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实验探究题

1.如图所示,小王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2)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米尺旁。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

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实验中,当小王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 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

(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___ ___(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

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以上均可

答案:(1)10 (2)同一高度 (3)放大 投影仪 (4)C (5) 上 C

2.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

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

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

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3.(6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

出凸透镜的 .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

(5)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王强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又想采用实验中的装置来比较甲、乙、丙、丁四个透镜焦距的大小,在实验中还测出了其中一个透镜的焦距.实验时凸透镜和烛焰的距离保持16 cm不变,烛焰通过四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断 ( )

A.甲透镜的焦距最小,乙透镜的焦距是8 cm B.乙透镜的焦距最小,丁透镜的焦距是16 cm C.丙透镜的焦距最小,乙透镜的焦距是8 cm D.丁透镜的焦距最小,甲透镜的焦距是16 cm

5、.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如图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28.晓阳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为了使像能成灾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洗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同侧方向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 点

36.(6分)小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⑴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华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根据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制成__________▲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⑶小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光屏上, (2)照相机, (3)右

24.⑶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①除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

②按正确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测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结果如下表。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__

A.13cm>f>8cm B.13cm>f>9cm C.12cm>f>8cm D.12cm>f>9cm

④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与像距相比,物距_____像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来源:学科网] 答案:①刻度尺或米尺 ③D ④小于

1.如图所示,小王做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他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 cm。

(2)他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置在米尺旁。点燃蜡烛后,他还应调整火焰中心、凸透镜中心和光屏中心在___________。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

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实验中,当小王用白纸遮掉凸透镜的上半部分时,光屏上成像的情况是( ) A.只出现烛焰的上半部分的像 B.只出现烛焰的下半部分的像 C.仍然是完整的像,只是变暗些 D.成像情况像不受任何影响

(5)随着蜡烛燃烧而变短,光屏上成的像将向___ ___(上/下)移动。由于影响到了实验的进行,

这时最合理的调整是 ( )

A.只需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些 B.只需将光屏向上移动些

C.将凸透镜和光屏向下移一些 D.以上均可

答案:(1)10 (2)同一高度 (3)放大 投影仪 (4)C (5) 上 C

2.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探究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

亮的光斑。由图甲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 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

得到像,请你指出其中一条可能的原因: 。

(3)调整后,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16cm处时(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

屏上得到一个倒立、 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如果将蜡烛在乙图的基础上远离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靠近”或

“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

3.(6分)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中,进行了以下实验步骤: (1)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凸透镜后的光屏上接收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以测

出凸透镜的 .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并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 上.

(3)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调节光屏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

(4)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 移动.

(5)把图甲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烛焰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若取下近视眼镜,为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___________(选填“远离”或“靠近”)透镜.

4、王强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又想采用实验中的装置来比较甲、乙、丙、丁四个透镜焦距的大小,在实验中还测出了其中一个透镜的焦距.实验时凸透镜和烛焰的距离保持16 cm不变,烛焰通过四个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断 ( )

A.甲透镜的焦距最小,乙透镜的焦距是8 cm B.乙透镜的焦距最小,丁透镜的焦距是16 cm C.丙透镜的焦距最小,乙透镜的焦距是8 cm D.丁透镜的焦距最小,甲透镜的焦距是16 cm

5、.老师上课时经常用到投影仪,如图所示,关于投影仪的使用以下做法中合理的是 ( ) A.投放到屏幕上的画面太靠上时,应增大平面镜与凸透镜的夹角使画面向下移动 B.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靠近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C.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 D.若使屏幕上的画面大一些,可使投影仪远离屏幕同时将凸透镜适当向下移动

28.晓阳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装配仪器(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2)为了使像能成灾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洗的像,应把光屏向 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同侧方向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的像,可将物体放在 点

36.(6分)小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⑴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能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华如图所示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根据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制成__________▲____。(选填“投影仪”、“照相机”或“放大镜”)

⑶小华把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与蜡烛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她应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光屏,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1)光屏上, (2)照相机, (3)右

24.⑶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①除下图所示的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器材是__________;

②按正确的操作和实验步骤,测得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结果如下表。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__

A.13cm>f>8cm B.13cm>f>9cm C.12cm>f>8cm D.12cm>f>9cm

④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与像距相比,物距_____像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来源:学科网] 答案:①刻度尺或米尺 ③D ④小于


相关文章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 反思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l ...查看


  • 透镜成像的规律
  • 1.(2013•自贡)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1)其中明显还需要调整的是 光屏的高度,使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 .调整后恰好能从光屏上观察到倒立. ...查看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1997年毕业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物理系.1997年至今任青岛十七中学物理教师.连续四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被选为青岛市骨干教师.2001年5月在青岛市举行全市研究课,同年11月在 ...查看


  •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 课题:科学探究 凸透镜成像 授课教师: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球溪高级中学     黄  璜 教    材: 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五节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 ...查看


  • 凸透镜成像规律说课稿 1
  •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X 午好!我是来自青岛大学的赵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本次说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见PPT ),首先是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l ...查看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 案 平顶山市第六中学 刘永新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思路]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把课堂活动权交给 ...查看


  • 八年级物理凸透镜成像教案
  •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要内容,凸透镜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识的重点:本节既是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又是进一步学习眼睛成像和照相机等仪器原理的基 ...查看


  • 201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学生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2.通过参与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学生能从观 ...查看


  • 教学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教学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教学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在概念上对物距和像距的理解好像很容易,但是在实际测量使用刻度尺时经常出现错误,所以在这个 ...查看


  • 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原理
  • 初中物理总复习 专题一: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原理 主讲人:王锋 课时:2 (11·威海)20.(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 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