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_徐小丽

《台阶》说课稿

扬州市翠岗中学 徐小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所选的文章可读性强,风格不一。本课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用几个简短的追

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反映出父

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厚实深沉,给人启迪。

二、教学背景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打下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基础,但仍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在鉴赏文本时过

于依赖教辅书和老师而忽略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鉴于上述情况,我将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内驱动

力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整体规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默读中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提炼主要信息,概括主要情节。培养学生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疑阅读,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结合背景,理解父亲衰老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创设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衰老的原因,理解父亲的这种衰老。

四、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文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适时地指导和评

价。采用设疑法、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贯穿圈点勾画阅

读法(圈点勾画作旁批,结合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评价人物形象)、默读、朗读教学法(体会细节描写的精

妙)、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一段100左右字的片段,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

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五、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熟读课文,尝试质疑,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包括四个板块,共八个环节。

眺望台阶 走近父亲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刘和刚的《父亲》: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透过这感人至深的旋

律,我们看到了在困顿中艰难前行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重的爱。李森祥的小说

《台阶》,也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们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

小说《台阶》,走近父亲,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而凝重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父亲》,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用时约4分钟。

(二)认识作者 读准字音

1、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利用PPT适当补充: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

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

力。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

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2、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面对大屏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红色字体的字词要重读。其余同学认证聆听后着重从字

音角度进行评价,经老师点评后全体一起读。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尴尬(gān’gà)撬石板(qiào) 硌(gâ)了一下

(三)概括情节 初识父亲

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再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看

完后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提示:可以围绕三个小问题概括内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

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

亲却老了。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用时约5分钟。

踏上台阶 感受父亲

(四)研读课文 分析父亲

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与其说是对地位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对尊重的渴望。但他耗尽毕生精力铸就起

了这凝聚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时,他的感受却不一样了,下面就让我们透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地

走近父亲,感受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一样了,他究竟怎么了呢?

用作者的来说“父亲老了”。

1、找到父亲衰老的表现

身体的衰老:

从第二十二段,父亲的腰: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

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腰闪了,看出父亲老了,但很要强。

从第二十八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

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

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父亲老了,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是不服老。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

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

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请学生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心态的不自然、衰老:

从第二十一段,父亲的笑容“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父亲明明该高

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可以看出父亲很尴尬,不自在。

从第二十六段,“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可以看出父亲

修建台阶之后的不自然。

从第二十七段,“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

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可以看出父亲的谦卑、

不自在。

从第二十九、三十段,“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也不愿意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

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父亲的头颅“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

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既有父亲精神上的

失落,也看到了父亲身体的衰老。

修建台阶前父亲是这样的吗?

2、找到台阶修建前父亲的表现。

从一、六两段,反复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看,父亲十分想建成一座新台阶。他有追求,

有志气,自尊心强。

从第二段,“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以看出父亲身体好,有毅力;

从第十、十一、十六段,“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却做得很认真。”“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

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就是这样准

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

真的人,他很勤劳,有毅力,执着。

从第十三段,父亲的目光“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

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可以看出父亲修台阶的专注,执着。

从第十五段,父亲的草鞋“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

并结合文本进行筛选,加工,整理。精彩的地方,让学生尝试朗读,体会父亲的形象。注重学法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以看出父亲很勤奋,执着。

从第十七段,“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看出父亲很勤劳,热情。

从第十九段,父亲的汗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

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

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可以看出父亲充满干劲的精神。

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父亲的衰老。

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

第一、时间的流逝,岁数的增长,父亲变老是种自然现象。

第二、要强、倔强的父亲不肯面对老去的现实,不服老,但又无力改变,所以烦躁,不自在。

第三、老实厚道,谦卑质朴的父亲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新的生活,虽然台阶高了,但他还是习惯了以往

的生活,农民自卑心理已经在父亲的心理生根发芽了,所以会不自然,不自在。

第四、父亲失去了目标,没有了奔头,没有了追求,这是父亲精神颓废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采用逆推的方式,从结尾入手,通过前后对比解决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文

本阅读,用圈点勾画作旁批的方法,从文本中提炼信息。

(五)巩固提炼 总结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梳理,相信刚才模糊的父亲形象在你心目中,应该已经是清晰、

生动、立体了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下面请用“父亲是一个 的人”这个句式来总结一下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

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

去。

设计意图: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父亲的形象,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审视台阶 理解父亲

(六)标点探究 情感体验

思考:文中的儿子是饱含着感情来刻画父亲的,结尾段落,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

并说明理由?该怎样去读呢?(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感叹号:用了一生来修建台阶,这种执著勤劳的精神值得敬仰;父亲把一切都用在了修建台阶,改善

家庭环境,提高家庭地位,这种要强的信念、美好的愿望值得敬佩。

省略号:新屋建成了,父亲却老了,憔悴了,让人伤心、怜悯。

句号:台阶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

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

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

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作为儿子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

酷现实面前无能无力。因此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还有

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淡而冷静的

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

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设计意图:

仍然从结尾处着手,注重语文的“人文性”,通过自己创作,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

解。结合结尾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回味台阶 描写父亲

(七)学以致用 描写寄情

文中的父亲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地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让我们感动,

面对这个父亲,怎能不从心底唤起我们对自己父亲的感恩呢?

文中“父亲的脚”“父亲的目光”“父亲的头颅”这些细节让我们难忘,你最难忘的是父亲的什么呢?请

以 “我最难忘父亲的 ”为题, 写几句心里话,好吗?

通过站展台展示学生的佳作。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关注生活。

(八)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家里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欢笑,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梦想赋予了他们健壮的步伐,追求引领他们走向光明大道,成功则证明了他们的真实与壮美。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深爱着的父亲,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心里话送给父亲,把你的深情告诉给父亲吧!

设计意图:

呼应开头,承接上面的写作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意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父辈们命运的坎坷,激发学生的爱父之情。

作业

课外利用互联网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七、板书设计

根据上课的内容和环节,我将这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要强

坚韧 怜悯

辛苦 崇敬

谦卑

八、教后反思

学生经过近9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大多数同学多感性领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觉认知,少条分缕析。所以引导其结合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来进行阅读就颇为重要,本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化学生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注意抒情、议论的语句,注意结构和内容有特殊作用的语句,启发学生注意阅读技巧。

阅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旁批,督促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颇有好处的。

阅读教学还需要老师的预设和控制,并且随机生成创造性的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还要施加评价和影响。在本节课中,预设内容完成较好,但没能及时结合学生的思考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创造。此外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还很单一,缺少感染力。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亟需提升的。

《台阶》说课稿

扬州市翠岗中学 徐小丽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读书”,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所选的文章可读性强,风格不一。本课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用几个简短的追

求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生的悲凉画卷。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反映出父

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厚实深沉,给人启迪。

二、教学背景

初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打下一定的现代文阅读基础,但仍缺少思维的主动性,在鉴赏文本时过

于依赖教辅书和老师而忽略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鉴于上述情况,我将通过适当的方法调动他们的内驱动

力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整体规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技能:默读中圈点勾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提炼主要信息,概括主要情节。培养学生探究性

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疑阅读,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结合背景,理解父亲衰老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赏析语句,品析父亲身上的精神;创设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父亲衰老的原因,理解父亲的这种衰老。

四、教学方法

根据现代文教学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适时地指导和评

价。采用设疑法、点拨教学法(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思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其中贯穿圈点勾画阅

读法(圈点勾画作旁批,结合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评价人物形象)、默读、朗读教学法(体会细节描写的精

妙)、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一段100左右字的片段,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

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等教学方法。

五、课前预习

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如熟读课文,尝试质疑,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等。

六、教学过程

我把本课设计成一个具体的教学流程,包括四个板块,共八个环节。

眺望台阶 走近父亲

(一)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刘和刚的《父亲》: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透过这感人至深的旋

律,我们看到了在困顿中艰难前行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重的爱。李森祥的小说

《台阶》,也是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父亲们现实的生活画卷,今天,就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

小说《台阶》,走近父亲,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而凝重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父亲》,预设和营造适宜本文课堂教学的氛围,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课文的兴趣。

用时约4分钟。

(二)认识作者 读准字音

1、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简要介绍一下作者,教师利用PPT适当补充: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

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

力。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传世之鼓》等。作品充满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其艺术

特色是文字简洁、善抓细节。

2、检查预习

请一位同学面对大屏幕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红色字体的字词要重读。其余同学认证聆听后着重从字

音角度进行评价,经老师点评后全体一起读。

凹凼(āo dàng) 涎水(xián) 揩汗(kāi) 嘎嘎(gā)

黏性(nián) 掺水(chān) 蹿上(cuān) 胯骨(kuà)

尴尬(gān’gà)撬石板(qiào) 硌(gâ)了一下

(三)概括情节 初识父亲

这篇小说以台阶为题目,那么小说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再用三分钟的时间迅速浏览课文,看

完后尝试用几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提示:可以围绕三个小问题概括内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

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好后,父

亲却老了。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

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用时约5分钟。

踏上台阶 感受父亲

(四)研读课文 分析父亲

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望,与其说是对地位的渴望,还不如说是对尊重的渴望。但他耗尽毕生精力铸就起

了这凝聚着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时,他的感受却不一样了,下面就让我们透过细腻的细节描写,进一步地

走近父亲,感受父亲的形象。

父亲的感受为什么会不一样了,他究竟怎么了呢?

用作者的来说“父亲老了”。

1、找到父亲衰老的表现

身体的衰老:

从第二十二段,父亲的腰: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

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腰闪了,看出父亲老了,但很要强。

从第二十八段,“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

动吗!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

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父亲老了,连一担水都挑不动了,是不服老。

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一

句中一个感叹号为什么不用问号?

这句话不是问句,父亲肯定他能挑动,用感叹号表现了父亲不服老的强烈感情;用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续,

是因为父亲担水很累了,所以说话不连贯。

请学生读出这不连贯和不服老来。

心态的不自然、衰老:

从第二十一段,父亲的笑容“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父亲明明该高

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可以看出父亲很尴尬,不自在。

从第二十六段,“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可以看出父亲

修建台阶之后的不自然。

从第二十七段,“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

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可以看出父亲的谦卑、

不自在。

从第二十九、三十段,“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可干,又觉得很烦躁……也不愿意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

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 父亲的头颅“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

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既有父亲精神上的

失落,也看到了父亲身体的衰老。

修建台阶前父亲是这样的吗?

2、找到台阶修建前父亲的表现。

从一、六两段,反复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来看,父亲十分想建成一座新台阶。他有追求,

有志气,自尊心强。

从第二段,“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以看出父亲身体好,有毅力;

从第十、十一、十六段,“父亲的准备是十分漫长的。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但他却做得很认真。”“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

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 “父亲就是这样准

备了大半辈子。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

真的人,他很勤劳,有毅力,执着。

从第十三段,父亲的目光“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

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可以看出父亲修台阶的专注,执着。

从第十五段,父亲的草鞋“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

并结合文本进行筛选,加工,整理。精彩的地方,让学生尝试朗读,体会父亲的形象。注重学法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

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可以看出父亲很勤奋,执着。

从第十七段,“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看出父亲很勤劳,热情。

从第十九段,父亲的汗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

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

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可以看出父亲充满干劲的精神。

请大家思考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父亲的衰老。

前后比较,探讨父亲衰老的原因。

第一、时间的流逝,岁数的增长,父亲变老是种自然现象。

第二、要强、倔强的父亲不肯面对老去的现实,不服老,但又无力改变,所以烦躁,不自在。

第三、老实厚道,谦卑质朴的父亲一时半会儿还适应不了新的生活,虽然台阶高了,但他还是习惯了以往

的生活,农民自卑心理已经在父亲的心理生根发芽了,所以会不自然,不自在。

第四、父亲失去了目标,没有了奔头,没有了追求,这是父亲精神颓废的根本原因。

设计意图:

采用逆推的方式,从结尾入手,通过前后对比解决问题,化难为易,便于学生掌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文

本阅读,用圈点勾画作旁批的方法,从文本中提炼信息。

(五)巩固提炼 总结形象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梳理,相信刚才模糊的父亲形象在你心目中,应该已经是清晰、

生动、立体了起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下面请用“父亲是一个 的人”这个句式来总结一下父亲的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理想,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

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

去。

设计意图:

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之上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父亲的形象,对父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审视台阶 理解父亲

(六)标点探究 情感体验

思考:文中的儿子是饱含着感情来刻画父亲的,结尾段落,如果叫我们同学来写,你们会用什么标点符号

并说明理由?该怎样去读呢?(教师引导学生读出句号深处的感情。)

感叹号:用了一生来修建台阶,这种执著勤劳的精神值得敬仰;父亲把一切都用在了修建台阶,改善

家庭环境,提高家庭地位,这种要强的信念、美好的愿望值得敬佩。

省略号:新屋建成了,父亲却老了,憔悴了,让人伤心、怜悯。

句号:台阶是父亲的追求、是父亲的向往、是父亲的理想、是父亲的尊严、是父亲一生的精神寄托高

台阶造成了,父亲得到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了吗?

父亲追求了一辈子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实现。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有许多农民像

父亲一样,再勤劳、再坚韧、再要强,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这是他们自己的原因吗?

小说通过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歌颂了我们民族拼命硬干、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同时发出

了时代的呼唤:农民渴望改变落后面貌,结束贫穷的生活。

作为儿子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

酷现实面前无能无力。因此这最后似乎是不经意的一声感叹,其实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还有

什么能比清醒地无能为力地面对困境更让人扼腕心疼呢?这个貌似波澜不惊的句号,更能于平淡而冷静的

语境中凸现出震撼人心的悲凉。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当时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

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设计意图:

仍然从结尾处着手,注重语文的“人文性”,通过自己创作,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加深理

解。结合结尾句中的标点符号,体会文中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理解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回味台阶 描写父亲

(七)学以致用 描写寄情

文中的父亲和我们许许多多的父亲一样,向着美好的生活不断地追求着,他坚韧顽强的品质让我们感动,

面对这个父亲,怎能不从心底唤起我们对自己父亲的感恩呢?

文中“父亲的脚”“父亲的目光”“父亲的头颅”这些细节让我们难忘,你最难忘的是父亲的什么呢?请

以 “我最难忘父亲的 ”为题, 写几句心里话,好吗?

通过站展台展示学生的佳作。

设计意图:

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学会关注生活。

(八)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想想你的背影,我感受到了坚韧;凝望你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家里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欢笑,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梦想赋予了他们健壮的步伐,追求引领他们走向光明大道,成功则证明了他们的真实与壮美。是啊,这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深爱着的父亲,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心里话送给父亲,把你的深情告诉给父亲吧!

设计意图:

呼应开头,承接上面的写作环节,对课堂教学进行整堂回顾,意在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父辈们命运的坎坷,激发学生的爱父之情。

作业

课外利用互联网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

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

七、板书设计

根据上课的内容和环节,我将这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要强

坚韧 怜悯

辛苦 崇敬

谦卑

八、教后反思

学生经过近9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大多数同学多感性领悟,少理性分析,多直觉认知,少条分缕析。所以引导其结合有提示作用的关键词句来进行阅读就颇为重要,本节课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化学生注意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注意抒情、议论的语句,注意结构和内容有特殊作用的语句,启发学生注意阅读技巧。

阅读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圈点勾画作旁批,督促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对学生的学习也是颇有好处的。

阅读教学还需要老师的预设和控制,并且随机生成创造性的知识;对学生的阅读结果还要施加评价和影响。在本节课中,预设内容完成较好,但没能及时结合学生的思考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创造。此外对学生的评价性语言还很单一,缺少感染力。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亟需提升的。


相关文章

  • 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
  • 课堂偶发事件的类型及处理办法 - 作者:苏勇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各异,他们的表现必然会千差万别,加之外界环境影响,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是难免的.当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应如何妥善处理呢?现结 ...查看


  • 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急处理方法
  • 课堂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应急处理方法 一.突发性问题举例 1.晚修,课室内安安静静的,片刻,某一角有少许谈话声响起,逐渐蔓延,已造成不好的影响,教师善意地提醒他们向他们"嘘"了一声,紧接着某一位同学说了一句:"谁在 ...查看


  • 幼儿园大班思维训练题库
  • 思维训练题库 1.小丽走进教室,看见教室里只有7名同学,那么现在教室里有几名同学? 2.一只猫吃一只老鼠,用5分钟吃完:5只猫同时吃5只同样大小的老鼠,要几分钟吃完? 3.小康同样的钱,可以买3支铅笔和2本练习本,是铅笔贵还是练习本贵? 4 ...查看


  • 四年级趣味数学练习题
  • 姓名: 答对( )题 1.找规律填数. (1)75,3,74,3,73,3,( ),( ): (2)0,2,2,4,6,10,( ),( ). 2.五个人参加赛跑,甲不是第一名,乙不是第一名,也不是最后一名:丙在甲后面一名:丁不是第二名:戊 ...查看


  • [朋友]我的好朋友
  • 自打一年级,我就和小丽成为可可好朋友.她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扎着一根长辫子,一双乌黑明亮的大眼睛,晶莹透彻得宛如两弯秋水.最引人注目的是,她那乖巧的小嘴,殷红色的嘴唇像石榴红一样的鲜艳.她的人品和她的人一样美,助人为乐.学习好.脾气好等各方 ...查看


  • 新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奥数练习题
  • 找规律填数: (1)45.40.35.30.( ).( ).15.( ).( ).0. (2)1.2.3.5.8.13.21.( ).( ).( ). (3)4.7.11.16.( ).29.37.( ).56.( ). (4)( ).32 ...查看


  •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功与功率习题
  • 功和功率练习题 姓名 一. 选择题 1. 如图所示几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了功的是 ( ) 2.售货员用120牛的水平力,推着500牛的售货车在水平路上前进30米,用去40 秒的时间,则它做的功和功率分别为( ) A.3600J ,375W ...查看


  • 六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教师讲义
  • 牛吃草问题讲义 牛吃草问题常用到四个基本公式,分别是: (1)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多天数-相应的牛头数×吃的较少天数)÷(吃的较多天数-吃的较少天数): (2)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3)吃的 ...查看


  • 三年级和差倍及年龄问题
  • 和差倍及年龄问题 一.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包含了一个极其常用的数学思想--消灭差.而消灭差最有效的途径有二:减多余,补不足.会画图.先画小,后画大 1.甲.乙两筐苹果共80千克.甲给乙10千克后,两筐重量相等.甲.乙两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