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试卷中综合题一般占50%以上,答好综合题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不少同学感到做综合题较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了很多却得不到分。那么如何答好综合题,提高得分率呢? 下面,我以2007年江苏地理试卷第3l 题为例,和同学们谈谈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例: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下表为"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下图为" 东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图中,A 表示_______工业,B 表示_______工业。(2分)

(4)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是(填代号)_______。(2分)

A 资源的游览价值

B 地区接待能力

C 市场距离

D 旅游环境承载量

(5)试分析图中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5分)

答案: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3)钢铁森林(4)A(5)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一、认真审读试题

审读试题是答题的前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 审题的整体性

首先我们要把整个试题的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可以采用" 整体审题法" ,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例如本题设置的线索就很流畅,以东北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为背景材料,在问题的设置和编排的顺序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的特点--新的产业(即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的优点。如果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把握这条线索,就可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为答题的正确性奠定基础。

2 审题的准确性

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例如审读本题时,我们首先阅读文字材料,抓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 ,阅读图表材料时先读图名,阅读表格数据时看数值的变化,阅读模式图时看箭头的指向并寻找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设置的问题要抓关键词,审清楚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如第(1)小题简述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关键词是" 机械工业" 、" 有利" ,就不能回答农业的区位条件或发展机械工业的不利区位条件;第(2)小题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关键词是" 变化特点" ,就不能当做变化的原因来分析;第(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A 、B 表示的工业就必须从产业上思考;第(4)小题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关键词是" 最主要" ,明确应该只有一个选项而不能多选;第(5)小题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关键词是" 优点" ,就不能回答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此外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 增加就业机会" ,就隐藏在模式图中,因为第三产业(食品加工业和工业旅游) 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

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就要养成认真审读试题的习惯,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千万不能匆忙地把问题看一下,也不管材料给什么就盲目做答,避免答错、答偏、答非所问。

二、精心组织答案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做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 对接" ,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可以" 链接" 课本中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第(5)小题" 链接" 的是课本关于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优点,应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如果" 链接" 了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就产生了方向性错误。

要做到答案的方向性准确,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记忆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我们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

2 答案的全面性

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首先要思考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然后再从中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应是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业基础等方面。再如第(2)小题关于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就要根据表格数据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描述,这样作答就能保证答案的全面性,不失分。 高考阅卷是" 踩点" 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本题的第(1)小题分值是6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可能是1点1分或1点2分) ,第(5)小题分值是5分,至少也要答三点以上。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或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 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老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

3 答案的顺序性

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知道的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答案太多,阅卷老师会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 ;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重要的得分点遗漏。在2007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已经多处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重要的得分点附的分值高。

本题的第(5)小题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 避免煤炭资源

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最重要的得分点是防止经济衰退,所以要放在最前面。这提示我们在答案全面性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注意答案的顺序,按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就放在最前面。

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时,每个案例都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抓问题的主要方面,千万不能"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分主次。

三、规范语言表述

在《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对语言表述要求是准确简洁。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地理术语的使用、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表述的层次、杜绝错别字就很重要。

1,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

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切忌用大白话,关键词要准确无误,不说废话,不离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如本题第(1)小题答案" 工业基础好" 就不能写成" 基础设施完善" 或" 历史悠久" ;第(2)小题答案"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就不能写成" 减少第一产业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 ;第(5)小题答案中" 经济效益" 就不能写成" 效益" 、" 效率" ;" 优化产业结构" 就不能写成" 扩大生产部门(或类型)" 。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的形式,要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试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关键词," 踩点" 给分。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出现关键词,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最好套用课本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答题很有" 地理味" ,也容易得分。

2,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定性加具体分析可以给答案制定" 双保险" ,提高得分率。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答案" 原料丰富" 我们可以写成" 原料丰富;有煤、铁等资源" ,前面是定性描述,后面是具体分析,如果得分点在" 原料丰富" ,阅卷老师看到这几个字就可以给分了,如果得分点必须要有" 煤、铁资源" ,阅卷老师就会往下看到" 煤、铁" 两字给分。要注意千万不能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不具体化,如第(1)小题答案就不能写成" 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 ,这种情况是不得分的。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和练习。

3,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字迹潦草会让阅卷老师不容易找到得分点,所以在答题时不一定要字迹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在阅卷时。地名错别字和关键词错是不给分的。如本题第(1)题" 煤" 写成" 石某" 、" 铁" 写成" 石失" ,第(3)小题" 钢铁" 写成" 刚铁" ,都是拿不到分的。

综合试题的设计通常有两个特点:

1.试题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

2.设问角度大致为三类:

①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

②分析该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分布及原因;

③区域发展开放情况及其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综合题的作答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审题。 一要细审题干, 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条件、所属的知识范畴等。

2.信息获取及解读。一要提取信息要全。要确保无遗漏;二是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准确定位,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三是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信息都要用到,如果某个信息没有用到,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3.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调动和转化。答题时必须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调动储备的知识回答。

4.草拟腹稿和准确书写答案。打腹稿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进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大局观,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答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如成因问题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评价与影响类问题要注意“利”和“弊”的分析;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与“空”等。表述要合理规范,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卷面整洁。

总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答题要全面,卷面应整洁。

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如学习鲁尔区时,我们掌握了分析传统工业区时,应从“盛、衰、治”三方面入手。分析“盛”,即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如近几年常出现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等,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分析“治”时,即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的综合整治、以帮助其再生,一般应采取“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保护并治理环境”等措施。

在回答自然地理的有关问题时,记住一些常用结论,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直射南(北)半球时,极昼地区的太阳从正南(北)方出、其余各地从东南(北)方出;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即点北陆北);在两条等值线之间,以大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大于大值,以小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小于小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分析某地水能资源丰富时,一定要回答出该地河流的落差大、水量丰富。

分析某地泥石流多发时,一般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四方面进行,即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以山地地形为主、起伏不平,降水丰富、且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地区,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针对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健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4)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强度、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护坡工程的建设等);(5)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自救、营救能力。

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自然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特征则应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对外贸易、文化生活等。

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开发条件时,要从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以及距消费市场的远近等方面进行。

寻找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时,要从开源、节流入手。如针对华北水资源短缺,可以采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适量开采地下水等开源措施,也要采取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等)等节流措施;此外,还要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防止出现水质型缺水问题。

分析某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方面进行。一般种植业发达的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或雨热同期),灌溉水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分析影响某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考虑,即地形平坦、气候宜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临近河流(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水土流失、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从物源和动力两方面入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要有疏松、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其次要有水量丰富、动力充足的流水;即位于降水丰富的山区,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来源;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再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于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力争做到处理后无害排放;此外,植树种草,充分发挥生物的环境功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破坏问题,首先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然后采取适当的生物措施(保护天然植被、扩大人工植被)、工程措施(护坡固沟、草方格固沙等)和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技术等)。

分析某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时,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入手,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有利于当地减少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生态)。

„„

当然,利用相关模式进行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案例的具体实际,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高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势起伏状况

3. (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 (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 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 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 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 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 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 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 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 结冰期:有无、长短

4. 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 长度

2. 流向

3. 流域面积大小

4. 落差大小(水能)

5. 河道曲直情况

6. 支流多少

7. 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 我国青藏高原>

3. 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 我国西北地区>

4. 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 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 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 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 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 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 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 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 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 地形(a. 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 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 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 地质(a. 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 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 气候(a. 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 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 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 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 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 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 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 地理位置

2. 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 农业因素

4. 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 市场因素

6. 科技因素

7.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 历史因素

9. 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 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 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 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 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 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 土地:地形、土壤

2.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 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 市场:

2. 交通:

3. 国家政策

4. 劳动力

5. 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 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 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 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 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 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 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 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 水系特征(a. 流域广,支流多;b. 含沙量大;c. 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 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 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 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 植被破坏(a. 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 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 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 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 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 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 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 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 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 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 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 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 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 具有防洪作用

5. 具有发电价值

6. 具有灌溉功能

7. 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 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 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 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 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 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 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 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 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 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 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 交通:交通便利

3. 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1. 要选择在背斜处(a.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 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 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 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 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 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 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 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 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特别提示

1. 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 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 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 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试卷中综合题一般占50%以上,答好综合题有助于同学们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但不少同学感到做综合题较困难,要么无从下手,要么答了很多却得不到分。那么如何答好综合题,提高得分率呢? 下面,我以2007年江苏地理试卷第3l 题为例,和同学们谈谈地理综合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例:东北地区是我国以机械等部门为主的老工业基地。下表为" 东北产业结构变化表" ,下图为" 东

(1)请简述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6分)

(2)产业结构调整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措施之一。与1978年相比,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图中,A 表示_______工业,B 表示_______工业。(2分)

(4)工业旅游是指以工业生产场所、工业产品、工业生产工艺过程等为主要吸引物开发的旅游项目。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是(填代号)_______。(2分)

A 资源的游览价值

B 地区接待能力

C 市场距离

D 旅游环境承载量

(5)试分析图中所示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5分)

答案:

(1)原料丰富;能源充足;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技术基础好;国家政策支持。(2)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依然保持优势;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3)钢铁森林(4)A(5)避免煤炭资源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一、认真审读试题

审读试题是答题的前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 审题的整体性

首先我们要把整个试题的图表材料及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读一遍,可以采用" 整体审题法" ,不仅要关注试题所给的材料,还要对问题的内在逻辑联系有总体把握。例如本题设置的线索就很流畅,以东北老工业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为背景材料,在问题的设置和编排的顺序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传统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产业结构调整前后变化的特点--新的产业(即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产业结构调整的优点。如果同学们在审题时能把握这条线索,就可以理解命题者的意图,为答题的正确性奠定基础。

2 审题的准确性

在审题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把握细节,特别是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要进行细致的综合分析,对于图文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每个图例符号等,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因为这些都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例如审读本题时,我们首先阅读文字材料,抓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 ,阅读图表材料时先读图名,阅读表格数据时看数值的变化,阅读模式图时看箭头的指向并寻找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设置的问题要抓关键词,审清楚是要回答什么问题,如第(1)小题简述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关键词是" 机械工业" 、" 有利" ,就不能回答农业的区位条件或发展机械工业的不利区位条件;第(2)小题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关键词是" 变化特点" ,就不能当做变化的原因来分析;第(3)小题要求回答的是A 、B 表示的工业就必须从产业上思考;第(4)小题开发工业旅游最主要的条件,关键词是" 最主要" ,明确应该只有一个选项而不能多选;第(5)小题是分析产业结构调整模式的优点,关键词是" 优点" ,就不能回答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此外还要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信息,有些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例如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 增加就业机会" ,就隐藏在模式图中,因为第三产业(食品加工业和工业旅游) 的发展可以提高就业率。

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 ,准确的审题是成功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在平时练习时就要养成认真审读试题的习惯,把握试题的线索,特别注意关键词,在审读时把它们划下来,注意试题的问题和材料给定的条件,千万不能匆忙地把问题看一下,也不管材料给什么就盲目做答,避免答错、答偏、答非所问。

二、精心组织答案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答案的方向性

就是指答题时从什么方面做答,这对同学们的能力要求很高,需要灵活地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的课本知识与试题问题成功" 对接" ,明确分析解决该问题所运用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可以" 链接" 课本中工业区位的影响因素;第(5)小题" 链接" 的是课本关于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后的优点,应从资源、经济、社会、环境四个方面分析,如果" 链接" 了德国鲁尔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就产生了方向性错误。

要做到答案的方向性准确,建议同学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把最基本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理解记忆并归类,然后用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如传统工业区的区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课本中运用的是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我们还可以迁移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掌握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答案的方向性。

2 答案的全面性

在答题时思路要开阔,思维要流畅、灵活,在确定了答题的方向后,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思考,确保答案全面、完整、不漏点,避免失分。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首先要思考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哪些,然后再从中分析得出东北地区发展机械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应是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科技、政策、劳动力、工业基础等方面。再如第(2)小题关于2005年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就要根据表格数据分别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描述,这样作答就能保证答案的全面性,不失分。 高考阅卷是" 踩点" 给分,答题要做到完整不漏点,建议同学们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全方位地分析问题。作答时看清该题所附的分值,如本题的第(1)小题分值是6分,至少要答三点以上(可能是1点1分或1点2分) ,第(5)小题分值是5分,至少也要答三点以上。高考阅卷还有一个特点,多答或答错(只要答案不前后矛盾) 不扣分,所以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建议同学们多答,不过最好在作答时给答案编上序号,这样便于阅卷老师很容易看到答案,不漏得分点。

3 答案的顺序性

有些同学在作答时,把所知道的都写上去,让阅卷老师挑选正确的,这样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答案太多,阅卷老师会漏得分点(这虽然极少但也是正常的) ;二是有些同学反而会把重要的得分点遗漏。在2007年江苏省地理高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中已经多处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重要的得分点附的分值高。

本题的第(5)小题产业结构调整模式优点的答案--" 避免煤炭资源

枯竭带来的经济衰退;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就业机会;保护生态环境" ,最重要的得分点是防止经济衰退,所以要放在最前面。这提示我们在答案全面性的基础上,一定还要注意答案的顺序,按重要性排序,最重要的就放在最前面。

建议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案例分析时,每个案例都要抓住最主要的因素,抓问题的主要方面,千万不能"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分主次。

三、规范语言表述

在《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中对语言表述要求是准确简洁。因此在语言表述时,地理术语的使用、表达的清晰和准确、表述的层次、杜绝错别字就很重要。

1,语言要科学、准确、简练

科学、准确、简练就是要用地理专业术语回答问题,切忌用大白话,关键词要准确无误,不说废话,不离题,语言表达准确简洁。如本题第(1)小题答案" 工业基础好" 就不能写成" 基础设施完善" 或" 历史悠久" ;第(2)小题答案"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 就不能写成" 减少第一产业比重,加大第三产业比重" ;第(5)小题答案中" 经济效益" 就不能写成" 效益" 、" 效率" ;" 优化产业结构" 就不能写成" 扩大生产部门(或类型)" 。

高考阅卷采取的是流水作业的形式,要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完成一定数量的试卷,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寻找关键词," 踩点" 给分。建议同学们在答题时一定要出现关键词,使用地理专业术语,最好套用课本的语言文字描述,这样答题很有" 地理味" ,也容易得分。

2,先定性描述,然后具体分析

定性加具体分析可以给答案制定" 双保险" ,提高得分率。例如本题的第(1)小题答案" 原料丰富" 我们可以写成" 原料丰富;有煤、铁等资源" ,前面是定性描述,后面是具体分析,如果得分点在" 原料丰富" ,阅卷老师看到这几个字就可以给分了,如果得分点必须要有" 煤、铁资源" ,阅卷老师就会往下看到" 煤、铁" 两字给分。要注意千万不能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不具体化,如第(1)小题答案就不能写成" 原料、能源、市场、交通、技术、政策" ,这种情况是不得分的。

建议同学们在复习时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和练习。

3,书写规范,不写错别字。

字迹潦草会让阅卷老师不容易找到得分点,所以在答题时不一定要字迹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清楚。在阅卷时。地名错别字和关键词错是不给分的。如本题第(1)题" 煤" 写成" 石某" 、" 铁" 写成" 石失" ,第(3)小题" 钢铁" 写成" 刚铁" ,都是拿不到分的。

综合试题的设计通常有两个特点:

1.试题结构简洁,整合度高;均以少问题、小切口、高分值为特点,辅以图表,设问角度新,知识的有效整合度高。

2.设问角度大致为三类:

①描述该区域主要地理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的时空分布特征;

②分析该区域内的人文要素分布及原因;

③区域发展开放情况及其发展中的出现的问题、主导原因、整改措施等。

综合题的作答一般采取以下步骤:

1.审题。 一要细审题干, 包括文字、数字、图例、比例尺、注记、图形等。二要细审问题,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条件、所属的知识范畴等。

2.信息获取及解读。一要提取信息要全。要确保无遗漏;二是解读信息要准。要注意准确定位,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合理判断与推理,挖掘隐含信息;三是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和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题目所给的信息都要用到,如果某个信息没有用到,那就要引起注意了。

3.实现试题内容与储备知识间的调动和转化。答题时必须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赞成还是反对),然后调动储备的知识回答。

4.草拟腹稿和准确书写答案。打腹稿要根据试题的设问指向进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大局观,做到层次清楚,详略得当。答题要注意全面完整,如成因问题有自然原因、人为原因;评价与影响类问题要注意“利”和“弊”的分析;地理规律类问题要注意“时”与“空”等。表述要合理规范,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特别是关键词),讲究层次性、逻辑性、序号化;卷面整洁。

总之,审题要慢,答题要快;答题要全面,卷面应整洁。

事实上,许多综合题的回答都是有模式可以借鉴的,在学习高中地理的原理时,我们常常会以某一地区的情况作为案例,在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过程,事实上就是“建模”的过程;高考过程中,虽然不会考到相同的案例,但一般会考到相应的模式。

如学习鲁尔区时,我们掌握了分析传统工业区时,应从“盛、衰、治”三方面入手。分析“盛”,即分析传统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一般应从“资源、能源、水源、市场、交通”五方面进行,如近几年常出现的攀枝花钢铁工业区、东北辽中南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等,都应从这几点去考虑;分析“治”时,即对传统工业区进行的综合整治、以帮助其再生,一般应采取“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科技、改善交通条件、保护并治理环境”等措施。

在回答自然地理的有关问题时,记住一些常用结论,会使你少走许多弯路、节约大量宝贵的考试时间,如:某地北极星的高度即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太阳直射南(北)半球时,极昼地区的太阳从正南(北)方出、其余各地从东南(北)方出;刚好发生极昼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纬度的2倍;海洋上等温线弯曲方向即洋流的流向;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时,则全球陆地等温线都向北弯曲(即点北陆北);在两条等值线之间,以大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大于大值,以小值闭合的等值线内部值小于小值(即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

分析某地水能资源丰富时,一定要回答出该地河流的落差大、水量丰富。

分析某地泥石流多发时,一般要从地质、地形、气候、植被四方面进行,即地壳运动活跃、岩层破碎,以山地地形为主、起伏不平,降水丰富、且多暴雨,植被覆盖较差,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地区,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

针对近几年频发的自然灾害,可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监测,建立预警系统,及时预报;(2)加强教育,提高广大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健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措施;(4)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防震强度、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护坡工程的建设等);(5)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自救、营救能力。

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时,自然特征要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方面入手,人文特征则应包括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人口与城市、对外贸易、文化生活等。

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开发条件时,要从资源的丰富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以及距消费市场的远近等方面进行。

寻找解决资源短缺的措施时,要从开源、节流入手。如针对华北水资源短缺,可以采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适量开采地下水等开源措施,也要采取节约用水、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等)等节流措施;此外,还要做好防治水污染的工作,防止出现水质型缺水问题。

分析某地发展种植业的自然区位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四方面进行。一般种植业发达的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或雨热同期),灌溉水源丰富,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分析影响某城市(城市群、城市带)形成和发展的有利自然条件时,要从地形、气候、河流三方面考虑,即地形平坦、气候宜人(温度适宜、降水适中)、临近河流(可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水土流失、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的产生原因,可从物源和动力两方面入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要有疏松、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其次要有水量丰富、动力充足的流水;即位于降水丰富的山区,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对于环境污染的防治,首先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来源;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再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把污染物消灭或减少在生产的过程之中;对于非排不可的污染物,应加强污染物的治理,力争做到处理后无害排放;此外,植树种草,充分发挥生物的环境功能也是不错的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对于生态破坏问题,首先应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然后采取适当的生物措施(保护天然植被、扩大人工植被)、工程措施(护坡固沟、草方格固沙等)和农业技术措施(提高灌溉技术等)。

分析某地发展清洁生产、生态农业的重大意义时,要从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入手,即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经济),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有利于当地减少污染物、改善生态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生态)。

„„

当然,利用相关模式进行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所给案例的具体实际,这样才会获得理想的高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 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 地势起伏状况

3. (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 (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1. 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 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 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 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 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 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 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 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 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 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 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 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 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 结冰期:有无、长短

4. 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 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 长度

2. 流向

3. 流域面积大小

4. 落差大小(水能)

5. 河道曲直情况

6. 支流多少

7. 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 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 我国青藏高原>

3. 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 我国西北地区>

4. 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 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 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

2. 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纬度:. 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 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 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商业中心、商业网点形成的区位因素:

1. 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 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 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

「自然方面」

1. 地形(a. 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 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 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 地质(a. 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 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 气候(a. 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 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 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 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 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 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交通线路修筑的积极意义:

1. 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 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 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 地理位置

2. 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 农业因素

4. 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5. 市场因素

6. 科技因素

7. 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 历史因素

9. 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eg. 归国华侨投资办厂>

☆工业区经济综合整治措施:

1. 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 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 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 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 土地:地形、土壤

2. 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

3. 水源(灌溉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1. 市场:

2. 交通:

3. 国家政策

4. 劳动力

5. 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

6. 工业基础

☆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

1. 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

2. 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港口兴衰)」

1. 经济腹地条件:经济腹地是否广阔、客货流量大小、腹地经济性质(经济腹地的广阔与否影响着客货流量;客货流量影响着港口的兴衰;腹地经济性质决定港口性质<综合港、专业港等>)

2. 城市依托(交通便利;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3. 政策条件:对外开放地区建成自由贸易港

☆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自然条件」

1. 地形:平坦,流经平原,水流平缓

2. 气候: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 冰期短

3. 河道:宽阔平直,水深

「社会经济条件」

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联系密集,运输量大

☆河流的治理原则、措施:

※治理原则

上游:调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泄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库、植树造林

中游: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 水系特征(a. 流域广,支流多;b. 含沙量大;c. 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

2. 水文特征 (a.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沛;b. 干流汛期长,水量大。)

3. 气候特征(该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

「人为原因」

1. 植被破坏(a. 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b. 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

2.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萎缩,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与解决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 气候:降水较少或不充沛、蒸发量大、季节分配不均

2. 河流:地表径流量较少

「人为原因」

1. 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

2. 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解决措施

1.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沿海地区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 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工农业水资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业发展、发展节水农业(如:喷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规,提高人们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 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 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 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 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1. 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2. 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 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 具有防洪作用

5. 具有发电价值

6. 具有灌溉功能

7. 提高航运价值

☆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 气候:气温高、降水少、多风、日照强:有利于蒸发

2. 地形:面积广阔的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 地形:面积广阔的大陆架(阳光直射、光合作用强、饵料丰富)

2. 温带海域:气温变化大、海水上泛

3. 河口处: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

4. 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带来海底营养盐类,饵料丰富

☆卫星发射基地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 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2. 纬度: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3. 地势:平坦开阔

「人文条件」

1. 人口:单位面积人口密度低,地广人稀

2. 交通:交通便利

3. 军事: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选址条件:

1. 要选择在背斜处(a.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b. 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汽车站选址的区位条件:

1. 路况:周围道路宽阔

2. 与市内外交通联系

3. 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选址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1. 地形:有平坦开阔、坡度适当的地形,以保证排水;

2. 地质:有良好的地质条件

3. 气候:少云雾。

「社会经济条件」

1. 交通条件:与市内有便利的交通联系。

2. 经济: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 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商品农业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特别提示

1. 在不特殊指明的情况下,回答意义影响类问题时,应当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答。

2. 在回答某些条件分析类问题时,注意应答出有利条件以及不利条件。

3. 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有序性:学会采用分点作答;作答特征描述问题时,学会分阶段描述特征。

4. 作答地理综合题,应注意回答的逻辑性:弄清各点作答的先后顺序;不出现答案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关文章

  • 高考答题规范指导大全
  • 2010-11-27 14:13:36|  分类: 考试技能 |字号 订阅 高考语文答题规范 高考数学答题规范 高考英语答题规范 高考物理答题规范 高考化学答题规范 高考生物答题规范 高考政治答题规范 高考历史答题规范 高考地理答题规范 精 ...查看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M
  •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目前文综试题中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包括多选题的变 形--组合型选择题),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过程.解题 入口宽.方法多,再加上猜答得分概率为 1/4,所以普遍认 为选择题尤其是单选题比较容易.这种说 ...查看


  • 备战高考: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 选校网 www.xuanxiao.com 高考频道 专业大全 历年分数线 上万张大学图片 大学视频 院校库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大全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 目前文综试题中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包括多选题的变形--组合型选择题),由于选择题不叙述推理 ...查看


  • 高三地理备考计划
  • 篇一:2015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2015 届高三地理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大纲,考试 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学生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学 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努力 ...查看


  • 高三地理教学计划
  •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策略与教学进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大纲为依据,以考试说明为准绳,充分研究高考.不断 进行高三地理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地理教学模式,增强地理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 ...查看


  • 高考地理综合题基本题型的解题技巧
  • 高考地理综合题基本题型及解题技巧 兰州成功学校 王谨安(整理) 一.特征类设问题型 1.设问形式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地表环境"特点&qu ...查看


  • 高三地理复习攻略和答题技巧
  • [] 复习攻略一:反复看地图 就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在区域地理复习时,对"区域位置"的判断和"区域特点"的掌握,以及自然地理中对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掌握上还有所欠缺.要学好区域地理,就一定要反复看地图, ...查看


  • 地理选择题答题技巧 1
  • 高考地理选择题解题技巧 题型一:计算型选择题 [题型特征] 地理计算是一项重要的地理能力,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计算与单纯的数字计算不完全等同,它不仅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还要求能把握其内在的地理原理和规律,即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 ...查看


  • 高三各科后期复习策略
  • 高三化学后期复习策略 泰安一中 刘新宇 离高考只剩三十天多天的时间了,高三同学已进入了后期复习阶段.高三第一轮复习是"广积粮",第二轮复习是"深挖洞",当前的复习主要是通过综合训练进行查缺补漏,从而提 ...查看


  • 高考临近如何快速提升文综成绩
  • 高考临近如何快速提升文综成绩 总的来说,文综复习要遵循以下四点: 一.统揽全局,计划先行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自己制定一个详细计划,它能够为考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和复习的进程,把复杂的复习过程具体化.有了明确计划之后,考生在最后冲刺阶段就更能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