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幼儿园 文本英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娃娃,这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和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使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的健康状态。作为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了解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极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产生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的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二、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法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的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是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幼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四、 四、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重庆市开县赵家街道中心幼儿园 文本英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娃娃,这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要达成幼儿体、德、智、劳、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幼儿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发展生存的能力,乐于与人交往,行为和性格特征良好,形成一个能使内在需要和外在压力保持平衡的健康状态。作为幼儿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关心了解幼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引领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一、 创设良好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极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产生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的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二、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法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 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
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的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是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幼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四、 四、给幼儿以关爱
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
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