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这颗心》读书感悟
大崔庄镇树德初级中学 魏福忠
尘世中的生活常常充满烦躁和浮躁,每天为诸多事宜而苦。书海日渐繁杂,哪怕被称为精神食粮的书,现在也不能再为人提供一处精神栖息的圣地。却是星云大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心,人人都有,却人人不识。心,生生世世、永永远远跟随我们,我们却常常忽视它。”
人的一生作为一个个体面对的东西不外生死、钱财、为人、处世、取舍等,《修好这颗心》可以说提供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对于生死,星云大师告诉我们,生死只不过是众多无常之一,我们只有看淡生死,才能“向死而生”,关于心治,星云大师和刘长乐先生都认为“心治”有两层意思,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心正一切皆正,心净一切皆治”,而对于自己的下属,“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至于义利、钱财、为人、处世、取舍,两位大师也许是经历不同,刘长乐先生更多地取自儒家、道家之精华,而星云大师更多地取自佛教教义,但却又殊路同归。
难能可贵的是,星云大师和刘长乐先生都是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却没有以成功者自居,高高在上教育人,而是放下身段,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以自己的亲身亲历,现身说法,告诫后来者怎么修心、为人、处世以及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怎么面对前进路上会遇到的一切,要有怎么样的心态,如何才能少走弯路等。
我想,读《修好这颗心》的最大感悟即是,你明知面对一位智慧的长者,你明知他说的全部正确,你明知自己心中对那种宁静澄湛的向往。你还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泛沉红尘。也许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让人在己身已无望之余明白: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不同的生活。
“明知是空,为何还要奋斗”。
这是曾经困惑我和朋友多年的一点,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无法释然。想到人生诸多身不由己的纷扰,想到死后巨大无边的虚空,怎么能够平心静气的享受倏然即逝的生命?此时,一旦心发生躁动,连你仅所拥有的时间都不是你的了。
星云大师讲的很好,但我想,还是“心”在作祟。一个人,若不能从内心里面觉悟开来,彻底放下自我,他永远都不能释然的“向死而生”。
我常与朋友说,你是差一步成佛的。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从此彻底了悟。而在于它提供给你了一个从此进入了悟进入探寻生命本源的契机,这也是发现自我找寻自我的一个过程。现代人行色匆匆,真正对自我了如指掌的有几人?真正静下心来面对自我的又有几人?星云大师讲,人要抛弃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可是,我们的大多数人,现在不还处在没有发现自我的境界吗?所以,藉由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先找到自我,再抛弃自我。这也是一个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过程。
这本书告诉我的不仅仅是我盲掉的那颗心,还让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我忽视已久的本来心。这种起死回生的现状,使我开始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他的确实现了封面上的承诺:修好这颗心。
星云大师说:要有柔软心。柔软心的包容克刚,就如同水一般。有一首歌的歌词就是“柔情似水,让人沉醉”。大海总是有空间能让江河奔流,溪水总是有办法能让石头为自己开路。水,是中国人情有独钟的东西,也寄托了我们寻求柔软心的愿望。
星云大师还说:要有慈悲心。“慈”这颗心和“悲”这颗心显然是两种状态: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心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心叫做悲。在这一给一拔当中,那种追求幸福欣欣向荣的欢喜心油然而生。这便是一种圆满。
我想,若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部关闭,那剩余的第六种感觉恐怕就是心。前五感汇集于心的时候,将喜、怒、忧、思、惊、恐、伤等情感传授于心。
正所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在关闭五感,用心体味人生的这些日子里,我抛弃了所谓的聪明,努力倾听着自己心中的声音。然后,我发现我的心伤痕累累,发出的声音也许连我自己都无法辨认。也许正如人们口中的“伤痕累累才算完美”,当关闭五感,只是在认真的找寻心灵,认真的为自己的心疗伤的时候,我才看到包容,看到圆满。
《修好这颗心》读书感悟
大崔庄镇树德初级中学 魏福忠
尘世中的生活常常充满烦躁和浮躁,每天为诸多事宜而苦。书海日渐繁杂,哪怕被称为精神食粮的书,现在也不能再为人提供一处精神栖息的圣地。却是星云大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心,人人都有,却人人不识。心,生生世世、永永远远跟随我们,我们却常常忽视它。”
人的一生作为一个个体面对的东西不外生死、钱财、为人、处世、取舍等,《修好这颗心》可以说提供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对于生死,星云大师告诉我们,生死只不过是众多无常之一,我们只有看淡生死,才能“向死而生”,关于心治,星云大师和刘长乐先生都认为“心治”有两层意思,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心,“心正一切皆正,心净一切皆治”,而对于自己的下属,“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至于义利、钱财、为人、处世、取舍,两位大师也许是经历不同,刘长乐先生更多地取自儒家、道家之精华,而星云大师更多地取自佛教教义,但却又殊路同归。
难能可贵的是,星云大师和刘长乐先生都是世俗眼中的成功人士,但却没有以成功者自居,高高在上教育人,而是放下身段,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以自己的亲身亲历,现身说法,告诫后来者怎么修心、为人、处世以及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要怎么面对前进路上会遇到的一切,要有怎么样的心态,如何才能少走弯路等。
我想,读《修好这颗心》的最大感悟即是,你明知面对一位智慧的长者,你明知他说的全部正确,你明知自己心中对那种宁静澄湛的向往。你还是身不由己,不得不泛沉红尘。也许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让人在己身已无望之余明白:世界上还有另一种不同的生活。
“明知是空,为何还要奋斗”。
这是曾经困惑我和朋友多年的一点,时至今日,我们还是无法释然。想到人生诸多身不由己的纷扰,想到死后巨大无边的虚空,怎么能够平心静气的享受倏然即逝的生命?此时,一旦心发生躁动,连你仅所拥有的时间都不是你的了。
星云大师讲的很好,但我想,还是“心”在作祟。一个人,若不能从内心里面觉悟开来,彻底放下自我,他永远都不能释然的“向死而生”。
我常与朋友说,你是差一步成佛的。自己何尝不是这样。
从此彻底了悟。而在于它提供给你了一个从此进入了悟进入探寻生命本源的契机,这也是发现自我找寻自我的一个过程。现代人行色匆匆,真正对自我了如指掌的有几人?真正静下心来面对自我的又有几人?星云大师讲,人要抛弃自我,达到无我的境界,可是,我们的大多数人,现在不还处在没有发现自我的境界吗?所以,藉由这本书,也许我们可以先找到自我,再抛弃自我。这也是一个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过程。
这本书告诉我的不仅仅是我盲掉的那颗心,还让我找到了我想要的:我忽视已久的本来心。这种起死回生的现状,使我开始感谢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思考。他的确实现了封面上的承诺:修好这颗心。
星云大师说:要有柔软心。柔软心的包容克刚,就如同水一般。有一首歌的歌词就是“柔情似水,让人沉醉”。大海总是有空间能让江河奔流,溪水总是有办法能让石头为自己开路。水,是中国人情有独钟的东西,也寄托了我们寻求柔软心的愿望。
星云大师还说:要有慈悲心。“慈”这颗心和“悲”这颗心显然是两种状态: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心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心叫做悲。在这一给一拔当中,那种追求幸福欣欣向荣的欢喜心油然而生。这便是一种圆满。
我想,若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全部关闭,那剩余的第六种感觉恐怕就是心。前五感汇集于心的时候,将喜、怒、忧、思、惊、恐、伤等情感传授于心。
正所谓“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在关闭五感,用心体味人生的这些日子里,我抛弃了所谓的聪明,努力倾听着自己心中的声音。然后,我发现我的心伤痕累累,发出的声音也许连我自己都无法辨认。也许正如人们口中的“伤痕累累才算完美”,当关闭五感,只是在认真的找寻心灵,认真的为自己的心疗伤的时候,我才看到包容,看到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