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基本概况
天水农业学校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兰州农林学堂,1969年迁入清水县,1985年更名为天水农业学校,是经教育部确认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8月,经天水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清水县职教中心并入我校,使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我校在全省同类学校中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委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93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69人,初级职称44人,其它人员39人;现有财会人员5人,其中有上岗证3人。2012年在校学生493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中专1158人,非全日制成人中专3776人。校园占地199.8亩(南校区108.44亩、北校区91.36亩),教学实习农场占地1468亩。校园建筑面积47943㎡。包括办公楼一幢,面积4500㎡;教学楼一幢,面积14438㎡;实验楼二幢,面积16738㎡;汽修车间一栋,面积750㎡;金工车间一栋,面积525㎡;公寓楼三幢,面积10400㎡;食堂四处,面积4280㎡;培训楼一幢,面积2100㎡;大礼堂一座,面积800㎡;电化教室一座,面积1640㎡等。现开设有农林牧渔、信息技术、加工制造三大类11个专业。设8个实训中心,包括35个专业实训室。配备了微机、维修电工考核装置、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气相色谱分析仪、分析天平、恒温箱、显微摄影等先进实训设备和仪器8000多台(套),设备总价值2000万元。
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是明确办学宗旨,职教理念先进。确立了“抢抓机遇,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任务量化,目标考核”的管理理念、“模块构建,理实一体”的教改理念、“德育为先,柔性管理”的育人理念、“面向三农,产教结合”的服务理念,形成了独具我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力主机制创新,办学模式灵活。学校注重管理,创新了科室目标考核机制、校务督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学生管理三级联动机制。在全省首创了涉农专业“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教育模式,推行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联合办学模式。三是瞄准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合理。学校坚持“以农为主、工农兼备”的办学特色,强化现代涉农类优势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等特色专业,兼顾现代服务类专业。四是注重内涵发展,教学质量优良。以质量为核心,强化“三风”建设,实施“教学质量年”活动,着力推进“由数量向质量、由规模向规范、由规范向精细”的转变,形成了“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创新了“三大”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四大”信息技术平台,构建了“五大”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五是加强基础建设,办学实力雄厚。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实现了办学规模、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固定资产的“四个”翻番,基础能力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六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学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依托“甘肃省冬小麦育种基地”,积极开展了科研、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三年来,完成省市科研课题
6项,与省农科院协作育成小麦新品种6个,新增效益5亿元以上。开展农业科技培训3946人(次),完成了农民创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任务4150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绿化模范单位”、“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有 300多名学生获省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40多名教师被授予“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
学校自开办以来,为甘肃乃至青海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主持或协作完成省、市列科研课题43项,并通过推广新品种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50亿元。近5年来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4738名,多已成为企业骨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为全省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科技事业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基本概况
天水农业学校创建于1907年,前身为兰州农林学堂,1969年迁入清水县,1985年更名为天水农业学校,是经教育部确认的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07年8月,经天水市政府研究决定将清水县职教中心并入我校,使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2011年我校在全省同类学校中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三部委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示范性学校。学校现有教职工193人,其中:高级职称41人,中级职称69人,初级职称44人,其它人员39人;现有财会人员5人,其中有上岗证3人。2012年在校学生4934人,其中全日制普通中专1158人,非全日制成人中专3776人。校园占地199.8亩(南校区108.44亩、北校区91.36亩),教学实习农场占地1468亩。校园建筑面积47943㎡。包括办公楼一幢,面积4500㎡;教学楼一幢,面积14438㎡;实验楼二幢,面积16738㎡;汽修车间一栋,面积750㎡;金工车间一栋,面积525㎡;公寓楼三幢,面积10400㎡;食堂四处,面积4280㎡;培训楼一幢,面积2100㎡;大礼堂一座,面积800㎡;电化教室一座,面积1640㎡等。现开设有农林牧渔、信息技术、加工制造三大类11个专业。设8个实训中心,包括35个专业实训室。配备了微机、维修电工考核装置、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普通车床、气相色谱分析仪、分析天平、恒温箱、显微摄影等先进实训设备和仪器8000多台(套),设备总价值2000万元。
学校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一是明确办学宗旨,职教理念先进。确立了“抢抓机遇,争创一流”的发展理念、“任务量化,目标考核”的管理理念、“模块构建,理实一体”的教改理念、“德育为先,柔性管理”的育人理念、“面向三农,产教结合”的服务理念,形成了独具我校特色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二是力主机制创新,办学模式灵活。学校注重管理,创新了科室目标考核机制、校务督查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和学生管理三级联动机制。在全省首创了涉农专业“工学交替”弹性学制教育模式,推行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联合办学模式。三是瞄准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合理。学校坚持“以农为主、工农兼备”的办学特色,强化现代涉农类优势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等特色专业,兼顾现代服务类专业。四是注重内涵发展,教学质量优良。以质量为核心,强化“三风”建设,实施“教学质量年”活动,着力推进“由数量向质量、由规模向规范、由规范向精细”的转变,形成了“两种”考核评价方式,创新了“三大”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了“四大”信息技术平台,构建了“五大”模块化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五是加强基础建设,办学实力雄厚。以资源整合为契机,实现了办学规模、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固定资产的“四个”翻番,基础能力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六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学校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依托“甘肃省冬小麦育种基地”,积极开展了科研、示范、推广和科技培训。三年来,完成省市科研课题
6项,与省农科院协作育成小麦新品种6个,新增效益5亿元以上。开展农业科技培训3946人(次),完成了农民创业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任务4150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5年,学校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省级绿化模范单位”、“全省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甘肃省中等职业学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有 300多名学生获省市职业技能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40多名教师被授予“优秀辅导教师”荣誉称号。
学校自开办以来,为甘肃乃至青海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业科技、管理人才。主持或协作完成省、市列科研课题43项,并通过推广新品种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50亿元。近5年来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4738名,多已成为企业骨干,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普遍好评,为全省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科技事业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