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的养生智慧(五)

  启功先生(1912―2005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字元伯,是清代雍正皇帝第五子后裔。

  启功先生集教育家、文物鉴定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著作等身,创作颇丰。他在书法和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

  回顾启功先生的一生,历经磨难,但先生的生命力就像原上草,顽强旺盛,化解了人生的诸多愁苦。能步入九十多岁的高龄人生,更与他天性中的乐观、豁达分不开。

  启老爱笑,幽默和笑给启老带来了健康的身心,也是他长寿的主要因素之一。

  幽默不是一学就成,它往往是个人整个文化教养、性格内涵各方面综合的结晶。启老几十年来,历经坎坷饱经忧患,他受过的委屈,也许令现在的人难以想象。但是启老从没有向别人提及他的二十年的辛酸,也没有对过去的事情发表任何看法;只有在他回忆亲朋好友的一些文字中获得片言只语的了解。许多人奇怪启老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为什么还能够乐观地对待人生。对此启老说:

  “人的一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它做什么7要多想未来。我幼年丧父,中年丧母,老年失去老伴,没有子女,但很舒服,什么牵挂也没有了。当‘右派’不许我教书,我因祸得福,写了许多文章。幸亏有那么些曲折,让我受到了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有许多因素,遇到挫折我不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讨不痛快干什么!”

  启老并没有因为经历坎坷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相反良好的家教,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还有乐观善良的性格,使启老能够超然对待人间的荣辱冷暖,保持着自信、自爱和自尊。

  一次,一位气功师替启老发功洽病,他问先生有何感受,启老知道他希望自己说酸麻胀热之类的话,但启老并没有这种感觉,所以他很认真的说:“我感觉到两只大手摁在我的膝盖上。”在场的人听后失声大笑。

  启老被尊为“国宝”,当启老托病不想写字时,就在门上贴着:“大熊猫病了。”这种童心未泯的幽默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对于人生的种种坎坷,启老笑言:“谁难受谁知道”;他把坎坷都转化成身上的幽默细胞,启老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学生尊敬的称呼他“博导”时,他总说:“我不知道什么‘博导’,只知道‘果导’”。还说:“我不是‘博导’,就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他担任国家文史馆馆长,别人告诉他这是“部级”,他打趣地说:“不急,我不急!”别人问启老身体近况时,他则慢悠悠地回答:“不好,鸟呼了。”别人听了不大明白,启老便笑着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乌呼了,鸟子不是乌字差一点吗?”听的人大笑不止。启老外出讲学时,主持人一般都说“下面请启老作指示”,启老接上去便说:“指示不敢当,因为我的祖先活动在东北,是满族,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所以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说’……”下面的听众早笑开了。

  启老连谦逊起来也是这么幽默。启老有一篇流传很广的《自撰墓志铭》,那是他66岁时写的: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

  读来真让人忍俊不禁。启老的幽默风趣不但让别人经常大笑,其实启老自己在生活中笑得更多。即使到了晚年,启老虽然面容清癯,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敏捷,谈锋不减当年,幽默风趣一如往昔。启老有时是哈哈大笑,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特别像老顽童;而有时启老是安然慈祥的微笑。

  启老在生病时候的幽默更是绝妙的,生病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启老却经常在生病时妙语连珠,诙谐打趣,笑着面对自己的病情,这种难能可贵的豁达心境,也许这正是他能一次次脱离危险的原因吧。一次启老因血脂高而去医院输液,他又做了一首《渔家傲》:

  眩晕多年真可怕,千难苦况难描画。

  动脉老年多硬化,瓶高挂,扩张血管功能大。

  七日疗程滴液罢,毫升加倍齐输纳。

  瞎子点灯白费蜡,刚说话,眼球震颤头朝下。

  另一首《渔家傲――就医》读来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

  自恨老来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

  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

  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天且唱渔家傲。

  如此乐观看待生死,阎王爷也无可奈何了,所以启老尽管身体不大好,经常生病,但是却能一回又一回地有惊无险,转危为安;而且还健康地活了九十多岁。启老这种乐观地笑对病情的态度,值得所有老年人借鉴,因为笑是长寿祛病的妙药。

  书法与养生的关系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汉代扬雄曾云:“书,心画也。”书法是和人的整个生命活力联系在一起的。字由心生,文如其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唐太宗《笔法诀》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滤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各,书必颠覆……”“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

  现代医学也表明了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医学专家研究得出可使人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启功幼时便受祖父影响而学画。绘画渐有起色,有亲友求画,嘱他画好后别题字,让名家来题字。启功由此悟出,别人嫌他字写得不好,从而立志练字,终成正果。作为书法家的启功,每天笔耕不辍。坚持天天练毛笔字书法是一个很有益的爱好,每天有定时、有定所,全心全意地临摹,初觉其难,继而渐渐摸着路子,一步一步地入了书法艺术的门径,自然产生兴趣,欲罢不能。身心有了寄托,胸中滑滑然有一团喜气。当心中郁闷时,便能使之解脱,情绪激动时,能令人头脑冷静。

  启功说,就差厕所名没有人请他写了,可见他的书法作品之多。因为他好说话,来者不拒。他还说自己写得不好,“字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赏”。这种勤于笔耕的精神给他带来了高寿。寿从笔中来,这也是真理。正如启功诗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的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其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程度。”在启功先生身上,集中体现了人间正直、善良、宽厚、博爱的美德。幽默、超然、慈祥、博学的启功先生一生都是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这份仁德之心使得启功先生像一株不老的青松,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苍翠碧绿,生机勃勃,傲然挺立在时间的长流中。

  启老卓尔不群、隽永洒脱的书法,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令许多人折服钦佩:然而更让人叹服的是他特有的人

格魅力:平易谦和,淡泊名利、虚怀苦谷、仁爱包容。

  启老将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取名“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他的一方古砚铭更刻着:

  ―拳之石,取其坚;

  一勺之水,取其净。

  石与水都是出于自然造化,而坚与净也是出于天性。“坚”、“净”两字正是启老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他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启老曾云:“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启老的处世之道平凡而自然朴素:在平常事理中做学问,但是却保持坚与静的操守。启老有一副对联曰:“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从中可见他的为人,正如《请谧的河流・启功》的作者陆听所说:“先生胸中,正是以宇宙无穷大为中心来看待世间万物,故心里常能坦荡无忧。”

  有人假冒或仿写他的书画,他总是心地慈悲并不计较。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启老一点也不含糊,有时还非常较真。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义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非常生气。他先特地找媒体朋友在报刊上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还说:

  “我对这种行为必须讲话,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启老是说到做到,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而在生活中,启老宁愿自己“找麻烦”。也不愿百姓和青年被“大学问”吓退、被“大人物”戏弄。尤其是在做学问方面:如果发现年轻人被假象迷惑,被道学难倒,他必定会用一目了然的方法使青年人茅塞顿开;他看不惯一些所谓学术权威摆架子吓人,时常用他那幽默诙谐、痛快淋漓的诗句戳穿别人的西洋镜,而且针砭入髓。

  启老对于金钱更是从不计较。他的书画作品何止“一字千金”,但他从不计较,常常是白给人写。据鲍文清女士的记述:

  “在小乘巷的时候,他书房里挂着一个袋子,每月领的薪水或是拿了稿费,他就数也不数往袋子里一塞,管家侄媳妇要买什么,只管从袋子里往外掏,用多少他也从不过问。从他的薪俸、所受馈赠和酬答的消费情形看,这些钱除了他自己维持生活花费的极少一些外,其余大部分用来帮助生活较差的亲人,报答有恩义于己的人。启功说:‘不是说我清廉,我现在对钱,真不想多要!我要钱苦于没处花!我喜欢买点古字画呀,买点古玩意、古书,现在也没处买,买了往哪儿搁啊!’”

  无论逆顺伴随,启老都能心平气和不生烦恼,所以他几十年穷日子照样过。好容易条件改善了,荣誉名利都有了,苦尽甘来的启老依然平静面对。他轻声吟唱:“荣枯弹指何关竟。”他的生活也没有多大变化,仍然是粗茶淡饭,土鞋布衣。他家里除了几张供人安坐、极普通的沙发:堆得满满的书籍;其他都是老旧家具,远比不上普通人家里的装修和陈设,到启老家的人都难以置信:这样朴素的住房竟会是“国宝”级的人物。启老自己却说:

  “我主张生活俭朴,室内家具全是多年不变的老面孔。朋友和学生们来访,只有一杯清茶。可是他们知道我的喜好来时从不空手,这个送来个洋娃娃,那个带来只玩具熊。我的书柜日益变更名不副实,成了十足的玩具王国。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宝贝,我有时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这份对世界和他人的爱,昭示了一个人的伟大品格,这份伟岸的道德情怀使得启老的心境总是处于无私、宽大、坦荡的境地,同时也使得他93年绵延宁静的生命之河泽被后世。

  启功先生(1912―2005年),出生于北京,满族人,姓爱新觉罗,字元伯,是清代雍正皇帝第五子后裔。

  启功先生集教育家、文物鉴定家、古典文学专家,语言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于一身,著作等身,创作颇丰。他在书法和绘画上取得的成就是世界公认的。

  回顾启功先生的一生,历经磨难,但先生的生命力就像原上草,顽强旺盛,化解了人生的诸多愁苦。能步入九十多岁的高龄人生,更与他天性中的乐观、豁达分不开。

  启老爱笑,幽默和笑给启老带来了健康的身心,也是他长寿的主要因素之一。

  幽默不是一学就成,它往往是个人整个文化教养、性格内涵各方面综合的结晶。启老几十年来,历经坎坷饱经忧患,他受过的委屈,也许令现在的人难以想象。但是启老从没有向别人提及他的二十年的辛酸,也没有对过去的事情发表任何看法;只有在他回忆亲朋好友的一些文字中获得片言只语的了解。许多人奇怪启老经历了那么多痛苦,为什么还能够乐观地对待人生。对此启老说:

  “人的一生主要是‘过去’和‘未来’,‘现在’很短暂,已经过去的事,还想它做什么7要多想未来。我幼年丧父,中年丧母,老年失去老伴,没有子女,但很舒服,什么牵挂也没有了。当‘右派’不许我教书,我因祸得福,写了许多文章。幸亏有那么些曲折,让我受到了锻炼。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有许多因素,遇到挫折我不生气。我最反对温习烦恼,自讨不痛快干什么!”

  启老并没有因为经历坎坷而。愤世嫉俗,怨天尤人。相反良好的家教,丰富的阅历,广博的知识,还有乐观善良的性格,使启老能够超然对待人间的荣辱冷暖,保持着自信、自爱和自尊。

  一次,一位气功师替启老发功洽病,他问先生有何感受,启老知道他希望自己说酸麻胀热之类的话,但启老并没有这种感觉,所以他很认真的说:“我感觉到两只大手摁在我的膝盖上。”在场的人听后失声大笑。

  启老被尊为“国宝”,当启老托病不想写字时,就在门上贴着:“大熊猫病了。”这种童心未泯的幽默让人不禁莞尔一笑。对于人生的种种坎坷,启老笑言:“谁难受谁知道”;他把坎坷都转化成身上的幽默细胞,启老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学生尊敬的称呼他“博导”时,他总说:“我不知道什么‘博导’,只知道‘果导’”。还说:“我不是‘博导’,就是‘拨倒’,一拨就倒,一驳就倒”。他担任国家文史馆馆长,别人告诉他这是“部级”,他打趣地说:“不急,我不急!”别人问启老身体近况时,他则慢悠悠地回答:“不好,鸟呼了。”别人听了不大明白,启老便笑着解释:“一场大病,差一点乌呼了,鸟子不是乌字差一点吗?”听的人大笑不止。启老外出讲学时,主持人一般都说“下面请启老作指示”,启老接上去便说:“指示不敢当,因为我的祖先活动在东北,是满族,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所以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说’……”下面的听众早笑开了。

  启老连谦逊起来也是这么幽默。启老有一篇流传很广的《自撰墓志铭》,那是他66岁时写的: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日陋。身与名,一齐臭。”

  读来真让人忍俊不禁。启老的幽默风趣不但让别人经常大笑,其实启老自己在生活中笑得更多。即使到了晚年,启老虽然面容清癯,但精神矍铄,思维清晰敏捷,谈锋不减当年,幽默风趣一如往昔。启老有时是哈哈大笑,眼睛都快眯成一条缝,特别像老顽童;而有时启老是安然慈祥的微笑。

  启老在生病时候的幽默更是绝妙的,生病是有生命危险的,但是启老却经常在生病时妙语连珠,诙谐打趣,笑着面对自己的病情,这种难能可贵的豁达心境,也许这正是他能一次次脱离危险的原因吧。一次启老因血脂高而去医院输液,他又做了一首《渔家傲》:

  眩晕多年真可怕,千难苦况难描画。

  动脉老年多硬化,瓶高挂,扩张血管功能大。

  七日疗程滴液罢,毫升加倍齐输纳。

  瞎子点灯白费蜡,刚说话,眼球震颤头朝下。

  另一首《渔家傲――就医》读来真的让人忍俊不禁:

  痼疾多年除不掉,灵丹妙药全无效。

  自恨老来成病号,不是泡,谁拿性命开玩笑。

  牵引颈椎新上吊,又加硬领脖间套。

  是否病魔还会闹,天知道,今天且唱渔家傲。

  如此乐观看待生死,阎王爷也无可奈何了,所以启老尽管身体不大好,经常生病,但是却能一回又一回地有惊无险,转危为安;而且还健康地活了九十多岁。启老这种乐观地笑对病情的态度,值得所有老年人借鉴,因为笑是长寿祛病的妙药。

  书法与养生的关系在古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汉代扬雄曾云:“书,心画也。”书法是和人的整个生命活力联系在一起的。字由心生,文如其人。孙过庭在《书谱》中写道:“(王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诚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唐太宗《笔法诀》说:“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滤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玄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各,书必颠覆……”“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

  现代医学也表明了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医学专家研究得出可使人长寿的20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

  启功幼时便受祖父影响而学画。绘画渐有起色,有亲友求画,嘱他画好后别题字,让名家来题字。启功由此悟出,别人嫌他字写得不好,从而立志练字,终成正果。作为书法家的启功,每天笔耕不辍。坚持天天练毛笔字书法是一个很有益的爱好,每天有定时、有定所,全心全意地临摹,初觉其难,继而渐渐摸着路子,一步一步地入了书法艺术的门径,自然产生兴趣,欲罢不能。身心有了寄托,胸中滑滑然有一团喜气。当心中郁闷时,便能使之解脱,情绪激动时,能令人头脑冷静。

  启功说,就差厕所名没有人请他写了,可见他的书法作品之多。因为他好说话,来者不拒。他还说自己写得不好,“字不如画,画不如文物鉴赏”。这种勤于笔耕的精神给他带来了高寿。寿从笔中来,这也是真理。正如启功诗云:“用笔何如结字难,纵横聚散最相关。一从证得黄金律,顿觉全牛骨隙宽。”

  爱因斯坦评价居里夫人。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的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的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其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人们以为的程度。”在启功先生身上,集中体现了人间正直、善良、宽厚、博爱的美德。幽默、超然、慈祥、博学的启功先生一生都是淡泊名利、虚怀若谷、包容无际、这份仁德之心使得启功先生像一株不老的青松,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苍翠碧绿,生机勃勃,傲然挺立在时间的长流中。

  启老卓尔不群、隽永洒脱的书法,无所不容,博大精深的学问令许多人折服钦佩:然而更让人叹服的是他特有的人

格魅力:平易谦和,淡泊名利、虚怀苦谷、仁爱包容。

  启老将自己的卧室兼书房取名“坚净居”,自号为“坚净翁”:他的一方古砚铭更刻着:

  ―拳之石,取其坚;

  一勺之水,取其净。

  石与水都是出于自然造化,而坚与净也是出于天性。“坚”、“净”两字正是启老为人处世的真实写照:他胸襟旷达,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启老曾云:“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启老的处世之道平凡而自然朴素:在平常事理中做学问,但是却保持坚与静的操守。启老有一副对联曰:“能与诸贤齐品目,不将世故系情怀。”从中可见他的为人,正如《请谧的河流・启功》的作者陆听所说:“先生胸中,正是以宇宙无穷大为中心来看待世间万物,故心里常能坦荡无忧。”

  有人假冒或仿写他的书画,他总是心地慈悲并不计较。但是在原则问题上,启老一点也不含糊,有时还非常较真。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义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非常生气。他先特地找媒体朋友在报刊上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还说:

  “我对这种行为必须讲话,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

  启老是说到做到,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而在生活中,启老宁愿自己“找麻烦”。也不愿百姓和青年被“大学问”吓退、被“大人物”戏弄。尤其是在做学问方面:如果发现年轻人被假象迷惑,被道学难倒,他必定会用一目了然的方法使青年人茅塞顿开;他看不惯一些所谓学术权威摆架子吓人,时常用他那幽默诙谐、痛快淋漓的诗句戳穿别人的西洋镜,而且针砭入髓。

  启老对于金钱更是从不计较。他的书画作品何止“一字千金”,但他从不计较,常常是白给人写。据鲍文清女士的记述:

  “在小乘巷的时候,他书房里挂着一个袋子,每月领的薪水或是拿了稿费,他就数也不数往袋子里一塞,管家侄媳妇要买什么,只管从袋子里往外掏,用多少他也从不过问。从他的薪俸、所受馈赠和酬答的消费情形看,这些钱除了他自己维持生活花费的极少一些外,其余大部分用来帮助生活较差的亲人,报答有恩义于己的人。启功说:‘不是说我清廉,我现在对钱,真不想多要!我要钱苦于没处花!我喜欢买点古字画呀,买点古玩意、古书,现在也没处买,买了往哪儿搁啊!’”

  无论逆顺伴随,启老都能心平气和不生烦恼,所以他几十年穷日子照样过。好容易条件改善了,荣誉名利都有了,苦尽甘来的启老依然平静面对。他轻声吟唱:“荣枯弹指何关竟。”他的生活也没有多大变化,仍然是粗茶淡饭,土鞋布衣。他家里除了几张供人安坐、极普通的沙发:堆得满满的书籍;其他都是老旧家具,远比不上普通人家里的装修和陈设,到启老家的人都难以置信:这样朴素的住房竟会是“国宝”级的人物。启老自己却说:

  “我主张生活俭朴,室内家具全是多年不变的老面孔。朋友和学生们来访,只有一杯清茶。可是他们知道我的喜好来时从不空手,这个送来个洋娃娃,那个带来只玩具熊。我的书柜日益变更名不副实,成了十足的玩具王国。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宝贝,我有时会不自觉地笑出声来,好像又回到了童年。”

  这份对世界和他人的爱,昭示了一个人的伟大品格,这份伟岸的道德情怀使得启老的心境总是处于无私、宽大、坦荡的境地,同时也使得他93年绵延宁静的生命之河泽被后世。


相关文章

  • 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养生经
  • 出生于1917年的南怀瑾是台湾著名的国学和禅学大师,其学问涵盖儒.释.道.医卜天文.诗词歌赋等.南先生拒绝一切溢美之词,自谦为"凡人".而今,南先生已是93岁高龄,但他依然活跃于讲学.写书和繁忙的工作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 ...查看


  • 饶宗颐的长寿养生秘诀
  • 现年97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前不久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终身成就奖.无论是"北钱(钟书)南饶"也好,还是"北季(羡林)南饶"也罢,饶宗颐稳镇南国,蜚声海外,演绎出一个将近百年的文化传奇.当今世界,能集经 ...查看


  •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养生趣事
  • 季羡林活了98岁,堪称"老寿星",他生前时常被人问及养生之道. 季先生说:"我首创了''三不'主义---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名闻全国.我这个''三不'主义,容易招致误会,我现在利用这个机会解释一下.我并不绝 ...查看


  • 张其成:中国人必读的五部国学经典
  • 张其成在讲读<黄帝内经>一书中,对国学如是说: "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之一.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 ...查看


  • 心里的陷阱/重拾生命/不比为贵
  • 心里的陷阱 南非的沙比亚丛林,至今还生活着相当原始的西布罗族人.他们几乎都不劳动,食物来源单一,就是四季里经过丛林地带的那些动物.让人惊讶的是,西布罗族人的捕猎方法十分简单,他们运来许多胶泥,在丛林中的湿地上将这些胶泥铺成一亩地大小的地方, ...查看


  • 道教入门必读的基本书籍
  • 本目录著录2007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澳门出版,具有国际标准书号(ISBN)的中文道教书籍. 1. 道教神仙戏曲研究 作者:王汉民 丛书:- 出版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国际书号:[1**********]36 2. 道 ...查看


  • 祝克非: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选集)
  • 原文地址:祝克非:品读经典 光亮人生(选集)作者:老班教育 品读<匆匆>朱自清 品读 汪国真诗选<热爱生命> 品读 食指 <相信未来>赏析 品读 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性德词选 品读 韩愈·<师说& ...查看


  • 桃源和风的文件夹[儿童故事]
  • 首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消息 对话 帐号 他的首页 他的馆藏 他的关注 馆友反馈 关于他 桃源和风 与TA对话 关注 369605 贡献5147 关注2627297 访问 中原人,喜欢:高兴一分锺,享受60妙,本人脑拙,不善言谈,故 ...查看


  • 国学应用大师
  • 国学应用大师翟鸿燊:国学应用智慧(1)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各位菩萨们,大家下午好!很荣幸在来自西马拉雅山这样的佛学大师在同台上演讲.其实在每年都很激动,因为这不仅是学习的盛会,也是交朋友的盛会.我跟刘景斓在讲,每年年终岁首,辞旧迎新的时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