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 和 形成天体系统。
★3.
(课本P3图1.2)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 。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
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 。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 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 、 和 的主要动力; ⑶ 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1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 。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 半球,说明该线是 ,反之是 。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 。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 ,夜半球上 ,晨昏线上 。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 西 (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 ;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 ;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 )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 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 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 。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 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 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 。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 半年, 北半球各地 ,且纬度越高昼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 , 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 半年,北半球各地 ,且纬度越高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 , 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 ,全球各地 ,各地均为 时日出, 时日落。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 扩大到 ,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 缩小到 ;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 扩大到 ,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 缩小到 。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 ,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的最大值, 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 ,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
值, 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1. 大气的能量来源: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
和 。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 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 。 1.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围 ,温带范围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高气温越 。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温带范围 。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 。如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图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温度由高到低是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
D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 ,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 。
⑷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 ,风力越 。
看温差,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
3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 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4
★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 、 、 、 、 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5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 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准静止锋降水落在冷气团一侧。 (4)冷锋——代表:春季沙尘暴,夏季北方暴雨,冬季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附:
台风——定义: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破坏力:强风、暴雨、风暴潮 特点:突发性强,破坏力大 益处: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寒潮——定义: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C 以上,最低温降至5°C 以下
特点:降温、大风、暴风雪、霜冻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3. 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 、 和 。地球上的水体从存在空间上分为 、 和 。陆地上的水体主要来自于 ,可分为河流水、 、沼泽水、 、 、生物水、土壤水等。( 水占陆地淡水的2/3,但由于多存在于两极、高山地区,所以不能大量开发,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规律: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主要以一种为主)
1、右上图中左上角图中河流为 期, 其水位 (高/低) 于周围地下水, 所以水流方向为 水补给 水
2、右上图中右上角图中河流为 期,其水位 (高/低) 于周围地下水, 所以水流方向为 水补给 水
3、湖泊对河流有 作用。 4、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 季气温回升,冬季的积雪融化,形成 汛,为河流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形成 汛,而 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 ,为河流的冰川融水补给。
5、雨水补给—-与当地 有直接关系,我国雨季时径流量最大,补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 。
6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 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 的限制和 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 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 加快;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 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 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 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过 表示,即 和 之差 ⑴各大洲的分布: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最少 ⑵各国的分布: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我国居第 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 ; 时间上 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 ;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
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 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 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 开发海水淡化技术;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7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 ① ② ③
④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 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 ★2. 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8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 构造 ; ②向斜: 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 ,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
,原因: 成拱形, 安全稳定, 不易积水。 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 各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和 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 ,相互 和相互 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
致 及 状态的改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 位置、 位置不同, 组合不同, 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 和 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 。 P91~94)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9
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
2. 陆地自然带
10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 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 和 形成天体系统。
★3.
(课本P3图1.2)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 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 。 2. 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 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
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 ;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 。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⑴提供 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 、 和 的主要动力; ⑶ 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3. 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1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 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 。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 半球,说明该线是 ,反之是 。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 。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
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 ,夜半球上 ,晨昏线上 。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 ★㈡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 西 (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 ;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 ;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 )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 (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 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 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 内的部分。
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㈢区时的计算
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
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 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
2
2.定日期:
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 ; 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 ; 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 。 3.时间计算: ⑴ 找特殊时刻点:
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点; 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 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 。
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 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 ;夏至日—— ;冬至日—— 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 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 点的经线。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偏移规律: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 。
2. 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 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
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 半年, 北半球各地 ,且纬度越高昼越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 , 地区出现极昼。
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 半年,北半球各地 ,且纬度越高夜越 。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 , 地区出现极夜。 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 ,全球各地 ,各地均为 时日出, 时日落。
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如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 扩大到 ,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 缩小到 ;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 ,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 扩大到 ,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 缩小到 。
★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 ,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的最大值, 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 ,
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
值, 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 ★3.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⑴计算公式:H = 90°- 纬度间隔 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1. 大气的能量来源: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 ★2. 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五、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 2. 划分的方法有三种: ★(1)物候四季: 月为春季, 月为夏季, 月为秋季, 月为冬季。 (2)传统四季:以 “四立”为起始点。 (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 3. 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
和 。 ★4. 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 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 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 。 1. 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2.3) 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 ;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围 ,温带范围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高气温越 。 热带和寒带的范围 ,温带范围 。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 。如下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图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 2. 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温度由高到低是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
D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 ,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 。
⑷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 ,风力越 。
看温差,温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
3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2.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 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4
★3. 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 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 、 、 、 、 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3. 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
5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 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准静止锋降水落在冷气团一侧。 (4)冷锋——代表:春季沙尘暴,夏季北方暴雨,冬季寒潮,一场秋雨一场寒 附:
台风——定义: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 破坏力:强风、暴雨、风暴潮 特点:突发性强,破坏力大 益处:缓解高温酷暑和旱情
寒潮——定义: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24小时内气温下降10°C 以上,最低温降至5°C 以下
特点:降温、大风、暴风雪、霜冻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3. 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3.3)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地球上的水体的形态有 、 和 。地球上的水体从存在空间上分为 、 和 。陆地上的水体主要来自于 ,可分为河流水、 、沼泽水、 、 、生物水、土壤水等。( 水占陆地淡水的2/3,但由于多存在于两极、高山地区,所以不能大量开发,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二)、陆地水体之间的水源相互补给关系(规律:水位高的补给水位低的)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主要以一种为主)
1、右上图中左上角图中河流为 期, 其水位 (高/低) 于周围地下水, 所以水流方向为 水补给 水
2、右上图中右上角图中河流为 期,其水位 (高/低) 于周围地下水, 所以水流方向为 水补给 水
3、湖泊对河流有 作用。 4、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融水补给 季气温回升,冬季的积雪融化,形成 汛,为河流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季气温最高,冰川融水形成 汛,而 季气温在0℃以下,河流出现 ,为河流的冰川融水补给。
5、雨水补给—-与当地 有直接关系,我国雨季时径流量最大,补给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也较 。
6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⑴洋流形成因素: 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 的限制和 的影响. 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2.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 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 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 加快;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⑷对污染的的影响: 净化速度, 污染范围.
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 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 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
⑵判断寒暖流 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 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 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 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 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3.10)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过 表示,即 和 之差 ⑴各大洲的分布: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最少 ⑵各国的分布: 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我国居第 位
★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 ; 时间上 2.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 ;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
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 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 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 开发海水淡化技术; 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7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4.8) ① ② ③
④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4.3—4.6,地图册P32-33)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
★1. 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 ★2. 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4.10)
8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
①背斜:良好的 构造 ; ②向斜: 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
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 ,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
,原因: 成拱形, 安全稳定, 不易积水。 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⑴形成: 各要素通过 循环、
循环、 循环和 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 ,相互 和相互 的整体。
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
致 及 状态的改变。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 位置、 位置不同, 组合不同, 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 和 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 。 P91~94)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4.17,P78图4.18)
9
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2.16,P91图5.6)
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
2. 陆地自然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