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姚姬传南归序
刘大櫆
①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他们的天赋。所以得之于天者:天赋】独全【独特全面或特别完美】,故生而向学【立志求学,好学】,不待【等到】壮【壮年,三十为壮】而其道【学业】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去学习】,则虽其极【穷尽】日夜之勤劬【勤劳。劬qú,劳苦】,亦将徒劳而鲜获【少有收获。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先泛论古之贤人得天独厚,故能早有所成,这是下文奖励姚姬传早年有成的理论依据】
②姚君姬传,甫【刚刚】弱冠【二十曰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博览群书。窥:看】,余甚畏【佩服】之。姬传吾友季和之子,其伯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交往】,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尊称别人的父亲】方垂髫【古时称儿童下垂的头发,引伸为童年】未娶。太夫人【指姚姬传祖母】仁恭【仁爱】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命家人备酒】,饮至夜分【半夜】乃罢。其后余漂流【漂泊】在外,倏忽【时间迅速流逝,可译为“转眼间”】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
学应举【因通晓经学被推举到京城应考】,复至京师。无何【不久】,则闻姬传已举于乡【在乡试中中举。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中者称“举人”。举人来年春天再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举人即使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而来【来到(京城)】,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大概,几乎】欲压【压倒】余辈【我们这些年长的一辈人】而上之【超过我们。上:超过,超出。之,代我们,用作第一人称】。姬传之显名【扬名。显:显扬】当世,固【本来】可前知【预知,事先知道】。独余之穷如曩时【过去,先前】,而学殖【《左传〃昭公十八年》:“夫学,殖也;不殖将落。”杜预注:“殖,生长也;言学之进德,如农之殖苗,日新日益。”原指学问的积累增进,后泛指学业、学问】将落【衰落,下降,退步】【学业(也)将退步】,对【面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自我)慨叹】也。
【接着写自己与姚姬传全家的关系,所以深知而钦佩。重点是说姚姬传年轻而有高的成就】
③昔王文成公【王守仁谥文成。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达官显贵】见之,谓【(都)认为】宜【应该】以第一流自待【看待自己,自勉】。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考中进士。射策:汉代取士有射策的科目,把问题写在“策”(竹简)上,按难易分甲乙两科,被考试者取策,回答策上所写问题,射策甲科,中者为“郎”(官名)。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为显官【做高官】。”文成莞尔【微笑貌】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上天】既赋【赋予】姬传以不世【非一世所能有,罕有。多指非凡】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
【又对古人的三不朽深有志向(或意译“非常仰慕”)。不朽: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其【那】“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被】姬传道【称道】,即【即使】其区区【小的】以文章名【闻名,扬名】于后世【即使他凭借小小的文章在后世扬名】,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也不是我对姬传的期望】。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成为像尧舜那样的贤君】。”以【认为】尧舜为不足为【不值得做】,谓之【称为,叫作】悖天【违反天意】;有能为尧舜之资【资质,禀赋】,而自谓【自认为】不能,谓之慢天【亏待天意,不尊重天.
理】。若夫【至于】拥旄仗铖【举着旗子,拿着武器。指统率军队。拥、仗都是“持、握”之义。旄,竿顶饰有牦牛尾的旗帜。钺yuè,古代兵器,似斧而大】,立功青海【边远荒漠之地,边疆】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或许是】其次【不是第一位的,次要的】也。
【此段是全文的重点,勉励姚姬传要有大志,学古之圣贤,不必以科举考试的得失为
意】
④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货物卖出。引申为科举及第,考取】而归,遂【于是】书之.
【写这篇文章】以为姬传赠【来作为给姬传的赠言或把它作为给姬传的赠言或意译来赠送给姬传】。
【最后说明写这篇赠序的缘由,结束全文】
——选自《海峰先生文集》,略有改动
送姚姬传南归序
刘大櫆
①古之贤人,其所以得之于天者【他们的天赋。所以得之于天者:天赋】独全【独特全面或特别完美】,故生而向学【立志求学,好学】,不待【等到】壮【壮年,三十为壮】而其道【学业】已成。既老而后从事【去学习】,则虽其极【穷尽】日夜之勤劬【勤劳。劬qú,劳苦】,亦将徒劳而鲜获【少有收获。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先泛论古之贤人得天独厚,故能早有所成,这是下文奖励姚姬传早年有成的理论依据】
②姚君姬传,甫【刚刚】弱冠【二十曰弱冠】而学已无所不窥【博览群书。窥:看】,余甚畏【佩服】之。姬传吾友季和之子,其伯父则南青也。忆少时与南青游【交往】,南青年才二十,姬传之尊府【尊称别人的父亲】方垂髫【古时称儿童下垂的头发,引伸为童年】未娶。太夫人【指姚姬传祖母】仁恭【仁爱】有礼,余至其家,则太夫人必命酒【命家人备酒】,饮至夜分【半夜】乃罢。其后余漂流【漂泊】在外,倏忽【时间迅速流逝,可译为“转眼间”】三十年,归与姬传相见,则姬传之齿已过其尊府与余游之岁矣。明年,余以经.
学应举【因通晓经学被推举到京城应考】,复至京师。无何【不久】,则闻姬传已举于乡【在乡试中中举。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中者称“举人”。举人来年春天再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举人即使会试不第,亦可依科选官】而来【来到(京城)】,犹未娶也。读其所为诗赋古文,殆【大概,几乎】欲压【压倒】余辈【我们这些年长的一辈人】而上之【超过我们。上:超过,超出。之,代我们,用作第一人称】。姬传之显名【扬名。显:显扬】当世,固【本来】可前知【预知,事先知道】。独余之穷如曩时【过去,先前】,而学殖【《左传〃昭公十八年》:“夫学,殖也;不殖将落。”杜预注:“殖,生长也;言学之进德,如农之殖苗,日新日益。”原指学问的积累增进,后泛指学业、学问】将落【衰落,下降,退步】【学业(也)将退步】,对【面对】姬传不能不慨然而叹【(自我)慨叹】也。
【接着写自己与姚姬传全家的关系,所以深知而钦佩。重点是说姚姬传年轻而有高的成就】
③昔王文成公【王守仁谥文成。明朝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童子时,其父携至京师,诸贵人【达官显贵】见之,谓【(都)认为】宜【应该】以第一流自待【看待自己,自勉】。文成问何为第一流,诸贵人皆曰:“射策甲科【考中进士。射策:汉代取士有射策的科目,把问题写在“策”(竹简)上,按难易分甲乙两科,被考试者取策,回答策上所写问题,射策甲科,中者为“郎”(官名)。明清通称进士为甲科,举人为乙科】为显官【做高官】。”文成莞尔【微笑貌】而笑:“恐第一流当为圣贤。”诸贵人乃皆大惭。今/天【上天】既赋【赋予】姬传以不世【非一世所能有,罕有。多指非凡】之才,而姬传又深有志于古人之不朽
【又对古人的三不朽深有志向(或意译“非常仰慕”)。不朽:古人谓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其【那】“射策甲科为显官”,不足为【被】姬传道【称道】,即【即使】其区区【小的】以文章名【闻名,扬名】于后世【即使他凭借小小的文章在后世扬名】,亦非余之所望于姬传【也不是我对姬传的期望】。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成为像尧舜那样的贤君】。”以【认为】尧舜为不足为【不值得做】,谓之【称为,叫作】悖天【违反天意】;有能为尧舜之资【资质,禀赋】,而自谓【自认为】不能,谓之慢天【亏待天意,不尊重天.
理】。若夫【至于】拥旄仗铖【举着旗子,拿着武器。指统率军队。拥、仗都是“持、握”之义。旄,竿顶饰有牦牛尾的旗帜。钺yuè,古代兵器,似斧而大】,立功青海【边远荒漠之地,边疆】万里之外,此英雄豪杰之所为,而余以为抑【或许是】其次【不是第一位的,次要的】也。
【此段是全文的重点,勉励姚姬传要有大志,学古之圣贤,不必以科举考试的得失为
意】
④姬传试于礼部,不售【货物卖出。引申为科举及第,考取】而归,遂【于是】书之.
【写这篇文章】以为姬传赠【来作为给姬传的赠言或把它作为给姬传的赠言或意译来赠送给姬传】。
【最后说明写这篇赠序的缘由,结束全文】
——选自《海峰先生文集》,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