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成语

《学而篇 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4、【敏于事慎于言】——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6、【切磋、琢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为政篇 第二》

2-1、【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yì篇 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而不过分。指情感有节制。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既往不咎】——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形容事物完美无缺。同“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里仁篇 第四》

4-4、【朝闻夕死】——早上听到道,即使当晚去世,也无憾。 “朝闻道,夕死可矣。”

4-8、【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 第五》

5-2、【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墙】——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杇:wū,指粉刷)

5-6、【听其言而观其行】——不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雍也篇 第六》

6-1、【行不贰过】【迁怒于人】——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6、【一箪一瓢】【箪食瓢饮】【陋巷箪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3、【文质彬彬】——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各人的爱好不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述而篇 第七》

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4、【学而不厌】——厌:满足。形容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弄明白而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  《论语·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4、【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注意力集中于某事而忘了其它。也形容几月不吃肉。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 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般。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非常勤奋,非常快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指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好的意见。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 第八》

8-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非常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

8-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8、【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 第九》

9-3、【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弥:更加。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9-4、【循循善诱】【欲罢不能】——循循:有次序的样子。指善于引导别人学习。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

《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gū者也。”

9-10、【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比喻夜以继日。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5、【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20、【松柏后凋】【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2、【勇者不惧】——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 第十》

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kuài。细切的肉。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先进篇 第十一》

11-6、【登(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比喻学问或技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7、【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颜渊篇 第十二》

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6、【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1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要算数。舌:指说的话。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2-15、【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8、【察言观色】——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2-20、【以文会友】——指通过文章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子路篇 第十三》

13-1、【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3、【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言必信,行必果。”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宪问篇 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怨天尤人】——尤:怨恨。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命运,责怪别人。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卫灵公篇 第十五》

15-3、【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却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15-5、【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取义成仁】——仁爱有节操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工具锋利。比喻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8、【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24、【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篇 第十六》

16-2、【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6-3、【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4、【玉毁椟中】【龟玉毁椟】——比喻因辅佐之臣或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6、【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之来;安:使之安。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6-7、【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8、【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9、【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阳货篇 第十七》

17-2、【岁不我与】【时不我与】——与:等待。年岁不等人。应该及时奋起有为。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12、【道听涂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7-13、【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至:到。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微子篇 第十八》

18-3、【季孟之间】——指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18-4、【来者可追】——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张篇 第十九》

19-6、【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笃:一心一意。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秀了就去当官。《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尧曰篇 第二十》

20-3、【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论语·尧曰》(20·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学而篇 第一》

1-1、【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2、【不亦乐乎】——不是很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3、【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4、【巧言令色】——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巧言令色,鲜矣仁!”

1-5、【一日三省】【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1-7、【入孝出悌】【入孝出弟】——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1-9、【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1-10、【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14、【敏于事慎于言】——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16、【切磋、琢磨】——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为政篇 第二》

2-1、【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三十而立】【而立之年】——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2-12、【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22、【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见义不为,无勇也。”

《八佾yì篇 第三》

3-1、【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6、【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而不过分。指情感有节制。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8、【成事不说】【既往不咎】——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10、【尽美尽善】——尽:极。形容事物完美无缺。同“尽善尽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里仁篇 第四》

4-4、【朝闻夕死】——早上听到道,即使当晚去世,也无憾。 “朝闻道,夕死可矣。”

4-8、【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1、【讷言敏行】——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公冶长篇 第五》

5-2、【闻一知二】【闻一知十】——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5-4、【朽木难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墙】——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杇:wū,指粉刷)

5-6、【听其言而观其行】——不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5-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1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雍也篇 第六》

6-1、【行不贰过】【迁怒于人】——犯过的错误不再犯。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6-6、【一箪一瓢】【箪食瓢饮】【陋巷箪瓢】——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箪食,一飘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6-13、【文质彬彬】——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14、【敬而远之】——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6-16、【乐山乐水】——乐:喜爱,爱好。各人的爱好不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6-21、【立人达人】——立:建树,成就;达:发达,显贵。旧指帮助人建立功业,提高地位。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述而篇 第七》

7-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只阐述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7-4、【学而不厌】——厌:满足。形容好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5、【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弄明白而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指不到学生们想弄明白而还没有弄明白时,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7-8、【举一反三】——反:类推。  《论语·述而》: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3、【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河: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4、【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7-17、【不知肉味】【三月不知肉味】——注意力集中于某事而忘了其它。也形容几月不吃肉。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7-22、【乐在其中】——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 胳膊)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7-23、【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一般。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非常勤奋,非常快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6、【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9、【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指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好的意见。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 第八》

8-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非常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源自《诗经·小雅·小旻》

8-4、【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8、【任重道远】【死而后已】——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12、【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习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

“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罕篇 第九》

9-3、【仰之弥高】——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弥:更加。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

9-4、【循循善诱】【欲罢不能】——循循:有次序的样子。指善于引导别人学习。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9-7、【待贾而沽】【待价而沽】——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

《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gū者也。”

9-10、【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比喻夜以继日。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15、【后生可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9-20、【松柏后凋】【岁寒松柏】——比喻在逆境艰难中能保持节操的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2、【勇者不惧】——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乡党篇 第十》

10-7、【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kuài。细切的肉。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先进篇 第十一》

11-6、【登(升)堂入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比喻学问或技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11-7、【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颜渊篇 第十二》

1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6、【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2-11、【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说话要算数。舌:指说的话。   “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12-15、【成人之美】——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2-18、【察言观色】——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2-20、【以文会友】——指通过文章来结交朋友。《论语·颜渊》(12·24):“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子路篇 第十三》

13-1、【名正言顺】【名不正言不顺】——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13-10、【欲速不达】【欲速则不达】——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13、【言必信,行必果】——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言必信,行必果。”

13-16、【和而不同】——和:和睦;同:苟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宪问篇 第十四》

14-1、【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4-2、【怨天尤人】——尤:怨恨。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命运,责怪别人。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卫灵公篇 第十五》

15-3、【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却使天下得到治理。后泛指以德化民。“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15-5、【志士仁人】【杀身成仁】【取义成仁】——仁爱有节操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5-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工作的前提是工具锋利。比喻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5-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5-18、【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15-2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15-24、【不相为谋】——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会在一起共事。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季氏篇 第十六》

16-2、【持危扶颠】——扶持危困的局面。《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16-3、【开柙出虎】——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放纵坏人。

《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4、【玉毁椟中】【龟玉毁椟】——比喻因辅佐之臣或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论语·季氏》:“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6-6、【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之来;安:使之安。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16-7、【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8、【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6-9、【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阳货篇 第十七》

17-2、【岁不我与】【时不我与】——与:等待。年岁不等人。应该及时奋起有为。

《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7-12、【道听涂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17-13、【患得患失】【无所不至】——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至:到。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

《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微子篇 第十八》

18-3、【季孟之间】——指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18-4、【来者可追】——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18-6、【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

《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子张篇 第十九》

19-6、【博学笃志】——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笃:一心一意。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9-7、【学而优则仕】——学习成绩优秀了就去当官。《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尧曰篇 第二十》

20-3、【望而生畏】——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论语·尧曰》(20·2):“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相关文章

  • 诗经.楚辞取名(男孩.女孩都有)(1)
  • 古人起名都有寻经据典的习惯.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 如赐子好名." 中国人起名自古即有"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之说.诗经.楚辞.论语. 周易,都是我国文学.语言学上的 ...查看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 张文海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 ...查看


  •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1
  • 什么是文言典故?古代诗文等文言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及短语.追根溯源,典都来自旧有的典籍.用典,就是用典故说事,以较少的词语或短语引举特指某一古事,或者用古语以表达更多的今意.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 ...查看


  • 古诗词常识题目
  • 文学常识题 问:中国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它收录的诗作共有多少首? 答案:<诗经>:(305首) 问:<诗经>产生的时代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战国中叶,对吗? 答案:不对,应为"下至春秋中叶" ...查看


  • 初中写作-成语故事
  • 成 语 故 事 信誓旦旦 出自<诗经"卫风"氓>.信誓,是真诚的誓言,旦旦,是诚恳的样子.可 能是由于出自这篇凄婉的弃妇诗,成语常用违背誓言的现实情况做比照,含 有贬义. 惩前毖后 出自<诗经" ...查看


  • 赞美老师的成语:教无常师
  • 教无常师jiào wú cháng shī [解释]: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自]:<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语法]:补充式;作谓语.宾语;指凡有长处者都可以为师 良师益友lián ...查看


  • 从来源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阅读附答案
  • 从来源看,不少成语是由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浓缩"而成的.而这些古代寓言.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大多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品,①由这些"珍品"浓缩而成的成语,就像是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如出自寓言的 ...查看


  • 文学常识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 文学常识知识竞赛试题(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下列不属于"六艺"的是(D ). A.射 B.御 C.礼 D.武 2.经魏晋多名士,有著名的竹林七贤,<与山巨源 ...查看


  • 让书香浸润生命
  • 让书香浸润生命 --记我的"课内海量阅读"学习之行 收获满满 韩老师是潍坊市北海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从教30年.从韩老师的报告中,我知道她也曾经困惑过.正是困惑,让她不断探索,走上了教改之路,这一走,便是十几年.韩老师重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