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的观念化
现代广告无论怎样为自己辩解或掩饰,它都难以脱离产品。这样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产品极端丰富,而且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要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USP,或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一个位置,已经非常不现实,而且也必将效果不佳。“后工业社会中不再奉行一元论的产品政策,而以多样化、非集中化的方式制造产品。后工业时代以它自身带来的文化更新为基础来更新自己。而今,大市场上的那些标准产品,即那些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已不再走俏,因为综合市场本身遭到不同专业市场的冲击,这些专业市场组成不同的文化团体,保持着不同的传统和行为方式,广告不再是目标,而是一种攻克各种心理的手段。这就是说,人们需求的那些产品不是满足一般需求的产品。而是符合特殊文化层次的产品,因此。产品有明显的文化层面,产品功能被重新确定。” 文化成为消费品,消费是一种文化,产品的地位退居其次,只是附属品,文化才是重点,产品已经成为文化的载体,而非消费的重点。因此,广告必须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身份为产品贴上文化的标签,赋予其某一种观念。
主题的观念化要求广告必须传播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与目标消费者达成共识,使之认为消费就是其生活方式的展示和价值的再现,使得在现实中受挫的人们能够通过消费来寻求平衡。广告的主题从具体到抽象,最后游离于产品之外,广告传达的观念成为人们的需要和依赖。成功的广告延伸到产品不起作用的角落,产品所承载的观念的价值比产品本身大得多。
此外,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为,广告主题的观念化会使品牌也趋向观念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归到一点,品牌体现的观念与目标人群的价值观一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论断,后现代广告“提供一种基于对消费者(或品牌)个性文化与观念的需要,而非传统狭义概念的系统服务作业。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后(现代)广告将直接作用于品牌观念创导的消费观念的基准点上,从而使消费时常获得重新解构和能量释放—— 这种释放带来的客观效果就是消费加速和消费文化的进一步个性细分和催熟。”
二、注重视觉的冲击力
上个世纪60年代,广告科学派和艺术派曾就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科学派强调的是广告的内容,而艺术派则强调广告的形式,即“说什么”和“怎么说”孰重孰轻的问题,争论的结果是两者同样重要。但是,在“众神喧嚣”(巴·赫金)的消费时代,到处充斥着符号化和影像化的信息“说什么”已经没有人听,“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消费文化的影像与符号化,能指远远大于所指,媒介参与符号的制作与传播,使得符号游离物体本身,运用于多样性的相关联系之中,充当着象征符。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通过符号所形成的影像来了解真实世界,在他们眼中,一切皆可转化为影像,一切都以影像的形式存在符号与影像无所不在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广告自然也不能例外。广告必须具有强大的视觉震撼力,要轻易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否则,就会湮灭在过剩的符号影像中,不留一丝痕迹。对视觉的要求,也是现代广告的基本要求之一。威廉·伯恩巴克曾经提到广告创作的三要素:相关性、原创性、震撼性。但是与现代广告相比,后现代广告对视觉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甚至可以抛开其他一切,单纯地追求视觉效果。在以视觉取胜的时代,哪怕是目光的稍稍停留,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个人化的诉求
消费文化强调回归自我,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可抵挡。目前,人们通过越来越多的媒介渠道和公众活动来对自我进行认识和探求,一统天下的理性与规则已经被抛弃。自我成为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这个社会中,丧失自我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个笛卡尔和萨特结合的时代,个人至上主义和宇宙万物只此为大的惟我意识所向无敌,“我”是这个时代文化鲜明的烙印,在这个时代除了“我”之外,没有其他。面对这种局面,任何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已经失效。所以,后现代广告必须采用个人化诉求,与目标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事实上,广告诉求的对象一直在由大众向小众转变,广告越来越成为个人化的东西,以至不同的广告只能被不同的小群体所理解。理性诉求到感性诉求是一个质的飞跃,个性化诉求是在感性诉求的基础上的又一个飞跃,而后现代广告要求的就是个人化的诉求。“理性诉求是以大众为对象,感性诉求则是为别人而感动,个性化诉求使人产生更贴近那些更小群体,甚至边缘群体的归属感,而个人化诉求则完全使个人在生存理念上找到归宿。”
后现代广告的主题趋向观念化,而观念的对象正是个人,即以个人为对象,进行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交流,这是一个信息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后现代广告的话语模式大多与“我”有关,以第一人称来拉近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如:李宁运动女装的“我运动,我存在”,索尼游戏网站的“我玩,故我在”,中兴百货的“我爱流行,所以我存在”。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也是个人化表达的主要途径。由于消费文化肯定人性中本来的东西,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对个人非理性、无原则、卑琐、隐秘的情感的支持和宽容,使得这些往日不敢登大雅之堂的心理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在后现代广告中大唱主角,毫不留情地破坏现代广告的谨慎作风,并对现代广告虚假造作的完美形象大加嘲讽。
一、主题的观念化
现代广告无论怎样为自己辩解或掩饰,它都难以脱离产品。这样的局限性非常明显,在产品极端丰富,而且产品同质化倾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要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USP,或在消费者心目中确立一个位置,已经非常不现实,而且也必将效果不佳。“后工业社会中不再奉行一元论的产品政策,而以多样化、非集中化的方式制造产品。后工业时代以它自身带来的文化更新为基础来更新自己。而今,大市场上的那些标准产品,即那些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已不再走俏,因为综合市场本身遭到不同专业市场的冲击,这些专业市场组成不同的文化团体,保持着不同的传统和行为方式,广告不再是目标,而是一种攻克各种心理的手段。这就是说,人们需求的那些产品不是满足一般需求的产品。而是符合特殊文化层次的产品,因此。产品有明显的文化层面,产品功能被重新确定。” 文化成为消费品,消费是一种文化,产品的地位退居其次,只是附属品,文化才是重点,产品已经成为文化的载体,而非消费的重点。因此,广告必须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身份为产品贴上文化的标签,赋予其某一种观念。
主题的观念化要求广告必须传播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与目标消费者达成共识,使之认为消费就是其生活方式的展示和价值的再现,使得在现实中受挫的人们能够通过消费来寻求平衡。广告的主题从具体到抽象,最后游离于产品之外,广告传达的观念成为人们的需要和依赖。成功的广告延伸到产品不起作用的角落,产品所承载的观念的价值比产品本身大得多。
此外,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认为,广告主题的观念化会使品牌也趋向观念化,品牌的内涵和外延都会归到一点,品牌体现的观念与目标人群的价值观一致。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论断,后现代广告“提供一种基于对消费者(或品牌)个性文化与观念的需要,而非传统狭义概念的系统服务作业。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后(现代)广告将直接作用于品牌观念创导的消费观念的基准点上,从而使消费时常获得重新解构和能量释放—— 这种释放带来的客观效果就是消费加速和消费文化的进一步个性细分和催熟。”
二、注重视觉的冲击力
上个世纪60年代,广告科学派和艺术派曾就广告是科学还是艺术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其实,科学派强调的是广告的内容,而艺术派则强调广告的形式,即“说什么”和“怎么说”孰重孰轻的问题,争论的结果是两者同样重要。但是,在“众神喧嚣”(巴·赫金)的消费时代,到处充斥着符号化和影像化的信息“说什么”已经没有人听,“怎么说”才是最重要的。消费文化的影像与符号化,能指远远大于所指,媒介参与符号的制作与传播,使得符号游离物体本身,运用于多样性的相关联系之中,充当着象征符。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通过符号所形成的影像来了解真实世界,在他们眼中,一切皆可转化为影像,一切都以影像的形式存在符号与影像无所不在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广告自然也不能例外。广告必须具有强大的视觉震撼力,要轻易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否则,就会湮灭在过剩的符号影像中,不留一丝痕迹。对视觉的要求,也是现代广告的基本要求之一。威廉·伯恩巴克曾经提到广告创作的三要素:相关性、原创性、震撼性。但是与现代广告相比,后现代广告对视觉的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甚至可以抛开其他一切,单纯地追求视觉效果。在以视觉取胜的时代,哪怕是目光的稍稍停留,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个人化的诉求
消费文化强调回归自我,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可抵挡。目前,人们通过越来越多的媒介渠道和公众活动来对自我进行认识和探求,一统天下的理性与规则已经被抛弃。自我成为一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这个社会中,丧失自我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一个笛卡尔和萨特结合的时代,个人至上主义和宇宙万物只此为大的惟我意识所向无敌,“我”是这个时代文化鲜明的烙印,在这个时代除了“我”之外,没有其他。面对这种局面,任何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已经失效。所以,后现代广告必须采用个人化诉求,与目标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事实上,广告诉求的对象一直在由大众向小众转变,广告越来越成为个人化的东西,以至不同的广告只能被不同的小群体所理解。理性诉求到感性诉求是一个质的飞跃,个性化诉求是在感性诉求的基础上的又一个飞跃,而后现代广告要求的就是个人化的诉求。“理性诉求是以大众为对象,感性诉求则是为别人而感动,个性化诉求使人产生更贴近那些更小群体,甚至边缘群体的归属感,而个人化诉求则完全使个人在生存理念上找到归宿。”
后现代广告的主题趋向观念化,而观念的对象正是个人,即以个人为对象,进行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交流,这是一个信息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后现代广告的话语模式大多与“我”有关,以第一人称来拉近与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距离。如:李宁运动女装的“我运动,我存在”,索尼游戏网站的“我玩,故我在”,中兴百货的“我爱流行,所以我存在”。此外,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和生活方式也是个人化表达的主要途径。由于消费文化肯定人性中本来的东西,认为存在即是合理,对个人非理性、无原则、卑琐、隐秘的情感的支持和宽容,使得这些往日不敢登大雅之堂的心理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在后现代广告中大唱主角,毫不留情地破坏现代广告的谨慎作风,并对现代广告虚假造作的完美形象大加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