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故事就是故事

□阿 咩

初识太宰治,还是那本享有盛名的《人间失格》。这本书是太宰治的代表作,更是作者颓废颓唐人生态度的代表。让这本书最终成为传奇的是,太宰治在写完《人间失格》后,和女读者投水自尽,享年还不到四十岁。这样的一位作者,很容易被定了性,所以,读起《御伽草纸》,就会发出啧啧嗟叹——这是那个悲观绝望“生而为人,私密马森”的太宰治吗?

是的啊,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慈父,也好像一个顽童,躲在防空洞里,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在给自己讲故事,他讲的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城堡里……”,他讲的是日本的民间故事,薄薄的一册,只有六个故事,其中两个还是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想来喜欢民间故事的人,多少都是有点童真的人。民间故事一般都比较粗浅,并不追求逻辑的真实,只是讲的人很认真,听的人很相信。在日语里,“御伽”就是大人给小孩讲的故事,而“草纸”更是说明了太宰治这本书的轻松性,这个词,大概的意思就是娱乐的小故事吧。

我小的时候看《樱桃小丸子》,一直对其中的一集《隔壁的爷爷》(或许叫这个名字吧)记忆犹新。没有想到小丸子在学校舞台剧里饰演的隔壁脸上长肉瘤的老爷爷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日本的民间故事里,就有一个脸上长肉瘤老爷爷的故事,太宰治把改写的《肉瘤爷爷》收到了这本《御伽草纸》里。故事的结尾很耐人寻味,严肃的老爷爷并没有犯什么错误,仅仅是因为舞没跳好,就遭遇到了不幸,成为了脸上有两个肉瘤的老爷爷。太宰治说,他无法从中提炼出什么道德启示,只能说,这只是人性的悲喜剧罢了。好任性的作者啊,噼里啪啦给你讲了一通故事,然后告诉你,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寓意,这故事里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要是非得给它下个定论,只能说那位严肃的老爷爷比较倒霉罢了。讲这样的故事的太宰治是不是像个顽童?我看不到他一点点的阴霾和绝望。

或许,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更是如此。太宰治一生自杀数次,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绝佳的死亡行为艺术家;可是,在防空洞里,外面咆哮着死亡的阴影,他却给自己的孩子讲着一个不着四六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日本年轻读者对《御伽草纸》的评价是:这本不同。嗯,不同的太宰治,不同的太宰治文字以及风格。

既然是改编的民间故事,里面必然饱含着浓浓的日本味。阅读《喀嗤喀嗤山》,让我想到了《咯咯咯的鬼太郎》。日本的民间故事,特别喜欢用象声词,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没有好恶不分善恶的“鬼”。在“百鬼夜行抄”中,真正害人的鬼其实没几个。大部分鬼都是因为有原因才会去害人,而且这些鬼好像也没什么大本事,只是面相有些吓人罢了。日本的“鬼”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恰恰反映的是日本文化中对善恶的态度。中国人讲究“善恶到头终有报”,然而日本对善恶的看法显然不是如此。在《喀嗤喀嗤山》中,狸猫也没干什么坏事,看起来兔子倒是一个坏人,但是兔子也没有遭遇什么报应,这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太宰治在故事的末尾转而感叹爱情的残酷——爱上你有错吗?真是一个自顾自的父亲,想必他的孩子,是不会懂得他父亲改编后的故事的真正内涵的。在日本文化中没有那么强烈的善恶二元对立,往往是善中有恶,恶中带善,一个民间故事,考虑不了那么许多,只好以女性不爱变得残忍结束了。

在《舌切雀》中,作者先巴拉巴拉写了一堆“废话”——本来他想写独一无二的英雄桃太郎,但是却认为这样的人物太虚假,于是怎么怎么地。这就是传统的日式思维,在日本文化中,绝对没有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即便是勇往直前的草帽小子,也有他保护不了同伴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都是一样,日本人不相信有绝对的强者,只有相对的强者和一直奋斗不息的强者。不过这个故事挺有意思,什么都不做的老爷爷最后却被自己看似强悍实则牺牲的妻子给成全了。但要说,能读出什么道德启示,还真是读不出。

《浦岛太郎》也是,他逛了一圈没有批评和质疑的海底世界,最后竟被送给自己的礼物弄成了三百岁的老爷爷,不过,太宰治说,你又不是老爷爷,你怎么知道变成三百岁的老爷爷不是幸福的呢?看到这里,不禁微笑,这大概就是作者的小任性吧。

没有悲喜剧没有善恶对立的《御伽草纸》,说是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怎么读都像是太宰治的自说自话。不需要那么多的定义,只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在孜孜不倦地讲着故事的人,而讲故事也不为什么,因为故事就是故事,就仅仅是让我们在听到故事的那一刻是放松的,这就是阴郁派的太宰治的另一面。

□阿 咩

初识太宰治,还是那本享有盛名的《人间失格》。这本书是太宰治的代表作,更是作者颓废颓唐人生态度的代表。让这本书最终成为传奇的是,太宰治在写完《人间失格》后,和女读者投水自尽,享年还不到四十岁。这样的一位作者,很容易被定了性,所以,读起《御伽草纸》,就会发出啧啧嗟叹——这是那个悲观绝望“生而为人,私密马森”的太宰治吗?

是的啊,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慈父,也好像一个顽童,躲在防空洞里,给孩子讲故事的同时,也在给自己讲故事,他讲的不是“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城堡里……”,他讲的是日本的民间故事,薄薄的一册,只有六个故事,其中两个还是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想来喜欢民间故事的人,多少都是有点童真的人。民间故事一般都比较粗浅,并不追求逻辑的真实,只是讲的人很认真,听的人很相信。在日语里,“御伽”就是大人给小孩讲的故事,而“草纸”更是说明了太宰治这本书的轻松性,这个词,大概的意思就是娱乐的小故事吧。

我小的时候看《樱桃小丸子》,一直对其中的一集《隔壁的爷爷》(或许叫这个名字吧)记忆犹新。没有想到小丸子在学校舞台剧里饰演的隔壁脸上长肉瘤的老爷爷是有历史渊源的。在日本的民间故事里,就有一个脸上长肉瘤老爷爷的故事,太宰治把改写的《肉瘤爷爷》收到了这本《御伽草纸》里。故事的结尾很耐人寻味,严肃的老爷爷并没有犯什么错误,仅仅是因为舞没跳好,就遭遇到了不幸,成为了脸上有两个肉瘤的老爷爷。太宰治说,他无法从中提炼出什么道德启示,只能说,这只是人性的悲喜剧罢了。好任性的作者啊,噼里啪啦给你讲了一通故事,然后告诉你,就是这样的,没什么寓意,这故事里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要是非得给它下个定论,只能说那位严肃的老爷爷比较倒霉罢了。讲这样的故事的太宰治是不是像个顽童?我看不到他一点点的阴霾和绝望。

或许,人都是有多面性的,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更是如此。太宰治一生自杀数次,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绝佳的死亡行为艺术家;可是,在防空洞里,外面咆哮着死亡的阴影,他却给自己的孩子讲着一个不着四六的故事。也正因为如此,很多日本年轻读者对《御伽草纸》的评价是:这本不同。嗯,不同的太宰治,不同的太宰治文字以及风格。

既然是改编的民间故事,里面必然饱含着浓浓的日本味。阅读《喀嗤喀嗤山》,让我想到了《咯咯咯的鬼太郎》。日本的民间故事,特别喜欢用象声词,故事的主人公往往是没有好恶不分善恶的“鬼”。在“百鬼夜行抄”中,真正害人的鬼其实没几个。大部分鬼都是因为有原因才会去害人,而且这些鬼好像也没什么大本事,只是面相有些吓人罢了。日本的“鬼”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个侧面,恰恰反映的是日本文化中对善恶的态度。中国人讲究“善恶到头终有报”,然而日本对善恶的看法显然不是如此。在《喀嗤喀嗤山》中,狸猫也没干什么坏事,看起来兔子倒是一个坏人,但是兔子也没有遭遇什么报应,这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太宰治在故事的末尾转而感叹爱情的残酷——爱上你有错吗?真是一个自顾自的父亲,想必他的孩子,是不会懂得他父亲改编后的故事的真正内涵的。在日本文化中没有那么强烈的善恶二元对立,往往是善中有恶,恶中带善,一个民间故事,考虑不了那么许多,只好以女性不爱变得残忍结束了。

在《舌切雀》中,作者先巴拉巴拉写了一堆“废话”——本来他想写独一无二的英雄桃太郎,但是却认为这样的人物太虚假,于是怎么怎么地。这就是传统的日式思维,在日本文化中,绝对没有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即便是勇往直前的草帽小子,也有他保护不了同伴的时候。一直到现在都是一样,日本人不相信有绝对的强者,只有相对的强者和一直奋斗不息的强者。不过这个故事挺有意思,什么都不做的老爷爷最后却被自己看似强悍实则牺牲的妻子给成全了。但要说,能读出什么道德启示,还真是读不出。

《浦岛太郎》也是,他逛了一圈没有批评和质疑的海底世界,最后竟被送给自己的礼物弄成了三百岁的老爷爷,不过,太宰治说,你又不是老爷爷,你怎么知道变成三百岁的老爷爷不是幸福的呢?看到这里,不禁微笑,这大概就是作者的小任性吧。

没有悲喜剧没有善恶对立的《御伽草纸》,说是讲给孩子听的故事,怎么读都像是太宰治的自说自话。不需要那么多的定义,只因为这个世界还有在孜孜不倦地讲着故事的人,而讲故事也不为什么,因为故事就是故事,就仅仅是让我们在听到故事的那一刻是放松的,这就是阴郁派的太宰治的另一面。


相关文章

  • 关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
  • 关于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一文的读书笔记 原文载阿伦特编:<启迪:本雅明文选>(三联书店,2008年) 一.经验与故事 讲故事的艺术即将消亡.我们要遇见一个能够地地道道地讲好故事的人,机会越来越少.若有人表示愿意听讲故 ...查看


  • 讲故事是很重要的沟通技巧 | 林正刚 | 领英
  • 从沟通的角度来考虑,说道理(说教)远不如讲故事来的有效. 小时候最怕的就是大人讲道理,一感觉到要开始讲道理了我就开溜,这种坏习惯让我失去了很多学习机会.长大之后,这种不爱听道理的习惯并没有改变.当然,长大后不能随便开溜,但还是提不起兴趣去听 ...查看


  • 心疼你的狼狈故事从何说起
  • 心疼妳的狼狈故事从何说起 有没有听说过一杂鲜花插在一坛屎上,就比如想象的肥水不留外人甜,这样的词句应该有个错误吧,可以想象着理论那么的简单自然,要知道那样的故事总会有个开头结尾的,说到了三姐欠别人的那么多的债,没有想到的是最近有关三姐的老公 ...查看


  • [绽放分享]如何做一个文艺感的微信
  • [绽放分享]如何做一个文艺感的微信 这篇是前阵子写给口袋通的文章,因为关注我们的除了绽友,还有很多同行的卖家们,借着这个机会整理了一下来跟大家分享,希望能对你们有些小小的帮助,那我就很满足了. 重新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薇安,以前的安静,薇安 ...查看


  • 让小学生在故事中成长
  • 让小学生在故事中成长 摘 要 儿童的文化特征,是与"故事"一脉相承的--"故事"因为诗意而美丽,因为游戏而有趣,因为梦想而开阔,因为好奇.探索而引人入胜--显而易见,儿童的精神世界就是一个在故事中.并 ...查看


  • 童话的套路
  • 童话的套路 汉语言文学1401 [1**********] 贺慕雪 小的时候读童话,纯粹被童话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吸引.如今再重读<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作为一名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我读出的是故事中的套路--三段 ...查看


  • 第四讲:"五子登科"写故事
  • [激趣妙语] ●著名画家.人称"老顽童"的黄永玉告诉我们,他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肚子里装满了故事.难怪人们常常会这么骄傲地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美国女作家拉克瑟的表达更是语出惊人:构成宇宙的是故事,而不是原子. ● ...查看


  • [艺术的故事]演讲
  • 根据2008年9月26日范景中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讲座录音整理,略有删节,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未经范景中本人审阅.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来这次讲座是准备给人文学院的新生讲一讲<艺术的故事>,但我发现今天来的很多同学大部分不是学艺术史 ...查看


  • 二年级课外阅读课教案
  • 二年级课外阅读课教案 炸子市街小学 马丽园 读<伊索寓言>,品智慧人生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阅读目标: 1.通过赏析<目光短浅的鸫鸟>这则寓言,让学生走进<伊索寓言>,喜欢读寓言故事,明白寓言 ...查看


热门内容