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教学内容:
《藤野先生》
二.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清写作顺序。
2. 了解本文以“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藤野先生》
一. 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鲁迅的文章《风筝》,《友邦惊诧论》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读注释,搜取信息。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 āo ,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 整体感知内容
阅读思考: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1. 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 ēi )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 ò)生:不熟悉。
(7)畸(j 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 ùn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 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 ǎo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 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 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 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 明确: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别离,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 研习课文
(一)第一部分(1-3)
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
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小结第一段: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部分(第4—35段)
1. 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稀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 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话(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①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②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③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④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4. 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5. 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高耸(sǒng)
B. 烂漫(màn)
C. 芦荟(huì) 绯红(fēi) 模胡(muó) 匿名(nì) 驿站(shì) 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D. 诘责(jié) 教诲(huǐ) 畸形(jī)
2.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1)宛如( ) (2)解散( ) (3)倘若( )
(4)芋梗( ) (5)解剖( ) (6)不逊( )
(7)油光可鉴( ) (8)凄然( ) (9)霉菌( )
(10)瞥见( )
3. 在横线上解释划线字。
(1)油光可鉴 __________
(2)不逊 __________
(3)匿名 __________
(4)诘责 __________
(5)深恶痛疾 __________
4. 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内。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 夸张 B. 拟人 C. 比喻)
(3)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A. 比喻 B. 夸张 C. 反语)
二. 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2.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说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的是什么?
3. 这段主要是写( )
A. 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 “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 “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 “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
(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
2. 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 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 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 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 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5. 用一句话概括(二)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 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 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 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C
2. (1)宛(wǎn)
(4)芋(yù)
(7)鉴(jiàn) (2)散(sǎn) (5)剖(pōu) (8)凄(qī) (3)倘(tǎng) (6)逊(xùn) (9)菌(jūn)
(10)瞥(piē)
3. (1)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当镜子照”
(2)逊,谦逊。
(3)匿,隐藏。
(4)诘,质问。
(5)恶,厌恶。
4. (1)B (2)A 、C (3)C
二. 阅读
(一)
1. 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 南京水师学堂。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 D
(二)
1. (1)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2)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
(3)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 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者和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把中国人看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3. D
4. “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5. C
【励志故事】
现代剥夺
有一出著名的西方荒诞剧,叫《椅子》,其内容发人深省。一对老年夫妇一个劲地往屋里搬椅子,说是要等待一个前来演讲的人,就这么搬呀搬呀,直到搬得满屋都是椅子。至于结果,则是满屋的椅子“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生存空间,那个虚无的人没来,他们自己却被“椅子”赶了出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由窝。这就是内涵极厚重的现代戏,它昭示的主题是:在现代,常常不是人“压迫”了椅子,而是椅子“剥夺”了人!
于是,想起了种种颇具现代文明色彩的“现代剥夺”!
比如电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你若只迷恋看电视而不再愿意看书,你就会在无形中被剥夺了“思索”与“再创造”的能力。再如,自打有了快速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就动辄打手机打电话,呼BP 机,不再喜欢动手写信了。当您在享受现代文明时,千万别忘了您的创造精神与主动精神,换言之,谁忘了这一点,谁就会被现代文明“甜美地”剥夺一次!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藤野先生》
二. 教学目的:
1. 学习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
2. 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
3. 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理清写作顺序。
2. 了解本文以“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人物崇高品质的需要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弄懂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一些含义深刻难懂的句子。
《藤野先生》
一. 导入新课
1. 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鲁迅的文章《风筝》,《友邦惊诧论》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
2. 读注释,搜取信息。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 āo ,早晨的意思。早晨的花到晚上拾起来,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3. 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二. 整体感知内容
阅读思考: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1. 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 ēi )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③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 ò)生:不熟悉。
(7)畸(j 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 ùn ):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 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 ǎo ):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 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 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6)发髻(j 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
2. 明确:
(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别离,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 研习课文
(一)第一部分(1-3)
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1. 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 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
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小结第一段: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二)第二部分(第4—35段)
1. 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2. 分析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
(1)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
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稀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居然睡安稳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3. 分析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
(1)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话(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①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②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③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
④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四件事,前两件是详写,后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4. 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
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5. 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
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的?
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
1. 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
对“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也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这句话怎么理解? 作者对中国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文字的笔调是十分含蓄压抑的。尽管如此,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还是充分地显示出来。
2. 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 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如何化怀念为力量?作者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一是装订收藏他改正的讲义(即讲稿)来作为“永久的纪念”,但因丢失,非常惋惜;二是把藤野先生的赠照挂在书桌对面的东墙上,时时可以看到,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自己的斗争勇气和力量,用自己战斗的笔“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里的“正人君子”是反语,意在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反动御用文人。作者用这种“韧”的战斗精神和坚持继续战斗的行动,来表达自己对藤野先生的仰慕、怀念之情。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高耸(sǒng)
B. 烂漫(màn)
C. 芦荟(huì) 绯红(fēi) 模胡(muó) 匿名(nì) 驿站(shì) 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D. 诘责(jié) 教诲(huǐ) 畸形(jī)
2.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1)宛如( ) (2)解散( ) (3)倘若( )
(4)芋梗( ) (5)解剖( ) (6)不逊( )
(7)油光可鉴( ) (8)凄然( ) (9)霉菌( )
(10)瞥见( )
3. 在横线上解释划线字。
(1)油光可鉴 __________
(2)不逊 __________
(3)匿名 __________
(4)诘责 __________
(5)深恶痛疾 __________
4. 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内。
(1)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A. 拟人 B. 比喻 C. 夸张)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 夸张 B. 拟人 C. 比喻)
(3)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A. 比喻 B. 夸张 C. 反语)
二. 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2.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说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的是什么?
3. 这段主要是写( )
A. 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 “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 “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 “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
(2)“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
2. 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 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 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 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 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 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5. 用一句话概括(二)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 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 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 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C
2. (1)宛(wǎn)
(4)芋(yù)
(7)鉴(jiàn) (2)散(sǎn) (5)剖(pōu) (8)凄(qī) (3)倘(tǎng) (6)逊(xùn) (9)菌(jūn)
(10)瞥(piē)
3. (1)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当镜子照”
(2)逊,谦逊。
(3)匿,隐藏。
(4)诘,质问。
(5)恶,厌恶。
4. (1)B (2)A 、C (3)C
二. 阅读
(一)
1. 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 南京水师学堂。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 D
(二)
1. (1)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2)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
(3)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 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者和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把中国人看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3. D
4. “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5. C
【励志故事】
现代剥夺
有一出著名的西方荒诞剧,叫《椅子》,其内容发人深省。一对老年夫妇一个劲地往屋里搬椅子,说是要等待一个前来演讲的人,就这么搬呀搬呀,直到搬得满屋都是椅子。至于结果,则是满屋的椅子“剥夺”了他们最后一点生存空间,那个虚无的人没来,他们自己却被“椅子”赶了出去,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由窝。这就是内涵极厚重的现代戏,它昭示的主题是:在现代,常常不是人“压迫”了椅子,而是椅子“剥夺”了人!
于是,想起了种种颇具现代文明色彩的“现代剥夺”!
比如电视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你若只迷恋看电视而不再愿意看书,你就会在无形中被剥夺了“思索”与“再创造”的能力。再如,自打有了快速便捷的现代通讯手段,人们就动辄打手机打电话,呼BP 机,不再喜欢动手写信了。当您在享受现代文明时,千万别忘了您的创造精神与主动精神,换言之,谁忘了这一点,谁就会被现代文明“甜美地”剥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