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调研凌源剪纸

机械工程技术系

2010年大学生寒期社会实践

项 目 名 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调研 凌源剪纸 所 在 班 级: 机电0831 姓 名: 王福刚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0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登记表

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雨水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 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窗户纸胡在外

在关东,风大雪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纸打碎。这是关东人生存的经验积累。

窗户纸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这种糊窗法还给人一种美感,反映了关东人勤劳和洁净的爱美性格。

先摆四个压桌菜

满族人有吃咸菜、吃酱、吃葱、吃蒜的习惯。过去吃饭时,不论穷富人家,每顿饭桌子上都放上四个小碟。分别盛着咸菜丝、酱、韭菜花、葱段、蒜瓣,这种饮食习惯叫作压桌小碟。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没下来吃不上菜的一段时间里,这压桌四小碟就更是必须了,它们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粮或米饭吃下去。

如果四小碟不够,还可以端上来一碗酱、一把大葱、一盆野菜,吃饱饭是不难办到的。四小碟盛的咸菜品种是不固定的。一年四季,满族农家的咸菜不说花样翻新,总也有五六七样轮着来。因为年前杀年猪,所以从年前到上秋农历七月,咸萝卜丝,咸黄瓜,芥菜条等咸菜可以用肉丝、肉丁炒一炒,很好吃。

压桌小碟为什么是四样?满族上辈子老人讲过一个传说,说老罕王努尔哈赤龙兴之前常进山打猎。进山自然不会带饭桌,吃饭时在林间一块空地上铺张兽皮,把吃食和酒摆放在兽皮上,大家围着这临时饭桌席地而坐。有一次努尔哈赤才端起酒碗要喝酒,一阵旋风刮来,把兽皮掀起,饭菜全翻在地上。随从一个弟兄说是饭前忘记向山神爷敬酒,山神爷见怪了。努尔哈赤不以为然,拔出腰刀,从身边的大石头上砍下四块小石头,压在兽皮的四个角上,重摆饭菜吃起

来。果然,再来多大的风也掀不起兽皮了。后来他打下天下,从辽东明朝的城镇缴获许多瓷器。再吃饭时就用四个白地蓝边瓷碟,盛上喜欢的小咸菜之类的咸食摆到饭桌上佐餐。于是,压桌四小碟的习惯就传了下来。

到了后来,春天一来,东北满族农家冬天在菜窖里储存的白菜、萝卜吃完了,离地里的豆角、茄子之类的鲜菜下来还早呢,光有四小碟咸菜酱也不够把米饭和干粮送进肚子里,满族农家的妇女就到野地里采来婆婆丁、曲麻菜、小根葱、山野菜,还有上一年的大葱,洗干净,一大盘一大盆地端上桌,酱也改成用小碗大碗装,蘸着拌着当菜吃,渐渐地,压桌四小碟的习俗淡了,改了。

不过,压桌四小碟毕竟是一种好习惯,如今的日子好过了,饭菜丰盛了。在城市里,家庭、宾馆、大饭店的餐桌上常见几碟佐餐的小菜,这与满族人家的压桌四小碟习惯大同小异。不过酱瓜子炒里脊肉丁和韭菜花腌小嫩黄瓜那样的美味,至今还没有见到。

用土打墙墙不倒

清嘉靖年间,满清的乌拉部建都于乌喇河岸红尼罗城,并修筑了城墙。由于当地土质特殊,曾流传“土打墙墙不倒”之说,因此城墙全部是用土堆砌而成的。

烟囱安在山墙外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关东的气候和人们居室设置分不开的。

关东很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据《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这里的人们, 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因而便不能不考虑它的性能。而火从灶燃起至变为烟飞出,以柴或草的燃烧力,均为8一10米内(指平均温热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有的小一些,但做成“连二”火炕;满族的炕为“万字火炕”,其长度也在10米之内。可见,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或草的热度均保留于炕内。

关东民间,在没有使用煤之前,山区以杂木为燃料,素有“满山小杂树、烧柴不用愁”之说;而乌拉的平原地带则烧“羊草”。这种草又粗又硬,干后很耐烧。无论是山里或平原地带,烟囱安在山墙边都是为了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据东北著名的民俗剪纸学家王纯信介绍,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桥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另外,烟囱安在山墙边,还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同时,房上如果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所以,烟囱安在山墙边就减去了这些麻烦。

朝鲜族的住房,也是烟囱安在山墙外边,他们往往用木板做成长条形方筒烟囱,口径每边约25厘米,位置在房屋的左侧或右侧,直立于地面,烟脖(烟道)卧于地下。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大木,掏空其心做烟囱,这在关东山区至今仍然随处可见。这种烟囱制做简便,由于屋内火炕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火烟走到烟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大姑娘叼大烟袋

“大姑娘叼大烟袋”则是表现北方民族的敬老习俗。一般人一听“姑娘叼个大烟袋”就以为北方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成天叼个大烟袋抽烟。其实不然,这里的姑娘媳妇是最孝顺老人。她们在老人抽烟之前,往往先给老人装上锅烟(也叫拧上一锅),然后划火点上,再自己先试着抽一口,看看烟杆通不通,透不透气,再用小手巾擦一擦嘴,再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这一套过程人们诙谐地用“姑娘叼个大烟袋”来概括。其特点是女性晚辈孝顺老人之举。 也有一说: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

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骡子驮子驮大载

骡子驮子,过去的主要交通工具。在骡子背两侧驮粮食和货物很方便。

小伙跳墙狗不咬

狗是满族的图腾,因为传说狗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满族人把狗看成是生活中的吉祥物。生活在关东的汉族也离不开狗。狗除了看家望门外,还能拉爬犁,这在关东的一些典籍之中均有记载。另外,东北的狩猎行帮,更视狗为命根子。猎人不吃狗肉,心爱的狗死了还要修“狗坟”,反映了人和狗的依赖关系。

据研究,狗懂得主人的意图。这是因为狗长期和人相处,民间常说“狗懂人性”,实际就是说狗熟悉人的一些习惯、动作或手势。

关东人性格豪爽,说话大声大嗓,东家西家往往是房连房、墙连墙。有时办事着急,本来两家的墙就不高,或者墙经多年风剥雨蚀已有了豁口,性急的年轻人往往从墙头上跳过去到邻居家串门。一来二去,狗也熟悉了这种动作,知道从墙上跳过来的人都是和主人家熟的人,自然也不去叫,不去咬了。但这只能是白天,如果谁胆敢在夜里翻跳人家的墙,狗定会咬个不停。这一民间生活习俗,也是关东人粗犷性格的真实写照。

更有趣的解释还有:小伙跳墙狗不咬,据说是因为狗有妹子在看着。原来,有些小伙跳墙是去和情妹子约会。这类故事在东北的民间歌谣《闹五更》、《会情郎》、《十二月叹》、《五哥上工》等中屡见不鲜。

大缸小坛渍白菜 说话满嘴苣麻菜

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坛为的是有充裕

过去东北的自然条件恶劣,春天闹菜荒,开春时,采嫩的苣麻菜沾大酱吃,所以,家家吃苣麻菜,结果一说话,满嘴的苣麻菜味。

歘“嘎拉哈”决胜负

“嗄拉哈”满语称作“gacu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儿(夕儿),背儿(包儿)、珍儿、轮儿(鬼儿)。玩法有二:一为“抓”,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将嗄拉哈撒于炕(或地)上,手执鸡毛键或石球及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袋上抛,按一定规则抓起若干枚嗄拉哈,复将键等接住,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二为“掷”或“抛”,玩者多为男孩。将嗄哈置于地面或冰面,然后从一定距离外用手中的“码儿”(石片或嗄拉哈等为之)击打,中者可,赢得一至数枚。

草坯房子篱笆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房子是关东文化的标志。 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这儿,草很多。为防寒,这些草将根扎入地下很深,盘结如丝,使土板结成整块儿。把这样的草连根带土切方块取出,用它来砌墙盖房也非常好,而且还美观呢!

远远望去,那用土坯砌成的屋房,墙缝整齐,给人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由于土坯中有草,

所以屋墙之中常有黄鼠狼和老鼠来做窝。它们在墙中间或墙根处掏了许多洞,在阳光暖和的日子里, 它们常常伸出小脑袋东张西望,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寨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寨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里的热气。

通过对这些传统民俗的的调查,可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主动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用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以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为己任。

机械工程技术系

2010年大学生寒期社会实践

项 目 名 称: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调研 凌源剪纸 所 在 班 级: 机电0831 姓 名: 王福刚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10寒假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登记表

这种纸不怕雨水和潮气。雨水打在这样的窗纸上,能顺利地淌下去;潮气在上面一打,化成水珠, 也无法浸入到里边,而是滴了下来如果把窗纸糊在里边,水就会顺窗纸流下,积存在下部的窗框子上,久而久之,窗框便会被浸烂了。

窗户纸胡在外

在关东,风大雪硬。将窗纸糊在外,有窗板做窗纸的后支撑,狂风再大,也不易把窗纸吹裂吹坏。春天风起,狂风尘土也不易把窗纸打碎。这是关东人生存的经验积累。

窗户纸糊在外,除了保持室内的温度和抵挡风雪外,这种糊窗法还给人一种美感,反映了关东人勤劳和洁净的爱美性格。

先摆四个压桌菜

满族人有吃咸菜、吃酱、吃葱、吃蒜的习惯。过去吃饭时,不论穷富人家,每顿饭桌子上都放上四个小碟。分别盛着咸菜丝、酱、韭菜花、葱段、蒜瓣,这种饮食习惯叫作压桌小碟。日子过得艰难的人家,或在地里的蔬菜没下来吃不上菜的一段时间里,这压桌四小碟就更是必须了,它们可以佐餐助你把干粮或米饭吃下去。

如果四小碟不够,还可以端上来一碗酱、一把大葱、一盆野菜,吃饱饭是不难办到的。四小碟盛的咸菜品种是不固定的。一年四季,满族农家的咸菜不说花样翻新,总也有五六七样轮着来。因为年前杀年猪,所以从年前到上秋农历七月,咸萝卜丝,咸黄瓜,芥菜条等咸菜可以用肉丝、肉丁炒一炒,很好吃。

压桌小碟为什么是四样?满族上辈子老人讲过一个传说,说老罕王努尔哈赤龙兴之前常进山打猎。进山自然不会带饭桌,吃饭时在林间一块空地上铺张兽皮,把吃食和酒摆放在兽皮上,大家围着这临时饭桌席地而坐。有一次努尔哈赤才端起酒碗要喝酒,一阵旋风刮来,把兽皮掀起,饭菜全翻在地上。随从一个弟兄说是饭前忘记向山神爷敬酒,山神爷见怪了。努尔哈赤不以为然,拔出腰刀,从身边的大石头上砍下四块小石头,压在兽皮的四个角上,重摆饭菜吃起

来。果然,再来多大的风也掀不起兽皮了。后来他打下天下,从辽东明朝的城镇缴获许多瓷器。再吃饭时就用四个白地蓝边瓷碟,盛上喜欢的小咸菜之类的咸食摆到饭桌上佐餐。于是,压桌四小碟的习惯就传了下来。

到了后来,春天一来,东北满族农家冬天在菜窖里储存的白菜、萝卜吃完了,离地里的豆角、茄子之类的鲜菜下来还早呢,光有四小碟咸菜酱也不够把米饭和干粮送进肚子里,满族农家的妇女就到野地里采来婆婆丁、曲麻菜、小根葱、山野菜,还有上一年的大葱,洗干净,一大盘一大盆地端上桌,酱也改成用小碗大碗装,蘸着拌着当菜吃,渐渐地,压桌四小碟的习俗淡了,改了。

不过,压桌四小碟毕竟是一种好习惯,如今的日子好过了,饭菜丰盛了。在城市里,家庭、宾馆、大饭店的餐桌上常见几碟佐餐的小菜,这与满族人家的压桌四小碟习惯大同小异。不过酱瓜子炒里脊肉丁和韭菜花腌小嫩黄瓜那样的美味,至今还没有见到。

用土打墙墙不倒

清嘉靖年间,满清的乌拉部建都于乌喇河岸红尼罗城,并修筑了城墙。由于当地土质特殊,曾流传“土打墙墙不倒”之说,因此城墙全部是用土堆砌而成的。

烟囱安在山墙外

在关东,烟囱安在山墙边,这是这里的百姓生活的发明与创造。关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无论是蒙族、满族、汉族和朝鲜族,他们的住房都是“烟囱安在山墙边”。首先,这是和关东的气候和人们居室设置分不开的。

关东很冷,室内全靠火炕来取暖。据《北盟会编>载:关东民众“其俗依山谷而居,联木为棚屋,高数尺、无瓦,覆以木板或桦树皮或以草绸缪之,墙垣篱壁率皆以木,门皆东南向……”这里的人们, 把“土炕”视为战胜严寒,度过隆冬的重要设备,因而便不能不考虑它的性能。而火从灶燃起至变为烟飞出,以柴或草的燃烧力,均为8一10米内(指平均温热度)。一般土屋中的火炕,大致6一10米,有的小一些,但做成“连二”火炕;满族的炕为“万字火炕”,其长度也在10米之内。可见,烟囱安在山墙边,是为了延长烟火的走向,让柴或草的热度均保留于炕内。

关东民间,在没有使用煤之前,山区以杂木为燃料,素有“满山小杂树、烧柴不用愁”之说;而乌拉的平原地带则烧“羊草”。这种草又粗又硬,干后很耐烧。无论是山里或平原地带,烟囱安在山墙边都是为了保持炕内温度的绝妙之法,又是节省燃料的精密打算。 据东北著名的民俗剪纸学家王纯信介绍,烟囱安在山墙边,烟囱桥子处常常是农家安放鸡窝的地方。就是在严寒的冬季,也可以在里做窝孵小鸡,而且可以使母鸡多下蛋。

另外,烟囱安在山墙边,还可以减小烟囱安在房顶对房顶的压力。同时,房上如果修了烟囱,烟囱底部往往最易漏水、渗水;春天雪化的水也往往易从烟囱底下流入房里,易烂房木。所以,烟囱安在山墙边就减去了这些麻烦。

朝鲜族的住房,也是烟囱安在山墙外边,他们往往用木板做成长条形方筒烟囱,口径每边约25厘米,位置在房屋的左侧或右侧,直立于地面,烟脖(烟道)卧于地下。关东地方的各民族先民均在烟囱上动脑筋,有的人家干脆取一段枯死大木,掏空其心做烟囱,这在关东山区至今仍然随处可见。这种烟囱制做简便,由于屋内火炕面积大,火洞长又多,烟火在炕内洞里循环时间长,当火烟走到烟囱口时,已无火焰存在,所以也很少发生火灾。

大姑娘叼大烟袋

“大姑娘叼大烟袋”则是表现北方民族的敬老习俗。一般人一听“姑娘叼个大烟袋”就以为北方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成天叼个大烟袋抽烟。其实不然,这里的姑娘媳妇是最孝顺老人。她们在老人抽烟之前,往往先给老人装上锅烟(也叫拧上一锅),然后划火点上,再自己先试着抽一口,看看烟杆通不通,透不透气,再用小手巾擦一擦嘴,再恭恭敬敬地递给老人。这一套过程人们诙谐地用“姑娘叼个大烟袋”来概括。其特点是女性晚辈孝顺老人之举。 也有一说: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以前,满族女孩子出嫁时一杆精致的旱烟袋是必不可少的嫁妆。当然,随着时代的进

步,生活环境的改变,满族女子早已摒弃了这样的习俗,只有那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奶奶们,还时常一边抽着旱烟,一边唠着家常,品味着生活的甘与苦,谈论着往昔和未来。

骡子驮子驮大载

骡子驮子,过去的主要交通工具。在骡子背两侧驮粮食和货物很方便。

小伙跳墙狗不咬

狗是满族的图腾,因为传说狗救过努尔哈赤的命。满族人把狗看成是生活中的吉祥物。生活在关东的汉族也离不开狗。狗除了看家望门外,还能拉爬犁,这在关东的一些典籍之中均有记载。另外,东北的狩猎行帮,更视狗为命根子。猎人不吃狗肉,心爱的狗死了还要修“狗坟”,反映了人和狗的依赖关系。

据研究,狗懂得主人的意图。这是因为狗长期和人相处,民间常说“狗懂人性”,实际就是说狗熟悉人的一些习惯、动作或手势。

关东人性格豪爽,说话大声大嗓,东家西家往往是房连房、墙连墙。有时办事着急,本来两家的墙就不高,或者墙经多年风剥雨蚀已有了豁口,性急的年轻人往往从墙头上跳过去到邻居家串门。一来二去,狗也熟悉了这种动作,知道从墙上跳过来的人都是和主人家熟的人,自然也不去叫,不去咬了。但这只能是白天,如果谁胆敢在夜里翻跳人家的墙,狗定会咬个不停。这一民间生活习俗,也是关东人粗犷性格的真实写照。

更有趣的解释还有:小伙跳墙狗不咬,据说是因为狗有妹子在看着。原来,有些小伙跳墙是去和情妹子约会。这类故事在东北的民间歌谣《闹五更》、《会情郎》、《十二月叹》、《五哥上工》等中屡见不鲜。

大缸小坛渍白菜 说话满嘴苣麻菜

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冬天白菜不易储存,东北人发明腌渍法,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坛为的是有充裕

过去东北的自然条件恶劣,春天闹菜荒,开春时,采嫩的苣麻菜沾大酱吃,所以,家家吃苣麻菜,结果一说话,满嘴的苣麻菜味。

歘“嘎拉哈”决胜负

“嗄拉哈”满语称作“gacuha”,多为猪羊等腿胫骨,呈六面形。其中上下左右四面分别称作坑儿(夕儿),背儿(包儿)、珍儿、轮儿(鬼儿)。玩法有二:一为“抓”,玩者多为年轻妇女或女孩。将嗄拉哈撒于炕(或地)上,手执鸡毛键或石球及内装石子、谷粒的小布袋上抛,按一定规则抓起若干枚嗄拉哈,复将键等接住,以抓接迅速、准确为胜。二为“掷”或“抛”,玩者多为男孩。将嗄哈置于地面或冰面,然后从一定距离外用手中的“码儿”(石片或嗄拉哈等为之)击打,中者可,赢得一至数枚。

草坯房子篱笆寨

关东民间有一句俗语:“草坯房子篱笆寨,关东百姓人人爱。”房子是关东文化的标志。 关东百姓把草和泥合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长短的土砖,叫“坯

在这儿,草很多。为防寒,这些草将根扎入地下很深,盘结如丝,使土板结成整块儿。把这样的草连根带土切方块取出,用它来砌墙盖房也非常好,而且还美观呢!

远远望去,那用土坯砌成的屋房,墙缝整齐,给人一种坚实和温暖的感觉.由于土坯中有草,

所以屋墙之中常有黄鼠狼和老鼠来做窝。它们在墙中间或墙根处掏了许多洞,在阳光暖和的日子里, 它们常常伸出小脑袋东张西望,引得孩子们哈哈大笑。

篱笆在关东十分普遍,民间有“穷夹樟子富打墙”之说,其实夹樟子和打墙作用相同,只是材料不同而已。

一般人家夹樟、修篱笆往往是为了安全和取暖。过去人烟稀少,地方荒凉,常有狼狐出没咬人吃家禽。篱笆寨可以防止野兽进入,也便于家狗看家望门。另外,有的篱笆寨子修得离窗子很近,这样就起到了遮挡风雪的作用。北方的风大雪猛,篱笆寨可以使大风雪减速,不直接扑打在窗子上.保住了屋子里的热气。

通过对这些传统民俗的的调查,可以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祖国的文化有所了解,主动去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长期孕育下,用中华传统美德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同时,以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承载着传承传统美德为己任。


相关文章

  • 全国各地乡风民俗
  • 一.华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当地大量的文化遗址,古墓群,古建筑群,大型古典园林,大型石窟壁画,著名的古都,构筑出丰厚浓郁的旅游文化氛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辽阔坦荡的草原风光和清新无染的空气,使人眼阔心宽,宁静 ...查看


  • 承德历史和简介
  • 历史背景 承德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劳动.生息在这块土地上,这里曾发现的石斧.网坠.陶鬲等丰富的历史文物,就是他们在这里劳动生活的遗迹.殷周时期,这里是山戌.东胡少数民族活动的区域,是燕侯的势力范围.承德市东约 ...查看


  • 2014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之文化知识
  • 文化常识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公考社区专家在此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外国的重要文化,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 ...查看


  •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常识之文化知识
  • 文化常识是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考点,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成就,外国的重要文化,希望能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 ...查看


  • 广西少数民族调研报告
  • 一.广西少数民族分布区域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壮族:主要聚居在桂西.桂中,即南宁.柳州.百色.河池.贵港.防城港等市.(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区,形成"岭南无山不有瑶&q ...查看


  • 剪纸特色汇报材料
  • 彰显剪纸特色 促进内涵发展 -- 大呈中心校小呈小学特色建设工作汇报 小呈小学创建于1947年,经历了80年的风雨历程.学校现有小学6个教学班级,幼儿园6个教学班,360名学生,教职工10名.近年来,学校确立了"让学生有幸福感,让 ...查看


  • 剪纸策划书
  • 2011剪纸策划书 目录 一. 展会介绍---------------------.(3) 二. 展会主题---------------------.(4) 三. 展会目的及意义------------------.(4) 四. 背景分析- ...查看


  • 民间绝活剪纸:把艺术还给生活
  • 原始的那种母女相传.邻里相传的单一模式,将会由有组织.有目标的社会团体.艺术院校.文化人士的大量参与而发生新的结构转换.只有这样,剪纸艺术才能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永远鲜活. 剪纸是我国一门古老的艺术,最早是民间"招魂术" ...查看


  • 马蒂斯的剪纸艺术及其当代启示
  • 作者:马立新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04期 中图分类号:J5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970(2012)04-0117-03 一 剪纸作为流行于民间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基层民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为了自身欣赏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