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01/31
---------------------------------------------------------------------------------------------------
依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结合我市物流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 主要特点
1. 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230.8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07.9亿元,年均增长13.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7347.5万吨,同比增长14.4%,其中公路货运量实现16804万吨,同比增长14.1%,铁路货运量实现538万吨,同比增长24.9%,民航货运量实现5.5万吨,同比增长9.3%。
2. 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156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1.9公里,已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8条放射状国省干线为主通道、以县乡和农村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并拥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编组站。桃仙国际机场被国家列为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6条,其中,国内航线9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5条,民航运输年起降达6.97万架次。
3. 物流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
近年来,我市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公司争相进入我市,其中日本邮船、美国UPS 、丹麦马士基等世界100强物流企业8家,中海、中外运、招商局、宝供等国内50强物流企业14家。本地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辽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沈阳储运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等38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4. 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沈阳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通中国网、中运物流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大部分物流企业自行开发、购入和租用了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采用GPS 系统、条码等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 存在问题
1. 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现行物流业的分行业管理,行业间缺乏融合和协调, 制约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仅为4.6%,占全市服务业GDP 的比重也只有10.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仍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
2. 物流服务能力不足
多数企业对于物流服务关注的仅限于物流成本的降低,没有上升到整体供应链
优化的高度,只以“单环节、多供应商”外包模式为主,大部分物流企业只是承担某一个环节的物流业务,如运输、仓储、配送等,难以提供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存在附加值低、成本高、市场乱等问题。
3. 产业布局和物流资源分散
我市物流企业分布较分散,规模较小,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服务范围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程度低,“封闭、集约、综合、社会化”的物流园区尚未形成,与我市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相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面临的机遇
一是全球经济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我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快速增加我市物流业务总量,扩大我市物流服务辐射影响范围。
二是随着沈阳经济区的改革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以及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城际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建设加快,我市物流业的集聚功能将稳步增强,物流发展定位和服务层级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我市以铁西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二) 面临的挑战
一是资源和效益的挑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社会效益大,企业效益相对小,
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随着土地使用税的增加,使投入与产出矛盾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者积极性。
二是管理体制及机制的挑战。现代物流是各种产业融合、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复合产业。行业间缺乏协调, 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
三、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为突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作高效、服务经济、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化原则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消除行政区划意识,做好区县间、行业间和部门间的协调和衔接,统筹全市,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合理配置物流资源。
2. 坚持集约化原则
整合物流资源,通过高质量、多功能的物流服务和不断巩固业务资源,使物流集中发展区、中心布局充分体现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征,促进我市的物流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3. 坚持联动化原则
注重城市主导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一方面,物流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支撑服务;另一方面,发挥物流业先导作用,提高产业物流运作效率,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4. 坚持可持续原则
强化与硬件设施相匹配的软环境建设,切实做好硬件设施建设和软环境营造有机结合,推动物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改变传统物流模式,发展绿色物流。
(三) 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是将我市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包括三个层面内容:
1. 沈阳经济区物流核心城市
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产业基础雄厚及一体化建设等诸多优势,将我市打造成为该区域交通组织和调度中心、物流采购和分拨中心,形成为沈阳经济区城市间货物配置的核心节点。
2. 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
发挥我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地区经济走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构建连接省内外的物流通道体系,形成服务于全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国内最优的发展环境、物流人才培育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城市。
3. 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利用我省沿海经济带建设,构筑完善的出海物流通道和航空物流通道,建设以保税物流、航运物流以及铁路集装箱物流等为基础的沈阳国际物流节点体系,成为连接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
(四) 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定位,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超过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下降到17%以下;
世界100强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达到60家以上;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作,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
使我市成为东北地区的物流采购与分拨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总部基地、
物流装备制造基地和物流科教基地。物流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
四、物流框架体系
(一) 总体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确定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位置、类型、规模和功能,构建“三大圈层”的总体发展格局。
1. 物流总部发展圈层
三环以内区域。依托中心城区楼宇经济优势,发展物流总部经济;依托中心城区信息化优势,积极构筑物流信息高地;利用中心城区靠近需求终端优势,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依托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顺应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原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对于不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逐步向外围城区迁移。
2. 物流集中发展圈层
三环至县域之间区域,其中四环两侧为重点发展区域,是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物流体系发展的主要载体圈层。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大力推动物流集中区建设,提升物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的能力和水平。
3. 县域物流发展圈层
各县(市) 依托产业基础,在物流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设物流节点,为特
色产业园区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带动县市物流业发展。
沈阳市物流业发展除构建上述三个圈层外,还应注重与沈阳经济区其他七城市协调互动发展,推动规划、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合作建设区域内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协调统一、规划清晰、重点明确、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区域物流一体化产业格局。
(二) 物流集中发展区
物流集中发展区重点实现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为全市、沈阳经济区、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等大区域物资集散、分拨、中转、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提供综合服务。
1. 沈阳国际物流港
位于于洪区马三家街道,由沈山铁路、沈西铁路和规划四环围合而成的区域,占地面积26.3平方公里。以铁路物流为核心,整合公路、海运、空运物流资源,发展制造业物流、化工物流、快速消费品物流、第三方物流等各种物流业务,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建立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综合型物流集中发展区。打造集现代物流、内陆口岸、保税仓储、金融服务、流通加工功能于一体,覆盖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连接国内、通向欧亚大陆的现代化物流港。
2. 临空现代物流港
位于苏家屯区浑河新城内,苏桃路周边,三四环之间,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
承接辽宁省及东北地区中转物流,提供面向市区的城市配送和面向周边城市的中转配送服务。
3. 铁西装备制造业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铁西产业新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沈辽路沿线,占地2.0平方公里。集中发展区将以制造业物流服务为核心,提供融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维修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大型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现代建筑产业、汽车制造及关联企业,并能积极满足其它行业制造及商业企业的工业仓储、包装、分拣、加工等供应链服务需求。
4. 近海保税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沈阳近海经济区内,东至茨榆坨镇,西至蒲河东岸,南至沈盘公路南1公里,北至大莲花村,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近港优势,重点发展综合保税和港口物流,成为集仓储、区域配送和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保税物流集中发展区。
5. 沈北综合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沈阳四环、五环之间,以203国道为轴线,东至203国道以东1000米,南至四环控制线,西至长大铁路控制线,北至新城子常州路。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围绕生产资料、农产品、小商品、医药、汽车零配件等,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批发市场。主要由交易展示区、仓储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组成。
6. 沈海综合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大东区京哈高速王家沟出入口西北侧,东至京哈高速,西至沈铁路,南至三环路,北至皮台与沈北交界处,占地1.5平方公里。依托大东汽车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生产资料、建材装饰材料、日用工业品等物流服务,形成辐射东北地区的综合性集中发展区。
7. 空港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东陵(浑南新区) 机场规划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航空产业物流、临空物流和保税物流为主,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物流集中发展区。
(三) 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为特定区域,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化工、商贸流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十五个物流中心。功能上,与物流集中发展区各有分工互为补充;布局上,原则上鼓励物流中心向物流集中发展区集聚,共同发展构成全市物流节点体系。
1. 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
该中心位于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是全国铁路集装箱18个一级节点站之一,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集特货、快运和整车货物等全部铁路物流业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年货物吞吐量达100万标准箱。
2. 大东汽车物流中心
位于大东汽车产业区。重点建设成为东部汽车产业提供零部件和商品车物流服
务的专业化汽车物流中心。形成100万辆整车及所需零部件的物流服务能力。
3. 金山钢铁物流中心
位于皇姑区东北部,东至铁路线、西至文官村界、南至金山北路、北至区界。利用有色金属批发和钢材批发比较密集的优势,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钢铁物流中心
4. 南五医药物流中心
位于和平区南五地区,东至昆明南街,西至胜利南街,南至南六马路,北至用地界线,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物流仓储、展示交易、展览展销、物流信息发布等设施,成为集医药批发、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5. 公路陆港物流中心
位于于洪区马三家街道,北至河道,南至岔路口,西至沈西铁路,东至物流产业大道。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停车场、车辆检修区、仓储区、管理中心,主要承担零担或大宗散货公路物流。
6. 五爱物流中心
位于沈河区北翰林路,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成为以货场和仓储为主,兼容物流企业的商务办公及货运分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
7. 普洛斯物流中心
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21号,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仓库、集装
箱露天堆场、查验场、视频监控设施等辅助工程,提供集仓储、运输和包装于一体的物流服务。
8. 中储物流中心
位于苏家屯区沙河街道办事处鲍家村,占地面积约为12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快速消费品分拨中心、超市冷链配送中心、应急物流集散中心、期货现货商品交割交易中心、物联网商品分拨中心、金融结算中心、都市联运配载中心、媒体购物商品分拨中心、信息中心、铁路专用线等。
9. 地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位于大东区东贸路地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投资30亿元,建设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10. 明廉农副水产品物流中心
位于皇姑区明廉路8号,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成为以熟食冻品、水产、蔬菜为主的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物流中心。
11. 沈阳粮食物流中心
位于铁西区保工北街20号,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由沈阳市第一粮库和沈阳粮食批发市场合并而成。分为经营交易区、仓储保管区、加工分装区和物流配送区。主要建设成集自动化仓储、交易、物流配送、产品精深加工、包装、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粮食专业物流中心。
12. 新民物流中心
位于新民市城区内沈山铁路以北,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为农机市场及新建的汽贸城、农资市场、建材市场、果蔬市场、汽配市场六大市场提供配货、仓储、中转等配套的物流服务。
13. 辽中物流中心
位于茨榆坨西山村以北、大莲花村以西、沈西产业大道辽中段以东,占地面积5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仓储保管、加工分装、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
14. 法库物流中心
位于法库县陶瓷产业园内,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成为以陶瓷产品为主的物流中心。
15. 康平物流中心
位于康平县城北部,西北部与辽宁康平经济开发区衔接处、中部与203国道交汇处和东南部与沈康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塑编产品、建筑材料、农用机械、农产品、二手车和旧物六大专业市场,以及信息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
(四) 物流通道
打破交通各行业的条块分割,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整合,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运输枢纽(场站) 有机匹配,运输综合效能高,运输成本合理,内外货流
顺畅的物流通道体系。
1. 沈阳经济区城际物流通道
发挥作为沈阳经济区物流核心城市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沈抚、沈本、沈辽鞍营、京沈、沈阜(沈彰) 、沈铁、沈康七大综合交通走廊及城际连接带建设。完善铁路路网,新建沈阳经法库至康平铁路。实施三环路扩建工程和绕城高速五环路建设,推进实施辽宁中部环线高速路建设,提高干线路网等级。
2. 东北地区区域物流通道
加快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续建沈西出海铁路,提高煤炭、粮食、机电设备等重要大宗货物运输能力,规划建设集集装箱、快运、特货、整车货物等铁路业务为一体的集装箱中心站,加快沈阳铁路货运场站外迁进程,增强我市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加快公路货运枢纽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和配送设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物流。强化内陆港群建设,加快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等港口功能向我市延伸,加快出海大通道建设,做好铁路、公路与海运的衔接,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实现产业园区与港口城市有效连接。
3. 东北亚国际物流通道
扩建桃仙机场,继续增开国内外航线,增加航运覆盖面,增强航空货运枢纽功能,为沈阳实现国际化城市目标创造便捷的空中物流通道。发展专用货机,培育货运航线,形成布局完善合理的航空货运物流网络体系。合理规划建设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南从营口和大连等港口出海、北从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出境,
并向国外拓展的快捷通道。强化与周边海关合作,优化海关和检验检疫管理,搞好高效快捷的“大通关”,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五) 重点物流体系
1. 工业物流
重点围绕沈西工业走廊、全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示范区、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等经济区的建设,充分整合工业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和社会物流资源,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食品加工等重点工业物流体系。
装备制造物流
规划建设铁西装备制造业物流集中发展区,开辟重大装备物流绿色通道,筹建国家重大装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大型发电设备、冶金成套设备、重型机械设备、矿山机械等重大装备制造物流。
汽车及零配件物流
整合区域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物流资源,围绕华晨金杯、宝马、通用、中顺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建立整车及零配件物流体系。全面提高我市汽车制造企业在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物流水平。
食品工业物流
结合沈北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构建连接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亚的绿色食品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以沈北综合物流集中发展区、雨润农副产品全球
采购中心和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为核心,重点发展乳制品、绿色食品、肉类制品、山特产品物流。
2. 农业物流
粮食物流
建立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有大型粮库为支撑,以其他粮食仓储、加工、购销企业为基础,实现粮食流通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改造升级,基本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流通过程的无缝链接,建设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农产品及果蔬物流
调整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以地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明廉农副水产品物流中心、大东区东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于洪区润恒农产品交易中心为重点,建设集仓储、运输、信息和结算功能等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中心。
3. 商贸流通物流
商贸物流
以大型商贸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建立城市连锁配送服务体系,形成集中分销、优化配送、快捷环保的城市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实现食品、日用品等商业物流的社区配送。
农资及农村消费品物流
加快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整合农村社会流通资源,鼓励第三方物流公司加盟涉农物流,形成全市农村消费品物流网络体。
钢铁物流
提升北一路钢铁物流贸易产业总水平,调整我市钢材市场布局,提升业态。重点建设皇姑区金山钢铁物流中心、沈煤东北钢材物流中心、沈阳国际物流港钢铁物流中心,主要发展流通加工及配送业务。
医药物流
支持东北大药房、维康医药、成大方圆等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加快发展医药连锁配送物流,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全市药品配送物流服务体系。以南五医药物流中心、国药东北物流中心、东药物流中心、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为核心,重点建设成为集仓储、运输、分拨、配送、包装、展示、交易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大型医药物流中心。
五、发展重点
(一) 建设物流节点设施
统筹规划建设七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充分体现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征,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
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此外,依托主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商贸市场和交通枢纽,重点建设为汽车、化学危险品、农副产品及加工、医药等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中心。
(二) 推进物流业与其它产业联动发展
通过“提升壮大一批,企业分离一批,新发展一批,引进一批”,壮大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北方交通重工、沈阳机床、沈鼓集团、特变电等重点制造企业释放物流业务,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积极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实施。
(三) 推动专项物流发展
大力发展专项物流,提升全市物流服务水平。促进保税物流发展,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重点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保证农副产品新鲜安全,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运营商的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化工危险品物流体系;推动绿色物流,实现绿色运输和绿色仓储,推广绿色包装,逐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物流系统。
(四) 建设全市物流信息平台
建设我市物流信息体系,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以沈阳为基地的东
北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社会化物流信息网络,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构建国家级重大装备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支持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对接,并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物流标准体系,制定物流信息、物流服务流程、工具器具和技术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加快推出联动信息化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
(五) 打造城市配送体系
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六) 开发推广物流技术装备应用
依托我市物流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培育和发展一批物流装备品牌。跟踪研究国际、国内物流装备技术标准和市场变化,发展物流业所需的各种现代装备,全面提升我市物流装备制造能力。重视“物联网”建设,推动射频技术、传感器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积极采用托盘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自动化仓库设备等。
六、政策与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组建以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召集人,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委、市交通局等有关等部门参加的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有关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协调金融部门给以信贷支持,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重点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
(三) 完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交通管理和计量器具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提出运输车辆入市开辟绿色通道的措施等。
(四)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物流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和吸收
国外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传统物流流通业,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支持物流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合资、合作方式,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主体,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进入。
(五) 完善物流标准制定和物流统计工作
按照企业急需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进行逐步推进鼓励标准化科研机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准确把握企业发展脉搏,亟企业所需,做好物流标准规范制定。建立我市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对产业发展的运行监测。着手研究建立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做好行业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六) 推动物流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推动物流人才尤其是物流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物流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选择与物流岗位接近和知识结构接近的职工进行在岗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企业急用的物流人才。委托相关高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专业,把学历教育及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重点培养我市急需的物流应用人才、操作人才。在物流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能力级别证书制度,促进物流人才管理的规范化。通过一系列措施抢占我市物流人才制高点。
沈阳市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2/01/31
---------------------------------------------------------------------------------------------------
依据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相关专项规划,结合我市物流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物流业发展概况
(一) 主要特点
1. 物流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实现230.8亿元,比“十五”末期增长107.9亿元,年均增长13.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达到17347.5万吨,同比增长14.4%,其中公路货运量实现16804万吨,同比增长14.1%,铁路货运量实现538万吨,同比增长24.9%,民航货运量实现5.5万吨,同比增长9.3%。
2. 物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1562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8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71.9公里,已形成了以“两环八射一过境”的高速公路网为主骨架、8条放射状国省干线为主通道、以县乡和农村公路为脉络的路网体系。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京哈、沈大等6条铁路干线汇集沈阳,并拥有全国第二大的铁路编组站。桃仙国际机场被国家列为全国区域性航空枢纽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106条,其中,国内航线9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15条,民航运输年起降达6.97万架次。
3. 物流企业加快引进和发展
近年来,我市物流企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知名第三方物流公司争相进入我市,其中日本邮船、美国UPS 、丹麦马士基等世界100强物流企业8家,中海、中外运、招商局、宝供等国内50强物流企业14家。本地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辽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沈阳储运物流配送有限公司等38家第三方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
4. 物流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以沈阳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通通中国网、中运物流网为代表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大部分物流企业自行开发、购入和租用了物流信息网络管理系统,采用GPS 系统、条码等技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提高了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 存在问题
1. 物流运行效率偏低
现行物流业的分行业管理,行业间缺乏融合和协调, 制约了我市物流业的发展。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仅为4.6%,占全市服务业GDP 的比重也只有10.3%;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率仍高出发达国家1倍左右。
2. 物流服务能力不足
多数企业对于物流服务关注的仅限于物流成本的降低,没有上升到整体供应链
优化的高度,只以“单环节、多供应商”外包模式为主,大部分物流企业只是承担某一个环节的物流业务,如运输、仓储、配送等,难以提供高效率的现代物流服务,存在附加值低、成本高、市场乱等问题。
3. 产业布局和物流资源分散
我市物流企业分布较分散,规模较小,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服务范围大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程度低,“封闭、集约、综合、社会化”的物流园区尚未形成,与我市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的目标不相称。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面临的机遇
一是全球经济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推动我市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快速增加我市物流业务总量,扩大我市物流服务辐射影响范围。
二是随着沈阳经济区的改革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开放,以及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城际连接带新城和新市镇建设加快,我市物流业的集聚功能将稳步增强,物流发展定位和服务层级将进一步提升。
三是我市以铁西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有利于提高物流企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能力。
(二) 面临的挑战
一是资源和效益的挑战。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社会效益大,企业效益相对小,
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随着土地使用税的增加,使投入与产出矛盾更加突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投资者积极性。
二是管理体制及机制的挑战。现代物流是各种产业融合、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复合产业。行业间缺乏协调, 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需要在体制和机制上不断创新。
三、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为目标,以信息技术和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促进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为重点,以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为突破,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运作高效、服务经济、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物流效率和能力,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 基本原则
1. 坚持市场化原则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根据市场需求,消除行政区划意识,做好区县间、行业间和部门间的协调和衔接,统筹全市,科学布局,集约发展,合理配置物流资源。
2. 坚持集约化原则
整合物流资源,通过高质量、多功能的物流服务和不断巩固业务资源,使物流集中发展区、中心布局充分体现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征,促进我市的物流业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3. 坚持联动化原则
注重城市主导产业与物流业的联动发展,一方面,物流业为其他产业提供支撑服务;另一方面,发挥物流业先导作用,提高产业物流运作效率,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4. 坚持可持续原则
强化与硬件设施相匹配的软环境建设,切实做好硬件设施建设和软环境营造有机结合,推动物流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改变传统物流模式,发展绿色物流。
(三) 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是将我市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包括三个层面内容:
1. 沈阳经济区物流核心城市
充分发挥沈阳经济区产业基础雄厚及一体化建设等诸多优势,将我市打造成为该区域交通组织和调度中心、物流采购和分拨中心,形成为沈阳经济区城市间货物配置的核心节点。
2. 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
发挥我市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地区经济走廊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构建连接省内外的物流通道体系,形成服务于全国的物流信息平台、国内最优的发展环境、物流人才培育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城市。
3. 东北亚重要的国际物流节点城市
利用我省沿海经济带建设,构筑完善的出海物流通道和航空物流通道,建设以保税物流、航运物流以及铁路集装箱物流等为基础的沈阳国际物流节点体系,成为连接欧亚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
(四) 发展目标
围绕我市“十二五”物流业发展定位,到2015年,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超过GDP 的年均增长速度;
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 的比率下降到17%以下;
世界100强和国内知名物流企业达到60家以上;
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工作,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 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东北地区物流中心城市。
使我市成为东北地区的物流采购与分拨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物流总部基地、
物流装备制造基地和物流科教基地。物流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产业。
四、物流框架体系
(一) 总体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交通运输条件,确定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位置、类型、规模和功能,构建“三大圈层”的总体发展格局。
1. 物流总部发展圈层
三环以内区域。依托中心城区楼宇经济优势,发展物流总部经济;依托中心城区信息化优势,积极构筑物流信息高地;利用中心城区靠近需求终端优势,发展城市配送物流体系;依托中心城区人才优势,开展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顺应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原有专业市场升级改造,对于不适合在中心城区发展的,逐步向外围城区迁移。
2. 物流集中发展圈层
三环至县域之间区域,其中四环两侧为重点发展区域,是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物流体系发展的主要载体圈层。充分利用区位交通优势,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大力推动物流集中区建设,提升物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的能力和水平。
3. 县域物流发展圈层
各县(市) 依托产业基础,在物流需求较为集中的区域规划建设物流节点,为特
色产业园区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物流基础设施,通过物流节点设施建设带动县市物流业发展。
沈阳市物流业发展除构建上述三个圈层外,还应注重与沈阳经济区其他七城市协调互动发展,推动规划、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合作建设区域内大型物流基础设施,打造协调统一、规划清晰、重点明确、布局合理、覆盖面广的区域物流一体化产业格局。
(二) 物流集中发展区
物流集中发展区重点实现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为全市、沈阳经济区、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地区等大区域物资集散、分拨、中转、配送、流通加工、信息等提供综合服务。
1. 沈阳国际物流港
位于于洪区马三家街道,由沈山铁路、沈西铁路和规划四环围合而成的区域,占地面积26.3平方公里。以铁路物流为核心,整合公路、海运、空运物流资源,发展制造业物流、化工物流、快速消费品物流、第三方物流等各种物流业务,形成完整的物流产业链,建立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的综合型物流集中发展区。打造集现代物流、内陆口岸、保税仓储、金融服务、流通加工功能于一体,覆盖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连接国内、通向欧亚大陆的现代化物流港。
2. 临空现代物流港
位于苏家屯区浑河新城内,苏桃路周边,三四环之间,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
承接辽宁省及东北地区中转物流,提供面向市区的城市配送和面向周边城市的中转配送服务。
3. 铁西装备制造业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铁西产业新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沈辽路沿线,占地2.0平方公里。集中发展区将以制造业物流服务为核心,提供融入企业供应、生产、销售、维修等一体化物流服务。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大型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现代建筑产业、汽车制造及关联企业,并能积极满足其它行业制造及商业企业的工业仓储、包装、分拣、加工等供应链服务需求。
4. 近海保税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沈阳近海经济区内,东至茨榆坨镇,西至蒲河东岸,南至沈盘公路南1公里,北至大莲花村,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近港优势,重点发展综合保税和港口物流,成为集仓储、区域配送和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保税物流集中发展区。
5. 沈北综合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沈阳四环、五环之间,以203国道为轴线,东至203国道以东1000米,南至四环控制线,西至长大铁路控制线,北至新城子常州路。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围绕生产资料、农产品、小商品、医药、汽车零配件等,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和专业批发市场。主要由交易展示区、仓储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组成。
6. 沈海综合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大东区京哈高速王家沟出入口西北侧,东至京哈高速,西至沈铁路,南至三环路,北至皮台与沈北交界处,占地1.5平方公里。依托大东汽车制造业集聚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配件、生产资料、建材装饰材料、日用工业品等物流服务,形成辐射东北地区的综合性集中发展区。
7. 空港物流集中发展区
位于东陵(浑南新区) 机场规划区,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规划建设航空产业物流、临空物流和保税物流为主,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物流集中发展区。
(三) 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为特定区域,以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化工、商贸流通等特色主导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十五个物流中心。功能上,与物流集中发展区各有分工互为补充;布局上,原则上鼓励物流中心向物流集中发展区集聚,共同发展构成全市物流节点体系。
1. 铁路集装箱物流中心
该中心位于于洪区马三家街道,是全国铁路集装箱18个一级节点站之一,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以铁路集装箱运输为主,集特货、快运和整车货物等全部铁路物流业务的枢纽型物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年货物吞吐量达100万标准箱。
2. 大东汽车物流中心
位于大东汽车产业区。重点建设成为东部汽车产业提供零部件和商品车物流服
务的专业化汽车物流中心。形成100万辆整车及所需零部件的物流服务能力。
3. 金山钢铁物流中心
位于皇姑区东北部,东至铁路线、西至文官村界、南至金山北路、北至区界。利用有色金属批发和钢材批发比较密集的优势,形成国内一流的现代钢铁物流中心
4. 南五医药物流中心
位于和平区南五地区,东至昆明南街,西至胜利南街,南至南六马路,北至用地界线,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规划建设物流仓储、展示交易、展览展销、物流信息发布等设施,成为集医药批发、商务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物流中心。
5. 公路陆港物流中心
位于于洪区马三家街道,北至河道,南至岔路口,西至沈西铁路,东至物流产业大道。占地面积18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停车场、车辆检修区、仓储区、管理中心,主要承担零担或大宗散货公路物流。
6. 五爱物流中心
位于沈河区北翰林路,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成为以货场和仓储为主,兼容物流企业的商务办公及货运分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
7. 普洛斯物流中心
位于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大路21号,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建设仓库、集装
箱露天堆场、查验场、视频监控设施等辅助工程,提供集仓储、运输和包装于一体的物流服务。
8. 中储物流中心
位于苏家屯区沙河街道办事处鲍家村,占地面积约为12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快速消费品分拨中心、超市冷链配送中心、应急物流集散中心、期货现货商品交割交易中心、物联网商品分拨中心、金融结算中心、都市联运配载中心、媒体购物商品分拨中心、信息中心、铁路专用线等。
9. 地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位于大东区东贸路地区,占地面积60万平方米,投资30亿元,建设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副产品物流中心。
10. 明廉农副水产品物流中心
位于皇姑区明廉路8号,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重点建设成为以熟食冻品、水产、蔬菜为主的集仓储、运输、配送、信息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物流中心。
11. 沈阳粮食物流中心
位于铁西区保工北街20号,占地面积31万平方米。由沈阳市第一粮库和沈阳粮食批发市场合并而成。分为经营交易区、仓储保管区、加工分装区和物流配送区。主要建设成集自动化仓储、交易、物流配送、产品精深加工、包装、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粮食专业物流中心。
12. 新民物流中心
位于新民市城区内沈山铁路以北,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为农机市场及新建的汽贸城、农资市场、建材市场、果蔬市场、汽配市场六大市场提供配货、仓储、中转等配套的物流服务。
13. 辽中物流中心
位于茨榆坨西山村以北、大莲花村以西、沈西产业大道辽中段以东,占地面积5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仓储保管、加工分装、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等配套设施。
14. 法库物流中心
位于法库县陶瓷产业园内,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成为以陶瓷产品为主的物流中心。
15. 康平物流中心
位于康平县城北部,西北部与辽宁康平经济开发区衔接处、中部与203国道交汇处和东南部与沈康高速公路出口衔接处。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规划建设塑编产品、建筑材料、农用机械、农产品、二手车和旧物六大专业市场,以及信息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
(四) 物流通道
打破交通各行业的条块分割,推进多种运输方式有效整合,形成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运输枢纽(场站) 有机匹配,运输综合效能高,运输成本合理,内外货流
顺畅的物流通道体系。
1. 沈阳经济区城际物流通道
发挥作为沈阳经济区物流核心城市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沈抚、沈本、沈辽鞍营、京沈、沈阜(沈彰) 、沈铁、沈康七大综合交通走廊及城际连接带建设。完善铁路路网,新建沈阳经法库至康平铁路。实施三环路扩建工程和绕城高速五环路建设,推进实施辽宁中部环线高速路建设,提高干线路网等级。
2. 东北地区区域物流通道
加快建设哈大铁路客运专线、续建沈西出海铁路,提高煤炭、粮食、机电设备等重要大宗货物运输能力,规划建设集集装箱、快运、特货、整车货物等铁路业务为一体的集装箱中心站,加快沈阳铁路货运场站外迁进程,增强我市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加快公路货运枢纽场站建设,进一步完善信息和配送设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物流。强化内陆港群建设,加快大连、营口、锦州、丹东、葫芦岛、盘锦等港口功能向我市延伸,加快出海大通道建设,做好铁路、公路与海运的衔接,加强与沿海港口的合作,实现产业园区与港口城市有效连接。
3. 东北亚国际物流通道
扩建桃仙机场,继续增开国内外航线,增加航运覆盖面,增强航空货运枢纽功能,为沈阳实现国际化城市目标创造便捷的空中物流通道。发展专用货机,培育货运航线,形成布局完善合理的航空货运物流网络体系。合理规划建设保税物流基础设施,形成南从营口和大连等港口出海、北从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等口岸出境,
并向国外拓展的快捷通道。强化与周边海关合作,优化海关和检验检疫管理,搞好高效快捷的“大通关”,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
(五) 重点物流体系
1. 工业物流
重点围绕沈西工业走廊、全国装备制造业集聚示范区、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等经济区的建设,充分整合工业企业内部物流资源和社会物流资源,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食品加工等重点工业物流体系。
装备制造物流
规划建设铁西装备制造业物流集中发展区,开辟重大装备物流绿色通道,筹建国家重大装备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重点发展大型发电设备、冶金成套设备、重型机械设备、矿山机械等重大装备制造物流。
汽车及零配件物流
整合区域汽车及零配件制造业物流资源,围绕华晨金杯、宝马、通用、中顺汽车等汽车制造企业,建立整车及零配件物流体系。全面提高我市汽车制造企业在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方面的物流水平。
食品工业物流
结合沈北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构建连接沈阳经济区,辐射东北亚的绿色食品物流网络服务体系。以沈北综合物流集中发展区、雨润农副产品全球
采购中心和海吉星农产品物流中心为核心,重点发展乳制品、绿色食品、肉类制品、山特产品物流。
2. 农业物流
粮食物流
建立以沈阳粮食物流中心为核心,以国有大型粮库为支撑,以其他粮食仓储、加工、购销企业为基础,实现粮食流通信息系统和检验检测系统改造升级,基本实现粮食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流通过程的无缝链接,建设统一开放、方便快捷、运转高效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
农产品及果蔬物流
调整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以地利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明廉农副水产品物流中心、大东区东北农副产品物流中心、沈阳雨润农副产品全球采购中心、于洪区润恒农产品交易中心为重点,建设集仓储、运输、信息和结算功能等为一体的大型物流中心。
3. 商贸流通物流
商贸物流
以大型商贸连锁经营企业为龙头,建立城市连锁配送服务体系,形成集中分销、优化配送、快捷环保的城市商贸物流一体化运作模式;积极推进快递服务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实现食品、日用品等商业物流的社区配送。
农资及农村消费品物流
加快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销售网络和物流体系。整合农村社会流通资源,鼓励第三方物流公司加盟涉农物流,形成全市农村消费品物流网络体。
钢铁物流
提升北一路钢铁物流贸易产业总水平,调整我市钢材市场布局,提升业态。重点建设皇姑区金山钢铁物流中心、沈煤东北钢材物流中心、沈阳国际物流港钢铁物流中心,主要发展流通加工及配送业务。
医药物流
支持东北大药房、维康医药、成大方圆等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加快发展医药连锁配送物流,提高社会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全市药品配送物流服务体系。以南五医药物流中心、国药东北物流中心、东药物流中心、九州通医药物流中心为核心,重点建设成为集仓储、运输、分拨、配送、包装、展示、交易为一体的多功能的大型医药物流中心。
五、发展重点
(一) 建设物流节点设施
统筹规划建设七大物流集中发展区,充分体现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征,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服务,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
的合理衔接,优化城市配送,提高物流运作的规模效益,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此外,依托主要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商贸市场和交通枢纽,重点建设为汽车、化学危险品、农副产品及加工、医药等产业服务的专业物流中心。
(二) 推进物流业与其它产业联动发展
通过“提升壮大一批,企业分离一批,新发展一批,引进一批”,壮大我市第三方物流企业规模,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农业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北方交通重工、沈阳机床、沈鼓集团、特变电等重点制造企业释放物流业务,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鼓励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积极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实施。
(三) 推动专项物流发展
大力发展专项物流,提升全市物流服务水平。促进保税物流发展,建立新型保税物流监管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保税区;重点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等冷链物流设施,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保证农副产品新鲜安全,构建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运营商的监管,建立安全可靠的化工危险品物流体系;推动绿色物流,实现绿色运输和绿色仓储,推广绿色包装,逐步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循环物流系统。
(四) 建设全市物流信息平台
建设我市物流信息体系,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建设以沈阳为基地的东
北地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发展社会化物流信息网络,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构建国家级重大装备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信息共享、标准对接支持制造企业、物流企业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对接,并建立物流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制造业物流标准体系,制定物流信息、物流服务流程、工具器具和技术装备等领域的标准和规范;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加快推出联动信息化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
(五) 打造城市配送体系
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扩大居民消费。加快建设城市配送项目,鼓励专业运输企业开展城市配送,提高城市配送的专业化水平,解决城市快递、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装卸作业问题,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
(六) 开发推广物流技术装备应用
依托我市物流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培育和发展一批物流装备品牌。跟踪研究国际、国内物流装备技术标准和市场变化,发展物流业所需的各种现代装备,全面提升我市物流装备制造能力。重视“物联网”建设,推动射频技术、传感器等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积极采用托盘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大吨位厢式货车、节能环保货车、自动化仓库设备等。
六、政策与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组织和领导。组建以市政府分管市长为召集人,由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委、市交通局等有关等部门参加的市物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协调解决涉及相关部门的有关问题,促进部门协作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物流业发展。
(二)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协调金融部门给以信贷支持,充分利用各方面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我市重点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
(三) 完善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现有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决影响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交通管理和计量器具等方面的问题。研究提出运输车辆入市开辟绿色通道的措施等。
(四) 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物流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和吸收
国外先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通过兼并、重组,提升传统物流流通业,鼓励发展现代物流;支持物流企业以资本运作等合资、合作方式,参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加快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国内外各类主体,特别是大型物流企业进入。
(五) 完善物流标准制定和物流统计工作
按照企业急需性、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进行逐步推进鼓励标准化科研机构深入企业开展调查,准确把握企业发展脉搏,亟企业所需,做好物流标准规范制定。建立我市物流业统计指标体系,强化对产业发展的运行监测。着手研究建立物流业统计调查制度和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做好行业分析,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
(六) 推动物流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推动物流人才尤其是物流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物流技术人才的引进工作。选择与物流岗位接近和知识结构接近的职工进行在岗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企业急用的物流人才。委托相关高校开设现代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专业,把学历教育及职业教育结合起来,重点培养我市急需的物流应用人才、操作人才。在物流业中推行物流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和能力级别证书制度,促进物流人才管理的规范化。通过一系列措施抢占我市物流人才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