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韩愈[师说]中的教学思想

  【摘要】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中谈到的教学目的观、教学方法观、教师观及师生观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韩愈 《师说》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15-02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兴盛之本,是经济起飞与振兴、社会进步与安定的必要条件。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育人观、正确的学习观,是教育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韩愈的《师说》中倡导的教学目的观、教学方法观、教师观与师生观等对当今教育仍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 教学目的观  教育行为的意义离不开对其目的的追问。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人才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育的过程。韩愈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他个人的人才观。《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有三:一是传道,即向学生传授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首先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在韩愈看来,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也好,解答疑难也好,都是为了传道,即为培养人才这个教育目的服务的。  二 教学方法观  韩愈肯定了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解放。“解惑”,与其说是对教师“教”的要求,不如说更多的是对学生“学”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且勤于置疑,不要对教师所授“听而不疑,信而不问”,把自己变成知识的接收器。韩愈曾劝导弟子说:“子诵其文,则思其义。”“师其意不师其词。”他告诫弟子们,读书重要的是“师其意”,“思其义”而不应该人云亦云。强调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了“思其义”,才会有所惑,进而向教师提问“师其意”,求得“道业”的长进。韩愈认为,只有这种从“思义”到“有惑”,再到教师“解惑”,最后通过“解惑”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紧接着,《师说》又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意思是不懂得断句,倒要找教师求教,而有了疑难却不找教师求教,这种学习方法真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可见,韩愈反对那种被动的、盲目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张在学习中要“有所思”。作为一代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韩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吸收了前人的观点,又有自己的创新。  1.治学贵在勤学深思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段话的含义是,要想取得学业的精进,必须刻苦勤奋;反之,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会使学业荒废;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手勤、脑勤,三者要结合起来。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焚膏油以继暑,恒兀兀以穷年”,“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一切学问都来自个人的勤奋学习。韩愈在文学上的较深造诣使之终成博学鸿儒,就是他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的真实写照。  2.学习重在博学求精  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贪多务德,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在博学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 韩愈强调“提其要”,“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引导学生探求其精髓之处,以达到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境界。他认为,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的学习方法,要求学习知识要有系统性,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对书中的精华仔细玩味,反复体会,才能提高读书质量,获得良好效果。  3.学习要有独创性  韩愈提出“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就是说要学习古人,以古人为师,但不能尽信书本,只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以求得新意。要“手披目视,口吟其言,心惟其义”,在深处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有独创性。“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要“阖其中而肆其外”,要有创见,不流于俗套,能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三 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敬业的职业道德。韩愈《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首位任务。这样做,既是对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一贯传统的继承,也是针对当时儒道衰落、佛老兴盛而必须奋起振兴儒道的客观现实提出的要求。“授业”,就是要向学生讲解传授儒家“五经”和“六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这是推行儒家政治理想、贯彻入世原则,献身社会和国家所必需的。“解惑”,韩愈主张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韩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来的各种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韩愈认为,要想恢复儒道的传统就必须重视师道。那么,为师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呢?《师说》指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韩愈是把“道”作为为师的标准,谁有“道”,谁就可为师。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社会地位的贵贱,凡有“道”就可为师,有“道”与无“道”是衡量能否合乎师的重要条件。在此,不难看出其择师的价值取向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反对以社会地位和资历作为择师的标准,而是以对学生负责为归依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的呢?韩愈进一步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他认为,那些只教学生读书、断句,而不传授道理,难以帮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这样的教师是不具备“传道”的资格的。由此看来,韩愈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精通儒道,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学业上的疑难,并有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韩愈的教师观对当前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他重视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其次,他注重教学中的学生反馈,通过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和教师“教”;再次,他重视教师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并否认“句读之师”为师;最后,他肯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能“传道”,是传递社会文明的使者。   四 师生观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由于对“道”的造诣不同,对“业”的专攻不同,学生在某一方面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从长远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因此,做学生的不能自卑,学生要向教师学习,但不能迷信盲从教师,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教师的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通晓一切知识,自己也有知识的局限性,因此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可有“学阀”思想,以权威自居,压制学生,害怕其超过自己,要以知识、人格和精神的魅力赢得学生,要不断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师生们要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从而形成人们交互为师、相学较长的新风气。既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学生向先闻“道”的教师学“道”,向“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学习他们的专长,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韩愈认为教师不可能全知全能什么都会,只不过是闻道在先,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已,否定了教师决定一切的做法,这一思想难能可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第一,师生关系必须立足于现实,而不能超脱于现实之外。“只有走进现实的教学,教学论所担负的指导实践与完善自身体系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同时,只有把教学看做是教师和学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学生活视角看待教学问题,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反思,教学论才能超越现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并且,以生活的视角看待教学,将为未来教学论走向开放性、融合性提供契机。” 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的子系统,受到社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学在与社会生活交接的地方却机械地存在着的,没有能够整合学校及社会的生活,使教育的合力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  第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桎梏。如果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教学中所存在的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对立、冲突等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把教师当做教的主体,同时又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或者说仅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人为地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中两种并行的存在,所发生的关系都是外在力量强迫出现的结果,导致一切美好的理论只是理论而已。突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必然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品质。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在精神层面实现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不应是单向的和单纯信息性的,而应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对话。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应该更多地体现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而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建构师生之间的“ 我—你” 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对话、交流、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发生与维持不仅是因为知识的授受,还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和对未知领域的共同渴望及探索。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绝对不能预设也不是预成的,师生关系是在扎根现实生活的教学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的人,本真意义的教学的发生依赖于人的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存在着的,而是各种各样的要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在相互作用、追求教学之所“是”的过程中“成为”的。生成性的教学消解了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主客体实现了统一,学生在非对象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体验,让自己思想的变化自行显现并能够为自己感知。  参考文献  [1]阮彩霞.浅析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选论(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孙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胡守仁.韩愈叙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5]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王茹.从《师说》看韩愈的教师理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3)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韩愈的《师说》一文是他的教育学专论,对教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中谈到的教学目的观、教学方法观、教师观及师生观对我国当代教育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韩愈 《师说》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0-0015-02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富强与民族兴盛之本,是经济起飞与振兴、社会进步与安定的必要条件。如何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确的人才观、正确的育人观、正确的学习观,是教育首先亟待解决的问题。韩愈的《师说》中倡导的教学目的观、教学方法观、教师观与师生观等对当今教育仍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作用。  一 教学目的观  教育行为的意义离不开对其目的的追问。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人才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育的过程。韩愈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也就是他个人的人才观。《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有三:一是传道,即向学生传授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三者的位置摆得很清楚,首先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解惑。在韩愈看来,教师向学生讲授儒家的典籍也好,解答疑难也好,都是为了传道,即为培养人才这个教育目的服务的。  二 教学方法观  韩愈肯定了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活动,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思想解放。“解惑”,与其说是对教师“教”的要求,不如说更多的是对学生“学”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且勤于置疑,不要对教师所授“听而不疑,信而不问”,把自己变成知识的接收器。韩愈曾劝导弟子说:“子诵其文,则思其义。”“师其意不师其词。”他告诫弟子们,读书重要的是“师其意”,“思其义”而不应该人云亦云。强调学生只有真正做到了“思其义”,才会有所惑,进而向教师提问“师其意”,求得“道业”的长进。韩愈认为,只有这种从“思义”到“有惑”,再到教师“解惑”,最后通过“解惑”的学习过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紧接着,《师说》又指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意思是不懂得断句,倒要找教师求教,而有了疑难却不找教师求教,这种学习方法真是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可见,韩愈反对那种被动的、盲目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主张在学习中要“有所思”。作为一代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韩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吸收了前人的观点,又有自己的创新。  1.治学贵在勤学深思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段话的含义是,要想取得学业的精进,必须刻苦勤奋;反之,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会使学业荒废;为人行事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而败毁在因循苟且。他所说的“勤”,表现为口勤、手勤、脑勤,三者要结合起来。韩愈曾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焚膏油以继暑,恒兀兀以穷年”,“读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一切学问都来自个人的勤奋学习。韩愈在文学上的较深造诣使之终成博学鸿儒,就是他勤奋好学、学而不厌的真实写照。  2.学习重在博学求精  韩愈一方面强调博学,“贪多务德,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另一方面,他又要求在博学的基础上精益求精,“余少之时,将求多能,蚤夜以孜孜,遂得穷究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 韩愈强调“提其要”,“钩其玄”,抓住重点,掌握关键,引导学生探求其精髓之处,以达到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境界。他认为,博与精是对立的统一,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韩愈反对“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的学习方法,要求学习知识要有系统性,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对书中的精华仔细玩味,反复体会,才能提高读书质量,获得良好效果。  3.学习要有独创性  韩愈提出“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就是说要学习古人,以古人为师,但不能尽信书本,只拘泥于章句文辞,而是要学习古文中的思想以及为文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以求得新意。要“手披目视,口吟其言,心惟其义”,在深处思考的基础上,还要有独创性。“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要“阖其中而肆其外”,要有创见,不流于俗套,能独辟蹊径,与众不同,“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  三 教师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因此,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敬业的职业道德。韩愈《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的首位任务。这样做,既是对儒家重视道德教育的一贯传统的继承,也是针对当时儒道衰落、佛老兴盛而必须奋起振兴儒道的客观现实提出的要求。“授业”,就是要向学生讲解传授儒家“五经”和“六艺”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这是推行儒家政治理想、贯彻入世原则,献身社会和国家所必需的。“解惑”,韩愈主张开拓创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韩愈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学生学习,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来的各种疑难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韩愈认为,要想恢复儒道的传统就必须重视师道。那么,为师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称职的呢?《师说》指出:“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可见,韩愈是把“道”作为为师的标准,谁有“道”,谁就可为师。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社会地位的贵贱,凡有“道”就可为师,有“道”与无“道”是衡量能否合乎师的重要条件。在此,不难看出其择师的价值取向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反对以社会地位和资历作为择师的标准,而是以对学生负责为归依的。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是合格的呢?韩愈进一步指出:“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他认为,那些只教学生读书、断句,而不传授道理,难以帮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教师不是好教师,这样的教师是不具备“传道”的资格的。由此看来,韩愈认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精通儒道,在教学过程中解答学生学业上的疑难,并有授予学生学习方法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韩愈的教师观对当前教育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首先,他重视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主导作用;其次,他注重教学中的学生反馈,通过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学”和教师“教”;再次,他重视教师对学习方法的传授,并否认“句读之师”为师;最后,他肯定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教师能“传道”,是传递社会文明的使者。   四 师生观  韩愈认为师生之间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谁先懂得道、谁有学问,谁就是教师,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也就是说,由于对“道”的造诣不同,对“业”的专攻不同,学生在某一方面不如教师,教师也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从长远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因此,做学生的不能自卑,学生要向教师学习,但不能迷信盲从教师,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做教师的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通晓一切知识,自己也有知识的局限性,因此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可有“学阀”思想,以权威自居,压制学生,害怕其超过自己,要以知识、人格和精神的魅力赢得学生,要不断学习,包括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师生们要效法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精神,从而形成人们交互为师、相学较长的新风气。既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作为学生向先闻“道”的教师学“道”,向“术业有专攻”的教师学习他们的专长,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韩愈认为教师不可能全知全能什么都会,只不过是闻道在先,有某一方面的专长而已,否定了教师决定一切的做法,这一思想难能可贵,符合现代教育理念。  第一,师生关系必须立足于现实,而不能超脱于现实之外。“只有走进现实的教学,教学论所担负的指导实践与完善自身体系的任务才有可能完成。同时,只有把教学看做是教师和学生的特殊交往生活,以教学生活视角看待教学问题,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教师的反思,教学论才能超越现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并且,以生活的视角看待教学,将为未来教学论走向开放性、融合性提供契机。” 教育本身属于社会的子系统,受到社会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而教学在与社会生活交接的地方却机械地存在着的,没有能够整合学校及社会的生活,使教育的合力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学要回归生活。  第二,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要求突破二元对立的桎梏。如果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这种主客体二元对立思维的束缚,教学中所存在的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对立、冲突等问题,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把教师当做教的主体,同时又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或者说仅把学生当做学的主体,人为地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起来,教师与学生只是教学中两种并行的存在,所发生的关系都是外在力量强迫出现的结果,导致一切美好的理论只是理论而已。突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二元对立必然要求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品质。对话,是教师和学生在精神层面实现相互沟通的必要条件。师生关系不应是单向的和单纯信息性的,而应是双向的、交互作用的对话。实现对话要求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学不再是知识的教师教授无知的学生,而应该更多地体现为师生共同探索、相互影响。而且,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建构师生之间的“ 我—你” 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是一种对话、交流、沟通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发生与维持不仅是因为知识的授受,还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和对未知领域的共同渴望及探索。  第三,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绝对不能预设也不是预成的,师生关系是在扎根现实生活的教学发展过程中不断生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的人,本真意义的教学的发生依赖于人的不断发展着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教学的活动过程。”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地存在着的,而是各种各样的要素(包括内在和外在的)在相互作用、追求教学之所“是”的过程中“成为”的。生成性的教学消解了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主客体实现了统一,学生在非对象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感受、体验,让自己思想的变化自行显现并能够为自己感知。  参考文献  [1]阮彩霞.浅析韩愈《师说》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郭绍虞.中国历代文选论(第三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孙培青.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胡守仁.韩愈叙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5]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6]王茹.从《师说》看韩愈的教师理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3)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文章

  • 浅谈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意义
  • 摘 要:韩愈(768―824),我国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韩愈重视教育,终其一生都在努力思索人才问题,并且亲身从事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很多先进的教育主张.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师说>.&l ...查看


  • 浅析中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文化,儒家教育思想一直指导和影响着我国几千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甚至在今天仍有其继续发挥应有作用的价值.因此,了解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对于我们弘扬国学,实施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查看


  • 浅析韩愈诗歌对欧阳修的影响
  •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六一诗话>第二十七条中"韵宽"."韵窄"涉及到的诗歌韵脚进行分析,试论证"韵宽"."韵窄"是欧阳修就韩愈诗歌选择韵部作出的评价 ...查看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 浅析茶圣陆羽的内在精神境界
  • [摘 要]陆羽不仅注重饮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更注重饮茶的精神境界.他设计的饮茶器皿,一方面力求有益于茶汤质,一方面力求古雅美观,一方面力求突显儒家精神.风炉的设计就是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风炉是最能代表陆羽饮茶精神的饮茶器具. [关键词]风炉 ...查看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文学 先秦部分 从原始歌谣探讨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楚词>的神话学价值研究 创世神话初论 中国和古希腊洪水神话的一些母题比较 试论神话中的幻想 <诗经>中的爱情诗综论 &l ...查看


  •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 浅析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合理性 社会学院 08历史 刘雅婧 0803401028 内容摘要:我们通常说老子的政治思想是无为而治,而无为而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小国寡民"思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查看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扎根基层教育1
  • 扎根基层教育,播撒爱的种子 摘要: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人,对农村的生活方式很熟悉,对农村学生的情况也比较了解,同时,也理解学生家长的作为和心情.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以这样的方式回报社会,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生阅历帮助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