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一栏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

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 =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3.个人收入: PI = 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I=C+S→→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 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 Y=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 →→ I+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

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 由于 E=y,E=c + i,y=c + s, 则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C=α+βy(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C/△Y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 APC也有递减趋势。 】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C/Y

APC与MPC: 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APC可>1,可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 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 储蓄函数: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APC+APS=1MPC+MPS=1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 β )。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之前)。局限: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了解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特点)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4.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有他的先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

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据的计得,据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利用,而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相同:1)不只同掀起收入相关;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动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大;只有永久性税收政策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均衡收入:

两部门:y = (a+i) /(1- β)

三部门:y = (α + i + g – β t) / (1–β )

四部门:y= 1/1 – β+γ ( a+ i+g-βt+β tr+x-m0) (Yd=y-t+tr)

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 β)

税收乘数:,kt=(- β/(1- 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 β)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意向等数量增加或减少使国民收入变动的比例。Kb=1 投资函数:i=e-dr

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

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 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

IS曲线的斜率【公式:y = (a+e-dr) /(1- β) 】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β↑:意味支出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

【d↑:投资对利率的影响比较敏感】

IS曲线的移动

* 自发消费(α):α↑→ 截距↑→IS右移

* 自发储蓄(-α):(-α)↑→截距↓→IS左移

* 自发投资(I0):I0↑→截距↑→IS右移

政府行为对IS曲线的影响(△x*kx):政府支出(g)增加或者减少△g时,IS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t /(1-β)。投资需求(i)增加△i, IS曲线右移△i /(1-β);储蓄增加,IS曲线左移△s/(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IS曲线右移;

*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IS曲线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

* 2. 凯恩斯的观点: 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利率↑

* 货币供给(货币的数量)↑→利率↓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目的: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

原因: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

注: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2)货币的谨慎动机 目的:预防意外支出

原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注:货币谨慎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 以上两种需求之和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并以L1表示;L1=kY

3)货币的投机动机 :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L2=L2(r)=-hr

分析:

* 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

* 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 (无限期债券)

*

* 利率高→债券价格↓→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 利率低→债券价格↑→抛售债券→货币持有量↑

* 利率极高→债券价格极低 →全部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0

* 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 →债券全部抛售→货币持有量→∞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公式:L=L1(y)+L2(r)=ky-hr

注:1)这里的货币总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2)用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即:m=M/P或M=pm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

1. 货币供给(主要是指M1)

1)层次: M1=M0+活期存款 M0=硬币+纸币

M2=M1+定期存款 M3=M2+货币近似物

2)货币供给曲线: m=m0 ………外生变量

2. 均衡 假设收入不变 L=m L=L1(Y)+L2(r)=ky-hr

LM曲线【公式: m= ky-hr】

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

注意:1)LM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2)LM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

LM曲线的斜率 k / h

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

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则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

1. 因素分析

如果:L1=ky L2=-hr m=ky-hr

LM曲线:影响截距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供给m。

* m↑→m=L1+L2右移→Y↑→LM右移

结论:1) L1移动→LM反向移动; L2移动→LM反向移动; m变动→LM同向变动。 * 2)货币需求↑→LM左移;货币供给↑→LM右移。

注:由于m=M/P,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变动均可以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LM曲线。

3. LM曲线右移的距离:货币供给量增加△m,LM右移△m/k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 Ⅰ: L

*

*

* Ⅱ: L>M,超额货币需求;i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 Ⅳ: Ls有超额产品需求。

3. 均衡的恢复

以Ⅲ区域A点为例

*

*

*

* S<I, 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 致使C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 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

*

*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 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资本决定。

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

*

*

*

*

* 储蓄函数:s=s(y) 投资函数:i=i(r)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s=i 或 s(y) =i(r) 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货币供给函数:

*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者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 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 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是利率上社,或者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强大的效果。(IS陡,LM平)

*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KG ↑ →挤出↑

*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挤出↑

*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挤出↓

*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挤出↑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LM陡,IS平)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化,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 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的含义: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知道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 广义: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资源充分利用)

凯恩斯:仅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100%的劳动力全部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

是失业者。

3)奥肯定律: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2. 价格稳定 。[并不是价格水平的固定不变]:指价格水平的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3.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 国际收支平衡 。[并不是顺差越大越好]: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 转移支付 : 政府收入:税收,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自动稳定器

1)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特点:自动性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机制

政府税收: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政府转移支付: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2.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5)定义: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

6)内容: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 预算:国家计划的支出和收入。

7)预算平衡:收入=支出

8)预算盈余:收入>支出

9)预算赤字:收入

2. 关于财政的观点

10)凯恩斯之前:平衡预算

11)年度平衡预算 周期平衡预算

12)凯恩斯:功能财政: 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1.预算赤字或盈余的原因

经济波动:经济繁荣→盈余↑或赤字↓ 经济衰退→盈余↓或赤字↑

财政政策的变动:扩张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结论:若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

2.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13)定义:指既定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

15)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 其中,Y*: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实际国民收入。

16)作用: 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

五、赤字与公债

1. 赤字与公债的关系 ——赤字:流量概念 公债:存量概念

2. 弥补赤字的途径:

出售政府资产,借债,向中央银行借债→通货膨胀,向国内民众和国外借债→长期通货膨胀 3.关于债务的观点:无论内债外债均是公众的负担;仅有外债是公众的负担。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1. 银行的分类

1)中央银行:政府的银行,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2)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2.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款和投资 中间业务:代理

3. 中央银行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 准备金

3)活期存款: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4)准备金:为了应付客户取款而保留的存款。

5)准备金率: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

6)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

7)法定准备金: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提取的准备金。

8)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

2. 简单货币乘数

存款:D 原始存款:R 法定准备金率:rd D=R/ rd

3. 复杂货币乘数k=1/( re+ re+ rc)

1)存在超额准备金Re

超额准备金率: re= Re /D

注:市场利率↑→re↓→k↑

再贴现率↑→re ↑→k↓

2)存在现金漏出

非银行持有现金公众:Cu

现金存款比率: rc=Cu/D

注: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

4. 完整货币乘数

高能货币(H)=Cu+Rd+ Re

货币供给(M)=Cu+D

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息率降低,从而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利息率随之提高,以之来降低总需求水平。

(一)宏观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

1. 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再贴现率↓→M↑ 再贴现率↑→M↓

缺点:1)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2)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2.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购买债券→M↑ 抛售债券→M↓

优点:1)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2)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3)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法定准备金率↓→M↑ 法定准备金率↑→M↓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二)宏观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1. 调整贴现率:被动

2. 公开市场业务:最常用 优点:主动、灵活

3. 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剧烈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凯恩斯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2)新古典综合派: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思想;

3)货币学派:强调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呼吁减少国家干预;

4)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主张通过降低税率来刺激供给; 5)理性预期学派: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二、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失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1.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同伙紧缩的状态。 表达式:

其中,N代表劳动力,U代表失业者人数,E代表就业者人数,从而U/N为失业率;l代表离职率,f代表就职率,则找到工作的人数是fU,失去工作的人数是lE。

2.自然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处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 与自然失业率关系: 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一、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6)社会影响: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7)经济影响:以―机会成本‖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

二、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公式:

【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要把握: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1) 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是一种非稳定状态。

2) 是以较高的幅度上涨。在美国,规定每年≥2.5%。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1)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2)通货膨胀率:

3)定义: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4)公式:

【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在10%以上和100%以内。

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第一,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第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有关通货膨胀原因的三个方面:

1)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

2)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

3)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1)源于货币数量论

基本思想: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 通货膨胀的来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产量增长

结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定义: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3)总需求曲线不同区域的影响

4)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5)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6)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定义: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分类:

2)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3)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4)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 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

3. 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以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来说明】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所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

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1. 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公众产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涨工资并且将通货膨胀率写进合同)来对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持续和加剧。它强调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2. 惯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由于惯性而不易制止,从而使通货膨胀持续。它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又称―通货膨胀螺旋‖。

5)过程:总需求上升的冲击→总需求曲线右移→超额需求、价格上升→工人要求涨工资→工资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消费扩大→价格上升、需求进一步增加→价格继续上升、另一轮工资上涨→噩梦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收入固定且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使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有利。 *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会降低;

* 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 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

*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由通货膨胀引起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 通货膨胀预期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减少储蓄和投资,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 * 工资提高使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 通胀前期企业存货的增加(设备增多,贷款增加,银行利率上升)使得后来(贷款难等)被迫减少,生产收缩;

* 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使经济情况更为糟糕。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ª¡ª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2.新古典综合派对曲线的改造:

* 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

*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若劳动生产的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3.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π=-ε(u-u*)

【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1)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

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2)政策方法:

3)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

4)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6)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7)现代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意味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8)自然失业率可以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9)政策含义: 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在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替换关系。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工人不断调整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指挥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10)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开放经济下短期经济模型:

1.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本币。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外币。

2. 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制:本币与外币汇率基本固定,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 当市场汇率和货币当局执行的汇率不一致时,会产生套利行为,因此固定汇率的运行会影响货币供给。

 浮动汇率制: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官方汇率,由外汇市场本币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3. 实际汇率: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ε= e Pf/P 。e是名义汇率。Pf、P--国外、国内

价格水平。

 实际汇率上升,外国商品就相对便宜,而国内产品相对昂贵。

 实际汇率下降,外国商品就相对昂贵,意味着国内生产具有竞争力。

4. 净出口函数:

 净出口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

 实际汇率下降,出口增加,所以一国净出口

和实际汇率反方向相关。 PnxaynaynePfa、、n均为正参数。参数称为边际进口倾向 一国收入增加,进口增加,所以一国净出口和收入反方向相关。

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 关键假设:所考查的经济是资本能够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市场。(名义汇率变动率

=实际汇率变动率)

* 小型开放经济:本国经济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本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影响

微不足道。r=rw

* 资本完全流动。居民完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资产所有者认

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外国向本国大量贷款(买债券等))

2)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yc(y)i(rw)gnx(e)

IS*曲线是向右下方倾向的:因为较高的汇率减少了净出口,这又减少了总收入。

3)货币市场与LM*曲线

增加了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的假设:M/P=L(re,Y) 所以可以用垂直的LM*曲线表示这个方程式,LM*曲线之所以垂直的是因为汇率并没有进入LM*方程式

yc(y)i(rw)gnx(e)

M

PL(rw,y)

6. 浮动汇率:

1)在浮动汇率下,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国开放经济中,只要利率上升到世界利率r*以上,资本就从国外流入。汇率的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变得昂贵,从而减少了净出口。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对实际GDP没有任何影响。

 封闭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挤出了投资。 小国开放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汇率挤出了净出口。

2) 货币政策

现在假定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由于物价水平假定是固定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汇率。

虽然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与在封闭经济中一样影响收入,但货币传递机制是不同的。 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汇率而不是改变利率来影响收入

封闭经济: ↑M ⇒ ↓r ⇒ ↑I ⇒ ↑Y

小型开放经济: ↑M ⇒ ↓e ⇒ ↑NX ⇒ ↑Y

7. 固定汇率下:只要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固定汇率买卖外汇,货币供给就会自动地调整到必要的水平。

1)财政政策:假定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这种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这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 由于固定汇率制度,必然引起货币扩张。货币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扩张增加了总收入。

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对于改变产出十分有效。

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对于改变产出是无效的。

2)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由于同意把汇率固定,中央银行放弃了它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降低了汇率,但是,央行承诺固定汇*

率,根据固定汇率运行制度,套利者向央行出售本国货币,导致货币供给和LM*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无法影响产出。

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对于改变产出十分有效。

采用固定汇率的国家可以采用改变固定汇率水平的政策。

总需求曲线:正如IS-LM模型解释了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一样,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解释了小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总结了P与Y之间的关系。增加收入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减少收入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写为:

Y=C(Y-T)+I(r)+G+NX() IS曲线

M/P=L(r*,Y) LM*曲线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 一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在于经济中现有资源被充分利

用,或资源可得性的增加使得经济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实际产量围绕潜在产量波动,无规律。

2. 经济增长: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

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gY=(Yt-Yt-1)/Yt-1 “量” n期的人均GDP平均增长率: **

3. 经济发展: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

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质”

4.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1) 直接原因:包括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积累,还有影响生产要素生产率的

变量如规模经济与技术变化等。

2) 基本决定因素:是对一国积累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投资于知识生产的能力产生影响

的变量

3) 生产方程 :Yt=f(Kt,Rt,Nt,At,St)

Yt为一个经济的总产出,Kt、Rt和Nt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At表示该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而变量St则代表上面所说的基本因素,或称其为“社

会文化环境”或“社会能力”,这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包括了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特别是变量St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

5. 增长核算方程(Y=AF(N,K))(产出增长的三种力量,源泉)

ΔY/Y=α·ΔN/N+β·ΔK/K+ΔA/A 即: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索洛余量:ΔA/A=ΔY/Y-α·ΔN/N-β·ΔK/K

6.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六个具体的影响因素 :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

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

7. 新古典增长模型

1)五个基本假定:k=K/N;y=Y/N

*

*

*

*

* 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 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

-

2)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k=sf(k)-(n+δ)k

人均资本变化等于人均储蓄sf(k)减去新增劳动力对资本的需求nk和减去折旧δk,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稳态的条件sf(k)=(n+δ)k;均衡的稳定性

3) 对收入差异的解释:

第一,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

第二,当经济处于稳态时,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 总收入以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增长率增长,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

4) 比较静态分析

* 储蓄率增加对经济稳态的影响:

短期内,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但稳态中的增长率

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最终降回原来水平。(s

--

↑→ k↑→k↑→k↓,直到恢复原来水平)。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

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 人口增加对稳态的影响

① 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

态水平。

② 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5)新古典中增长模型不能解释已经达到稳态的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其稳态水平低得越多,则经济增长的越快,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远高于它的稳态水平,那么,它的资本存量将迅速减少,随着这个国家的资本存量逼近稳态水平,资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将趋近于零。

6)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三个预言

①如果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相同,但初始人均资本(从而初始人均收入)不同,那么,初始人均资本较低的那个国家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②如果两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相同,但是投资率不同,那么,投资率高的那个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③ 如果一个国家提高投资水平,那么,它的收入增长率也将提高。

~

8.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Y=F(AN,K)(AN为有效劳动)y=Y/AN

~~

基本方程为: k=sy-(n+g+δ)k(技术进步A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增长)

在考虑到技术进步后,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国家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即技术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换句话说,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生活水平(即人均产出)的长期上升。

9. 内生增长理论:

1)Y=AK,不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区别)ΔY/Y=ΔK/K=sA-δ

只要sA>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的收入也一直增长,表明储蓄和投资会引起长期增长。储蓄率s越高,产出增长率也将越高。进一步地,这一模型暗示,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会使经济增长率不断地提高。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新古典:储蓄抑制了经济的暂时增长,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2)两部门模型的公式表达

Y=F[K,(1-u)EN] 企业的生产函数

ΔE=g(u)E 大学的生产函数

ΔK=sY-δK 资本积累方程

其中,u是在大学的劳动力的比例,相应地,(1-u)是在企业的劳动力比例,E是知识存量,函数g(u)表明知识增长如何取决于在大学的劳动力比例的函数。

①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即如果资本存量K和所谓有效工人的数量即(1-u)EN翻一番,或者物质资本K和知识E都翻一番,那么,经济中两个部门的物品与劳务的产出Y也翻一番。因此,这个模型也可以在不假设生产函数中有外生变动的情况下引起长期增长。

②在这里,长期增长是内生地产生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创造不会停止。

10.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根据增长核算方程,技术进步、资产形成、劳动投入

鼓励技术进步、鼓励资本形成(鼓励储蓄和投资)、增加劳动供给

11.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会依次经过萧条、复苏、

繁荣、衰退四个阶段。

12. 经济周期的特征:以衰退阶段为例,其特征为:

1) 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

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 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

业率上升。

3) 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

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 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

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13. 经济周期理论:

1) 分类:

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平均每一个周期为9~10年。

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平均每一个周期约3~4年。

长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为期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的长期波动。

库兹涅茨周期,或建筑业周期,这种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这也是一种长周期。

熊彼特对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每个

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德“产业革命时期”、从1842年到1897年的“蒸汽和钢铁时期”、从1897年以后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2) 经济周期理论:

纯货币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

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最基本的因素。

 乘数—加速数模型 :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

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

 .政治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是诺德豪斯,该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为政治家为重

新当选而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纵。

 建立在信息障碍条件下的货币周期模型 :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该理论的观点

是,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或者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导致

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人物是普雷斯科特。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

于总供给冲击所造成的,某一部门的创新或技术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

中传播,进而引起经济的波动。

14. 乘数-加速数模型

1) 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It=vYt-vYt-1=v(Yt-Yt-1)

It是时期t的净投资,Y代表产量水平;v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加速数)

t时期总投资=v(Yt-Yt-1)+t时期的折旧

2)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1. 扩张的发生:假设投资增加,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

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返,国民

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2. 衰退的发生

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

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

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

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

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

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3. 新的周期的发生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在衰退阶段的长

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逐年减少,所以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

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

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

了。

3) 乘数-加速数模型 Yt=βYt-1+v(Ct-Ct-1)+Gt

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使收入进一步增长,假定政府支出为固定的量,则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行调节,就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的阶段正是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局面。只要政府对经济干预,就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

15.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使人们的偏好、技术状况、

可利用资源发生变化。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

1) 分析前提:技术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

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偏好;每个人在整个生命期内均匀地消费。生产函数y=zf(K),可利用资源y=zf(K)+(1-δ)K

2) 由于技术进步,产量、总资源会增加,从而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相应地增加,收入也就相应增加。在此过程中,经济以收敛方式增长而趋向新的稳定状态。最终,资本存量、收入、消费和投资都将增加到各自新的稳态水平上。这样,经济经历了扩张直到稳定的过程。实际周期理论强调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费

1. 跨期消费决策: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的约束 c1+c2/(1+r)=y1+y2/(1+r)

c1、c2、y1、y2、r分别为第一期消费、第二期消费、第一期收入、第二期收入、

相等的实际借贷利率和储蓄的利率。

1)预算约束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1+r)

2)无差异曲线

均衡: MRS=-(1+r)

3)影响:

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若消费正常物品,无论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增加,消费量都会增加,且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与未来收入的现值。

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假如消费者在第一期进行储蓄,则实际利率上升会使得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这源于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所造成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

2. 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1)随机游走的含义:如果永久收入假说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消费者能够进行理性预期,那么,消费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动就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的变动被称为随机游走。根据永久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收入处于变化中,并且消费者总是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在任何一个时点,消费者总会根据当下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总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并相应地进行理性消费。只有不可预测的事件才会令他感到意外,从而改变消费。由此可见,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走的。

2)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则决策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影响公众消费,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第二节 投资

1. 企业固定投资

第一,生产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的决定

①竞争性企业的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价格。

②生产企业的资本的边际成本可以认为是资本的租赁成本,即租赁价格

③资本存量的决定原则是资本的边际收益=租赁价格,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资本的边际成本决定资本的使用量,即资本存量。

第二,租赁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的决定按照“出租每单位资本得到的实际租赁价格为R/P等于单位资本的成本=PK(r+δ)”来决定资本存量。

最优资本存量的动态调整——可变加速模型:净投资:I=K-K-1=λ(K*-K-1)既有资本存量与

最优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越大,企业的调整幅度越大,即投资率越快,最终资本量会调整到最优资本量

2. 住房投资

1).住房存量均衡

现有住房存量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住房的相对价格PH/P(住房价格相对于平均价格水平),

即垂直的住房存量的供给曲线与向右下方倾斜的住房需求曲线相交,决定了住房市场的均衡,由此形成了均衡的住房的相对价格。

2).住房的相对价格PH/P决定新住房的供给

新住房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新住房供给量随着住房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原因在于住房成本取决于平均价格水平,其收益取决于住房价格,因此,随着住房相对价格的上升,建房利润上涨,住房供给量就增加

3).住房资本存量与新住房投资流量之间通过住房相对价格紧密联系

第一,短期中的状况

在短期中,由于新住房投资与现有的住房存量相比微不足道,新住房投资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甚微,因此,住房存量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住房价格,同时,住房价格的高低决定新住房的供给。

第二,长期中的状况

在长期,日积月累的新住房投资会增加住房存量,使得供给曲线右移,在住房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会降低住房相对价格,从而减少新住房的投资,进而减少新住房的供给。

4).结论

第一,在长期,住房存量会有损耗即折旧。因此,在一个人口和财富都维持不变的社会中,当住房存量保持不变时,就可以实现住房市场的长期均衡,此时,投资等于折旧,或者净投资为零。如果人口或财富以固定比率增长,均衡状态的投资率必须能够补偿折旧率和住房存量的增长率。

第二,由于新住房的建成需要耗费一段的时间(一年甚至更长),因此住房价格的变动与新住房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住房的供给实际上不是对现期住房价格作出反应,而是对预期住房建成后的价格作出反应。一般而言,住房投资理论适用于很多耐用消费品。

3. 存货投资:保证生产的平稳化。避免脱销。提高经营效率。在线产品。

1)经济周期中自愿的存货变动和非自愿的存货变动被称为存货周期。

2)存货周期的形成

①企业存货投资的自愿增加

经济繁荣时期,企业预期未来的销售将增加,从而会加快生产,导致产量超过销量,存货逐步增加,这是企业存货投资的自愿增加。

②企业存货的非自愿增加

当经济开始衰退时,随着市场需求下降,产量会超过销量,企业非自愿地增加了存货。 ③企业非自愿减少存货

在衰退过程中,生产的大幅减少可能会使企业非自愿地削减存货

④企业自愿减少存货

当经济萧条到来时,企业发现产量大于销量,存货过多,于是自动减少生产,自愿削减存货。

3)存货周期的加速模型:假设:企业存货量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N=aY

I=ΔN=aΔY加速模型表明,存货投资与产出成同比例变动。当产出增加时,企业想持有更多的存货量,因此存货投资很高;产出减少时,企业想持有的存货量减少,存货投资为负。

第三节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函数:价格水平、实际收入和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Md/P=L(Y,i) Md为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价格水平, Md/P为实际货币需求(是用货币所能购买的各种产品来测量货币需求量),Y为实际收入,i为名义利率。

2. 现实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预期股票收益、预期债券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财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以表述为: M/P=L(rs,rb,π,W) (rs为预期股票收益、rb为预期债券收益,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W为实际财富。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人们把持有货币作为自己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关键的观点是货币提供了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组合,货币本身是没有收益的,而股票与债券的收益会上升或者下降。

3.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1)消费者持有货币所承担的总成本C=rY/(2N)+FN

C表示消费者承担的总成本,r表示利率,Y表示一整年计划支出的货币量,N表示一年内去银行的次数,F表示消费者每次去银行的成本的固定值。Y/(2N)为平均持有货币量。上式表明消费者去银行的次数越多,放弃的利息越少,去银行的成本越多。

2)使总成本最小的去银行的次数N=(rY/2F)

3)平均货币持有量Y/(2N)=(YF/2r)

4.对鲍莫尔-托宾模型的进一步理解

假设某人持有某种货币资产(如通货、活期存款、支票账户)和非货币资产(股票与债券)的资产组合。货币资产可以用于交易,但收益率很低,令i代表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之间的差额,F代表把非货币资产转换为货币资产的成本,如抛售股票或者债券产生的费用等。关于资产转换次数的决策类似于关于去银行次数的决策。因此,鲍莫尔-托宾模型也可以用于分析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

1/2*1/2de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第一,GDP 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GDP 统计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中间产品。

第三、GDP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包括过去生产的,当前重复交易的产品。 GDP 是由本期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不是指售卖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 是流量而非存量。 GDP 度量的是一定时期内的产出价值量,所以是一个流量指标。

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或产生的变量。存量是指某一特定时点上观测或测量到的变量。 存量是流量的积累;流量则是存量的改变量。

第五、GDP 按国土原则(常住生产单位)计算,是一个地域概念。

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本国国民,都计入本国的GDP。

第六、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中。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C+I+G+(X-M)

按收入法核算: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 公式: 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NI 广义:泛指GDP、NDP等经济总量。或宏观经济学中“国民收入核算”。 狭义:指一国一年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得到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租金的总和。 公式 :NI =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

3.个人收入: PI = 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 DPI:个人可实际使用的全部收入。个人收入DPI用来消费C和储蓄S。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两部门(私人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Y=C+I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Y=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I=C+S→→I=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S,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即 Y=C+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 即 Y=C+S+T

三个部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C+I+G=C+S+T →→ I+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S+T

3.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流动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I+G+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进口Y=C+S+T+M

四部门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I+G+X=S+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G+X=S+T+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GDP折算指数

均衡产出: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 由于 E=y,E=c + i,y=c + s, 则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C=α+βy(α—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β—MPC,直线斜率;βy—引致消费)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C/△Y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消费函数为非线性状态)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增加而呈现递减趋势。随着收入增加,消费占收入的绝对比例也呈递减状态, APC也有递减趋势。 】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C/Y

APC与MPC: APC=c / y=(α+βy) / y=α/y+β=α/y +MPC

(1)APC>MPC (2) α/y→0,所以APC→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APC可>1,可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1;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 储蓄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C+S,S=Y- C 储蓄函数:S=F(Y),如果其他条件不变,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随收入减少而减少。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公式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是储蓄增量与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以MPS表示。MPS=△S/△Y 从消费函数C=C0+bY中能够得出储蓄函数,即S=S=S0+sY

APC+APS=1MPC+MPS=1

储蓄函数为线性时,MPS为常数(1- β )。 非线性时,MPS有随收入递增趋势。MPS和APS都递增,但是MPS>APS。

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1.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消费支出与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之前)。局限:只考虑当期收入影响 没有考虑家庭拥有的财富对当前消费的影响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的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地。棘轮效应:家庭消费既受本期绝对收入的影响,更受以前消费水平的影响。收入变化时,家庭宁愿改变储蓄以维持消费稳定。

理论核心: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正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即上去容易下来难.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3、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了解人的一生在不同年龄段的消费特点)强调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1)人在一生过程中,收入将会有规律地波动。

(2)家庭会通过金融资产市场以理性的方式统筹安排一生的资源,实现一生中最平稳的消费路径。

结论:人们偏好平稳消费,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加。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遗产税很高会降低储蓄。想及时行乐,储蓄减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减少。

4. 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有他的先期收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

久收入决定。永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永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据的计得,据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和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前者偏重对储蓄动机的分析,从而提出以财富作为消费函数的变量的重要利用,而永久收入理论则偏重于个人如何预测自己未来收入问题。相同:1)不只同掀起收入相关;一次性暂时收入变动引起的消费支出变动很小,来自永久收入变动的消费倾向大;只有永久性税收政策变动,政策才会有明显效果。

均衡收入:

两部门:y = (a+i) /(1- β)

三部门:y = (α + i + g – β t) / (1–β )

四部门:y= 1/1 – β+γ ( a+ i+g-βt+β tr+x-m0) (Yd=y-t+tr)

乘数的定义:是国民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一变化的支出量最初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1/(1- β)

税收乘数:,kt=(- β/(1- β)

政府转移支付乘数:ktr=β/(1- β)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意向等数量增加或减少使国民收入变动的比例。Kb=1 投资函数:i=e-dr

IS曲线的图解法:四方图法

1)IS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2)IS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 IS右上方的点:S>I;IS左下方的点:S

IS曲线的斜率【公式:y = (a+e-dr) /(1- β) 】

β↑(MPS越小,S曲线较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d↑(I曲线斜率绝对值越小,I越平坦)→斜率绝对值↓→IS曲线越平坦

【β↑:意味支出乘数较大,从而当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变动时,收入会以较大幅度变动】

【d↑:投资对利率的影响比较敏感】

IS曲线的移动

* 自发消费(α):α↑→ 截距↑→IS右移

* 自发储蓄(-α):(-α)↑→截距↓→IS左移

* 自发投资(I0):I0↑→截距↑→IS右移

政府行为对IS曲线的影响(△x*kx):政府支出(g)增加或者减少△g时,IS曲线右移或左移△g /(1-β);税收(t)增加或减少△t时,IS曲线左移或右移β △t /(1-β)。投资需求(i)增加△i, IS曲线右移△i /(1-β);储蓄增加,IS曲线左移△s/(1-β)

从而,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为:

* 膨胀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开支和减税→IS曲线右移;

*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开支和增税→IS曲线左移。

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

* 1.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利率由投资和储蓄决定

*

* 2. 凯恩斯的观点: 货币需求(流动性偏好)↑→利率↑

* 货币供给(货币的数量)↑→利率↓

流动性偏好: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货币需求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目的:为了日常的交易活动

原因:收入和支出时间上的不同步

注:货币交易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2)货币的谨慎动机 目的:预防意外支出

原因: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注:货币谨慎需求与收入同向变化。

* 以上两种需求之和称为广义的货币交易需求,并以L1表示;L1=kY

3)货币的投机动机 :为了抓住有利时机买卖证券而持有货币的动机。是为了准备购买证券而持有的货币。人们预计债券价格将下跌(利率上升)而需要把货币保留在手中的情况,就是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货币的投机需求与利率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原因:未来利率的不确定性

L2=L2(r)=-hr

分析:

* 假设财富以两种形式保存:货币和债券

* 债券价格=利息/市场利率 (无限期债券)

*

* 利率高→债券价格↓→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 利率低→债券价格↑→抛售债券→货币持有量↑

* 利率极高→债券价格极低 →全部购买债券→货币持有量=0

* 利率极低→债券价格极高 →债券全部抛售→货币持有量→∞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都会认为这时的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值不大可能在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货币需求函数——公式:L=L1(y)+L2(r)=ky-hr

注:1)这里的货币总需求,是实际的货币需求;

2)用M表示名义货币供给,m表示实际货币供给即:m=M/P或M=pm

名义货币需求函数:L=(ky-hr)p

1. 货币供给(主要是指M1)

1)层次: M1=M0+活期存款 M0=硬币+纸币

M2=M1+定期存款 M3=M2+货币近似物

2)货币供给曲线: m=m0 ………外生变量

2. 均衡 假设收入不变 L=m L=L1(Y)+L2(r)=ky-hr

LM曲线【公式: m= ky-hr】

LM曲线的推导:四图法

注意:1)LM曲线上任何一点均表示货币市场的均衡;

2)LM曲线线外任何一点均表示市场的失衡:

LM 右边,表示 L>m,利率过低,导致货币需求>货币供应。LM左边,表示 L<m,利率过高,导致货币需求

LM曲线的斜率 k / h

K为定值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越高,则k/h就越小,于是LM曲线越平

H为定值时,k越大,即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越高,则k/h就越大,LM曲线越陡峭

LM曲线的三个区域:

LM曲线的移动

1. 因素分析

如果:L1=ky L2=-hr m=ky-hr

LM曲线:影响截距的主要因素是货币的供给m。

* m↑→m=L1+L2右移→Y↑→LM右移

结论:1) L1移动→LM反向移动; L2移动→LM反向移动; m变动→LM同向变动。 * 2)货币需求↑→LM左移;货币供给↑→LM右移。

注:由于m=M/P,名义货币供给量和价格变动均可以通过影响实际货币供给量从而影响LM曲线。

3. LM曲线右移的距离:货币供给量增加△m,LM右移△m/k

IS-LM分析:两个市场同时均衡

* Ⅰ: L

*

*

* Ⅱ: L>M,超额货币需求;iM,超额货币需求;i>s有超额产品需求; Ⅳ: Ls有超额产品需求。

3. 均衡的恢复

以Ⅲ区域A点为例

*

*

*

* S<I, 存在超额产品需求,导致Y上升, 致使C向右移动。 L>M,存在超额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致使C向上移动。 两方面的力量合起来,使C向右上方移动,运动至IS曲线,从而I=S; 这时L仍大于M,利率继续上升,最后C沿IS调整至E。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 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

*

* 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 利率决定于流动偏好与货币数量

* 资本边际效率由预期收益和资本资产的供给价格或者说重置资本决定。

代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数学模型:

*

*

*

*

* 储蓄函数:s=s(y) 投资函数:i=i(r)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s=i 或 s(y) =i(r) 货币需求函数:L=L1+L2=L1(y)+L2(r) 货币供给函数:

*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m=L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

(1)减税,给个人和企业留下更多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需求、增加生产和就业。但会增加货币需求,导致利率上升,影响到私人投资。

(2)改变所得税结构。使高收入者增加税负,低收入者减少负担。可以刺激社会总需求。

(3)扩大政府购买,多搞公共建设,扩大产品需求,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也会导致货币需求增加。

(4)给私人企业以津贴,如通过减税和加速折旧等方法,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就业与生产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如果LM越平坦,或者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IS在凯恩斯陷阱中移动 IS垂直时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货币幻觉:货币幻觉即人们不是对实际价值作出反应,而是对用货币来表示的价值作出反应。 * 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挤占‖私人支出,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是利率上社,或者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强大的效果。(IS陡,LM平)

* 第一,支出乘数的大小: KG ↑ →挤出↑

* 第二,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挤出↑

* 第三,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h↑→挤出↓

* 第四,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d↑→挤出↑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

货币政策,如果能够使得利率变化较多,并且利率变化导致的投资较大变化时,货币政策效果就强。(LM陡,IS平)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 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 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化,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

* 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第十七章 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

一、经济政策的含义: 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知道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二、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2.物价稳定。 3.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 广义:各种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资源充分利用)

凯恩斯:仅存在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充分就业并不是100%的劳动力全部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劳动力)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都

是失业者。

3)奥肯定律:该定律说明了实际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稳定关系。 这一定律表明:实际GDP每增加 2%,则失业率大约下降1% ;反之,实际GDP每减少2%,则失业率约上升1%

2. 价格稳定 。[并不是价格水平的固定不变]:指价格水平的稳定,即不出现通货膨胀

3.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并不是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好]:在一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

4. 国际收支平衡 。[并不是顺差越大越好]: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二节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一般定义: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政府支出:政府购买 , 转移支付 : 政府收入:税收,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

1、自动稳定器

1)定义: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4)特点:自动性

(1)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2)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 (3)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2)机制

政府税收:个人与公司所得税: 萧条→个人与公司收入下降→符合纳税标准的主体自动减少、税率自动下降→政府税收自动下降→消费↑、投资↑→AD↑

政府转移支付:萧条→失业人数↑→符合领取救济标准的人数↑→TR↑→DPI↑→C↑→AD↑

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萧条,农产品价格↓→政府收购→农场主收入↑→C、I↑; 繁荣,农产品价格↑→政府抛售→农产品价格↓避免经济过热

2. 酌情使用的财政政策

5)定义: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政策,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的水平。

6)内容: 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膨胀:紧缩性财政政策

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1. 预算:国家计划的支出和收入。

7)预算平衡:收入=支出

8)预算盈余:收入>支出

9)预算赤字:收入

2. 关于财政的观点

10)凯恩斯之前:平衡预算

11)年度平衡预算 周期平衡预算

12)凯恩斯:功能财政: 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

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

1.预算赤字或盈余的原因

经济波动:经济繁荣→盈余↑或赤字↓ 经济衰退→盈余↓或赤字↑

财政政策的变动:扩张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紧缩性财政政策→盈余↑或赤字↓ 结论:若使预算盈余或赤字成为衡量财政政策扩张还是紧缩的标准,就必须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

2.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13)定义:指既定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国民收入(潜在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4)充分就业预算盈余:BS*=tY*-G-TR

15)实际预算盈余: BS=tY-G-TR 其中,Y*:充分就业国民收入;Y:实际国民收入。

16)作用: 消除经济波动的影响;使政策制定者重视充分就业。

五、赤字与公债

1. 赤字与公债的关系 ——赤字:流量概念 公债:存量概念

2. 弥补赤字的途径:

出售政府资产,借债,向中央银行借债→通货膨胀,向国内民众和国外借债→长期通货膨胀 3.关于债务的观点:无论内债外债均是公众的负担;仅有外债是公众的负担。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1. 银行的分类

1)中央银行:政府的银行,是宏观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2)商业银行: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金融企业。

2.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负债业务:吸收存款 资产业务:放款和投资 中间业务:代理

3. 中央银行职能: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

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1. 准备金

3)活期存款:可随时提取的银行存款。

4)准备金:为了应付客户取款而保留的存款。

5)准备金率:准备金与存款的比例。

6)法定准备金率: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率。

7)法定准备金:按照法定准备金率提取的准备金。

8)超额准备金: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 。

2. 简单货币乘数

存款:D 原始存款:R 法定准备金率:rd D=R/ rd

3. 复杂货币乘数k=1/( re+ re+ rc)

1)存在超额准备金Re

超额准备金率: re= Re /D

注:市场利率↑→re↓→k↑

再贴现率↑→re ↑→k↓

2)存在现金漏出

非银行持有现金公众:Cu

现金存款比率: rc=Cu/D

注:仅把活期存款当作货币供给

4. 完整货币乘数

高能货币(H)=Cu+Rd+ Re

货币供给(M)=Cu+D

M/H=(rc+1)/(rc+rd+re)=(Cu/D+1)/Cu/D+Rd/d+Re/D

其中:re 代表 超额准备金率,rc代表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rd代表法定准备金率.。Cu表示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Rd表示法定准备金,Re表示超额准备金,H表示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

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使利息率降低,从而带动总需求的增长;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削减货币供给,利息率随之提高,以之来降低总需求水平。

(一)宏观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

1. 调整再贴现率: 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再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整货币的供应量。往往做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运用。再贴现率↓→M↑ 再贴现率↑→M↓

缺点:1)满足商业银行临时准备金不足,是一种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利用;2)是一个被动政策,中央银行只能等待商业银行向其借款,而不能主动要求。

2. 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购买债券→M↑ 抛售债券→M↓

优点:1)操作灵活:便于为中央银行及时用来改变货币供给的变动方向和时间和规模;2)政策反应快速,没有政策时滞,且能迅速纠正某些错误决策;3)政策温和,没有法定准备率政策那么凶猛。

3.调整法定准备金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实际上等于增加了银行准备金,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就等于减少了银行准备金。变动法定准备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最简单的办法。但不轻易使用。法定准备金率↓→M↑ 法定准备金率↑→M↓

缺点:一存在政策时滞;二、政策作用十分猛烈,会导致所有银行的信用扩张和收缩。 上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需要配合使用。

此外还有其他,如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二)宏观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1. 调整贴现率:被动

2. 公开市场业务:最常用 优点:主动、灵活

3. 调整法定准备金比率:剧烈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1)凯恩斯主义: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对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2)新古典综合派:补充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思想;

3)货币学派:强调货币政策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呼吁减少国家干预;

4)供给学派:强调―供给创造需求‖,主张通过降低税率来刺激供给; 5)理性预期学派:强调―理性预期‖对经济行为与经济政策的影响与作用。

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

失业率: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

二、失业的分类

摩擦性失业: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失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周期性失业: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2.凯恩斯分类

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

非自愿失业 : 是指工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凯恩斯将失业分为: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三种。

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1.自然失业率: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同伙紧缩的状态。 表达式:

其中,N代表劳动力,U代表失业者人数,E代表就业者人数,从而U/N为失业率;l代表离职率,f代表就职率,则找到工作的人数是fU,失去工作的人数是lE。

2.自然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就业率,即充分就业量处以劳动力总量所得到的比率。 与自然失业率关系: 一个经济的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之和为100%。

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

一、竞争性的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一般情况

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一、失业的影响

6)社会影响:威胁着作为社会单位和经济单位的家庭的稳定;

7)经济影响:以―机会成本‖来理解。当失业率上升时,经济中本可由失业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务就损失了,从产出核算的角度看,失业者的收入总损失等于生产的损失。

二、奥肯定律

内容: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2个百分点。换一种方式说,相对于潜在GDP,实际GDP每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失业率就会比自然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

公式:

【y为实际产出,yf为潜在产出,u为实际失业率,u*为自然失业率,α为大于零的参数。】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要把握:是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1) 是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上涨,是一种非稳定状态。

2) 是以较高的幅度上涨。在美国,规定每年≥2.5%。

二、通货膨胀的衡量

1)描述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是通货膨胀率的变化。

2)通货膨胀率:

3)定义: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4)公式:

【πt为t时期的通货膨胀率;Pt和Pt-1分别为t时期和(t-1)时期的价格水平。】

三、通货膨胀的分类

1)按照价格上升的速度进行分类:

第一,温和的通货膨胀,指每年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

第二,奔腾的通货膨胀,指年通货膨胀在10%以上和100%以内。

第三,超级通货膨胀,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

2)按照对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

第一,平衡的通货膨胀,即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

第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即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

3)按照人们的预料程度加以区分

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

有关通货膨胀原因的三个方面:

1)货币数量论的解释,强调货币在通货膨胀过程中的重要性;

2)利用总需求与总供给解释,包括从需求的角度和供给的角度的解释;

3)从经济结构因素变动的角度来说明。

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1)源于货币数量论

基本思想:每一次通货膨胀背后都有货币供给的迅速增长, ―过多的钞票追逐过少的商品‖ 。 通货膨胀的来源: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货币增长;产量增长

结论:货币供给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2)定义:又称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

3)总需求曲线不同区域的影响

4)凯恩斯区域内,总需求增加,不会导致价格上涨,此时资源充足。

5)中间区域,总需求增加后,价格逐渐上涨,是由于劳动、资本等的不足,导致成本提高。即供给瓶颈。该区域的通货膨胀被称为瓶颈式通货膨胀。

6)古典区域,已经充分就业。总需求继续增加,只会导致价格的上涨,收入不变。

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

1)定义: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分类:

2)工资推动型:最主要。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中,强大的工会组织、工资刚性等原因,造成工资过高,工资增长率超过生产增长率,导致成本过高。

3)工资-价格螺旋:工资提高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又进一步导致了工资提高。

4)利润推动型:由于垄断或寡头控制,牟取高额利润导致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不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中,少数大企业可以操纵商品价格,定价很高,价格上涨超过成本上涨的速度。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1. 定义: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2. 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从生产率提高的速度看,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慢;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一些部门正在迅速发展,另一些部门渐趋衰落;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

3. 通货膨胀出现的原因:【以生产率提高快慢不同的两个部门来说明】

由于生产率提高的快慢不同,两个部门的工资增长的快慢也应当有所区别。但是,生产率提高慢的部门要求工资增长向生产率提高快的部门看齐,结果使全社会工资增长速度超过生产

率增长速度,因而引起通货膨胀。

五、通货膨胀的持续

1. 预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公众产生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并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涨工资并且将通货膨胀率写进合同)来对付,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持续和加剧。它强调现在对未来的影响。

2. 惯性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出现以后,由于惯性而不易制止,从而使通货膨胀持续。它强调过去对现在的影响。又称―通货膨胀螺旋‖。

5)过程:总需求上升的冲击→总需求曲线右移→超额需求、价格上升→工人要求涨工资→工资提高、总供给曲线左移、消费扩大→价格上升、需求进一步增加→价格继续上升、另一轮工资上涨→噩梦持续

通货膨胀螺旋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通货膨胀的再分配效应

* 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的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收入固定且落后于上升的物价水平,使其实际收入因通货膨胀而减少;相反,靠变动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则会从通货膨胀中有利。 *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随着价格上涨,存款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会降低;

* 通货膨胀可以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发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通货膨胀靠牺牲债权人的利益而使债务人获利。二战以来,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从居民户手中把大量再分配的财富带到公共经济部门。

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 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 *

* 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引致失业,由通货膨胀引起产出和就业的下降。 超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导致经济崩溃

* 通货膨胀预期产生过度的消费购买,减少储蓄和投资,从而经济增长率下降; * 工资提高使企业增加生产和扩大就业的积极性逐渐丧失;

* 通胀前期企业存货的增加(设备增多,贷款增加,银行利率上升)使得后来(贷款难等)被迫减少,生产收缩;

* 恶性通货膨胀的出现使经济情况更为糟糕。

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1.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的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用以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换关系的曲线¡ª¡ª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数。

2.新古典综合派对曲线的改造:

* 改造为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

* 通货膨胀率=货币工资增长率-劳动生产增长率 若劳动生产的增长率为零,则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一致; 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越低;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

3.简单形式的菲利普斯曲线:

π=-ε(u-u*)

【参数ε衡量价格对于失业率的反应程度】

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1)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在失业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一种―替换关系‖,即用一定的通货膨胀

率的增加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的减少,或者,用后者的增加来减少前者。

2)政策方法:

3)一个经济社会先确定一个社会临界点,由此确定一个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组合区域。

4)如果实际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组合在组合区域内,则社会的决策者不用采取调节行动,如在区域之外,则可根据菲利普斯曲线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调节。

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5)人们预期通货膨胀率越高,名义工资增加越快。

6)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预期通货膨胀率保持不变时,表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

7)现代菲利普斯曲线(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当实际通货膨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时,失业处于自然失业率水平。这意味着,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在预期通货膨胀水平上与自然失业率相交;

8)自然失业率可以定义为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

9)政策含义: 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低于实际的通货膨胀率的短期中,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之间仍存在着替换关系。在短期中引起通货膨胀率上升的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时可以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的。换句话说,调节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是有效的。

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于自然失业率水平的直线。

在长期中,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替换关系。在长期中,经济社会能够实现充分就业,经济社会的失业率将处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

工人不断调整预期,工人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的迟早会一致,这时工人指挥要求改变名义工资,以使实际工资不变,从而较高的通货膨胀就不会起到减少失业的作用。

10)政策含义:从长期来看,政府运用扩张性政策不但不能降低失业率,还会使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开放经济下短期经济模型:

1.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它表示的是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互换关系。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本币。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币为标准,标出可兑换的若干单位的外币。

2. 汇率制度

 固定汇率制:本币与外币汇率基本固定,波动仅限于一定幅度。 当市场汇率和货币当局执行的汇率不一致时,会产生套利行为,因此固定汇率的运行会影响货币供给。

 浮动汇率制: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官方汇率,由外汇市场本币供求关系决定的汇率。又分为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

3. 实际汇率:两国产品的相对价格。ε= e Pf/P 。e是名义汇率。Pf、P--国外、国内

价格水平。

 实际汇率上升,外国商品就相对便宜,而国内产品相对昂贵。

 实际汇率下降,外国商品就相对昂贵,意味着国内生产具有竞争力。

4. 净出口函数:

 净出口是出口和进口的差额。

 实际汇率下降,出口增加,所以一国净出口

和实际汇率反方向相关。 PnxaynaynePfa、、n均为正参数。参数称为边际进口倾向 一国收入增加,进口增加,所以一国净出口和收入反方向相关。

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1) 关键假设:所考查的经济是资本能够完全流动的小型开放市场。(名义汇率变动率

=实际汇率变动率)

* 小型开放经济:本国经济是世界市场的一小部分,本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影响

微不足道。r=rw

* 资本完全流动。居民完全融入国际金融市场,政府不阻止国际借贷。资产所有者认

为国内证券与国外证券之间可以完全替代。只要国内利率超过国外利率就会吸引资本大量流入(外国向本国大量贷款(买债券等))

2)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yc(y)i(rw)gnx(e)

IS*曲线是向右下方倾向的:因为较高的汇率减少了净出口,这又减少了总收入。

3)货币市场与LM*曲线

增加了国内利率等于世界利率的假设:M/P=L(re,Y) 所以可以用垂直的LM*曲线表示这个方程式,LM*曲线之所以垂直的是因为汇率并没有进入LM*方程式

yc(y)i(rw)gnx(e)

M

PL(rw,y)

6. 浮动汇率:

1)在浮动汇率下,资本完全流动的小国开放经济中,只要利率上升到世界利率r*以上,资本就从国外流入。汇率的升值使国内产品相对于外国产品变得昂贵,从而减少了净出口。净出口的减少抵消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财政政策对实际GDP没有任何影响。

 封闭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利率挤出了投资。 小国开放经济: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提高汇率挤出了净出口。

2) 货币政策

现在假定中央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由于物价水平假定是固定的,货币供给的增加意味着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

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提高了收入并降低了汇率。

虽然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中与在封闭经济中一样影响收入,但货币传递机制是不同的。 在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通过改变汇率而不是改变利率来影响收入

封闭经济: ↑M ⇒ ↓r ⇒ ↑I ⇒ ↑Y

小型开放经济: ↑M ⇒ ↓e ⇒ ↑NX ⇒ ↑Y

7. 固定汇率下:只要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按固定汇率买卖外汇,货币供给就会自动地调整到必要的水平。

1)财政政策:假定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或减税刺激国内支出。这种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这对汇率产生了向上的压力。 由于固定汇率制度,必然引起货币扩张。货币供给的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扩张增加了总收入。

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对于改变产出十分有效。

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对于改变产出是无效的。

2)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通常是无效的。由于同意把汇率固定,中央银行放弃了它对货币供给的控制。扩张性货币政策,LM*右移,降低了汇率,但是,央行承诺固定汇*

率,根据固定汇率运行制度,套利者向央行出售本国货币,导致货币供给和LM*回到初始位置。因此,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是无效的。

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无法影响产出。

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对于改变产出十分有效。

采用固定汇率的国家可以采用改变固定汇率水平的政策。

总需求曲线:正如IS-LM模型解释了封闭经济中的总需求曲线一样,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解释了小型开放经济的总需求曲线。总结了P与Y之间的关系。增加收入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减少收入的政策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写为:

Y=C(Y-T)+I(r)+G+NX() IS曲线

M/P=L(r*,Y) LM*曲线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 一般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潜在产量呈现上升趋势,原因在于经济中现有资源被充分利

用,或资源可得性的增加使得经济能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和劳务。实际产量围绕潜在产量波动,无规律。

2. 经济增长: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GDP总量),也可以表示为

人均产量(人均GDP)。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描述。gY=(Yt-Yt-1)/Yt-1 “量” n期的人均GDP平均增长率: **

3. 经济发展:从广泛的意义上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

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质”

4. 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1) 直接原因:包括经济中的投入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积累,还有影响生产要素生产率的

变量如规模经济与技术变化等。

2) 基本决定因素:是对一国积累生产要素的能力以及投资于知识生产的能力产生影响

的变量

3) 生产方程 :Yt=f(Kt,Rt,Nt,At,St)

Yt为一个经济的总产出,Kt、Rt和Nt分别表示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和劳动投入,At表示该经济应用知识的储量,而变量St则代表上面所说的基本因素,或称其为“社

会文化环境”或“社会能力”,这是经济运行所不可缺失的。包括了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基本原因,特别是变量St反映了经济增长的基本原因

5. 增长核算方程(Y=AF(N,K))(产出增长的三种力量,源泉)

ΔY/Y=α·ΔN/N+β·ΔK/K+ΔA/A 即:

产出增长=(劳动份额×劳动增长)+(资本份额×资本增长)+技术进步

索洛余量:ΔA/A=ΔY/Y-α·ΔN/N-β·ΔK/K

6.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

六个具体的影响因素 :劳动、资本存量的规模、资源配置状况、规

模经济、知识进展、其他影响单位投入产量的因素。

丹尼森的结论是,知识进展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增长因素。

(知识进展包括的范围很广)

7. 新古典增长模型

1)五个基本假定:k=K/N;y=Y/N

*

*

*

*

* 经济由一个部门组成,该部门生产一种既可用于投资也可用于消费的商品; 该经济为不存在国际贸易的封闭经济,且政府部门被忽略; 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该经济的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及资本折旧的速度都由外生因素决定; 社会储蓄函数为S=sY,s为储蓄率。

-

2)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k=sf(k)-(n+δ)k

人均资本变化等于人均储蓄sf(k)减去新增劳动力对资本的需求nk和减去折旧δk,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投资)-资本广化

稳态的条件sf(k)=(n+δ)k;均衡的稳定性

3) 对收入差异的解释:

第一,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

第二,当经济处于稳态时,k和y都是固定不变的. 总收入以相同于人口增长率的增长率增长,稳态增长率不受储蓄率的影响,

4) 比较静态分析

* 储蓄率增加对经济稳态的影响:

短期内,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但稳态中的增长率

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从长期看,随着资本积累,增长率最终降回原来水平。(s

--

↑→ k↑→k↑→k↓,直到恢复原来水平)。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

率,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 人口增加对稳态的影响

① 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

态水平。

② 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5)新古典中增长模型不能解释已经达到稳态的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比其稳态水平低得越多,则经济增长的越快,同样,如果一个国家的资本存量远高于它的稳态水平,那么,它的资本存量将迅速减少,随着这个国家的资本存量逼近稳态水平,资本存量下降的速度将趋近于零。

6)新古典增长模型的三个预言

①如果两个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相同,但初始人均资本(从而初始人均收入)不同,那么,初始人均资本较低的那个国家将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②如果两个国家的初始人均资本相同,但是投资率不同,那么,投资率高的那个国家将具有较高的经济增长。

③ 如果一个国家提高投资水平,那么,它的收入增长率也将提高。

~

8. 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Y=F(AN,K)(AN为有效劳动)y=Y/AN

~~

基本方程为: k=sy-(n+g+δ)k(技术进步A以一个固定的比率g增长)

在考虑到技术进步后,新古典增长模型可以解释一些国家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即技术进步会引起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比率。换句话说,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生活水平(即人均产出)的长期上升。

9. 内生增长理论:

1)Y=AK,不存在资本边际收益递减。(与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关键区别)ΔY/Y=ΔK/K=sA-δ

只要sA>δ,即使没有外生技术进步的假设,经济的收入也一直增长,表明储蓄和投资会引起长期增长。储蓄率s越高,产出增长率也将越高。进一步地,这一模型暗示,那些能永久提高投资率的政府政策会使经济增长率不断地提高。

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新古典:储蓄抑制了经济的暂时增长,但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最终使经济达到增长只取决于外生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

2)两部门模型的公式表达

Y=F[K,(1-u)EN] 企业的生产函数

ΔE=g(u)E 大学的生产函数

ΔK=sY-δK 资本积累方程

其中,u是在大学的劳动力的比例,相应地,(1-u)是在企业的劳动力比例,E是知识存量,函数g(u)表明知识增长如何取决于在大学的劳动力比例的函数。

①假设企业的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即如果资本存量K和所谓有效工人的数量即(1-u)EN翻一番,或者物质资本K和知识E都翻一番,那么,经济中两个部门的物品与劳务的产出Y也翻一番。因此,这个模型也可以在不假设生产函数中有外生变动的情况下引起长期增长。

②在这里,长期增长是内生地产生的,因为大学的知识创造不会停止。

10.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根据增长核算方程,技术进步、资产形成、劳动投入

鼓励技术进步、鼓励资本形成(鼓励储蓄和投资)、增加劳动供给

11.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经济周期会依次经过萧条、复苏、

繁荣、衰退四个阶段。

12. 经济周期的特征:以衰退阶段为例,其特征为:

1) 通常消费者购买急剧下降,同时,汽车和其他耐用品的存货会出人意料地增加。由

于厂商会对此做出压缩生产的反应,所以实际GDP会下降。紧随其后,对工厂和设备的企业投资也急剧下降。

2) 对劳动的需求下降。首先是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减少,其后是被解雇员工的数量和失

业率上升。

3) 产出下降,导致通货膨胀步伐放慢。对原材料的需求下降,导致其价格跌落。工资

和服务的价格下降的可能性比较小,但在经济衰退期它们的增长趋势会放慢。

4) 企业利润在衰退中急剧下滑。由于预期到这种情况,普通股票的价格一般都会下跌,

同时,由于对贷款的需求减少,利率在衰退时期一般也会下降。

13. 经济周期理论:

1) 分类:

中周期,又称为朱格拉周期,平均每一个周期为9~10年。

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平均每一个周期约3~4年。

长周期,又称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为期50~60年,平均长度为54年左右的长期波动。

库兹涅茨周期,或建筑业周期,这种周期长度在15~25年之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这也是一种长周期。

熊彼特对朱格拉周期、基钦周期和康德拉季耶夫周期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每个

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中周期约为9~10年,长周期为48~60年。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从18世纪80年代到1842年德“产业革命时期”、从1842年到1897年的“蒸汽和钢铁时期”、从1897年以后的“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

2) 经济周期理论:

纯货币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创新理论、消费不足理论、心理周期理论、太阳黑子理论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论概述

 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将经济周期归因于货币

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该理论认为货币是影响总需求最基本的因素。

 乘数—加速数模型 :其代表人物是萨缪尔森。该模型说明乘数和加速数的相

互作用如何导致总需求发生有规律的周期波动。

 .政治周期理论 :代表人物是诺德豪斯,该理论将经济波动归因为政治家为重

新当选而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操纵。

 建立在信息障碍条件下的货币周期模型 :代表人物是卢卡斯。该理论的观点

是,对价格和工资变动的错觉使人们提供的劳动或者过多或者过少,从而导致

产出和就业的周期性波动。

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人物是普雷斯科特。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主要是由

于总供给冲击所造成的,某一部门的创新或技术的变动所带来的影响会在经济

中传播,进而引起经济的波动。

14. 乘数-加速数模型

1) 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It=vYt-vYt-1=v(Yt-Yt-1)

It是时期t的净投资,Y代表产量水平;v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加速数)

t时期总投资=v(Yt-Yt-1)+t时期的折旧

2) 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

1. 扩张的发生:假设投资增加,投资数量的增长会通过乘数作用使收入增加。当

人们的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购买更多的物品,从而整个社会的物品销售量增加。

通过上面所说的加速数的作用,销售量的增加会促进投资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而投资的增长又使国民收入增长,从而销售量再次上升。如此循环往返,国民

收入不断增大,于是,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2. 衰退的发生

然而,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大迟早会达到资源所能容许的峰顶。一旦

经济达到经济周期的峰顶,收入便不再增长,从而销售量也不再增长。根据加

速原理,销售量增长的停止意味着投资量下降为零。由于投资的下降,收入减

少,从而销售量也因之而减少。又根据加速原理,销售量的减少使得投资进一

步减少,而投资的下降又使国民收入进一步下降。如此循环往复,国民收入会

持续下降。这样,社会便处于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

3. 新的周期的发生

收入的持续下降使社会最终达到经济周期的谷底。这时,由于在衰退阶段的长

时期所进行的负投资,生产设备逐年减少,所以仍在营业的一部分企业会感到

有必要更新设备。这样,随着投资的增加,收入开始上升。上升的国民收入通

过加速数的作用又一次使经济进入扩张阶段。于是,一次新的经济周期又开始

了。

3) 乘数-加速数模型 Yt=βYt-1+v(Ct-Ct-1)+Gt

社会经济生活中,投资、收入和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使收入进一步增长,假定政府支出为固定的量,则靠经济本身的力量自行调节,就会自发形成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中的阶段正是乘数与加速数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投资影响收入和消费(乘数作用),反过来,收入和消费又影响投资(加速数作用)。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或收缩的局面。只要政府对经济干预,就可以改变或缓和经济波动。

15.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使人们的偏好、技术状况、

可利用资源发生变化。实际周期理论认为其中最常见、最值得分析的是技术的冲击。

1) 分析前提:技术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

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每个人具有相同的偏好;每个人在整个生命期内均匀地消费。生产函数y=zf(K),可利用资源y=zf(K)+(1-δ)K

2) 由于技术进步,产量、总资源会增加,从而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相应地增加,收入也就相应增加。在此过程中,经济以收敛方式增长而趋向新的稳定状态。最终,资本存量、收入、消费和投资都将增加到各自新的稳态水平上。这样,经济经历了扩张直到稳定的过程。实际周期理论强调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消费

1. 跨期消费决策:消费者跨期消费预算的约束 c1+c2/(1+r)=y1+y2/(1+r)

c1、c2、y1、y2、r分别为第一期消费、第二期消费、第一期收入、第二期收入、

相等的实际借贷利率和储蓄的利率。

1)预算约束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1+r)

2)无差异曲线

均衡: MRS=-(1+r)

3)影响:

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若消费正常物品,无论现期收入还是未来收入增加,消费量都会增加,且消费取决于现期收入与未来收入的现值。

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假如消费者在第一期进行储蓄,则实际利率上升会使得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费增加。这源于实际利率上升对消费所造成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

2. 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1)随机游走的含义:如果永久收入假说是正确的,而且如果消费者能够进行理性预期,那么,消费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动就是不可预测的。这种不可预测的变动被称为随机游走。根据永久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收入处于变化中,并且消费者总是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在任何一个时点,消费者总会根据当下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总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并相应地进行理性消费。只有不可预测的事件才会令他感到意外,从而改变消费。由此可见,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走的。

2)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则决策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影响公众消费,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第二节 投资

1. 企业固定投资

第一,生产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的决定

①竞争性企业的资本的边际收益等于资本的边际产品乘以产品价格。

②生产企业的资本的边际成本可以认为是资本的租赁成本,即租赁价格

③资本存量的决定原则是资本的边际收益=租赁价格,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资本的边际收益与资本的边际成本决定资本的使用量,即资本存量。

第二,租赁企业的最优资本存量的决定按照“出租每单位资本得到的实际租赁价格为R/P等于单位资本的成本=PK(r+δ)”来决定资本存量。

最优资本存量的动态调整——可变加速模型:净投资:I=K-K-1=λ(K*-K-1)既有资本存量与

最优资本存量之间的缺口越大,企业的调整幅度越大,即投资率越快,最终资本量会调整到最优资本量

2. 住房投资

1).住房存量均衡

现有住房存量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住房的相对价格PH/P(住房价格相对于平均价格水平),

即垂直的住房存量的供给曲线与向右下方倾斜的住房需求曲线相交,决定了住房市场的均衡,由此形成了均衡的住房的相对价格。

2).住房的相对价格PH/P决定新住房的供给

新住房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新住房供给量随着住房市场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原因在于住房成本取决于平均价格水平,其收益取决于住房价格,因此,随着住房相对价格的上升,建房利润上涨,住房供给量就增加

3).住房资本存量与新住房投资流量之间通过住房相对价格紧密联系

第一,短期中的状况

在短期中,由于新住房投资与现有的住房存量相比微不足道,新住房投资对住房价格的影响甚微,因此,住房存量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住房价格,同时,住房价格的高低决定新住房的供给。

第二,长期中的状况

在长期,日积月累的新住房投资会增加住房存量,使得供给曲线右移,在住房需求不变的情况下,这会降低住房相对价格,从而减少新住房的投资,进而减少新住房的供给。

4).结论

第一,在长期,住房存量会有损耗即折旧。因此,在一个人口和财富都维持不变的社会中,当住房存量保持不变时,就可以实现住房市场的长期均衡,此时,投资等于折旧,或者净投资为零。如果人口或财富以固定比率增长,均衡状态的投资率必须能够补偿折旧率和住房存量的增长率。

第二,由于新住房的建成需要耗费一段的时间(一年甚至更长),因此住房价格的变动与新住房的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时滞性。住房的供给实际上不是对现期住房价格作出反应,而是对预期住房建成后的价格作出反应。一般而言,住房投资理论适用于很多耐用消费品。

3. 存货投资:保证生产的平稳化。避免脱销。提高经营效率。在线产品。

1)经济周期中自愿的存货变动和非自愿的存货变动被称为存货周期。

2)存货周期的形成

①企业存货投资的自愿增加

经济繁荣时期,企业预期未来的销售将增加,从而会加快生产,导致产量超过销量,存货逐步增加,这是企业存货投资的自愿增加。

②企业存货的非自愿增加

当经济开始衰退时,随着市场需求下降,产量会超过销量,企业非自愿地增加了存货。 ③企业非自愿减少存货

在衰退过程中,生产的大幅减少可能会使企业非自愿地削减存货

④企业自愿减少存货

当经济萧条到来时,企业发现产量大于销量,存货过多,于是自动减少生产,自愿削减存货。

3)存货周期的加速模型:假设:企业存货量与产出水平之间的关系N=aY

I=ΔN=aΔY加速模型表明,存货投资与产出成同比例变动。当产出增加时,企业想持有更多的存货量,因此存货投资很高;产出减少时,企业想持有的存货量减少,存货投资为负。

第三节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函数:价格水平、实际收入和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Md/P=L(Y,i) Md为名义货币需求量,P为价格水平, Md/P为实际货币需求(是用货币所能购买的各种产品来测量货币需求量),Y为实际收入,i为名义利率。

2. 现实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预期股票收益、预期债券收益、预期通货膨胀率和实际财富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可以表述为: M/P=L(rs,rb,π,W) (rs为预期股票收益、rb为预期债券收益,πe为预期通货膨胀率,W为实际财富。 资产组合理论认为人们把持有货币作为自己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关键的观点是货币提供了不同于其他资产的风险与收益的组合,货币本身是没有收益的,而股票与债券的收益会上升或者下降。

3.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

1)消费者持有货币所承担的总成本C=rY/(2N)+FN

C表示消费者承担的总成本,r表示利率,Y表示一整年计划支出的货币量,N表示一年内去银行的次数,F表示消费者每次去银行的成本的固定值。Y/(2N)为平均持有货币量。上式表明消费者去银行的次数越多,放弃的利息越少,去银行的成本越多。

2)使总成本最小的去银行的次数N=(rY/2F)

3)平均货币持有量Y/(2N)=(YF/2r)

4.对鲍莫尔-托宾模型的进一步理解

假设某人持有某种货币资产(如通货、活期存款、支票账户)和非货币资产(股票与债券)的资产组合。货币资产可以用于交易,但收益率很低,令i代表货币资产和非货币资产之间的差额,F代表把非货币资产转换为货币资产的成本,如抛售股票或者债券产生的费用等。关于资产转换次数的决策类似于关于去银行次数的决策。因此,鲍莫尔-托宾模型也可以用于分析个人对货币资产的需求。

1/2*1/2de


相关文章

  • 高鸿业版微观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四章 生产论 1.(1) 可变要素的数量 可变要素的总产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 2 2 2 12 6 3 24 8 4 48 12 5 60 12 6 66 11 7 70 ...查看


  • 大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课本答案[2]
  • 大学几乎所有学科的课本答案! 来源: 任明嘉的日志 经济金融 [PDF格式]<会计学原理>同步练习题答案 [Word格式]<成本会计>习题及答案(自学推荐,23页) [Word格式]<成本会计>配套习题集 ...查看


  • 在大学里寻找课后答案的必去之处
  • 3500份课后答案,很值得收藏,这里只介绍了一部分. 还有很多,可以去课后答案网(http://www.khdaw.com/bbs)查找. ##################[公共基础课-答案]#################### 新 ...查看


  • 经济学考研大纲解析
  • 经济学考研大纲解析 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在国家地位的重要性,报考经济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经济学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为了让2018年考研的同学对于经济学有一个的了解.在此凯程为大家做了以下整理和分析,供考生参考. 经 ...查看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复习方法指导
  •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复习方法指导 据统计,全国共有257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列为参考书目,共有243所高校(包括科研机构)相关专业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 ...查看


  • 经济学参考书目
  • 经济学参考书目 中国人民大学 数学三+802经济学综合 <政治经济学概论>宋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西方经济学>高鸿 ...查看


  • [需要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笔记的请进]
  • <人大经济类考研宝典> 市场上唯一一部针对人大经济类考研的辅导书 资料翔实.精炼,针对性强,帮你理清解题思路,方便记忆 本书由人大教师,优秀在读研究生精心编辑,联袂打造,囊括了人大经济类十年的专业课真题,包括经济类五大学院各个专 ...查看


  •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23章(高鸿业版)1
  •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2-23章 (高鸿业版)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 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 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 ...查看


  •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重难点 知识点一:IS曲线的移动 1. 投资需求的变动. 2. 储蓄的变动. 3. 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动. 4. 定量税的变动. 5. 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动. 总结: 1.自发支出量增加(如i增加,s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