

[例题6] 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 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 .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浪费者都能够购买到更丰富商品

[典型错误] 本题解答中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中没有注意到要求选择是“不正确”的选项,因此无法选择正确的答案。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审题中一定要注意。依托备选项再现历史史实进行分析确知:中美建交之后,经济封锁解除,两国之间互通商贸,从而可以确定A 、B 、D 三项是对其影响的正确叙述,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由于“高科技成果”为国家机密不可能引进,从而确定C 项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做此类试题看清要求是关键,高考实战中有些组合式的选择题中有对、错的备选项,有时自己认为做对了,实际上是没看清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答案,结果选择错误。

3.理解分析能力不强。理解分析能力是通过自己平时的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并不断进行练习和考试来达成。在历史的选择题中,部分试题是需要同学们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解题。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哪么在解题中就会不断的犯错误。

[例题7] 促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客观原因有 ①清朝的强大和稳定 ②强烈的爱国心驱使 ③沙俄的压迫和欺凌 ④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典型错误] 由于理解分析能力不够,无法分清原因中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无法对试题的备选项进行正确分辨和选择。

[解题思路] 本题中的题干是结果: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要求同学们回答其回归的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指的是外部原因,而选项中的②是主观原因,也是回归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排除;土尔扈特部回归后,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因此④不是回归的原因,而是回归后有结果,因此也不符合题意。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项。因为本题也是组合型选择题,因此也可以用定基法,如果能确定②项不属于客观原因,因此不符合本题要求而排除,有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那么只有选择B 项了。同时,我们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因与结果、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一般原因、外因与内因等。全面分析试题的所问和选项,认真理解试题的意思,才能正确选择透。

(二)综合题审题中的错误

1.材料解析题中的审题错误

首先是不能阅读理解材料。主要存在阅读文字和理解内容上的错误,阅读是要读通,理解是要领会。材料往往是第一次看到,因此要搞清材料是在叙述何时、何地、何人、何类史实,要注意关键词语。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分辨观点错误和正确的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不能对材料进行整理,不知道材料是和课本中哪段史实相印证;不能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也不能给材料分层次。再者是不能说明论证问题,不会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观点、方法,说明论证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例题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两省认同,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摘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宰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轩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摘自《洪武实录》

请回答:

(1)唐朝统治者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明太祖罢丞相的借口是什么?“事皆朝廷总之”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时代特征简要评析唐、明两朝变革丞相制度共同目的、发展趋势与各自作用。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时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理解材料能力不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做到史论结合回答问题,因此得分不高。

[解题思路] 本题引用一些新的历史材料,把唐朝三省六部制与明初废丞相的内容进一步拓宽。要求考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专制集权的发展过程及唐明两代的时代特征,有较清晰、准确的理解。首先,明确本题的一个核心是从宰相制度的两次变化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认识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的趋势。然后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最后,答题方式是要根据问题进行一问一答,要有核心词。

[答案] (1)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宰相人数增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好处:三省既分工又合作,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备、严密;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与监督,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避免了宰相专权。(2)借口:秦朝因设丞相使它的统治短暂;汉唐都有宰相专权的现象。含义:废丞相,六部等机构分掌权力,并直接对皇帝负责。(3)共同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不断加强。各自作用: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其宰相制度比较完备,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政治清明提供 制度保障。明朝时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通过废丞相,形成了空前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专制集权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问答题中的审题中的错误

首先是不能正确的审题,不能通过对试题的阅读、分析、推敲来理解题意。在审题中主要是审要求,何种方式作答、时空范围、回答的内容、回答的项目等;审题型;审范围;审发问角度和侧重点。其次是不能正确的构思立纲,也就是不能根据试题中的限定语归纳知识;分析、比较、归纳,找出与试题有关的材料,并写出答案要点。再者是在引文作答中没有具体的方法,不能将提纲要点具体化,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地回答问题。在书写中也不够整洁规范和史论结合。

[例题9]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典型错误] 本题解答中犯的错误主要是比较史实的能力不强,同时对试题中的材料理解不够,对试题中要求不明确,没有做到史论结合回答问题,导致得分不高。

[思路解析] 本题是综合、比较、分析型的问答题,通过对中西同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横向比较,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历史概括和阐述能力以及历史发展的认识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宏观看问题,进行大跨度、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目的、性质和历史影响皆在教材中有所表述和显示,关键是把这些内容提炼

和概括出来,并且一问一答,不要有所遗漏。回答原因时,要结合当时中外历史发展的特征得出正确的结论,明清时期我国的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

[答案] 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原因:明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了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审题能力

——历史解题中注意的问题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注意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这是能够获得高分的重要因素。但是有部分同学不注意这两点,因此在解题中屡犯错误而失分。同学们在解题中所犯的主要错误有哪些?应如何解决?

一、不重视掌握基础知识。高三历史复习现在进行专题复习,基本上都是把相关知识串连成线整合深化,与单元复习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有些同学会认为这是炒冷饭,于是偏离课本和专题复习,只关注时政热点和做各种试卷。重视基础是和现今高考的命题趋势相符,我们使用的课本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复习的依据,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要下力气打好学科坚实基础。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依据,没有记忆、理解,运用能力就成为无源之水;离开了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研究和分析问题就只能停留在表层而无法深入。

[例题1] 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中央政府

A .在西藏设立行省 B .以宣政院为管理西藏地区的机构

C .在西藏设置卫所 D .设置驻藏大臣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时失分的原因是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相关知识不能进行整体线索上把握,不能区分中国古代各朝代对边疆地区管辖的不同之处,因此也就无法判断元朝时管辖西藏的中央机构名称。

[解题思路]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同学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本题知识线索是:唐朝开始与吐蕃互相友好往来;元朝时吐蕃正式成为中央政权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明清时采取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统治;新中国建立后在西藏进行改革和建立自治区。如果能较好地掌握以上专题知识,就可以分析A 项设立省级行政机构是在1965年建立的西藏自治区,此前一直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或派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C 项是明朝时期对西藏加强统治的主要表现;D 项是清朝前期雍正帝时实行的一项措施;而元朝时在中央设置了宣政院,统领全国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

在专题复习中,还要注意中央政权对东北、新疆、西南和台湾的有效管辖,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发展概况。

[例题2]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其主要内容是 ①推翻帝国主义压迫 ②打倒军阀 ③统一中国 ④平均地权

A .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失分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选择不正确。本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知识,中共二大的主要议程是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内容是我们在复习中必须掌握的。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共召开二大的中心任务是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在分析了中国社会性质、革命性质和革命动力后,规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由此可知C 项是正确的。而④项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内容。同时要对中共召开的重要会议作为一个专题,认真整理复习。

高考发展的趋势是重视对基础知识考查,如以上两题类似难度而又是考查基础知识的试题在高考出现的越来越多,对基本历史事实的把握是得高分的关键,平时复习的着力点,不应是什么大题、难题,而应该是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知识和解题的基本技巧。

如何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呢?

(一)认真阅读课本,经常复习记忆。首先是要阅读课本的目录,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体系,从目录出发概括历史特征,探究课本的隐性知识,构建阶段知识体系。其次是读课本中每章的引言,了解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与宏观的历史背景。再者是读课本的内容,主要包括正文、地图、插图、注释、小字、课后练习、大事年表。正文大字部分一般从时间、地点、参与者、背景、过程、结果六个方面介绍所述内容。注重对地图的阅读,对课本中打上五角星的地图都要仔细看,知道课本中重要地点在图上的位置。课本中的小字也要注意,有些对课本中大字和插图的解释,有些是涉及知识结构的理论性小字,有些甚至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有些是重要概念的一些补充解释。通过阅读课本,梳理基本知识,列出历史上的主干基础知识,研究内在的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

[例题3]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政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失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易犯的错误是没有掌握战国至秦汉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阶段特征,同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和对试题分析理解不够,导致选择错误。

[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时,要求能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进行恰当的分析,同时要理解两者所处背景特征。战国时期是封建制度形成时期,同时七国进行兼并战争,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西汉时解决王国问题,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因此也需要在思想实行大一统,所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同时,西汉虽“罢黜百家”是指以改造过的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它思想流派仍然存在,由此可排除④。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 。

(二)整理专题,关注现实。高考的历史试题是以专题的形式出现,现在复习的重点是专题知识。要按照复习的进度,每天思考整理,并作一定的练习。只有经过单元和专题的二轮复习,才能真正形成知识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文综高考涉及的时政热点范围广、内容多,在高考试卷中对热点问题也是进行显性和隐性的考查。所以我们要关注一年内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的时政热点,关注事关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

[例题4] 图1—图3出自我国古代同一部科技著作。读图,指出该书的作者是

A .贾思勰 B .沈括 C .徐光启 D .宋应星

[典型错误] 解答本试题时失分的原因:一是部分同学专题知识不扎实,对于相关知识的联系不够,因此对试题的备选项中的四位历史人物及其著作的内容和特点没有掌握,并且没有看清试题所问三幅图片是“出自同一部科技著作”,因此错选了答案。二是部分同学不能分析题干中文字和图片而获取三幅图所表示的信息,因此不知该选哪个答案。

[解题思路] 表面看本题是考查科技著作的作者,实际上是考查我国古代著名科技著作的特点,也就是通过相关的图片信息考查四部科技著作的特点。解题时首先分析试题中的图片,可以知道图1是关于农业生产及工具;图2和图3是关于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和工具,因此在试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必须有一个作者的著作是兼顾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情况。其次,通过再认再现4个作者的著作内容和特点,从而得到既记载农业生产又记载手工业生产情况著作的作者的选项。A 项贾思勰的著作是《齐民要术》,主要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但是没有手工业生产的情况,可以排除;B 项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自然科学成就,不属于一般性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范围,可以排除;C 项徐光启著作是《农政全书》,综合介绍我国传统农业成就,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但是没有手工业生产情况的记载,也可以排除;D 项宋应星的著作《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生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并且图文并茂,使当时生产工具的构造和生产现场均历历在目,因此该项D 为本题答案。

本题既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关于科技著作的专题知识,也与当今的“三农”问题有关。因此需要我们有专题知识,并且关心时政热点,选择正确的答案。

(三)强化训练。选择用好一本复习用书,认真阅读复习书中的有关重要内容、重点和难点的说明;做好选择题,同时也要认真做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对照答案自己进行批改,对错题认真思考错在哪里。认真进行专题训练,通过平时的训练活化知识,及时检查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之处。

二、不重视审题能力的提高

解题中最重要的是对试题审题能力的培养,只有认真审题才能正确回答试题所问,获得高分。在平时的考试中,同学们经常出现因审题能力不足而导致答题的错误。

(一)选择题审题中的错误

1.对材料阅读和理解不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是高考历史选择题中经常使用的方式,能有效地考查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部分同学对材料阅读和理解不够,选择判断中就发生选择答案的错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材料试题的训练,增长在阅读和分析上的能力。

[例题5] “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 ①藏族在唐朝时称吐蕃 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 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③④

[典型错误] 同学们在解答本题时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不能仔细地阅读和理解题干中材料,因此对所列的选项选择不够完整,以致遗漏了选项。二是不能正确解读选项中所列的四个选项,是否是所给的材料中所涉及的有效信息,也就是没有注意到有效信息与材料的对应关系,因此也不能完整地选择备选项。

[解题思路] 本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完整阅读材料和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学们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选项中所列出的四条信息,与题干中的材料所涉及的有效信息是否相符合。序号④就是材料“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既然是世界文化遗产,当然表明“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序号①和②就是材料“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所呈现的有效信息,即“藏族在唐时称吐蕃”和“唐蕃和亲”。序号③就是材料中“‘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所蕴含的有效信息。从以上分析可知,四个选项中的信息都是材料所涉及的有效信息,因此本题答案为A 项。如果选择其它三项,则说明考生没有把有效信息与材料对应,造成错误选择。

2.对题干的要求不明确。选择题的题干中有各种条件的限制,如逆向选择、因果选择、时间和地点限制等。如果审题时不加注意,就会选择错误。

[例题6] 中美建交后,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对两国产生重要影响,以下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美国对华投资呈增加趋势 B.能够促进中国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

C .中国可以引进美国最新的高科技成果 D.两国浪费者都能够购买到更丰富商品

[典型错误] 本题解答中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题中没有注意到要求选择是“不正确”的选项,因此无法选择正确的答案。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审题中一定要注意。依托备选项再现历史史实进行分析确知:中美建交之后,经济封锁解除,两国之间互通商贸,从而可以确定A 、B 、D 三项是对其影响的正确叙述,但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由于“高科技成果”为国家机密不可能引进,从而确定C 项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做此类试题看清要求是关键,高考实战中有些组合式的选择题中有对、错的备选项,有时自己认为做对了,实际上是没看清题意要求选择不正确的答案,结果选择错误。

3.理解分析能力不强。理解分析能力是通过自己平时的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并不断进行练习和考试来达成。在历史的选择题中,部分试题是需要同学们在掌握知识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进行解题。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哪么在解题中就会不断的犯错误。

[例题7] 促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客观原因有 ①清朝的强大和稳定 ②强烈的爱国心驱使 ③沙俄的压迫和欺凌 ④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典型错误] 由于理解分析能力不够,无法分清原因中的主观和客观原因;由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好,无法对试题的备选项进行正确分辨和选择。

[解题思路] 本题中的题干是结果: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要求同学们回答其回归的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指的是外部原因,而选项中的②是主观原因,也是回归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排除;土尔扈特部回归后,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因此④不是回归的原因,而是回归后有结果,因此也不符合题意。由此可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项。因为本题也是组合型选择题,因此也可以用定基法,如果能确定②项不属于客观原因,因此不符合本题要求而排除,有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那么只有选择B 项了。同时,我们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概念:原因与结果、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与一般原因、外因与内因等。全面分析试题的所问和选项,认真理解试题的意思,才能正确选择透。

(二)综合题审题中的错误

1.材料解析题中的审题错误

首先是不能阅读理解材料。主要存在阅读文字和理解内容上的错误,阅读是要读通,理解是要领会。材料往往是第一次看到,因此要搞清材料是在叙述何时、何地、何人、何类史实,要注意关键词语。要认真仔细地阅读,分辨观点错误和正确的材料,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次不能对材料进行整理,不知道材料是和课本中哪段史实相印证;不能理解材料的核心内容;也不能给材料分层次。再者是不能说明论证问题,不会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所学知识、观点、方法,说明论证试题中提出的问题。

[例题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两省认同,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摘自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宰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小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轩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 —摘自《洪武实录》

请回答:

(1)唐朝统治者对宰相制度进行了怎样的改革?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2)明太祖罢丞相的借口是什么?“事皆朝廷总之”的含义是什么?

(3)结合时代特征简要评析唐、明两朝变革丞相制度共同目的、发展趋势与各自作用。

[典型错误] 解答本题时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阅读理解材料能力不够,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做到史论结合回答问题,因此得分不高。

[解题思路] 本题引用一些新的历史材料,把唐朝三省六部制与明初废丞相的内容进一步拓宽。要求考生对中国封建社会专制集权的发展过程及唐明两代的时代特征,有较清晰、准确的理解。首先,明确本题的一个核心是从宰相制度的两次变化来认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认识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的趋势。然后通过仔细阅读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最后,答题方式是要根据问题进行一问一答,要有核心词。

[答案] (1)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宰相人数增多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好处:三省既分工又合作,使中央机构更加完备、严密;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与监督,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避免了宰相专权。(2)借口:秦朝因设丞相使它的统治短暂;汉唐都有宰相专权的现象。含义:废丞相,六部等机构分掌权力,并直接对皇帝负责。(3)共同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发展趋势:相权不断削弱,而皇权不断加强。各自作用:唐朝处于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其宰相制度比较完备,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政治清明提供 制度保障。明朝时封建社会渐趋衰落,通过废丞相,形成了空前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专制集权化阻碍了社会进步,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问答题中的审题中的错误

首先是不能正确的审题,不能通过对试题的阅读、分析、推敲来理解题意。在审题中主要是审要求,何种方式作答、时空范围、回答的内容、回答的项目等;审题型;审范围;审发问角度和侧重点。其次是不能正确的构思立纲,也就是不能根据试题中的限定语归纳知识;分析、比较、归纳,找出与试题有关的材料,并写出答案要点。再者是在引文作答中没有具体的方法,不能将提纲要点具体化,点面结合、层次分明地回答问题。在书写中也不够整洁规范和史论结合。

[例题9]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的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皆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典型错误] 本题解答中犯的错误主要是比较史实的能力不强,同时对试题中的材料理解不够,对试题中要求不明确,没有做到史论结合回答问题,导致得分不高。

[思路解析] 本题是综合、比较、分析型的问答题,通过对中西同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横向比较,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历史概括和阐述能力以及历史发展的认识能力、运用史料的能力,要求学生宏观看问题,进行大跨度、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目的、性质和历史影响皆在教材中有所表述和显示,关键是把这些内容提炼

和概括出来,并且一问一答,不要有所遗漏。回答原因时,要结合当时中外历史发展的特征得出正确的结论,明清时期我国的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较量的必然结果。

[答案] 目的与性质: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历史影响: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原因:明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了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业每况愈下。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相关文章

  • 查勘员试用期工作总结
  • 查勘员工作总结 人自2009年3月2日参加工作至今,两个月实习时间已结束.回溯两个月的实习过程, 在分公司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导下,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两个月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 ...查看


  •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 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 3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师凤兰 (吉林省洮南市瓦房镇中心小学,吉林洮南 137100) 当下在我国,儿童及青少年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的问题比较普遍.现如今独生子女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他人合作,不会与人 ...查看


  • 论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
  • [摘要]一个学期考试阅卷后,目赌学生们的试卷,作为老师是总结教育与被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最佳时候.在生活中到处都会学到语文.用到语文,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学习中,同学们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很枯燥,不好学的学科.其实只要夯实基础,加强课外 ...查看


  • 如何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 抓住小环节落实教学目标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 ...查看


  • 如何更好做好工程造价工作
  • 以下内容请仔细阅读: "如何更好的做好工程造价工作, 并且如何在造价行业高薪就业" 在谈论要如何在造价行业高薪就业之前,先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我一位大学室友的真实故事... 看看他是如何大学刚毕业, ...查看


  • 会计综合实训教学研究论文
  • 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一.高职院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的的教育.教学模式仍然延用模拟和仿真的教育教学模式,教材的采 ...查看


  •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 计算机培训心得体会 此次的计算机培训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惬机,为提高自身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每个教育者应不断地提升自身水平,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不断的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才不至于被社会淘汰. ...查看


  • 团课学习总结5
  • 团课学习总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干部的责任心,,充分发挥使学生干部可以更好的进行管理与自我管理学生干部在校园管理中的作用,我校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校学生干部团课培训,作为其中之一的我从中受益匪浅. 这次团课培训让我进一步了解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 ...查看


  • 教师演讲稿--师德,教师的立身之本
  • 精选范文:教师演讲稿--师德,教师的立身之本(共2篇)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 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的引路人.可以说,教师是除家长外,对学生的 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特别是高校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在学校视老师为最亲近.最信任 ...查看


  • 如何更好地与客户沟通
  •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1-073-01 摘 要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关门.倒闭.如此艰难的市场背景使企业销售显得尤为重要.业务员要想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就必须提前在沟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