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条”与“根”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探
姓名:王瑶 学号:2012134112 班级:对外汉语1211 摘要:量词是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民族特色词。汉语量词系统庞大且错综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也比较容易出现偏误,尤其是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我们在这里选取”条“与”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量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量词;“条”;“根”;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在现代汉语中有600多个常用的量词,系统庞大其错综复杂。许多量词与其他量词出现交叉共用但又稍有区别,这在一方面丰富了汉语量词的表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量词的难度。例如量词“条”与“根”,它们不尽相同,却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搭配一样的名词单位而意义相同出现交叉使用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根绳子”,也可以说“一条绳子”,这两种情况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一条烟”与“一根烟”又表示不同的意义。这种错乱的情况使外国留学生经常用错,甚至对教学者而言也是难中之难。所以进一步确定“条”与“根”的使用范围,区分它们的不同,对它们的偏误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实践价值。
一、“条”与“根”的使用区别
“根”和“条”这两个量词意义和用法很相似,它们都是用于计量长条形的事物,在使用中就极易发生混用,产生偏误。
(一)量词“条”、“根”的交叉性从源头上来说存在着必然性
在《说文解字》中有“条,小枝也,从木攸声。”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条,小枝也。毛传曰:“枝曰条,浑言之也,条为枝之小者。析言之也,从木攸声,徒遼切,古音在三部。”即笼统地说,“条”指树枝; 具体地说" 条”为小的树枝。《说文解字》中有“根,木株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也是一样的:“根,木株也。”即“根”指树木的根部。可以看到这
两个字最初都是" 树木”有关的名词,后来才出现量词的分支。伏学风(2004)的《名量词系源研究》中提到由意义引申产生的名量词分为由隐喻式引申产生的名量词和由换喻式引申产生的名量词,“条" 是本义上的隐喻,即由“相似性”这一特点来进行联想而实现,本义与引申后的意义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比如“条”的本义“树枝”的长条、可弯曲的性质使得我们联想到“绳子”、“蛇”等物,所以就可以用量词“条”来修饰“绳子”和“蛇”了。借助小树枝的形状来表达类似的长条、柔软可弯曲的物体,比如一条绳子、一条蛇等; 而量词“根”则是换喻,“换喻”的实现有是源于联想的相关性,本义与引申后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根”的本义是树根,即树木生长在土里的那一部分,那么我们想到人和动物的毛发也是从人的皮肤里生长出来,于是人们就利用这一相关性来创造“根”的引申义,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羽毛”等。追溯来源的过程可以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这两个量词能够修饰同一个名词,但是这些名词在选择它们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比如可以同时用量词“条”、“根”修饰的名词有:树枝、烟、热狗等,但是在修饰“烟”的时候,“一条烟”跟“一根烟”不同,“一条烟”指一个长条状的一大盒烟,里面装有10小包或者20小包烟,而每一包里有20根香烟。可以同时受量词“条”和量词“根”修饰但倾向于使用量词“条”的名词有,肠子、黄瓜/丝瓜、筋、绳/绳子、锁链、尾巴、线、血管、辫子、舌、脊骨、钢筋、花边等,倾向于使用量词“根”的,鞭子/扁担、棍子、神经、腰带、木头、树枝、热狗、烟、脖、电缆、拉链、项链等。
(三)这两个量词都可以用来修饰长条的事物,但是它们各自的倾向性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量词“条”可以广泛地修饰大部分细长条形状的山川景物、动物、家具、器官、武器等。如“一条山脉,一条河流,一条蛇,一条长 ,一条腿,一条长枪”等,而这些名词却不能与量词“根”搭配。但有些细小的根毛形状或者带状的物体却只能与量词“根”搭配而不能与量词“条”搭配,如我们可以说“一根针、一根麦穗、一根飘带”,但不能说“一条针、一条麦穗”。量词“条”修饰的事物侧重于有着扁平的特点,量词“根”修饰的事物侧重于圆柱体、高度上比“条”
修饰的事物要高,如" 一条河”的高度贴近与地面,而“一根柱子”却可以是高楼大厦的高度; 有时候这两个个量词在形容同一类物品时所突出的物品的特点却是不同的,比如在修饰夏天吃的雪糕时我们常常听到" 一支雪糕、一条冰棍、一块冰糕、一根冰棒”,这是根据不同的形状而定的,“条”和“根”侧重于冰棍和冰棒的长条形状,而“支”和“块”则侧重于雪糕的“小巧”和“方块”状。
二、“条”与“根”混用的偏误类型与来源
(一)偏误类型
“条”与“根”误用的偏误类型只有一种,那就是搭配错误,误代量词。例如:
①其实,抽烟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的时候尤其烦恼的时候,一根{CC条}烟就好像药品一样,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北京语言大学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
②若是他们吸完一根{CC条},就会随地扔掉。(北京语言大学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
③小巫和大巫俩也戴着帽子,可他们俩戴的帽子的模型和颜色不一样,小巫戴着帽子是黑色的,而大巫戴着白色的帽子,大巫的帽子有一根{(:(:条}鸡毛,而小巫的帽子没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④他长得高高痩瘦,像一根{CC条}竹竿一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⑤帽子上有一根{0:条}鸡毛,他穿白色的衣服,黑的裤子,也带来了一只狗,大王的狗比小王的狗大,颜色是白白的,看起来也比较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⑥他碗里的材料非常少,最后只能把这一段时间换来了一根{CC条}鱼刺。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⑦然后把它用机器搞成一根根{CC条条}面,以前的人没有机器,他们用手拉成一根根{ CC条条丨细小的面条,再撒上面粉好让不会相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⑧对,吃的东西比较贵。比如这里广州嘛,广州那个油条一根{(^条}就是五毛,可是如果在那边,就是一根{ 0:条}就得八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我们对以上8个例子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量词“条”与“根“混用的偏误现象可归纳为“误代量词”,即指在应该使用甲量词的情况下却错误地使用了乙量词,留学生在面临“条”与“根”同样用于修饰长条事物的题目时所犯下的错误,最能体现这种“误代量词的偏误情况。出现此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指称范围相近的两个量词掌握不足,发生混淆。汉语量词丰富的数量和极强的个体性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中,不仅要考虑是否该用量词及该量词正确的句法位置,还要学会在数量众多的量词中选择最合适的量词。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出现了“误代量词”的偏误。
(二)偏误来源
1、汉语量词的复杂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语量词的复杂性是外国留学生在选择和使用量词进行交流过程中,极易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量词由于对于名词搭配的侧重不同,而产生的“一对多”及“多对一”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留学生。从汉语语法、语义、语用方面,都反应出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交会融合的情况。如:如“一条绳子”和“一根绳子”、“一条鞭子”和“一根鞭子”中,由于“条”与”根“作为量词修饰的事物均具有共同的长条形的特点,都得以搭配。而二者在一些名词上的趋向于侧重点不同,“条”指“树木的枝条”,“根”指“植物的根部”,所以在计量条形物的时候,“根”可用于根毛状的东西,如“一根葱”“一根麦穗”而“条”则不能用于根毛状的东西,不能说“一条麦穗”,像有根的植物、人体动物毛发类的一类名词虽是柔软可弯曲,但由于其带有根部,所以仍然用量词“根”来修饰,如“一
根葱”“一根豆芽”“一根麦穗”“一根头发”“一根眉毛”等。同时,“条”在修饰细长状条形物时,其使用范围则比“根”要广,成条形状的家具、景物、器官、动物等都用“条”来修饰而不用“根”如“一条凳子”“一条小溪”“一条山脉”“一条尾巴”“一条好嗓子”等。“条”的另外一个用法是可用于计量一些抽象的事物如“一条线索”“一条新闻”“一条计策”“一条建议”“一条出路”“一条罪状”等,而“根”则不用于计量这类抽象事物。“条”与“根”的复杂性是留学生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
2、留学生母语的负迁移
在一定数量的欧美学生中,由于学生母语同汉语不一样,不存在大规模的量词,以及汉语大部分量词是从名词及其他词性转换而来等原因,致使学生在量词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困惑。他们的单数量词只有“a ”与“an ”,“一条绳子”是“a roup “,“一根黄瓜”是“a cucumber ”,他们的量词根本没有这样那样的区分,“条”与“根”在他们的母语中都是用同样的量词来表示,这就导致他们分不清“条”与“根”的用法的不同,常常把他们混用。
3、汉语教材的原因
好的教师、好的学生都离不开好的教材,而好的教材一定是遵循《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的,大纲又依赖于各种权威的词典以及汉语实际,但是最终呈现在汉语教师、学习者面前的就是教材了,所以教材对于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我们对《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这两套教材的调查也反映了教材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习者学习汉语产生的偏误。比如,《汉语教程》对于生词的解释过于简单,尤其是量词,对量词“条”与“根”的解释只是相同的英文翻译,并没有进行区分,也没有给出任何例子,这导致了学习者只记住了“根”与“条”都可以用于课文中的例子,而没能掌握其区别的用法,例如大多数学习者都记住了 “一条绳子”与“一根绳子”表示相同的意义,,却不知道“一条烟" 与“一根烟”的区别;另外,两套教材中出现的搭配并不是都很常见,《汉语教程》中出现的“一条光束、一根麦穗”、《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出现的" 一根钢管、一条狼犬”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己经不是很常见,一套教材中的词汇举例一定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有限的例子里体现最常用的搭配,从而巩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者
的负担,也符合汉语实际。
三、量词“条”与“根”的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曾说:“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量词的使用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以往在汉语的本体研究上,对量词的研究是远远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量词属于粘着词,需要依附于其他的词使用。因而对量词的研究也要考虑到其他词类的影响,比如说量词与名词的搭配问题,因此对量词的本体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量词作为汉语的一大特色,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因而我们要重视量词的教学。下面以“条”和“根”这一对近义量词为切入点,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溯源解析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发展变化的过程。很多个体量词都是由名词意义虚化而来,那么其虚化意义肯定与其原始的名词意义有较大关联。如“条”与“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两个量词本身的词义与其搭配用法是有重大关系的,因而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量词的本源意义来引导第二外语学习者学习汉语量词。从本源上探究一个词语,必然能够在了解该词的基本搭配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其所关联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本质上解析词语,必然能够加深留学生汉语量词的印象,使他们接触到更深层次的中华 文化。
第二,分阶段教学法。分阶段教学法最早是由戴梦霞在《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主要是指量词的选用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学习及不同难度等级进行相对应的教学,分阶段教学既指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难度的量词,又指在不同阶段学习同一个量词的不同搭配及用法,实际上汉语量词的学习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初级阶段针对学生对汉语知识掌握尚少,对量词的了解甚少,甚至有些留学生缺乏量词这一概念的情况,教师在向外国留学生灌输量词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汉语中数词、量词、名词的搭配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数词和名词的直接搭配,如“一本书”英语为“a book ”,“一堆书”或“一摞书”应为为“books ”,可见,英语很多类似的表达是
不需要量词的。初级阶段汉语量词教学应该以常用量词的常用搭配为主,拿量词“条”“和根”的教学来说,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它们都是用于条形物体,强调符合“条”的外形特征。比如“条”和“根”常规的搭配就是体现其最基本特征的,像“一条公路”“一条小溪”“一根头发”“两根筷子”。后期应随着学生汉语知识的丰富,向学生讲解名量搭配中“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现象,比如既可说“一条绳子”也可说“一根绳子”,常说的“一条鱼”还可说“一尾鱼”。“条”还可以用于抽象的东西,如“一条建议”。另外在“条”与“根”的区别上,应联系两个词的本义,仔细辨别近义量词使用的区别。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分阶段逐步掌握。
第三,示形感知法。缑瑞隆在《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系列之一》中指出:“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句法结构反映了‘数目+形状+事物’的语义结构,体现了汉民族在认知客观事物时凸显形状的特点。”通过对量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感知汉语中的大部分量词都属于描绘外形特征类的,比如“双”“堆”“群”“条”和“根”等。教师在使用示形教学法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量词的搭配对象的整体形态特征,另一方面也要抓住搭配对象的部分形态特征,这样利于区分用法相近的量词。如在讲解“根”的使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通过举例,归纳出“根”在使用中其后的名词具有“坚硬”这一特征。还有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来选择量词,如由“一条路”通过引申联想,“一条”还可搭配“希望之路”“生命之路”。再如“一根葱”与“一段葱”,通过二者形象特征的对比,发现其外部特征表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差别。由上可见,量词的形象色彩是其重要特征,不同量词体现着不同的形象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加深学生对量词的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孟繁杰.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1):35-40.
[2]朱晓军.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6,(4):30-32.
[3]傅仰诗. 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只”、“头”、“条”、“匹”误用分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4]李计伟. 论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J].语文研究,2010(3 ) :34-38.
[5]缑瑞隆.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系列之五[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 :126-128.
[6]刘艳生. 从“条”和“根”的交叉情况看微殊[J].汉语学报,2006(2) :316.
[7]唐苗. 量词“条”与“根”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62-564.
[8]张敏. 名量词“道”与“条”的辨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7):37-39.
[9]朱庆明. 析“支”、“条”、“根”[J].世界汉语教学,1994( 3 ) :22-23.
[10]朱哓军.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一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 (4): 30-32.
量词“条”与“根”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探
姓名:王瑶 学号:2012134112 班级:对外汉语1211 摘要:量词是汉语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民族特色词。汉语量词系统庞大且错综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外国留学生在量词使用上也比较容易出现偏误,尤其是在两个相近量词的选用和辨析上出现问题。我们在这里选取”条“与”根“这两个容易混淆的量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其偏误产生的原因和来源,以便更好的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量词;“条”;“根”;偏误分析;对外汉语教学
在现代汉语中有600多个常用的量词,系统庞大其错综复杂。许多量词与其他量词出现交叉共用但又稍有区别,这在一方面丰富了汉语量词的表现能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加大了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和掌握汉语量词的难度。例如量词“条”与“根”,它们不尽相同,却又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搭配一样的名词单位而意义相同出现交叉使用的情况,我们可以说“一根绳子”,也可以说“一条绳子”,这两种情况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而“一条烟”与“一根烟”又表示不同的意义。这种错乱的情况使外国留学生经常用错,甚至对教学者而言也是难中之难。所以进一步确定“条”与“根”的使用范围,区分它们的不同,对它们的偏误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这对对外汉语教学有很大实践价值。
一、“条”与“根”的使用区别
“根”和“条”这两个量词意义和用法很相似,它们都是用于计量长条形的事物,在使用中就极易发生混用,产生偏误。
(一)量词“条”、“根”的交叉性从源头上来说存在着必然性
在《说文解字》中有“条,小枝也,从木攸声。”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条,小枝也。毛传曰:“枝曰条,浑言之也,条为枝之小者。析言之也,从木攸声,徒遼切,古音在三部。”即笼统地说,“条”指树枝; 具体地说" 条”为小的树枝。《说文解字》中有“根,木株也。”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也是一样的:“根,木株也。”即“根”指树木的根部。可以看到这
两个字最初都是" 树木”有关的名词,后来才出现量词的分支。伏学风(2004)的《名量词系源研究》中提到由意义引申产生的名量词分为由隐喻式引申产生的名量词和由换喻式引申产生的名量词,“条" 是本义上的隐喻,即由“相似性”这一特点来进行联想而实现,本义与引申后的意义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比如“条”的本义“树枝”的长条、可弯曲的性质使得我们联想到“绳子”、“蛇”等物,所以就可以用量词“条”来修饰“绳子”和“蛇”了。借助小树枝的形状来表达类似的长条、柔软可弯曲的物体,比如一条绳子、一条蛇等; 而量词“根”则是换喻,“换喻”的实现有是源于联想的相关性,本义与引申后的意义存在着某种相关性。“根”的本义是树根,即树木生长在土里的那一部分,那么我们想到人和动物的毛发也是从人的皮肤里生长出来,于是人们就利用这一相关性来创造“根”的引申义,比如“一根头发、一根羽毛”等。追溯来源的过程可以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给学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这两个量词能够修饰同一个名词,但是这些名词在选择它们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倾向性
比如可以同时用量词“条”、“根”修饰的名词有:树枝、烟、热狗等,但是在修饰“烟”的时候,“一条烟”跟“一根烟”不同,“一条烟”指一个长条状的一大盒烟,里面装有10小包或者20小包烟,而每一包里有20根香烟。可以同时受量词“条”和量词“根”修饰但倾向于使用量词“条”的名词有,肠子、黄瓜/丝瓜、筋、绳/绳子、锁链、尾巴、线、血管、辫子、舌、脊骨、钢筋、花边等,倾向于使用量词“根”的,鞭子/扁担、棍子、神经、腰带、木头、树枝、热狗、烟、脖、电缆、拉链、项链等。
(三)这两个量词都可以用来修饰长条的事物,但是它们各自的倾向性和侧重点是不同的
量词“条”可以广泛地修饰大部分细长条形状的山川景物、动物、家具、器官、武器等。如“一条山脉,一条河流,一条蛇,一条长 ,一条腿,一条长枪”等,而这些名词却不能与量词“根”搭配。但有些细小的根毛形状或者带状的物体却只能与量词“根”搭配而不能与量词“条”搭配,如我们可以说“一根针、一根麦穗、一根飘带”,但不能说“一条针、一条麦穗”。量词“条”修饰的事物侧重于有着扁平的特点,量词“根”修饰的事物侧重于圆柱体、高度上比“条”
修饰的事物要高,如" 一条河”的高度贴近与地面,而“一根柱子”却可以是高楼大厦的高度; 有时候这两个个量词在形容同一类物品时所突出的物品的特点却是不同的,比如在修饰夏天吃的雪糕时我们常常听到" 一支雪糕、一条冰棍、一块冰糕、一根冰棒”,这是根据不同的形状而定的,“条”和“根”侧重于冰棍和冰棒的长条形状,而“支”和“块”则侧重于雪糕的“小巧”和“方块”状。
二、“条”与“根”混用的偏误类型与来源
(一)偏误类型
“条”与“根”误用的偏误类型只有一种,那就是搭配错误,误代量词。例如:
①其实,抽烟是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的时候尤其烦恼的时候,一根{CC条}烟就好像药品一样,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北京语言大学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
②若是他们吸完一根{CC条},就会随地扔掉。(北京语言大学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
③小巫和大巫俩也戴着帽子,可他们俩戴的帽子的模型和颜色不一样,小巫戴着帽子是黑色的,而大巫戴着白色的帽子,大巫的帽子有一根{(:(:条}鸡毛,而小巫的帽子没有。(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④他长得高高痩瘦,像一根{CC条}竹竿一样。(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⑤帽子上有一根{0:条}鸡毛,他穿白色的衣服,黑的裤子,也带来了一只狗,大王的狗比小王的狗大,颜色是白白的,看起来也比较壮。(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⑥他碗里的材料非常少,最后只能把这一段时间换来了一根{CC条}鱼刺。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⑦然后把它用机器搞成一根根{CC条条}面,以前的人没有机器,他们用手拉成一根根{ CC条条丨细小的面条,再撒上面粉好让不会相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⑧对,吃的东西比较贵。比如这里广州嘛,广州那个油条一根{(^条}就是五毛,可是如果在那边,就是一根{ 0:条}就得八块,(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
我们对以上8个例子进行分析可以得到量词“条”与“根“混用的偏误现象可归纳为“误代量词”,即指在应该使用甲量词的情况下却错误地使用了乙量词,留学生在面临“条”与“根”同样用于修饰长条事物的题目时所犯下的错误,最能体现这种“误代量词的偏误情况。出现此类偏误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指称范围相近的两个量词掌握不足,发生混淆。汉语量词丰富的数量和极强的个体性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一定的语境中,不仅要考虑是否该用量词及该量词正确的句法位置,还要学会在数量众多的量词中选择最合适的量词。要真正达到这一目标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就出现了“误代量词”的偏误。
(二)偏误来源
1、汉语量词的复杂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汉语量词的复杂性是外国留学生在选择和使用量词进行交流过程中,极易出现偏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汉语量词由于对于名词搭配的侧重不同,而产生的“一对多”及“多对一”的现象一直困扰着留学生。从汉语语法、语义、语用方面,都反应出的汉语与中国文化的交会融合的情况。如:如“一条绳子”和“一根绳子”、“一条鞭子”和“一根鞭子”中,由于“条”与”根“作为量词修饰的事物均具有共同的长条形的特点,都得以搭配。而二者在一些名词上的趋向于侧重点不同,“条”指“树木的枝条”,“根”指“植物的根部”,所以在计量条形物的时候,“根”可用于根毛状的东西,如“一根葱”“一根麦穗”而“条”则不能用于根毛状的东西,不能说“一条麦穗”,像有根的植物、人体动物毛发类的一类名词虽是柔软可弯曲,但由于其带有根部,所以仍然用量词“根”来修饰,如“一
根葱”“一根豆芽”“一根麦穗”“一根头发”“一根眉毛”等。同时,“条”在修饰细长状条形物时,其使用范围则比“根”要广,成条形状的家具、景物、器官、动物等都用“条”来修饰而不用“根”如“一条凳子”“一条小溪”“一条山脉”“一条尾巴”“一条好嗓子”等。“条”的另外一个用法是可用于计量一些抽象的事物如“一条线索”“一条新闻”“一条计策”“一条建议”“一条出路”“一条罪状”等,而“根”则不用于计量这类抽象事物。“条”与“根”的复杂性是留学生出现偏误的主要原因。
2、留学生母语的负迁移
在一定数量的欧美学生中,由于学生母语同汉语不一样,不存在大规模的量词,以及汉语大部分量词是从名词及其他词性转换而来等原因,致使学生在量词的选择和使用上存在困惑。他们的单数量词只有“a ”与“an ”,“一条绳子”是“a roup “,“一根黄瓜”是“a cucumber ”,他们的量词根本没有这样那样的区分,“条”与“根”在他们的母语中都是用同样的量词来表示,这就导致他们分不清“条”与“根”的用法的不同,常常把他们混用。
3、汉语教材的原因
好的教师、好的学生都离不开好的教材,而好的教材一定是遵循《汉语水平词汇和汉字等级大纲》的,大纲又依赖于各种权威的词典以及汉语实际,但是最终呈现在汉语教师、学习者面前的就是教材了,所以教材对于汉语教学和汉语学习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我们对《汉语教程》和《新实用汉语课本》这两套教材的调查也反映了教材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而这些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学习者学习汉语产生的偏误。比如,《汉语教程》对于生词的解释过于简单,尤其是量词,对量词“条”与“根”的解释只是相同的英文翻译,并没有进行区分,也没有给出任何例子,这导致了学习者只记住了“根”与“条”都可以用于课文中的例子,而没能掌握其区别的用法,例如大多数学习者都记住了 “一条绳子”与“一根绳子”表示相同的意义,,却不知道“一条烟" 与“一根烟”的区别;另外,两套教材中出现的搭配并不是都很常见,《汉语教程》中出现的“一条光束、一根麦穗”、《新实用汉语课本》中出现的" 一根钢管、一条狼犬”这些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己经不是很常见,一套教材中的词汇举例一定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有限的例子里体现最常用的搭配,从而巩固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减轻学习者
的负担,也符合汉语实际。
三、量词“条”与“根”的教学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其教学方法和策略不同于汉语作为母语的第一语言教学。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曾说:“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量词的使用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以往在汉语的本体研究上,对量词的研究是远远不及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类的。量词属于粘着词,需要依附于其他的词使用。因而对量词的研究也要考虑到其他词类的影响,比如说量词与名词的搭配问题,因此对量词的本体研究及其对外汉语教学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量词作为汉语的一大特色,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因而我们要重视量词的教学。下面以“条”和“根”这一对近义量词为切入点,谈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
第一,溯源解析法。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起源发展变化的过程。很多个体量词都是由名词意义虚化而来,那么其虚化意义肯定与其原始的名词意义有较大关联。如“条”与“根”,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这两个量词本身的词义与其搭配用法是有重大关系的,因而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量词的本源意义来引导第二外语学习者学习汉语量词。从本源上探究一个词语,必然能够在了解该词的基本搭配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其所关联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本质上解析词语,必然能够加深留学生汉语量词的印象,使他们接触到更深层次的中华 文化。
第二,分阶段教学法。分阶段教学法最早是由戴梦霞在《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一文中提出的,主要是指量词的选用教学应该根据不同的阶段学习及不同难度等级进行相对应的教学,分阶段教学既指在不同的阶段学习不同难度的量词,又指在不同阶段学习同一个量词的不同搭配及用法,实际上汉语量词的学习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汉语学习过程中的。初级阶段针对学生对汉语知识掌握尚少,对量词的了解甚少,甚至有些留学生缺乏量词这一概念的情况,教师在向外国留学生灌输量词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汉语中数词、量词、名词的搭配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数词和名词的直接搭配,如“一本书”英语为“a book ”,“一堆书”或“一摞书”应为为“books ”,可见,英语很多类似的表达是
不需要量词的。初级阶段汉语量词教学应该以常用量词的常用搭配为主,拿量词“条”“和根”的教学来说,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它们都是用于条形物体,强调符合“条”的外形特征。比如“条”和“根”常规的搭配就是体现其最基本特征的,像“一条公路”“一条小溪”“一根头发”“两根筷子”。后期应随着学生汉语知识的丰富,向学生讲解名量搭配中“一对多”或“多对一”的现象,比如既可说“一条绳子”也可说“一根绳子”,常说的“一条鱼”还可说“一尾鱼”。“条”还可以用于抽象的东西,如“一条建议”。另外在“条”与“根”的区别上,应联系两个词的本义,仔细辨别近义量词使用的区别。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分阶段逐步掌握。
第三,示形感知法。缑瑞隆在《认知分析与对外汉语示形量词教学——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系列之一》中指出:“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句法结构反映了‘数目+形状+事物’的语义结构,体现了汉民族在认知客观事物时凸显形状的特点。”通过对量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感知汉语中的大部分量词都属于描绘外形特征类的,比如“双”“堆”“群”“条”和“根”等。教师在使用示形教学法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量词的搭配对象的整体形态特征,另一方面也要抓住搭配对象的部分形态特征,这样利于区分用法相近的量词。如在讲解“根”的使用时,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等直观手段,通过举例,归纳出“根”在使用中其后的名词具有“坚硬”这一特征。还有可以通过联想想象来选择量词,如由“一条路”通过引申联想,“一条”还可搭配“希望之路”“生命之路”。再如“一根葱”与“一段葱”,通过二者形象特征的对比,发现其外部特征表现为整体与部分的差别。由上可见,量词的形象色彩是其重要特征,不同量词体现着不同的形象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加深学生对量词的记忆与理解。
参考文献:
[1]孟繁杰.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1):35-40.
[2]朱晓军.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汉文),2006,(4):30-32.
[3]傅仰诗. 在湖南高校的印尼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只”、“头”、“条”、“匹”误用分析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4]李计伟. 论量词“根”的形成与其认知语义的多向发展[J].语文研究,2010(3 ) :34-38.
[5]缑瑞隆. “条形”量词的句法认知基础探析——对外汉语量词教学个案研究系列之五[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 :126-128.
[6]刘艳生. 从“条”和“根”的交叉情况看微殊[J].汉语学报,2006(2) :316.
[7]唐苗. 量词“条”与“根”的比较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62-564.
[8]张敏. 名量词“道”与“条”的辨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7):37-39.
[9]朱庆明. 析“支”、“条”、“根”[J].世界汉语教学,1994( 3 ) :22-23.
[10]朱哓军.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一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 (4): 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