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第3章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及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2.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⒉对疑 难 问 题 的处理——采用讲 授 法、例 证 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2.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月—底检验的思路。逐步验证猜想。
3.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4.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按学习物理规律的常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 2r(3)单位:质量——Kg、距离——m、力——N 。 (4)比例系数G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距离的确定: 1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2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6)意义: 1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了; ○3在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 ○
起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提示,复杂运动的背后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5.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教师: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中。但在当时,牛顿无法确定其中的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仍然值得怀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明确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出了引力常量。
七、【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1. 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科学推理,萌发猜想;
2. 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3. 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4. 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公式:F=Gm1m2
2r
(3)单位
(4)比例系数G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 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1789年 英国 卡文迪许 G =6.67×10-11N·m2·Kg-2
万有引力定律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教科版必修2第3章第2节《万有引力定律》。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万有引力定律是本章的核心,从内容性质与地位上看,本节内容是对上一节的进一步外推,即:从天体运动推广到地面上任何物体的运动;又是下一节掌握万有引力理论在天文学上应用的学习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经历了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得出了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特点,学生对天体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本节课再引导学生从太阳与行星间引力的规律出发,根据类比事实将“平方反比关系”的作用力进行猜想,假设和推广,从太阳对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体间的吸引力都满足“平方反比的关系”。学生会带着好奇和探究意识以及必要的检验论证,一路探究下去,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使学生在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理解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知道万有引力定律得出的意义。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研究过程中根据事实和分析推理进行猜想、假设和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结合“月—地检验”,经历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理论分析→实验观测→验证结论”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思路和过程。
2.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公式。
难点: 1.对万有引力定律及物体间距离的理解。
2.对万有引力定律普遍性的理解:任何物体间都存在着万有引力,且遵循相同的规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材先介绍万有引力定律发现的思路,然后运用科学推理得出万有引力定律,重在逻辑思维和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因此,根据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我采用“阅读-启发”式教学法。教学中运用图表分析、设问、提问、幻灯投影、多媒体教学等综合手段,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⒈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推理——采用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方法。
⒉对疑 难 问 题 的处理——采用讲 授 法、例 证 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教知识的同时最关键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用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阅读、讨论总结、数理推导、归纳概括等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积极思维,充分体现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教学过程】
2.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月—底检验的思路。逐步验证猜想。
3.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4.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按学习物理规律的常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
(2)公式:F=Gm1m2 2r(3)单位:质量——Kg、距离——m、力——N 。 (4)比例系数G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距离的确定: 1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则为质点间的距离; ○2对均质球体则是两个球心间的距离。 ○(6)意义: 1对物理学、天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它把地面上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了; ○3在科学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人们探索自然的奥秘建立 ○
起了极大的信心,人们有能力理解天地间的各种事物。
万有引力定律清楚地向人们提示,复杂运动的背后隐藏着简洁的科学规律;它明确地向人们宣告,天上和地下都遵循着完全相同的科学法则。
5.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教师: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定律,与1687年发表在牛顿的传世之作《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中。但在当时,牛顿无法确定其中的引力常量,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仍然值得怀疑。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明确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出了引力常量。
七、【板书设计】
万有引力定律
1. 天体间引力规律的普遍性——科学推理,萌发猜想;
2. 月地间引力与地球吸引物体的力相同——月—地检验,验证猜想;
3. 任意物体间的吸引都有平方反比的关系——解放思想,大胆推广;
4. 万有引力定律——天地统一,得出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
(2)公式:F=Gm1m2
2r
(3)单位
(4)比例系数G叫做引力常量,普遍适用。
5. 扭秤装置巧改造,引力常量被测出——天才发明与天才借鉴。
1789年 英国 卡文迪许 G =6.67×10-11N·m2·K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