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剑倚天
——记中国早期液体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1966-1986)
四、“东四”导弹飞行试验
1964年夏,中央专委和总参明确提出:要求尽快研制出中远程弹道导弹。经过国防部五院的多次论证,认为要通过改型号的研制突破多级火箭技术。新弹采用两级火箭方案,Ⅰ级以“东三”导弹为基础,稍加修改。Ⅱ级为新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东三”的技术成果和研制经验,缩短型号的研制周期,节约研制经费。制导系统采用捷联式全补偿惯导系统,有横向和法向引导以保证导弹的制导误差更小。1065年5月,中央专委正式下达了研制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命令,并定名为“东风四号”,七机部负责研制。经过各单位的协同努力,在解决了Ⅱ级发动机高空点火可靠性,喷管延伸段材料,两极导弹弹性震动和晃动的稳定性,Ⅰ、Ⅱ级分离时产生的干扰对Ⅱ级起控段稳定性的影响,级间连接和分离,弹头高速再入防热,氧化剂和燃料箱共底,高精度气浮陀螺和气浮陀螺加速度表的研制等问题以后,首批“东四”与1969年8月出厂。
为慎重起见,“东四”首次发射试验确定为“短程总体方案验证”试验,西北基地塔架发射,旨在考察总体设计可行性,重点考核两级分离及Ⅱ级高空点火。1969年10月,首枚“东四”(601901号)在发射阵地进行最后准备时由于发生Ⅰ级发动机断流活门误爆导致必须更换4台YF-2A发动机的重大事故,所以首次试射改由601902号导弹执行。02号导弹于11月16日匆忙发射,结果Ⅰ级程序配电片飞行中停转,导致Ⅰ级未关机、Ⅱ级未点火、两级未分离、导弹自毁试验失败!
换发后的601901号导弹于次年1月30日试射成功,弹头准确命中民丰着弹区,落点偏差很小。试验结果证明:“东四”导弹技术方案可行,Ⅱ级高空点火可靠,各系统工作协调,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二级火箭技术。次后“东四”开始长程试验,重点考核井下加注,井口发射方案及武器系统性能,大部分试验改在东北基地进行。
1970年4月24日,新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骄傲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由“东四”601904号弹改装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的轨道,我国从此成为继苏、美、日后第四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东风四号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70年11月23日,第一次长程试验因数字计算装置故障,未发出一级预令而失败,01批6号弹自毁,但试验证明地下井发射方案可行。1971年11月15,第二次长程(3772千米)试验成功,但弹头再入烧蚀破坏,端头烧穿。根据测试暴露出的问题科研人员对“东四”进行了首次重大改进:
“东四”第一次改进(02批1组)前两发飞行试验
1.“东四”第一次改进主要设计内容:
1 提高射程400千米
2 Ⅰ级发动机采用减重机架(由155千克减为130千克)
3 Ⅰ、Ⅱ级发动机推力提高19.613千牛
4 导弹长度增加422毫米
5 控制系统相应做了改进:
a. 采用双套程序配电器和脉冲源
b. 增加时间关机及超程关机备
c. 用保护系统
d. 改进数字计算装置
e. 陀螺仪采用三段式气浮轴承方案,
f. 提高可靠性
6 弹头防热层全部改用高硅氧玻璃钢并加大厚度以增强弹头再入防热能力
7 采用井下瞄准、井口校正的瞄准方案
8 对弹头火工品进行自动化检查等
2.飞行试验记结果
第一发导弹(702601号)于1976年5月15日晨5时55分发射。导弹飞行正常,弹头命中目标,落点偏差纵向远4.195千米、横向右1.698千米,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弹头于起飞后17分48秒完整落地,一个弹坑,弹坑直径约14米,深约3.6米。软回收正常,磁带完整无损,弹射点高度为3.3千米 。但硬回收失败。防热层得到考验,玻璃钢残骸剩余厚度7毫米以上。遥测系统信号接收良好,显示记录正常,做到实时报告。除动力装置个别参数外,取得全部数据。由于末区高空多云,三个光测 站中只有一个站捕捉到9个画幅(每秒22个画幅)。
第二发导弹(702602号)于1976年8月25日晨6时发射,导弹飞行正常,弹头命中目标,落点偏差纵向远4.846千米,横向左3.728千米。飞行试验也获圆满成功。弹头于起飞后7分50秒完整落地, 一个弹坑,弹坑直径15-16米,深约3.5米。软回收正常,磁带完好,弹射点高度降为2千米左右。但硬回收仍然失败。遥测系统接收良好,显示记录正常,取得了800秒的数据,做到实时报告。末区三个光测站均捕获目标,取得70千米到地面约20秒的全部数据。
3.两次飞行试验结论
两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表明“东四”02批1组的改进方案正确,各系统工作正常,性能良好, 系统之间以及导弹于地面设备之间是协调的。虽然弹头硬回收均失败,但弹头再入防热材料烧蚀剩余厚度大于7毫米,可以满足提高射程后防热能力的要求。总之两次飞行试验满足试验大纲中考核改进设计方案及产品可靠性的要求,达到飞行试验的目的。
通过这次改进,导弹总体性能已经相当稳定,“东四”进行全程试验的时机已经成熟。不料,1977年9月30日的首次全程试验就因自毁系统安装接点回路故障而告失败。同年11月22日,第二次全程试验获成功,射程达到4167千米。而后进行的几次全程试验初步验证了“东四”导弹的战技性能及与核弹头比配问题。
为提高精度,“东四”从02批第8发开始正式进行横向修正,取得较好的效果。第6发以前的几发弹未正式进行修正,但根据装弹垂直陀螺仪在靶场实测漂移量进行的系统误差分离计算,预报了导弹横向落点偏差。根据对横向偏差修整系数的测试及修正计算方法的审查,以及正式预报与实际落点相符等情况,决定从第8发开始正式进行横向修正。正式修正量与实际落点见下表:
批组
产品号
射程(千米)
横向补偿量(千米)
修正后实际落点偏差(千米)
不修正时落点偏差(千米)
02批2组
702908
4167
-0.81
-2.303
-3.113
702909
3772
+1.58
-0.368
+1.212
02批3组
802013
4167
+1.62
+1.178
+2.798
802014
4167
+2.47
+1.538
+4.088
(注:人站在发射点,偏左为负,偏右为正)
从上表可见,横向补偿方案正确,修正效果显著,研制“东三”时,也在横向误差分离方面进行过一些工作,但由于“东三”垂直陀螺仪的漂移量是随机的,无法分离,也无法修正,其随机误差较大,可能于采用的滚动轴承有关。“东四”能进行横向修正,是与其垂直陀螺仪采用的静压气浮轴承后随机误差降低,系统误差可分离有关。由此看来,在设计阶段选择技术途径和关键元件、组件时尽量减少随机误差、并力求采用分离系统误差进行修正的方法提高精度是很重要的。
“东四”研制任务书要求导弹应具有加注推进剂后,在井内停放15天,然后提升到井口发射的能力。1980年进行了验证此功能的试验。因为“东四”动力系统采用可贮自燃推进剂硝酸-27S和偏二甲肼,前者具有强腐蚀性,后者有剧毒,二者接触即可自燃。如果在井内加注后停放15天期间,其中之一泄漏就回造成严重后果;若二者同时泄露就会有爆炸的危险。为了试验安全,有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注后停放期间,导弹钛合金瓶充有高压氮气。
2.停放15天后的全弹测试只进行必要的功能检查,不再模飞。
3.昼夜值班检查贮箱、气瓶、管路、导管、接头、活门等有无破裂、渗漏和锈蚀。
4.每4小时记录井内温度、湿度和空气中的硝酸及偏二甲肼蒸气浓度各一次。
5.弹上不装爆炸器件,不安装电池。
6.弹头不参加停放试验,不进行井下瞄准。
由于事前做了大量工作,有充分准备,试验期间未发生任何问题。2月9日的发射过程比较顺利,落点偏差很小,加注停放15天后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
70年代末期,国外弹道导弹制导技术获重大突破,井下加注、井口发射方案的生存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除进一步加固发射井外,还对“东四”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进:
“东四”第二次改进(02批3组)首次飞行试验
1.“东四”第二次改进主要设计内容——增加场坪发射方式。为适应两种发射方式导弹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改进:
①新研制了Ⅰ级、Ⅱ级和弹头对接后起竖用的大型拖架。
②新设计了Ⅱ级高空自动加泄连接器。
③为减少回流,保证小流量加注,修改了泵车。
④瞄准方案改为大口径自准直方案。
⑤弹头、弹体遥测和154系统的脱落插头均采用弹射脱落方案。
⑥弹体结构修改设计共16项:
a.如Ⅰ级Ⅱ级联合运输起竖和起吊支点及吊点位置改变;
b.为满足雨天起竖发射要求而进行的改进;
c.瞄准系统变向仪安装部位改变等。
⑦控制系统弹上部分更改设计23项。
⑧系统控制地面设备更改设计17项。
⑨此外还有一些新的要求,如各系统所用的弹上电源均需满足导弹水平状态安装停放的要求等。
2.飞行试验结果
经充分准备及用2A/11A合练弹的多次合练试验,“东四”02批3组第一发(802013号)导弹于1980年8月2日23时01分由拖架在场坪发射成功,导弹飞行正常。命中精度很高,落点偏差纵向远0.079千米、横向右1.177千米。末区三台光学经纬仪均跟踪拍照达20秒,光测观察到弹头爆炸和分解现象。
3.飞行试验结论
①拖架场坪发射方案正确可行。
②新设计的发射拖架和改进的发射台、配气箱能可以满足拖架场坪发射的要求。
③新建发射场的加注库房、加注设备等可保证安全加注。
④Ⅱ级加注连接器和脱落插头的弹射方案可行。
⑤控制系统取消加注后模拟飞行,改为临射前功能检查的方案可行。
⑥瞄准方案可行。
⑦惯性仪表从向发射井内竖直状态的导弹安装改,为在拖架上向水平状态的导弹安装后,仍能满足导弹起竖后陀螺仪水平精度要求。
此次试验成功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曾于8月5日特向东北基地发了贺电。同年10月31日,第二次拖架场坪考核试验也获成功。
至1980年10月底,“东四”02批共计11发的发射试验证明:导弹两次改进方案正确可行,导弹全系统性能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新的发射方式可行,发射设备和发射程序符合战斗状态下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试验还检验了弹头再入强度和防热性能,考验了全系统在高温、低温、加注停放、贮存、淋雨及风载条件下的技术性能。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两弹结合模拟试验,磁记录装置弹射回收试验,弹上仪器工作寿命试验,并检验了系统夜间操作、反应时间等战斗性能。1983年6月28日,中央正式批准“东四”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定性。
《军事报道》中出现的“东风四号”
“东四”定型后生产的首批(03批)产品于86年10月进行抽检飞行实验,获圆满成功,在国内最大射程条件下,落点偏差很小。纵向差0.754千米,横向偏差(右)0.31千米(正负10千米为合格)。1992年部队使用“东四”03批一枚导弹进行训练发射,在同样射程条件下,横向及纵向偏差均小于0.25千米。
“东四”导弹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型号,它的研制成功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我国多级导弹/火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后记
型号设计一般受到性能指标、研制经费与进度三因素的制约。在三因素的约束下设计师的出路在于精心研究解决设计统一性问题。统一性即在新型号设计中,利用或继承过去研制成果的程度,或成熟技术的采用等。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如果全盘继承,肯定不能满足新型号的指标要求。如果应该继承而不继承,片面求新,只能浪费大量资金或推迟研制进度;甚至既浪费资金又拖进度,这种现象不乏其例。鉴于每个新型号指标不同,统一性也不会相同。关键在于设计师能否在三大指标的约束下,从全局着眼,从实际出发,具体解决好统一性问题,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果只为了局部出成果,争上新技术,而不顾大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我国在型号统一性设计方面是有经验的,例如“八年四弹”是相当成功的,后来的个别型号较差或很差,须总结经验教训。
仗剑倚天
——记中国早期液体中程、中远程弹道导弹飞行试验(1966-1986)
四、“东四”导弹飞行试验
1964年夏,中央专委和总参明确提出:要求尽快研制出中远程弹道导弹。经过国防部五院的多次论证,认为要通过改型号的研制突破多级火箭技术。新弹采用两级火箭方案,Ⅰ级以“东三”导弹为基础,稍加修改。Ⅱ级为新设计,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东三”的技术成果和研制经验,缩短型号的研制周期,节约研制经费。制导系统采用捷联式全补偿惯导系统,有横向和法向引导以保证导弹的制导误差更小。1065年5月,中央专委正式下达了研制中远程弹道导弹的命令,并定名为“东风四号”,七机部负责研制。经过各单位的协同努力,在解决了Ⅱ级发动机高空点火可靠性,喷管延伸段材料,两极导弹弹性震动和晃动的稳定性,Ⅰ、Ⅱ级分离时产生的干扰对Ⅱ级起控段稳定性的影响,级间连接和分离,弹头高速再入防热,氧化剂和燃料箱共底,高精度气浮陀螺和气浮陀螺加速度表的研制等问题以后,首批“东四”与1969年8月出厂。
为慎重起见,“东四”首次发射试验确定为“短程总体方案验证”试验,西北基地塔架发射,旨在考察总体设计可行性,重点考核两级分离及Ⅱ级高空点火。1969年10月,首枚“东四”(601901号)在发射阵地进行最后准备时由于发生Ⅰ级发动机断流活门误爆导致必须更换4台YF-2A发动机的重大事故,所以首次试射改由601902号导弹执行。02号导弹于11月16日匆忙发射,结果Ⅰ级程序配电片飞行中停转,导致Ⅰ级未关机、Ⅱ级未点火、两级未分离、导弹自毁试验失败!
换发后的601901号导弹于次年1月30日试射成功,弹头准确命中民丰着弹区,落点偏差很小。试验结果证明:“东四”导弹技术方案可行,Ⅱ级高空点火可靠,各系统工作协调,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二级火箭技术。次后“东四”开始长程试验,重点考核井下加注,井口发射方案及武器系统性能,大部分试验改在东北基地进行。
1970年4月24日,新中国历史上一个永远值得骄傲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由“东四”601904号弹改装成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384千米、倾角68.5度的轨道,我国从此成为继苏、美、日后第四个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在东风四号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1970年11月23日,第一次长程试验因数字计算装置故障,未发出一级预令而失败,01批6号弹自毁,但试验证明地下井发射方案可行。1971年11月15,第二次长程(3772千米)试验成功,但弹头再入烧蚀破坏,端头烧穿。根据测试暴露出的问题科研人员对“东四”进行了首次重大改进:
“东四”第一次改进(02批1组)前两发飞行试验
1.“东四”第一次改进主要设计内容:
1 提高射程400千米
2 Ⅰ级发动机采用减重机架(由155千克减为130千克)
3 Ⅰ、Ⅱ级发动机推力提高19.613千牛
4 导弹长度增加422毫米
5 控制系统相应做了改进:
a. 采用双套程序配电器和脉冲源
b. 增加时间关机及超程关机备
c. 用保护系统
d. 改进数字计算装置
e. 陀螺仪采用三段式气浮轴承方案,
f. 提高可靠性
6 弹头防热层全部改用高硅氧玻璃钢并加大厚度以增强弹头再入防热能力
7 采用井下瞄准、井口校正的瞄准方案
8 对弹头火工品进行自动化检查等
2.飞行试验记结果
第一发导弹(702601号)于1976年5月15日晨5时55分发射。导弹飞行正常,弹头命中目标,落点偏差纵向远4.195千米、横向右1.698千米,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弹头于起飞后17分48秒完整落地,一个弹坑,弹坑直径约14米,深约3.6米。软回收正常,磁带完整无损,弹射点高度为3.3千米 。但硬回收失败。防热层得到考验,玻璃钢残骸剩余厚度7毫米以上。遥测系统信号接收良好,显示记录正常,做到实时报告。除动力装置个别参数外,取得全部数据。由于末区高空多云,三个光测 站中只有一个站捕捉到9个画幅(每秒22个画幅)。
第二发导弹(702602号)于1976年8月25日晨6时发射,导弹飞行正常,弹头命中目标,落点偏差纵向远4.846千米,横向左3.728千米。飞行试验也获圆满成功。弹头于起飞后7分50秒完整落地, 一个弹坑,弹坑直径15-16米,深约3.5米。软回收正常,磁带完好,弹射点高度降为2千米左右。但硬回收仍然失败。遥测系统接收良好,显示记录正常,取得了800秒的数据,做到实时报告。末区三个光测站均捕获目标,取得70千米到地面约20秒的全部数据。
3.两次飞行试验结论
两次飞行试验获得成功,表明“东四”02批1组的改进方案正确,各系统工作正常,性能良好, 系统之间以及导弹于地面设备之间是协调的。虽然弹头硬回收均失败,但弹头再入防热材料烧蚀剩余厚度大于7毫米,可以满足提高射程后防热能力的要求。总之两次飞行试验满足试验大纲中考核改进设计方案及产品可靠性的要求,达到飞行试验的目的。
通过这次改进,导弹总体性能已经相当稳定,“东四”进行全程试验的时机已经成熟。不料,1977年9月30日的首次全程试验就因自毁系统安装接点回路故障而告失败。同年11月22日,第二次全程试验获成功,射程达到4167千米。而后进行的几次全程试验初步验证了“东四”导弹的战技性能及与核弹头比配问题。
为提高精度,“东四”从02批第8发开始正式进行横向修正,取得较好的效果。第6发以前的几发弹未正式进行修正,但根据装弹垂直陀螺仪在靶场实测漂移量进行的系统误差分离计算,预报了导弹横向落点偏差。根据对横向偏差修整系数的测试及修正计算方法的审查,以及正式预报与实际落点相符等情况,决定从第8发开始正式进行横向修正。正式修正量与实际落点见下表:
批组
产品号
射程(千米)
横向补偿量(千米)
修正后实际落点偏差(千米)
不修正时落点偏差(千米)
02批2组
702908
4167
-0.81
-2.303
-3.113
702909
3772
+1.58
-0.368
+1.212
02批3组
802013
4167
+1.62
+1.178
+2.798
802014
4167
+2.47
+1.538
+4.088
(注:人站在发射点,偏左为负,偏右为正)
从上表可见,横向补偿方案正确,修正效果显著,研制“东三”时,也在横向误差分离方面进行过一些工作,但由于“东三”垂直陀螺仪的漂移量是随机的,无法分离,也无法修正,其随机误差较大,可能于采用的滚动轴承有关。“东四”能进行横向修正,是与其垂直陀螺仪采用的静压气浮轴承后随机误差降低,系统误差可分离有关。由此看来,在设计阶段选择技术途径和关键元件、组件时尽量减少随机误差、并力求采用分离系统误差进行修正的方法提高精度是很重要的。
“东四”研制任务书要求导弹应具有加注推进剂后,在井内停放15天,然后提升到井口发射的能力。1980年进行了验证此功能的试验。因为“东四”动力系统采用可贮自燃推进剂硝酸-27S和偏二甲肼,前者具有强腐蚀性,后者有剧毒,二者接触即可自燃。如果在井内加注后停放15天期间,其中之一泄漏就回造成严重后果;若二者同时泄露就会有爆炸的危险。为了试验安全,有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注后停放期间,导弹钛合金瓶充有高压氮气。
2.停放15天后的全弹测试只进行必要的功能检查,不再模飞。
3.昼夜值班检查贮箱、气瓶、管路、导管、接头、活门等有无破裂、渗漏和锈蚀。
4.每4小时记录井内温度、湿度和空气中的硝酸及偏二甲肼蒸气浓度各一次。
5.弹上不装爆炸器件,不安装电池。
6.弹头不参加停放试验,不进行井下瞄准。
由于事前做了大量工作,有充分准备,试验期间未发生任何问题。2月9日的发射过程比较顺利,落点偏差很小,加注停放15天后飞行试验获圆满成功。
70年代末期,国外弹道导弹制导技术获重大突破,井下加注、井口发射方案的生存能力受到极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情况,除进一步加固发射井外,还对“东四”进行了第二次重大改进:
“东四”第二次改进(02批3组)首次飞行试验
1.“东四”第二次改进主要设计内容——增加场坪发射方式。为适应两种发射方式导弹在设计上做了很多改进:
①新研制了Ⅰ级、Ⅱ级和弹头对接后起竖用的大型拖架。
②新设计了Ⅱ级高空自动加泄连接器。
③为减少回流,保证小流量加注,修改了泵车。
④瞄准方案改为大口径自准直方案。
⑤弹头、弹体遥测和154系统的脱落插头均采用弹射脱落方案。
⑥弹体结构修改设计共16项:
a.如Ⅰ级Ⅱ级联合运输起竖和起吊支点及吊点位置改变;
b.为满足雨天起竖发射要求而进行的改进;
c.瞄准系统变向仪安装部位改变等。
⑦控制系统弹上部分更改设计23项。
⑧系统控制地面设备更改设计17项。
⑨此外还有一些新的要求,如各系统所用的弹上电源均需满足导弹水平状态安装停放的要求等。
2.飞行试验结果
经充分准备及用2A/11A合练弹的多次合练试验,“东四”02批3组第一发(802013号)导弹于1980年8月2日23时01分由拖架在场坪发射成功,导弹飞行正常。命中精度很高,落点偏差纵向远0.079千米、横向右1.177千米。末区三台光学经纬仪均跟踪拍照达20秒,光测观察到弹头爆炸和分解现象。
3.飞行试验结论
①拖架场坪发射方案正确可行。
②新设计的发射拖架和改进的发射台、配气箱能可以满足拖架场坪发射的要求。
③新建发射场的加注库房、加注设备等可保证安全加注。
④Ⅱ级加注连接器和脱落插头的弹射方案可行。
⑤控制系统取消加注后模拟飞行,改为临射前功能检查的方案可行。
⑥瞄准方案可行。
⑦惯性仪表从向发射井内竖直状态的导弹安装改,为在拖架上向水平状态的导弹安装后,仍能满足导弹起竖后陀螺仪水平精度要求。
此次试验成功意义重大,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曾于8月5日特向东北基地发了贺电。同年10月31日,第二次拖架场坪考核试验也获成功。
至1980年10月底,“东四”02批共计11发的发射试验证明:导弹两次改进方案正确可行,导弹全系统性能符合战术技术指标要求,新的发射方式可行,发射设备和发射程序符合战斗状态下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试验还检验了弹头再入强度和防热性能,考验了全系统在高温、低温、加注停放、贮存、淋雨及风载条件下的技术性能。在此期间还进行了两弹结合模拟试验,磁记录装置弹射回收试验,弹上仪器工作寿命试验,并检验了系统夜间操作、反应时间等战斗性能。1983年6月28日,中央正式批准“东四”导弹武器系统设计定性。
《军事报道》中出现的“东风四号”
“东四”定型后生产的首批(03批)产品于86年10月进行抽检飞行实验,获圆满成功,在国内最大射程条件下,落点偏差很小。纵向差0.754千米,横向偏差(右)0.31千米(正负10千米为合格)。1992年部队使用“东四”03批一枚导弹进行训练发射,在同样射程条件下,横向及纵向偏差均小于0.25千米。
“东四”导弹是承前启后的重要型号,它的研制成功意义重大,同时也为我国多级导弹/火箭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后记
型号设计一般受到性能指标、研制经费与进度三因素的制约。在三因素的约束下设计师的出路在于精心研究解决设计统一性问题。统一性即在新型号设计中,利用或继承过去研制成果的程度,或成熟技术的采用等。这个问题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如果全盘继承,肯定不能满足新型号的指标要求。如果应该继承而不继承,片面求新,只能浪费大量资金或推迟研制进度;甚至既浪费资金又拖进度,这种现象不乏其例。鉴于每个新型号指标不同,统一性也不会相同。关键在于设计师能否在三大指标的约束下,从全局着眼,从实际出发,具体解决好统一性问题,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如果只为了局部出成果,争上新技术,而不顾大局,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我国在型号统一性设计方面是有经验的,例如“八年四弹”是相当成功的,后来的个别型号较差或很差,须总结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