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记叙文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归类
一、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二、记叙文的分类:
(一)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的特点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老王》、《我的老师》)
(二)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社戏》)
(三)写景的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四)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借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解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就是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是领会文章主题的前提,也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概括文章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1)设题方式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解题方法
①题目扩展法。有些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找出文中的这些要素,合理组织它们,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
③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或重点段落就能概括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⑤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事件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⑥抓关键词法。有时候只要能用一个词来回答文章写了什么,就找到了突破口。
小结:首先认真阅读、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作者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按叙述的基本要素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织答案。
(3)答题模板
①本文记叙了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②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2、归纳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归纳中心,一定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概括中心的语言要准确、全面、严密、简
(1)设题方式
①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愿望?
③简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
④本文体现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解题方法
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时可以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
③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④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⑤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⑥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个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⑦从时代背景入手。有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3)答题模板
文章通过对„„的叙述,歌颂(批判)了„„,表现(揭示)了„„的深刻道理(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分析文章线索
文章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联结文章材料的关键词语或纲目。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种感情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结构。
1、设题方式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选文以什么为线索?
2、解题方法
(1)标题关联分析法。从“文章的眼睛”也就题目入手,依据题目和内容的关系,直接抓住线索。
(2)语言标志揣摩法。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入手,只要找到指明路径方向的一些“路标行”词句就找到了线索。此外,表示时空转换、情感变化、角色变换的一些关键词语若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可确定为线索。
(3)分析归纳提炼法。前两种方法都很容易掌握,但文章的线索有时会比较复杂,甚至两条。所以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再加以综合归纳。
(二)梳理行文思路
思路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1、设题方式
(1)请参照下面所给的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2)仿照示例,在空白的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
2、解题方法
(2)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结构。
(三)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悬念、铺垫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1、设题方式
(1)本文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2)简要分析某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某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解题方法
(1)扣中心,以纲代目。分析语段结构,找准中心句。以语段的中心句为“纲”,理清文章结构。
(2)注意开头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和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文或后文的关系,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
(3)辨别标志性词句。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如关联词、过渡句、总领句等。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3、答题模板
(1)指出文章所用的结构方式。
(2)说明这种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说明。
不同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
顺叙:叙事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倒叙: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造成悬念,避免叙述的呆板和单调。 插叙、补叙:解释说明某情况,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或中心思想。
照应:包括开头和结尾呼应、正文和标题呼应、行文中内容互相照应等,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起到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品质在曲折的情节中凸显出来。
三、理解词语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为了表达的需要,文章在一些句子中用词十分含蓄,必须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才能对词语做出正确的解释。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指代性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指代的内容。
1、 设题方式
(1)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3)某段中的某词语改为另一词语好吗?为什么?
2、解题方法
(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
(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
(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
(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某某词用得好,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表面意思),把„„(动作、形态等,根据文章内容来写)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表达效果)。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设题方式
(1)本文标题有何含义?
(2)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文章以„„为题有哪些好处?说说你的看法。
2、解题方法
先解释标题的表面意思,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3、答题模板
标题的意思是„„,它揭示(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一)品味精彩语言
1、设题方式
(1)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结合语境,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4)请分析这句话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解题方法
(1)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2)说明这句话运用了何种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有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3)评述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即阐明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
3、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手法,使某物(某人、某事)„„(修辞、表现手法的作用),表现了„„(主旨、品质,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
(二)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它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表达技巧有很多,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侧面描写、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衬托、象征、以小见大等。
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前后照应、卒彰显志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等。
1、设题方式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2)文中运用了对比(象征、侧面描写等)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1)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此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要紧扣文章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说明。)
3、答题模板
本文采用了„„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记叙),表现(赞颂、贬斥)了„„的精神(现象、品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突发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人物(事物)„„的特点。
(4)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首要的人或物,突出了首要的人或物的„„品质(特点、性格、感情等)。
(5)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6)象征:用某事物象征某事物,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比喻: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8)拟人:把„„拟人化(人格化),赋予„„以人物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9)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10)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11)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句子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12)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3)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五、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个人见解
1、设题方式
(1)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对文章的某内容有多种看法,一种是„„,另一种是„„。对此,你有何看法?
2、解题方法
(1)吃透全文,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2)有胆有识,有理有据,敢于打破常规。
(3)答全答顺,认真书写,追求完美表达。
3、答题步骤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2)结合文中表现文章主题或作者情感的句子回答,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材料加以说明,阐明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
(3)重申(或升华)自己的观点。(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
中小学记叙文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归类
一、记叙文的含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事感人,以情动人。”就是说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其人其事的感染和影响。
二、记叙文的分类:
(一)写人的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的特点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老王》、《我的老师》)
(二)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社戏》)
(三)写景的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四)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借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白杨礼赞》、《紫藤萝瀑布》)
三、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解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内容,就是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是领会文章主题的前提,也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基础。(概括文章内容,一般要做到意思准确,语言通顺、简洁。)
(1)设题方式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③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解题方法
①题目扩展法。有些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找出文中的这些要素,合理组织它们,就能概括出主要内容。
③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④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或重点段落就能概括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以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
⑤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事件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
⑥抓关键词法。有时候只要能用一个词来回答文章写了什么,就找到了突破口。
小结:首先认真阅读、分析,从总体上把握作者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按叙述的基本要素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织答案。
(3)答题模板
①本文记叙了谁+何时+何地+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②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情感。
2、归纳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它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反映了作者对一件事的立场、看法、主张。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都不直接在文章里写出来,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深入思考自己领会和归纳。(归纳中心,一定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不能停留在表面认识上。概括中心的语言要准确、全面、严密、简
(1)设题方式
①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愿望?
③简要分析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认识。
④本文体现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精神品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解题方法
①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能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时可以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 ②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
③从分析首段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 ④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思想,分析结尾段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
⑤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句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⑥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个部分之中,要做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思想。
⑦从时代背景入手。有一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3)答题模板
文章通过对„„的叙述,歌颂(批判)了„„,表现(揭示)了„„的深刻道理(主要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一)分析文章线索
文章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联结文章材料的关键词语或纲目。线索可以是某一事物、某一人物、某种感情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结构。
1、设题方式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2)选文以什么为线索?
2、解题方法
(1)标题关联分析法。从“文章的眼睛”也就题目入手,依据题目和内容的关系,直接抓住线索。
(2)语言标志揣摩法。从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入手,只要找到指明路径方向的一些“路标行”词句就找到了线索。此外,表示时空转换、情感变化、角色变换的一些关键词语若有一定的规律性,即可确定为线索。
(3)分析归纳提炼法。前两种方法都很容易掌握,但文章的线索有时会比较复杂,甚至两条。所以必须掌握相关知识,再加以综合归纳。
(二)梳理行文思路
思路是作者为实现表达目的而确定的文章内容的先后顺序。对文章思路的把握有赖于对文章的细致阅读,尤其是解题前的通读全文。
1、设题方式
(1)请参照下面所给的语句,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2)仿照示例,在空白的方框里填写相应的小标题。
2、解题方法
(2)逐段细读,寻找关键词语及中心句,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标示段意。这一步的作用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显露出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结构。
(三)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主要表现在文章的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悬念、铺垫以及段落层次的关系等方面。
1、设题方式
(1)本文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2)简要分析某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3)文章某段能否去掉?为什么?
2、解题方法
(1)扣中心,以纲代目。分析语段结构,找准中心句。以语段的中心句为“纲”,理清文章结构。
(2)注意开头结尾。开头和结尾是文章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起引入、总领和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前文或后文的关系,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
(3)辨别标志性词句。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清晰,往往用一些标志性的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内容间的关系,如关联词、过渡句、总领句等。找出这些词语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3、答题模板
(1)指出文章所用的结构方式。
(2)说明这种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说明。
不同结构方式的表达效果
顺叙:叙事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倒叙: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造成悬念,避免叙述的呆板和单调。 插叙、补叙:解释说明某情况,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或中心思想。
照应:包括开头和结尾呼应、正文和标题呼应、行文中内容互相照应等,可以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谨,起到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悬念:使文章波澜起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使人物品质在曲折的情节中凸显出来。
三、理解词语含义,体会表达效果。
(一)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
为了表达的需要,文章在一些句子中用词十分含蓄,必须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才能对词语做出正确的解释。另外还应特别注意指代性词语在一定语境中指代的内容。
1、 设题方式
(1)联系选文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3)某段中的某词语改为另一词语好吗?为什么?
2、解题方法
(1)看清题干要求,锁定词语。
(2)回到文中,还原词语位置。
(3)划定语言环境,前后勾连,综合信息。
(4)组织语言,完成答案。
某某词用得好,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或人物的„„特点(词语的表面意思),把„„(动作、形态等,根据文章内容来写)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表达效果)。
(二)理解标题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设题方式
(1)本文标题有何含义?
(2)分析本文标题的特点和作用。
(3)文章以„„为题有哪些好处?说说你的看法。
2、解题方法
先解释标题的表面意思,然后联系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3、答题模板
标题的意思是„„,它揭示(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四、品味精彩语言,赏析表达技巧
(一)品味精彩语言
1、设题方式
(1)结合上下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结合语境,对文中的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3)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4)请分析这句话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解题方法
(1)理解这句话本身的意思。
(2)说明这句话运用了何种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有何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幽默诙谐等)。
(3)评述这句话的思想内涵,即阐明句子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等。
3、答题模板
这句话运用了„„手法,使某物(某人、某事)„„(修辞、表现手法的作用),表现了„„(主旨、品质,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
(二)赏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它包括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表达技巧有很多,主要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修辞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侧面描写、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渲染、衬托、象征、以小见大等。
结构技巧: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由远及近、层层铺垫、前后照应、卒彰显志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反问等。
1、设题方式
(1)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某事物?
(2)文中运用了对比(象征、侧面描写等)的表现手法,试分析它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选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
(1)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2)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此种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要紧扣文章所渲染的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说明。)
3、答题模板
本文采用了„„手法,通过对„„的描写(记叙),表现(赞颂、贬斥)了„„的精神(现象、品格等),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突发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抒情:抒发作者„„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3)对比:„„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人物(事物)„„的特点。
(4)衬托:以次要的人或物衬托首要的人或物,突出了首要的人或物的„„品质(特点、性格、感情等)。
(5)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6)象征:用某事物象征某事物,使文章立意深远,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7)比喻: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情态),表达了(人物)„„的情感。
(8)拟人:把„„拟人化(人格化),赋予„„以人物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情状(描绘出一幅„„的画面),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9)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人物)„„的感情。
(10)夸张:夸大(或缩小)了事物的大小(长度、速度、性能等),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11)反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是„„,句子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人物)„„的态度(观点、情感)。
(12)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出现,其作用通常为“引起了对„„问题的关注(或引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13)对偶:使文章节奏鲜明,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五、联系生活实际,发表个人见解
1、设题方式
(1)本文对你有何启示?请选择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对文章的某内容有多种看法,一种是„„,另一种是„„。对此,你有何看法?
2、解题方法
(1)吃透全文,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
(2)有胆有识,有理有据,敢于打破常规。
(3)答全答顺,认真书写,追求完美表达。
3、答题步骤
(1)用简练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2)结合文中表现文章主题或作者情感的句子回答,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材料加以说明,阐明理由,支撑自己的观点。
(3)重申(或升华)自己的观点。(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