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300222� 摘要:如何确定并保持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的分析,探讨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合理比例关系的确定和控制路径,旨在寻求实现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合理化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策略。 关键词:投资需求效应;投资供给效应;投资增长率;投资增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28-03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要想持续扩大社会再生产,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改善劳动手段和提高技术水平。而固定资产的增加、劳动手段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增加投资。若减少投资,就会减少需求,从而会因压缩生产、抑制供给而压抑经济增长�若增加投资,就会扩大需求,从而可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是投资所具有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一、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协调,首先要求两者在比例关系上要相互适应。从理论上讲,如果投资增长率比较高,经济就会日趋繁荣�如果投资增长率比较低,经济也将逐步走向萧条。所以,经济增长率会以投资增长率为转移并受到投资增长率的制约和影响。但是,由于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来自资产的价值增殖及其分解,以生产资料为主要成分的投入品的供给来自物质产品的生产,由投资所形成的需求和由生产所形成的供给又要借助市场才能够达到均衡,因而,投资增长率又必然受到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率对投资增长率之所以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无论资金来源的扩大,还是资金供给的增加,抑或资金投入所需物质资料的提供,都取决于现有的经济增长率水平。通常情况下,现有经济增长率水平越高,投资增长率也将越高�反之,现有经济增长率水平越低,投资增长率也将越低。那么,在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可量化的比例关系呢�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指标,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关系。在各国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较中,有时前者高于后者,有时后者高于前者,当然也有投资额与GDP等速增长的时候。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无论投资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还是GDP增长率超过投资增长率,其差率都不大。也就是说,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基本接近。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协调,还要求要有适当的国民储蓄率。通常情况下,国民储蓄率高,投资增长得快�国民储蓄率低,投资增长得慢。而国民储蓄率的高低,又取决于三个重要指标,即�GDP增长率、消费率和政府负债率。从根本上来说,国民储蓄率决定于GDP增长率,人均GDP没有增长或增长较少,国民储蓄率就难以上升或上升程度极其有限。储蓄与消费也密切相关,无论在居民收入的分解中,还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两者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与政府负债也紧密相联,若政府负债率较低,表明政府赤字较少,国民储蓄受其影响较小�反之,若政府负债率较高,表明政府赤字较大,国民储蓄受其影响也较大。所以,国民储蓄率取决于GDP增长水平,并受到消费水平和政府负债率的制约。 若对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关系协调的影响因素再作一深层次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是投资增长机制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创造增收机制的关键环节。如果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要增加投资就会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即使有限的资金投入使经济一时增长较快,也会由于投入产出比率偏低而使投资进一步增加的后续资金缺乏,从而不能保持投资增长率的持续上升,被抬高的经济增长率最终也难以维持。只有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才能推动经济效益和GDP增长率的提高,也才能够合理调节经济结构和消费率,降低政府负债率�只有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够在实现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提高国民储蓄率,从而为投资资金的进一步增加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探讨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比例关系及其控制的分析表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投资增长机制形成的关键,也是协调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重要保证。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呢�笔者认为:其一是提高资金本身的运行效率�其二是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 就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而言,在社会资金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政府资金以财政资金和预算调节的方式运行,企业和个人资金以金融资金和市场调节的方式运行�在不考虑对外开放因素时,社会资金都是由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投放,并最终形成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两大运行系统。因此,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实际上就是要提高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各自的运行效率。 在财政资金及其运行效率的提高中,由于财政资金在资金流量分析中就是政府部门的资金,因而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的界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运行模式�又由于财政运行模式就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配置财力资源、协调分配关系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体系,因而政府职能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影响就通过财政的运行模式集中反映出来。所以,财政运行模式就成为财政资金运行效率高低的关键。 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资源、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和财政调控手段的运用程度,人们把现代财政运行模式分为消费型、调节型、生产型和发展型四种类型。但结合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属于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也被证明弊端太多,因而,各国大多在调节型财政运行模式和发展型财政运行模式中做出选择。但无论如何必须在坚持预算平衡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客观地选择财政运行模式。这样,才能在对政府和市场进行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社会生产要素。 在金融资金及其运行效率的提高中,由于金融资金是指以货币资本为对象,并以此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股权性和债权性资金的总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金融资金又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各种基金、金融市场资金 �主要包括票据、债券、股票等�、外汇资金以及保险资金等,因而金融资金主要在两个系统中运行,即:与实物投资相伴而生的系统和与实物投资脱离并独立运行的系统。在与实物投资相伴而生的运行系统中,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销售收入、职工工薪所得等,并相应形成企业、居民和各类机构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又通过直接投资、银行信贷、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主要被运用于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方面。在与实物投资脱离并独立运行的系统中,金融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所创造的信用工具和结算手段�金融资金的运用主要表现为脱离实物经济运行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融通。但无论在哪种金融资金运行系统中,都存在资金来源与运用两个方面,而且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金融资金运行体系。 金融运行效率就是指在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金融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所产生的社会福利与投入资金的数量对比关系,所要追求的依然是产出――投入或收益――成本的最大化。按照当代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金融运行效率主要表视为金融功能效率、金融配置效率和金融管理效率,所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也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金融业作为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产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金融演进与结构的变化以及金融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多,使金融资产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以独立运行并可以自行增值的部门�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还使得金融业不再依赖于实物经济,金融活动能够取代自然资源而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从金融所具有的支付中介和调剂中介的功能本身出发,提高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其次,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如何将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关键环节�在社会资金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何种转化方式和方法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是金融业的基本职责。因此,必须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速度和质量,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第三,金融机构内部的投入产出比、治理结构及其管理方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资金的运行效率,但由于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过程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担当的角色不同,因而对金融管理效率的衡量指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直接融资中的金融机构,更多地是依靠市场的发展来提高效率�而间接融资中的金融机构,则更多地依靠内部管理来提高效率。 就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而言,由于投资结构就是指一定规模投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构成比例,因而它可以通过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若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是均衡的,就表明经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方式和要素比例是合理的�而只有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合理的,投资结构的变动才能够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若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是非均衡的,就表明经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方式和要素比例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不合理,投资结构的变动就不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会阻碍经济增长。可见,投资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关系的形成状况,而且是资金使用效益能否提高的关键。 实现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实现投资在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方面的协调运行,以谋求社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为此,在资金投入上,必须保证各生产要素的投资比例符合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构成的要求。在资金流动或转移方面,必须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投资比例符合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在投资重点的选择上,必须保证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并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层次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6.2.21 [2]闻潜《闻潜经济学文集―宏观调控与运行模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 [3]闻潜《闻潜经济学文集―均势市场与消费启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 [4]闻潜等《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 [5]侯荣华、汲风翔主编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 [6]任碧云�《货币、资金与经济协调运行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责任编辑王若平�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市300222� 摘要:如何确定并保持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当代世界各国政府和理论界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对投资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的分析,探讨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合理比例关系的确定和控制路径,旨在寻求实现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合理化的理论依据和操作策略。 关键词:投资需求效应;投资供给效应;投资增长率;投资增长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28-03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均表明,要想持续扩大社会再生产,必须增加固定资产、改善劳动手段和提高技术水平。而固定资产的增加、劳动手段的改善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增加投资。若减少投资,就会减少需求,从而会因压缩生产、抑制供给而压抑经济增长�若增加投资,就会扩大需求,从而可以刺激生产、增加供给,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就是投资所具有的需求效应和供给效应。 一、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比例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协调,首先要求两者在比例关系上要相互适应。从理论上讲,如果投资增长率比较高,经济就会日趋繁荣�如果投资增长率比较低,经济也将逐步走向萧条。所以,经济增长率会以投资增长率为转移并受到投资增长率的制约和影响。但是,由于用于投资的货币资金来自资产的价值增殖及其分解,以生产资料为主要成分的投入品的供给来自物质产品的生产,由投资所形成的需求和由生产所形成的供给又要借助市场才能够达到均衡,因而,投资增长率又必然受到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率对投资增长率之所以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因为无论资金来源的扩大,还是资金供给的增加,抑或资金投入所需物质资料的提供,都取决于现有的经济增长率水平。通常情况下,现有经济增长率水平越高,投资增长率也将越高�反之,现有经济增长率水平越低,投资增长率也将越低。那么,在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可量化的比例关系呢�考察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指标,两者之间似乎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数量关系。在各国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较中,有时前者高于后者,有时后者高于前者,当然也有投资额与GDP等速增长的时候。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无论投资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还是GDP增长率超过投资增长率,其差率都不大。也就是说,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基本接近。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互协调,还要求要有适当的国民储蓄率。通常情况下,国民储蓄率高,投资增长得快�国民储蓄率低,投资增长得慢。而国民储蓄率的高低,又取决于三个重要指标,即�GDP增长率、消费率和政府负债率。从根本上来说,国民储蓄率决定于GDP增长率,人均GDP没有增长或增长较少,国民储蓄率就难以上升或上升程度极其有限。储蓄与消费也密切相关,无论在居民收入的分解中,还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两者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储蓄与政府负债也紧密相联,若政府负债率较低,表明政府赤字较少,国民储蓄受其影响较小�反之,若政府负债率较高,表明政府赤字较大,国民储蓄受其影响也较大。所以,国民储蓄率取决于GDP增长水平,并受到消费水平和政府负债率的制约。 若对经济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关系协调的影响因素再作一深层次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金的使用效益。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是投资增长机制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创造增收机制的关键环节。如果资金的使用效益较低,要增加投资就会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即使有限的资金投入使经济一时增长较快,也会由于投入产出比率偏低而使投资进一步增加的后续资金缺乏,从而不能保持投资增长率的持续上升,被抬高的经济增长率最终也难以维持。只有资金的使用效益高,才能推动经济效益和GDP增长率的提高,也才能够合理调节经济结构和消费率,降低政府负债率�只有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才能够在实现国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前提下,提高国民储蓄率,从而为投资资金的进一步增加和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探讨 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比例关系及其控制的分析表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投资增长机制形成的关键,也是协调投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重要保证。 那么,应该如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呢�笔者认为:其一是提高资金本身的运行效率�其二是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 就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而言,在社会资金的三大组成部分中,政府资金以财政资金和预算调节的方式运行,企业和个人资金以金融资金和市场调节的方式运行�在不考虑对外开放因素时,社会资金都是由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投放,并最终形成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两大运行系统。因此,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实际上就是要提高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各自的运行效率。 在财政资金及其运行效率的提高中,由于财政资金在资金流量分析中就是政府部门的资金,因而其运行效率的高低就主要取决于政府职能的界定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财政运行模式�又由于财政运行模式就是指以国家为主体的配置财力资源、协调分配关系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机制体系,因而政府职能对财政资金运行的影响就通过财政的运行模式集中反映出来。所以,财政运行模式就成为财政资金运行效率高低的关键。 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以及资源、人口、地理等方面的差异和财政调控手段的运用程度,人们把现代财政运行模式分为消费型、调节型、生产型和发展型四种类型。但结合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来看,绝大多数国家已不属于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也被证明弊端太多,因而,各国大多在调节型财政运行模式和发展型财政运行模式中做出选择。但无论如何必须在坚持预算平衡原则的基础上,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客观地选择财政运行模式。这样,才能在对政府和市场进行合理分工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社会生产要素。 在金融资金及其运行效率的提高中,由于金融资金是指以货币资本为对象,并以此为基础而派生出来的各种形式的股权性和债权性资金的总称,在实际经济生活中,金融资金又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各种基金、金融市场资金 �主要包括票据、债券、股票等�、外汇资金以及保险资金等,因而金融资金主要在两个系统中运行,即:与实物投资相伴而生的系统和与实物投资脱离并独立运行的系统。在与实物投资相伴而生的运行系统中,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销售收入、职工工薪所得等,并相应形成企业、居民和各类机构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又通过直接投资、银行信贷、企业发行债券和股票等方式,主要被运用于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投资方面。在与实物投资脱离并独立运行的系统中,金融资金的来源主要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所创造的信用工具和结算手段�金融资金的运用主要表现为脱离实物经济运行所进行的各种资金融通。但无论在哪种金融资金运行系统中,都存在资金来源与运用两个方面,而且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构成了完整的金融资金运行体系。 金融运行效率就是指在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由金融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所产生的社会福利与投入资金的数量对比关系,所要追求的依然是产出――投入或收益――成本的最大化。按照当代经济学的研究结果,金融运行效率主要表视为金融功能效率、金融配置效率和金融管理效率,所以,提高金融运行效率,也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金融业作为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金融服务的一个产业,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金融演进与结构的变化以及金融工具种类的不断增多,使金融资产在一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可以独立运行并可以自行增值的部门�当代金融业的发展,还使得金融业不再依赖于实物经济,金融活动能够取代自然资源而成为制约一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从金融所具有的支付中介和调剂中介的功能本身出发,提高金融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其次,在当代经济活动中,如何将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福利水平的关键环节�在社会资金存量一定的条件下,采用何种转化方式和方法将储蓄转化为投资,是金融业的基本职责。因此,必须提高金融配置资源的速度和质量,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本需求的满足程度。第三,金融机构内部的投入产出比、治理结构及其管理方式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资金的运行效率,但由于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过程中,不同的金融机构所担当的角色不同,因而对金融管理效率的衡量指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直接融资中的金融机构,更多地是依靠市场的发展来提高效率�而间接融资中的金融机构,则更多地依靠内部管理来提高效率。 就实现投资结构的优化而言,由于投资结构就是指一定规模投资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构成比例,因而它可以通过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若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是均衡的,就表明经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方式和要素比例是合理的�而只有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合理的,投资结构的变动才能够引起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若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是非均衡的,就表明经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方式和要素比例是不合理的�而如果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不合理,投资结构的变动就不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会阻碍经济增长。可见,投资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中重大比例关系的形成状况,而且是资金使用效益能否提高的关键。 实现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实现投资在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方面的协调运行,以谋求社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相互适应。为此,在资金投入上,必须保证各生产要素的投资比例符合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构成的要求。在资金流动或转移方面,必须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投资比例符合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在投资重点的选择上,必须保证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并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层次发展。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6.2.21 [2]闻潜《闻潜经济学文集―宏观调控与运行模式》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 [3]闻潜《闻潜经济学文集―均势市场与消费启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 [4]闻潜等《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3 [5]侯荣华、汲风翔主编 《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6 [6]任碧云�《货币、资金与经济协调运行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8 责任编辑王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