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上髁炎中医诊疗常规

肱骨外上髁炎

【定义】[1]

肱骨外上髁炎是指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属于中医“伤筋”、“筋痹”、“肘劳”范畴。

【诊断标准】 [2]

1、肘部损伤史及前臂伸肌群反复牵拉刺激的劳损史。

2、诉有肘外侧疼痛:肘外侧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在某些方向性动作时疼痛加重,如拧衣服、扫地、端水壶、打羽毛球等活动。疼痛有时可向前臂、上臂放散,但在静止时,疼痛减轻或无症状。

3、常因疼痛而使肘腕部活动受限,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

4、肘外侧、肱桡关节处、环头韧带部有明显压痛,多无肿胀。

5、Mill 征阳性:即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尽量掌屈,前臂旋前,再将肘伸直,些时肱骨外上髁处明显疼痛。

6、抗阻力腕关节背伸痛阳性。

【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风寒湿热邪入侵或者慢性劳损,损伤局部经脉,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于局部,不通则痛。

(一)风寒阻络

肘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温痛缓,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湿热内蕴

肘外侧疼痛,有热感,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减轻,伴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气血亏虚 起病时间较长,肘部酸痛反复发作,提物无力,肘外侧压痛,喜按喜揉,并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瘀血阻络

肘外侧疼痛日久,逐渐加重,拒按,活动后疼痛加重,舌暗或舌下淤青,脉涩。

【治疗方案】 [1][3]

(一)治疗原则

1. 针灸及中药疗法:可作为主要及首选的治疗方法, 要辨证施治。

2. 封闭疗法:疼痛剧烈时,可以封闭止痛。

3. 物理疗法:早期可消除水肿,中后期可改善血液循环。

4. 手术疗法:顽固的病例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二)辨证施治

1. 辨证论治

(1)风寒阻络: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

防风9克、当归9克、赤茯苓9克、杏仁6克、黄芩3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黄3克、肉桂9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枣3枚

取穴:曲池、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阿是穴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尾灸艾段温针,灸两壮

(2)湿热内蕴

治则:清热化湿止痛

方药:四妙丸

苍术12克、黄柏6克、怀牛膝9克、苡仁15克、

取穴:曲池、丰隆、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丰隆穴提插泻法,阿是穴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出针时摇大针孔,拔罐放血。

(3)气血亏虚

治则:益气血、补肝肾、止痹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

秦艽6克、茯芩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

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芍药6克、干地黄6克。

取穴:曲池、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提插补法,阿是穴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

(4)瘀血阻络

治则: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

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取穴:曲池、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阿是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阿是穴出针时单向捻转,滞针,然后快速出针。

2. 其他治法:

(1)其他毫针刺法

齐刺:先在病变部位正中深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再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称“三刺” 扬刺:先在穴位正中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刺宜浮浅,不可过深,使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

腹针疗法:取中脘、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留针半小时,每日或各日一次。

(2)小针刀

用于慢性期

体位:屈肘或微屈肘置于床上

定位:A点:肱骨外髁上(压痛点) ,有压痛和肿胀

B 点:在外上髁远端0.5-1cm 处

消毒:碘酒消毒,铺消毒孔巾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

定线:刀口线与腱纤维平行

层次:A 点到骨面

B 点到皮下

内手法:A 点纵向纵切2次,纵向横切2次

B 点纵向纵切3-4次, 有突破就停, 注意不可过深, 防止损伤桡神经。

(3)火针:用直径0.34mm 、1寸长毫针,在火焰上烧至通红,以“准”、“快”为原则,以痛为腧,迅速刺入,深度0.2~0.5cm ,不留针,在其周围同法连续进针3~5下

(4)钩针:刺入阿是穴后,通过推刮、弹拨、钩拉等手法进行治疗。

(5)温灸疗法:直接灸或间接灸于局部。

(6)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1ml 注射于曲池穴,隔日一次。

(三)西医治疗

1. 封闭疗法:将醋酸强地松龙1ml 和2%普鲁卡因1ml (如普鲁卡因皮试(+)改用利多卡因),注入注射器混匀,注入局部皮下。

2. 物理疗法:主要应用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顽固的病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总伸肌腱肌皮微血管神经束切除术、环状韧带部分切除术、桡侧腕短伸肌延长术等。

【诊疗策略选择】

(一) 诊疗流程

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门诊

明确诊断,排除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肱桡滑囊炎及占位等因素

早期中药、针灸辨证施治,或结合局部封闭

中后期出现粘连可中药、针灸,亦可选取小针刀、火针

长久不愈,症状严重可考虑手术

(二) 辨证要点:

肘外侧疼痛是其辨证要点。本病早期中医辨证多为实证,中后期可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不能绝对区分,应结合病程、病史、体质、工作环境及症状施治。

(三) 治疗特点

本病西医治疗常用封闭,但期疗效不佳,以针灸疗效最佳,尤其早期积极针灸治疗,配以适当休息可获痊愈,尤以针法与灸法并用疗效较佳,病程越长,疗程易越长,治疗难度易增加。出现粘连当以滞针手法及小针刀疗效为佳。

中药亦有较好疗效,当辨证论治,但不论何型均需加以活血化瘀,只是在量上有所侧重。

(四) 治疗特色: 肱骨外上髁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但应当以辨证论治为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苑陈则除之,不可一味攻伐,运用重手法及泻法,疗效可能适得其反。

1. 早期:疼痛较剧,针灸有消除水肿、止痛等作用,但应当以浅刺、轻手法为主,辅以灸法疗效更佳。

2. 中后期疼痛虽轻,病久血瘀,瘀血阻于经络,当以重手法大力捻转,甚则滞针。可辅以电针治疗,亦可刺络拨罐,但疗效与病程呈反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可佐以扶正取穴。久治不效者,可以小针刀治疗。

(五) 注意事项:

平时要注意避免劳损,尤其易劳损病变部位的动作要避免。

【疗效评判】

1. 疗效评定

①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

②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

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疼痛评定

标卡记分法:取一长45cm 、宽7cm 的硬纸卡片,分别按等比例从一端至另一端标上0—15的数字,分别表示肘部疼痛从轻至重,其中0为无痛,从1—5为轻度,从6—10为中度,从11—15为重度。治疗前后让患者指出肘部疼痛程度的相应数字,分别记为相应的分数。

肱骨外上髁炎

【定义】[1]

肱骨外上髁炎是指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炎症。

属于中医“伤筋”、“筋痹”、“肘劳”范畴。

【诊断标准】 [2]

1、肘部损伤史及前臂伸肌群反复牵拉刺激的劳损史。

2、诉有肘外侧疼痛:肘外侧疼痛呈持续渐进性发展,在某些方向性动作时疼痛加重,如拧衣服、扫地、端水壶、打羽毛球等活动。疼痛有时可向前臂、上臂放散,但在静止时,疼痛减轻或无症状。

3、常因疼痛而使肘腕部活动受限,前臂无力,握力减弱,甚至持物落地。

4、肘外侧、肱桡关节处、环头韧带部有明显压痛,多无肿胀。

5、Mill 征阳性:即前臂稍弯曲,手半握拳,腕尽量掌屈,前臂旋前,再将肘伸直,些时肱骨外上髁处明显疼痛。

6、抗阻力腕关节背伸痛阳性。

【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风寒湿热邪入侵或者慢性劳损,损伤局部经脉,致局部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停于局部,不通则痛。

(一)风寒阻络

肘部酸痛麻木,屈伸不利,遇寒加重,得温痛缓,舌苔薄白或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二)湿热内蕴

肘外侧疼痛,有热感,局部压痛明显,活动后疼痛减轻,伴口渴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濡数。

(三)气血亏虚 起病时间较长,肘部酸痛反复发作,提物无力,肘外侧压痛,喜按喜揉,并见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四)瘀血阻络

肘外侧疼痛日久,逐渐加重,拒按,活动后疼痛加重,舌暗或舌下淤青,脉涩。

【治疗方案】 [1][3]

(一)治疗原则

1. 针灸及中药疗法:可作为主要及首选的治疗方法, 要辨证施治。

2. 封闭疗法:疼痛剧烈时,可以封闭止痛。

3. 物理疗法:早期可消除水肿,中后期可改善血液循环。

4. 手术疗法:顽固的病例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二)辨证施治

1. 辨证论治

(1)风寒阻络:

治则:祛风散寒通络

方药:防风汤

防风9克、当归9克、赤茯苓9克、杏仁6克、黄芩3克、秦艽9克、葛根9克、麻黄3克、肉桂9克、生姜3片、甘草6克、大枣3枚

取穴:曲池、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阿是穴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尾灸艾段温针,灸两壮

(2)湿热内蕴

治则:清热化湿止痛

方药:四妙丸

苍术12克、黄柏6克、怀牛膝9克、苡仁15克、

取穴:曲池、丰隆、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丰隆穴提插泻法,阿是穴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出针时摇大针孔,拔罐放血。

(3)气血亏虚

治则:益气血、补肝肾、止痹痛

方药:独活寄生汤

独活9克、寄生6克、杜仲6克、牛膝6克、细辛6克、

秦艽6克、茯芩6克、肉桂心6克、防风6克、川芎6克、

人参6克、甘草6克、当归6克、芍药6克、干地黄6克。

取穴:曲池、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提插补法,阿是穴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

(4)瘀血阻络

治则: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

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红花9克、甘草6克、

羌活3克、没药6克、当归9克、五灵脂6克、香附3克、牛膝9克、地龙6克、 取穴:曲池、阿是穴

针法:直径0.25cm ,长度40cm 毫针刺入,曲池、阿是穴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半小时,阿是穴出针时单向捻转,滞针,然后快速出针。

2. 其他治法:

(1)其他毫针刺法

齐刺:先在病变部位正中深刺一针,左右或上下再各刺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又称“三刺” 扬刺:先在穴位正中刺一针,然后在其上下左右各刺一针,刺宜浮浅,不可过深,使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

腹针疗法:取中脘、商曲、滑肉门、上风湿点,留针半小时,每日或各日一次。

(2)小针刀

用于慢性期

体位:屈肘或微屈肘置于床上

定位:A点:肱骨外髁上(压痛点) ,有压痛和肿胀

B 点:在外上髁远端0.5-1cm 处

消毒:碘酒消毒,铺消毒孔巾

定向:垂直于皮肤进针

定线:刀口线与腱纤维平行

层次:A 点到骨面

B 点到皮下

内手法:A 点纵向纵切2次,纵向横切2次

B 点纵向纵切3-4次, 有突破就停, 注意不可过深, 防止损伤桡神经。

(3)火针:用直径0.34mm 、1寸长毫针,在火焰上烧至通红,以“准”、“快”为原则,以痛为腧,迅速刺入,深度0.2~0.5cm ,不留针,在其周围同法连续进针3~5下

(4)钩针:刺入阿是穴后,通过推刮、弹拨、钩拉等手法进行治疗。

(5)温灸疗法:直接灸或间接灸于局部。

(6)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1ml 注射于曲池穴,隔日一次。

(三)西医治疗

1. 封闭疗法:将醋酸强地松龙1ml 和2%普鲁卡因1ml (如普鲁卡因皮试(+)改用利多卡因),注入注射器混匀,注入局部皮下。

2. 物理疗法:主要应用红外线局部照射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顽固的病例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有:总伸肌腱肌皮微血管神经束切除术、环状韧带部分切除术、桡侧腕短伸肌延长术等。

【诊疗策略选择】

(一) 诊疗流程

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门诊

明确诊断,排除骨间背侧神经卡压综合征、肱桡滑囊炎及占位等因素

早期中药、针灸辨证施治,或结合局部封闭

中后期出现粘连可中药、针灸,亦可选取小针刀、火针

长久不愈,症状严重可考虑手术

(二) 辨证要点:

肘外侧疼痛是其辨证要点。本病早期中医辨证多为实证,中后期可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不能绝对区分,应结合病程、病史、体质、工作环境及症状施治。

(三) 治疗特点

本病西医治疗常用封闭,但期疗效不佳,以针灸疗效最佳,尤其早期积极针灸治疗,配以适当休息可获痊愈,尤以针法与灸法并用疗效较佳,病程越长,疗程易越长,治疗难度易增加。出现粘连当以滞针手法及小针刀疗效为佳。

中药亦有较好疗效,当辨证论治,但不论何型均需加以活血化瘀,只是在量上有所侧重。

(四) 治疗特色: 肱骨外上髁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但应当以辨证论治为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苑陈则除之,不可一味攻伐,运用重手法及泻法,疗效可能适得其反。

1. 早期:疼痛较剧,针灸有消除水肿、止痛等作用,但应当以浅刺、轻手法为主,辅以灸法疗效更佳。

2. 中后期疼痛虽轻,病久血瘀,瘀血阻于经络,当以重手法大力捻转,甚则滞针。可辅以电针治疗,亦可刺络拨罐,但疗效与病程呈反比,病程越短疗效越佳,可佐以扶正取穴。久治不效者,可以小针刀治疗。

(五) 注意事项:

平时要注意避免劳损,尤其易劳损病变部位的动作要避免。

【疗效评判】

1. 疗效评定

①治愈:疼痛压痛消失,持物无疼痛,肘部活动自如。

②好转:疼痛减轻,肘部功能改善。

③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疼痛评定

标卡记分法:取一长45cm 、宽7cm 的硬纸卡片,分别按等比例从一端至另一端标上0—15的数字,分别表示肘部疼痛从轻至重,其中0为无痛,从1—5为轻度,从6—10为中度,从11—15为重度。治疗前后让患者指出肘部疼痛程度的相应数字,分别记为相应的分数。


相关文章

  • 医疗过错司法鉴定陈述书
  • 李明桃医疗过错鉴定陈述书 尊敬的各位鉴定专家: 患者李明桃诊疗过程病案简述:2016年2月25日,患者李明桃,女,47岁,因"摔伤致右肘疼痛.肿胀.畸形20分钟'入院.经过院方的诊断为右肱骨外髁骨粉碎性骨折.经过院方手法复位石膏固 ...查看


  • 22 肩关节脱位
  • 22    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脱位是指肩肱关节的脱位,多为肱骨头脱向关节盂前方的前脱位. 22.1   诊断依据 22.1.1   有外伤史. 22.1.2   多发于青壮年. 22.1.3   肩部肿胀.疼痛.压痛,功能障碍.上臂弹性固定 ...查看


  • 23 肘关节脱位
  • 23    肘关节脱位 肘关节脱位是指肱骨与桡尺骨之间的关节脱位,较常见,脱位同时筋的损伤严重,并易引起骨膜下骨化,整治过程中所用的手法都应轻柔. 23.1   诊断依据 23.1.1   有外伤史. 23.1.2   肘部肿胀.疼痛.压痛 ...查看


  • 2017骨伤科优势病种
  • 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 诊断 (一)诊断依据 一.病史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见于老人,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部脆弱,即使轻微外伤如平地滑倒,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都可引起骨折.青壮年发病者较少,若发生本骨折,必 ...查看


  • 中医骨伤科
  • 中医伤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大纲 一.概述 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骨伤科所定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研究的范围广泛包括骨折.脱位.伤筋.内伤.骨关节感染性疾病.骨肿瘤等. 中医骨伤科学的发 ...查看


  • 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
  • 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 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文件,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即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 ...查看


  • 医院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
  • 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类医疗技术目录 根据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18号)文件,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即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 ...查看


  • 医疗纠纷陈述词
  • 陈述词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 申请人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由申请人申请进行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烦请专家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结论. 事实经过: 2013年12月17日,申请人以"外伤后后 ...查看


  • 宣蛰人软组织压痛点推拿法问答 1
  • 宣蛰人软组织压痛点推拿法问答(一) 201203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赵毅 本文刊登于2010年1月上旬<按摩与康复医学> 摘要:本文以问答体裁扼要介绍了宣蛰人软组织压痛点推拿法. 关键词:推拿 宣蛰人 压痛点 软组织疼痛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