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年第12卷第5期
综述
肌痉挛的处理对策
李 放1
肌痉挛(muscle spasticity ) 通常是指因脊髓内初级传入纤维活动异常所导致的, 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作者认为较为广义的定义中要包括其它, 如折刀现象、Babinski 征、亢进的皮肤反射、肌张力异常(dystonia) 等一些兴奋性的症状, 更为广义者还包括瘫痪、精细动作不能和软弱等抑制性症状 1, 2! 。另外尚需定义区分的有僵硬(rig idity ) 、痉挛(spasm) 和痛性痉挛(cr amp) 等。僵硬是指有肌张力增高的运动障碍, 但它没有Babinski 征和亢进的腱反射, 如见于P ar kin son 病。痉挛是指一种短暂的、不持久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收缩, 如面部抽搐、Parkinson 病等。痛性痉挛指一种阵发和自发性的、拖延一段时间并伴有疼痛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收缩, 如破伤风、僵人综合征、四肢抽搐、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 3!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肌痉挛的康复处理对策。1 处理原则
在对肌痉挛进行治疗之前, 首先要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并非所有的肌痉挛都需要治疗, 这点已成共识。例如偏瘫患者股四头肌张力适度增高, 可能对站立和行走有利, 这种张力增高所起的作用就像是拐杖或支架在承担体重; 脊髓损伤患者可用诱发出的屈肌痉挛来帮助改变下肢的位置, 以便穿上裤子。其次, 对肌痉挛的治疗要有现实的目标。严重的肌痉挛可造成运动功能严重障碍, 缓解痉挛可明显地提高活动能力。但部分患者的残疾主要源于瘫痪, 肌痉挛是次要的问题, 此时康复的主要目标就应当明确为改善因瘫痪引起的功能障碍。有时候缓解肌痉挛的目的主要是减轻不适, 便于护理和保健, 这时肌痉挛的解除并不意味功能的恢复
1!
2 1 解除诱因
在治疗肌痉挛之前, 要尽量解除增加肌痉挛严重程度的各种诱因, 如尿路感染及其它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伤害性刺激包括压疮、骨折、内生的趾甲等。诱因解除后, 肌痉挛往往会明显减轻。一些新的非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fluoxetine 、trazodone 和sertraline 等可加重肌痉挛, 机理可能是对抗了baclofen 的作用, 应尽量不用 1! 。2 2 物理治疗
某些姿势可减轻肌痉挛, 如脑卒中的卧位抗痉挛模式
5!
, 脑瘫儿童的正确抱姿、坐姿和卧姿等 6! 。对脊
髓损伤患者进行斜床站立训练, 可减轻下肢肌痉挛 7! 。此外, 有用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原始反射来协助抗痉的方法, 效果难定 8! 。
冷疗、热疗、温水浸浴和局部振动可使痉挛肌肉有一过性放松, 也可缓解疼痛, 在运动疗法之前可以使用 1, 8! 。
被动运动与按摩为常用方法, 但其效果仅能维持数十分钟。被动运动时可结合利用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 如被动屈曲大足趾可降低伸膝肌张力, 利于被动屈膝。另外, 嘱患者作痉挛肌等长收缩继以主动放松, 再作被动牵伸时可明显降低牵伸阻力。被动运动和按摩可一日数次进行 1, 5, 8! 。
作痉挛肌之拮抗肌适度的主动运动, 对痉挛肌有交替性抑制作用, 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头肌的主动收缩, 股内收肌痉挛可练习髋外展肌的主动收缩等。
支架和夹板也是物理治疗的一个方面。如用于内收肌痉挛的外展支架 9! , 用于屈肘肌痉挛的充气压力夹板等 6! 。它们的运用使痉挛肌处于力学上的不利地位, 除防止肌痉挛的加重外, 还能防止挛缩。
肌电生物反馈对肌痉挛的治疗作用存在疑问 10, 11! 。但有报道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的活动及其相关反应, 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
1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
12号, 200040: 04 27
。
2 方法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解除诱因、物理治疗、针刺、药物、石炭酸封闭和手术等, 其中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 ic st imulation, FES) 、药物、石炭酸注射 1, 4!
肌痉挛的处理对策∃∃∃李放239
不自主活动。肌电生物反馈存在着一些转换问题, 这些转换是指某项运动在反馈训练条件下向无反馈训练条件下转换, 某项训练过的运动向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的变异运动转换, 以及截然不同的运动模式之间的转换。治疗时应注意这些转换的训练 10! 。另外, 利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 可能起到交替抑制的作用, 有报道脑卒中下垂足经训练后步态改善 11! 。
FES 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治疗 12, 13! 。报道对偏瘫屈指肌痉挛的患者, 电刺激其伸指肌群, 可能对缓解肌痉挛有利。电刺激配合肉毒杆菌毒素可能比单用肉毒杆菌毒素更有效 14! 。对腓肠神经的经皮电刺激(tr an scutaneous electr ical nerve stimulation, T EN S) 可以减轻小腿的肌痉挛, 使踝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增大, 也能改善主动活动的功能。一次T EN S 效果能维持数十分钟, 有报道甚至可达24小时。T ENS 可持续30~60min, 较长时间的T ENS 效果较好。它的机理可能是加强了痉挛肌的突触前抑制, 也可能含有支配痉挛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下行通路的去抑制作用 15, 16! 。
用探头电极作直肠电刺激, 能明显减轻肌痉挛, 并能改善活动功能, 据报道效果可维持3~24小时, 平均8. 2小时, 病人主观反映优于被动活动, 甚至优于某些药物, 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17! 。2 3 针刺
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治疗肌痉挛的方法。近来有作者用电生理技术评价了针刺的效果, 发现针刺能明显延长H 反射的恢复时间。此法值得深入发掘 18! 。2 4 药物
药物是治疗肌痉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使用之前, 应了解它们对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的激动或拮抗作用。但到目前为止, 有些作用机制仍未明确。常用药物如:
2 4 1 Baclofen:即 -4氯苯基 -氨酪酸, 是突触前抑制的神经递质GABA 的B 型受体的激动剂。可兴奋G ABA, 加强突触前抑制, 比较常用
1!
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这种作用使肌肉发生∀化学性失神经支配#。一次注射对肌痉挛的缓解时间可达3~4个月。肌肉暴露于肉毒素A 后2天左右, 肌肉内有功能的神经轴突就开始发芽、分枝, 和附近肌纤维重新形成突触联系, 可能因此引起肌痉挛复发。复发者重复治疗仍然有效, 多数病例无需增加剂量。少数需增加剂量者可能与血清中产生肉毒素抗体有关。常规剂量安全。副作用包括一些局部疼痛、血肿等, 多轻微短暂 11! 。肉毒素A 对脑瘫的肌痉挛有明确疗效, 可改善步态, 推迟手术。对脑卒中偏瘫上下肢肌痉挛、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亦有效 20~
24!
。但是, 肉毒素A
不能在一个患者的所有痉挛肌上使用, 因为这样剂量过大, 而且操作麻烦, 它只能按情况在一些重要的肌肉上使用。肉毒素A 已有十年以上的使用史, 尽管尚在专利阶段, 却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是有前途的疗法 1! 。
2 4 3 其它药物:吗啡、度冷丁等可激动阿片受体, 阻止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在镇痛的同时也可减轻肌痉挛。可乐定和tizanidine 是 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能恢复髓内的各种去甲肾上腺素抑制, 对肌痉挛有效, 但不如Baclo fen 25, 26! 。其它药物还有diazepam 、dantrolene 、安定等 1! 。2 5 石炭酸封闭
鞘内石炭酸的运动神经封闭在痉挛发作的早期运用, 暂时的解痉作用可维持数周或数月。由于考虑安全因素, 石炭酸的外周神经封闭近来更为常用。石炭酸是神经崩解剂, 贴近周围神经注射后能减少神经冲动传递, 从而减轻肌痉挛。为减少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 必须用电刺激法进行精确的神经定位。对痉挛过强或有认知障碍者, 可先用全麻或镇静剂, 再进行定位。此法的优点是解痉时间较长, 一般数周至数月, 适用于门诊病人; 可重复使用。常用的石炭酸封闭部位是胫后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股神经和上肢神经封闭应慎重, 这是因为股神经封闭可能造成站立和步行功能的丧失或减退, 而上肢神经贴近血管, 封闭可能累及血管, 造成阻塞2 6 手术
严重的肌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 可选用手术治疗。常用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 ive posterior r hizotomy, SPR ) 、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术等 28! 。
SP R 由Fasano 在1978年首先尝试于脑瘫肌痉挛, 现在已被广泛用于脑瘫、脑卒中偏瘫、截瘫、脑外伤后硬化为显微, 分离神
1, 4, 27!
。皮下植入ba
clofen 泵经细管导入鞘内, 能省去服药的麻烦 4, 19! 。鞘内注射baclofen 还能治疗僵人综合征。连续使用ba clofen 可能有耐药现象, 但有报告长期持续使用后剂量无需加大。近来报道的ivermectin 和baclo fen 有相同作用 1! 。
2 4 2 A 型肉毒杆菌毒素:是厌氧梭形芽胞杆菌属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注射后在局部肌肉内弥散, 其中的神经毒分子强而迅速地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 不可逆地阻滞神经突触, , 引
。
240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年第12卷第5期
11 Intiso D, et al. Rehabilitation of w alki ng with electromyo
graphic biofeedback in foot drop after s troke. S troke, 1994, 25(6) :1189.
12 Hines AE, et al. Functional electri cal stimulation for the re
duction of spastici ty in the hemiplegic hand. Biomed Sci In strum, 1993, 29:259.
13 Carmick J. M anaging equines in children w ith cerebral pals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strengthen the triceps surae muscle. Dev M ed Child neurol, 1995, 37(11) :965.
14 Heses S, et al. S hort-term electrical s timulation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ulinum toxin i 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spasticity in h emiparetic patients. Neurosci Lett, 1995, 201(1) :37.
15 Poti sk KP, et al. Effects of transcutan 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on spasticity i n patients w i th hemiplegia. S cand J Rehabil M ed, 1995, 27(3) :169.
16 Levi n M F, et al. Relief of hemiparetic spasticity by TENS is
associated w ith improvement in reflex and voluntary motor functions. Electroencephal ogr Clin Neurophysiol, 1992, 85(2):131.
17 Hal stead LS, et al. Relief of spasticity in SCI men and w om
en using rectal probe electrstimulati on. Paraplegia, 1993, 31:715~721
18 Yu YH, et al. T 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pinal motor
neuron excitability in s troke pati ents. Chung Hua I Hsueh T sa Chih T aipei, 1995, 56(4) :258
19 T eddy PJ. Im plants for spasticity. Baillieres Clin Neurol,
1995, 4(1) :95.
20 Burband P,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
trolled trial of botulinum toxin in the treatment in hem i pareti c patien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6, 61(3) :265. 21 Pullman SL, et al.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limb disor
ders with botuli num tox i n A:experience w i th 187patients. Arch Neurol, 1996, 53(7) :617.
22 Simpson DM , et al.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 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xtremity spasticity: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ai l. Neurol ogy, 1996, 46(5) :1306. 23 H esses, et al. Ankle muscle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bo
tulinum toxin therapy for l ow er limb extens or spastici ty in chronic hemiparetic patients. Stroke, 1996, 27(3) :455. 24 Hesse S , et al.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for low er limb ex
tensor spasticity in chronic hemiparetic patien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4, 57(11) :1321.
25 Nancy PW, et al. Reflex changes induced by clonidine in
spinal cord injuried patients. Paraplegia, 1989, 27:296.
26 S koog B.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w o antispasti c
drugs, tizanidine and baclofen , on synaptic transmission from muscle spindle afferents to spinal interneuron es i n cats. Acta Physiol Scand, 1996, 156(1) :81.
27 Botte M J, et al:Treatm ent of acquired muscle spasticity us
ing phenol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Orthopedics, 1995, 18(2):151
28 S hetter AG. T he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neu
rosurg, 1996, 6(3) :194.
29 Kinghorn J.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al changes follow ing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in children w ith cerebral palsy. Am J Occup Ther, 1992, 46(6) :502.
30 胡兴越, 等 A 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头颈部肌张力不全的
, 1996, 9(:281
经小束后用肌电图仪或脉冲电刺激器刺激小束诱发痉挛, 选择痉挛阈值低的小束加以切断。它的机理是切断%a 纤维, 阻断 环路。SPR 的解痉作用彻底, 不影响运动功能, 对感觉的影响亦少, 和过去的神经肌支切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SP R 适用于严重影响生活、护理和其它康复训练的单纯的肌痉挛, 患者肢体应无明显挛缩, 有一定运动功能, 患者还应有相当的智力能配合术后康复。肌力和运动功能差, 重度挛缩, 智力差, 明显脊柱畸形和发育不良, 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等不能行SPR 29, 30! 。
后根进入区手术(DREZ -tomy ) 是另一种能解痉并镇痛的显微手术, 它的目的也是切断伤害性的纤维传入, 且不造成大量的感觉纤维损失 1, 29! 。
肌腱延长术如跟腱延长可用于小腿三头肌挛缩造成的下垂足。
肌腱或神经切断术, 如内收肌切断、闭孔神经切断等因效果不佳已很少采用。
综上所述, 应对肌痉挛的病理生理有清楚的了解后再行治疗, 治疗则应先考虑处理的必要性。处理前应先解除诱因, 并优先采取非手术疗法。手术应强调掌握指征, 应尽量采取伤害性小的手术, 并重视术后康复。总之, 肌痉挛的处理很不容易, 要求有周密的考虑和相当的努力。3 参考文献
1
Robert RY S pasticity:a review. Neurology, 1994, 44(11
suppl 9):S 12.
2 秦震. 临床神经生理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09-155.
3 赵华月主译. 哈里逊内科学. 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1994. 207-210
4 Doraisamy P. The management of spasti city:a review of op
tions available in rehabilitation. Ann Acad M ed Singapore, 1992, 21(6) :807.
5 中村隆一. 脑卒中康复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77-190.
6 卓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642-752.
7 Bohannon RW. Tilt table standing for reducing spasticity af
ter spinal cord injury. Arch Phys M ed Rehabi l, 1993, 74(10) :1121.
8 南登昆主译. 克氏康复医学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0, 343-378
9 M yhr U ,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itting positions and ab
duction orthoses on leg muscle activity in children w ith cere bral palsy. Dev M ed Child Neurol, 1993, 35(10) :870.
10 Bate PJ , et al. Negative transfer of trai ning for fol low ing
brief practice of elbow tracking movements w ith electromyo graphic feedback from spasti c antagonists. Arch Phys M ed :
238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年第12卷第5期
综述
肌痉挛的处理对策
李 放1
肌痉挛(muscle spasticity ) 通常是指因脊髓内初级传入纤维活动异常所导致的, 以速度依赖性牵张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 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作者认为较为广义的定义中要包括其它, 如折刀现象、Babinski 征、亢进的皮肤反射、肌张力异常(dystonia) 等一些兴奋性的症状, 更为广义者还包括瘫痪、精细动作不能和软弱等抑制性症状 1, 2! 。另外尚需定义区分的有僵硬(rig idity ) 、痉挛(spasm) 和痛性痉挛(cr amp) 等。僵硬是指有肌张力增高的运动障碍, 但它没有Babinski 征和亢进的腱反射, 如见于P ar kin son 病。痉挛是指一种短暂的、不持久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收缩, 如面部抽搐、Parkinson 病等。痛性痉挛指一种阵发和自发性的、拖延一段时间并伴有疼痛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收缩, 如破伤风、僵人综合征、四肢抽搐、肌强直性营养不良等 3!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脑瘫、偏瘫和截瘫等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肌痉挛的康复处理对策。1 处理原则
在对肌痉挛进行治疗之前, 首先要明确治疗的必要性。并非所有的肌痉挛都需要治疗, 这点已成共识。例如偏瘫患者股四头肌张力适度增高, 可能对站立和行走有利, 这种张力增高所起的作用就像是拐杖或支架在承担体重; 脊髓损伤患者可用诱发出的屈肌痉挛来帮助改变下肢的位置, 以便穿上裤子。其次, 对肌痉挛的治疗要有现实的目标。严重的肌痉挛可造成运动功能严重障碍, 缓解痉挛可明显地提高活动能力。但部分患者的残疾主要源于瘫痪, 肌痉挛是次要的问题, 此时康复的主要目标就应当明确为改善因瘫痪引起的功能障碍。有时候缓解肌痉挛的目的主要是减轻不适, 便于护理和保健, 这时肌痉挛的解除并不意味功能的恢复
1!
2 1 解除诱因
在治疗肌痉挛之前, 要尽量解除增加肌痉挛严重程度的各种诱因, 如尿路感染及其它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伤害性刺激包括压疮、骨折、内生的趾甲等。诱因解除后, 肌痉挛往往会明显减轻。一些新的非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fluoxetine 、trazodone 和sertraline 等可加重肌痉挛, 机理可能是对抗了baclofen 的作用, 应尽量不用 1! 。2 2 物理治疗
某些姿势可减轻肌痉挛, 如脑卒中的卧位抗痉挛模式
5!
, 脑瘫儿童的正确抱姿、坐姿和卧姿等 6! 。对脊
髓损伤患者进行斜床站立训练, 可减轻下肢肌痉挛 7! 。此外, 有用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等原始反射来协助抗痉的方法, 效果难定 8! 。
冷疗、热疗、温水浸浴和局部振动可使痉挛肌肉有一过性放松, 也可缓解疼痛, 在运动疗法之前可以使用 1, 8! 。
被动运动与按摩为常用方法, 但其效果仅能维持数十分钟。被动运动时可结合利用某些反射机制来降低肌张力, 如被动屈曲大足趾可降低伸膝肌张力, 利于被动屈膝。另外, 嘱患者作痉挛肌等长收缩继以主动放松, 再作被动牵伸时可明显降低牵伸阻力。被动运动和按摩可一日数次进行 1, 5, 8! 。
作痉挛肌之拮抗肌适度的主动运动, 对痉挛肌有交替性抑制作用, 如肱二头肌痉挛可练习肱三头肌的主动收缩, 股内收肌痉挛可练习髋外展肌的主动收缩等。
支架和夹板也是物理治疗的一个方面。如用于内收肌痉挛的外展支架 9! , 用于屈肘肌痉挛的充气压力夹板等 6! 。它们的运用使痉挛肌处于力学上的不利地位, 除防止肌痉挛的加重外, 还能防止挛缩。
肌电生物反馈对肌痉挛的治疗作用存在疑问 10, 11! 。但有报道肌电生物反馈可减少静止时肌痉挛的活动及其相关反应, 也可抑制被动牵伸时痉挛肌的
1 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 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
12号, 200040: 04 27
。
2 方法
肌痉挛的治疗方法包括解除诱因、物理治疗、针刺、药物、石炭酸封闭和手术等, 其中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 ic st imulation, FES) 、药物、石炭酸注射 1, 4!
肌痉挛的处理对策∃∃∃李放239
不自主活动。肌电生物反馈存在着一些转换问题, 这些转换是指某项运动在反馈训练条件下向无反馈训练条件下转换, 某项训练过的运动向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的变异运动转换, 以及截然不同的运动模式之间的转换。治疗时应注意这些转换的训练 10! 。另外, 利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痉挛肌的拮抗肌, 可能起到交替抑制的作用, 有报道脑卒中下垂足经训练后步态改善 11! 。
FES 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治疗 12, 13! 。报道对偏瘫屈指肌痉挛的患者, 电刺激其伸指肌群, 可能对缓解肌痉挛有利。电刺激配合肉毒杆菌毒素可能比单用肉毒杆菌毒素更有效 14! 。对腓肠神经的经皮电刺激(tr an scutaneous electr ical nerve stimulation, T EN S) 可以减轻小腿的肌痉挛, 使踝关节的被动活动范围增大, 也能改善主动活动的功能。一次T EN S 效果能维持数十分钟, 有报道甚至可达24小时。T ENS 可持续30~60min, 较长时间的T ENS 效果较好。它的机理可能是加强了痉挛肌的突触前抑制, 也可能含有支配痉挛肌拮抗肌运动神经元下行通路的去抑制作用 15, 16! 。
用探头电极作直肠电刺激, 能明显减轻肌痉挛, 并能改善活动功能, 据报道效果可维持3~24小时, 平均8. 2小时, 病人主观反映优于被动活动, 甚至优于某些药物, 是值得尝试的方法 17! 。2 3 针刺
是我国传统医学常用的治疗肌痉挛的方法。近来有作者用电生理技术评价了针刺的效果, 发现针刺能明显延长H 反射的恢复时间。此法值得深入发掘 18! 。2 4 药物
药物是治疗肌痉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使用之前, 应了解它们对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的激动或拮抗作用。但到目前为止, 有些作用机制仍未明确。常用药物如:
2 4 1 Baclofen:即 -4氯苯基 -氨酪酸, 是突触前抑制的神经递质GABA 的B 型受体的激动剂。可兴奋G ABA, 加强突触前抑制, 比较常用
1!
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这种作用使肌肉发生∀化学性失神经支配#。一次注射对肌痉挛的缓解时间可达3~4个月。肌肉暴露于肉毒素A 后2天左右, 肌肉内有功能的神经轴突就开始发芽、分枝, 和附近肌纤维重新形成突触联系, 可能因此引起肌痉挛复发。复发者重复治疗仍然有效, 多数病例无需增加剂量。少数需增加剂量者可能与血清中产生肉毒素抗体有关。常规剂量安全。副作用包括一些局部疼痛、血肿等, 多轻微短暂 11! 。肉毒素A 对脑瘫的肌痉挛有明确疗效, 可改善步态, 推迟手术。对脑卒中偏瘫上下肢肌痉挛、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亦有效 20~
24!
。但是, 肉毒素A
不能在一个患者的所有痉挛肌上使用, 因为这样剂量过大, 而且操作麻烦, 它只能按情况在一些重要的肌肉上使用。肉毒素A 已有十年以上的使用史, 尽管尚在专利阶段, 却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 是有前途的疗法 1! 。
2 4 3 其它药物:吗啡、度冷丁等可激动阿片受体, 阻止伤害性刺激的传入, 在镇痛的同时也可减轻肌痉挛。可乐定和tizanidine 是 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能恢复髓内的各种去甲肾上腺素抑制, 对肌痉挛有效, 但不如Baclo fen 25, 26! 。其它药物还有diazepam 、dantrolene 、安定等 1! 。2 5 石炭酸封闭
鞘内石炭酸的运动神经封闭在痉挛发作的早期运用, 暂时的解痉作用可维持数周或数月。由于考虑安全因素, 石炭酸的外周神经封闭近来更为常用。石炭酸是神经崩解剂, 贴近周围神经注射后能减少神经冲动传递, 从而减轻肌痉挛。为减少血管损伤等不良反应, 必须用电刺激法进行精确的神经定位。对痉挛过强或有认知障碍者, 可先用全麻或镇静剂, 再进行定位。此法的优点是解痉时间较长, 一般数周至数月, 适用于门诊病人; 可重复使用。常用的石炭酸封闭部位是胫后神经、闭孔神经和坐骨神经。股神经和上肢神经封闭应慎重, 这是因为股神经封闭可能造成站立和步行功能的丧失或减退, 而上肢神经贴近血管, 封闭可能累及血管, 造成阻塞2 6 手术
严重的肌痉挛经较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 可选用手术治疗。常用方法包括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 ive posterior r hizotomy, SPR ) 、肌腱延长术及神经切断术等 28! 。
SP R 由Fasano 在1978年首先尝试于脑瘫肌痉挛, 现在已被广泛用于脑瘫、脑卒中偏瘫、截瘫、脑外伤后硬化为显微, 分离神
1, 4, 27!
。皮下植入ba
clofen 泵经细管导入鞘内, 能省去服药的麻烦 4, 19! 。鞘内注射baclofen 还能治疗僵人综合征。连续使用ba clofen 可能有耐药现象, 但有报告长期持续使用后剂量无需加大。近来报道的ivermectin 和baclo fen 有相同作用 1! 。
2 4 2 A 型肉毒杆菌毒素:是厌氧梭形芽胞杆菌属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毒素。注射后在局部肌肉内弥散, 其中的神经毒分子强而迅速地与神经肌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 不可逆地阻滞神经突触, , 引
。
240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年第12卷第5期
11 Intiso D, et al. Rehabilitation of w alki ng with electromyo
graphic biofeedback in foot drop after s troke. S troke, 1994, 25(6) :1189.
12 Hines AE, et al. Functional electri cal stimulation for the re
duction of spastici ty in the hemiplegic hand. Biomed Sci In strum, 1993, 29:259.
13 Carmick J. M anaging equines in children w ith cerebral pals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o strengthen the triceps surae muscle. Dev M ed Child neurol, 1995, 37(11) :965.
14 Heses S, et al. S hort-term electrical s timulation enhan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Botulinum toxin i n the treatment of lower limb spasticity in h emiparetic patients. Neurosci Lett, 1995, 201(1) :37.
15 Poti sk KP, et al. Effects of transcutan 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on spasticity i n patients w i th hemiplegia. S cand J Rehabil M ed, 1995, 27(3) :169.
16 Levi n M F, et al. Relief of hemiparetic spasticity by TENS is
associated w ith improvement in reflex and voluntary motor functions. Electroencephal ogr Clin Neurophysiol, 1992, 85(2):131.
17 Hal stead LS, et al. Relief of spasticity in SCI men and w om
en using rectal probe electrstimulati on. Paraplegia, 1993, 31:715~721
18 Yu YH, et al. T 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 spinal motor
neuron excitability in s troke pati ents. Chung Hua I Hsueh T sa Chih T aipei, 1995, 56(4) :258
19 T eddy PJ. Im plants for spasticity. Baillieres Clin Neurol,
1995, 4(1) :95.
20 Burband P,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
trolled trial of botulinum toxin in the treatment in hem i pareti c patien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6, 61(3) :265. 21 Pullman SL, et al. Approach to the treatment of limb disor
ders with botuli num tox i n A:experience w i th 187patients. Arch Neurol, 1996, 53(7) :617.
22 Simpson DM , et al. Botulinum toxin type A i n the treatment
of upper extremity spasticity:A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trai l. Neurol ogy, 1996, 46(5) :1306. 23 H esses, et al. Ankle muscle activity before and after bo
tulinum toxin therapy for l ow er limb extens or spastici ty in chronic hemiparetic patients. Stroke, 1996, 27(3) :455. 24 Hesse S , et al. Botulinum toxin treatment for low er limb ex
tensor spasticity in chronic hemiparetic patients.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1994, 57(11) :1321.
25 Nancy PW, et al. Reflex changes induced by clonidine in
spinal cord injuried patients. Paraplegia, 1989, 27:296.
26 S koog B.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tw o antispasti c
drugs, tizanidine and baclofen , on synaptic transmission from muscle spindle afferents to spinal interneuron es i n cats. Acta Physiol Scand, 1996, 156(1) :81.
27 Botte M J, et al:Treatm ent of acquired muscle spasticity us
ing phenol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Orthopedics, 1995, 18(2):151
28 S hetter AG. T he neurosurgical treatment of spasticity. neu
rosurg, 1996, 6(3) :194.
29 Kinghorn J. Upper extremity functional changes follow ing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in children w ith cerebral palsy. Am J Occup Ther, 1992, 46(6) :502.
30 胡兴越, 等 A 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头颈部肌张力不全的
, 1996, 9(:281
经小束后用肌电图仪或脉冲电刺激器刺激小束诱发痉挛, 选择痉挛阈值低的小束加以切断。它的机理是切断%a 纤维, 阻断 环路。SPR 的解痉作用彻底, 不影响运动功能, 对感觉的影响亦少, 和过去的神经肌支切断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SP R 适用于严重影响生活、护理和其它康复训练的单纯的肌痉挛, 患者肢体应无明显挛缩, 有一定运动功能, 患者还应有相当的智力能配合术后康复。肌力和运动功能差, 重度挛缩, 智力差, 明显脊柱畸形和发育不良, 手足徐动和共济失调等不能行SPR 29, 30! 。
后根进入区手术(DREZ -tomy ) 是另一种能解痉并镇痛的显微手术, 它的目的也是切断伤害性的纤维传入, 且不造成大量的感觉纤维损失 1, 29! 。
肌腱延长术如跟腱延长可用于小腿三头肌挛缩造成的下垂足。
肌腱或神经切断术, 如内收肌切断、闭孔神经切断等因效果不佳已很少采用。
综上所述, 应对肌痉挛的病理生理有清楚的了解后再行治疗, 治疗则应先考虑处理的必要性。处理前应先解除诱因, 并优先采取非手术疗法。手术应强调掌握指征, 应尽量采取伤害性小的手术, 并重视术后康复。总之, 肌痉挛的处理很不容易, 要求有周密的考虑和相当的努力。3 参考文献
1
Robert RY S pasticity:a review. Neurology, 1994, 44(11
suppl 9):S 12.
2 秦震. 临床神经生理学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09-155.
3 赵华月主译. 哈里逊内科学. 第1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 1994. 207-210
4 Doraisamy P. The management of spasti city:a review of op
tions available in rehabilitation. Ann Acad M ed Singapore, 1992, 21(6) :807.
5 中村隆一. 脑卒中康复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177-190.
6 卓大宏. 中国康复医学 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 642-752.
7 Bohannon RW. Tilt table standing for reducing spasticity af
ter spinal cord injury. Arch Phys M ed Rehabi l, 1993, 74(10) :1121.
8 南登昆主译. 克氏康复医学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 1990, 343-378
9 M yhr U , et al.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itting positions and ab
duction orthoses on leg muscle activity in children w ith cere bral palsy. Dev M ed Child Neurol, 1993, 35(10) :870.
10 Bate PJ , et al. Negative transfer of trai ning for fol low ing
brief practice of elbow tracking movements w ith electromyo graphic feedback from spasti c antagonists. Arch Phys M 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