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应该具有几个

当代中国应该具有几个“不怕”的精神

--张志坤 任何事业都需有相应的核心精神,没有核心精神为支撑,便没有事业成功的可能。曾经脍炙人口的一种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中国革命的核心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便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是这样,复兴崛起也是这样,人们经常能听到中国官方时不时地发出“中国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的呐喊,那么,中国究竟不怕哪几件事,究竟应该具有几个“不怕”呢?

窃以为,当代中国应该具有如下几个“不怕”。

其一,不要怕被孤立

随着中美战略较量向纵深挺进,中国将越来越成为西方主导下国际体系所排挤的对象,种种事实表明,他们目前正在这样干。这样一来,今后中国就很有可能被他们孤立起来,比如在外交领域,在南海争端问题上被西方所集体讨伐;在经济领域,不但臭名昭著的TPP 将中国排斥在外,而且那个酝酿中的TTIP 也要明显地排斥中国;在军事领域,中国被置于日益严重的封杀围堵之中,等等。种种孤立将给中国带来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沉重压力,其中尤其是精神压力,势必将令一些中国人相当地难堪难过,成为他们精神情感上一个巨大的坎儿。从目前的情形来说,许多中国人很可能迈不过这道坎儿,他们将无法忍受被美国所冷淡、所抛弃所带来的煎熬,这种情绪,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家战略与政策。

但是,这又是中国所必须闯过的一道难关,中国必须有这样的准备,当有朝一日西方世界集体孤立中国的时候,中国对此只是付诸以微微一笑,而毫无惧色地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二,不要怕非和平的崛起

中国的复兴崛起是和平的,迄今为止一直都是这样,这固然出于中华民族天然具有的善良品质,也是外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产物,须知,因为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中国对和平是多么渴望珍惜,为此是多么能忍辱负重,战争与灾难都可能无情降临,这毕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既然这样,未来我们当然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崛起的路线,但如果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巨变,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就完全有可能走不下去,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正在危险地增大。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中国还要不要继续复兴崛起了呢?

回答当然是“要”。

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就要准备进行非和平的崛起。也就是说,就要准备在火与血的而不是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了。对于这样一条可能的道路,中国既不能拒绝,也不应心惊胆战、怕的要命,而应坦然面对,勇敢地接受接纳。

其三,不要怕中美关系恶化

中美关系表面风光但暗流涌动,美国执政集团从骨子里敌视中国,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经济社会模式,拒绝中国的崛起与强大,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所差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未来两种前景、两种状态起码各居其半。所谓两种前景,一种是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前景,一种就是冲突对抗的前景;所谓两种状态,一种是密切合作的状态,一种就是斗争较量的状态。未来究竟可能出现哪种情形,不存在一定会这样或一定不会这样的必然逻辑,一切都要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任何有关中美两国未来一定友好、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的论调,要么是愚蠢无知,要么就是可耻的欺骗,二者必居其一。而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发言权要远远大于中国的发言权,塑造未来怎样的中美关系,决定权在美国手里。

既然这样,中美关系未来就很有严重恶化的可能,如果美国的执政集团铁了心这样干,中国将无力阻止,而只能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

对此,中国应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呢?是哭天抹泪地求饶,还是精神抖擞地应战?是痛不欲生地颓废下去,还是意气风发地昂头挺进?笔者以为,两种情形都有可能在中国上演,而历史与民族的正确逻辑将是我们应该不怕,这根本吓不倒中国和中国人民。这不是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而是应有的民族自信。

其四,不要怕战争降临

未来中国会不会遭遇战争,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在一些人看来,只要中国不主动挑起战事,战争就打不起来,对此他们言之凿凿地说,没有人准备对中国发动战争,中国完全不必准备战争。

这种主张势力很大很嚣张,以至于凡是主张中国应该争取和平、准备战争的人,都被斥之为“举起战争的旗帜”,被严厉教训,并诅咒之要倒上大霉。也许,这些人很惧怕战争,也是情有可能的。

但是,战争这个东西,并不是惧怕就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越惧怕越危险,越惧怕越来得快。综观全球局势,人类世界的战争非但没有远去,反而更加频繁、更加密集。以中国而论,战争的乌云正在中国周边堆积,爆发战争的危险与日俱增。结合人类以往的经验,战争与冲突往往就在不经意间骤然发生,有经济纠纷引发战争,有热点争端引发战争,有领土争议引发战争,起因千奇百怪,形式多种多样。从这个角度审视如今中国的现实环境,条件完全具备,可能性已经相当地充分了。

对此,中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一切准备活动中,精神准备尤其重要,如果没有强大的勇气与决心,树立强烈的敢打必胜的信心与信念,而一味地回避绥靖,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出,结果必然要被动挨打,沦落到十分悲惨的境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兵黩武固然不行,但腰缠万贯之后胆小如鼠不敢打仗照样不行,这是人类积几千年历史经验而得出的沉痛教训。准备打仗不是举起战争的旗帜,而是民族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上述这样几个“不怕”对中国的复兴崛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这些“不怕”,才能对损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挑战说“不”,否则,这也怕那也怕,就没法对任何人去说“不”;也只有树立这些“不怕”,才能在同霸权打交道的时候进行必要和坚决的斗争,否

则,前也怕,后也怕,斗争就没法进行下去,所谓的斗争就要变成受气小媳妇的怨怼,就要变得既可怜又可悲。当今中国在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普遍被指摘为软弱,究其原因,很多时候就是“怕”字当头,不具备上述几个“不怕”的精神气概。这种状况,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改变的时候了。

当代中国应该具有几个“不怕”的精神

--张志坤 任何事业都需有相应的核心精神,没有核心精神为支撑,便没有事业成功的可能。曾经脍炙人口的一种精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这是中国革命的核心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便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革命是这样,复兴崛起也是这样,人们经常能听到中国官方时不时地发出“中国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的呐喊,那么,中国究竟不怕哪几件事,究竟应该具有几个“不怕”呢?

窃以为,当代中国应该具有如下几个“不怕”。

其一,不要怕被孤立

随着中美战略较量向纵深挺进,中国将越来越成为西方主导下国际体系所排挤的对象,种种事实表明,他们目前正在这样干。这样一来,今后中国就很有可能被他们孤立起来,比如在外交领域,在南海争端问题上被西方所集体讨伐;在经济领域,不但臭名昭著的TPP 将中国排斥在外,而且那个酝酿中的TTIP 也要明显地排斥中国;在军事领域,中国被置于日益严重的封杀围堵之中,等等。种种孤立将给中国带来精神与物质两个方面的沉重压力,其中尤其是精神压力,势必将令一些中国人相当地难堪难过,成为他们精神情感上一个巨大的坎儿。从目前的情形来说,许多中国人很可能迈不过这道坎儿,他们将无法忍受被美国所冷淡、所抛弃所带来的煎熬,这种情绪,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国家战略与政策。

但是,这又是中国所必须闯过的一道难关,中国必须有这样的准备,当有朝一日西方世界集体孤立中国的时候,中国对此只是付诸以微微一笑,而毫无惧色地继续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其二,不要怕非和平的崛起

中国的复兴崛起是和平的,迄今为止一直都是这样,这固然出于中华民族天然具有的善良品质,也是外部具体环境条件下的产物,须知,因为没有一定的条件,即使中国对和平是多么渴望珍惜,为此是多么能忍辱负重,战争与灾难都可能无情降临,这毕竟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既然这样,未来我们当然要继续坚持走和平崛起的路线,但如果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巨变,中国和平崛起的道路就完全有可能走不下去,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正在危险地增大。如果发生这样的情况,那么,中国还要不要继续复兴崛起了呢?

回答当然是“要”。

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就要准备进行非和平的崛起。也就是说,就要准备在火与血的而不是充满阳光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了。对于这样一条可能的道路,中国既不能拒绝,也不应心惊胆战、怕的要命,而应坦然面对,勇敢地接受接纳。

其三,不要怕中美关系恶化

中美关系表面风光但暗流涌动,美国执政集团从骨子里敌视中国,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与经济社会模式,拒绝中国的崛起与强大,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所差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捅破这层窗户纸。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未来两种前景、两种状态起码各居其半。所谓两种前景,一种是不冲突、不对抗的新型大国关系前景,一种就是冲突对抗的前景;所谓两种状态,一种是密切合作的状态,一种就是斗争较量的状态。未来究竟可能出现哪种情形,不存在一定会这样或一定不会这样的必然逻辑,一切都要依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所以,任何有关中美两国未来一定友好、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别无出路的论调,要么是愚蠢无知,要么就是可耻的欺骗,二者必居其一。而在这个问题上,美国的发言权要远远大于中国的发言权,塑造未来怎样的中美关系,决定权在美国手里。

既然这样,中美关系未来就很有严重恶化的可能,如果美国的执政集团铁了心这样干,中国将无力阻止,而只能接受这种残酷的现实。

对此,中国应该有怎样的精神状态呢?是哭天抹泪地求饶,还是精神抖擞地应战?是痛不欲生地颓废下去,还是意气风发地昂头挺进?笔者以为,两种情形都有可能在中国上演,而历史与民族的正确逻辑将是我们应该不怕,这根本吓不倒中国和中国人民。这不是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而是应有的民族自信。

其四,不要怕战争降临

未来中国会不会遭遇战争,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话题。在一些人看来,只要中国不主动挑起战事,战争就打不起来,对此他们言之凿凿地说,没有人准备对中国发动战争,中国完全不必准备战争。

这种主张势力很大很嚣张,以至于凡是主张中国应该争取和平、准备战争的人,都被斥之为“举起战争的旗帜”,被严厉教训,并诅咒之要倒上大霉。也许,这些人很惧怕战争,也是情有可能的。

但是,战争这个东西,并不是惧怕就可以避免的,甚至可以说,越惧怕越危险,越惧怕越来得快。综观全球局势,人类世界的战争非但没有远去,反而更加频繁、更加密集。以中国而论,战争的乌云正在中国周边堆积,爆发战争的危险与日俱增。结合人类以往的经验,战争与冲突往往就在不经意间骤然发生,有经济纠纷引发战争,有热点争端引发战争,有领土争议引发战争,起因千奇百怪,形式多种多样。从这个角度审视如今中国的现实环境,条件完全具备,可能性已经相当地充分了。

对此,中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而在一切准备活动中,精神准备尤其重要,如果没有强大的勇气与决心,树立强烈的敢打必胜的信心与信念,而一味地回避绥靖,把战略主动权拱手让出,结果必然要被动挨打,沦落到十分悲惨的境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穷兵黩武固然不行,但腰缠万贯之后胆小如鼠不敢打仗照样不行,这是人类积几千年历史经验而得出的沉痛教训。准备打仗不是举起战争的旗帜,而是民族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

上述这样几个“不怕”对中国的复兴崛起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只有树立这些“不怕”,才能对损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挑战说“不”,否则,这也怕那也怕,就没法对任何人去说“不”;也只有树立这些“不怕”,才能在同霸权打交道的时候进行必要和坚决的斗争,否

则,前也怕,后也怕,斗争就没法进行下去,所谓的斗争就要变成受气小媳妇的怨怼,就要变得既可怜又可悲。当今中国在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上普遍被指摘为软弱,究其原因,很多时候就是“怕”字当头,不具备上述几个“不怕”的精神气概。这种状况,已经到了必须加以改变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

  •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哲学论
  • 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 姓名:陆金成 学号:[1**********] 学院:物理与广电能源·学部 专业:凝聚态物理 [摘 要] 对科学发展观的研究, 展开对其政治哲学的研究, 从发展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角度, 从丰富的"关键词&qu ...查看


  •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 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 "民族国家"是近代以来才兴起的一个概念,对此我们也许并不会感到陌生,它的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主体来建构一个国家,离开"民族"来谈"民族国家&q ...查看


  • 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 文化自信问题,是一个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的问题.不理解它的政治性,就不懂它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不能从学理上阐明这个问题,就不懂它何以在当代中国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不能分割.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作者: ...查看


  • 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
  • 当代陶瓷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 在当下中国艺术现代的历史潮流中,在多元立体交叉的文化语境中,为了研究和发展我国的陶瓷文化事业,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明确的认识,深刻理解和把握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内涵,这对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创新,具有实质性的深远 ...查看


  • 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中国梦
  • 摘 要:科学有价值的梦想能够给当代大学生提供奋斗目标.前进的动力以及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对于当代大学生未来的发展,实现其人生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当个人梦能够与"中国梦"相融合,个人之梦才是科学的和有价值的.该文主 ...查看


  •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及当代大学生应该怎么做 公共事业管理1102班 郝素云 [1**********] 摘要: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它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上讲它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优化升级,有利于我国独特的 ...查看


  •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 科技信息 职教与成教 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吴晓翠 [摘 要]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青年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有社会主义,当代大学生要正确处理个 ...查看


  • [访谈]在艺术世界中,观念是大于形式的--王端廷访谈录
  • 作者     刘淳  王端廷 刘淳:由你翻译的<当代艺术>这本书是对'当代艺术'最清晰的解释,深入浅出,简单明晰.无论是谁,阅读之后都会对'当代艺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我看来,无论是译著还是专著,对于一些问题,作者或译者 ...查看


  • 金岱:当代长篇小说的文化流向
  • 新世纪,在我看来,与新时期这个词可以是等义的. 对于相当多数的当代中国人来说,真正的新生活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而对于与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文学来说,取那个时间作为一块界碑,也应该是完全合适的. 现在我们都非常警惕将文学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