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形势与政策
论文: 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聚焦农村环境问题
专 业 艺术设计学院
班 级 环艺301(2010070301)
指导老师 赵学会
姓名: 李鹏飞
学号:[1**********]9
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聚焦农村环境问题
作者:李鹏飞
【摘要】:说到环境污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条件反射,就会想到城市的垃圾、城市浑浊的河涌、城市灰蒙蒙的天气„„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的污染程度必然不轻。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环境意识不强的人们更要知道,就是环境污染并不是只会发生在城市,并不是只有城市的污染才变得严重起来。随着以使用机械、农药、化肥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们环保意识不强,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变得异一些面对现在全球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现在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 对策
【正文】: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产力下降、水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的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农业和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由于城乡差距大以及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退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给食品安全构成隐患。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对农民身体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都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在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水。水污染不仅仅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4 540万hm2耕地受损,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使我国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威胁农民健康。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
(5)、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增多。环境污染引起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日趋增多,农民往往难以寻求法律途径,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6)、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乡镇企业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安置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环境问题。
(7)、农村的贫困伴随着落后的生活方式。由于粮食与燃料的压力,贫困地区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靠山吃山”,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其次,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最后,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
(2)、环境立法缺位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农村的面源污染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其次,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出台时间较早,因此内容滞后、惩戒力度小。已经难以满足解决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实际需要。
(3)、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口数量的剧增,产品需求过大,造成了重压下的毁林开荒、毁草种田,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水涝灾害日趋严重。
(4)、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的转移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
(5)、在农村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6)、落后的农村环境,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环境差距不断加大造成的,都还处于贫困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从而无力顾及污染控制。
(7)、农村与乡镇建设缺乏环保意识,规划布局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环境综合质量低。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概括起来,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对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起专门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
(2)、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必须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认识和能力。要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促使农村人口、环境与经济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农业生态环境法制还要适应农业的要求,与城市环境接轨。各地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等。
(4)、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
(5)、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对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6)、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
【结语】:总之,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他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
现在农村污染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了,我们不能永远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现在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就应该及时处理,亡羊补牢不一定就会晚的。
【参考文献】
[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
[2]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
[3]詹花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5]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农村环境与发展》2004年第9期。
南阳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形势与政策
论文: 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聚焦农村环境问题
专 业 艺术设计学院
班 级 环艺301(2010070301)
指导老师 赵学会
姓名: 李鹏飞
学号:[1**********]9
当前中国的环境问题
——聚焦农村环境问题
作者:李鹏飞
【摘要】:说到环境污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条件反射,就会想到城市的垃圾、城市浑浊的河涌、城市灰蒙蒙的天气„„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城市的污染程度必然不轻。但是,我们现在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环境意识不强的人们更要知道,就是环境污染并不是只会发生在城市,并不是只有城市的污染才变得严重起来。随着以使用机械、农药、化肥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农业的发展以及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兴起,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人们环保意识不强,使得农村的环境问题日益变得异一些面对现在全球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现在日益受到人类的重视。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 对策
【正文】:近些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对中国的经济建设起着巨大的支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正在逐步的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遭受破坏。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环境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一、我国农村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农村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而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破坏、功能衰退、生产力下降、水资源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以及对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农民的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农业和农民一样,农村环境问题也处于某种弱势。由于城乡差距大以及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放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保护上,导致农村的环境问题比城市更加突出和严重。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逐步瓦解着中国农业的基础条件,给中国农村带来了一定的混乱。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正在急速退化。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质量退化,制约农业生产发展,给食品安全构成隐患。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农用薄膜及其他农业化学物质,以及工厂企业“三废”超标排放,导致我国1.5亿亩耕地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土壤质量退化,农产品欠收和有毒物超标的情况屡有发生,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
(2)、农村水源污染问题突出,对农民身体和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我国目前近3亿农民都在饮用不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在饮用含氟量严重超标的水。水污染不仅仅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面广,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水土流失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使4 540万hm2耕地受损,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34.3%。水土流失使我国可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从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生存环境恶化,威胁农民健康。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城市工业的转移,导致近郊污染加重;村镇及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使得农民生活条件雪上加霜。
(5)、农村环境污染事故、环境纠纷增多。环境污染引起的矛盾激化,尤其是工厂企业的“三废”排放和污染事故引起的民事纠纷日趋增多,农民往往难以寻求法律途径,而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
(6)、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乡镇企业为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安置富余劳动力,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环境问题。
(7)、农村的贫困伴随着落后的生活方式。由于粮食与燃料的压力,贫困地区人民为了生存不得不以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靠山吃山”,对土地实行掠夺式经营,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二、农村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分析
(1)、粗放式现代化农业生产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的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农业生产导致的污染具有排放主体分散、隐蔽,排污随机、不确定、不易监测等特点。其次,由于大棚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最后,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经不容忽视。
(2)、环境立法缺位是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而农村的面源污染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相比有着极大的差异。其次,由于我国许多环保法规出台时间较早,因此内容滞后、惩戒力度小。已经难以满足解决我国目前环境问题的实际需要。
(3)、农村人口压力过大,导致了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恶性循环。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迅速膨胀,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由于人口数量的剧增,产品需求过大,造成了重压下的毁林开荒、毁草种田,致使水土大量流失,水涝灾害日趋严重。
(4)、农村聚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滞后产生的生活污染。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农村环境污染、城市生活污染的转移和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重了农村的环境污染。 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物因为基础设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边环境中。
(5)、在农村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发展观。相对于环境问题而言,农民更看重的是经济利益,他们普遍认为只要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6)、落后的农村环境,主要是由于城乡之间环境差距不断加大造成的,都还处于贫困状态,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改善生活的压力,从而无力顾及污染控制。
(7)、农村与乡镇建设缺乏环保意识,规划布局不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致使环境综合质量低。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
概括起来,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禁止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城镇垃圾及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对于农村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建立起专门的垃圾清运处理系统。
(2)、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使农村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必须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开展宣传和培训,提高公众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的认识和能力。要使农民认识到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严重的危害,要有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心。树立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促使农村人口、环境与经济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大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使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动,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环境保护工作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3)、农业生态环境法制还要适应农业的要求,与城市环境接轨。各地应根据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加强农村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乡镇工业污染防治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规划等。
(4)、发展生态农业。必须一改往日的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首先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第二,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第三,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
(5)、强化乡镇企业污染治理。对于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治理;加快企业改造升级,做好县级与乡镇级的环境保护规划,并重点制定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规划。
(6)、控制农村人口数量,提高农村人口质量。要在农村大力推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对人口的控制,减少总需求量的增长。从而达到减轻自然生态环境压力的目的。
【结语】:总之,农村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峻,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不仅仅限制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更为严重的是他害直接威胁到农民的健康、生命和财产安全。
现在农村污染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了,我们不能永远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现在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就应该及时处理,亡羊补牢不一定就会晚的。
【参考文献】
[1]陆新元:《农村环境保护与“三农”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3期。
[2]严文:《农村环境不能成弱势》,《中国环境报》2005年11月29日。
[3]詹花秀:《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生态环境与保护》2006年第2期。
[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农村经济》2004年第9期。
[5]乐小芳:《我国农村生活方式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分析》,《农村环境与发展》200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