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设计

探讨高中技术与设计的有效教学措施 摘要:《技术与设计》是一门新设立的高中新课程学科,它是组成《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种中的一门,也是《通用技术》中的必修课程。在高中教学课程安排中并未很完整的体现《技术与设计》学科的真实作用和魅力也没有表现出在教学课程中的应有位置。我相信很多教学教师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兴趣教学,笔者从业多年并长年任职该学科总结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技术与设计》的有效教学提出几点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技术与设计 有效教学 兴趣引导 措施

伴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普遍在校园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随着多元化、信息化的热潮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已经不能完整的适应这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及开拓创新的人才要求。为了改变并打破这个局面,立志培养高中阶段学生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技术与设计》的课程安排成为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创新和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总结《技术与设计》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探讨高中教学课程中《技术与设计》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一、发现《技术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过少

对于《技术与设计》这门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依旧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也就是教师一味单向性地向学生传授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学生面对不知且陌生的课程无异于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朦胧感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性的地位学生处于思路跟随状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少于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是教师判断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量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和互动也就是提问和解答的过程,这样只会让学生处于学习盲区并不深入了解教师所讲内容,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与充足的课堂探究时间来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在课后学生面对各学科的繁重作业而忽视了《技术与设计》的问题研究,所以,这里也是直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这样也会导致学生的疑点问题不断的积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创新。

2、学校的技术环境给教学过程带来的制约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甚至可以说是很短促,而且由于学校的技术硬件环境、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有差异。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利用电脑搜索信息、与朋友聊天、写博客等,而有些学生却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还有的学生虽然对电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却不能利用电脑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信息加工,如world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安排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差距太大

在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互动和理论知识的讲解,由于学生听起来会有抽象性的概念所以,需要在机房或者实践中去证实该观点的成立。而一味的以理论占据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会让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学科产生厌烦心理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给与学生正确的实践过程分解,而不是自顾自讲课更多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该课程的课堂上很多学生利用该课程去做与之无关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强调和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念。另外在讲解实践步骤的时候应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疑惑和关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长时间的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对后期的教学起不到实际作用还会对学生的兴趣度大打折扣和降低,所以要充分利用实践操作去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该内容的接受和消化。

4、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创新改革的教育模式方式之一就是改革教学的评价管理制度。教学评价管理的方式是对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整理、评价、判断和总结的过程。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作为一对《通用技术》的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创新性,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步骤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测试中体现不出来,因此对《技术与设计》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的改革创新,不能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仍旧采用古老的考试测评和分数分值的评价方式来对《技术与设计》的考核。其实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增强学生多方位发现、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技术与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

1、开拓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可以解决每个学校的硬件设备技术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开拓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生活中发现学习,学习中体现生活。因为《技术与设计》这门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并没有严格的教学资源渠道,也并单一的来源于学校的提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盘活《技术与设计》课程的资源。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手表、台灯、电动车、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生活实物,还可以选择电脑、手机、飞机、雷达等常见的学生感兴趣高科技实例,甚至还可以利用如使用电饭煲做饭、微波炉加热食物、打电话、上学等一些日常活动来进行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教学《制作模型》的时候,我就独立设计提线小鼠的图样,引导学生制作提线小鼠模型,所用的材料成本不到五角。在市面上随时都可以买到。此外,我们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我校教师独自设计的课件就有近二十个,从网络下载的课件也有二十多个,从而构建了本校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的基本框架。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其实也是高效课堂中小组自主探究模式,其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并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大于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大班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指导到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照顾到学生,让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但是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辟无线电兴趣小组或是电脑信息技术小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学年还可以在校内甚至是校间进行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技术与设计》是一门通识性较强的课程,在给学生传授的是一些基础的具体技术,从而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适应不同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例如,针对大班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提交作业或在线答疑,建立班级讨论的bbs或QQ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混合多媒体教学的组合方式,让实际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方面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支撑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合所述,教师只有在正确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运用各种教学设计的原则,切合实际将课程的教学设计完整,才能将《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教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

教学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和培养各类型人才的教学观念去教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 胡林.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设计路径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 (26): 123-124 2.张智威.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 祖国:建设版, 2014, (7): 206-207 3.黄志红, 吴晶. 关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施若干问题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4): 69-70

4.钱一千.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5): 98-99 5.余佩.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及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6): 24-25

探讨高中技术与设计的有效教学措施 摘要:《技术与设计》是一门新设立的高中新课程学科,它是组成《通用技术》这门新课种中的一门,也是《通用技术》中的必修课程。在高中教学课程安排中并未很完整的体现《技术与设计》学科的真实作用和魅力也没有表现出在教学课程中的应有位置。我相信很多教学教师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都存在着一定的漏洞和兴趣教学,笔者从业多年并长年任职该学科总结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从《技术与设计》的有效教学提出几点措施的探讨!

关键词:技术与设计 有效教学 兴趣引导 措施

伴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普遍在校园中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随着多元化、信息化的热潮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和转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已经不能完整的适应这信息化、多元化的社会及开拓创新的人才要求。为了改变并打破这个局面,立志培养高中阶段学生发现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技术与设计》的课程安排成为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创新和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笔者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从总结《技术与设计》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在探讨高中教学课程中《技术与设计》的教学策略和措施。

一、发现《技术与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环节过少

对于《技术与设计》这门新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依旧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也就是教师一味单向性地向学生传授概念性的知识,这对于学生面对不知且陌生的课程无异于是一种云里雾里的朦胧感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体性的地位学生处于思路跟随状态,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少于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并不是教师判断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量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和互动也就是提问和解答的过程,这样只会让学生处于学习盲区并不深入了解教师所讲内容,过程中教师没有给与充足的课堂探究时间来解答学生的问题,由于在课后学生面对各学科的繁重作业而忽视了《技术与设计》的问题研究,所以,这里也是直接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程度,这样也会导致学生的疑点问题不断的积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创新。

2、学校的技术环境给教学过程带来的制约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在高中阶段开设的时间并不长甚至可以说是很短促,而且由于学校的技术硬件环境、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使得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都有差异。例如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就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可以熟练地利用电脑搜索信息、与朋友聊天、写博客等,而有些学生却对电脑和互联网一无所知,还有的学生虽然对电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却不能利用电脑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信息加工,如world的这些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安排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3、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和实践差距太大

在课堂教学更注重师生的互动和理论知识的讲解,由于学生听起来会有抽象性的概念所以,需要在机房或者实践中去证实该观点的成立。而一味的以理论占据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会让学生对《技术与设计》学科产生厌烦心理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讲解理论知识的时候应该给与学生正确的实践过程分解,而不是自顾自讲课更多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在该课程的课堂上很多学生利用该课程去做与之无关的事情,所以我们需要强调和引导正确的学习观念。另外在讲解实践步骤的时候应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疑惑和关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果长时间的讲解理论知识不仅对后期的教学起不到实际作用还会对学生的兴趣度大打折扣和降低,所以要充分利用实践操作去加深和巩固学生对该内容的接受和消化。

4、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

创新改革的教育模式方式之一就是改革教学的评价管理制度。教学评价管理的方式是对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整理、评价、判断和总结的过程。

《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作为一对《通用技术》的必修课程,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操作性、创新性,学生在实践操作的步骤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测试中体现不出来,因此对《技术与设计》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的改革创新,不能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仍旧采用古老的考试测评和分数分值的评价方式来对《技术与设计》的考核。其实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利于增强学生多方位发现、考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中《技术与设计》的课堂教学策略

1、开拓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可以解决每个学校的硬件设备技术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开拓课程以外的教学资源,生活中发现学习,学习中体现生活。因为《技术与设计》这门新课程的教学资源并没有严格的教学资源渠道,也并单一的来源于学校的提供,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为盘活《技术与设计》课程的资源。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手表、台灯、电动车、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等生活实物,还可以选择电脑、手机、飞机、雷达等常见的学生感兴趣高科技实例,甚至还可以利用如使用电饭煲做饭、微波炉加热食物、打电话、上学等一些日常活动来进行讲解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例如,在教学《制作模型》的时候,我就独立设计提线小鼠的图样,引导学生制作提线小鼠模型,所用的材料成本不到五角。在市面上随时都可以买到。此外,我们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我校教师独自设计的课件就有近二十个,从网络下载的课件也有二十多个,从而构建了本校通用技术课程网站的基本框架。

2、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其实也是高效课堂中小组自主探究模式,其基本组织形式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并围绕问题展开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研究发现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要远远大于大班授课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大班教学的时候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都指导到位,因此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照顾到学生,让学生的疑问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但是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到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学习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例如,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开辟无线电兴趣小组或是电脑信息技术小组,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每个学年还可以在校内甚至是校间进行相应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提升自身的动手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高中《技术与设计》是一门通识性较强的课程,在给学生传授的是一些基础的具体技术,从而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寻适应不同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策略。

例如,针对大班教学的不足,教师可以建立一些简单的网络教学交流平台,制作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提交作业或在线答疑,建立班级讨论的bbs或QQ群。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位学生都得到教师的辅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或是在课堂教学中混合多媒体教学的组合方式,让实际教学与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资源等方面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支撑的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合所述,教师只有在正确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才能运用各种教学设计的原则,切合实际将课程的教学设计完整,才能将《技术与设计》这门课程教好。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

教学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和培养各类型人才的教学观念去教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 胡林. 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设计路径研究[J]. 新课程导学, 2013, (26): 123-124 2.张智威.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方法探讨[J]. 祖国:建设版, 2014, (7): 206-207 3.黄志红, 吴晶. 关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实施若干问题的探讨[J]. 课程教材教法, 2006, (4): 69-70

4.钱一千. 高中通用技术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13, (5): 98-99 5.余佩.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及策略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6): 24-25


相关文章

  •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毕业自我鉴定范文原创
  • 原创范文 ====绝非网络复制,个人原创,有效避免雷同=== 室内设计技术专业 毕 业 自 我 鉴 定 大学生活转瞬即逝,转眼之间,作为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我即将 告别大学生活,告别亲爱的同学和敬爱的老师,告别我的母校--× ××大学.美好的 ...查看


  • 全三维飞机设计技术及其应用 - 文章 - 佳工网
  • 全三维飞机设计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所 刘俊堂    来源:航空制造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特别是三维CAD技术的发展,人类使用三维模型表达设计意图成为可能.自20世纪80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把三维设计技 ...查看


  • 设计资质标准
  • 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根据<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结合各行业工程设计的特点,制定本标准. 一.总则 (一)本标准包括21个行业的相应工程设计类型.主要专 ...查看


  • 建筑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 [勘察设计处] 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2007-05-22 下午 15:05:23 总点击数:2613 本月点击数:66 本周点击数: 24 今日点击数:2 [注: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工程设计资质标准>的通知(建市[2007]86号 ...查看


  • 试述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 [摘要]在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BIM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通过利用三维数字技术,有效的提高了我国建筑结构设计水平.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BIM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希望其能够在建筑行业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建 ...查看


  •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教案
  • 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设计与技术的关系,能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说明设计的作用. 2.通过合作探讨,进一步加深对创新设计意义的理解. 3.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和创新设计成功的喜悦,初步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节 ...查看


  • 工程设计资质标准
  • 关于印发<工程设计资质标准>的通知(自2007年3月29日起施行) 建市[2007]86号 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北京市规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建设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总后基建营房部工程局,国资委管理的有关企业,有 ...查看


  • 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设计技术综述
  • 第5卷第4期 2003年10月天津成人高等学较联合学报JournalofNo4VoloCt20035TianjinAdultHigherLearning 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设计技术综述 王伟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300191) 摘要 ...查看


  •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练习题
  • 技术与设计1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电动剃须刀发明之初体积很大,携带不方便.于是有人设计出一种小巧.便携式的电动剃须刀.这一设计推动了电机微型化技术的发展.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a ) A.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B.技术的发展与设计无 ...查看


  • 论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论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内容摘要:技术是千锤百炼.功到自然成:设计是发现.提炼.厚积薄发.技术与设计之间既互相差异,又不可分割.设计推动着技术的发展,技术又给设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着重表达笔者个人对于技术与关系之间关联性的看法. 关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