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文学评论
浅议爱伦·坡诗歌理论在《乌鸦》中的体现
陈欣,陈静
(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成就卓越。本文从篇幅、主题、音乐性等方面分析了《乌鸦》一诗对爱伦·坡《诗的原理》中诗歌理论的体现。得出《乌鸦》是其诗歌理论最完美体现的结论。
关键词:爱伦·坡;《诗的原理》;《乌鸦》中图分类号:I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018-02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极具原创性的天才作家,在诗歌、小说和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经典之作,对后代作家们影响深远。爱伦·坡可算是一位文坛怪才,他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曲折,极具悲剧色彩:1岁时父亲离家出4400走,3岁时母亲病故,他由苏格兰商人夫妇收养。17岁进入佛吉尼亚大学,但一学期后因与养父争执,负气出走,开始他的文学生涯。21岁爱伦? 坡因贫穷所迫入西点军校,不到一年又因渎职除名,而后几年穷困潦倒,以写作糊口,先后在纽约、费城的几家杂志当编辑和专栏作家。26岁时,爱伦·坡与年龄比他小一半的表妹秘密成婚,两人感情甚笃,但生活却清苦动荡,12年后妻子病故,他不堪打击,常常借酒浇愁,麻痹灵魂,借以逃避现实,最终精神失常,两年后因饮酒过度死亡,结束了短暂多难的一生。
爱伦·坡早年,因南方贵族化教养与北方资本主义化的社会环境的矛盾,以及热烈个性与现实束缚的矛盾,就显现出对现实的反抗和逃避。他与当时重视商业利润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观,视艺术为生命,创作时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他强调文学作品的唯美,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和谐,认为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美;只有美才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爱伦·坡文学作品多以梦、死、恶的主题。梦是他对现实的逃避,而执着于死的主题,一方面是因为在他悲惨的个人生活中曾亲眼目睹数个所爱的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死是一种比梦更神秘更富诗意的永久性解脱。他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美国评论家承认,却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的热烈崇拜。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界才对他表现出莫大兴趣,从他作品中不断发掘出新的意义,使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直线上升。
《诗的原理》是爱伦·坡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详细阐述了他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观点。《乌鸦》是他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其诗歌理论最全面的体现。本文试从篇幅、主题、音乐性等方面分析这篇诗作。
1篇幅
爱伦·坡在他的《诗的原理》一文中阐述了他对诗歌的许多见解。他主张一首诗既不应太短也不应太长,长短应以一口气能够读完为宜。如果一口气读不完,就必然会有世事干扰,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人兴味索然;但若一首诗太短,就很难激起人的感情·18·文学界
波澜,取得感人的效果。因为一首诗是一个整体,其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诗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诗的长短是诗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乌鸦》全诗18节,每节6行,总共108行,极其符合坡对于诗歌长短的定义,即使一口气读完,也不会超过半小时,足以给读者以强大的心灵刺激,又不致使刺激的程度松弛衰竭。每节6行的设计更能使读者在每一节后都有一定时间去回味诗人在这一节所刻意营造的印象效果。
2唯美的主题
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为诗下了定义:“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这首诗只是它自身,这首诗是首纯粹是诗的诗,是首只为诗而写的诗。爱伦? 坡反对说理教训,强调诗歌应该给人以美感,诗人应满足读者对美的鉴赏的需要。他认为美是诗歌唯一正统的领域,美是一首诗的氛围和精华所在。诗歌如果不能激动和升华人的灵魂,则不能成其为诗。而能激动人心,振奋灵魂的莫过于美了。美感是人的天性,永不泯灭。诗歌最应表现的是美,最适合的氛围是忧郁,世上最令人忧郁伤感的莫过于死亡。一个美丽女子的死亡,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主题,而痛失挚爱的男子的真情流露,毫无疑问就是表达这一主题的最佳方式。《乌鸦》一诗的主题正是这一人类普遍遭遇的失亲之痛。确切地说,是对心爱女子夭亡的思念和追忆。
一个独居青年痛失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爱人的身影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他想用书本来驱散内心的痛苦却不得。微弱的敲门声响起,他鼓足勇气开门,除了漆黑一片却什么也没有。敲门声再次响起,他打开窗户,一只乌鸦站在窗边雕像上。青年想借它来冲淡哀伤,乌鸦回答Nevermore (永不复焉);青年继续向乌鸦诉说,无论他想忘掉心上人,还是想抓住心上人,还是要赶走这不祥的鸟儿,乌鸦的回答始终只有一个:Nev -
ermore ,Nevermore ……每一次机械重复的回答都是对他内心渴望
的痛击,永不能实现的希望,永不能相见的爱人,永不能重现的欢乐时光……没人能理解,没人来抚慰,青年所有的只是残酷的现实,越陷越深的绝望,备受折磨的内心……多么残酷的美!
为诗而诗还要顾及效果,诗歌应创造出某种预定的气氛,使读者达到灵魂的升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创作的哲学》中,爱伦? 坡提到在确定“死亡”的主题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样的基调。他认为长元音〔? :〕+辅音〔r 〕最能产生悲怆的效果。而在鹦鹉和乌鸦之间选择乌鸦,主要是因为乌鸦“死亡、厄运、不祥”的意义,它的哀号更能体现绝望和悲伤。选择乌鸦敲门,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主人公在期望中打开门,发现门外只是一片漆黑,他在幻觉中感到他亡妻的灵魂正在敲门”。乌鸦只会说“永不复焉”,然而每一个“永不复焉”都恰似回答了主人公的提问,又像绵绵不绝的诅咒,在他内心深处回响共鸣。绝望悲伤在乌鸦的一声声哀号中一次次反复,一次次加重,像无尽的黑暗深渊,没有光明没有回头路,诗歌的情感发展在众多有意安排的情节细节中逐渐达到
高潮,使读者心灵震撼,情不自禁也陷入无边悲伤。
3音乐性
在《诗的原理》中,爱伦·坡指出,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和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如此重大的契机。正是在音乐中,诗的感情才被激动,从而使灵魂的斗争最最逼近那个巨大的目标———神圣美的创造。诗歌只有与音乐结合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发展它自己,没有音韵就不成其为诗歌。他把诗的语言看成是有节奏的美。
音乐美是《乌鸦》最突出的特点。在《乌鸦》的音乐性方面,爱伦? 坡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思,达到高度雕琢的程度,体现出高超的诗艺,不仅他自己引以为豪,更感动了万千读者。他认为,节奏几乎没有变化的可能,但格律和诗节变化的可能性却是无限的。只是还没有前人在这方面尝试过或者考虑过进行创新。
《乌鸦》的节奏感和旋律感非常强烈:格律是扬抑格,以第一行、第三行的8音步与第二行、第四行的7.5音步交替出现,第五行与第四行相同,最后一行以3.5音步包含一个三重韵的迭句`结束。坡的独创就在于将这种固定的韵律和格律设计进行各种巧妙的组合,大量运用韵脚,头韵,内韵,半韵和精挑细选的谴词,从而产生种种新奇的效果。比如第五节:
Deep into that :darkness peering ,long I stood there wonder -ing ,fearing
Doubting ,dreaming dreams no mortal ever dared to dream be -fore ;
But the silence was unbroken ,and the darkness gave no token ,And the only word there spoken was the whispered word ,“Lenore! ”This I whispered ,and an echo murmured back the word ,“Lenore! ”
Mere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第一行,内韵peering ,wondering 和fearing 相对,三个-ing 分词从外在音调到内在意义描绘出主人公惊惧疑惑的内心;第2行三个dream 刻化出主人公从惊惧到渴望爱人梦中相见以解相思的内心变化;第3行的内韵unbroken 和token 相对应,无情现实
文学界·文学评论
把自我安慰的希望也打破;第4行头韵whispered 和word ,加上第
5行内韵whispered 和murmured ,使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寂静深夜,
朦胧中亲耳听到黑暗中的轻声低唤,由渴望到绝望,铺垫出神秘、幽怨的气氛;第2行与第4行,第5行与第6行押韵,且均以长元音〔? :〕为韵脚,声音响亮,呼应全诗,形成统一风格。
这首诗中,爱伦·坡还大量使用双音节词,重音均在前,即使单音节词,也是前重后轻;一个音步往往由一个长元音加一个短元音构成,长元音,主要是〔ai 〕〔i :〕,尤其突出的是长元音〔? :〕,每一节6行中有4行以它结尾,重复率之高,相当罕见。因此也成为全诗的调核,读起来一唱三叹,大有余音绕梁之感。给人整体感觉沉重缓慢、绵绵不绝、情景交融,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低回哀伤、痛苦绝望的语气和内心,效果非常强烈。
总之,《乌鸦》可谓是爱伦·坡诗歌理论最全面的体现,为了主题的美感,他选择了最富诗意的“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为了情感激动的有效性,他只写了108行;为了诗歌的音乐性,他配置了一种前人没有尝试过的诗节;为了情节的复杂性,他故意让主人公一开始把乌鸦翅膀拍窗的声音误认为是敲门声;为了作品的象征性,他设计了一个词形不变,寓意却不断深化的迭句———
Nevermore (永不复焉)。这首诗也充分表现了作者“观念的狂热,色
彩的强烈,病态的推理,颠三倒四的恐怖,还有那种怪异的快活,因痛苦而更加痛苦”的创作风格。黑夜、风雨、不速之客、不祥的乌鸦,听似诅咒的哀号……将成为读者心中深深的记忆。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496. Ibd. :501
〔2〕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 刘象愚,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27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1
〔4〕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片〔M 〕. 曹明伦,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5:51
〔5〕N ·劳曼. 新编存在主义辞典〔Z 〕. 程继松,译.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76
文学界·19·
文学界·文学评论
浅议爱伦·坡诗歌理论在《乌鸦》中的体现
陈欣,陈静
(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宜宾644000)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19世纪美国著名诗人、小说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方面成就卓越。本文从篇幅、主题、音乐性等方面分析了《乌鸦》一诗对爱伦·坡《诗的原理》中诗歌理论的体现。得出《乌鸦》是其诗歌理论最完美体现的结论。
关键词:爱伦·坡;《诗的原理》;《乌鸦》中图分类号:I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9-0018-02
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 ,1809-1849)被认为是唯美主义的先驱,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极具原创性的天才作家,在诗歌、小说和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经典之作,对后代作家们影响深远。爱伦·坡可算是一位文坛怪才,他短暂的一生充满坎坷曲折,极具悲剧色彩:1岁时父亲离家出4400走,3岁时母亲病故,他由苏格兰商人夫妇收养。17岁进入佛吉尼亚大学,但一学期后因与养父争执,负气出走,开始他的文学生涯。21岁爱伦? 坡因贫穷所迫入西点军校,不到一年又因渎职除名,而后几年穷困潦倒,以写作糊口,先后在纽约、费城的几家杂志当编辑和专栏作家。26岁时,爱伦·坡与年龄比他小一半的表妹秘密成婚,两人感情甚笃,但生活却清苦动荡,12年后妻子病故,他不堪打击,常常借酒浇愁,麻痹灵魂,借以逃避现实,最终精神失常,两年后因饮酒过度死亡,结束了短暂多难的一生。
爱伦·坡早年,因南方贵族化教养与北方资本主义化的社会环境的矛盾,以及热烈个性与现实束缚的矛盾,就显现出对现实的反抗和逃避。他与当时重视商业利润的社会格格不入。他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观,视艺术为生命,创作时没有丝毫的功利之心。他强调文学作品的唯美,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和谐,认为作品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美;只有美才能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爱伦·坡文学作品多以梦、死、恶的主题。梦是他对现实的逃避,而执着于死的主题,一方面是因为在他悲惨的个人生活中曾亲眼目睹数个所爱的人的死亡;另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死是一种比梦更神秘更富诗意的永久性解脱。他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被美国评论家承认,却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的热烈崇拜。直到二十世纪初,美国文学界才对他表现出莫大兴趣,从他作品中不断发掘出新的意义,使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直线上升。
《诗的原理》是爱伦·坡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详细阐述了他对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观点。《乌鸦》是他诗歌的代表作之一,是其诗歌理论最全面的体现。本文试从篇幅、主题、音乐性等方面分析这篇诗作。
1篇幅
爱伦·坡在他的《诗的原理》一文中阐述了他对诗歌的许多见解。他主张一首诗既不应太短也不应太长,长短应以一口气能够读完为宜。如果一口气读不完,就必然会有世事干扰,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人兴味索然;但若一首诗太短,就很难激起人的感情·18·文学界
波澜,取得感人的效果。因为一首诗是一个整体,其目的是要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诗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诗的长短是诗人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乌鸦》全诗18节,每节6行,总共108行,极其符合坡对于诗歌长短的定义,即使一口气读完,也不会超过半小时,足以给读者以强大的心灵刺激,又不致使刺激的程度松弛衰竭。每节6行的设计更能使读者在每一节后都有一定时间去回味诗人在这一节所刻意营造的印象效果。
2唯美的主题
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中为诗下了定义:“文字的诗可以简单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这首诗只是它自身,这首诗是首纯粹是诗的诗,是首只为诗而写的诗。爱伦? 坡反对说理教训,强调诗歌应该给人以美感,诗人应满足读者对美的鉴赏的需要。他认为美是诗歌唯一正统的领域,美是一首诗的氛围和精华所在。诗歌如果不能激动和升华人的灵魂,则不能成其为诗。而能激动人心,振奋灵魂的莫过于美了。美感是人的天性,永不泯灭。诗歌最应表现的是美,最适合的氛围是忧郁,世上最令人忧郁伤感的莫过于死亡。一个美丽女子的死亡,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富诗意的主题,而痛失挚爱的男子的真情流露,毫无疑问就是表达这一主题的最佳方式。《乌鸦》一诗的主题正是这一人类普遍遭遇的失亲之痛。确切地说,是对心爱女子夭亡的思念和追忆。
一个独居青年痛失自己心爱的女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爱人的身影萦绕在脑海挥之不去,他想用书本来驱散内心的痛苦却不得。微弱的敲门声响起,他鼓足勇气开门,除了漆黑一片却什么也没有。敲门声再次响起,他打开窗户,一只乌鸦站在窗边雕像上。青年想借它来冲淡哀伤,乌鸦回答Nevermore (永不复焉);青年继续向乌鸦诉说,无论他想忘掉心上人,还是想抓住心上人,还是要赶走这不祥的鸟儿,乌鸦的回答始终只有一个:Nev -
ermore ,Nevermore ……每一次机械重复的回答都是对他内心渴望
的痛击,永不能实现的希望,永不能相见的爱人,永不能重现的欢乐时光……没人能理解,没人来抚慰,青年所有的只是残酷的现实,越陷越深的绝望,备受折磨的内心……多么残酷的美!
为诗而诗还要顾及效果,诗歌应创造出某种预定的气氛,使读者达到灵魂的升华而给人以美的感受。在《创作的哲学》中,爱伦? 坡提到在确定“死亡”的主题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用什么样的基调。他认为长元音〔? :〕+辅音〔r 〕最能产生悲怆的效果。而在鹦鹉和乌鸦之间选择乌鸦,主要是因为乌鸦“死亡、厄运、不祥”的意义,它的哀号更能体现绝望和悲伤。选择乌鸦敲门,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主人公在期望中打开门,发现门外只是一片漆黑,他在幻觉中感到他亡妻的灵魂正在敲门”。乌鸦只会说“永不复焉”,然而每一个“永不复焉”都恰似回答了主人公的提问,又像绵绵不绝的诅咒,在他内心深处回响共鸣。绝望悲伤在乌鸦的一声声哀号中一次次反复,一次次加重,像无尽的黑暗深渊,没有光明没有回头路,诗歌的情感发展在众多有意安排的情节细节中逐渐达到
高潮,使读者心灵震撼,情不自禁也陷入无边悲伤。
3音乐性
在《诗的原理》中,爱伦·坡指出,音乐通过它的格律、节奏和韵的种种方式,成为诗中如此重大的契机。正是在音乐中,诗的感情才被激动,从而使灵魂的斗争最最逼近那个巨大的目标———神圣美的创造。诗歌只有与音乐结合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才能发展它自己,没有音韵就不成其为诗歌。他把诗的语言看成是有节奏的美。
音乐美是《乌鸦》最突出的特点。在《乌鸦》的音乐性方面,爱伦? 坡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思,达到高度雕琢的程度,体现出高超的诗艺,不仅他自己引以为豪,更感动了万千读者。他认为,节奏几乎没有变化的可能,但格律和诗节变化的可能性却是无限的。只是还没有前人在这方面尝试过或者考虑过进行创新。
《乌鸦》的节奏感和旋律感非常强烈:格律是扬抑格,以第一行、第三行的8音步与第二行、第四行的7.5音步交替出现,第五行与第四行相同,最后一行以3.5音步包含一个三重韵的迭句`结束。坡的独创就在于将这种固定的韵律和格律设计进行各种巧妙的组合,大量运用韵脚,头韵,内韵,半韵和精挑细选的谴词,从而产生种种新奇的效果。比如第五节:
Deep into that :darkness peering ,long I stood there wonder -ing ,fearing
Doubting ,dreaming dreams no mortal ever dared to dream be -fore ;
But the silence was unbroken ,and the darkness gave no token ,And the only word there spoken was the whispered word ,“Lenore! ”This I whispered ,and an echo murmured back the word ,“Lenore! ”
Merely this ,and nothing more.
第一行,内韵peering ,wondering 和fearing 相对,三个-ing 分词从外在音调到内在意义描绘出主人公惊惧疑惑的内心;第2行三个dream 刻化出主人公从惊惧到渴望爱人梦中相见以解相思的内心变化;第3行的内韵unbroken 和token 相对应,无情现实
文学界·文学评论
把自我安慰的希望也打破;第4行头韵whispered 和word ,加上第
5行内韵whispered 和murmured ,使读者仿佛也置身于寂静深夜,
朦胧中亲耳听到黑暗中的轻声低唤,由渴望到绝望,铺垫出神秘、幽怨的气氛;第2行与第4行,第5行与第6行押韵,且均以长元音〔? :〕为韵脚,声音响亮,呼应全诗,形成统一风格。
这首诗中,爱伦·坡还大量使用双音节词,重音均在前,即使单音节词,也是前重后轻;一个音步往往由一个长元音加一个短元音构成,长元音,主要是〔ai 〕〔i :〕,尤其突出的是长元音〔? :〕,每一节6行中有4行以它结尾,重复率之高,相当罕见。因此也成为全诗的调核,读起来一唱三叹,大有余音绕梁之感。给人整体感觉沉重缓慢、绵绵不绝、情景交融,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低回哀伤、痛苦绝望的语气和内心,效果非常强烈。
总之,《乌鸦》可谓是爱伦·坡诗歌理论最全面的体现,为了主题的美感,他选择了最富诗意的“美女之夭亡和失美之哀伤”。为了情感激动的有效性,他只写了108行;为了诗歌的音乐性,他配置了一种前人没有尝试过的诗节;为了情节的复杂性,他故意让主人公一开始把乌鸦翅膀拍窗的声音误认为是敲门声;为了作品的象征性,他设计了一个词形不变,寓意却不断深化的迭句———
Nevermore (永不复焉)。这首诗也充分表现了作者“观念的狂热,色
彩的强烈,病态的推理,颠三倒四的恐怖,还有那种怪异的快活,因痛苦而更加痛苦”的创作风格。黑夜、风雨、不速之客、不祥的乌鸦,听似诅咒的哀号……将成为读者心中深深的记忆。
参考文献
〔1〕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496. Ibd. :501
〔2〕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 刘象愚,译. 北京:三联书店,1984:127
〔3〕伍蠡甫,西方文论选〔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501
〔4〕爱伦·坡集:诗歌与故事片〔M 〕. 曹明伦,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5:51
〔5〕N ·劳曼. 新编存在主义辞典〔Z 〕. 程继松,译.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76
文学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