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还是民事欺诈

  摘 要: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违法行为,合同诈骗罪由刑事法律规范调整,民事欺诈行为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但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性质的认定上存在着许多争议,极其容易混淆。正确区分两者的界限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案例的形式着重从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有无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是否积极履行合同义务两个方面来对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行为做以简单区分。

  关键词:合同诈骗 民事欺诈 非法占有

  一、案情概要

  2011年11月,李某与房东张某签订了为期两年的门面房租用合同,合同约定未经房东同意不得转让门面房,随后由于经营不善,李某想转让门面房,但怕张某不同意,便找人假冒房东,伪造了与张某签订的租赁合同。王某查看了"房东"的身份证件、房产证复印件和李某提供的假合同后,于2012年12月与李某、"房东"签订了门面房三方转让协议。随后,李某收取了王某17.8万元的门面房转让费(包含两台空调、一台冰柜等折价款)。2013年5月,真正的房东张某到门面房处提醒租期快到时,王某才知道上当受骗,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关于本案的定性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另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情形下的民事欺诈。

  原文作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有以下两点:

  1、从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看,该行为缺乏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即李某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从合同签订后的行为表现来看,该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行为要件即李某并没有违反自己的合同义务,而是积极的向王某转让了门面房;

  二、笔者对本案的定性意见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的规定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形或拘役…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根据该条规定可知,判断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主要看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采取欺诈手段从而达到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客观上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可能和行为。

  从原文作者的第一点理由分析;首先,李某在该合同中享有转让门面房从而取得门面房转让费的权利。李某之所以转让门面房是因为经营不善,所以其转让门面房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转让费从而减少损失,即通过和王某签订门面房转让合同从而达到对门面房转让费的非法占有。其次,因为李某和王某签订门面房转让合同时并未征得房东张某的同意,其和假房东合谋骗取门面房转让费的行为损害了房东张某的利益,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对于无效合同其本身无履行可能。凡客观上不具有履约可能,不难判定行为人主观上无履约意图,从而也证明李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从上述两点可知,李某主观上具有冒用他人名义订立虚假合同以达到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故原文所说"虚假身份和虚构合同只是引诱对方做出错误判断的'诱饵',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成立。

  从原文作者的第二点理由分析;首先,因为该合同为无效合同,无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对于已经履行的,应当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所以该门面房转让合同不具有可履行的前提条件。其次,对于王某而言虽经营该门面房数月,表面上看李某实施了履约行为,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李某通过掩人耳目的虚假履行来诱骗王某支付门面房转让费,不能将此种履行视为合同的正常履行,而且房东张某随时都有可能知道该门面房被李某私自转让给别人从而予以追回,故从整体上看王某经营数月的事实不影响李某行为的非履约性和诈骗性,所以原文作者认为"李某积极的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也不成立。

  另外,该合同标的达17.8万元,远超出了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所规定的"2万元以上"的标准。李某通过转让门面房所获得的非法利益数额较多,社会危害性较大,从而也不宜认定为一般的民事欺诈行为。

  综上所述,从李某签订合同的目的看,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从合同签订后的行为表现看,因该合同为无效合同,所以客观上不具有履行的可能,故李某"背着房主转让门面房收费"的行为应认定为合同诈骗为妥。

  参考文献:

  [1]何蔚英: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之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2]何蔚英: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之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3]梁晓旭: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之比较[J],《理论探索》,2004 年第 3 期

  [4]曲宏志:论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界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作者简介:王养波,男,陕西乾县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

  摘 要: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违法行为,合同诈骗罪由刑事法律规范调整,民事欺诈行为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但在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在性质的认定上存在着许多争议,极其容易混淆。正确区分两者的界限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案例的形式着重从行为人签订合同时有无非法占有的目的、行为人签订合同后是否积极履行合同义务两个方面来对合同诈骗和民事欺诈行为做以简单区分。

  关键词:合同诈骗 民事欺诈 非法占有

  一、案情概要

  2011年11月,李某与房东张某签订了为期两年的门面房租用合同,合同约定未经房东同意不得转让门面房,随后由于经营不善,李某想转让门面房,但怕张某不同意,便找人假冒房东,伪造了与张某签订的租赁合同。王某查看了"房东"的身份证件、房产证复印件和李某提供的假合同后,于2012年12月与李某、"房东"签订了门面房三方转让协议。随后,李某收取了王某17.8万元的门面房转让费(包含两台空调、一台冰柜等折价款)。2013年5月,真正的房东张某到门面房处提醒租期快到时,王某才知道上当受骗,随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关于本案的定性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另一种意见认为李某的行为属于无权处分情形下的民事欺诈。

  原文作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其理由有以下两点:

  1、从行为人签订合同的目的看,该行为缺乏合同诈骗罪的主观要件即李某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2、从合同签订后的行为表现来看,该行为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行为要件即李某并没有违反自己的合同义务,而是积极的向王某转让了门面房;

  二、笔者对本案的定性意见

  我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对合同诈骗罪的规定为"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的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形或拘役…

  (一)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根据该条规定可知,判断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合同诈骗罪主要看其主观上是否具有采取欺诈手段从而达到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客观上是否具有履行合同的可能和行为。

  从原文作者的第一点理由分析;首先,李某在该合同中享有转让门面房从而取得门面房转让费的权利。李某之所以转让门面房是因为经营不善,所以其转让门面房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转让费从而减少损失,即通过和王某签订门面房转让合同从而达到对门面房转让费的非法占有。其次,因为李某和王某签订门面房转让合同时并未征得房东张某的同意,其和假房东合谋骗取门面房转让费的行为损害了房东张某的利益,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为无效合同,对于无效合同其本身无履行可能。凡客观上不具有履约可能,不难判定行为人主观上无履约意图,从而也证明李某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从上述两点可知,李某主观上具有冒用他人名义订立虚假合同以达到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故原文所说"虚假身份和虚构合同只是引诱对方做出错误判断的'诱饵',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不能成立。

  从原文作者的第二点理由分析;首先,因为该合同为无效合同,无效合同就是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和不发生履行效力的合同,对于已经履行的,应当通过返还财产、赔偿损失等方式使当事人的财产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所以该门面房转让合同不具有可履行的前提条件。其次,对于王某而言虽经营该门面房数月,表面上看李某实施了履约行为,但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李某通过掩人耳目的虚假履行来诱骗王某支付门面房转让费,不能将此种履行视为合同的正常履行,而且房东张某随时都有可能知道该门面房被李某私自转让给别人从而予以追回,故从整体上看王某经营数月的事实不影响李某行为的非履约性和诈骗性,所以原文作者认为"李某积极的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也不成立。

  另外,该合同标的达17.8万元,远超出了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七条所规定的"2万元以上"的标准。李某通过转让门面房所获得的非法利益数额较多,社会危害性较大,从而也不宜认定为一般的民事欺诈行为。

  综上所述,从李某签订合同的目的看,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门面房转让费的目的;从合同签订后的行为表现看,因该合同为无效合同,所以客观上不具有履行的可能,故李某"背着房主转让门面房收费"的行为应认定为合同诈骗为妥。

  参考文献:

  [1]何蔚英: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之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年

  [2]何蔚英: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之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7年

  [3]梁晓旭: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之比较[J],《理论探索》,2004 年第 3 期

  [4]曲宏志:论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界限[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作者简介:王养波,男,陕西乾县人,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硕士。


相关文章

  •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的区别|法律参考
  • ?新朋友点击上方蓝色"法律参考"快速关注 作者 |申建贞 来源 |郑州法院网 一.合同诈骗罪 (一)从本罪的客观方面来说,具体表现为以下情形: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 ...查看


  • 一房二卖系民事欺诈还是刑事诈骗
  • "一房二卖"系刑事诈骗还是民事欺诈 --从物权法角度看如何切实保护房屋在先买受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一房二卖"既符合民事欺诈的构成要件,又符合刑事诈骗的犯罪构成.我国的物权理论既不区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 ...查看


  • 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诈骗的区分及后果
  • 民事欺诈行为与刑事诈骗的区分及后果 内容提要: 合同是当事人之间在自愿基础上达成的协议,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以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合法行为.不发生任何法律后果,不涉及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的协议不是 ...查看


  • 如何区分诈骗罪.民事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罪
  • 如何区分诈骗罪.民事欺诈行为.合同诈骗罪 [案情] 2005年9月,被告人邹某出资50万元注册了×××酒业有限公司,并自任法定代表人.×××酒业有限公司下设非独立分支机构××大酒楼,于2005年10月中旬开始营业,被告人邹某全权负责酒楼经营 ...查看


  • 案例评析 | 刑事诈骗与民事欺诈界限问题研究
  • 刑动派公众号改版之后,每周四将推出疑难案例的研究与探讨专栏,对刑事部已办的或者发现的疑难案例进行分析,希望各位读者能够给予批评指正. 案例简介:甲国营农场出资办了国有公司乙,A是乙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属国家工作人员),98年乙公司奖励给A ...查看


  • 论合同诈骗罪的认定
  • 张守玲 引言 在一九九七年刑法修改以前,是不存在"合同诈骗罪"这一独立罪名的,合同诈骗行为被作为普通诈骗行为规定在诈骗罪中,一九九七年刑法修改后,合同诈骗以及许多金融诈骗从普通诈骗罪中被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的罪名. 一. ...查看


  • 合同欺诈的成因与对策
  • 合同欺诈的成因与对策 王 克 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56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合同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合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合同欺诈便是其中一种.本文对合同欺诈的概念和种类进行了详细阐述.重 ...查看


  • 浅论民事欺诈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 浅论民事欺诈行为的成因及对策 一.民事欺诈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而作出的意思表示.欺诈行为的法律要件是:对欺诈人来说,客观上须有欺骗他人的行为,主观上须有欺 ...查看


  • 伪造签名构成合同诈骗罪吗?合同欺诈
  • 一.案情简介 2011年6月,浙江东源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源公司)承建了鹰潭市御龙湾商品房开发项目(以下简称御龙湾项目),工程造价数亿余元,双方约定项目验收合格后支付工程款.由于施工现场是低洼的水稻田和菜地,没有可供施工车辆通行的硬化道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