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思想史

圣西门

1. 工业主义/工业阶段(实证阶段)特征:

⑴科学中心地位 ⑵社会各组成部分处于功能和谐状态

⑶市民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⑷社会成员间是伙伴合作关系

⑸社会是生产货物为中心的大工场,治人的权利变成治物的权利

孔德(第一个社会学家)

2.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特点:

⑴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断言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是同类的,因此,社会过程同自然现象相比并非是新的现实,我们未去观察它之前,它即已存在,同样可依自然规律解释。

⑵认识论的经验主义取向:

①强调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学认识中的作用,排斥思辨的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假问题,断言社会学知识的可靠性、真理性取决于观察与检验(实验)。

②这就对从事社会研究的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要求,即科学只与“是什么”有关,而对“应是什么”则不应染指。作为社会学家,应该放弃对被研究的观察与所获得的结果的本质作任何(好与坏、善与恶)的价值判断。[价值无涉 价值悬置]

⑶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取向:

强调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部分。因此,主张研究某个特定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个问题。而是要将问题放置整个社会之中加以认识理解。

3. 社会实证主义

4. 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人类进步法则)

⑴神学(虚构)形式:

对各种现象的存在归因于与人类相似的力量——人格神,即用万物有灵论,用灵魂或上帝来解释万物。

⑵形而上学(抽象)形式:

用抽象概念代替了人格神,通过抽象推理去解释世界的一切。

[①把研究有形体的自然现象的学问叫“物理学”。②把研究本原或本体等抽象对象的学问称之为“物理学之后”,即形而上学。]

⑶科学(实证)形式:

在观察、实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事物、现象间的经常联系,即规律。

5. 社会静力学(重)

社会静力学=《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的理论

(1)孔德: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分支,它与解剖学类似,关注社会各个部分是怎样组织的。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

(2)斯宾塞:著作《社会静力学》

6. 社会动力学

定义: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分支,它与生理学类似,纵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社会所要经历的曲折阶段。 所以,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的纵向,动态地研究社会变迁与进步。

7. 三个原则→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⑴第一个原则→社会静力学(秩序论)

不能孤立地理解事实,而必须将它们置于更大的背景之中来理解,即如果要理解部分的功能,就必须先掌握整体。(整体论范式)

⑵第二、三个原则→社会动力学(变迁论)

第二个原则:相信任何地方的社会变迁都要经历相同的序列。

第三个原则:相信社会各因素是一起变化的。

亦即是说,他认为社会的进步是同时发生于各个方面的——智力(才智/知识)上、活动上、当时的基本道德情感上。这一原则源自于对第一个原则的深化,即把社会看作一个综合整体或体系。这就为孔德提供了一条“捷径”,因为它意味着一种变迁可以看作其他变迁的标示/标志(index )。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孔德选择了将智力(知识)变迁作为index. 这就又与他的知识三阶段法则联系上了。

斯宾塞

8. 多线进化论(按照多线进化论划分的社会)

学术成熟期,斯宾塞根据控制系统/机构的控制程度和范围来划分类型。 而控制程度和

范围取决于一个社会同邻近社会的关系。

①当一个社会同其他社会和平相处时,其内部控制系统比较脆弱散漫.

②当一个社会同其他社会处于敌对状态时,内部控制系统变成集中和强制性的。

9. 社会类型、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重)

(笔记)①工业社会的特征是强调自愿合作和个人的自我控制。

合作是自愿的,通过市场手段;和平的、共和体制的。

②军事社会的特征是它的强制性。

“合作”是强迫性的,由国家强制执行;专制的、好战的、宗教盛行。

分化较低的社会也有可能是“工业社会”;复杂社会也有可能是“军事社会”。斯宾塞依照这个原则,指出当时英国的帝国征服表明了一种从工业社会向军事社会转向的危险,是一种倒退。表现出一种多线进化的倾向。

[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之比较](书中,略看)

①主要的功能或活动:(军)为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防御和进攻活动;(工)彼此提供和平的个人服务。

②社会协调的原则:(军)强制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密组织,对活动的正面和反面的两种管理;(工)自愿的合作,靠契约和正义原则的管理,对活动只作反面的管理。

③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军)个人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对自由、财产和流动的限制;(工)国家为个人的利益而存在,对自由、财产和流动的较少限制。

④国家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军)全部是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受到排斥;(工)私人组织受到鼓励。

⑤国家的结构:(军)中央集权制;(工)权力分散。

⑥社会分层的结构:(军)等级、职业和住地固定不变,地位继承;(工)等级、职业和住地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地位之间的流动性。

⑦经济活动的类型:(军)经理自给自足,少量的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工)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和平贸易,贸易自由。

⑧受重视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军)爱国主义、勇敢、权威、忠诚、服从、崇拜权威、纪律;(工)独立、尊重他人、反对强制、个人的主动性、诚实、友善。

10. 个人主义社会观

⑴倡导有限度的利己主义

①孔德认为个人是从属于社会的,即个体应服从于社会,强调人类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

规律,以便在社会环境中采取集体行动。

②斯宾塞认为社会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整体服务于个体。

A 他认为社会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组成社会的个人之性质决定。人类集合体(社会)表现出来的每一种现象都来源于人类本身的某种性质。

B 人们当初结合起来的原因是这样做对他们有利,而且结合一旦形成,社会一旦产生,就不会消亡,其原因在于:保持“个人间”的结合,就是保持生活条件。这种生活要比离群索居更令人满意。

C 孔德所倡导的追求集体利益、集体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没有神经中枢,所以脱离个体幸福的集合体(社会)的幸福不是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存在是为成员幸福,成员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反对绝对利他主义,倡导有限度的利己主义。所以一定要重视个体;不重视个体谈社会就没有意义。

⑵反对国家的政策干预

他非常关注国家的控制力或干预问题。认为国家的唯一权力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抵御外部侵略。一个好的社会是基于自我利益的个人之间的契约。

不管出自社会福利或其他什么理由,国家一旦干预契约式的协议,就会破坏社会秩序,违反了进化的规律,并最终会导致工业社会退化至军事社会。

涂尔干

11. 前契约团结—集体良知

(1)逻辑证明:若契约双方都遵守契约则双赢;若契约A 方遵守B 方欺骗,则A 输B 赢;若契约A 方欺骗B 方遵守,则A 赢B 输;若AB 双方皆欺骗,则双方皆无所得皆无所失

(2)历史证明:小型社会,社会分工较低,人们生活大体相同,情绪上具有一致的表现,成员间同质性程度很高,集体意识强大,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是机械团结,法律是用了舒解集体情感而不是为了恢复法治,法律具有惩罚性,是强烈的集体激情的表达;大型社会,社会分工高,成员间异质性明显,同一职业群体外相互依赖程度低高,因而集体意识受到削弱,个人意识占上风,有机团结,一般实行复原性法律具有赔偿性,相对宽容。

(3)经验证明:集体良知是一种社会事实,当你身处一个群体时即可体验,有种方法可以使每一种集体良知显现出来;如果有某种对规范的偏离行为遭到了抵制,就证明这种规范或社会准则存在。这种规范、准则后的情感即为集体良知。

12. 有机团结: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

13. 机械团结:是一种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

14. 集体意识:社会团结的基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即集体意识。是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15. 社会团结/社会整合: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因此,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仅那些直接认识、直接交往、相互关心的人们之间存在着这种联系,而且那些素不相识、互不关心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力量,所有社会成员无一例外地受到这股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在和独立的生命

16社会分工:

(1)生存竞争的加剧促进人们提高专业水平、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在此种情况下,分工是维护和整合社会的最佳选择,避免动物界一部分淘汰另一部分继续生存的残酷现象。

(2)分工使职业群体外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正是有机团结的基础;同时,分工又使职业群体内趋于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它形成了共同的习惯、信仰、情感和道德伦理,即集体意识,而达成职业群体内部的机械团结。

齐美尔

17. 社会学分类

(1)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

(书)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笔记) 要解读人类的历史过程,是对历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尽管历史生活问题的领域十分广泛,但齐美尔的兴趣始终或主要在文化,尤其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文化的现代性的解读上,因而一般社会学又称文化社会学

(2)形式社会学/纯粹社会学:

(书)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谓的" 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

(笔记)所谓形式,是指万千事物中抽象分离出来的共性。互动形式是将社会中各种互动形式进行分类,形成互动形式类型。

莱文将齐美尔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主要形成三种:

①社会过程形式: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如何推进的? 这种形式有竞争、时尚、冲突、分工

②社会类型形式:典型角色. 如陌生人、穷人

③社会发展模式的形式:二人群体、三人群体

(3)哲学社会学:

(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笔记) 受到了柏格森的影响,强调生命冲动力。启发了齐美尔认识社会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互动的结果。回答了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18. 现代文化悲剧(文化异化)(重)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但是一旦文化的形式形成了,或者说获得了某种外在性和客观性,又会与创造它的主体相对立,变成与人类格格不入的东西,从而抑制人的创造力。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不断谋求表现自己创造力的那些主观生活过程与这种创造活动所必然产生的客观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文化对行动者表现出愈来愈强的强制力量。即,一方面,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知识这些主观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主观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有力的、自我控制的客观文化世界,并且一步步脱离行动者或文化创造者的控制。如此,个人文化以及其创造力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一现象,齐美尔称之为" 现代文化悲剧" 。

19. 用《货币哲学》解释文化悲剧(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换增加。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交换价值,并且交换价值已经经历了从一般等价物向货币的转化。这种转化使得个人向社会的迈进必须通过将自己的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或干脆是货币。这样,传统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现在变成要通过交换中介(货币)来实现了——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物化自然就不可避免了。显然,在这里,最初作为主观文化的货币,原本是人们交往的一个手段,现在却变成人们活动的目的了,它已经在商品社会中异化为一种客观文化并凌驾于主观文化之上了,这是现代文化悲剧的一个典范。

货币最终沦为现代文化悲剧的典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其从主观文化向客观文化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货币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作为主观文化的正面影响,并最终亦带来了作为客观文化的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①货币的广泛使用使得世界开始具有量化倾向,个别的、品质方面的东西,解释为大小、多少这些仅能用数字来表示的因素——品质约为量。这种社会的量化特征,进一步造就了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的计算性格。

②货币的广泛使用还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扩展,产生于货币经济的实际生活的计算精确性是与自然科学的理想相符合的。

③货币消除了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质的差异,并为礼苏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过渡铺平了道路。

(2)负面影响(齐美尔说的文化悲剧主要在这里体现)

①造成了个人的没落

与实物相比,一定量的货币让人在心里觉得无足轻重,导致了人挥霍的习性。

就生活而言又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同恬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相比,追求货币对人更有吸引力,以致不停地为货币奔波忙碌,导致了贪婪的习性。

②货币与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关系的非人格化。

我们与之发生交往的已经不是约翰或麦克,而是邮差、司机或厨师„„,具体的人消失在抽象的社会位置或角色之后。

在相当的程度上,个人是被他加入的组织视为某种物而吸收进来的,个人是组织实现目的的工具。

20. 时尚:由有钱人引领(出于有钱人欲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

是精英阶层为了展现自己身份的显赫,不断推出高价值的物价,如服装等,较低阶层的人群也开始追逐(两种阶层互动的形式)

21. 冲突

(1)定义:必然性——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冲突并不是对和谐的单纯否定,它是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和谐过程交织在一起的。(辩证——黑格尔)

①冲突是和谐的前提e.g. :有机体——疼痛

②和谐又常常是冲突存在的前提e.g. :比赛规则、国际公约、夫妻

(2)原因:心理——有机体各单位间先天具有“敌对冲突”或“仇恨或斗争的需要”。 社会——社会分化、社会单位组织化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控制强弱。

(3)类型:

从现实性角度分析:

①现实性(手段型):有特定目标,一般因利益引起的冲突。目的是为解决问题。但手段可以多样,即可以其他非冲突形式来展示这一冲突的实质。此类冲突理性成分高于感性成分。交往对象始终不变。

②非现实性(目的型):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单纯宣泄敌对情绪。不可能用其他非冲突手段代替。感情色彩强烈。交往对象易变。

从范围角度分析:

①内部冲突:(三种形式展开)

Ⅰ对立双方具有共同特征,不友好甚于陌生人之间。e.g. :夫妻

Ⅱ对立双方视对方为群体存在之威胁。

Ⅲ对立双方视对方为合法的对手

A.直接冲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平斗争。

B.间接冲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只和第三方发生冲突。

②外部冲突:(结果)

Ⅰ造成冲突内部权威集中

Ⅱ造成冲突内部社会团结增强,降低了群体对越轨、异议的容忍度。

③诉讼

④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4)程度:⑴双方感情投入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A.冲突各方成员团结越紧密,他们投入情感的程度就越大。

B.冲突各方以前的和谐程度越大,他们投入感情的程度就越大。

⑵冲突群体成员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和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越可能更加激烈。(据此还划分冲突的另一类型:个人冲突、超个人冲突)

⑶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达到清楚规定的目标的手段,其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

(5)功能:①不同性质的冲突,既有利于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又有利于问题或矛盾的解

决——科塞“安全阀”理论。

②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整合的纽带。(地震、战争)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

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齐美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齐美尔认为,鉴于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是随时存在的,因此,冲突的发生和表现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或缓解敌对情况,如同病人只有在病症显现之后,才有可能治愈一样。在充满矛盾和敌对情绪的情况下,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反面的观点和情绪如果表现出来,可以使持有这种观点和怀有敌对情绪的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如果将任何冲突或反对形式都取消的话,那么一般的冲突就有可能激化成尖锐的敌对行为,造成社会的大分裂和解体。由于冲突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因而通过冲突的表现和解决,人们会建立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齐美尔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冲突论中,被发展为所谓“安全阀”机制,即社会应该允许不满情绪有一定的渠道和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发泄,不能对凡是引起冲突的因素―概否定。这种不满情绪的发泄就像—个安全阀―样,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没有这种安全阀,许多社会相互关系就不可能长久维持。

22. 陌生人

陌生人的生存境遇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失去家园感,注定了天涯飘泊的现代人的生存样态。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距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陌生人就是一种既非触手可及又非遥不可及的行动者类型:若他与群体及其他成员太近了,那他就不再是陌生人;反之,太远了,则他和群体接触就停止了,也就失去了陌生人的身份。正是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使得陌生人得以和群体的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互动模式。由于他不是熟人,所以他有特殊的信任,可以将不便对熟人谈的事向他倾诉。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齐美尔并不把陌生人当某一类特殊的人,而是把他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在现代社会,这种陌生人的互动形式,已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了。

23. 穷人

齐美尔是以社会关系的角度去界定穷人的。穷人是那些接受他人资助或至少有权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在他看来穷人与资助之间是―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援助穷人有助于维持整个

社会的运行;社会需要援助穷人,以使得穷人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危险敌人,以此使得他们衰弱的力量得以转化为生产性的力量,以避免他们的后代进一步下滑。齐美尔清楚地预感到,随着科层化的发展,对穷人的援助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越来越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换言之,社会资助穷人越来越不仅是为了穷人,而是为了社会本身。

24. 群体

⑴二人群体:

①二人群体不存在超个体的结构,它并不具备比两个单个的个体更多的事物与意义。 ②二人群体联系的密切程度要高于三人群体。e.g. :夫妻关系

二人群体的存在依赖双方的认可与维持,任何―方都可使群体解散。

③二人群体亲密性导致排他性,双方确信不能再有另一方享有同样的互动形式。 排他性既可稳定二人群体的关系,又使这种关系变得封闭与脆弱。

④二人群体冲突易生且表现强烈,此亦为其亲密性引起。

⑵三人群体:

①三人群体中,没有独立性群体(超个体),成员只能以个人身份制约对方。

②三人群体中,会出现两个联合而形成的独立群体,这样就会出现多(两人)以群体的地位制约那位作为少数的个人。

③三人群体的形成,出现了最为简单的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完整的社会单元(获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

A. 个人和群体 B.少数和多数 C.自治与他治

D.自由和制约 等复杂社会关系在三人群体中都可发生。

第三者:中间人、仲裁人、渔利者、分裂者、征服者。(第三者作为三人群体成员之一可扮演的角色)

⑶更大规模的群体(多人群体)

韦伯

25. 理想类型——理解社会学方法论(理念类型/理想类型):

其一,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不是现实中,因此它是一种理念。

其二,这种类型之所以也能称之为“理想的”,是因为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与之类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一种理想类型是通过单向突出事物的一点或几点,通过对大量弥散的、孤立的、时隐

时现的具体的个别现象的综合形成的„”这种技术类似于化学家的做法。

26. 理解社会学的定义

韦伯在关于“社会学基本概念”的阐述中,曾明确地为社会学下过这样的定义:“社会学(就这个多义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义)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由此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的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理解:理解有意义的人类行动,理解男男女女。(韦伯的社会学又称理解主义社会学、解释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人要理解,研究人的动机也需要理解。

理解/解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知和解释。

27. 价值中立

指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其独立性,不能受统治者和社会权力的挟持。

做社会研究,不能受他人利益的引诱,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孔德的价值中立:社会学研究不能受自己个人的喜好的影响。)

28. 科层制(官僚制)【又称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韦伯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流行的科层制(官僚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

作为—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文件、功能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因为科层制的建立使得组织管理领域能够和经济领域一样,实行专业化和分工;能够和生产过程―样,按照无个性的公务原则来运作;能够像生产者和生产手段分离一样,实现管理者与管理手段的分离,这是西方社会理性化的重要方面。

优点: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科层制可以获得最高程度的效益,而且也还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在整个人类行使权威的已知手段中是形式上最理性的。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明性和可靠性上,它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对组织的领导及那些行动与组织相关的人们而言,科层制有可能使人们对行动的后果予以特别精确的计算,具有很高的效率)就运作范围而言,其形式可以应用所有类型的行政事务中。

缺点:

①形式主义或文牍主义

科层制所恪守的形式法规严格限定了每个机构、每个机构的每―层级的管辖范围及其相应的权力分布,在它的管理运作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就是形式化的、非人格化的普遍主义精神。当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时,原有的理性因素就会转向非理性因素:

A.法规条例在严格规定了各级部门官员的权限、职责时,也可能产生权限模糊的事务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即每个人只盯着自己分内事,毫无变通的可能。

B.社会交往原则从特殊主义的人本性转向普遍主义的事本性,可能产生对人的公事公办式的冷漠态度。

C.分科执掌,分层负责,必然会使会议以文科数量大量增加,各种官样文章成文牍主义四处蔓延。

②对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煞密。

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组织推进至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逃逸的“铁笼”。 这一“铁笼”无视人性及其需要,对个人自由造成了致命的威胁。时至今日,科层制化和理性化正在降临,在所有现代方式运作的经济组织中,理性的预测在任何阶段上会十分明显。由此,每个劳动者的行动都可以数量化的方式加以测量,每个人都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解决:

把希望投向那些站在科层体系之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能够控制它的行家里手之上(职业政治家、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甚至包括资本家或科层制的层峰首脑人物)。

韦伯在“以政治为业”和“以科学为业”的讲演中,都呼吁能培养出具有政治使命或学术使命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以对抗社会生活中日渐理性化和科层化的趋势。

瑞泽尔:要靠理性化和科层制本身的产物——专家来解决科层制的弊端注定是行不通的。

29. 理性化(合法化)

韦伯认为只有形式理性才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因为,从纯形式的、客观的行动的可计算性角度看,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出现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科层制及资本主义本身是高度理性化的。但这种理性显然是纯粹形式的,它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盛行的实质理性(价值理性),即对意义合理性、信仰或价值承诺的强调不仅是不同的,而是处在一种无法清除的矛盾之中。

韦伯将理性或合理性两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称之为“理性化。

当代社会学家瑞泽尔在《社会的麦当劳化》―书中,以麦当劳代替韦伯笔下的科层制,

将其中所体现的形式(工具)理性或理性化成分纳为五个方面:

⑴ 效率。指一个社会强调发现以某―点至另一占的最直接、最快速的途径的重要性,无论是汽车装配线或是麦当劳快餐店,都体现了效率。怎么工作,细到每一个细 节都有规定。

⑵可计算性。指事物能够计算或数量化,这也是经济领域理性化的最重要标志。

⑶可预测性。因为事务是可计算的,因此我们就能对它的运作方式和结果加以预测,比如你能预测麦当劳产品和服务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⑷破除神秘性或祛除巫魅(除魅、祛魅)。

是指从社会生活中剔除巫术神秘的因素,而代之以传统的、合理的和逻辑的因素,祛除巫魅的结果,就是确立技术的统治,确定人可以通过计算来控制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乱砍乱伐乱开采:山西 在中国,最相信唯物主义的是山西人。

⑸ 控制。理性化的过程总是在逐渐降低人工工艺,用非人的技术来代替人的技术,比如,流水线这种非人的技术就在控制人——训练工人,让工人适应技术。麦当劳的设计也是为了实现对消费者的控制——快吃、快速。

⑹去人性化。丧失了我们对人性和人类价值的关注。在流水线上工人只是一台大机器上的小部件。我们的需求被定制。

30. 社会行动

⑴目的理性行为〈目的合理的行为〉:

最大特点是对目的的关注,通过计算和预测行为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目的理性,也叫工具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⑵价值理性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

认定某种价值,不考虑后果。(价值理性,也叫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被称为价值理性。) ⑶情感/情智行动:如:激情犯罪

⑷传统行动:长期形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如:过年。

〈①在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不同结合。②现今社会中,价值理性行为越来越少,目的理性行为越来越多。〉

社会行动(不等同于齐美尔的社会行动):我们不能将社会行动等同于若干人一致的行为,如下雨打伞,也不能将社会行动等同于受他人影响的行为(不存在自身的动机)(因而认为

时尚不是社会行动)包括传媒施以的间接影响,这些并不具备意义层面上的取向行动(有意义的人类行动),不是社会行动。

31. 世界性宗教

出世神秘主义:佛教 入世神秘主义:儒教

出世禁欲主义:天主教 入世禁欲主义:新教

32. 新教

⑴命定说(预定论)

此生的幸与不幸与每个人自己无关,在人降生在这个尘世前,全能公正的上帝已经作了安排。并且,对于来世谁受罚、谁获救,上帝亦作了安排。如此,圣礼、忏悔、教会等一切宗教仪式都是多余的,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救赎某个人本身。即每个人的命运是天定的。然而,上帝究竞做了怎样的判决——在来世谁继续受罚、谁获得拯救进入天堂,我们皆无法窥知天意。这样,人与上帝、尘世与天堂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⑵天职观

那么尘世间的人应该怎么生活?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中Call (神召、来自上帝的救赎)一词时,使用了德文Beruf ,这个词的本意是“职业”。如此,“职业”这个本来与宗教伦理无关的世俗活动,被路德同神召、上帝的救赎联系起来了。即职业——人们的世俗生活,是上帝安排的终身使命,是“大职”。人们活在这个世上就应该听从上帝的安排,过从事各种职业的生活。

上帝选择早已确定,不可更改,且不被我们人所知,这种命定说的宿命论色彩给教徒的内心带来了极度的紧张和焦虑。而新教教义又宣讲人类是为上帝而存在的,一切社造物都服务于上帝的荣耀。

①于是教徒们在一种“天职”中勤奋地劳作,通过日常事务的成功找到摆脱被罚入地狱的恐惧的途径。(不幸的人)

②虽然世俗生活中的成功不能成为获救的手段(谁能获救.谁不能获救上帝已定),但是,由于个人的成功增加了上帝的荣耀,成功可以是获救的象征,因为它增加了上帝的荣耀(即全能的上帝选择能够获救的人,肯定应该是在尘世的职业生活中能做得很好的),显然更可以获得得到上帝青睐的证明或可能得到上帝青睐。(成功的人)

⑶禁欲主义

在新教徒看来,人是上帝的工具——人应受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个目的的支配,经济(职业/劳动)活动是一种严谨的“服役”,劳动既是人生的目的,也是禁欲的途径。由于新教

徒将世俗的职业当作“天职”,将世俗的成功、财富的积累看做上帝的荣耀,他们把任何浪费时光、游手好闲、无节制的人生享乐视最大的罪恶。这就是新教徒的入世禁欲主义。 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一方面鼓励勤奋工作,追求最大利润;另一方面强调克制消费,安于简朴生活,这二者的结合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不过.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在崛起之初,必须借助新教伦理的支持以战胜强大的传统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终为功利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精神已不再需要宗教的支持了。

帕森斯

33. 维意志行动要素:

(1)行动者:在帕森斯的体系里,行动者是个人。

(2)目标:行动者被假定总是寻求目标的实现。

(3)手段:行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

(4)条件: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景条件都会影响目标与手段的选择。

(5)观念: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所支配,这些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影响着建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34. 动机:

是行动者以直接利益为争取目标的主观需要。以动机来展开的社会行动的特征是——追求利益的最大满足和代价的最小付出。

动机的这些规定性在事实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1)在认知方面:动机表现为行动者对其所处情境的关注,它规定行动者——

①接受外界环境对感官的刺激

②思维活动对感性现象进行观念概括,形成具有客观性的事实性知识认知方面的动机,一句话:(对信息的需要)

(2)在情感方面:动机表现为行动者对他人所处情境作出的情感反应,行动者根据利益的满足与剥夺而作出积极与消极的情感反应。

情感方面的动机,一句话:(对情感寄托(表达)的需要)

(3)在评价力面:动机表现为行动者对行动的情境、手段和结果所作出的判断与选择(当然,此时判断选择的根据是行动者的个人利益需要)

评价方面的动机,一句话:(对评价的需要)

35. 价值: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利益(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性信念的追求,它规定着人们在社会行动中以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去评价目标与手段。

价值在行动者的认知、欣赏和道德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三个方面同动机取向中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基本处于同质对应关系,区别在于:价值取向超越了直接功利性,突显了行动者的主观理想性和道德规范性。

(1)在认知方面:价值取向规定行动者对关于情境的各种认识与解释的态度一一接受还是拒绝,而不像在动机取向中仅仅是如何接受和概括外界的反应,(按照客观标准进行的评价)

(2)在欣赏方面:价值取向表现为行动者情感投入(移情),而不是在动机取向中那样因利益满足和不足、受损而作出的情感反应,(按照审美的标准进行的评价)

(3)在道德方面:价值取向表现为行动者提示着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般性标准:(按照绝对的好坏、善恶标准进行的评价)

36. 取向模式:帕森斯把这此动机和价值特征用一个新的概念“取向”进行整合,称之为“取向模式”。

按照这些动机和价值相关的特征构成的复合行动,表现出不同的行动类型,具体来说,对任何行动者而言,其行动都可能是如下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1)工具性:行动定位于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2)表意性:行动定位于实现情感上的满足

(3)道德性:行动定位于建立好坏、善恶、是非标准。

也就是说,行动者根据某种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以上述三种类型中的某类方式行动。

eg 若行动者的认知动机很强烈,且认知价值也最突出,则其行动主要是工具性的。因此取向模式(即动机和价值)的各种结合产生了某个方向相符合的行动。而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使逐渐产生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这种“制度化”被称之为“社会系统”,具体来说,它是行动者的地位、角色和规范整合后的一种状态。

37. 社会系统(重)

人格系统怎样整合到社会系统并进而促进均衡?

在最抽象层次上,帕森斯定义了人格系统整合到社会系统的两种机制:

(1)社会化机制:

是将文化模式(价值观、信仰、言语和其他符号)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结构。通过这个过程,使行动者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施加于角色中(因而愿意信守规范),并给予角色必需的互动技能和其他技能。

社会化机制的另一种功能是提供稳定的和安全的人际纽带,这些纽带能够减轻与获得适当的紧张和焦虑。

(2)社会控制(监督)机制: (注意:控制天然意味着对需要、欲望、动机的控制) 涉及地位——角色在社会系统中被组织起来以减少紧张和越轨的方式,包括许多特定的控制机制:

(a )制度化。制度化能使角色期望清晰明了,与此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那些相互冲突的期望。

(b )人际的处罚与友好。行动者巧妙地运用这种机制来保持相互的一致。

(c )仪式活动。行动者运用仪式活动来消除具有破坏性的紧张的来源,并加强主导文化模式的地位。

(d )安全阀结构。普遍存在的越轨倾向通过这种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上与正式制度模式分离开来。

(e )再整合结构。专门负责使越轨倾向回到正轨。

(f )把强制力(及其运用)制度化为系统的一部分。

这两种机制解决了社会系统长久面临的问题之一:整合问题。

社会系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文化模式如何对社会秩序和均衡的维持发生作用。 帕森斯又一次在华最抽象的层次上形象地描述了两种方式:

①作为资源的观念:文化的某些部分,如语言,是互动得以产生的必要的、基本的资源。没有符号资源,就不可能有交流的互动。因此,只有通过向行动者提供公共文化资源,互动才成为可能。

②作为约束的观念:文化对互动的另一个影响,与上一个影响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即文化模式中的观念(如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可以为行动者提供一些大众观点,这些共同的理解使行动得以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38. 模式变量

(1)情感性(情感投入)——情感中立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情感投入量。在某种关系中,行动的个人,要么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而投入情感(eg:夫妻、父子之间);要么在感情上保持中立(eg :营业员与顾客、律师与委托人)

(2)扩散性——专一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义务的性质。双方的义务应该有多大?义务是应该广泛而分散,还是应该集中和具体?eg 家庭关系/营业员与顾客;朋友关系/律师与委托人。

(3)特殊性——普遍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评价他人的标准。是根据特别挑选的标准与人发生关系,还是根据普遍适应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某人发生关系。eg :任人唯亲/任人唯贤

(4)先赋性(归属)一自致性(自获性、成就)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他的先赋身份还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 eg 评价中世纪的贵族,依据他是谁;评价企业员工,根据工作表现:

(5)自我取向(私利性)――集体取向(公益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优先考虑哪一方利益。 在自我取向的关系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在集体取向的关系中,群体的利益占支配地位。

帕森斯认为,这此模式变量可以结合起来解释行动情境中的行为,如父子关系是情感投入的、扩散性的、特殊性的、先赋关系。

39社会行动理论划分

(1)理性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如:韦伯)

优点:强调价值规范

缺点:忽视环境状态因素

(2)实证主义:

①功利主义(极端功利主义):趋利避害

优点:目标明确、手段自由性

缺点: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

②反理性主义(激进实证主义):环境决定论

优点:肯定环境因素

缺点:完全排除人的主观过程

40. 在AGIL 系统模式下,为什么现实中只能看到社会和社区这两项?(待完善)

因为所有的系统必须满足AGIL 模式,而社会总会发展,AGIL 也需要不断的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子子系统,这些系统之同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他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并且每个子子系统同样对应着各自的功能。只有社会系统和社区系统能够无限的细分下去,其他系统都不能。

A:行为有机体系统的功能:适应。系统必然要同环境发生—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然要操纵某些手段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G :人格系统的功能:目标获取.(达鹄)系统目标期望某种状态,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秩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I:社会系统的功能:整合。任何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连在一起使各个部分协调一致,不致于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L:文化系统的功能:模式维持。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补:

1、市民社会(没找到)

2、集体欢腾:集体基于一些肯定仪式,达成情感一致性,形成一种社会整合,形成较统一的集体良知。 通过各种象征和仪式,人们为社会而生存,向他膜拜、为他服务。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祛魅:是指从社会生活中剔除巫术神秘的因素,而代之以传统的、合理的和逻辑的因素,祛除巫魅的结果,就是确立技术统治,确定人可以通过计算来控制自然。

5、铁笼: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制组织推进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无处不在又无法逃脱的“铁笼”。这一“铁笼”,无视人性及其需要,对个人自由造成致命威胁。

6、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异同

同:二者都是采纳了整体论的社会图像,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且这个整体不能变为仅仅是各个组织、部分的总和。

异:(1)功能主义者相信存在着所谓普遍的功能先决条件,认为任何社会功能如要继续下去,有许多的功能或需要是必须予以满足的,功能主义者专注于所牵涉的个人往往没有意识到的功能。

(2)结构主义者探究制约和决定人们的行动和思想的基本社会结构,每个人本身并不是必然地感受到结构的存在,而且他们更是难得意识到那些真正相同结构的制约效应。

圣西门

1. 工业主义/工业阶段(实证阶段)特征:

⑴科学中心地位 ⑵社会各组成部分处于功能和谐状态

⑶市民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础 ⑷社会成员间是伙伴合作关系

⑸社会是生产货物为中心的大工场,治人的权利变成治物的权利

孔德(第一个社会学家)

2.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特点:

⑴本体论的自然主义倾向:

断言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本质是同类的,因此,社会过程同自然现象相比并非是新的现实,我们未去观察它之前,它即已存在,同样可依自然规律解释。

⑵认识论的经验主义取向:

①强调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学认识中的作用,排斥思辨的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假问题,断言社会学知识的可靠性、真理性取决于观察与检验(实验)。

②这就对从事社会研究的人提出了“价值中立”的要求,即科学只与“是什么”有关,而对“应是什么”则不应染指。作为社会学家,应该放弃对被研究的观察与所获得的结果的本质作任何(好与坏、善与恶)的价值判断。[价值无涉 价值悬置]

⑶方法论上的整体主义取向:

强调只有研究社会整体才能理解社会整体的部分。因此,主张研究某个特定问题时不能孤立地研究这个问题。而是要将问题放置整个社会之中加以认识理解。

3. 社会实证主义

4. 知识发展的三阶段法则(人类进步法则)

⑴神学(虚构)形式:

对各种现象的存在归因于与人类相似的力量——人格神,即用万物有灵论,用灵魂或上帝来解释万物。

⑵形而上学(抽象)形式:

用抽象概念代替了人格神,通过抽象推理去解释世界的一切。

[①把研究有形体的自然现象的学问叫“物理学”。②把研究本原或本体等抽象对象的学问称之为“物理学之后”,即形而上学。]

⑶科学(实证)形式:

在观察、实验、比较的基础上,找出事物、现象间的经常联系,即规律。

5. 社会静力学(重)

社会静力学=《社会静力学》+孔德关于社会静力学的理论

(1)孔德: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分支,它与解剖学类似,关注社会各个部分是怎样组织的。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制度。

(2)斯宾塞:著作《社会静力学》

6. 社会动力学

定义:研究社会变迁和社会进步的分支,它与生理学类似,纵观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社会所要经历的曲折阶段。 所以,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的纵向,动态地研究社会变迁与进步。

7. 三个原则→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⑴第一个原则→社会静力学(秩序论)

不能孤立地理解事实,而必须将它们置于更大的背景之中来理解,即如果要理解部分的功能,就必须先掌握整体。(整体论范式)

⑵第二、三个原则→社会动力学(变迁论)

第二个原则:相信任何地方的社会变迁都要经历相同的序列。

第三个原则:相信社会各因素是一起变化的。

亦即是说,他认为社会的进步是同时发生于各个方面的——智力(才智/知识)上、活动上、当时的基本道德情感上。这一原则源自于对第一个原则的深化,即把社会看作一个综合整体或体系。这就为孔德提供了一条“捷径”,因为它意味着一种变迁可以看作其他变迁的标示/标志(index )。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孔德选择了将智力(知识)变迁作为index. 这就又与他的知识三阶段法则联系上了。

斯宾塞

8. 多线进化论(按照多线进化论划分的社会)

学术成熟期,斯宾塞根据控制系统/机构的控制程度和范围来划分类型。 而控制程度和

范围取决于一个社会同邻近社会的关系。

①当一个社会同其他社会和平相处时,其内部控制系统比较脆弱散漫.

②当一个社会同其他社会处于敌对状态时,内部控制系统变成集中和强制性的。

9. 社会类型、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重)

(笔记)①工业社会的特征是强调自愿合作和个人的自我控制。

合作是自愿的,通过市场手段;和平的、共和体制的。

②军事社会的特征是它的强制性。

“合作”是强迫性的,由国家强制执行;专制的、好战的、宗教盛行。

分化较低的社会也有可能是“工业社会”;复杂社会也有可能是“军事社会”。斯宾塞依照这个原则,指出当时英国的帝国征服表明了一种从工业社会向军事社会转向的危险,是一种倒退。表现出一种多线进化的倾向。

[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之比较](书中,略看)

①主要的功能或活动:(军)为保卫和扩张而进行的共同防御和进攻活动;(工)彼此提供和平的个人服务。

②社会协调的原则:(军)强制的合作,靠命令形成的严密组织,对活动的正面和反面的两种管理;(工)自愿的合作,靠契约和正义原则的管理,对活动只作反面的管理。

③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军)个人为国家的利益而存在,对自由、财产和流动的限制;(工)国家为个人的利益而存在,对自由、财产和流动的较少限制。

④国家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军)全部是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受到排斥;(工)私人组织受到鼓励。

⑤国家的结构:(军)中央集权制;(工)权力分散。

⑥社会分层的结构:(军)等级、职业和住地固定不变,地位继承;(工)等级、职业和住地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地位之间的流动性。

⑦经济活动的类型:(军)经理自给自足,少量的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工)不再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相互依赖的和平贸易,贸易自由。

⑧受重视的社会品质和个人品质:(军)爱国主义、勇敢、权威、忠诚、服从、崇拜权威、纪律;(工)独立、尊重他人、反对强制、个人的主动性、诚实、友善。

10. 个人主义社会观

⑴倡导有限度的利己主义

①孔德认为个人是从属于社会的,即个体应服从于社会,强调人类的目的在于发现社会

规律,以便在社会环境中采取集体行动。

②斯宾塞认为社会是实现个人目的的工具,整体服务于个体。

A 他认为社会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由组成社会的个人之性质决定。人类集合体(社会)表现出来的每一种现象都来源于人类本身的某种性质。

B 人们当初结合起来的原因是这样做对他们有利,而且结合一旦形成,社会一旦产生,就不会消亡,其原因在于:保持“个人间”的结合,就是保持生活条件。这种生活要比离群索居更令人满意。

C 孔德所倡导的追求集体利益、集体幸福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没有神经中枢,所以脱离个体幸福的集合体(社会)的幸福不是追求的目标。社会的存在是为成员幸福,成员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

反对绝对利他主义,倡导有限度的利己主义。所以一定要重视个体;不重视个体谈社会就没有意义。

⑵反对国家的政策干预

他非常关注国家的控制力或干预问题。认为国家的唯一权力是保护个人的权利和抵御外部侵略。一个好的社会是基于自我利益的个人之间的契约。

不管出自社会福利或其他什么理由,国家一旦干预契约式的协议,就会破坏社会秩序,违反了进化的规律,并最终会导致工业社会退化至军事社会。

涂尔干

11. 前契约团结—集体良知

(1)逻辑证明:若契约双方都遵守契约则双赢;若契约A 方遵守B 方欺骗,则A 输B 赢;若契约A 方欺骗B 方遵守,则A 赢B 输;若AB 双方皆欺骗,则双方皆无所得皆无所失

(2)历史证明:小型社会,社会分工较低,人们生活大体相同,情绪上具有一致的表现,成员间同质性程度很高,集体意识强大,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是机械团结,法律是用了舒解集体情感而不是为了恢复法治,法律具有惩罚性,是强烈的集体激情的表达;大型社会,社会分工高,成员间异质性明显,同一职业群体外相互依赖程度低高,因而集体意识受到削弱,个人意识占上风,有机团结,一般实行复原性法律具有赔偿性,相对宽容。

(3)经验证明:集体良知是一种社会事实,当你身处一个群体时即可体验,有种方法可以使每一种集体良知显现出来;如果有某种对规范的偏离行为遭到了抵制,就证明这种规范或社会准则存在。这种规范、准则后的情感即为集体良知。

12. 有机团结:它是一种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基础上的社会联结纽带。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类型。

13. 机械团结:是一种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结纽带。

14. 集体意识:社会团结的基础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即集体意识。是同一社会一般公民共同的信仰和情操的总体。

15. 社会团结/社会整合:它指的是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因此,在一个社会共同体中,不仅那些直接认识、直接交往、相互关心的人们之间存在着这种联系,而且那些素不相识、互不关心的人们之间也存在着这种联系。尽管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它却是一种非常实在的力量,所有社会成员无一例外地受到这股力量的牵引和控制。正是靠着这种联系,社会才获得完整的存在和独立的生命

16社会分工:

(1)生存竞争的加剧促进人们提高专业水平、工作效率,以养活大量增殖的人口。在此种情况下,分工是维护和整合社会的最佳选择,避免动物界一部分淘汰另一部分继续生存的残酷现象。

(2)分工使职业群体外相互依赖得以加强,这正是有机团结的基础;同时,分工又使职业群体内趋于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它形成了共同的习惯、信仰、情感和道德伦理,即集体意识,而达成职业群体内部的机械团结。

齐美尔

17. 社会学分类

(1)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

(书)研究在各门社会科学对象中表现出来的特殊规律。它适用于各种问题的全部总和,因而并不是一门具有自己内容的科学。社会学的研究和把握的,实际上是过去任何一门社会科学未经研究和把握的规律。

(笔记) 要解读人类的历史过程,是对历史生活的社会学研究。尽管历史生活问题的领域十分广泛,但齐美尔的兴趣始终或主要在文化,尤其是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文化的现代性的解读上,因而一般社会学又称文化社会学

(2)形式社会学/纯粹社会学:

(书)在齐美尔看来,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就是所谓的" 社会交往的形式" 。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

(笔记)所谓形式,是指万千事物中抽象分离出来的共性。互动形式是将社会中各种互动形式进行分类,形成互动形式类型。

莱文将齐美尔的互动形式进行分析,主要形成三种:

①社会过程形式:每个社会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如何推进的? 这种形式有竞争、时尚、冲突、分工

②社会类型形式:典型角色. 如陌生人、穷人

③社会发展模式的形式:二人群体、三人群体

(3)哲学社会学:

(书)研究社会的认识论和形而上学问题,即揭示社会学研究的条件、前提和基本概念,对个别研究进行形而上学的综合。

(笔记) 受到了柏格森的影响,强调生命冲动力。启发了齐美尔认识社会是个人与社会群体互动的结果。回答了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18. 现代文化悲剧(文化异化)(重)

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但是一旦文化的形式形成了,或者说获得了某种外在性和客观性,又会与创造它的主体相对立,变成与人类格格不入的东西,从而抑制人的创造力。 在齐美尔看来,人们不断谋求表现自己创造力的那些主观生活过程与这种创造活动所必然产生的客观文化形式之间存在着固有的矛盾。而在人类历史的长期发展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时代,文化对行动者表现出愈来愈强的强制力量。即,一方面,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知识这些主观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不同的主观文化中的各种要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有力的、自我控制的客观文化世界,并且一步步脱离行动者或文化创造者的控制。如此,个人文化以及其创造力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一现象,齐美尔称之为" 现代文化悲剧" 。

19. 用《货币哲学》解释文化悲剧(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交换增加。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产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交换价值,并且交换价值已经经历了从一般等价物向货币的转化。这种转化使得个人向社会的迈进必须通过将自己的活动转化为交换价值,或干脆是货币。这样,传统社会中那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关系,现在变成要通过交换中介(货币)来实现了——

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物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物化自然就不可避免了。显然,在这里,最初作为主观文化的货币,原本是人们交往的一个手段,现在却变成人们活动的目的了,它已经在商品社会中异化为一种客观文化并凌驾于主观文化之上了,这是现代文化悲剧的一个典范。

货币最终沦为现代文化悲剧的典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其从主观文化向客观文化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货币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作为主观文化的正面影响,并最终亦带来了作为客观文化的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①货币的广泛使用使得世界开始具有量化倾向,个别的、品质方面的东西,解释为大小、多少这些仅能用数字来表示的因素——品质约为量。这种社会的量化特征,进一步造就了生活于其间的人们的计算性格。

②货币的广泛使用还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扩展,产生于货币经济的实际生活的计算精确性是与自然科学的理想相符合的。

③货币消除了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质的差异,并为礼苏俗社会向法理社会过渡铺平了道路。

(2)负面影响(齐美尔说的文化悲剧主要在这里体现)

①造成了个人的没落

与实物相比,一定量的货币让人在心里觉得无足轻重,导致了人挥霍的习性。

就生活而言又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同恬静闲适的生活状态相比,追求货币对人更有吸引力,以致不停地为货币奔波忙碌,导致了贪婪的习性。

②货币与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关系的非人格化。

我们与之发生交往的已经不是约翰或麦克,而是邮差、司机或厨师„„,具体的人消失在抽象的社会位置或角色之后。

在相当的程度上,个人是被他加入的组织视为某种物而吸收进来的,个人是组织实现目的的工具。

20. 时尚:由有钱人引领(出于有钱人欲将自己与别人区分开来)

是精英阶层为了展现自己身份的显赫,不断推出高价值的物价,如服装等,较低阶层的人群也开始追逐(两种阶层互动的形式)

21. 冲突

(1)定义:必然性——是社会互动的一种常见形式。冲突并不是对和谐的单纯否定,它是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和谐过程交织在一起的。(辩证——黑格尔)

①冲突是和谐的前提e.g. :有机体——疼痛

②和谐又常常是冲突存在的前提e.g. :比赛规则、国际公约、夫妻

(2)原因:心理——有机体各单位间先天具有“敌对冲突”或“仇恨或斗争的需要”。 社会——社会分化、社会单位组织化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的控制强弱。

(3)类型:

从现实性角度分析:

①现实性(手段型):有特定目标,一般因利益引起的冲突。目的是为解决问题。但手段可以多样,即可以其他非冲突形式来展示这一冲突的实质。此类冲突理性成分高于感性成分。交往对象始终不变。

②非现实性(目的型):不针对任何特定目标,单纯宣泄敌对情绪。不可能用其他非冲突手段代替。感情色彩强烈。交往对象易变。

从范围角度分析:

①内部冲突:(三种形式展开)

Ⅰ对立双方具有共同特征,不友好甚于陌生人之间。e.g. :夫妻

Ⅱ对立双方视对方为群体存在之威胁。

Ⅲ对立双方视对方为合法的对手

A.直接冲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公平斗争。

B.间接冲突:为达到自己的目的,只和第三方发生冲突。

②外部冲突:(结果)

Ⅰ造成冲突内部权威集中

Ⅱ造成冲突内部社会团结增强,降低了群体对越轨、异议的容忍度。

③诉讼

④非人格的思想冲突

(4)程度:⑴双方感情投入越大,冲突就可能越激烈。

A.冲突各方成员团结越紧密,他们投入情感的程度就越大。

B.冲突各方以前的和谐程度越大,他们投入感情的程度就越大。

⑵冲突群体成员对冲突的理解超出个人目标和利益的程度越大,冲突就越可能更加激烈。(据此还划分冲突的另一类型:个人冲突、超个人冲突)

⑶冲突越是作为一种达到清楚规定的目标的手段,其激烈的可能性就越小。

(5)功能:①不同性质的冲突,既有利于社会不满情绪的发泄,又有利于问题或矛盾的解

决——科塞“安全阀”理论。

②冲突在社会生活中是将人们联系在一起,促进社会整合的纽带。(地震、战争) 科塞的“安全阀”理论:

社会安全阀制度或体制是社会的一种机制,它通过潜在的社会冲突来维持一个群体。安全阀可以使过量的蒸汽不断排出,而不破坏整个结构,冲突也能帮助一个动乱的群体“净化空气”。科塞注意到,这样一个安全阀“可以充当发泄敌意的出口”,及时排泄积累的敌对情绪。 齐美尔:社会冲突对于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齐美尔认为,鉴于一定的矛盾和冲突在任何社会系统中都是随时存在的,因此,冲突的发生和表现有利于矛盾的解决或缓解敌对情况,如同病人只有在病症显现之后,才有可能治愈一样。在充满矛盾和敌对情绪的情况下,冲突有助于不同观点和情绪的宣泄,反面的观点和情绪如果表现出来,可以使持有这种观点和怀有敌对情绪的人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如果将任何冲突或反对形式都取消的话,那么一般的冲突就有可能激化成尖锐的敌对行为,造成社会的大分裂和解体。由于冲突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因而通过冲突的表现和解决,人们会建立一种新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齐美尔的这一思想在后来的冲突论中,被发展为所谓“安全阀”机制,即社会应该允许不满情绪有一定的渠道和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发泄,不能对凡是引起冲突的因素―概否定。这种不满情绪的发泄就像—个安全阀―样,可以缓解社会矛盾。没有这种安全阀,许多社会相互关系就不可能长久维持。

22. 陌生人

陌生人的生存境遇在相当的程度上反映出失去家园感,注定了天涯飘泊的现代人的生存样态。陌生人与群体的关系中,距离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陌生人就是一种既非触手可及又非遥不可及的行动者类型:若他与群体及其他成员太近了,那他就不再是陌生人;反之,太远了,则他和群体接触就停止了,也就失去了陌生人的身份。正是这种不远不近的距离,使得陌生人得以和群体的其他成员发生一些不同寻常的互动模式。由于他不是熟人,所以他有特殊的信任,可以将不便对熟人谈的事向他倾诉。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齐美尔并不把陌生人当某一类特殊的人,而是把他视为一种特殊的互动形式。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在现代社会,这种陌生人的互动形式,已是非常普遍的情形了。

23. 穷人

齐美尔是以社会关系的角度去界定穷人的。穷人是那些接受他人资助或至少有权接受他人资助的人。在他看来穷人与资助之间是―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援助穷人有助于维持整个

社会的运行;社会需要援助穷人,以使得穷人不至于成为社会的危险敌人,以此使得他们衰弱的力量得以转化为生产性的力量,以避免他们的后代进一步下滑。齐美尔清楚地预感到,随着科层化的发展,对穷人的援助也越来越成为一种非人格的机制,越来越成为一种政府行为。换言之,社会资助穷人越来越不仅是为了穷人,而是为了社会本身。

24. 群体

⑴二人群体:

①二人群体不存在超个体的结构,它并不具备比两个单个的个体更多的事物与意义。 ②二人群体联系的密切程度要高于三人群体。e.g. :夫妻关系

二人群体的存在依赖双方的认可与维持,任何―方都可使群体解散。

③二人群体亲密性导致排他性,双方确信不能再有另一方享有同样的互动形式。 排他性既可稳定二人群体的关系,又使这种关系变得封闭与脆弱。

④二人群体冲突易生且表现强烈,此亦为其亲密性引起。

⑵三人群体:

①三人群体中,没有独立性群体(超个体),成员只能以个人身份制约对方。

②三人群体中,会出现两个联合而形成的独立群体,这样就会出现多(两人)以群体的地位制约那位作为少数的个人。

③三人群体的形成,出现了最为简单的社会结构——最基本的完整的社会单元(获得了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容):

A. 个人和群体 B.少数和多数 C.自治与他治

D.自由和制约 等复杂社会关系在三人群体中都可发生。

第三者:中间人、仲裁人、渔利者、分裂者、征服者。(第三者作为三人群体成员之一可扮演的角色)

⑶更大规模的群体(多人群体)

韦伯

25. 理想类型——理解社会学方法论(理念类型/理想类型):

其一,这种类型存在于人的观念中而不是现实中,因此它是一种理念。

其二,这种类型之所以也能称之为“理想的”,是因为它代表的某种或某类现象是接近于典型,是一种理想化的典型,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只能与之类似,不会同其完全一致。 “一种理想类型是通过单向突出事物的一点或几点,通过对大量弥散的、孤立的、时隐

时现的具体的个别现象的综合形成的„”这种技术类似于化学家的做法。

26. 理解社会学的定义

韦伯在关于“社会学基本概念”的阐述中,曾明确地为社会学下过这样的定义:“社会学(就这个多义词在这里所表达的意义)是指这样一门科学,即它以解释的方式来理解社会行动。据此,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作出因果解释。”由此可以看出,韦伯把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集中到人的社会行动上面,并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的理解”视为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理解:理解有意义的人类行动,理解男男女女。(韦伯的社会学又称理解主义社会学、解释主义社会学、人文主义社会学)研究人要理解,研究人的动机也需要理解。

理解/解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对外界物质的被动感知与接受,而是主动的认知和解释。

27. 价值中立

指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持其独立性,不能受统治者和社会权力的挟持。

做社会研究,不能受他人利益的引诱,要保持人格的尊严。(孔德的价值中立:社会学研究不能受自己个人的喜好的影响。)

28. 科层制(官僚制)【又称官僚制,指的是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以规则为管理主体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

韦伯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各国流行的科层制(官僚制)是“法理权威运作最纯粹的类型”。

作为—种组织类型,科层制的基本单位是职务或职位,这些职务或职位按照规则、文件、功能以及各种强制手段组织成层级的形式,分科执掌,分层负责。

因为科层制的建立使得组织管理领域能够和经济领域一样,实行专业化和分工;能够和生产过程―样,按照无个性的公务原则来运作;能够像生产者和生产手段分离一样,实现管理者与管理手段的分离,这是西方社会理性化的重要方面。

优点:从纯粹技术的观点来看,科层制可以获得最高程度的效益,而且也还是在这个意义上,它在整个人类行使权威的已知手段中是形式上最理性的。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明性和可靠性上,它都优于其他任何形式。(对组织的领导及那些行动与组织相关的人们而言,科层制有可能使人们对行动的后果予以特别精确的计算,具有很高的效率)就运作范围而言,其形式可以应用所有类型的行政事务中。

缺点:

①形式主义或文牍主义

科层制所恪守的形式法规严格限定了每个机构、每个机构的每―层级的管辖范围及其相应的权力分布,在它的管理运作中,占主导地位的自然就是形式化的、非人格化的普遍主义精神。当这种特性发挥到极致时,原有的理性因素就会转向非理性因素:

A.法规条例在严格规定了各级部门官员的权限、职责时,也可能产生权限模糊的事务相互推诿,“踢皮球”的现象。即每个人只盯着自己分内事,毫无变通的可能。

B.社会交往原则从特殊主义的人本性转向普遍主义的事本性,可能产生对人的公事公办式的冷漠态度。

C.分科执掌,分层负责,必然会使会议以文科数量大量增加,各种官样文章成文牍主义四处蔓延。

②对人性的漠视、对个人自由的抹煞密。

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组织推进至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逃逸的“铁笼”。 这一“铁笼”无视人性及其需要,对个人自由造成了致命的威胁。时至今日,科层制化和理性化正在降临,在所有现代方式运作的经济组织中,理性的预测在任何阶段上会十分明显。由此,每个劳动者的行动都可以数量化的方式加以测量,每个人都成了机器上的一个齿轮。

解决:

把希望投向那些站在科层体系之外,但在某种程度上却能够控制它的行家里手之上(职业政治家、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甚至包括资本家或科层制的层峰首脑人物)。

韦伯在“以政治为业”和“以科学为业”的讲演中,都呼吁能培养出具有政治使命或学术使命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以对抗社会生活中日渐理性化和科层化的趋势。

瑞泽尔:要靠理性化和科层制本身的产物——专家来解决科层制的弊端注定是行不通的。

29. 理性化(合法化)

韦伯认为只有形式理性才是伴随着西方工业社会的到来而彰显出来的。因为,从纯形式的、客观的行动的可计算性角度看,伴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出现的科学、技术、法律体系、科层制及资本主义本身是高度理性化的。但这种理性显然是纯粹形式的,它与前资本主义时代盛行的实质理性(价值理性),即对意义合理性、信仰或价值承诺的强调不仅是不同的,而是处在一种无法清除的矛盾之中。

韦伯将理性或合理性两方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步步彰显的过程称之为“理性化。

当代社会学家瑞泽尔在《社会的麦当劳化》―书中,以麦当劳代替韦伯笔下的科层制,

将其中所体现的形式(工具)理性或理性化成分纳为五个方面:

⑴ 效率。指一个社会强调发现以某―点至另一占的最直接、最快速的途径的重要性,无论是汽车装配线或是麦当劳快餐店,都体现了效率。怎么工作,细到每一个细 节都有规定。

⑵可计算性。指事物能够计算或数量化,这也是经济领域理性化的最重要标志。

⑶可预测性。因为事务是可计算的,因此我们就能对它的运作方式和结果加以预测,比如你能预测麦当劳产品和服务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一样的。

⑷破除神秘性或祛除巫魅(除魅、祛魅)。

是指从社会生活中剔除巫术神秘的因素,而代之以传统的、合理的和逻辑的因素,祛除巫魅的结果,就是确立技术的统治,确定人可以通过计算来控制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乱砍乱伐乱开采:山西 在中国,最相信唯物主义的是山西人。

⑸ 控制。理性化的过程总是在逐渐降低人工工艺,用非人的技术来代替人的技术,比如,流水线这种非人的技术就在控制人——训练工人,让工人适应技术。麦当劳的设计也是为了实现对消费者的控制——快吃、快速。

⑹去人性化。丧失了我们对人性和人类价值的关注。在流水线上工人只是一台大机器上的小部件。我们的需求被定制。

30. 社会行动

⑴目的理性行为〈目的合理的行为〉:

最大特点是对目的的关注,通过计算和预测行为的后果为条件来实现目的。(目的理性,也叫工具理性,形式理性:是一种客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算性,因此又被称为工具理性。)

⑵价值理性行为〈价值合理的行为〉:

认定某种价值,不考虑后果。(价值理性,也叫实质理性:是一种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因此被称为价值理性。) ⑶情感/情智行动:如:激情犯罪

⑷传统行动:长期形成的习惯决定的行动,如:过年。

〈①在现实社会中,具体的社会行动可能是上述类型的不同结合。②现今社会中,价值理性行为越来越少,目的理性行为越来越多。〉

社会行动(不等同于齐美尔的社会行动):我们不能将社会行动等同于若干人一致的行为,如下雨打伞,也不能将社会行动等同于受他人影响的行为(不存在自身的动机)(因而认为

时尚不是社会行动)包括传媒施以的间接影响,这些并不具备意义层面上的取向行动(有意义的人类行动),不是社会行动。

31. 世界性宗教

出世神秘主义:佛教 入世神秘主义:儒教

出世禁欲主义:天主教 入世禁欲主义:新教

32. 新教

⑴命定说(预定论)

此生的幸与不幸与每个人自己无关,在人降生在这个尘世前,全能公正的上帝已经作了安排。并且,对于来世谁受罚、谁获救,上帝亦作了安排。如此,圣礼、忏悔、教会等一切宗教仪式都是多余的,因为这样做并不能救赎某个人本身。即每个人的命运是天定的。然而,上帝究竞做了怎样的判决——在来世谁继续受罚、谁获得拯救进入天堂,我们皆无法窥知天意。这样,人与上帝、尘世与天堂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⑵天职观

那么尘世间的人应该怎么生活?马丁·路德在翻译圣经中Call (神召、来自上帝的救赎)一词时,使用了德文Beruf ,这个词的本意是“职业”。如此,“职业”这个本来与宗教伦理无关的世俗活动,被路德同神召、上帝的救赎联系起来了。即职业——人们的世俗生活,是上帝安排的终身使命,是“大职”。人们活在这个世上就应该听从上帝的安排,过从事各种职业的生活。

上帝选择早已确定,不可更改,且不被我们人所知,这种命定说的宿命论色彩给教徒的内心带来了极度的紧张和焦虑。而新教教义又宣讲人类是为上帝而存在的,一切社造物都服务于上帝的荣耀。

①于是教徒们在一种“天职”中勤奋地劳作,通过日常事务的成功找到摆脱被罚入地狱的恐惧的途径。(不幸的人)

②虽然世俗生活中的成功不能成为获救的手段(谁能获救.谁不能获救上帝已定),但是,由于个人的成功增加了上帝的荣耀,成功可以是获救的象征,因为它增加了上帝的荣耀(即全能的上帝选择能够获救的人,肯定应该是在尘世的职业生活中能做得很好的),显然更可以获得得到上帝青睐的证明或可能得到上帝青睐。(成功的人)

⑶禁欲主义

在新教徒看来,人是上帝的工具——人应受增添上帝的荣耀这个目的的支配,经济(职业/劳动)活动是一种严谨的“服役”,劳动既是人生的目的,也是禁欲的途径。由于新教

徒将世俗的职业当作“天职”,将世俗的成功、财富的积累看做上帝的荣耀,他们把任何浪费时光、游手好闲、无节制的人生享乐视最大的罪恶。这就是新教徒的入世禁欲主义。 ⑷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新教伦理一方面鼓励勤奋工作,追求最大利润;另一方面强调克制消费,安于简朴生活,这二者的结合必然导致资本的积累。不过.资本主义精神只是在崛起之初,必须借助新教伦理的支持以战胜强大的传统主义。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宗教的根系慢慢枯萎,最终为功利主义的世俗精神所取代,成熟的资本主义精神已不再需要宗教的支持了。

帕森斯

33. 维意志行动要素:

(1)行动者:在帕森斯的体系里,行动者是个人。

(2)目标:行动者被假定总是寻求目标的实现。

(3)手段:行动者具备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

(4)条件:行动者面临的各种情景条件都会影响目标与手段的选择。

(5)观念:行动者被各种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所支配,这些价值观、规范和其他观念影响着建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手段。

34. 动机:

是行动者以直接利益为争取目标的主观需要。以动机来展开的社会行动的特征是——追求利益的最大满足和代价的最小付出。

动机的这些规定性在事实认知、情感体验和价值评价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1)在认知方面:动机表现为行动者对其所处情境的关注,它规定行动者——

①接受外界环境对感官的刺激

②思维活动对感性现象进行观念概括,形成具有客观性的事实性知识认知方面的动机,一句话:(对信息的需要)

(2)在情感方面:动机表现为行动者对他人所处情境作出的情感反应,行动者根据利益的满足与剥夺而作出积极与消极的情感反应。

情感方面的动机,一句话:(对情感寄托(表达)的需要)

(3)在评价力面:动机表现为行动者对行动的情境、手段和结果所作出的判断与选择(当然,此时判断选择的根据是行动者的个人利益需要)

评价方面的动机,一句话:(对评价的需要)

35. 价值:行动者对超越直接利益(功利)的道德目标和理性信念的追求,它规定着人们在社会行动中以道德规范和理想信念去评价目标与手段。

价值在行动者的认知、欣赏和道德三个方面体现出来,这三个方面同动机取向中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基本处于同质对应关系,区别在于:价值取向超越了直接功利性,突显了行动者的主观理想性和道德规范性。

(1)在认知方面:价值取向规定行动者对关于情境的各种认识与解释的态度一一接受还是拒绝,而不像在动机取向中仅仅是如何接受和概括外界的反应,(按照客观标准进行的评价)

(2)在欣赏方面:价值取向表现为行动者情感投入(移情),而不是在动机取向中那样因利益满足和不足、受损而作出的情感反应,(按照审美的标准进行的评价)

(3)在道德方面:价值取向表现为行动者提示着评价不同行动类型的―般性标准:(按照绝对的好坏、善恶标准进行的评价)

36. 取向模式:帕森斯把这此动机和价值特征用一个新的概念“取向”进行整合,称之为“取向模式”。

按照这些动机和价值相关的特征构成的复合行动,表现出不同的行动类型,具体来说,对任何行动者而言,其行动都可能是如下三种类型中的一种:

(1)工具性:行动定位于有效实现既定的目标。

(2)表意性:行动定位于实现情感上的满足

(3)道德性:行动定位于建立好坏、善恶、是非标准。

也就是说,行动者根据某种最强的动机和价值(观)出发,以上述三种类型中的某类方式行动。

eg 若行动者的认知动机很强烈,且认知价值也最突出,则其行动主要是工具性的。因此取向模式(即动机和价值)的各种结合产生了某个方向相符合的行动。而当各种不同取向的行动者互动时,使逐渐产生约定,并维持互动模式,这就是“制度化,这种“制度化”被称之为“社会系统”,具体来说,它是行动者的地位、角色和规范整合后的一种状态。

37. 社会系统(重)

人格系统怎样整合到社会系统并进而促进均衡?

在最抽象层次上,帕森斯定义了人格系统整合到社会系统的两种机制:

(1)社会化机制:

是将文化模式(价值观、信仰、言语和其他符号)内化到人格系统,进而制约其需求结构。通过这个过程,使行动者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施加于角色中(因而愿意信守规范),并给予角色必需的互动技能和其他技能。

社会化机制的另一种功能是提供稳定的和安全的人际纽带,这些纽带能够减轻与获得适当的紧张和焦虑。

(2)社会控制(监督)机制: (注意:控制天然意味着对需要、欲望、动机的控制) 涉及地位——角色在社会系统中被组织起来以减少紧张和越轨的方式,包括许多特定的控制机制:

(a )制度化。制度化能使角色期望清晰明了,与此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上分离那些相互冲突的期望。

(b )人际的处罚与友好。行动者巧妙地运用这种机制来保持相互的一致。

(c )仪式活动。行动者运用仪式活动来消除具有破坏性的紧张的来源,并加强主导文化模式的地位。

(d )安全阀结构。普遍存在的越轨倾向通过这种结构,从时间和空间上与正式制度模式分离开来。

(e )再整合结构。专门负责使越轨倾向回到正轨。

(f )把强制力(及其运用)制度化为系统的一部分。

这两种机制解决了社会系统长久面临的问题之一:整合问题。

社会系统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文化模式如何对社会秩序和均衡的维持发生作用。 帕森斯又一次在华最抽象的层次上形象地描述了两种方式:

①作为资源的观念:文化的某些部分,如语言,是互动得以产生的必要的、基本的资源。没有符号资源,就不可能有交流的互动。因此,只有通过向行动者提供公共文化资源,互动才成为可能。

②作为约束的观念:文化对互动的另一个影响,与上一个影响相关但又有所不同:即文化模式中的观念(如价值观、信仰、意识形态)可以为行动者提供一些大众观点,这些共同的理解使行动得以在阻力最小的情况下顺利进行。

38. 模式变量

(1)情感性(情感投入)——情感中立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情感投入量。在某种关系中,行动的个人,要么为了满足情感上的需要而投入情感(eg:夫妻、父子之间);要么在感情上保持中立(eg :营业员与顾客、律师与委托人)

(2)扩散性——专一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义务的性质。双方的义务应该有多大?义务是应该广泛而分散,还是应该集中和具体?eg 家庭关系/营业员与顾客;朋友关系/律师与委托人。

(3)特殊性——普遍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评价他人的标准。是根据特别挑选的标准与人发生关系,还是根据普遍适应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某人发生关系。eg :任人唯亲/任人唯贤

(4)先赋性(归属)一自致性(自获性、成就)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评价一个人是根据他的先赋身份还是根据他的所作所为。 eg 评价中世纪的贵族,依据他是谁;评价企业员工,根据工作表现:

(5)自我取向(私利性)――集体取向(公益性)

指在特定的互动情境中优先考虑哪一方利益。 在自我取向的关系中,人们所追求的是自己的个人利益;在集体取向的关系中,群体的利益占支配地位。

帕森斯认为,这此模式变量可以结合起来解释行动情境中的行为,如父子关系是情感投入的、扩散性的、特殊性的、先赋关系。

39社会行动理论划分

(1)理性主义:德国唯心主义(如:韦伯)

优点:强调价值规范

缺点:忽视环境状态因素

(2)实证主义:

①功利主义(极端功利主义):趋利避害

优点:目标明确、手段自由性

缺点:忽视了人的非理性因素

②反理性主义(激进实证主义):环境决定论

优点:肯定环境因素

缺点:完全排除人的主观过程

40. 在AGIL 系统模式下,为什么现实中只能看到社会和社区这两项?(待完善)

因为所有的系统必须满足AGIL 模式,而社会总会发展,AGIL 也需要不断的细分下去,又可以分为子子系统,这些系统之同互相依存、相互影响,他们各自执行不同的功能,以共同维持整个系统的运行。并且每个子子系统同样对应着各自的功能。只有社会系统和社区系统能够无限的细分下去,其他系统都不能。

A:行为有机体系统的功能:适应。系统必然要同环境发生—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然要操纵某些手段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

G :人格系统的功能:目标获取.(达鹄)系统目标期望某种状态,系统必须有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秩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

I:社会系统的功能:整合。任何系统都由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有效的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连在一起使各个部分协调一致,不致于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 L:文化系统的功能:模式维持。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补:

1、市民社会(没找到)

2、集体欢腾:集体基于一些肯定仪式,达成情感一致性,形成一种社会整合,形成较统一的集体良知。 通过各种象征和仪式,人们为社会而生存,向他膜拜、为他服务。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无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定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祛魅:是指从社会生活中剔除巫术神秘的因素,而代之以传统的、合理的和逻辑的因素,祛除巫魅的结果,就是确立技术统治,确定人可以通过计算来控制自然。

5、铁笼:现代社会为了追求效率而将科层制组织推进到人类的一切活动领域时,实际上给自己制造了一个无处不在又无法逃脱的“铁笼”。这一“铁笼”,无视人性及其需要,对个人自由造成致命威胁。

6、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异同

同:二者都是采纳了整体论的社会图像,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而且这个整体不能变为仅仅是各个组织、部分的总和。

异:(1)功能主义者相信存在着所谓普遍的功能先决条件,认为任何社会功能如要继续下去,有许多的功能或需要是必须予以满足的,功能主义者专注于所牵涉的个人往往没有意识到的功能。

(2)结构主义者探究制约和决定人们的行动和思想的基本社会结构,每个人本身并不是必然地感受到结构的存在,而且他们更是难得意识到那些真正相同结构的制约效应。


相关文章

  • [转载]本人西方哲学名著藏书目录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一卷  柏拉图的符咒 │  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第二卷  预言的高潮:黑格尔.马克思及余波 │  一个孤独散步者遐想:插图本 │  不正常的人 │ 文化霸权理论研究 │  东方编译所译丛 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21世纪的 ...查看


  • 论当代西方政治思想
  •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 学院:信息学院 班级:计科09-3 姓名:张 学号:2009 论西方的政治思想 人类社会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各领域都反映社会的不同方面,含有各自的内容.关于政治领域,我觉得恩格斯的一段话很能说明.他说:" ...查看


  •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对西式教条主义
  • 作者:沙健孙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5年01期 陈奎元同志在<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注:<人民日报>2004年4月20 日.)一文中提出:"当前,在意识形态领域要反对两种迷信.两种教条主义.&q ...查看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风才)
  •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王凤才 不止一次,不止一人这样问我: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回答,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这也许是每个想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想知道的问题,但也许是每个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人最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 ...查看


  • 浅析中国近代激进与保守主义的关系
  • 浅析中国近代激进与保守主义的关系 --基于杜亚泉相关思想的研究 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两大思潮,对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杜亚泉作为保守主义的重要代表,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以杜亚泉为主要研究 ...查看


  •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
  • 改革与开放2010年5月刊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的几点认识 朱黄莉(湖北民族学院财经政法学院 湖北恩施 445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在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学生对二者的关系认识还存 ...查看


  •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 摘 要: 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地人民来往日益频繁,特别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在中西方人交往中,由于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造成中西方人对事物的看法存在差异,导致各自价值观不同.中国人受封建统治的影响,对个人 ...查看


  •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
  • 连 云 港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课题:儒家思想的"守护" 姓 系 班 级: 10历史教育 学 号: 1019033113 儒家思想的"守护" 摘要:世界在快速的发展,不论经济.政治.文化. ...查看


  • 论西方美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作者:陈伟 社会科学辑刊 2004年11期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4)05-0122-06 我国学者在新时期对西方美学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由于绝大多数研究在对象和方法上存在 ...查看


  • 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 管理学为何产生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近代西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管理学的产生 管理是人类社会有组织地追求目标必不可少的活动,管理理论是实际存在的管理活动及其职能.目的和范围的主观性反映.管理成为一种理论,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这一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