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合理用药宣传二

产后应慎用哪些中药?

有些年轻妈妈在产后喜欢选用中药调理身体,认为中药无副作用,也不影响母乳喂养。其实,分娩后,新妈妈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特殊阶段,随意服用中药,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那么,哪些中药在产后或母乳期应当慎用呢?

人参 中医有“产后多虚”之说,过去常用人参进补。不过,当今孕妈妈营养过盛的多,产后并非一定“致虚”,如滥用人参,很易酿成不良后果。原因是人参中含有的主要成分——人参皂甙,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血管会产生较强的兴奋作用,服用后有可能引起失眠、烦躁、心神不宁等症。产妇在刚经历了紧张、焦虑的分娩过程后,马上服人参,结果反而不能很好地休息,进而影响产后的恢复。另外,分娩后生殖器官血管多有损伤,甚至出血,马上服用人参,补气太过,易加重出血。

祛血、破血药 “产后多瘀”,一般可适当养血、活血。生完孩子的头1个星期之内,产妇可适当选用当归、益母草、桑椹、阿胶、红糖等较柔和的活血药,有助于排出产后宫腔内的淤血,促使子宫早日复原。但是,不可使用红花、丹参、牛膝、三棱、莪术、乳香等破血较强的中药,这样既会影响受损血管的愈合,还可能加重出血,甚至引发大出血。产后还可选用“生化汤”调理,但服药也别超过2周,否则可使新生宫内膜不稳定,使出血淋沥不断。

温燥中药 “产后多寒”,适当服些温性中药,有助健脾暖胃、驱散风寒。但切莫使用过于温辛燥热的附子、肉苁蓉、肉桂、干姜、半夏等。温燥中药易生内热,让新妈妈上火,还会引起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也要少吃大蒜、辣椒、胡椒、茴香、韭菜等辛辣温燥食物或调香料,否则母体内热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使婴儿内热加重。温燥之品还会导致身体出汗增加,耗损体能,影响新妈妈康复。

此外,产后当禁用的中药还有:清热寒凉的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牛黄等;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等;理气药枳壳、厚朴、莱菔等。滥用这类中药,既易伐伤正气,延长康复时间,还可能导致出血等不良后果。

中成药如何送服?

中医认为热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而凉水则具有降火气的作用。 生病吃药时,少不了要用流体来送服。中医认为,用什么送服药物很重要。

黄酒 中医认为,黄酒本身就是味中药,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米汤 米汤具有保护胃气的作用,服用养肠胃、健脾、利膈等中成药,可用米汤送服。

盐水 食盐能引药入肾,服用治疗肾亏、肾虚等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

姜汤 干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把干姜熬成水来送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兼有脾胃虚寒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片,能锦上添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怕麻烦,服中成药习惯直接用白水服药。其实白水送服中成药也是颇有讲究的。中医认为热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而凉水则具有降火气的作用。而且疾病从中医看也有寒热之分,那么服药最好顺着病因来服药,这就是中医的正治法,即对燥

热之证(如发热、上火),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又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相反,若为虚寒之证(如风寒感冒),应服辛温发表散寒之剂,此时就应用温热的水送服了。但是,根据水温服药也别矫枉过正,应先分清个人的体质,对于咽喉肿痛、上火发热的人,应该服用清热败火的药,如双黄连片,尽管喝凉开水能解热,但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反而会造成胃肠不适,影响药效。

食用人参的禁忌有哪些

人参,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而且,我们都知道人参是非常珍贵的一种中药材,对我们的身体都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在人参的食用禁忌是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参的食用禁忌。

人参不可滥用

人参是一种补气药,如没有气虚的病症而随便服用,是不适宜的。体质壮实的人,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进服补药,妄用该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以为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或是生晒参在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忌饮茶

茶叶中含有鞣质,与人参皂苷结合,不易被人吸收;再者茶叶含有咖啡因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喝了浓茶以后,常会出现失眠烦躁等,这就是中枢神经过于兴奋所致。同样,人参也有类似作用,它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因此,同时服用人参和茶叶会使这种作用大大加强,容易使人出现晚上睡不好觉、烦躁、头痛等现象。特别对于那些有神经过敏或神

经衰弱的患者来说更是没有好处,所以吃人参时忌茶,尤其是浓茶。

无论是煎服还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

五金炊具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要用此类炊具制作人参,最好使用沙锅等炊具,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品质。

人参忌与葡萄同吃

易导致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含白萝卜和绿萝卜)和各种海味

古医书讲萝卜“下大气,消谷”。现代研究萝卜消食利尿,与古代观点相同,人参大补元气是其最主要的功能。若同时吃萝卜却可破气,此一补一破,人参就起不到滋补作用。因此,萝卜、人参不宜同时服用。此外,大部分的滋补品都有补气作用,故均不宜与萝卜同时服用。

不是每个人都适宜服用人参,下列人员不宜服用人参

1、患有动脉硬化症:人参中的蛋白质因子能抑制脂肪分解,加重血管壁脂质沉积,故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糖尿病、脉管炎者应慎服人参。

2、高血液黏度的患者: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畅,中医称之为“瘀血”。人参有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会更高。

3、失眠患者:人参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失眠者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服人参只能加重失眠。

4、胃病:现已查明,很多胃病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杆菌,而人参对该病菌有保护作用,不利于药物对其杀灭。

5、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人参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抑制胆道排泄胆汁使胆汁变稠。调查证明,长期服人参者胆石症发病率明显增高。

6、其他:另外高血压患者;脾气暴躁而面色发红者不宜吃人参;发热者不宜吃红参和野山参;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西洋参。

产后应慎用哪些中药?

有些年轻妈妈在产后喜欢选用中药调理身体,认为中药无副作用,也不影响母乳喂养。其实,分娩后,新妈妈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特殊阶段,随意服用中药,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那么,哪些中药在产后或母乳期应当慎用呢?

人参 中医有“产后多虚”之说,过去常用人参进补。不过,当今孕妈妈营养过盛的多,产后并非一定“致虚”,如滥用人参,很易酿成不良后果。原因是人参中含有的主要成分——人参皂甙,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血管会产生较强的兴奋作用,服用后有可能引起失眠、烦躁、心神不宁等症。产妇在刚经历了紧张、焦虑的分娩过程后,马上服人参,结果反而不能很好地休息,进而影响产后的恢复。另外,分娩后生殖器官血管多有损伤,甚至出血,马上服用人参,补气太过,易加重出血。

祛血、破血药 “产后多瘀”,一般可适当养血、活血。生完孩子的头1个星期之内,产妇可适当选用当归、益母草、桑椹、阿胶、红糖等较柔和的活血药,有助于排出产后宫腔内的淤血,促使子宫早日复原。但是,不可使用红花、丹参、牛膝、三棱、莪术、乳香等破血较强的中药,这样既会影响受损血管的愈合,还可能加重出血,甚至引发大出血。产后还可选用“生化汤”调理,但服药也别超过2周,否则可使新生宫内膜不稳定,使出血淋沥不断。

温燥中药 “产后多寒”,适当服些温性中药,有助健脾暖胃、驱散风寒。但切莫使用过于温辛燥热的附子、肉苁蓉、肉桂、干姜、半夏等。温燥中药易生内热,让新妈妈上火,还会引起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也要少吃大蒜、辣椒、胡椒、茴香、韭菜等辛辣温燥食物或调香料,否则母体内热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使婴儿内热加重。温燥之品还会导致身体出汗增加,耗损体能,影响新妈妈康复。

此外,产后当禁用的中药还有:清热寒凉的黄芩、黄连、栀子、黄柏、牛黄等;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等;理气药枳壳、厚朴、莱菔等。滥用这类中药,既易伐伤正气,延长康复时间,还可能导致出血等不良后果。

中成药如何送服?

中医认为热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而凉水则具有降火气的作用。 生病吃药时,少不了要用流体来送服。中医认为,用什么送服药物很重要。

黄酒 中医认为,黄酒本身就是味中药,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米汤 米汤具有保护胃气的作用,服用养肠胃、健脾、利膈等中成药,可用米汤送服。

盐水 食盐能引药入肾,服用治疗肾亏、肾虚等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等,宜用淡盐水送服。

姜汤 干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把干姜熬成水来送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兼有脾胃虚寒的中成药,如藿香正气片,能锦上添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怕麻烦,服中成药习惯直接用白水服药。其实白水送服中成药也是颇有讲究的。中医认为热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而凉水则具有降火气的作用。而且疾病从中医看也有寒热之分,那么服药最好顺着病因来服药,这就是中医的正治法,即对燥

热之证(如发热、上火),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又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效力。相反,若为虚寒之证(如风寒感冒),应服辛温发表散寒之剂,此时就应用温热的水送服了。但是,根据水温服药也别矫枉过正,应先分清个人的体质,对于咽喉肿痛、上火发热的人,应该服用清热败火的药,如双黄连片,尽管喝凉开水能解热,但如果本身脾胃虚寒,反而会造成胃肠不适,影响药效。

食用人参的禁忌有哪些

人参,大家应该都非常的熟悉,而且,我们都知道人参是非常珍贵的一种中药材,对我们的身体都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在人参的食用禁忌是什么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人参的食用禁忌。

人参不可滥用

人参是一种补气药,如没有气虚的病症而随便服用,是不适宜的。体质壮实的人,并无虚弱现象,则不必进服补药,妄用该品。如误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导致闭气,而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有些人认为人参是一种补品,以为吃了对身体总有好处,这是错误的想法。无论是红参或是生晒参在食用过程中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量服食。另外,一定要注意季节变化,一般来说:秋冬季节天气凉爽,进食比较好;而夏季天气炎热,则不宜食用。

忌饮茶

茶叶中含有鞣质,与人参皂苷结合,不易被人吸收;再者茶叶含有咖啡因等物质,这些物质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当喝了浓茶以后,常会出现失眠烦躁等,这就是中枢神经过于兴奋所致。同样,人参也有类似作用,它能加强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因此,同时服用人参和茶叶会使这种作用大大加强,容易使人出现晚上睡不好觉、烦躁、头痛等现象。特别对于那些有神经过敏或神

经衰弱的患者来说更是没有好处,所以吃人参时忌茶,尤其是浓茶。

无论是煎服还是炖服,忌用五金炊具

五金炊具易与药材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不要用此类炊具制作人参,最好使用沙锅等炊具,这样才能保证药材的品质。

人参忌与葡萄同吃

易导致营养受损,葡萄中含有鞣酸,极易与人参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沉淀,影响吸收而降低药效。

服用人参后忌吃萝卜(含白萝卜和绿萝卜)和各种海味

古医书讲萝卜“下大气,消谷”。现代研究萝卜消食利尿,与古代观点相同,人参大补元气是其最主要的功能。若同时吃萝卜却可破气,此一补一破,人参就起不到滋补作用。因此,萝卜、人参不宜同时服用。此外,大部分的滋补品都有补气作用,故均不宜与萝卜同时服用。

不是每个人都适宜服用人参,下列人员不宜服用人参

1、患有动脉硬化症:人参中的蛋白质因子能抑制脂肪分解,加重血管壁脂质沉积,故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糖尿病、脉管炎者应慎服人参。

2、高血液黏度的患者:血液黏度升高,血流不畅,中医称之为“瘀血”。人参有促进红细胞生长的作用,红细胞增多,血液黏度会更高。

3、失眠患者:人参有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失眠者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平衡失调,服人参只能加重失眠。

4、胃病:现已查明,很多胃病的罪魁祸首是幽门螺杆菌,而人参对该病菌有保护作用,不利于药物对其杀灭。

5、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人参有类雌激素样作用,能抑制胆道排泄胆汁使胆汁变稠。调查证明,长期服人参者胆石症发病率明显增高。

6、其他:另外高血压患者;脾气暴躁而面色发红者不宜吃人参;发热者不宜吃红参和野山参;脾胃虚寒者,不宜吃西洋参。


相关文章

  •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
  •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 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 中药处方是由多味中药组成的复方,成分较为复杂,一般煎剂的质量与煎药器具.热源.加水量.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及特殊药材处理等有关. 煎药器具的选择 砂锅: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但 ...查看


  •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3
  • 通许县中医院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 (2013版) 通许县中医院药剂科 目录 随便服用中药可能会危害健康 服用霍香正气水时应注意的问题 含有乌头类药物的中成药有哪些? 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的区别 菊花主要可分为哪几种,功效 ...查看


  • 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_李家田
  • 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 李家田(江苏省丰县中医医院,江苏徐州221700) 中图分类号摘 要 R969.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2-2124(2013)10-0938-04 目的:探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规律,为 ...查看


  •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与教育手册2011
  • 澜沧县中医医院 中药及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传 与教育手册 目 录 中药煎煮常识„„„„„„„„„„„„„„3 中药的服用方法„„„„„„„„„„„„„4 中药用药禁忌„„„„„„„„„„„„„„5 中药使用的误区„„„„„„„„„„„„„6 ...查看


  •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二
  • 合理用药知识宣传资料二 1.怎样用药才适当? (1)适当的药物.根据身体状况,选择最为适当的药物. (2)适当的剂量.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的剂量服药. (3)适当的时间.有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有的需要饭后服用,有的要在两餐之间服用.如果 ...查看


  • 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 2011年度医院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陈 士 卉 [摘要] 目的 分析2011年度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方法 根据2011年底我院药物不良反报表数,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 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中 ...查看


  •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措施
  • #不良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分析与预防措施 潘 蕾 上海市中医医院 (上海 200000) 关键词:中药; 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944.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306(2004) 05-53-04 自1952年至今在专业 ...查看


  • 2014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
  •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4年) 2015年07月17日 发布 为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编撰 ...查看


  • 为加强中药药事管理
  • 为加强中药药事管理,促进中药药事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我院依据<医院中药房基本标准>.<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进行梳理.整改,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基本情况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