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现行高中知识体系来看,匀速圆周运动选自教科版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2节,匀速圆周运动上承牛顿运动定律,下接万有引力,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内容。
2)从前后联系看,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抛运动知识后接触的又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运动形式,又为今后学习天体的运动和带电粒子在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做好了知识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3)从教纲、考纲上看,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分别作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
4)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分布上看,通过对比四川高考卷和全国课标卷的考
1、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名为雁江区二类学生,实为二类、三类学生相结合,其中三类学生居多,学生思维较迟钝,数学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学生经过高一一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的知识,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思维能力上,学生正由抽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思维能力转换。
以往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知识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使得很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一节时觉得很困难,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上很容易出错,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第三章天体运动时的困难。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台阶。
2、学法设计
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改内容要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创设物理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探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果。这样学生主动探究出的结果比被动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亦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生自我构建学习方法有所帮助。 三、教法分析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
本节课先以生活视频引入教学,以学生分组活动深入教学,以学生实验进入教学,最后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束教学,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2、教法设计
本节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平铺直述模式,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究、合作探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向心力,了解向心力的来源,体会向心力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其难度也不攻自破。 3、教学反馈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同时结合以往学生的经验和对现有学生能力的了解,需设计简单基础的练习题,或当堂训练,或留作课后作业,并予以检查或批阅,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反馈回来结果较好的学生,提升训练难度;对反馈回来发现基础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学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分组探究、合作探究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向心力演示仪 3、教学流程:
合作学习,探究教学(29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巩固升华(课后作业) 学生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境,引入新课 教学探究
周运动的视频,如“旋转秋千” “汽车转弯”等。
提出问题:这些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你能从受力的角度分析吗? 2、板书向心力的概念、方向和特点。
设计一个例题: 例题:下面几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请你分析出它们的向心力。
进行受力分析,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以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向心力1、向心力概念。 的概念: 2、学生经过受力分析,讨论、交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流,归纳得出向心力的概念,这方向始终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样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思考、分心的合力叫做向心力 析而得出的结果,对学生而言就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可以完全被 特点: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学生理解和接受,突破了向心力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抽象不容易被理解的难题。
是一个变力
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受力分析: 1、学生分析发现,上面几个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有
的是由一个力提供,也有的是由1、向心力的来源 两个力或三个力的合力提供。学
2、巩固训练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生讨论、交流得出:
结论: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或多分析 个力的合力提供,也可以重力、
弹力等性质力提供。——向心力是
一个效果力
加强学生对向心力概念、来源的
设计2-3个例题,在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
理解。
灯片上显示出来 结果
提问:向心力的方向确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体会
定了,其大小又与哪些手受到的拉力的变化情况,发现: 物理量有关,它们是怎1.减小(增大)旋转的速度,手受 样的关系。 到的拉力发生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做手拉 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 2.增加绳的长度, 研究内容、目的 老师活动 手受到的拉力发生变化。 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活动 分别改变小球旋转的3.换用另一个质量大的玻璃小球,
速度、绳的长度以及换手受到的拉力也会发生变化。
用另一个不同质量的
通过实验演小球,感受每一次改学生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1.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变,手受到的拉力是否旋转的速度、旋转半径和物体的示,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
证。 有发生变化 质量有关?
结论一: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
备注
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从现行高中知识体系来看,匀速圆周运动选自教科版物理必修2第二章第2节,匀速圆周运动上承牛顿运动定律,下接万有引力,是本章知识的重点内容。
2)从前后联系看,这节课的内容既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抛运动知识后接触的又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运动形式,又为今后学习天体的运动和带电粒子在洛仑兹力作用下的匀速圆周运动做好了知识上和方法上的准备。
3)从教纲、考纲上看,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分别作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
4)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近三年高考试题分布上看,通过对比四川高考卷和全国课标卷的考
1、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名为雁江区二类学生,实为二类、三类学生相结合,其中三类学生居多,学生思维较迟钝,数学基础较差,但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可塑性。同时,学生经过高一一个学期的学习,在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动学和力学方面的知识,对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思维能力上,学生正由抽象思维能力向逻辑思维能力转换。
以往的学生在学习这一节的知识时,由于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差异,思维能力的差异,使得很大部分学生学习这一节时觉得很困难,对于向心力的理解上很容易出错,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第三章天体运动时的困难。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小的台阶。
2、学法设计
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改内容要求,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创设物理情境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合作探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果。这样学生主动探究出的结果比被动接受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亦能体验成功的乐趣,对学生自我构建学习方法有所帮助。 三、教法分析 1、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
本节课先以生活视频引入教学,以学生分组活动深入教学,以学生实验进入教学,最后以学生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结束教学,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2、教法设计
本节教学中一改传统的平铺直述模式,采用以学生分组探究、合作探究为主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向心力,了解向心力的来源,体会向心力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突破了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可以结合牛顿第二定律由学生自己推导得出,其难度也不攻自破。 3、教学反馈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本节的知识,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同时结合以往学生的经验和对现有学生能力的了解,需设计简单基础的练习题,或当堂训练,或留作课后作业,并予以检查或批阅,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反馈回来结果较好的学生,提升训练难度;对反馈回来发现基础掌握不牢固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对不同层次学生因材施教,努力让绝大多数学生学得知识。 四、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分组探究、合作探究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向心力演示仪 3、教学流程:
合作学习,探究教学(29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
巩固升华(课后作业) 学生小结(2分钟)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境,引入新课 教学探究
周运动的视频,如“旋转秋千” “汽车转弯”等。
提出问题:这些运动是如何实现的?你能从受力的角度分析吗? 2、板书向心力的概念、方向和特点。
设计一个例题: 例题:下面几个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请你分析出它们的向心力。
进行受力分析,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以生活实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向心力1、向心力概念。 的概念: 2、学生经过受力分析,讨论、交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合力流,归纳得出向心力的概念,这方向始终指向圆心,这个指向圆样学生自己经过探究、思考、分心的合力叫做向心力 析而得出的结果,对学生而言就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不再是空洞的概念,可以完全被 特点: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学生理解和接受,突破了向心力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抽象不容易被理解的难题。
是一个变力
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受力分析: 1、学生分析发现,上面几个做匀 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有
的是由一个力提供,也有的是由1、向心力的来源 两个力或三个力的合力提供。学
2、巩固训练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生讨论、交流得出:
结论:向心力可以由一个力或多分析 个力的合力提供,也可以重力、
弹力等性质力提供。——向心力是
一个效果力
加强学生对向心力概念、来源的
设计2-3个例题,在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
理解。
灯片上显示出来 结果
提问:向心力的方向确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操作,体会
定了,其大小又与哪些手受到的拉力的变化情况,发现: 物理量有关,它们是怎1.减小(增大)旋转的速度,手受 样的关系。 到的拉力发生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做手拉 小球在水平桌面上做 匀速圆周运动的演示 2.增加绳的长度, 研究内容、目的 老师活动 手受到的拉力发生变化。 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 学生活动 分别改变小球旋转的3.换用另一个质量大的玻璃小球,
速度、绳的长度以及换手受到的拉力也会发生变化。
用另一个不同质量的
通过实验演小球,感受每一次改学生猜测: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1.探究向心力的大小,
变,手受到的拉力是否旋转的速度、旋转半径和物体的示,提出猜想,并对猜想进行验
证。 有发生变化 质量有关?
结论一:
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