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它是无生命的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
(2)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
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1)语言产生的条件 语言为劳动所必须,表现在第一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需的,语言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因为劳动从一开始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必需相互协作。第二,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在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必需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可见,为了保存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也需要语言。
(2)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
2、语言的作用:第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第二,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第三,语言是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3、人类心理的发展
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一,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
第二, 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第三, 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
发生。
第四, 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
差异
第五, 人类心理的发展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学前期(3----6岁)
学龄初期(6----12岁)
少年期(12----15岁)
青年初期(15----18岁)
青年中期(18----25岁)
成人期(25----40岁)
中年期(40----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4、心理发展的条件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这个外因要想起作用,必须通过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个内因。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3)心理发展的动力 环境和教育向个体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1、概括性 “凡这样必那样”
2、目的性 凡这样必那样
3、主观能动性 动物没有但人类有,如引水上山
4、社会制约性 第一,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第二,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不一样。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1、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自卑的人(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互相斗争,互相协调的结果。以“性”的发展作
为划分标准。
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相作用的结果。既要考虑到生物学影响,也有考虑到
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4、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是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第三
是社会经验。第四是平衡,指不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2)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5、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时,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
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表现为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表现为有指导情况下,在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决定着智力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
上,发展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学习的最佳期限: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
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四、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外部的实际行动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
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交往,游戏,劳动来实现。
6、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一方面,承认遗传,但反对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但反
对环境教育决定论。第二方面,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方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2)教育本身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3)教育以儿童的领会作为教育环节促进心理发展(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动物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反映:指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它是无生命的
2、感应性:是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
第二节:人类心理的发生与发展
1、人类心理的发生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二是语言
劳动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1)劳动使人类心理有了产生的必要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劳动。而要劳动就必须在心理上发生为劳动所需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概括性,预见性和目的性
(2)劳动使人类的心理有了产生的可能
语言在人类心理发生中的作用
(1)语言产生的条件 语言为劳动所必须,表现在第一语言是劳动过程所必需的,语言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因为劳动从一开始就是集体的,集体劳动必需相互协作。第二,语言是劳动结果所必需的,在劳动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必需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可见,为了保存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也需要语言。
(2)劳动使语言的产生有了可能
2、语言的作用:第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第二,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第三,语言是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
3、人类心理的发展
个体(即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第一,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质的特征
第二, 心理发展阶段,是从低到高,并按一定次序进行的。阶段既不能逾越,也不能互换
第三, 前一个心理发展阶段都是后一个心理发展阶段的基础。前一个阶段的心理没有发展,后一个阶段的心理就不可能
发生。
第四, 心理发展过程中相邻两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而有一定的交叉。同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心理发展表现出很大的
差异
第五, 人类心理的发展阶段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中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心理学家将人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阶段
乳儿期(0----1岁)
婴儿期(1----3岁)
学前期(3----6岁)
学龄初期(6----12岁)
少年期(12----15岁)
青年初期(15----18岁)
青年中期(18----25岁)
成人期(25----40岁)
中年期(40----60岁)
老年期(60岁以后)
4、心理发展的条件
(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2)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环境和教育只是外因,这个外因要想起作用,必须通过心理发展的动力这个内因。环境和教育可以使个体的遗传素质得到充分的发挥
(3)心理发展的动力 环境和教育向个体个体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个体已有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
1、概括性 “凡这样必那样”
2、目的性 凡这样必那样
3、主观能动性 动物没有但人类有,如引水上山
4、社会制约性 第一,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第二,个体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不同,使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也不同。第三,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地位的人,其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不一样。贾府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
第四节: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1、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1)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2)反对体罚儿童。(3)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
(4)对幼儿养护的要求,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诚恳,有创造力,没有自卑的人(5)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2、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互相斗争,互相协调的结果。以“性”的发展作
为划分标准。
3、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与社会交相作用的结果。既要考虑到生物学影响,也有考虑到
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4、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1)心理发展的因素:第一是成熟,主要是神经系统的成熟。第二是练习和习得经验。第三
是社会经验。第四是平衡,指不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2)心理发展的动力:心理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成熟,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5、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一、最近发展区:在教学时,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两种
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表现为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表现为有指导情况下,在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首先,教学主导或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决定着智力的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
上,发展速度上。其次,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三、学习的最佳期限:以儿童的成熟和发育为前提,还必须将教学建立于正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即
教学应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
四、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外部的实际行动向内部智力动作的转化。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
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多次的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内化的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交往,游戏,劳动来实现。
6、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第一方面,承认遗传,但反对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将这种可能性转变为现实,但反
对环境教育决定论。第二方面,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或内因,是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方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1)教育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2)教育本身必须从儿童的实际出发(3)教育以儿童的领会作为教育环节促进心理发展(4)儿童领会知识的过程是新质要素不断积累,旧质要素不断消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