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意更深
葛黎明
(河南商丘476100)
唐代诗人王维用画家的眼光、技法来观察、捕捉、表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风云变化,摘要:
诗和画的融会贯通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色彩美、构图美、意境美绘画美。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存在这样的切身体验:一处并不怎么吸引人的景物,一方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山水,一旦通过诗人和画家的再现,往往美得让人神往,美得让人惊叹。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早年颇具有进取精神,,前期写过一些游侠、边塞题材的诗篇,后来意志渐趋消沉晚年居住在蓝田辋川,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在其今存的四百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王维是诗人又精通音乐,同时也是位著名的画家。据史料记载,他当时有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尊为南宋画派的开山鼻祖。《旧唐书》也曾记载:王维“笔踪措思,参与造化。”王维曾经有诗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足见王维作为一个诗人他把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反映在他大量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时候,自然运用到一个画家的锐利的审美眼光。这样诗和画的融会贯通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风格。诗中有画意更深,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玩味王维创作的山水、风景诗的时侯,往往领略到独特的绘画的美。本文试从色彩美、构图美、意境美三个方面简略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一艺术特色。
一色彩美
绘画中的色彩来自客观世界的光与物,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色彩的构成犹如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无穷无尽。色彩运用也应不拘一格,或大胆,或含蓄,或写实,或突出,或对比,或和谐,都在王维的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首被人称颂的送别诗。尽管离别在即,但诗人着重强调了在清晨的朦朦细雨之中,客舍的青砖青瓦的“青青”之色和依依的杨柳在雨后呈现出了令人喜爱的“新绿”,不仅毫无幽愁暗恨以及离别的颓丧,反而让读者感到它的意趣清新。因为诗人以画家的敏锐目光抓住了“客舍”和“柳”沐浴春雨后的特有色彩,点染了画面,才使分别的景象如同一幅明朗、轻快、透明、湿润的水彩画,使读者耳目一新。
《山石》“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云无雨,空翠湿人衣。”只因水浅,乳白色的山石才露出水面,只因天气寒冷,耐霜的红叶更稀疏飘落,但山谷的苍松翠柏仍然青翠欲滴湿染了行人的衣衫。这首诗写秋末冬初的山村景色,用“白石”“红叶”“空翠”等色彩组成了景物画面,真实生动,鲜活明丽、生机勃勃,使读者如临其境一般。难怪苏东坡把这首诗当成王维的“诗中有画”的代表作品。
《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燃。”诗人笔下如何描绘盎然春意?写春草,用“堪染”来突出强调一个的“绿”字,直逼人眼。
写春花,用“欲燃”来大胆夸张象火焰般燃烧的一个“红”字。于是通过“绿”和“红”两种色彩的高度夸张和强烈对比,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显得非常绚丽,同时增加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浓度。诗歌超越真实呈现出一种大胆夸张美,给读者留下“惊艳”的印象。
《田园乐》“桃红又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鸣山客犹眠。”诗人此诗中的“桃红”“柳绿”和上文“堪染”的“绿”欲染的“红”色泽应该有所不同,含着昨夜雨珠的桃花,应是淡淡的一抹绯红,笼着晨晓的雾烟的柳枝,应是明净的一道嫩绿。“红”和“绿”在悠然超脱的诗人笔下呈现出原生态的和谐,田园牧歌似的朴素的大自然情趣二构图美
构图通过准确、具体、丰富的外部造型来进行艺术创造,主要任务是对景物空间的布局、裁剪和取舍。
《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渡口。白水明田处,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顷家事南亩。”作者从“新晴原野旷”开始,先看到“郭门”“渡头”,再看到“村树”“溪头”,再远处是“白水”,依稀朦胧的是山后的“碧峰”。景物画面在诗人的笔下层层铺展而去,仿佛电影镜头一般由远至近,这种描绘景物的方法是绘画的构图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没有对茫茫大漠的飞沙走石,枯草劲风多加描绘,只是在读者的视野中投入两幅简明而概括的景象:浩瀚无边的一片大漠,一条孤烟直直向上,滔滔长河尽头,一轮落日那么浑圆!什么孤独,寂寞,什么荒凉,遥远都尽在这一条呈垂直线的长烟、一轮呈园狐的落日中蕴涵。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捕捉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以最少的画面表达最深的诗意,堪称经典。
《终南山》“大乙近天邻,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宿处,隔山问樵夫。”简陈的八句诗,抛弃通常山水诗人突出岩石、泉水、古木的传统描绘写法,完全是从大处着墨,写出终南山磅礴雄壮、绵延不断的全貌。如一幅巨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写里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在眼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着重渲染了云气的雾霭空濛,更反衬山势的豪迈和开阔,而结尾处“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人物点景,增加无限趣味。这种效果则更体现出诗人利用画家的眼光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景象进行精心取舍的精神,诗人王维以洗炼的处理,美的描绘等表现手法入诗,形成了诗歌的构图美。
三意境美
观齐白石的虾,我们不仅看到那外硬内柔几乎透明的虾身,那舒展的长须,还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自由自在的氛围。看郑燮的风竹。那风雨中,苍劲挺拔,清瘦潇洒的竹子,“即使没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题诗,依然传递出坚贞正直、亮风亮节的精神,观徐悲鸿的奔马让我们感到人生“志在千里”的进取拼搏精神,看吴昌硕72岁所作的桃实图,洋溢着自然界一花一木的勃勃生机,读者会感到欣欣向荣的收获的喜悦。
意境指蕴含在特定形象之中而又不局限在这一形象所给予人们的艺术感受,是情与景契合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似乎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然而却是艺术领域探讨不尽的课题。我国诗论、画论历来主张“情景交融”而成意境。并把意境当作衡量诗画艺术水平高下的标准。
王维的山水诗中怎样反映这种意境美?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寂静无声的桂花飘落,春山空旷,明月升起,惊动树梢停留的山鸟,啼叫声在春山中回荡。凭着对美的事物有
着特殊的敏感,再加上诗意的想象,自为画家的诗人王维,捕捉到花落、月出、鸟啼等活动的景物,并缀合在一起,以动衬静,淡淡几笔,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情,轻盈淡远,缥缈宁静的意境美跃然纸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不仅是塑造一个弄琴的诗人形象,竹,劲节虚心,古人常以比人品,“落叶逐霜风,幽人爱松竹”(唐元结《石宫四咏》),在“明月来相照”的环境烘染下,读者也在诗人的文字营造出的画面中,走进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既看到画面中幽深的竹林和皎洁的月光,又感受到这种宁静、孤独的画境之外,诗人厌倦宦游,回归田园,怡然自乐,陶醉山林的惬意。
此外,像《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画面,《鹿柴》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渭川田家》中“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美的意境得到突出的体现。一处极其平常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笔下只需谈谈几笔,便使人想象无穷。
诗中有画固然佳,但诗中只有画并不值得称赞。诗还需有诗情,其实,画也不能一味描摹对象,而要有画意,诗、画在唐代诗人王维的笔下既相异又相通,他用画家的眼光、技法来观察、捕捉、表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风云变化,诗中有画意更深,在王维创作的大量山水田园诗中,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葛黎明,女,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医学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以及教改研究。
联系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北海西路486号
工作单位: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邮政编码:476100
发表于《时代文学》
诗中有画意更深
葛黎明
(河南商丘476100)
唐代诗人王维用画家的眼光、技法来观察、捕捉、表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风云变化,摘要:
诗和画的融会贯通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风格。
关键词:色彩美、构图美、意境美绘画美。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存在这样的切身体验:一处并不怎么吸引人的景物,一方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山水,一旦通过诗人和画家的再现,往往美得让人神往,美得让人惊叹。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字摩诘,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他早年颇具有进取精神,,前期写过一些游侠、边塞题材的诗篇,后来意志渐趋消沉晚年居住在蓝田辋川,过着亦隐亦官的生活。在其今存的四百多首诗中,大部分是描绘山水田园风光的作品。王维是诗人又精通音乐,同时也是位著名的画家。据史料记载,他当时有大量的绘画创作,并被尊为南宋画派的开山鼻祖。《旧唐书》也曾记载:王维“笔踪措思,参与造化。”王维曾经有诗云:“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足见王维作为一个诗人他把对生活的观察、体悟反映在他大量的诗歌创作过程中的时候,自然运用到一个画家的锐利的审美眼光。这样诗和画的融会贯通就形成了王维山水诗的独特艺术风格。诗中有画意更深,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玩味王维创作的山水、风景诗的时侯,往往领略到独特的绘画的美。本文试从色彩美、构图美、意境美三个方面简略探讨王维诗歌的这一艺术特色。
一色彩美
绘画中的色彩来自客观世界的光与物,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力。色彩的构成犹如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无穷无尽。色彩运用也应不拘一格,或大胆,或含蓄,或写实,或突出,或对比,或和谐,都在王维的诗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送元二使西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首被人称颂的送别诗。尽管离别在即,但诗人着重强调了在清晨的朦朦细雨之中,客舍的青砖青瓦的“青青”之色和依依的杨柳在雨后呈现出了令人喜爱的“新绿”,不仅毫无幽愁暗恨以及离别的颓丧,反而让读者感到它的意趣清新。因为诗人以画家的敏锐目光抓住了“客舍”和“柳”沐浴春雨后的特有色彩,点染了画面,才使分别的景象如同一幅明朗、轻快、透明、湿润的水彩画,使读者耳目一新。
《山石》“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云无雨,空翠湿人衣。”只因水浅,乳白色的山石才露出水面,只因天气寒冷,耐霜的红叶更稀疏飘落,但山谷的苍松翠柏仍然青翠欲滴湿染了行人的衣衫。这首诗写秋末冬初的山村景色,用“白石”“红叶”“空翠”等色彩组成了景物画面,真实生动,鲜活明丽、生机勃勃,使读者如临其境一般。难怪苏东坡把这首诗当成王维的“诗中有画”的代表作品。
《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 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 水上桃花红欲燃。”诗人笔下如何描绘盎然春意?写春草,用“堪染”来突出强调一个的“绿”字,直逼人眼。
写春花,用“欲燃”来大胆夸张象火焰般燃烧的一个“红”字。于是通过“绿”和“红”两种色彩的高度夸张和强烈对比,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显得非常绚丽,同时增加了诗人感情色彩的浓度。诗歌超越真实呈现出一种大胆夸张美,给读者留下“惊艳”的印象。
《田园乐》“桃红又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鸣山客犹眠。”诗人此诗中的“桃红”“柳绿”和上文“堪染”的“绿”欲染的“红”色泽应该有所不同,含着昨夜雨珠的桃花,应是淡淡的一抹绯红,笼着晨晓的雾烟的柳枝,应是明净的一道嫩绿。“红”和“绿”在悠然超脱的诗人笔下呈现出原生态的和谐,田园牧歌似的朴素的大自然情趣二构图美
构图通过准确、具体、丰富的外部造型来进行艺术创造,主要任务是对景物空间的布局、裁剪和取舍。
《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渡口。白水明田处,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顷家事南亩。”作者从“新晴原野旷”开始,先看到“郭门”“渡头”,再看到“村树”“溪头”,再远处是“白水”,依稀朦胧的是山后的“碧峰”。景物画面在诗人的笔下层层铺展而去,仿佛电影镜头一般由远至近,这种描绘景物的方法是绘画的构图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人没有对茫茫大漠的飞沙走石,枯草劲风多加描绘,只是在读者的视野中投入两幅简明而概括的景象:浩瀚无边的一片大漠,一条孤烟直直向上,滔滔长河尽头,一轮落日那么浑圆!什么孤独,寂寞,什么荒凉,遥远都尽在这一条呈垂直线的长烟、一轮呈园狐的落日中蕴涵。诗人以画家的眼光捕捉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以最少的画面表达最深的诗意,堪称经典。
《终南山》“大乙近天邻,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宿处,隔山问樵夫。”简陈的八句诗,抛弃通常山水诗人突出岩石、泉水、古木的传统描绘写法,完全是从大处着墨,写出终南山磅礴雄壮、绵延不断的全貌。如一幅巨画展现在读者面前,可谓“写里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在眼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着重渲染了云气的雾霭空濛,更反衬山势的豪迈和开阔,而结尾处“欲投人宿处,隔水问樵夫”如同中国山水画中的人物点景,增加无限趣味。这种效果则更体现出诗人利用画家的眼光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景象进行精心取舍的精神,诗人王维以洗炼的处理,美的描绘等表现手法入诗,形成了诗歌的构图美。
三意境美
观齐白石的虾,我们不仅看到那外硬内柔几乎透明的虾身,那舒展的长须,还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平、自由自在的氛围。看郑燮的风竹。那风雨中,苍劲挺拔,清瘦潇洒的竹子,“即使没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题诗,依然传递出坚贞正直、亮风亮节的精神,观徐悲鸿的奔马让我们感到人生“志在千里”的进取拼搏精神,看吴昌硕72岁所作的桃实图,洋溢着自然界一花一木的勃勃生机,读者会感到欣欣向荣的收获的喜悦。
意境指蕴含在特定形象之中而又不局限在这一形象所给予人们的艺术感受,是情与景契合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似乎颇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然而却是艺术领域探讨不尽的课题。我国诗论、画论历来主张“情景交融”而成意境。并把意境当作衡量诗画艺术水平高下的标准。
王维的山水诗中怎样反映这种意境美?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寂静无声的桂花飘落,春山空旷,明月升起,惊动树梢停留的山鸟,啼叫声在春山中回荡。凭着对美的事物有
着特殊的敏感,再加上诗意的想象,自为画家的诗人王维,捕捉到花落、月出、鸟啼等活动的景物,并缀合在一起,以动衬静,淡淡几笔,寄寓诗人向往自然追求宁静的心情,轻盈淡远,缥缈宁静的意境美跃然纸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不仅是塑造一个弄琴的诗人形象,竹,劲节虚心,古人常以比人品,“落叶逐霜风,幽人爱松竹”(唐元结《石宫四咏》),在“明月来相照”的环境烘染下,读者也在诗人的文字营造出的画面中,走进了诗人的精神世界。我们既看到画面中幽深的竹林和皎洁的月光,又感受到这种宁静、孤独的画境之外,诗人厌倦宦游,回归田园,怡然自乐,陶醉山林的惬意。
此外,像《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画面,《鹿柴》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渭川田家》中“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等等,美的意境得到突出的体现。一处极其平常的自然景物,在诗人笔下只需谈谈几笔,便使人想象无穷。
诗中有画固然佳,但诗中只有画并不值得称赞。诗还需有诗情,其实,画也不能一味描摹对象,而要有画意,诗、画在唐代诗人王维的笔下既相异又相通,他用画家的眼光、技法来观察、捕捉、表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风云变化,诗中有画意更深,在王维创作的大量山水田园诗中,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得到充分体现。
作者简介:葛黎明,女,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医学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以及教改研究。
联系地址:河南省商丘市北海西路486号
工作单位: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邮政编码:476100
发表于《时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