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本课来自高教出版社编写的职业中学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中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人生理想》中的第十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讲解。
首先是说教材,本书是教育部指定的职业中学四门德育课程中的最后一门,担任着引导中职生走向社会,为工作生活奠定良好人生哲学的重要德育任务,因此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本课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既是对上一单元内容“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提高人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又为本单元接下来树立人生理想的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为本科内容较多,我将分为两个课时对本课进行讲述。
基于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即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对其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意义。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联系能力,较学生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结合课本大纲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规律的含义及内容,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顺应历史潮流。但是中职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弱,思维能力不足,而且哲学范畴的名词内容也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科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的
关系,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
其次是说学生,作为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品质、能力、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他们大多数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不理想,这也造就了他们敏感自卑的心理特征,对于人生目标,他们要么羞于言论,要么插科打诨,要么懵懂不知,因此,要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之前几课的学习,他们已经对哲学的初步认识,本科的历史规律和人生目标,相对是较容易理解的哲学名词,因此引入教学的难度并不大,而对于本课所学的历史知识,他们已经在初中的政治和历史课本中接触过,因此还有印象,不会太难理解,但是如何将历史规律与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对于部分中职生来讲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需要进一步进行解析。
第三是说教学方法,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结合本课的课程特点,我决定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情景教学法,本课涉及到大量的历史知识,而历史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图片及视频资料真实丰富,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代入感,本课将结合书本的历史知识,搜集大量相关历史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是问题讨论法,提出假设,让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假设如果没有发生某个历史事件,历史的车轮将会驶向何方?会对我们今天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假设你是当时的某个历史人物,你会做出怎么样的抉择?帮助他们代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让他们学习如何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并作出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第三是比较教学法:拿出书本上和资料中的历史案例,将其中的人物的人生选择和最终结果进行对比,并进行评说,让同学们自己感知人生目标和历史规律
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案例教学法,运用一些人生目标帮助平凡人成才的成功案例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并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是说教学程序,导入新课部分我用了五分钟的时间,首先播放一段一分半钟的多媒体资料:袁世凯复辟。看完后引导学生思考三个个问题:第一,袁世凯复辟成功了吗?第二,为什么没有成功?第三如果你是袁世凯,你会怎么做?带着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十课的学习。
接下来是讲授新课的部分,共分为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是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大知识点: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以多媒体图片:邓小平的名言作为开篇,告诉同学们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这段相对较为抽象的话,首先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必然性三个概念,用新中国举例说明在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哪些历史事件,哪些历史现象、哪些历史必然性。对比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的历史事件,说明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说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而验证邓小平言论的正确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规律的特点,此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以图片加图表的方式进行解析,让同学们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
第三是要让同学们明白,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此处,我先抛出问题:社会历史并是不是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为什么?再通过大跃进时期的一系列夸张图片来解释,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思想动机和目的反映的是人的主观需要,只有当社会历史为其实现提供可能性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运动。人的思想动机、目的及其活动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和反映社会存在的
客观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第二个环节是讲解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首先,讲解人的动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人的动机正确了,就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请学生参考、阅读:教材第109页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感受人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109页 “周恩来”的案例,并思考问题: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和当时社会发展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此处引导学生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名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小故事,看看他们的成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因为他们确定的目标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第三个环节是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此处我别出心裁,选择了情感熏陶法,调动同学们的激情,让同学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大声朗诵出《有价值的人生,不能没有激情与梦想》这篇文章,诵读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语句,从这些语句中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个人的成长需要目标的指引。有了目标,人生就不会盲目;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不会随波逐流。因为,人生目标可以起到鼓舞、约束、鞭策作用,它可以挖掘实践者身上最大的潜能。
第四个环节是讲解如何让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第四个小节我们将结合课本
内容进一步讲解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阅读“铁道学院桥梁专业的青年学生王梦恕”的故事,结合“我爸是李刚”的事件,通过比较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若与社会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人生很可能以悲剧告终。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引导阅读教材第113页“鲁迅弃医从文”故事,谈谈鲁迅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社会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生目标也应随时修改和更新。让同学们列举出一些消失的职业,说说这些职业为什么会消失,总而帮助同学们了解,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像深谋远虑的将军一样,时常根据战局改变战略。如果此项计划无法进行,就须由另一项计划替代。但是一定要牢记:我们可沿着成功之路改变计划,但不要轻易改变目标。因为“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要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内容,提醒同学们,尽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但想要实现还是要考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此处,加入多媒体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人生目标——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亚里士多德说:别人为吃而活着,而我吃是为了活着。然后提出问题——古往今来,人类对于人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新时代的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人生?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布置小组作业,要求相互交流,相互监督。小组成员互相交换意见,修订和完善个人目标。最后通过推荐或自荐方式,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全班面前交流。
最后是说板书,我的板书采用设问式板书设计,提出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指正,非常感激!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本课来自高教出版社编写的职业中学德育教材《哲学与人生》中第四单元《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崇高人生理想》中的第十课,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等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讲解。
首先是说教材,本书是教育部指定的职业中学四门德育课程中的最后一门,担任着引导中职生走向社会,为工作生活奠定良好人生哲学的重要德育任务,因此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本课作为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既是对上一单元内容“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提高人生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应用,又为本单元接下来树立人生理想的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因此有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因为本科内容较多,我将分为两个课时对本课进行讲述。
基于新课改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即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理解社会发展规律对其确定人生目标的重要意义。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联系能力,较学生学会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问题。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学会顺应历史潮流,树立并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 结合课本大纲和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历史规律的含义及内容,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顺应历史潮流。但是中职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弱,思维能力不足,而且哲学范畴的名词内容也给他们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科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的
关系,并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
其次是说学生,作为中职生,正处于个性、品质、能力、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可塑性也很强,但是,他们大多数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不理想,这也造就了他们敏感自卑的心理特征,对于人生目标,他们要么羞于言论,要么插科打诨,要么懵懂不知,因此,要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之前几课的学习,他们已经对哲学的初步认识,本科的历史规律和人生目标,相对是较容易理解的哲学名词,因此引入教学的难度并不大,而对于本课所学的历史知识,他们已经在初中的政治和历史课本中接触过,因此还有印象,不会太难理解,但是如何将历史规律与个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对于部分中职生来讲还具有一定的思维难度,需要进一步进行解析。
第三是说教学方法,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际出发,结合本课的课程特点,我决定使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首先是情景教学法,本课涉及到大量的历史知识,而历史教学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图片及视频资料真实丰富,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代入感,本课将结合书本的历史知识,搜集大量相关历史图片及视频,让学生们有更直观的感受,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是问题讨论法,提出假设,让同学们一起来讨论,假设如果没有发生某个历史事件,历史的车轮将会驶向何方?会对我们今天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假设你是当时的某个历史人物,你会做出怎么样的抉择?帮助他们代入模拟当时的历史情境,让他们学习如何从历史事实中总结历史发展规律,并作出顺应历史潮流的选择。第三是比较教学法:拿出书本上和资料中的历史案例,将其中的人物的人生选择和最终结果进行对比,并进行评说,让同学们自己感知人生目标和历史规律
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第四,案例教学法,运用一些人生目标帮助平凡人成才的成功案例去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并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四是说教学程序,导入新课部分我用了五分钟的时间,首先播放一段一分半钟的多媒体资料:袁世凯复辟。看完后引导学生思考三个个问题:第一,袁世凯复辟成功了吗?第二,为什么没有成功?第三如果你是袁世凯,你会怎么做?带着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第十课的学习。
接下来是讲授新课的部分,共分为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是今天要讲的第一个大知识点:历史规律和人的活动。以多媒体图片:邓小平的名言作为开篇,告诉同学们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这段相对较为抽象的话,首先要引导学生区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必然性三个概念,用新中国举例说明在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出现了哪些历史事件,哪些历史现象、哪些历史必然性。对比清朝灭亡民国建立的历史事件,说明历史发展规律的重复性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说明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从而验证邓小平言论的正确性。
其次要引导学生们了解社会规律的特点,此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以图片加图表的方式进行解析,让同学们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联系。
第三是要让同学们明白,社会历史是由物质生产方式决定的。此处,我先抛出问题:社会历史并是不是人们的动机、目的决定的?为什么?再通过大跃进时期的一系列夸张图片来解释,人们在历史活动中的思想动机和目的反映的是人的主观需要,只有当社会历史为其实现提供可能性时,它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运动。人的思想动机、目的及其活动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是否体现和反映社会存在的
客观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是“历史合力”的结果。
第二个环节是讲解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首先,讲解人的动机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人的动机正确了,就可以推动社会发展规律的实现,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一步请学生参考、阅读:教材第109页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感受人的动机与社会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人生目标应该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首先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第109页 “周恩来”的案例,并思考问题:周恩来的人生目标和当时社会发展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生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融,这样的目标不仅能实现,而且还会促进和推动社会的发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此处引导学生想一想,你知道哪些名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小故事,看看他们的成功,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什么关系?是不是因为他们确定的目标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第三个环节是人生目标和个人成长。此处我别出心裁,选择了情感熏陶法,调动同学们的激情,让同学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大声朗诵出《有价值的人生,不能没有激情与梦想》这篇文章,诵读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这篇文章的哪些语句,从这些语句中自己得到了哪些启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个人的成长需要目标的指引。有了目标,人生就不会盲目;在日常的生活中,就不会随波逐流。因为,人生目标可以起到鼓舞、约束、鞭策作用,它可以挖掘实践者身上最大的潜能。
第四个环节是讲解如何让正确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第四个小节我们将结合课本
内容进一步讲解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实际。阅读“铁道学院桥梁专业的青年学生王梦恕”的故事,结合“我爸是李刚”的事件,通过比较思考哪些因素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社会环境、社会发展规律影响着人生目标的确立。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若与社会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人生很可能以悲剧告终。
此处需要特别强调一个问题,就是人生目标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校正,引导阅读教材第113页“鲁迅弃医从文”故事,谈谈鲁迅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社会环境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人生目标也应随时修改和更新。让同学们列举出一些消失的职业,说说这些职业为什么会消失,总而帮助同学们了解,为了达到目标,就要像深谋远虑的将军一样,时常根据战局改变战略。如果此项计划无法进行,就须由另一项计划替代。但是一定要牢记:我们可沿着成功之路改变计划,但不要轻易改变目标。因为“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最后,在课堂结束之前,我们要结合前面所学习的内容,提醒同学们,尽管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但想要实现还是要考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此处,加入多媒体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的人生目标——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亚里士多德说:别人为吃而活着,而我吃是为了活着。然后提出问题——古往今来,人类对于人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思考,新时代的你是否思考过你的人生?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布置小组作业,要求相互交流,相互监督。小组成员互相交换意见,修订和完善个人目标。最后通过推荐或自荐方式,每组选出一位同学在全班面前交流。
最后是说板书,我的板书采用设问式板书设计,提出并解决问题,循序渐进,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的不足之处提出批评指正,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