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设计(1)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109页例二,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初步学会等量代换的方法,接受等量代换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等量代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等量代换的内涵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这节课谁的发言多,下课后可以换奖品。

一、导入:

老师出示一张百元钱的纸币,现在用起来不方便,想把它换成十元一张的纸币问:可以换几张?(10张);如果用起来还不方便,想再换成一无钱一张的,可以换成多少张?(100张)你怎么想的?学生说,你能列式吗?(10×10=100)。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换钱外,还要换很多东西,但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交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量相等才能交换。板书课题:等量代换。

二、新课:

1.教学第109页例2

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先出示第一个天平,问你知道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吗?再出示第二个天平,问你知道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吗?西瓜的重量和苹果的重量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你能根据这两幅图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几个苹果与西瓜同样重?

那答案是多少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答案。你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于老师给你的学具,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能让其他同学很容易地理解你的答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引导学生说算理:一千克换4个苹果,2千克换8个苹果,„4千克换16个苹果。共换了四次。

你能用算式来计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16(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等量代换的过程。

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砝码的重量等于4个苹果的重量,可以用4个苹果去等量代换一个砝码。

2.基本练习:

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张大伯有两头牛,他想换成羊,你能帮他想一想答案吗?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109页的“做一做”。你能说一说这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师巡视辅导。 学生汇报想法。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首先从第一、二幅图可以看出:一头猪可换2头羊,四头猪就可以换8只羊,这也就是一头牛的重量等于8只羊的重量,再从第三幅图可以看出,那2头牛的重量就相当于16头牛的重量;第二,反过来考虑,:先从第三和第二幅图可以看出:一头牛的重量等于4头猪的重量,那2

头牛的重量就等于8头猪的重量,再结合第一幅图,一头猪的重量等于2只羊的重量,8头猪的重量就等于16中只羊的重量。

集体订正。板书:2×4×2=16(只).课件展示等量代换的过程。

问: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关键在于用两头羊换一头猪,共换了四次。

总结:这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说出:这两道题都是通过代换中间量来求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多媒体出示图,老师办公室用电热水桶来烧开水,已知一电热水桶的水可以灌满2个开水瓶,而一个开水瓶可以装满5茶杯水,问烧一电热水瓶的水可以灌几茶杯水?老师办公室有3人,如果每人每天喝3杯水,烧一桶水够不够?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集体订正,指名说出等量代换的过程,写出算式:2×5=10(杯),多媒体展示代换的过程。有3位老师,每人每天喝3杯,共需要9杯,烧一桶水够喝。

2.多媒体用图出示第111页的第4题,先让学生说出题意:一只鹅的重量=2只鸭的重量,2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求一只鸭与一只鸡谁重一些? 让学生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想的方法多?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从第一幅图可以看出,2只鹅和重量与4只鸭的重量相等,而2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所以4只鸭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因此1只鸭比1只鸡重一些。

第二种,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1只鹅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而1只鹅的重量=2只鸭的重量,所以2只鸭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因此1只鸭比1只鸡重一些。 多媒体用图出示:小华家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花了24元,已知2千克苹果的价钱与5千克梨的价钱相等,问每千克梨多少元?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千克苹果和价钱与5千克梨的价钱相等,所以可以用5千克梨的价钱去代换2千克苹果的价钱,这样相当于用24元买了8千克梨的钱,就可以求每千克梨的价钱了。

总结:只要两个价钱相等,就可以进行等量代换。

4.思考题:第111页的第五题,

四、总结:

你觉得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只要两个量相等(包括价钱、重量相等),就可以进行等量代换。可以用一件物品换多件物品,也可以用多件物品换一件物品。你还有什么收获?

四、下课换奖品。

规则:两次发言换一块雪饼,三块雪饼可以换一包饼干。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109页例二,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初步学会等量代换的方法,接受等量代换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3.在小组活动中,主动参与,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等量代换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真正理解等量代换的内涵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课前激励:这节课谁的发言多,下课后可以换奖品。

一、导入:

老师出示一张百元钱的纸币,现在用起来不方便,想把它换成十元一张的纸币问:可以换几张?(10张);如果用起来还不方便,想再换成一无钱一张的,可以换成多少张?(100张)你怎么想的?学生说,你能列式吗?(10×10=100)。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换钱外,还要换很多东西,但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交换?引导学生说出:两个量相等才能交换。板书课题:等量代换。

二、新课:

1.教学第109页例2

师通过多媒体出示教材,先出示第一个天平,问你知道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吗?再出示第二个天平,问你知道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吗?西瓜的重量和苹果的重量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你能根据这两幅图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回答:几个苹果与西瓜同样重?

那答案是多少呢?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答案。你如果有困难,可以借助于老师给你的学具,用你们自己的方式,能让其他同学很容易地理解你的答案。 学生分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他们的方法和答案。

引导学生说算理:一千克换4个苹果,2千克换8个苹果,„4千克换16个苹果。共换了四次。

你能用算式来计算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4×4=16(个)

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等量代换的过程。

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砝码的重量等于4个苹果的重量,可以用4个苹果去等量代换一个砝码。

2.基本练习:

在古代,人们不是用钱来买物品的,而是用物品来换物品,张大伯有两头牛,他想换成羊,你能帮他想一想答案吗?请同学们看到教材第109页的“做一做”。你能说一说这三幅图各表示什么意思吗?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答案,师巡视辅导。 学生汇报想法。

引导学生从两个角度来考虑:第一,首先从第一、二幅图可以看出:一头猪可换2头羊,四头猪就可以换8只羊,这也就是一头牛的重量等于8只羊的重量,再从第三幅图可以看出,那2头牛的重量就相当于16头牛的重量;第二,反过来考虑,:先从第三和第二幅图可以看出:一头牛的重量等于4头猪的重量,那2

头牛的重量就等于8头猪的重量,再结合第一幅图,一头猪的重量等于2只羊的重量,8头猪的重量就等于16中只羊的重量。

集体订正。板书:2×4×2=16(只).课件展示等量代换的过程。

问: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关键在于用两头羊换一头猪,共换了四次。

总结:这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说出:这两道题都是通过代换中间量来求得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三、综合练习:

1.多媒体出示图,老师办公室用电热水桶来烧开水,已知一电热水桶的水可以灌满2个开水瓶,而一个开水瓶可以装满5茶杯水,问烧一电热水瓶的水可以灌几茶杯水?老师办公室有3人,如果每人每天喝3杯水,烧一桶水够不够?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

集体订正,指名说出等量代换的过程,写出算式:2×5=10(杯),多媒体展示代换的过程。有3位老师,每人每天喝3杯,共需要9杯,烧一桶水够喝。

2.多媒体用图出示第111页的第4题,先让学生说出题意:一只鹅的重量=2只鸭的重量,2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求一只鸭与一只鸡谁重一些? 让学生小组讨论,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想的方法多?

引导学生说出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从第一幅图可以看出,2只鹅和重量与4只鸭的重量相等,而2只鹅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所以4只鸭的重量﹥4只鸡的重量,因此1只鸭比1只鸡重一些。

第二种,从第二幅图可以看出,1只鹅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而1只鹅的重量=2只鸭的重量,所以2只鸭的重量﹥2只鸡的重量,因此1只鸭比1只鸡重一些。 多媒体用图出示:小华家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共花了24元,已知2千克苹果的价钱与5千克梨的价钱相等,问每千克梨多少元?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千克苹果和价钱与5千克梨的价钱相等,所以可以用5千克梨的价钱去代换2千克苹果的价钱,这样相当于用24元买了8千克梨的钱,就可以求每千克梨的价钱了。

总结:只要两个价钱相等,就可以进行等量代换。

4.思考题:第111页的第五题,

四、总结:

你觉得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只要两个量相等(包括价钱、重量相等),就可以进行等量代换。可以用一件物品换多件物品,也可以用多件物品换一件物品。你还有什么收获?

四、下课换奖品。

规则:两次发言换一块雪饼,三块雪饼可以换一包饼干。


相关文章

  • 钢筋代换计算方法
  • 钢筋代换计算方法 钢筋代换验算公式 一. 钢筋代换抗弯承载力(强度)验算: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为: M≤Mu=fyAs(ho-fyAs/2a1fcb) 当砼强度等级超过C50,a1取1.0. 钢筋代换后的截面强 ...查看


  •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3--1)
  • 数学广角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阆中师范附属实验小学校 何国锋 数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摆一摆.说一说和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在 ...查看


  • 钢筋等强度等面积代换
  • 一.用同钢号钢筋代换时,可按钢筋截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面积代换" .即 AS1=AS2 或 n1×d1²=n2×d2² n2≥n1×d1²÷d2² 式中AS1.AS2-分别为原设计钢筋总面积和代换后设计钢筋总 ...查看


  • 等量代换教案
  •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刘培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 广角第109页的"等量代换"即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能用一个相 ...查看


  • 等量代换-最终教案
  • 教学内容:北京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百花园,第85页<等量代换>.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的过程中,体会"中间量"作用, ...查看


  • 钢筋翻样方法及实例 1
  • 钢筋翻样方法及实例 钢筋下料长度计算 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其长度变化,在配料中不能直接根据图纸中尺寸下料:必须了解对混凝土保护层.钢筋弯曲.弯钩等规定,再根据图中尺寸计算其下料长度.各种钢筋下料长度计算如下: 直钢筋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 ...查看


  • 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案1
  •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有序 ...查看


  • 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教案
  • 等量代换 教学内容: P109例2及练习二十四第3.4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 ...查看


  • 等量代换课例
  •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