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名词解释:

1、“第三种人”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 年至1932 年," 左联" 与" 自由人" " 第三种人" 展开论争。" 自由人" 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 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 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 左联" 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 第三种文学" 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 左联" 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2、中国诗歌会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 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 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方面则提倡" 大众歌调" ,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 歌谣专号" 、" 创作专号" 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 九一八" 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 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4、民族主义文学

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 文艺的中心意识" ,声称" 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 。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 民族主义文学" 的中心意识" 民族意识" ,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

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 屠夫文学" 、" 杀人放火文学" 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5、“与抗战无关论”

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重庆《中央日报》主编的副刊《平明》面世,他在《编者的话》里说:“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 与抗战无关" ,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判。郁达夫

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战国策”派别

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 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 恐怖·狂欢·虔恪" 为创作的" 三道母题" ,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7、新歌剧

" 五四" 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故称新歌剧。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年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

8、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 年11 月上海沦陷至1941 年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 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 鲁迅风" 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9、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10、《财主底儿女们》

“七月派”重要小说作家路翎的长篇小说,共分为两部,分别出版与1945年和1948年。小说以“一·二八”事变至“苏德战争”共10年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苏州首富、大财主蒋捷三一家的分崩离析,着重描写了财主的儿女们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命运归宿,力图挖掘并表现出财主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战争年代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11、《雅舍小品》P355

收录了梁实秋1940—1947年创作的34篇散文。“雅舍”是作者抗战时期在

四川躲避战火时的居室名称。散文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随缘淡性的名士之风。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文字圆熟、幽默,趣味性强。

12、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一、茅盾

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122

2、《蚀》三部曲的主题意蕴。

(1)《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中篇。茅盾创造了一个个独特而

又着内在联系的人物,从苦闷到热情,从热情到动摇,从动摇到幻灭,这是《蚀》中每一个主要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2)在时代的阴影的笼罩下,他们难以挣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种种病态的

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他们都失败了,笼罩着作品的是阴暗、压抑甚至让人感到窒息的极端悲观的气氛

3、分析吴荪甫和赵伯韬的形象。 126-127

(1)吴荪甫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野心勃勃,精明果断,有手腕,具

有极强的冒险精神。“魁梧刚毅、紫脸多疱”,俨然“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另一方面,由于生不逢时,遭遇一系列的困境,这个自命不凡、倔强好胜的男人又表现出软弱来

(2)茅盾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时,突出了其性格的阶级性内涵,这就是其作

为民族资本家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要发展民族工业,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有着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之妥协,共同仇视、镇压革命运动

(3)吴荪甫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客观

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试图艺术地表现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这一认识,从而反驳“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论点

(1)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是上海滩上

为所欲为,兴风作浪,成为公债市场上的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魔王;作者还揭示出他骄奢淫逸的性格

(2)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想让人看到193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业的侵吞与摧

残以及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的事实,同时也表明吴荪甫的惨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4、《子夜》的艺术特色。 127

(1)《子夜》从几条线索(公司、公债市场、工厂、农村、家庭)错落有致地进

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金融公债市场的起落,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是另一条线索;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所形成的“新儒林外史”是第三条线索;双桥镇是的世态和农民运动是第四条线索)互相之间平行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网状的结构。在写法上主次分明,各条线索围绕主线交错着向前发展,疏密相间,穿插得当

(2)茅盾十分重视心理描写,《子夜》突出地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除了采

用传统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外,小说在心理描写上也用了很多笔墨。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冷静的心理分析;还明显地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5、什么是“社会剖析派”小说?

(1)社会剖析派作家把现代小说的描写艺术和社会科学的精密剖析出色地融合

起来,力图对社会生活作出总体的再现,全貌式的再现

(2)《子夜》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

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3)吴组缃:《樊家铺》《一千八百担》,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艾

芜的《山野》

二、沈从文

1、简述沈从文的小说创作道路。

(1)1922年夏到1931年秋,沈从文走完了他创作道路上第一阶段的路程,这期间,他先后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新月》、《红黑》、《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这些作品后来结集为《鸭子》、《蜜柑》、《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他》、《山鬼》、《龙朱》、《旅店及其他》、《十四夜间》、《神巫之爱》、《男子须知》、《石子船》、《沈从文甲集》等出版。

这是沈从文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些作品取材于两个方面:一、关于自己的乡土——湘西生活的回忆与描摹;二、关于都市生活的见闻与感慨。前者在题材选择方面,留有鲁迅“以乡土回忆为题材小说”的影响;后者流露出缺少人间温暖的孤独者的人生叹息———种郁达夫式的内心苦闷的抒写。

(2)1933年秋,沈从文来到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9月,应聘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9月23日,沈从文接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一期问世。

1931—1938年间,他写作并出版了二十多个小说、散文和文论集。小说中篇《边城》,长篇《长河》第一卷,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短篇集《虎雏》、《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品。这些作品展示出沈从文建造的艺术人生世界的完整构架,其中,融进了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的情感爱惜、他的理想与追求。这是一部“生命”的交响乐。它由沉沦的都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乡村世界这对比强烈的两大乐章构成。然而,这“生命”乐章的主旋律却回荡在他的乡土抒情作品中。沈从文依据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考察与再现了多种类型的生命形态。

(3)1946年7月,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兼任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平明日报》等报纸的文学副刊的编辑。1949年,他离开北大,进入革大研究班,半年后,投入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洪流。——沈从文走完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全部人生旅程,同时也基本上终结了他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文化内涵。

3、沈从文小说的艺术风格。

(1)从文体的贡献上来说,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

这种小说的体式又被称为诗化小说、文化小说。沈氏的抒情小说不重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而重视描摹气氛和造境,在叙述和描写中渗入作家的主观情感。

(2)对文体上的创新有着自觉的追求。从三十年代开始,沈从文就被人称作文

体家。这主要是指他在小说的写法上多变。

(3)沈从文小说的语言在湘西地方话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加工,与书面语想

结合,形成了新鲜、活泼,古朴、传神的语言风格。

三、巴金

1、简述巴金的小说创作道路。 208-210 2、分析觉新、觉慧和高老太爷的形象。217 216 216

3、巴金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4、联系巴金的小说创作,谈谈你对他提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认识

P213

(1)他强调比艺术的审美更为重要更为长久的对社会理想和人类正义的永恒追

(2)巴金的小说并不是不讲技巧

四、老舍

1、老舍的小说创作道路。

(1)早年生活(1899—1924)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1926年8月他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老张的哲学》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在英国任教(1924—1929)《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3)执教山东(1930—1937)

创作了六部长篇:《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另有写于1930年—1931年间的《大明湖》,原稿被上海“一·二八”战火所毁,未能出版;一部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短篇小说中杰作:如《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柳家大院》《黑白李》《上任》等

(4)从武汉到美国(1938—1949)

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种,以及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

(5)走进新中国(1950—1966)

《龙须沟》《茶馆》

2、以《四世同堂》等小说为例,谈谈老舍小说的文化反省特色。240-242

3、分析祥子与虎妞的形象。234 237

• 祥子原本勤劳,好强,坚壮,沉默,自信,不乏心计,有着自己执着的生

活理想。进城以后,他觉得拉洋车更容易挣钱,于是做了人力车夫。做了人力车夫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

•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而展开。最后,走向了绝望和堕落 •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来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堕落的都市文明的侵蚀。

• 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引诱。

• 第三,老舍还从主人公的主观方面揭示其悲剧的原因,显示了他作为一个

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刻性。祥子个人生活上、心理上的一些弱点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4、《骆驼祥子》的京味儿特色

这“京味儿”首先表现在取材上。老舍对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为他所熟悉的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 “京味儿”还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骆驼祥子》语言平易、新鲜、

恰当、活泼,是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锻炼而成的

五、新感觉派与穆时英的小说

1、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264

(1)在快速的节奏中描写现代都市生活;

(2)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

(3)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2、穆时英小说的艺术特色。 270

• 他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给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并不是像镜子那样客观地

反映对象,而是对象的特征经过主观渗透、改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 • 比刘呐鸥更大量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强化感觉和印

象,并显示其多重、复合的性质。

• 在小说中大量地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和情节,从而使不同

的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3、电影艺术对《上海的狐步舞》的影响。 272

• 在结构上,改变了传统的情节性结构,受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启示,采用的

是片断联缀式的空间化的结构。

叙述视点明显地受到电影的影响,作者在设置叙述者的观察点时有意模仿电影镜头

• 小说的语言注重色彩,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作者经常使用词或词组,而

不是完整的句子,造成快速的、跳跃的节奏感。

• 突出感觉、印象同样是这篇小说的显著特点

六、曹禺

1、曹禺戏剧的代表作。《原野》 284

2、曹禺戏剧的创作特色。 297

曹禺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灵世界,精心地组织戏剧冲突和安排戏剧场面,追求台词的口语化和文学化的结合,把西方的悲剧观念和戏剧艺术有选择、有创造地引进本土,提高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能力和气魄,从而奠定了这一舶来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曹禺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

1、诗性:田本相 :“诗化现实主义”

从剧作家创作态度上来看,曹禺是以诗人的热情来拥抱现实的。他创作剧本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主要依靠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的。

象征性意象是曹禺剧作诗意的构成因素。

曹禺剧作的诗意还表现为他剧作中浓郁的诗意氛围

2、曹禺的现实主义还具有开放性特征 从西方话剧特别是近代西方话剧影响的角度来看,他的戏剧不仅融汇着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传统,而且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紧密结合戏剧与社会人生的戏剧潮流在中国的一个卓越的体现者,他坚持易卜生现实主义的精神并吸取着契诃夫、奥尼尔以及其他戏剧流派的艺术精华,创造了自己具有民族特点的现实主义戏剧

3、曹禺的现实主义戏剧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这种民族化的特色既表现为对民族生活和文化心理的深入开掘,又表现为他的以中国的艺术精神来消融转化外国戏剧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因素

4、最能体现曹禺戏剧民族化特征的还在于他的语言。其戏剧语言的成功之处,在于创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魅力,富于人物性格化和诗意,也富于民族特色的戏剧语言。戏剧语言的转化,是最深刻、最细微、最内在地体现着对外来戏剧形式的把握,也意味着朝民族化方向的创造性转化

3、分析周朴园、蘩漪和陈白露的形象。 287 286 291

• 周朴园是周公馆封建秩序的代表者,是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 • 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

衣下的虚伪、自私、专横、狠毒

• 这个形象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剧作家是把他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

真正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 蘩漪聪明、美丽,年轻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

但她在被骗跟周朴园结婚后,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十八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地变为忧郁、乖戾、果敢、阴鸷的女人

• 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性的

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人们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的思考

• 陈白露的性格丰富复杂,她的内心冲突构成了《日出》戏剧冲突的基本骨

架。作者通过方达生之口告诉读者,陈白露曾经有过青春、美丽、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

• 资产阶级生活逐渐腐蚀了她纯洁的灵魂,使她堕落放荡、玩世不恭;然而,

在她倔强、自尊、自负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痛苦,她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丑恶的鬼地方,她像金丝笼里的鸟一样失掉了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能力

• 陈白露虽然堕落放荡,但也还有着尚未泯灭的正义感

她的死是因为她明白寄生的堕落生活使自己无力自拔,而又再也不愿过那种出卖灵魂和肉体的生活,于是对生活彻底厌倦、绝望,对自我和社会也彻底厌倦、绝望

• 作者带着惋惜之情写了陈白露的死亡,她的悲剧是金钱统治的社会对人的

精神要求的毁灭,自然会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4、《雷雨》的艺术特点。 289

• 《雷雨》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尖锐复

杂的戏剧冲突,设置紧张曲折的戏剧情节,既扣人心弦,又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 《雷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高度的个性化。语言的动作性,并不

是指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具有显示动作的特性,而是指那种结合着人物的动作,能表现人物说话的动机、意图和目的,暗示出隐藏在人物语言背后的意志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的语言,叫作语言的动作性。换一句话说,语言的动作性,就是能集中概括地表现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思想活动。语言的戏剧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动作性

七、现代诗派与戴望舒的诗

1、什么是现代诗派? 312

•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由施蛰存主编,杜衡、戴望舒参与编辑工作的大型

文学刊物《现代》。《现代》发表的文学作品的倾向多种多样,但其中发表的相当多的诗歌,作风大致相同而且突出,被称为现代诗派。与此同时,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文艺杂志,上面也发表了与《现代》诗风相近的作品。1935年《现代》停刊,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新诗》杂志,把现代派诗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 现代诗派拥有众多的诗人,主要有戴望舒、施蛰存、废名、卞之琳、何其

芳、徐迟、路易士(纪弦)、番草(钟鼎文)、金克木等。其中戴望舒是最重要的代表

• 在艺术倾向上,现代派继象征派、新月派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寻求“纯诗”

的浪潮

• 什么是纯诗(pure poetry)?

• 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一批诗人和批评家不满初期白话诗的粗糙和

审美的薄弱,提倡“为诗而诗”,带有唯美倾向的纯诗

• 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戴望舒

• 他们追求诗的纯粹和自律,摒弃客观的写景、叙事和说理,这样自然也就

疏离现实,表现出唯美的倾向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

• 1924年到1927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时期——《雨巷》时期 • 《我底记忆》:分为《旧锦囊》《雨巷》《我底记忆》三辑

• 明显地带着新月派诗和中国旧诗词的影响,高度重视形式美和音乐性 • 1927年到1932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望舒草》时期 • 逐渐倾向于果尔蒙(Remy de Gourmont)、耶麦(Francis Jammes)、保尔·福尔

(Paul Fort) 等后期象征派诗人自由自在、朴素亲切的诗风,放弃韵律,转向自由诗体

• 《见毋忘我花》《微笑》《霜花》《古意答客问》《灯》

• 1934年到1945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灾难的岁月》时

• 接受了瓦雷里、艾吕雅、许拜维艾尔、洛尔迦等人的影响,创作上呈现出

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融合

• 诗风明朗、雄强

3、戴望舒诗歌的创作特色。 313

• 悒郁:

从他早年的《旧锦囊》到40年代的诗作,贯穿始终的是忧伤、烦恼、疲惫、苦泪之类的意象

• 寻梦:

很多诗作都在描写他的理想的美好和朦胧,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同时,表现出追求道路的漫长、艰辛、孤寂和苦涩

• 抗战爆发以后,戴望舒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经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和侵略者铁窗血雨腥风的磨练,他把抒写个人的苦难

与书写民族的苦难结合在一起,并表达了胜利的信念,唱出了悲愤的强音

在艺术形式上,戴望舒追求和探索适宜表达现代情绪的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 戴望舒在诗歌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中国古典诗歌神韵与西方象征主

义的诗歌艺术融合在一起

4、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贡献。 313、315

八、鲁迅的杂文

九、周作人的小品文

1、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周作人?

• 1、周作人的贡献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翻译、新诗创作、散文创作诸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的一流的贡献

2、一般都说周作人小品散文的风格是平淡,你怎么看? 170、171

• 平淡最重要的是要求内容和情感的闲话,从整体上来看,周作人散文的绝

大部分是不能平淡的。

(1)贯穿周作人解放前散文创作的是启蒙主义的思想内容,其基本的思想是科学主义、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

• (2)表现出对人生的忧患

《结缘豆》

• (3)周作人的不能平淡处还表现为对现实的忧患,以及对所感到的来自

现实迫压的反抗。

《草木虫鱼小引》

• (4)自我的孤独和苦寂。

《自己的园地·序》《〈燕知草〉跋》《风雨谈·小引》

周作人正是想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求得统一,他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是在平淡和不能平淡——或者说在正经和闲适之间,保持艺术的张力,其根本的审美法则就是节制。其他的种种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派生出来的

3、通过一篇具体的作品,谈谈周作人抄书体散文的文体特点

《鬼的生长》

抄书体:

抒情表意的线索内在化,更多的是抄录古今中外的书籍,只用简单的语句把材料连缀、调和起来,但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意思。情志体的散文注重情趣,而这些文章则追求理趣

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历史影响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历史语境。

• 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所谓“暴露黑暗”的问题。一个时期,“暴露黑暗”、“不歌功颂德”、使用“讽刺笔法”、“还是杂文时代”等主张,在延安的文艺界很流行

其次,文艺活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文艺工作者没有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过于强调提高,而忽视了普及的重要性;

在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家因为自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熟悉工农兵,所以就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主要内容。 348

• 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为工农兵服务,使文艺成为无

产阶级政治的“齿轮和螺丝钉”

• 《讲话》最强调的就是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

• 题材问题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目的是要通过题材的限定确保文艺为革命

的事业服务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影响。 349、350

(1)《讲话》是解放区和新中国文艺观念的权威话语,决定了中国文艺的基本方向

• (2)《讲话》极大地推动了工农兵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发展

1、 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接近群众,创作和演出大众化的作品

2、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学创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其一,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题,表现出鲜明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倾向。反映民族的、阶级的斗争和生产劳动题材,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 其二,创造了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民族形式

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

十一、赵树理

1、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道路。

解放前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地板》(1944)、《孟祥英翻身》(1945)《小经理》(1947)、《福贵》(1948)、《传家宝》(1949)、《田寡妇看瓜》(1949),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3、10)、《邪不压正》(1948),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冬)等

• 解放后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 《三里湾》

• 《登记》 :张木匠、小飞蛾、艾艾、小晚 《锻炼锻炼》 :吃不饱、小腿疼 《套不住的手》 《实干家潘永福》 《灵泉洞》 (上部)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色。

问题小说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 赵树理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自身的因袭重负与新时代、新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农村中的政权建设问题;

三是农民干部队伍的蜕化变质问题。

在艺术上,赵树理努力地实践通俗易懂、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多地运用传统的手法,充分照顾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故事性强,前后连贯,有头有尾,结局大团圆。

在艺术上,赵树理努力地实践通俗易懂、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多地运用传统的手法,充分照顾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故事性强,前后连贯,有头有尾,结局大团圆。

• 人物塑造:地地道道的农民,性格鲜明,现场感很强,泥土味很浓 • 塑造人物的特点 :

• 1、让人物自己出场亮相,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和心理。 • 2、常常采取在场人物的观察点,从侧面来介绍、描写、烘托别的人物。 • 3、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来展现人物。

• 善于通过风俗人情的变化来写社会变革和时代风貌,晋东南太行山区农村

的民俗给赵树理小说带来了其小说特有的泥土味

• 民俗描写:通过民俗来塑造人物形象 ; 具有艺术构思上的功能

• 大量使用俗语,起到了描写环境、刻画人物、增强地方色彩等作用

•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在农民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融入评书的

成分以及现代汉语的新词语,从而成就了一种泥土味浓厚的文学语言,具有朴素简明、幽默风趣的特点。

3、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是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忠实的实践者,体现了《讲话》所指引的方向。他写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农民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和精神世界诸方面的变化,充分地展示了翻身后农民身上所蕴藏的力量和智慧,也显现了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可以说,赵树理的创作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重大的转型,对解放区和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的异同。

• 赵树理反映的主要问题:

• 一是农民自身的因袭重负与新时代、新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 二是农村中的政权建设问题;

• 三是农民干部队伍的蜕化变质问题。

十二、张爱玲

1、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道路。

2、张爱玲小说在选材和主题上的特点。

3、张爱玲小说新旧结合、雅俗共赏的风格

十三、九叶派与穆旦的诗

1、什么是九叶派?

2、穆旦的诗歌创作道路。

3、穆旦诗歌的创作特色。

4、你怎样理解穆旦的探索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2》思考题

名词解释:

1、“第三种人”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1931 年至1932 年," 左联" 与" 自由人" " 第三种人" 展开论争。" 自由人" 指《文化评论》的胡秋原," 第三种人" 指《现代》的苏汶。论争以文艺的阶级性、文艺性与政治的关系为中心。先是胡秋原发表《阿狗文艺论》,批判提示民族主义文学的法西斯主义实质,同时批评左翼文坛" 将艺术随落到一种政治的留声机" 。以后,他又发表《勿侵略文艺》等文。" 左联" 的《文艺新闻》载文批评胡秋原,苏汶即发表文章声援胡秋原。鲁迅、瞿秋白、冯雪峰等分别发表《论第三种人》、《文艺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关于" 第三种文学" 的倾向与理论》等文,与胡苏二人展开论争。他们批评了胡苏二人有着文艺脱离政治脱离阶级而自由的错误倾向,同时也检讨了" 左联" 机械论错误和左倾宗派主义错误,这是论争的重要收获。

2、中国诗歌会

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1932 年成立于上海,由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共同发起。主要刊物是《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廓清新月派、现代派在诗坛造成的某些迷雾,推进和发展革命的诗歌运动。中国诗歌会在内容方面主张" 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 ;形式方面则提倡" 大众歌调" ,就是要创作大众化的诗歌,使诗歌普及到群众当中去。中国诗歌会成立后,不仅注意诗歌创作,而且注意理论研究。他们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出版" 歌谣专号" 、" 创作专号" 加以实践。中国诗歌会对我国革命诗歌运动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 九一八" 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东北作家群" 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4、民族主义文学

是属于国民党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成员有潘公展、王平陵、朱应鹏、范争波、黄震遐等。文艺主张鼓吹要建立" 文艺的中心意识" ,声称" 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 。主要刊物《前锋周报》、《前锋月刊》。代表作是《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黄震遐的小说《陇海线上》《黄人之血》。" 民族主义文学" 的中心意识" 民族意识" ,实质上是封建意识与法西斯思想的混合,以此否定阶级意识,抹煞阶级斗争。鲁迅、

茅盾、瞿秋白等著文揭露其" 屠夫文学" 、" 杀人放火文学" 的实质及丑恶表现。

5、“与抗战无关论”

1938年12月1日,梁实秋在重庆《中央日报》主编的副刊《平明》面世,他在《编者的话》里说:“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虽不能说他在宣传文学" 与抗战无关" ,但他对抗战文学的态度,却不无偏颇之处。罗荪、宋之的、张天翼等撰文批判。郁达夫

的《关于抗战八股的问题》既充分肯定文学为抗战服务,也批评分析了八股病的原因。

6、“战国策”派别

战国策派:该派是1940 年前后出现的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传法西斯主义文艺派别,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代表人物是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主张以" 恐怖·狂欢·虔恪" 为创作的" 三道母题" ,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把国民党间谍作为民族英雄歌颂,是其创作标本。

7、新歌剧

" 五四" 以后,中国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尝试以中国民族音乐为基础,借鉴西洋歌剧的创作手法来创作中国歌剧,即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戏剧形式。因有别于中国传统歌剧——戏曲,故称新歌剧。20年代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十余部儿童年歌舞剧及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田汉词)为其先声。延安时期的秧歌剧是其进一步发展,而大型歌剧《白毛女》(1945)的成功,则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型。

8、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 年11 月上海沦陷至1941 年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 孤岛" 。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 孤岛文学" 。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 鲁迅风" 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9、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10、《财主底儿女们》

“七月派”重要小说作家路翎的长篇小说,共分为两部,分别出版与1945年和1948年。小说以“一·二八”事变至“苏德战争”共10年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苏州首富、大财主蒋捷三一家的分崩离析,着重描写了财主的儿女们不同的生活道路和命运归宿,力图挖掘并表现出财主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民族战争年代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

11、《雅舍小品》P355

收录了梁实秋1940—1947年创作的34篇散文。“雅舍”是作者抗战时期在

四川躲避战火时的居室名称。散文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随缘淡性的名士之风。内容涉及的题材都是平凡不过,普通人不大注意的,但能在平凡中显真诚,于小节处蕴含哲理。他的文章最合乎知识分子的品味和格调,既博且雅,一派从容,篇幅虽不长,但却令人在最短时间内去体会人生,参悟智慧。文字圆熟、幽默,趣味性强。

12、第一次文代会: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第一次文代会是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会议。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一、茅盾

1、茅盾小说的代表作。 122

2、《蚀》三部曲的主题意蕴。

(1)《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中篇。茅盾创造了一个个独特而

又着内在联系的人物,从苦闷到热情,从热情到动摇,从动摇到幻灭,这是《蚀》中每一个主要人物性格发展的轨迹

(2)在时代的阴影的笼罩下,他们难以挣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种种病态的

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他们都失败了,笼罩着作品的是阴暗、压抑甚至让人感到窒息的极端悲观的气氛

3、分析吴荪甫和赵伯韬的形象。 126-127

(1)吴荪甫的性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他野心勃勃,精明果断,有手腕,具

有极强的冒险精神。“魁梧刚毅、紫脸多疱”,俨然“就是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另一方面,由于生不逢时,遭遇一系列的困境,这个自命不凡、倔强好胜的男人又表现出软弱来

(2)茅盾在塑造吴荪甫这个人物时,突出了其性格的阶级性内涵,这就是其作

为民族资本家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要发展民族工业,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有着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他们又与之妥协,共同仇视、镇压革命运动

(3)吴荪甫的悲剧性格和悲剧命运不仅仅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更主要的是客观

的社会和历史条件导致的必然结局。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试图艺术地表现中国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是更加殖民地化这一认识,从而反驳“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论点

(1)作为吴荪甫的对立面,赵伯韬是一个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他是上海滩上

为所欲为,兴风作浪,成为公债市场上的心狠手辣、诡计多端的魔王;作者还揭示出他骄奢淫逸的性格

(2)通过这一形象,作者想让人看到193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业的侵吞与摧

残以及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的事实,同时也表明吴荪甫的惨败是有其必然性的

4、《子夜》的艺术特色。 127

(1)《子夜》从几条线索(公司、公债市场、工厂、农村、家庭)错落有致地进

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金融公债市场的起落,是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工厂和都市的工人运动是另一条线索;知识分子和女性群体所形成的“新儒林外史”是第三条线索;双桥镇是的世态和农民运动是第四条线索)互相之间平行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网状的结构。在写法上主次分明,各条线索围绕主线交错着向前发展,疏密相间,穿插得当

(2)茅盾十分重视心理描写,《子夜》突出地表现了他在这方面的才能。除了采

用传统的方法来刻画人物外,小说在心理描写上也用了很多笔墨。作者对主人公的心理进行了冷静的心理分析;还明显地采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

5、什么是“社会剖析派”小说?

(1)社会剖析派作家把现代小说的描写艺术和社会科学的精密剖析出色地融合

起来,力图对社会生活作出总体的再现,全貌式的再现

(2)《子夜》的一个突出的成就和贡献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

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社会剖析小说”。(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3)吴组缃:《樊家铺》《一千八百担》,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艾

芜的《山野》

二、沈从文

1、简述沈从文的小说创作道路。

(1)1922年夏到1931年秋,沈从文走完了他创作道路上第一阶段的路程,这期间,他先后在《晨报副刊》、《现代评论》、《新月》、《红黑》、《小说月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这些作品后来结集为《鸭子》、《蜜柑》、《阿丽思中国游记》、《入伍后》、《雨后及其他》、《山鬼》、《龙朱》、《旅店及其他》、《十四夜间》、《神巫之爱》、《男子须知》、《石子船》、《沈从文甲集》等出版。

这是沈从文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些作品取材于两个方面:一、关于自己的乡土——湘西生活的回忆与描摹;二、关于都市生活的见闻与感慨。前者在题材选择方面,留有鲁迅“以乡土回忆为题材小说”的影响;后者流露出缺少人间温暖的孤独者的人生叹息———种郁达夫式的内心苦闷的抒写。

(2)1933年秋,沈从文来到青岛大学任教。1933年9月,应聘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1933年9月23日,沈从文接编的《大公报·文艺副刊》第一期问世。

1931—1938年间,他写作并出版了二十多个小说、散文和文论集。小说中篇《边城》,长篇《长河》第一卷,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短篇集《虎雏》、《如蕤集》、《八骏图》、《新与旧》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品。这些作品展示出沈从文建造的艺术人生世界的完整构架,其中,融进了他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他的情感爱惜、他的理想与追求。这是一部“生命”的交响乐。它由沉沦的都市与充满生命活力的乡村世界这对比强烈的两大乐章构成。然而,这“生命”乐章的主旋律却回荡在他的乡土抒情作品中。沈从文依据湘西社会的历史发展,考察与再现了多种类型的生命形态。

(3)1946年7月,在北京大学任教,同时兼任天津《益世报》,北平《经世报》、《平明日报》等报纸的文学副刊的编辑。1949年,他离开北大,进入革大研究班,半年后,投入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洪流。——沈从文走完了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全部人生旅程,同时也基本上终结了他的文学创作。

2、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文化内涵。

3、沈从文小说的艺术风格。

(1)从文体的贡献上来说,沈从文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创作的集大成者。

这种小说的体式又被称为诗化小说、文化小说。沈氏的抒情小说不重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而重视描摹气氛和造境,在叙述和描写中渗入作家的主观情感。

(2)对文体上的创新有着自觉的追求。从三十年代开始,沈从文就被人称作文

体家。这主要是指他在小说的写法上多变。

(3)沈从文小说的语言在湘西地方话的基础上,经过提炼和加工,与书面语想

结合,形成了新鲜、活泼,古朴、传神的语言风格。

三、巴金

1、简述巴金的小说创作道路。 208-210 2、分析觉新、觉慧和高老太爷的形象。217 216 216

3、巴金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4、联系巴金的小说创作,谈谈你对他提出的“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的认识

P213

(1)他强调比艺术的审美更为重要更为长久的对社会理想和人类正义的永恒追

(2)巴金的小说并不是不讲技巧

四、老舍

1、老舍的小说创作道路。

(1)早年生活(1899—1924)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1926年8月他在《小说月报》上连载《老张的哲学》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2)在英国任教(1924—1929)《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

(3)执教山东(1930—1937)

创作了六部长篇:《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另有写于1930年—1931年间的《大明湖》,原稿被上海“一·二八”战火所毁,未能出版;一部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短篇小说中杰作:如《月牙儿》《微神》《断魂枪》《柳家大院》《黑白李》《上任》等

(4)从武汉到美国(1938—1949)

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火车集》《贫血集》《东海巴山集》《微神集》,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九种,以及大量的通俗文艺作品

(5)走进新中国(1950—1966)

《龙须沟》《茶馆》

2、以《四世同堂》等小说为例,谈谈老舍小说的文化反省特色。240-242

3、分析祥子与虎妞的形象。234 237

• 祥子原本勤劳,好强,坚壮,沉默,自信,不乏心计,有着自己执着的生

活理想。进城以后,他觉得拉洋车更容易挣钱,于是做了人力车夫。做了人力车夫以后,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

• 小说的情节围绕着祥子买车的三起三落而展开。最后,走向了绝望和堕落 • 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来自把人变成鬼的黑暗社会的压迫和堕落的都市文明的侵蚀。

• 二是车厂主女儿虎妞的引诱。

• 第三,老舍还从主人公的主观方面揭示其悲剧的原因,显示了他作为一个

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刻性。祥子个人生活上、心理上的一些弱点也是造成其悲剧的原因

4、《骆驼祥子》的京味儿特色

这“京味儿”首先表现在取材上。老舍对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为他所熟悉的北京下层市民生活中,从而形成了浓郁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

• “京味儿”还突出地表现在小说的语言上。《骆驼祥子》语言平易、新鲜、

恰当、活泼,是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锻炼而成的

五、新感觉派与穆时英的小说

1、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色。 264

(1)在快速的节奏中描写现代都市生活;

(2)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受投射到对象中去;

(3)对人物的意识和无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

2、穆时英小说的艺术特色。 270

• 他善于捕捉外在世界给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感觉并不是像镜子那样客观地

反映对象,而是对象的特征经过主观渗透、改造,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 • 比刘呐鸥更大量地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调动各种感官,强化感觉和印

象,并显示其多重、复合的性质。

• 在小说中大量地采用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画面和情节,从而使不同

的画面和情节之间产生连贯、呼应、烘托、对比、暗示等艺术效果

3、电影艺术对《上海的狐步舞》的影响。 272

• 在结构上,改变了传统的情节性结构,受电影蒙太奇手法的启示,采用的

是片断联缀式的空间化的结构。

叙述视点明显地受到电影的影响,作者在设置叙述者的观察点时有意模仿电影镜头

• 小说的语言注重色彩,充满了强烈的画面感。作者经常使用词或词组,而

不是完整的句子,造成快速的、跳跃的节奏感。

• 突出感觉、印象同样是这篇小说的显著特点

六、曹禺

1、曹禺戏剧的代表作。《原野》 284

2、曹禺戏剧的创作特色。 297

曹禺注重探索人物的心灵世界,精心地组织戏剧冲突和安排戏剧场面,追求台词的口语化和文学化的结合,把西方的悲剧观念和戏剧艺术有选择、有创造地引进本土,提高了现代话剧表现生活的能力和气魄,从而奠定了这一舶来的文学样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曹禺戏剧创作的现实主义特色 :

1、诗性:田本相 :“诗化现实主义”

从剧作家创作态度上来看,曹禺是以诗人的热情来拥抱现实的。他创作剧本的状态类似于诗人写诗,主要依靠灵感、情绪、想象甚至冥想的。

象征性意象是曹禺剧作诗意的构成因素。

曹禺剧作的诗意还表现为他剧作中浓郁的诗意氛围

2、曹禺的现实主义还具有开放性特征 从西方话剧特别是近代西方话剧影响的角度来看,他的戏剧不仅融汇着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传统,而且是以易卜生为代表的紧密结合戏剧与社会人生的戏剧潮流在中国的一个卓越的体现者,他坚持易卜生现实主义的精神并吸取着契诃夫、奥尼尔以及其他戏剧流派的艺术精华,创造了自己具有民族特点的现实主义戏剧

3、曹禺的现实主义戏剧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这种民族化的特色既表现为对民族生活和文化心理的深入开掘,又表现为他的以中国的艺术精神来消融转化外国戏剧的艺术手法和形式因素

4、最能体现曹禺戏剧民族化特征的还在于他的语言。其戏剧语言的成功之处,在于创造了一种富有戏剧性魅力,富于人物性格化和诗意,也富于民族特色的戏剧语言。戏剧语言的转化,是最深刻、最细微、最内在地体现着对外来戏剧形式的把握,也意味着朝民族化方向的创造性转化

3、分析周朴园、蘩漪和陈白露的形象。 287 286 291

• 周朴园是周公馆封建秩序的代表者,是一个具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人物 • 作者在剧中着重揭露这个人物隐藏在“仁厚”、“正直”、有“教养”等外

衣下的虚伪、自私、专横、狠毒

• 这个形象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剧作家是把他作为有血有肉的“人”来写,

真正写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

• 蘩漪聪明、美丽,年轻的时候有着自己的憧憬和对幸福、爱情生活的追求。

但她在被骗跟周朴园结婚后,便被禁锢在封建家庭的牢笼里,十八年来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人性受到了压抑,残酷的精神折磨把她渐渐地变为忧郁、乖戾、果敢、阴鸷的女人

• 这个形象的典型意义就在于通过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揭露了带封建性的

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激起人们对妇女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人的地位、尊严和权利的思考

• 陈白露的性格丰富复杂,她的内心冲突构成了《日出》戏剧冲突的基本骨

架。作者通过方达生之口告诉读者,陈白露曾经有过青春、美丽、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

• 资产阶级生活逐渐腐蚀了她纯洁的灵魂,使她堕落放荡、玩世不恭;然而,

在她倔强、自尊、自负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深的痛苦,她不甘心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丑恶的鬼地方,她像金丝笼里的鸟一样失掉了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能力

• 陈白露虽然堕落放荡,但也还有着尚未泯灭的正义感

她的死是因为她明白寄生的堕落生活使自己无力自拔,而又再也不愿过那种出卖灵魂和肉体的生活,于是对生活彻底厌倦、绝望,对自我和社会也彻底厌倦、绝望

• 作者带着惋惜之情写了陈白露的死亡,她的悲剧是金钱统治的社会对人的

精神要求的毁灭,自然会激起人们对黑暗社会的憎恶

4、《雷雨》的艺术特点。 289

• 《雷雨》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作者非常善于从生活中提炼尖锐复

杂的戏剧冲突,设置紧张曲折的戏剧情节,既扣人心弦,又很好地刻画出人物形象

• 《雷雨》的语言具有强烈的动作性和高度的个性化。语言的动作性,并不

是指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具有显示动作的特性,而是指那种结合着人物的动作,能表现人物说话的动机、意图和目的,暗示出隐藏在人物语言背后的意志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这样的语言,叫作语言的动作性。换一句话说,语言的动作性,就是能集中概括地表现人物内心复杂微妙的思想活动。语言的戏剧性,首先取决于语言的动作性

七、现代诗派与戴望舒的诗

1、什么是现代诗派? 312

• “现代诗派”的得名源于由施蛰存主编,杜衡、戴望舒参与编辑工作的大型

文学刊物《现代》。《现代》发表的文学作品的倾向多种多样,但其中发表的相当多的诗歌,作风大致相同而且突出,被称为现代诗派。与此同时,卞之琳在北平编辑《水星》文艺杂志,上面也发表了与《现代》诗风相近的作品。1935年《现代》停刊,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创办《新诗》杂志,把现代派诗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 现代诗派拥有众多的诗人,主要有戴望舒、施蛰存、废名、卞之琳、何其

芳、徐迟、路易士(纪弦)、番草(钟鼎文)、金克木等。其中戴望舒是最重要的代表

• 在艺术倾向上,现代派继象征派、新月派之后,又一次掀起了寻求“纯诗”

的浪潮

• 什么是纯诗(pure poetry)?

• 20年代后期到30年代前期,一批诗人和批评家不满初期白话诗的粗糙和

审美的薄弱,提倡“为诗而诗”,带有唯美倾向的纯诗

• 穆木天、王独清、梁宗岱、戴望舒

• 他们追求诗的纯粹和自律,摒弃客观的写景、叙事和说理,这样自然也就

疏离现实,表现出唯美的倾向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道路。

• 1924年到1927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时期——《雨巷》时期 • 《我底记忆》:分为《旧锦囊》《雨巷》《我底记忆》三辑

• 明显地带着新月派诗和中国旧诗词的影响,高度重视形式美和音乐性 • 1927年到1932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二个时期——《望舒草》时期 • 逐渐倾向于果尔蒙(Remy de Gourmont)、耶麦(Francis Jammes)、保尔·福尔

(Paul Fort) 等后期象征派诗人自由自在、朴素亲切的诗风,放弃韵律,转向自由诗体

• 《见毋忘我花》《微笑》《霜花》《古意答客问》《灯》

• 1934年到1945年是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第三个阶段——《灾难的岁月》时

• 接受了瓦雷里、艾吕雅、许拜维艾尔、洛尔迦等人的影响,创作上呈现出

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现实主义的融合

• 诗风明朗、雄强

3、戴望舒诗歌的创作特色。 313

• 悒郁:

从他早年的《旧锦囊》到40年代的诗作,贯穿始终的是忧伤、烦恼、疲惫、苦泪之类的意象

• 寻梦:

很多诗作都在描写他的理想的美好和朦胧,追求的可望而不可及的同时,表现出追求道路的漫长、艰辛、孤寂和苦涩

• 抗战爆发以后,戴望舒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 经过艰难困苦的生活和侵略者铁窗血雨腥风的磨练,他把抒写个人的苦难

与书写民族的苦难结合在一起,并表达了胜利的信念,唱出了悲愤的强音

在艺术形式上,戴望舒追求和探索适宜表达现代情绪的具有散文美的自由诗体

• 戴望舒在诗歌艺术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把中国古典诗歌神韵与西方象征主

义的诗歌艺术融合在一起

4、戴望舒在新诗史上的贡献。 313、315

八、鲁迅的杂文

九、周作人的小品文

1、你认为应该如何评价周作人?

• 1、周作人的贡献

周作人是中国现代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在文学理论批评、文学翻译、新诗创作、散文创作诸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的一流的贡献

2、一般都说周作人小品散文的风格是平淡,你怎么看? 170、171

• 平淡最重要的是要求内容和情感的闲话,从整体上来看,周作人散文的绝

大部分是不能平淡的。

(1)贯穿周作人解放前散文创作的是启蒙主义的思想内容,其基本的思想是科学主义、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的

• (2)表现出对人生的忧患

《结缘豆》

• (3)周作人的不能平淡处还表现为对现实的忧患,以及对所感到的来自

现实迫压的反抗。

《草木虫鱼小引》

• (4)自我的孤独和苦寂。

《自己的园地·序》《〈燕知草〉跋》《风雨谈·小引》

周作人正是想在这样的二元对立中求得统一,他的审美理想和艺术风格是在平淡和不能平淡——或者说在正经和闲适之间,保持艺术的张力,其根本的审美法则就是节制。其他的种种变化都是围绕着这个中心派生出来的

3、通过一篇具体的作品,谈谈周作人抄书体散文的文体特点

《鬼的生长》

抄书体:

抒情表意的线索内在化,更多的是抄录古今中外的书籍,只用简单的语句把材料连缀、调和起来,但表达的都是自己的意思。情志体的散文注重情趣,而这些文章则追求理趣

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其历史影响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历史语境。

• 延安文艺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所谓“暴露黑暗”的问题。一个时期,“暴露黑暗”、“不歌功颂德”、使用“讽刺笔法”、“还是杂文时代”等主张,在延安的文艺界很流行

其次,文艺活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文艺工作者没有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过于强调提高,而忽视了普及的重要性;

在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家因为自己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熟悉工农兵,所以就把注意力放在研究和描写知识分子上面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产生的主要内容。 348

• 文艺工作者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为工农兵服务,使文艺成为无

产阶级政治的“齿轮和螺丝钉”

• 《讲话》最强调的就是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

• 题材问题也受到了格外的关注,目的是要通过题材的限定确保文艺为革命

的事业服务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影响。 349、350

(1)《讲话》是解放区和新中国文艺观念的权威话语,决定了中国文艺的基本方向

• (2)《讲话》极大地推动了工农兵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发展

1、 座谈会召开之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接近群众,创作和演出大众化的作品

2、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文学创作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其一,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主题,表现出鲜明的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倾向。反映民族的、阶级的斗争和生产劳动题材,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 其二,创造了新鲜活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 民族形式

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

十一、赵树理

1、 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道路。

解放前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1943)、《地板》(1944)、《孟祥英翻身》(1945)《小经理》(1947)、《福贵》(1948)、《传家宝》(1949)、《田寡妇看瓜》(1949),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1943、10)、《邪不压正》(1948),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1945年冬)等

• 解放后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 《三里湾》

• 《登记》 :张木匠、小飞蛾、艾艾、小晚 《锻炼锻炼》 :吃不饱、小腿疼 《套不住的手》 《实干家潘永福》 《灵泉洞》 (上部)

2、 赵树理小说的创作特色。

问题小说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展,应该把它提出来。 ”(赵树理:《当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 赵树理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民自身的因袭重负与新时代、新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是农村中的政权建设问题;

三是农民干部队伍的蜕化变质问题。

在艺术上,赵树理努力地实践通俗易懂、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多地运用传统的手法,充分照顾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故事性强,前后连贯,有头有尾,结局大团圆。

在艺术上,赵树理努力地实践通俗易懂、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

赵树理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多地运用传统的手法,充分照顾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故事性强,前后连贯,有头有尾,结局大团圆。

• 人物塑造:地地道道的农民,性格鲜明,现场感很强,泥土味很浓 • 塑造人物的特点 :

• 1、让人物自己出场亮相,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和心理。 • 2、常常采取在场人物的观察点,从侧面来介绍、描写、烘托别的人物。 • 3、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来展现人物。

• 善于通过风俗人情的变化来写社会变革和时代风貌,晋东南太行山区农村

的民俗给赵树理小说带来了其小说特有的泥土味

• 民俗描写:通过民俗来塑造人物形象 ; 具有艺术构思上的功能

• 大量使用俗语,起到了描写环境、刻画人物、增强地方色彩等作用

• 赵树理小说的语言在农民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融入评书的

成分以及现代汉语的新词语,从而成就了一种泥土味浓厚的文学语言,具有朴素简明、幽默风趣的特点。

3、 赵树理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赵树理是毛泽东《讲话》精神的忠实的实践者,体现了《讲话》所指引的方向。他写出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中国农民社会地位、家庭地位和精神世界诸方面的变化,充分地展示了翻身后农民身上所蕴藏的力量和智慧,也显现了农民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同时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可以说,赵树理的创作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重大的转型,对解放区和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4、 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五四“问题小说”的异同。

• 赵树理反映的主要问题:

• 一是农民自身的因袭重负与新时代、新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 • 二是农村中的政权建设问题;

• 三是农民干部队伍的蜕化变质问题。

十二、张爱玲

1、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道路。

2、张爱玲小说在选材和主题上的特点。

3、张爱玲小说新旧结合、雅俗共赏的风格

十三、九叶派与穆旦的诗

1、什么是九叶派?

2、穆旦的诗歌创作道路。

3、穆旦诗歌的创作特色。

4、你怎样理解穆旦的探索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 全本北师大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刘勇先生主讲)(一)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3.综合性.连续性的文学 ...查看


  •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 作者:木易春 提交日期:2006-6-6 17:29:00 本课程不关注作品本身,应重点掌握: 1.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2.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在文学史上出现后产生何种独特影响和作用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 ...查看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
  •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读(一) 文 章 标 题 名 称 著 者 批判声浪强烈冲击文学批评现状 贺绍俊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需要真正的学理批评 --为炮制悼词者出示红牌:致葛红兵 红孩 爱国.性压抑......与文学 --致葛红......兵先生的公开 ...查看


  • [师者侧影]左玉玮:凌云健笔意纵横--现代文学史家刘增杰先生的学术研究
  • 作者 | 左玉玮 刘增杰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史料学.解放区文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等领域卓有成就.他在解决众多学术难题的同时,也贡献了方法论的宝贵思考.本文主要梳理其研究历程,展示他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多方面的重要成绩. 一 史料工作 ...查看


  • "鲁迅"的"现代价值"阅读理解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鲁迅的现代价值(节选) 钱理群 我们讲鲁迅,就是讲他的思想,他的文学,他的实践.但读了韩国朋友的文章,我又有了新的思考:把鲁迅仅仅看作是鲁迅(周树人) 是不够的,应该扩大我们的视野. 20 世纪的思想与文学发展 ...查看


  • 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 一.第四种剧本:1956年在"双百方针"的背景下,出现了<布谷鸟又叫了>,<还乡记><洞箫横吹>等戏剧作品.这些作品描写爱情生活,表现社会矛盾,在工农兵题材之外又开拓了第四种戏剧表现空 ...查看


  •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侯荣川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09期 摘 要: 作为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文学 ...查看


  • 鲁迅专题辅导
  • 我们说鲁迅是我们这学期的"重中之重",主要基于两个理由,一是从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上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鲁迅一方面是现代散文最早的作者之一,另一方面也是现代小说最重要的开拓者.自<新青年>1918年开 ...查看


  • 公务员考试文学常识
  • 解释题 1.政治抒情诗:2.百花文学:3.革命样板戏:4红色经典:5.伤痕文学:6.反思文学: 7.朦胧诗:8.第三代诗:9.寻根文学:10.新写实小说:11.先锋小说:12.女性写作: 13.个人化写作:14.现实主义冲击波 简答题 1.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