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工艺

3.7主要工程项目施工工艺 3.7.1路基工程

3.7.1.1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加水泥及混凝土、砂浆的拌和要求

路基基床表层、过渡段填筑的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加5%水泥以及改良土填料等混合料采用厂拌法施工;混凝土采用自动计量拌合,砂浆采用机械拌和。分别设3座混合料拌合站统一进行厂拌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加5%水泥)的拌合生产供应,挡护工程混凝土就近与桥梁或隧道工程混凝土拌合站共用,级配碎石的生产实行严格的准入及准出制度,水泥、碎石及砂等材料的材质满足要求方能入厂,级配碎石等混合料的级配、含水量及水泥的灰剂量、含水量等满足要求方能出厂。

3.7.1.2填料及压实标准

路基填筑时,基床、过渡段及基床以下部分路堤的填料与压实标准以及地基条件等均要满足铺设相应轨道类型的要求;基床表层、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架、箱涵等)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过渡段采用的级配碎石的材质和级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3.7.1.2.1基床表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表层的材料的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述技术要求:

(1)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技术条件》(暂行)的规定。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表”中规定,且0.5mm以下的细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6%。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表

表3.7.1.2-1

(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经认真考察当地有关碎石加工厂后确定符合设计及《暂规》要求的碎石材料。

(3)在粒径大于22.4mm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少于30%。同时用于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性能需满足:

碎石材料性能需满足:

①粒径大于1.7mm的集料的洛杉矶磨损率不大于50%。

②粒径大于1.7mm的集料的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12%。 ③粒径小于0.5mm的细集料的液限不大于25%,其塑性指数小于6%。 ④黏土及其他杂质含量的质量百分率小于等于0.5%。 (4)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

当与下部填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但当下部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

(5)压实标准应符合“级配碎石的基床表层压实标准表”中的规定。

级配碎石的基床表层压实标准 表3.7.1.2-2

3.7.1.2.2路基基床底层填料压实标准及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1)路基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路基基床底层利用符合A、B组填料标准的路堑挖方和隧道弃碴,其压实标准详见表3.7.1.2-3 “基床底层压实质量验收标准”表中的规定。

基床底层压实质量及验收标准 表3.7.1.2-3

(2)基床底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基床底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表3.7.1.2-4

3.7.1.2.3基床下路堤本体填料设计及压实要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基床下路堤本体填料设计为C组以上标准填料或填石路堤,对符合要求的填料直接进行填筑碾压,对不符合要求的隧道弃碴等要予以改良。

基床下路堤本体填料及压实标准 表3.7.1.2-5

基床下路堤本体质量检验验收标准与基床底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相同。见表3.7.1.2-4。 在全面填筑开始时,应先进行填筑及改良工艺试验,确定填筑及改良工艺、参数及质量控制措施。

3.7.1.2.4车站路堤基床填料及压实标准

(1)正线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料,厚0.6m,基床底层厚1.9m应采用A、B组填料,其压实标准满足以上区间正线标准。

(2)线基床表层采用厚0.6m的A组填料,基床底层采用厚1.9m的A、B组填料,其压实标准满足以上区间正线标准。

(3)基床以下路堤填料采用A、B、C组填料。当选用D组填料时,应采取加固或土质改良措施,其压实标准要符合表3.7.1.2-6的标准。

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标准 表3.7.1.2-6

3.7.1.2.5工后沉降控制值及地基条件 (1)地基条件要求

客货共线时速200公里铁路路基土方填筑原则上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

有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cm ,过渡段沉降差异形成的折角应小于1/1000。路基施工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至少有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经系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且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铺设轨道。即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表3.7.1.2-7“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数值;否则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 表3.7.1.2-7

3.7.1.2.6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 (1)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

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见表3.7.1.2-8。

过渡段级配碎石填料及压实标准 表3.7.1.2-8

(2)技术要求

①本标段路基的过渡段的形式主要有桥路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和半挖半填路基横向过渡段等,各种过渡段分别存在地基的沉降过渡和本体及基床的过渡问题。

②地基沉降过渡,当地基不良时一般采用复合地基,地基良好时可不设置。而路基本体过渡通过提高填料的级别(如级配碎石)和压实度以实现强度和差异沉降的过渡。

③过渡段填筑前的地基压实采用重型机械碾压,以保证地基的压实度要求;而填料的的压实采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避免影响桥、涵等结构物的稳定。

④当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的轴线与线路中线斜交时,首先采用级配碎石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以减小单根轨枕横向刚度的差异。

⑤当存在半挖半填路基及不同岩土组合路基,为保证路横向刚度及避免横向差异沉降的产生,路基面以下挖除换填厚度满足以下两条件之一:a.保证轨道受力范围(左、右线中心外侧各3.1m)内的地基条件一致;b.动荷载主要影响深度范围内(约2.5m厚)的填料一致。当换填地段为硬质岩或按硬质岩路基处理地段,则均采用级配碎石换填;为土质、软质岩或按软质岩路基处理地段,则采用符合基床条件要求的填料进行换填。换填底部应设4%的向外排水坡。

⑥路堑地段硬质岩石路基与土质路基纵向连接时,应由土质路基的换填底面向硬质岩石换填底面顺坡设置过渡段,其长度不应小于10m。过渡段范围内的填料应满足路基各部位的填料要求。

3.7.1.3地基处理施工

首先进行工艺性试桩,通过工艺性试桩优化设计参数、验证设计效果、指导施工,并将此纳入地基处理施工工序;严格按照按照相关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组织施工;地基处理完成后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2002、J220-2002)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测及测试,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上部填筑。

3.7.1.4路基填筑工艺试验

路基填筑施工前首先进行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过渡段等不同部位的填筑工艺试验,通过工艺试验确定设备选型、摊铺厚度、施工控制含水量、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

施工时严格按照工艺试验确定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控制施工。每填筑一层即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地基系数K30、压实系数K、动态变形模量Evd、空隙率n等压实指标的质量检测,检测达到压实标准要求后方能进行下一层填筑。

3.7.1.5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本工程路基施工必须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以指导施工及控制铺轨时间。施工时在路堑基床(主要为土质路堑、全风化层)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在所有软土地基加固路段的路堤上间隔50m布设一监控断面监测地基和路堤沉降变形,进行路基工后沉降分析,控制填筑质量、指导路基施工,沉降观测控制标准为:沉降速率小于10mm/d。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10m各设一排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观测桩纵向间距为20m,观测控制标准为: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5mm/d。

为避免接触网立柱、电缆槽、声屏障、综合接地、连通管道等设施的修建而损坏和危及路基的稳固与安全,尽量采取与路基同步施工的措施。

3.7.1.6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框图 3.7.1.6.1路堑施工施工工艺 (1)路堑开挖施工工艺

①路堑开挖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清除表土→施工截水沟→挖运土石方→清理边坡→复核控制桩→重复挖运至设计标高→冲击压实→地基处理→检测

②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1。 (2)石方爆破(石方挖方施工)施工工艺 ①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爆破设计→测量放样布眼→钻眼→装药→设置防护→爆破→清除危石→边坡防护→挖运→整修成型。

②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2。 3.7.1.6.2支挡工程施工工艺 (1)片石混凝土挡墙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7.1.6-3。 (2)桩板挡土墙施工工艺

①桩板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

桩板挡土墙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挖孔桩施工→浇注桩柱→组装面板→填筑路基土→碾压密实→灌注帽石混凝土→墙面整修。

②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4。 (3)锚杆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 ①施工工艺

审核图纸→测放开挖边线→开挖第一级边坡及平台→检查开挖尺寸→在边坡开挖面上划出锚杆孔位→钻锚杆孔→安放锚杆→注浆→安放立拄及挡土板→锚杆张拉→锚杆头处理→背后回填及墙顶处理→依此方法依次施工第二级、第三级边坡挡墙。

②锚杆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 锚杆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7.1.6-5。 (4)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 ①施工工艺

锚索施工工序:钻孔→清孔→锚索制作→锚索安装→锚索注浆→养护→锚索张拉→补张拉及锁定→锚头封闭。

②施工工艺框图

其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7.1.6-6。 (5)预加固锚固桩施工工艺

预加固锚固桩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7。 3.7.1.6.3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

(1)基床下路堤本体和基床底层填筑施工工艺流程 ①工艺流程

基床下路堤本体和基床底层填筑施工均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进行。机械化、短区段、快速、流水作业施工,并且集中力量尽快整段成型,以减少雨水影响,为紧后工序提供条件。其中:

三阶段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 四区段为:填筑区、平整区、碾压区、检查区;

八流程为: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撒水凉晒→摊铺整平→碾压夯实→检查签证→边坡整修。以此分层重复填筑至路堤成型。

②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8及图3.7.1.6-9。 (2)基床表层施工工艺 ①工艺流程

按照备料→配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的工艺流程进行。 ②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石加5%水泥混合料拌合工艺流程框图

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石加5%水泥混合料拌和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10。 ③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工艺见图3.7.1.6-11。 3.7.1.6.4特殊路基的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1)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 ①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程序:平整场地→桩位放洋→清理场地→桩机就位→冲击成孔→逐层填料并夯实→成桩质量及基底承载力检验→施作桩顶垫层等。

②工艺流程框图

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3.7.1.6-12。 (2)强夯施工工艺

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3.7.1.6-13。 (3)冲击碾压施工工艺 ①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地表清理与掘除→冲土碾压原地面→现场压实度试验→填筑路基土方。

②工艺流程框图

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3.7.1.6-14。 3.7.1.6.5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

按照“施工准备→地基处理→材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的顺序进行。 (2)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7.1.6-15及图3.7.1.6-16。

3.7.1.6.6接触网支座、声屏障基础、综合接地、连通管道等施工工艺 (1)接触网支座、声屏障基础施工工艺 其工艺流程见图3.7.1.6-17。

(2)综合接地施工工艺 其工艺流程见图3.7.1.6-18。 3.7.1.6.7路基排水工程施工 其工艺流程见图3.7.1.6-19。

图3.7.1.6-1 路堑开挖施工工艺框图

图3.7.1.6-2 石方爆破施工工艺框图

图3.7.1.6-3 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

图3.7.1.6-4 桩板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图

3.7主要工程项目施工工艺 3.7.1路基工程

3.7.1.1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加水泥及混凝土、砂浆的拌和要求

路基基床表层、过渡段填筑的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加5%水泥以及改良土填料等混合料采用厂拌法施工;混凝土采用自动计量拌合,砂浆采用机械拌和。分别设3座混合料拌合站统一进行厂拌级配碎石(级配碎石加5%水泥)的拌合生产供应,挡护工程混凝土就近与桥梁或隧道工程混凝土拌合站共用,级配碎石的生产实行严格的准入及准出制度,水泥、碎石及砂等材料的材质满足要求方能入厂,级配碎石等混合料的级配、含水量及水泥的灰剂量、含水量等满足要求方能出厂。

3.7.1.2填料及压实标准

路基填筑时,基床、过渡段及基床以下部分路堤的填料与压实标准以及地基条件等均要满足铺设相应轨道类型的要求;基床表层、路堤与桥台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架、箱涵等)过渡段、路堤与路堑过渡段采用的级配碎石的材质和级配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3.7.1.2.1基床表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采用级配碎石填筑基床表层的材料的规格及压实标准应符合下述技术要求:

(1)碎石粒径、级配及材料性能应符合《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技术条件》(暂行)的规定。颗粒的粒径、级配应符合“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表”中规定,且0.5mm以下的细集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6%。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粒径级配表

表3.7.1.2-1

(2)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经认真考察当地有关碎石加工厂后确定符合设计及《暂规》要求的碎石材料。

(3)在粒径大于22.4mm的粗颗粒中带有破碎面的颗粒所占的质量百分率不少于30%。同时用于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材料性能需满足:

碎石材料性能需满足:

①粒径大于1.7mm的集料的洛杉矶磨损率不大于50%。

②粒径大于1.7mm的集料的硫酸钠溶液浸泡损失率不大于12%。 ③粒径小于0.5mm的细集料的液限不大于25%,其塑性指数小于6%。 ④黏土及其他杂质含量的质量百分率小于等于0.5%。 (4)与上部道床碎石及下部填土之间应满足D154d85的要求

当与下部填土不能满足此项要求时,基床表层应采用颗粒级配不同的双层结构,或在基床底层表面铺设土工合成材料。但当下部为改良土时,可不受此项规定限制。

(5)压实标准应符合“级配碎石的基床表层压实标准表”中的规定。

级配碎石的基床表层压实标准 表3.7.1.2-2

3.7.1.2.2路基基床底层填料压实标准及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1)路基基床底层填料及压实标准

路基基床底层利用符合A、B组填料标准的路堑挖方和隧道弃碴,其压实标准详见表3.7.1.2-3 “基床底层压实质量验收标准”表中的规定。

基床底层压实质量及验收标准 表3.7.1.2-3

(2)基床底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基床底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表3.7.1.2-4

3.7.1.2.3基床下路堤本体填料设计及压实要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

基床下路堤本体填料设计为C组以上标准填料或填石路堤,对符合要求的填料直接进行填筑碾压,对不符合要求的隧道弃碴等要予以改良。

基床下路堤本体填料及压实标准 表3.7.1.2-5

基床下路堤本体质量检验验收标准与基床底层质量检验验收标准相同。见表3.7.1.2-4。 在全面填筑开始时,应先进行填筑及改良工艺试验,确定填筑及改良工艺、参数及质量控制措施。

3.7.1.2.4车站路堤基床填料及压实标准

(1)正线基床表层采用级配碎石填料,厚0.6m,基床底层厚1.9m应采用A、B组填料,其压实标准满足以上区间正线标准。

(2)线基床表层采用厚0.6m的A组填料,基床底层采用厚1.9m的A、B组填料,其压实标准满足以上区间正线标准。

(3)基床以下路堤填料采用A、B、C组填料。当选用D组填料时,应采取加固或土质改良措施,其压实标准要符合表3.7.1.2-6的标准。

基床以下部位填料的压实标准 表3.7.1.2-6

3.7.1.2.5工后沉降控制值及地基条件 (1)地基条件要求

客货共线时速200公里铁路路基土方填筑原则上均应进行工后沉降分析。 (2)路基工后沉降控制要求

有碴轨道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15cm ,过渡段沉降差异形成的折角应小于1/1000。路基施工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至少有6个月的沉降观测和调整期,经系统分析评估,沉降稳定且工后沉降满足要求后方可铺设轨道。即路基工后沉降不应大于表3.7.1.2-7“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数值;否则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值 表3.7.1.2-7

3.7.1.2.6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 (1)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

过渡段填料及压实标准见表3.7.1.2-8。

过渡段级配碎石填料及压实标准 表3.7.1.2-8

(2)技术要求

①本标段路基的过渡段的形式主要有桥路过渡段、路堤与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过渡段、路隧过渡段、路堤路堑过渡段和半挖半填路基横向过渡段等,各种过渡段分别存在地基的沉降过渡和本体及基床的过渡问题。

②地基沉降过渡,当地基不良时一般采用复合地基,地基良好时可不设置。而路基本体过渡通过提高填料的级别(如级配碎石)和压实度以实现强度和差异沉降的过渡。

③过渡段填筑前的地基压实采用重型机械碾压,以保证地基的压实度要求;而填料的的压实采用小型平板振动机压实,避免影响桥、涵等结构物的稳定。

④当横向结构物(立交框构、箱涵)的轴线与线路中线斜交时,首先采用级配碎石填筑斜交部分,然后再设置过渡段,以减小单根轨枕横向刚度的差异。

⑤当存在半挖半填路基及不同岩土组合路基,为保证路横向刚度及避免横向差异沉降的产生,路基面以下挖除换填厚度满足以下两条件之一:a.保证轨道受力范围(左、右线中心外侧各3.1m)内的地基条件一致;b.动荷载主要影响深度范围内(约2.5m厚)的填料一致。当换填地段为硬质岩或按硬质岩路基处理地段,则均采用级配碎石换填;为土质、软质岩或按软质岩路基处理地段,则采用符合基床条件要求的填料进行换填。换填底部应设4%的向外排水坡。

⑥路堑地段硬质岩石路基与土质路基纵向连接时,应由土质路基的换填底面向硬质岩石换填底面顺坡设置过渡段,其长度不应小于10m。过渡段范围内的填料应满足路基各部位的填料要求。

3.7.1.3地基处理施工

首先进行工艺性试桩,通过工艺性试桩优化设计参数、验证设计效果、指导施工,并将此纳入地基处理施工工序;严格按照按照相关工艺流程及技术要求组织施工;地基处理完成后严格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2002、J220-2002)的规定进行质量检测及测试,检验合格后方能进行上部填筑。

3.7.1.4路基填筑工艺试验

路基填筑施工前首先进行基床表层、基床底层及以下路堤、过渡段等不同部位的填筑工艺试验,通过工艺试验确定设备选型、摊铺厚度、施工控制含水量、碾压遍数等施工参数。

施工时严格按照工艺试验确定的摊铺厚度及碾压遍数控制施工。每填筑一层即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地基系数K30、压实系数K、动态变形模量Evd、空隙率n等压实指标的质量检测,检测达到压实标准要求后方能进行下一层填筑。

3.7.1.5沉降变形动态监测

本工程路基施工必须进行沉降变形动态监测,以指导施工及控制铺轨时间。施工时在路堑基床(主要为土质路堑、全风化层)和路堤基底、填筑层中、路基面布置监测点,构筑纵横向立体监测网络。在所有软土地基加固路段的路堤上间隔50m布设一监控断面监测地基和路堤沉降变形,进行路基工后沉降分析,控制填筑质量、指导路基施工,沉降观测控制标准为:沉降速率小于10mm/d。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10m各设一排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观测桩纵向间距为20m,观测控制标准为:坡脚水平位移速率小于5mm/d。

为避免接触网立柱、电缆槽、声屏障、综合接地、连通管道等设施的修建而损坏和危及路基的稳固与安全,尽量采取与路基同步施工的措施。

3.7.1.6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及框图 3.7.1.6.1路堑施工施工工艺 (1)路堑开挖施工工艺

①路堑开挖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清除表土→施工截水沟→挖运土石方→清理边坡→复核控制桩→重复挖运至设计标高→冲击压实→地基处理→检测

②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1。 (2)石方爆破(石方挖方施工)施工工艺 ①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爆破设计→测量放样布眼→钻眼→装药→设置防护→爆破→清除危石→边坡防护→挖运→整修成型。

②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2。 3.7.1.6.2支挡工程施工工艺 (1)片石混凝土挡墙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见图3.7.1.6-3。 (2)桩板挡土墙施工工艺

①桩板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

桩板挡土墙施工顺序为:测量放线→挖孔桩施工→浇注桩柱→组装面板→填筑路基土→碾压密实→灌注帽石混凝土→墙面整修。

②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4。 (3)锚杆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 ①施工工艺

审核图纸→测放开挖边线→开挖第一级边坡及平台→检查开挖尺寸→在边坡开挖面上划出锚杆孔位→钻锚杆孔→安放锚杆→注浆→安放立拄及挡土板→锚杆张拉→锚杆头处理→背后回填及墙顶处理→依此方法依次施工第二级、第三级边坡挡墙。

②锚杆钢筋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 锚杆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7.1.6-5。 (4)预应力锚索施工工艺 ①施工工艺

锚索施工工序:钻孔→清孔→锚索制作→锚索安装→锚索注浆→养护→锚索张拉→补张拉及锁定→锚头封闭。

②施工工艺框图

其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7.1.6-6。 (5)预加固锚固桩施工工艺

预加固锚固桩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7。 3.7.1.6.3 路基填筑施工工艺

(1)基床下路堤本体和基床底层填筑施工工艺流程 ①工艺流程

基床下路堤本体和基床底层填筑施工均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工艺进行。机械化、短区段、快速、流水作业施工,并且集中力量尽快整段成型,以减少雨水影响,为紧后工序提供条件。其中:

三阶段为: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 四区段为:填筑区、平整区、碾压区、检查区;

八流程为:施工准备→基底处理→分层填筑→撒水凉晒→摊铺整平→碾压夯实→检查签证→边坡整修。以此分层重复填筑至路堤成型。

②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8及图3.7.1.6-9。 (2)基床表层施工工艺 ①工艺流程

按照备料→配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的工艺流程进行。 ②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石加5%水泥混合料拌合工艺流程框图

级配碎石及级配碎石加5%水泥混合料拌和工艺流程框图见图3.7.1.6-10。 ③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工艺见图3.7.1.6-11。 3.7.1.6.4特殊路基的地基处理施工工艺 (1)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 ①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程序:平整场地→桩位放洋→清理场地→桩机就位→冲击成孔→逐层填料并夯实→成桩质量及基底承载力检验→施作桩顶垫层等。

②工艺流程框图

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3.7.1.6-12。 (2)强夯施工工艺

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3.7.1.6-13。 (3)冲击碾压施工工艺 ①施工顺序:

施工准备→测量放线→地表清理与掘除→冲土碾压原地面→现场压实度试验→填筑路基土方。

②工艺流程框图

其工艺流程框图如图3.7.1.6-14。 3.7.1.6.5路基过渡段施工工艺 (1)施工工艺

按照“施工准备→地基处理→材料拌合→运输→摊铺→碾压→检测”的顺序进行。 (2)施工工艺流程框图

施工工艺框图见图3.7.1.6-15及图3.7.1.6-16。

3.7.1.6.6接触网支座、声屏障基础、综合接地、连通管道等施工工艺 (1)接触网支座、声屏障基础施工工艺 其工艺流程见图3.7.1.6-17。

(2)综合接地施工工艺 其工艺流程见图3.7.1.6-18。 3.7.1.6.7路基排水工程施工 其工艺流程见图3.7.1.6-19。

图3.7.1.6-1 路堑开挖施工工艺框图

图3.7.1.6-2 石方爆破施工工艺框图

图3.7.1.6-3 片石混凝土挡土墙施工工艺框图

图3.7.1.6-4 桩板挡土墙施工工艺流程图


相关文章

  •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
  •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 久久建筑网久久建筑网 添加时间:2009-09-13 21:44阅读次数:3次 内容摘要: 高速铁路施工组织设计 简介: 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对铁路路网建设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 ...查看


  • 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及方法探讨
  • 高速铁路地基处理施工工艺及方法探讨 [摘 要]随着铁路速度标准的提高,发现排水固结虽然解决了路基稳定问题,但工期长沉降大.所以对于路桥.路涵等平顺及沉降要求严格的过渡区段,采用挤密桩.搅拌桩等复合地基的方法处理软基,可大大减少地基的沉降量. ...查看


  •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维护
  •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及维护 课程简介: 课程定位 1.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定位 以高速铁路施工企业和高速铁路运营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实施"分段培养.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高速铁路发展需要,具备 ...查看


  • 高速铁路路基过渡段施工作业指导书
  • 修 改 记 录 过渡段施工作业指导书 1 目的 明确过渡段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过渡段施工. 2 编制依据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客运专 ...查看


  • 浅谈铁路浸水土路基施工工艺及方法
  • 摘 要:铁路路基作为铁路轨道的基础,在铁路工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同江中俄铁路大桥工程浸水路基的特点,对浸水路基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进行了探讨,对同江大桥工程浸水路基施工起到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铁路:浸水路基:施工工艺 1 工程概 ...查看


  • 质量部实施规划
  • 新建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XCZQ-7标 质量部实施规划 编制人: 复核人: 审核人: 中铁十九局西成客专项目部 二0一五年二月五日 质量部实施规划 一.编制目的 为了确保工程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一套严格的.科学的质量控制 ...查看


  • 铁道工程技术毕业论文
  • 石家庄铁道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高速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讨 High speed railway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technology research 2012 届 学 号 铁道工程技术 ...查看


  • 铁路路基施工技术
  • 摘要:铁路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耐久性.稳定性以及强度来承受轨道结构所传递而来的交通荷载,作为支承轨道结构的基础,是铁路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铁路路基的施工中要讲究方法以及技术.本文主要针对铁路路基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有不足之处请提出指证. ...查看


  •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组织设计
  • 高速铁路路基施工组织设计目录 1 工程概况 1.1 工点分布 1.2 工程特点 1.3 主要工程量 2 主要施工方案.技术措施 2.1 减少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 2.2.路基各部位填料确定 2.2.1.一般路堤填料 2.2.2.过渡段路基填料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